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09 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四:对比阅读(时间40分钟,共100分)(2022·湖北黄冈·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②。
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⑥”。
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善:关系友好。
③苻坚:前秦君主。
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
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
⑥济事:办成事情。
⑦履展:鞋履和木展,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3)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4)大功既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吾昔尝.与玄共事B.愚以.为营中之事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于.时朝议遣玄北讨D.悉以咨之.人间颇有异同之.论3.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2016年中考语文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试题(含解析)解析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解读考点[2015年题组]一、(2015届福建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6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注释】封:封赏。
②贵:认为可贵。
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7.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8.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答案】5.(1)有人(2)栖息(3)这(4)离开(4分)6.B (3分)7.(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分)(2)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2分)(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鹐”(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绿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九年级语文《孟子三章》中考题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真题盘点1、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2、莆田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下》的一处断句问题
《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及其断句处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告子下(节选)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有改动)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上述材料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臣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1.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周济臣子,礼遇臣子,践行臣子之言。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的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话的翻译为:君主知道了,便说:‘从大处讲我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会倾听他的言论,从小处讲我让他在我的国土上饿肚子,我引以为耻。
’于是救济他,给他个官做,这也可以接受,以免饿死罢了。
”“曰”后是君主所说的话,此处应断开;“行其道”与“从其言”对称,“也”在此作句末语气词,应在“道”和“也”后断开;“于”是介词,后面跟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吾”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在“土地”后面断开;“耻之”“周之”是并列分句,中间可断开;“亦可受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其后断开。
原文标点: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文中主要讲了三个内容:“言将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周之,亦可受也”。
抓住了这几大内容,就可以概括出本题的答案为:周济臣子,礼遇臣子,践行臣子之言。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2 《孟子》两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必先苦其心志二.翻译下列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多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者: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B.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四、问答题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一)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一)(2024年赤峰市中考语文)班级微信公众号设立了“君子风范·古代先贤”推介专栏。
小文梳理资料,探究“君子”内涵,请帮她完成以下任务。
【资料卡片一】“君子”品性的时代表达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因言求义】下面是小文设计的“解文释义探究单”,请帮她填写完整。
苏轼堪称君子人格的典范。
他在生命的低谷仍“无所往而不乐”,有颜回“在陋巷”仍“不改其乐”之贤。
初到胶西,“盗贼满野,狱讼充斥”,此句可译为⑦。
“处之期年”,“期年”意思是⑧,此地便和乐安宁、民风淳厚……3.【联文求义】“君子风范·古代先贤”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诸葛亮。
请结合资料卡片及阅读经验,参照上期推介语,为苏东坡写一段推介文字。
(不得抄录“解文释义探究单”中的相关内容;80字左右)诸葛亮推介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决胜千里之外”;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为汉室兴复鞠躬尽瘁;他治家谨严,告诫后人应崇尚节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答案】1.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仁富贵权势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坚守原则、不屈服于外界压力(意对即可)致诚坚定志向盗贼到处都是,案件也多不胜数满一年3.示例:苏东坡是乐观的典范,无论处境多艰,都能自得其乐;他为官亲民,致力于改善民生;他文采斐然,诗词文章流传千古。
其君子风范,令人敬仰!(2024年甘肃临夏中考语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中考语文》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训练附答案(1)【精选30练】
一、文言文阅读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17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饿.其体肤饿:_________________ (2)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____(3)昭公出亡.亡:__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 17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177.(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说明了(甲)文中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回答),(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亡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78.(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6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第1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至若/春和景明C.贤者/能勿丧耳D.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句子中如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所以动心忍性译文: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5)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分析】课文译文: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学弈的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5篇)
学弈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下面小编带来的学弈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弈的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学弈《孟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弈:下棋。
数:技艺。
弈秋:人名。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子。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非然也。
2,翻译句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成语:“专心致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弈秋教的两个徒弟表现各异,一人“__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读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答案:1,得:得到、获得。
诲:教其:其中俱:一起,同时。
弗:不然:这样2,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
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吗?不是这样的。
3,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略。
学弈的阅读练习及答案篇2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链接材料一】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C(3)设问(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__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__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小题3:__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 告子下 文言文阅读答案
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精选7篇)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精选7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篇1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
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注】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
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2分)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3分)参考答案1.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
(2分。
每点1分,意思接近也可给分。
如只回答“以四海为壑”“以邻国为壑”的,总给1分)2.①民本思想。
(1分,答“以人为本”“以百姓利益为本”也可给分)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
(2分,分配给两个点,正面和反面。
如果是只答出“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是从正面讲的,给1分) (共3分)【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
②壑(he):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③洚(jiang):大水泛滥。
【参考译文】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
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注于四海。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文言文阅读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注】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
①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C.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2.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3.简要分析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答案】1.D2.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
3.民本思想。
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使之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
【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之”,助词,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意思是: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B项,“之”,助词,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意思是: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
C项,“之”,助词,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意思是: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
D项,“之”,结构助词,的。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前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段的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答:
(三)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
A.举: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
B.过: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虑:思虑/忧虑/思考/思虑
D.色:神态
13. 【答案】【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
【甲】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
故选【乙】。
14. 【答案】(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
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
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