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九章 第3讲 专题 电磁感应规律的综合应用

合集下载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四章 第4讲 专题 功能关系、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四章 第4讲 专题 功能关系、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3 A.重力势能增加了 mgh 4 B.重力势能增加了 mgh C.动能损失了 mgh 1 D.机械能损失了 mgh 2
图4-4-2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解析
设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为 Ff,
3 1 由牛顿运动定律得 Ff+mgsin 30°=ma= mg,解得 Ff= 4 4 mg.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决定,故ΔEp=mgh,故 A 错、 B 对. 动能的变化由合外力做功决定: 3 h 3 (Ff+mgsin 30°)x=max= mg = mgh,故 C 错. 4 sin 30° 2 机械能的变化由重力或系统内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功决定, 1 h 1 故ΔE 机械=Ffx= mg· = mgh,故 D 正确. 4 sin 30° 2
考点解读 典例由动能定理:
WF-mgh-WFf=ΔEk,故C对. 由上式得:WF-WFf=ΔEk+mgh,故A错、D对. 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知B对,故B、C、
D对.
答案 BCD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变式跟踪 1】(多选)如图 4-4-2 所示, 质量为 m 的物体(可 视为质点)以某一速度从 A 点冲上倾角为 30°的固定斜面, 3 其运动的加速度为 g,此物体在斜面上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4 h,则在这个过程中物体 ( ).
分析.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题型二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应用
【典例2】 如图4-4-3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固 定一个半径为R的半圆形轨道,其中圆弧 部分光滑,水平段长为L,一质量为m的 小物块紧靠一根被压缩的弹簧固定在水
图4-4-3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选修3-1 第六章 第3讲 电容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选修3-1 第六章 第3讲 电容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知识存盘】 1.电容器 绝缘 靠近 (1)组成:由两个彼此_____又相互_____的导体组成. 绝对值 (2)带电荷量: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_______ . (3)电容器的充、放电 充电: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充电后电容器两板带上等量 异种电荷 电场能 的_________ ,电容器中储存_______ . 放电:使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放电过程中 电场能 _______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容 电荷量Q (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_________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 势差U的比值.
介电常数 距离 介质的_________成正比,与两板间的______成反比.
ε rS (2)决定式:C= ,k 为静电力常量. 4π kd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思维驱动】

(考纲要求)
(多选)(2013· 苏州模拟)如图6-3-1所示,在等 势面沿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中,一带负电的微 粒以一定初速度射入电场,并沿直线AB运动, 由此可知 ( ). 图6-3-1
解析
一带负电的微粒以一定初速度射入
电场,并沿直线AB运动,其受到的电场力 F只能垂直于等势面水平向左,则电场方向 水平向右,如图所示,所以电场中A点的 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A对;微粒从A向B运动,则合外力 做负功,动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C错、 B对;微粒的动能、重力势能、电势能三种能量的总和保
第3讲 电容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电容、电容器

高中物理步步高

高中物理步步高

高中物理步步高篇一:2014年《步步高》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1)配套全册结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1)综合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物理学的发展是许多物理学家奋斗的结果,下面关于一些物理学家的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A.安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线对磁体有作用力,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B.奥斯特认为安培力是带电粒子所受磁场力的宏观表现,并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C.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的规律——库仑定律D.安培不仅提出了电场的概念,而且采用了画电场线这个简洁的方法描述电场答案 C解析奥斯特将通电导体放在小磁针上方时,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奥斯特是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的物理学家,故A错误;洛伦兹认为安培力是带电粒子所受磁场力的宏观表现,并提出了洛伦兹力公式,故B错误;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库仑利用扭秤装置,研究出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有关,跟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这个规律就是库仑定律,故C正确;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提出电荷周围存在一种场,并且是最早提出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物理学家,故D错误.所以选C.2.如图1所示,在等量的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有A、B、C三点,A点为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B点为连线上距A点距离为d的一点,C点为连线中垂线距A点距离也为d 的一点,则下面关于三点电场强度的大小、电势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图1A.EA=ECEB;φA=φCφBB.EBEAEC;φA=φCφBC.EA<EB,EA<EC;φAφB,φAφCD.因为零电势点未规定,所以无法判断电势的高低答案B解析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电场线在B处最密集,在C 处最稀疏,故EBEAEC,中垂线为等势线,φA=φC;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φAφB.综上所述,选项B正确.3.如图2所示,B是一个螺线管,C是与螺线管相连接的金属线圈,在B的正上方用绝缘丝线悬挂一个金属圆环A,A的环面水平且与螺线管的横截面平行.若仅在金属线圈C 所处的空间加上与C环面垂直的变化磁场,发现在t1至t2时间段内金属圆环的面积有缩小的趋势,则金属线圈C处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B-t图象可能是()图2答案D解析金属环A的面积有缩小的趋势,说明B产生的磁场在增强,即B中的电流在增大,C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在增大,故D正确.4.如图3所示,金属板M、N水平放置,相距为d,其左侧有一对竖直金属板P、Q,板P上小孔S正对板Q上的小孔O,M、N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小孔S处有一带负电粒子,其重力和初速度均不计,当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在AB的中点时,带负电粒子恰能在M、N间做直线运动,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向A点滑动过程中()图3A.粒子在M、N间运动过程中,动能一定不变B.粒子在M、N间运动过程中,动能一定减小C.粒子在M、N间仍做直线运动D.粒子可能沿M板的右边缘飞出答案B解析滑动触头在中点时,粒子恰能做直线运动,此时M、N间为一速度选择器模型.当滑动触头滑向A点时,M、N 间电压减小,电场力变小,粒子向下偏,所以粒子在其间运动时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小,B选项正确.因为粒子向下偏,所以不可能从M板的右边缘飞出.5.如图4所示,有一混合正离子束先后通过正交的电场、磁场区域Ⅰ和匀强磁场区域Ⅱ,如果这束正离子流在区域Ⅰ中不偏转,进入区域Ⅱ后偏转半径r相同,则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图4①速度②质量③电荷量④比荷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CE解析离子束在区域Ⅰ中不偏转,一定有qE=qvB1,v =,①正确.进入区域Ⅱ后,做匀B1mv速圆周运动的半径相同,由rv、B2相同,所以只能是比荷相同,故④正确,故qB2选C.6.如图5所示,圆环形导体线圈a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a的正上方固定一竖直螺线管b,二者轴线重合,螺线管与电源和滑动变阻器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滑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5A.线圈a中将产生俯视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B.穿过线圈a的磁通量变小C.线圈a有缩小的趋势D.线圈a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N将减小答案C解析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滑动,螺线管b中的电流增大,根据楞次定律,线圈a中将产生俯视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穿过线圈a的磁通量变大,线圈a有缩小的趋势,线圈a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N将变大,选项C正确,D错误.二、不定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7.一个微型吸尘器的直流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U,额定电流为I,线圈电阻为R,将它接在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直流电源的两极间,电动机恰好能正常工作,则( )A.电动机消耗的总功率为UIU2B.电动机消耗的热功率为RC.电源的输出功率为EIIrD.电源的效率为1-E答案AD解析电动机消耗的总功率为UI,选项A正确;电动机消耗的热功率为I2R,选项B错误;Ir电源的总功率为EI,电源的输出功率为EI-I2r,所以电源的效率为1-,选项C错误,DE正确.8.如图6所示,虚线a、b、c代表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相邻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即Uab=Ubc,实线为一带正电的质点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P、Q是这条轨迹上的两点,据此可知()图6A.三个等势面中,a的电势最高B.带电质点通过P点时的电势能较Q点大C.带电质点通过P点时的动能较Q点大D.带电质点通过P点时的加速度较Q点大答案ABD解析由于质点只受电场力作用,根据运动轨迹可知电场力指向运动轨迹的内侧即斜向右下方,由于质点带正电,因此电场线方向也指向右下方;电势能变化可以通过电场力做功情况判断;电场线和等势线垂直,且等势线密的地方电场线密,电场强度大.电荷所受电场力指向轨迹内侧,由于电荷带正电,因此电场线指向右下方,沿电场线电势降低,故a的电势最高,c 的电势最低,A正确.根据质点受力情况可知,从P到Q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故P点的电势能大于Q点的电势能,P点的动能小于Q点的动能,B正确,C错误.等势线密的地方电场线密,电场强度大,由题图可知P 点场强大于Q点场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带电质点通过P点时的加速度较Q点大,D正确.故选A、B、D.9.在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E为电源的电动势,r为电源的内电阻,R1、R2为可变电阻.在下列叙述的操作中,可以使灯泡L的亮度变暗的是()图7A.仅使R1的阻值增大B.仅使R1的阻值减小C.仅使R2的阻值增大D.仅使R2的阻值减小答案AD解析由“串反并同”可知要使灯泡变暗,则要求与其串联(包括间接串联)的器件阻值增大或与其并联(包括间接并联)的器件阻值减小,故A、D正确,B、C错误.10.如图8所示,足够长的U型光滑金属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θ角(0<θ<90°),其中MN和PQ平行且间距为L,导轨平面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电阻不计.金属棒ab由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并与两导轨始终保持垂直且良好接触,(来自: 小龙文档网:高中物理步步高)如棒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当流过ab棒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为q时,ab棒速度的大小为v,则金属棒ab在这一过程中()图8A.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2B.下滑位移的大小为qR/BLC.产生的焦耳热为qBLvD.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答案BD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6分)11.(8分)如图9所示为J0411多用电表示意图.其中A、B、C为三个可调节的部件.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它测量一阻值约为1 kΩ~3 kΩ的电阻.他测量的操作步骤如下:篇二:步步高2015高三物理(新课标)一轮讲义:4.3圆周运动第3课时圆周运动考纲解读 1.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其之间的关系.2.理解向心力公式并能应用;了解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1.[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和性质]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改变B.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C.当物体所受合力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D.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答案CD解析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A错;它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改变,不是匀变速曲线运动,B错,D对;由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C对. 2.[圆周运动的相关公式]关于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v2A.由a=a与r成反比rB.由a=ω2r知,a与r成正比vC.由ω=知,ω与r成反比rD.由ω=2πn知,ω与转速n成正比答案Dv2解析由a=v一定时,a才与r成反比,如果v不一定,则a与r不成r反比,同理,只有当ω一定时,a才与r成正比;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因2π是定值,故ω与n成正比.3.[向心力来源分析]如图1所示,水平的木板B托着木块A一起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从水平位置a沿逆时针方向运动到最高点b的过程中()图1A.B对A的支持力越来越大B.B对A的支持力越来越小C.B对A的摩擦力越来越小D.B对A的摩擦力越来越大答案BC解析因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其向心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故对木块A,在a→b的过程中,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向下且增大,而竖直方向的力是由A的重力减去B对A的支持力提供的,因重力不变,所以支持力越来越小,即A错,B对;在水平方向上A的加速度向左且减小,至b 时减为0,因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由摩擦力提供的,故B对A的摩擦力越来越小,所以C对,D错.4.[对离心现象的理解]下列关于离心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所受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产生离心现象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后,物体将做背离圆心的圆周运动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后,物体将沿切线做直线运动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后,物体将做曲线运动答案 C解析物体只要受到力,必有施力物体,但“离心力”是没有施力物体的,故所谓的离心力是不存在的,只要物体所受合外力不足以提供其所需向心力,物体就做离心运动,故A 选项错;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所受的一切力突然消失后,物体将沿切线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D选项错,C选项对.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1.线速度:描述物体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Δs2πrv=ΔtT2.角速度: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快慢的物理量.Δθ2πωΔtT32πr1TT=.f4v24π2an=rω=ωv=r.rT25Fn=man. 2π6.相互关系:(1)v=r=.Tv24π22(2)an=rω=ωv==4π2f2r.rTv24π22(3)Fn=man=m=mω=22.rT二、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1.匀速圆周运动(1) .(2) (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合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指向圆心.2.非匀速圆周运动(1) (2)合力的作用①合力沿速度方向的分量Ft产生切向加速度,Ft=mat,它只改变速度的方向.②合力沿半径方向的分量Fn产生向心加速度,Fn=man,它只改变速度的大小.三、离心运动1 2.受力特点(如图2所示)图2(1)当F=2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2)当F=0(3)当F<2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F为实际提供的向心力.(4)当Fmrω2时,物体逐渐向圆心靠近,做向心运动.考点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的求解1.对公式v=ωr的理解当r一定时,v与ω成正比.当ω一定时,v与r成正比.当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v22.对a=ω2r=ωv的理解r在v一定时,a与r成反比;在ω一定时,a与r成正比.特别提醒在讨论v、ω、r之间的关系时,应运用控制变量法.例1 如图3所示,轮O1、O3固定在同一转轴上,轮O1、O2用皮带连接且不打滑.在O1、O2、O3三个轮的边缘各取一点A、B、C,已知三个轮的半径比r1∶r2∶r3=2∶1∶1,求:图3(1)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A∶vB∶vC;(2)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3)A、B、C三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aA∶aB∶aC.解析(1)令vA=v,由于皮带转动时不打滑,所以vB=v.因ωA=ωC,由公式v=ωr知,1当角速度一定时,线速度跟半径成正比,故vC=v,所以vA∶vB∶vC=2∶2∶1.2v(2)令ωA=ω,由于共轴转动,所以ωC=ω.因vA=vB,由公式ω=知,当线速度一定r时,角速度跟半径成反比,故ωB=2ω.所以ωA∶ωB∶ωC=1∶2∶1.v2(3)令A点向心加速度为aA=a,因vA=vB,由公式a=r 速度跟半径成反比,所以aB=2a.又因为ωA=ωC,由公式a=ω2r知,当角速度一定时,1向心加速度跟半径成正比,故aC=.所以aA∶aB∶aC=2∶4∶1.2答案(1)2∶2∶1 (2)1∶2∶1 (3)2∶4∶11.高中阶段所接触的传动主要有:(1)皮带传动(线速度大小相等);(2)同轴传动(角速度相等);(3)齿轮传动(线速度大小相等);(4)摩擦传动(线速度大小相等).2.传动装置的特点:(1)同轴传动:固定在一起共轴转动的物体上各点角速度相同;(2)皮带传动、齿轮传动和摩擦传动:皮带(或齿轮)传动和不打滑的摩擦传动的两轮边缘上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突破训练1 如图4所示是一个玩具陀螺,a、b和c是陀螺表面上的三个点.当陀螺绕垂直于地面的轴线以角速度ω稳定旋转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4A.a、b和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B.b、c两点的线速度始终相同C.b、c两点的角速度比a点的大D.b、c两点的加速度比a点的大答案 D解析当陀螺绕垂直于地面的轴线以角速度ω稳定旋转时,a、b和c三点的角速度相同,a半径小,线速度要比b、c的小,A、C错;b、c两点的线速度大小始终相同,但方向不相同,B错;由a=ω2r可得b、c两点的加速度比a点的大,D对.考点二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分析1.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因此在受力分析中要避免再另外添加一个向心力.2.向心力的确定(1)确定圆周运动的轨道所在的平面,确定圆心的位置.(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找出所有的力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的合力,就是向心力.图5例2 (2013·重庆·8)如图5所示,半径为R的半球形陶罐,固定在可以绕竖直轴旋转的水平转台上,转台转轴与过陶罐球心O的对称轴OO′重合.转台以一定角速度ω匀速旋转,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落入陶罐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物块随陶罐一起转动且相对罐壁静止,它和O点的连线与OO′之间的夹角θ为60°,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若ω=ω0,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恰好为零,求ω0;篇三:步步高2015高三物理(新课标)一轮讲义:4.2平抛运动第2课时平抛运动考纲解读 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和性质.2.掌握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并能应用解题.1.[对平抛运动性质和特点的理解]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抛运动是一种在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B.平抛运动的轨迹为抛物线,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加速度方向也时刻变化C.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Δt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D.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越大,在空中的运动时间越长答案BCD解析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g恒定,任意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竖直向下(Δv=gt),运动时间由抛出时的高度决定,选项B、C、D错误.2.[斜抛运动的特点]做斜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 )A.速度为零,加速度向下B.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C.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和竖直向下的加速度D.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和加速度答案 C解析斜上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因物体只受重力,且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不变,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也不变,所以只有C选项正确.3.[用分解思想处理类平抛运动问题]如图1所示,两个足够大的倾角分别为30°、45°的光滑斜面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斜面间距大于小球直径,斜面高度相等,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b、c,开始均静止于斜面同一高度处,其中b小球在两斜面之间.若同时释放a、b、c小球到达该水平面的时间分别为t1、t2、t3.若同时沿水平方向抛出,初速度方向如图所示,到达水平面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下列关于时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图1A.t1t3t2 B.t1=t1′、t2=t2′、t3=t3′ C.t1′t3′t2′ D.t1<t1′、t2<t2′、t3<t3′ 答案Dh18h122解析由静止释放三个小球时对a:gsin 30°·t2.对b:h=2,则1,则t1=sin 30°2g22hh14h2t2.对c:=gsin 45°·t2t1t3t2.当平抛三个小球时,小球b2=3,则t3gsin 45°2g做平抛运动,小球a、c在斜面内做类平抛运动.沿斜面方向的运动同第一种情况,所以t1=t1′,t2=t2′,t3=t3′.故选D.一、平抛运动1.性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2.基本规律:以抛出点为原点,水平方向(初速度v0方向)为x轴,竖直向下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1)vxx1(2)vy=gt,位移y=gt2.2vygt(3)合速度:v=vx+vy,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θ==. x0ygt(4)合位移:s=x+y,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tan α=x2v0二、斜抛运动1.运动性质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为抛物线.2.基本规律(以斜向上抛为例说明,如图2所示)图2(1)水平方向:v0x=vF合x=0. (2)竖直方向:v0y=v,F合y=mg.考点一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1.飞行时间:由t=2.水平射程:x=v0t=v0素无关.h,与初速度v0无关.g,即水平射程由初速度v0和下落高度h共同决定,与其他因g3.落地速度:vt=vx+vyv0+2gh,以θ表示落地速度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有tan θvy2gh=,所以落地速度也只与初速度v0和下落高度h有关.x0 4.速度改变量:因为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所以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间隔Δt内的速度改变量Δv=gΔt相同,方向恒为竖直向下,如图3所示.图35.两个重要推论(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图4中A点和B点所示.图4(2)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任一位置处,设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α=2tan θ.例 1 有一项人体飞镖项目,可将该运动简化为以下模型(如图5所示):手握飞镖的小孩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系于天花板下,在A处被其父亲沿垂直细绳方向推出,摆至最低处B时小孩松手,飞镖依靠惯性沿BC飞出命中竖直放置的圆形靶的靶心O,圆形靶的最高点C与B点在同一高度,A、B、C三点处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且BC与圆形靶平面垂直.已知小孩质量为m,细绳长为L,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d,靶的半径为R,A、B 两点之间的高度差为h.不计空气阻力,小孩和飞镖均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为g.图5(1)求小孩在A处被推出时的初速度大小;(2)如果飞镖脱手时沿BC方向速度不变,但由于小孩手臂的水平抖动使其获得了一个垂直于BC的水平速度v1,要让飞镖能够击中圆形靶,求v1的取值范围.解析(1)设飞镖从B点平抛运动到O点的时间为t,从B 点抛出的速度为v,则有d=vt 1R=gt2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121mv0+mgh=v2 22联立以上三式解得v0=-2gh 2R(2)因BC方向的速度不变,则从B到靶的时间t不变,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仍为R,则靶上的击中点一定与靶心O在同一高度上,则垂直于BC的水平位移一定小于R,因此有v1t<R 可得v1< 答案(1)22gh (2)v1< 2R2“化曲为直”思想——平抛运动的基本求解方法平抛运动的三种分解思路(1)分解速度:v合=vx+vy=v0+?gt?1y(2)分解位移:x=v0t,y=gt2,tan θ=2x(3)分解加速度突破训练1 如图6,从半径为R=1 m的半圆AB上的A 点水平抛出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经t=0.4 s小球落到半圆上,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则小球的初速度v0可能为( )图6A.1 m/s B.2 m/s C.3 m/s D.4 m/s 答案AD1解析由于小球经0.4 s落到半圆上,下落的高度h=2=0.8 m,位置可能有两处,如2图所示.第一种可能:小球落在半圆左侧,v0t=RR-h=0.4 m,v0=1 m/s 第二种可能:小球落在半圆右侧,v0t=RR-h,v0=4 m/s,选项A、D正确.考点二斜面上的平抛运动问题斜面上的平抛运动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除要运用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规律,还要充分运用斜面倾角,找出斜面倾角同位移和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常见的模型如下:例2 如图7所示,一名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加速滑行后从O点水平飞出,经过3 s落到斜坡上的A点.已知O点是斜坡的起点,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运动员的质量m=50 kg.不计空气阻力(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求:。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五章 第1讲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平抛运动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五章 第1讲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平抛运动

B点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互垂直,即竖直方向上的 分速度为零,可判断B点是轨迹的最高点,根据加速度和 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可知A项正确;D点和C点的加速度一样 大,都等于重力加速度,B错;过了B点后,在D点加速度 与速度不可能再垂直,C错;根据曲线运动的特点,可判 断从B点到D点加速度与速度的夹角一直减小,D错.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基本概念 分运动 ①运动的合成:已知_______求合
运动.
合运动 ②运动的分解:已知_______求分
运动.
实际效果 正交 (2)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_________分解,也可采用____ 分解 _____.
(3)遵循的规律: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 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成与分解都遵循______________ .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物理建模5
“小船渡河”和“斜面上的平抛”模型
一、“小船渡河”模型
模型特点
1.船的实际运动是水流的运动和船相对静水的运动的合运 动. 2.三种速度:v船(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水(水的流速)、v合 (船的实际速度).
3.两个极值
d (1)过河时间最短:v 船⊥v 水,tmin= . v船
答案
D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以题说法
1.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 (1)“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2)常用的分解方法: ①分解速度
②分解位移.
2.平抛运动的几个推论 (以抛出点为起点) 成一直角三角形,如图5-1-7所示. 图5-1-7 (1)速度关系:任意时刻速度均与初速度、速度的变化量组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四章 第3讲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四章 第3讲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随堂基础演练
解析 物体做平抛运动或沿光滑曲面自由运动时,不受摩擦 力,在曲面上弹力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所 以 A、C 项正确;匀速吊起的集装箱,绳的拉力对它做功, 4 不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机械能不守恒;物体以 g 的加速 5 4 度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 mg-F=m× g, 5 1 1 有 F= mg,则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大小为 mg 的外力作用, 5 5 该力对物体做了正功,机械能不守恒.
的速度 v= 2gH-4gR,小球离开 A 点后做平抛运动,则有 1 2 2R= gt ,水平位移 x=vt,联立以上各式可得水平位移 x= 2 2 2RH-4R2,选项 A 错误、选项 B 正确.
答案
BC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误区警示
1.对“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理解 (1)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中的“弹力”指的是像 弹簧一类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不包含像支持 力、绳的拉力之类的弹力. (2)“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 ②除重力和弹力外,其他力不做功;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2)小球从开始释放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设绳的拉 1 力对小球做功为 W,由动能定理得 mgL+W= mv2,代入数 2 2 1 值得 W=- mgL,所以小球从释放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 2 1 程中,绳的拉力对小球做功的大小为 mgL. 2 1 答案 (1) gL gL (2) mgL 2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解析
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故C
错误;重力做正功时,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重力势能 一定减少,反之,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一定增 加,故A、B正确;重力做多少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变 化多少,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故D正 确. 答案 ABD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九章 第3讲 专题 电磁感应规律的综合应用(人教版)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九章 第3讲 专题 电磁感应规律的综合应用(人教版)

答案
(1)0.15 J
(2)0.1 A
(3)0.75 T
借题发挥
1.电磁感应中电路知识的关系图
2.电磁感应中电路问题的解题思路
(1)明确电源的电动势 ΔΦ ΔB ΔS 1 E=n =nS =nB ,E=BLv,E= BL2ω 2 Δt Δt Δt (2)明确电源的正、负极:根据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流向 正极,即可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3)明确电源的内阻:即相当于电源的那部分电路的电阻. (4)明确电路关系:即构成回路的各部分电路的串、并联关系. (5)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等能量关系列方程求 解.
(3)线框 abcd 进入磁场前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进入磁场的过 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线框完全进入磁场后至运动到 gh 线, 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v 2 进入磁场前线框的运动时间为 t1= = s=0.4 s a 5 l2 0.6 进入磁场过程中匀速运动时间为 t2= = s=0.3 s v 2 线框完全进入磁场后线框受力情况与进入磁场前相同,所以该阶 段的加速度大小仍为 a=5 m/s2,该过程有 1 2 x-l2=vt3+ at3 解得 t3=1 s 2
V,远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因此无法正常工作.)
B增大,E增大,但有限度;r2增大,E增大,但有限度;ω增大,
E增大,但有限度;θ增大,E不变.
答案 (1)4.9×10-2 V 电流方向为b→a (2)(3)(4)见解析
【变式跟踪1】 如图9-3-5所示,在倾
角为θ=37°的斜面内,放置MN和
PQ两根不等间距的光滑金属导轨, 该装置放置在垂直斜面向下的匀强 磁场中.导轨M、P端间接入阻值R1 =30 Ω的电阻和理想电流表,N、Q 端间接阻值为R2=6 Ω的电阻. 图9-3-5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九章 第2讲 法拉第电磁场感应定律 互感 自感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九章 第2讲 法拉第电磁场感应定律  互感  自感

ω
B0r2ω E ΔΦ ΔBS = .当线圈不动,磁感应强度变化时,I2= = = 2R R RΔt RΔt ΔBπr2 ΔB ωB0 = ,因 I1=I2,可得 = ,C 选项正确. Δt2R Δt π
答案
C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变式跟踪1】 (单选)一矩形线框置于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
答案
C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知识存盘】
1.感应电动势 电磁感应现象 (1)概念:在_____________中产生的电动势;
(2)产生条件:穿过回路的_______发生改变,与电路是否 磁通量
闭合_____. 无关 楞次定律 右手定则 (3)方向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用_________或_________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互感、自感 【思维驱动】
Ⅰ(考纲要求)
(多选)在如图9-2-1所示的电路中,A1和A2
是两个相同的灯泡,线圈L的自感系数足够 大,电阻可以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
图9-2-1
A.合上开关S时,A2先亮,A1后亮,最后一样亮
B.断开开关S时,A1和A2都要过一会儿才熄灭
- - -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疑难突破6
常考类型
电磁感应中的图象问题
1.由给定的电磁感应过程选出或画出正确的图象;
2.由给定的有关图象分析电磁感应过程,求解相应的物理量. 易失分点
1.由于疏忽把物理量的正负判断错误;

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

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

实验基础知识一、螺旋测微器的使用1.构造:如图1所示,B为固定刻度,E为可动刻度.图12.原理:测微螺杆F与固定刻度B之间的精密螺纹的螺距为0.5 mm,即旋钮D每旋转一周,F前进或后退0.5 mm,而可动刻度E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F前进或后退0.01 mm,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千分位上,因此,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3.读数: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mm).如图2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 mm,半毫米刻度线未露出,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15.0,最后的读数为:2.0 mm+15.0×0.01 mm=2.150 mm.图2二、游标卡尺1.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卡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如图3所示)图32.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3.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个的、20个的、50个的,其规格见下表:刻度格数(分度)刻度总长度每小格与1 mm的差值精确度(可精确到) 109 mm0.1 mm0.1 mm2019 mm0.05 mm0.05 mm5049 mm0.02 mm0.02 mm4.读数:若用x表示从主尺上读出的整毫米数,K表示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K×精确度)mm.三、常用电表的读数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问题,首先要弄清电表量程,即指针指到最大刻度时电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压或电流,然后根据表盘总的刻度数确定精确度,按照指针的实际位置进行读数即可.(1)0~3 V的电压表和0~3 A的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相同,此量程下的精确度分别是0.1 V和0.1 A,看清楚指针的实际位置,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2)对于0~15 V量程的电压表,精确度是0.5 V,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一位,即读到0.1 V.(3)对于0~0.6 A量程的电流表,精确度是0.02 A,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这时要求“半格估读”,即读到最小刻度的一半0.01 A.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原理根据电阻定律公式知道只要测出金属丝的长度和它的直径d ,计算出横截面积S ,并用伏安法测出电阻R x ,即可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 2.实验器材被测金属丝,直流电源(4 V),电流表(0~0.6 A),电压表(0~3 V),滑动变阻器(50 Ω),开关,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 3.实验步骤(1)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丝上的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d . (2)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三次,求出其平均值l . (4)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置.(5)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 和U 的值,填入记录表格内.(6)将测得的R x 、l 、d 值,代入公式R =ρl S 和S =πd 24中,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4.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两种方法的比较电流表内接法电流表外接法电路图误差原因电流表分压 U 测=U x +U A电压表分流 I 测=I x +I V电阻测量值R测=U 测I测=R x+R A>R x测量值大于真实值R测=U测I测=R x R VR x+R V<R x测量值小于真实值适用条件R A≪R x R V≫R x规律方法总结1.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1)阻值比较法:先将待测电阻的估计值与电压表、电流表内阻进行比较,若R x较小,宜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若R x较大,宜采用电流表内接法.(2)临界值计算法R x<R V R A时,用电流表外接法;R x>R V R A时,用电流表内接法.(3)实验试探法:按图4接好电路,让电压表的一根接线柱P先后与a、b处接触一下,如果电压表的示数有较大的变化,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不大,则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如果电流表的示数有较大的变化,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不大,则可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图42.注意事项(1)先测直径,再连电路:为了方便,测量直径应在金属丝连入电路之前测量.(2)电流表外接法:本实验中被测金属丝的阻值较小,故采用电流表外接法.(3)电流控制:电流不宜过大,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丝温度过高,导致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变大.3.误差分析(1)若为内接法,电流表分压.(2)若为外接法,电压表分流.(3)长度和直径的测量.考点一测量仪器、仪表的读数1.游标卡尺的读数(1)10分度的游标尺的读数:主尺上读出整毫米数+游标尺上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1 10.(2)20分度的游标尺的读数:主尺上读出整毫米数+游标尺上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1 20.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固定刻度数mm+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 mm.3.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1)若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为:1,0.1,0.01,…时,需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2)若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为:2,0.2,0.02,5,0.5,0.05,…时,只需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位数.1.[直尺和游标卡尺的读数](2014·福建理综·19(1))某同学测定一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示数如图5甲、乙所示,则该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________ cm和________ mm.图5答案60.10 4.20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要估读到0.1 mm.游标卡尺读数=4 mm+10×0.02 mm=4.20 mm.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完成下列读数(如图6所示)图6a.____________mm b.____________mmc.____________mm d.____________mm答案a.0.486(0.484~0.488)b.0.536(0.534~0.538)c.4.078(4.077~4.079)d.5.663(5.661~5.665)3.[电压表、电流表和电阻箱的读数](1)①如图7所示的电流表使用0.6 A量程时,对应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A,图中表针示数是________A;当使用3 A量程时,对应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 A,图中表针示数为________A.图7②如图8所示的电表使用较小量程时,每小格表示____________V,图中指针的示数为________ V.若使用的是较大量程,则这时表盘刻度每小格表示________V,图中表针指示的是________V.图8(2)旋钮式电阻箱如图9所示,电流从接线柱A流入,从B流出,则接入电路的电阻为____ Ω.今欲将接入电路的电阻改为2 087 Ω,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若用两个这样的电阻箱,则可得到的电阻值范围为_________.图9答案(1)①0.020.440.12.20②0.1 1.400.57.0(2)1 987将“×1 k”旋钮调到2,再将“×100”旋钮调到00~19 998 Ω解析(1)①电流表使用0.6 A量程时,刻度盘上的每一小格为0.02 A,指针的示数为0.44 A;当换用3 A量程时,每一小格为0.1 A,指针示数为2.20 A.②电压表使用3 V量程时,每小格表示0.1 V,指针示数为1.40 V;使用15 V量程时,每小格为0.5 V,指针示数为7.0 V.(2)电阻为1 987 Ω.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将“×1 k”旋钮调到2,再将“×100”旋钮调到0.每个电阻箱的最大阻值是9 999 Ω,用这样两个电阻箱串联可得到的最大电阻2×9 999 Ω=19 998 Ω.故两个这样的电阻箱,则可得到的电阻值范围为0~19 998 Ω.考点二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4.[实验操作](2014·江苏单科·10)某同学通过实验测量一种合金的电阻率.(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合金丝的直径.为防止读数时测微螺杆发生转动,读数前应先旋紧图10所示的部件__________(选填“A”、“B”、“C”或“D”).从图中的示数可读出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 mm.图10(2)图11所示是测量合金丝电阻的电路,相关器材的规格已在图中标出.合上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的过程中,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只在图示位置发生很小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电路中______(选填图中表示接线柱的数字)之间出现了________(选填“短路”或“断路”).图11(3)在电路故障被排除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2.23 V和38 mA,由此,该同学算出接入电路部分的合金丝的阻值为58.7 Ω.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阻值,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对实验应作怎样的改进?请写出两条建议.答案(1)B0.410(2)7、8、9断路(3)电流表改为内接;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计算出电阻的平均值.(或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用图象法求电阻值)解析(1)螺旋测微器读数时应先将锁紧装置锁紧,即旋紧B.螺旋测微器的示数为(0+41.0×0.01) mm=0.410 mm.(2)电压表的示数不为0,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为0,说明连接两电表的电路是导通的.而滑动变阻器几乎不起作用,说明线路电阻很大,故可判断7、8、9间断路.(3)由题知R A R x ≈0.005<R xR V ≈0.020,说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不显著,故可将电流表改为内接,并测出多组U 、I 值,求出R x 后,再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5.[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约为5 Ω的均匀电阻丝的电阻率,电源是两节干电池.如图12甲所示,将电阻丝拉直后两端固定在带有刻度尺的绝缘底座的接线柱上,底座的中间有一个可沿电阻丝滑动的金属触头P ,触头上固定了接线柱,按下P 时,触头才与电阻丝接触,触头的位置可从刻度尺上读出.实验采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乙所示,测量电阻丝直径所用螺旋测微器如图丙所示.图12(1)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时,先转动________使测微螺杆F 接近被测电阻丝,再转动________夹住被测物,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拨动________使F 固定后读数.(填仪器部件的字母符号) (2)根据电路原理图乙,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丁连接成实验电路.(3)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触头调至一合适位置后不动,多次改变P 的位置,得到几组U 、I 、L的数据,用R =UI 计算出相应的电阻值后作出R -L 图线如图13所示.取图线上两个点间数据之差ΔL 和ΔR ,若电阻丝直径为d ,则电阻率ρ=________.图13答案 (1)D H G (2)如图所示 (3)πΔRd 24ΔL解析 (1)在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时,先转动粗调旋钮D ,使测微螺杆F 接近被测电阻丝,再转动微调旋钮H 夹住被测物,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拨动止动旋钮G 使F 固定后读数.(3)根据R =ρl S ,得ΔR =ρΔL S ,而S =πd 24,代入得ρ=πΔRd 24ΔL.6.[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为测定一段金属丝的电阻率ρ,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4甲所示的电路.ab 是一段电阻率较大的粗细均匀的电阻丝,电路中的保护电阻R 0=4.0 Ω,电源的电动势E =3.0 V ,电流表内阻忽略不计,滑片P 与电阻丝始终接触良好.(1)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得电阻丝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d =________ mm.图14(2)实验时闭合开关,调节滑片P 的位置,分别测量出每次实验中aP 长度x 及对应的电流值I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x (m)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I (A)0.490.430.380.330.310.281I(A -1) 2.04 2.33 2.63 3.03 3.23 3.57①将表中数据描在1I -x 坐标纸中,如图15所示.试作出其关系图线,图象中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k=________(用题中字母表示),由图线求得电阻丝的电阻率ρ为________ Ω·m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15②根据1I -x 关系图线纵轴截距的物理意义,可求得电源的内阻为________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 (1)0.400 (2)①图线见解析图4ρπEd2 1.1×10-6 ②1.4 解析 (1)由题图乙所示螺旋测微器可知,其示数为0 mm +40.0×0.01 mm =0.400 mm. (2)①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由电阻定律可得R =ρx S ,由欧姆定律可得:R =E I ,则图象斜率k =1I x ,S =πd 24联立解得:k =4ρπEd 2=Δ1I Δx代入数据得:k =3.6-1.80.6=3 联立解得电阻率为:ρ=k πEd 24 代入数据得:ρ≈1.1×10-6 Ω·m ;②根据1I-x 关系图线纵轴截距为1.8,此时待测电阻丝的电阻为0,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 =I (r +R 0)即:3=11.8(r +4.0) 得:r =1.4 Ω计算电阻率的两种方法1.根据电阻定律得ρ=RS l; 2.通过有关图象来求电阻率.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要从物理规律出发,写出图象的函数关系式,弄清斜率、截距等的物理意义,从而求出相关物理量. 考点三 电阻的测量电阻测量的六种方法1.伏安法电路图⎩⎪⎨⎪⎧外接法:内接法: 特点:大内小外(内接法测量值偏大,测大电阻时应用内接法测量,测小电阻时应采用外接法测量)2.安安法若电流表内阻已知,则可将其当做电流表、电压表以及定值电阻来使用.(1)如图16甲所示,当两电流表所能测得的最大电压接近时,如果已知的内阻R 1,则可测得的内阻R 2=I 1R 1I 2. (2)如图乙所示,当两电流表的满偏电压U A2≫U A1时,如果已知的内阻R 1,串联一定值电阻R 0后,同样可测得的电阻R 2=I 1(R 1+R 0)I 2.图163.伏伏法若电压表内阻已知,则可将其当做电流表、电压表和定值电阻来使用.(1)如图17甲所示,两电压表的满偏电流接近时,若已知的内阻R 1,则可测出的内阻R 2=U 2U 1R 1. (2)如图乙所示,两电压表的满偏电流I V1≪I V2时,若已知的内阻R 1,并联一定值电阻R 0后,同样可得的内阻R 2=U 2U 1R 1+U 1R 0.图174.等效法测电阻如图18所示,先让待测电阻与一电流表串联后接到电动势恒定的电源上,读出电流表示数I ;然后将电阻箱与电流表串联后接到同一电源上,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 ,则电阻箱的读数即等于待测电阻的阻值.图185.比较法测电阻如图19所示,读得电阻箱R 1的阻值及、的示数I 1、I 2,可得R x =I 2R 1I 1. 如果考虑电流表内阻的影响,则I 1(R x +R A1)=I 2(R 1+R A2).图196.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电路图如图20所示图20 步骤:(1)断开S2,闭合S1,调节R0,使的示数满偏为I g;(2)保持R0不变,闭合S2,调节电阻箱R,使的示数为I g 2;(3)由上可得R A=R.特别提醒当R0≫R A时,测量误差小,此方法比较适合测小阻值的电流表的内阻,且测量值偏小;电源电动势应选大些的,这样表满偏时R0才足够大,闭合S2时总电流变化才足够小,误差才小.7.[伏安法测电阻](2014·浙江理综·22)小明对2B铅笔芯的导电性能感兴趣,于是用伏安法测量其电阻值.(1)图21是部分连接好的实物电路图,请用电流表外接法完成接线并在图中画出.图21图22(2)小明用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分别测量了一段2B 铅笔芯的伏安特性,并将得到的电流、电压数据描到U -I 图上,如图22所示.在图中,由电流表外接法得到的数据点是用________(填“○”或“×”)表示的.(3)请你选择一组数据点,在图上用作图法作图,并求出这段铅笔芯的电阻为_______ Ω.答案 (1)见解析图甲 (2)× (3)见解析图乙 用“×”表示的数据连线时,1.2(1.1~1.3均可),用“○”表示的数据连线时,1.6(1.5~1.7均可)解析 (1)连线如图甲所示.甲乙(2)U -I 图象如图乙所示,U -I 图象的斜率反映了电阻的大小,而用电流表内接法时测得的电阻偏大,外接法时测得的电阻偏小,所以外接法的数据点是用“×”表示的.(3)在U -I 图象上,选用外接法所得的“×”连线,则R =ΔU ΔI=1.2 Ω,选用内接法所得的“○”连线,则R =ΔU ΔI=1.6 Ω. 8.[电表改装和电阻测量]现要测量电流表G 1的内阻,给出下列器材:电流表G 1(量程5 mA ,内阻r 1约为150 Ω)电流表G 2(量程10 mA ,内阻r 2约为100 Ω)定值电阻R 1=100 Ω 定值电阻R 2=10 Ω滑动变阻器R 3(0~200 Ω)干电池E (1.5 V ,内阻未知)单刀单掷开关S 导线若干(1)定值电阻选________________;(2)如图23所示,在虚线框中已画出部分实验电路设计图,请补充完整,并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图23(3)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计算r 1,所用的表达式为r 1=____________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R 1 (2)电路图如图所示(3)R 1(I 2-I 1)I 1I 1、I 2分别表示电流表G 1、G 2的读数,R 1表示定值电阻R 1的阻值. 解析 (1)若选R 2,则其阻值太小,电流过大,而R 1与G 1内阻相当,故选R 1.(2)电路图如图所示.G 2的示数-G 1的示数为通过R 1的电流值.(3)由并联电路特点得:I 1r 1=R 1(I 2-I 1)r 1=R 1(I 2-I 1)I 1I 1、I 2分别表示电流表G 1、G 2的读数,R 1表示定值电阻R 1的阻值.9.[等效替代法测电阻]电学实验中经常需要测量电阻的阻值.(1)测电阻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在提供一只标有“220 V 40 W ”的灯泡,它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为________ Ω.若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来测量这只灯泡的电阻,则测出的电阻值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2)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该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A .220 V 交流电源B .单刀双掷开关一个C .电阻箱一个(0~999.9 Ω,额定电流0.5 A)D .定值电阻一个(0.5 kΩ,额定电流0.3 A)E .交流电流表一个(0~0.3 A)请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原理图.答案 (1)1 210 小于 (2)见解析图解析 (1)正常工作时电压为额定电压,故有P =U 2R ,所以R =U 2P=1 210 Ω;灯泡在正常工作时发热,灯丝电阻率增大,电阻增大,因而用欧姆挡测量时阻值应小于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2)应用替代法.因电阻箱的最大阻值小于灯泡正常工作的电阻值,故应串联一定值电阻,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10.[半偏法测电阻](2015·新课标Ⅱ·23)电压表满偏时通过该表的电流是半偏时通过该表电流的两倍.某同学利用这一事实测量电压表的内阻(半偏法),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下:待测电压表(量程3 V ,内阻约为3 000 Ω),电阻箱R 0(最大阻值为99 999.9 Ω),滑动变阻器R 1(最大阻值100 Ω,额定电流2 A),电源E (电动势6 V ,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1)虚线框内为该同学设计的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的一部分,将电路图补充完整(如图24).图24(2)根据设计的电路,写出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这种方法测出的电压表内阻记为R V ′,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R V 相比,R V ′________R V (填“>”、“=”或“<”),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解析图(2)见解析(3)>理由见解析解析(1)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以保证通电后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压最小;闭合开关S1、S2,调节R1,使电压表的指针满偏;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断开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的指针半偏,读取电阻箱的电阻值,此即为测得的电压表内阻.(3)断开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成半偏状态,电压表所在支路总电阻增大,分得的电压也增大,此时R0两端的电压大于电压表的半偏电压,故R V′>R V.考点四实验拓展与创新11.[实验器材的创新]有一根细长且均匀的空心金属管线,长约30 cm,电阻约为5 Ω,已知这种金属的电阻率为ρ,现在要尽可能精确测定它的内径d.(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管线外径D时刻度的位置如图25a所示,从图中读出外径为________ mm,应用________(选填“厘米刻度尺”或“毫米刻度尺”)测金属管线的长度L;图25(2)测量金属管线的电阻R,为此取来两节新的干电池、开关和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A.电压表0~3 V,内阻约10 kΩB.电压表0~15 V,内阻约50 kΩC.电流表0~0.6 A,内阻约0.05 ΩD.电流表0~3 A,内阻约0.01 ΩE.滑动变阻器,0~10 ΩF.滑动变阻器,0~100 Ω要求较准确地测出其阻值,电压表应选____________,电流表应选__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__;(填序号)(3)实验中他的实物接线如图b 所示,请指出接线中的两处明显错误.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已知的物理常数和应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均用符号表示),推导出计算金属管线内径的表达式d =______________;(5)在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 .为使电流表读数明显,应使电流尽可能大些B .为操作方便,中间过程可保持开关S 一直处于闭合状态C .千分尺的精确度是千分之一毫米D .用千分尺测量直径时必须估读一位答案 (1)5.200 毫米刻度尺 (2)A C E (3)导线连接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上 采用了电流表内接法(4) D 2-4ρIL πU(5)D 解析 (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D =5 mm +20.0×0.01 mm =5.200 mm ;测量30 cm 金属管长度时应用毫米刻度尺来测量.(2)由于两节干电池的电动势为3 V ,所以电压表应选A ;由于通过金属管的最大电流为I m =U R x =35A =0.6 A ,所以电流表应选C.为了较准确地测出其阻值,滑动变阻器应选E.(3)由于待测金属管阻值远小于电压表内阻,所以电流表应用外接法,连线图中的两处明显错误分别是:错误1:导线连接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上;错误2:采用了电流表内接法.(4)设金属管线内径为d ,根据电阻定律应有:R =ρL 14πD 2-14πd 2, 又R =U I, 联立可得:d = D 2-4ρIL πU(5)由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通过待测金属管线的电流不能太大,所以A 错误;为减小温度的影响,中间过程应断开开关,所以B 错误;千分尺的精确度是0.01 mm ,即应精确到1100毫米,所以C 错误;千分尺读数时必须估读一位,即估读到0.001 mm ,所以D 正确.12.[液体电阻率的测量]如图26是一同学测量某导电液体电阻率的实物连线图.图中均匀的长直玻璃管内径为d ,里面充满待测导电液体,玻璃管两端各装有一电极,电极距离为L .图26(1)根据实物连线图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其中导电液体用电阻R x 表示.(2)在接通电路前,为保证器材安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应移到最________端(填“左”或“右”).在电路调试时,该同学发现:闭合开关S 1后,单刀双掷开关S 2接到a 接点时电压表示数为4.5 V 、电流表示数为180 μA ;单刀双掷开关S 2接到b 接点时电压表示数为4.6 V 、电流表示数为164 μA.正式测量时,为减小实验误差,单刀双掷开关S 2应接到________点(填“a ”或“b ”).(3)该同学正确完成实验,测得该段液体的电阻R 0,则该导电液体的电阻率的表达式为ρ=______________(用R 0、L 、d 等表示).答案 (1)如图所示(2)右 b (3)πR 0d 24L解析 (1)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2)接通电路前为保证电路的安全,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即滑片应移到最右端.分别使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时电流表示数变化大,电压表示数变化小,说明电流表对示数影响较小,即电流表内阻远小于被测电阻,为减小误差应当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故接b 点.(3)根据欧姆定律R =U I 、电阻定律ρ=RS L 及S =π(d 2)2可得电阻率ρ=πR 0d 24L. 13.[实验拓展]某些固体材料受到外力后除了产生形变外,其电阻率也要发生变化,这种由于外力的作用而使材料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压阻效应”.现用如图27所示的电路研究某长薄板电阻R x 的压阻效应,已知R x 的阻值变化范围为几欧到几十欧,实验室中有下列器材:图27A .电源E (3 V ,内阻约为1 Ω)B .电流表A 1(0.6 A ,内阻r 1=5 Ω)C .电流表A 2(6 A ,内阻r 2约为1 Ω)D .开关S ,定值电阻R 0(1)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电阻R x 的阻值,根据虚线框内电路图的设计,甲表选用________(选填“A 1”或“A 2”),乙表选用________(选填“A 1”或“A 2”).(2)在电阻R x 上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 (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闭合开关S ,记下电表读数,A 1的读数为I 1,A 2的读数为I 2,得R x =________(用字母表示).(3)改变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的R x 值,然后让力反向从下向上挤压电阻,并改变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的R x 值,最后绘成的图象如图28所示.当F 竖直向下(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时,可得R x 与所受压力F 的数值关系是R x =________________.(各物理量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图28(4)定值电阻R 0的阻值应该选用________________.A .1 ΩB .5 ΩC .10 ΩD .20 Ω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21 / 21 答案 (1)A 1 A 2 (2)I 1r 1I 2-I 1(3)16-2F (4)B 解析 (1)由于A 1内阻确定,并且与待测电阻接近,与待测电阻并联,用来测出待测电阻R x 两端的电压,用A 2测得的电流减去A 1测得的电流就是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就可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电路连接如图所示.(2)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 =I 1r 1,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I =I 2-I 1,因此待测电阻的阻值为R x =I 1r 1I 2-I 1. (3)由图象的对称性可知,加上相反的压力时,电阻值大小相等;图象与纵坐标的交点为16 Ω,当R =7 Ω时,对应的力为4.5 N ,因此函数表达式R x =16-2F .(4)整个回路总电流不能大于0.6 A ,而电动势为3 V ,因此总电阻应略大于5 Ω,而电源内阻约为1 Ω,因此定值电阻R 0的阻值应选5 Ω,即可保证电流不超过量程,也保证电流不太小,两块电流表读数准确.。

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章末总结PPT课件

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章末总结PPT课件
第2页/共39页
6.一种理想模型——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模型,其内能由气体的温度决定.
7.一种统计规律 具有某一速率的分子数目并不相等,呈现“中间多, 两头少”. 以上知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的归纳,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第3页/共39页
【例1】下列有关布朗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20页/共39页
3.如图4所示,固定容器及可动活塞P
都是绝热的,中间有一导热的固定
隔板B,B的两边分别盛有气体甲和
乙,现将活塞P缓慢地向B移动一段
图4
距离,已知气体的温度随其内能的增加而升高,则
在移动P的过程中
()
A.外力对乙做功,甲的内能不变 C
B.外力对乙做功,乙的内能不变
C.乙传递热量给甲,乙的内能增加

()
A.第二类永动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B.如果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内能一定
增加
C.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从能量
转化或转移的观点来看这两种改变方式是有区别的
第17页/共39页
解析 第二类永动机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违反 能量守恒定律,故A错.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知 内能的变化由做功W和热传递Q两个方面共同决定,只 知道做功情况或只知道传热情况就无法确定内能的变 化情况,故B、C项错误.做功和热传递都可改变物体 内能.但做功是不同形式能的转化,而热传递是同种形 式能间的转移,这两种方式是有区别的,故D正确. 答案 D
D.乙的内能增加,甲的内能不变
解析 外界对乙做功,乙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乙通
过导热隔板B向甲传递热量,故C正确.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九章 第1讲 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人教版)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九章 第1讲 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人教版)

大小不再相等,则L2中产生感应电流,电磁铁也就能把开关K吸
起,即D正确. 答案 ABD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预测1】 (单选)现将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
线圈B、电流计及开关,如图9-1-11连接.在开关闭合、
线圈A放在线圈B中的情况下,某同学发现当他将滑动变阻 器的滑动端P向左加速滑动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由此 可以推断 ( ).
铁A的圆形金属环B中
A.有感应电流,且B被A吸引 B.无感应电流
(
).
图9-1-9
C.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感应电流
D.有感应电流,且B被A排斥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解析
MN向右加速滑动,根据右手定则,MN中的电流
方向从N→M,且大小在逐渐变大,根据安培定则知,电 磁铁A的左端为N极,且磁场强度逐渐增强,根据楞次定 律知,B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内部磁场方向向右,B被A 排斥.故D正确.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知识存盘】
发生变化 1.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_________时,
感应电流 电路中有__________产生的现象.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__________. 发生变化 切割磁感线 (2)特例: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内做___________ 运动.
【典例2】 (单选)某实验小组用如图9-1-6所 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楞次定律.当条形磁铁
自上而下穿过固定的线圈时,通过电流计的
感应电流方向是 A.a→G→b C.b→G→a ( ). 图9-1-6
B.先a→G→b,后b→G→a D.先b→G→a,后a→G→b
高考全程解密

2014《步步高》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03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2014《步步高》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03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考纲解读 1.掌握超重、失重的概念,会分析有关超重、失重的问题.2.学会分析临界与极值问题.3.会进行动力学多过程问题的分析.1.[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关于超重和失重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了,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B.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C.物体具有向上的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的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D.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不发生变化答案 D解析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超重和失重并非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综上所述,A、B、C均错,D正确.2.[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答案 B解析运动员是否超重或失重取决于加速度方向,A、C、D三个选项中,运动员均处于平衡状态,不超重也不失重,只有B正确.考点梳理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3. [应用动力学方法分析传送带问题]如图1所示,传送带保持v 0=1 m/s的速度运动,现将一质量m =0.5 kg 的物体从传送带左端放上,设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1,传送带两端水平距离x =2.5 m , 图1 则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所经历的时间为( ) A. 5 s B .(6-1) sC .3 sD .5 s答案 C解析 物体在传送带左端开始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F f =μmg ,获得的加速度a =F f m=μg =1 m/s 2当加速到v 0时经过的时间t 1=v 0a =1 s 经过的位移为x 1=v 022a=0.5 m 以后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到达右端用时t 2=x -x 1v 0=2 s ,所以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总时间为t =t 1+t 2=3 s .选项C 正确.4. [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如图2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上端与物体A 相连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下的力压物体A ,使A竖直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段距离,整个过程中弹簧一直处在弹性限度内.下列关于所加力F 的大小和运动距离x 之间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图2答案 D解析 由于弹簧弹力与弹簧压缩量成正比,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kx =ma ,解得F =kx +ma ,故所加力F 的大小和运动距离x 之间关系图象正确的是图D. 方法提炼1. 传送带问题模型关键是分析清楚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相对运动情况.2. 动力学中图象问题的解题思路:对于已知图象求解相关物理量的问题,往往是结合物理过程,从分析图象的横、纵轴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入手,分析图线的斜率、截距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得出所求结果.其中,写出纵、横坐标的函数关系式是关键.考点一超重与失重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的,其大小等于ma.例1在探究超重和失重规律时,某体重为G的同学站在一压力传感器上完成一次下蹲动作,传感器和计算机相连,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解析该同学下蹲过程中,其加速度方向先向下后向上,故先失重后超重,故选项D 正确.答案 D方法点拨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三”技巧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3.从速度变化角度判断(1)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2)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突破训练1在升降电梯内的地板上放一体重计,电梯静止时,晓敏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示数为50 kg,电梯运动过程中,某一段时间内晓敏同学发现体重计示数如图3所示.在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3A .晓敏同学所受的重力变小了B .晓敏对体重计的压力小于体重计对晓敏的支持力C .电梯一定在竖直向下运动D .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g /5,方向一定竖直向下答案 D解析 由题图知晓敏在这段时间内处于失重状态,是由于晓敏对体重计的压力变小了,而晓敏的重力没有改变,A 选项错;晓敏对体重计的压力与体重计对晓敏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一定相等,B 选项错;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有:mg -F =ma ,解得a =g 5,方向竖直向下,但其速度方向可能是竖直向上,也可能是竖直向下,C 选项错,D 选项正确.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分析1. 当物体的运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必然有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所对应的状态叫做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时必须满足的条件叫做临界条件.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同时抓住满足临界值的条件是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2. 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是临界状态;(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是要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例2 如图4所示,质量为m =1 kg 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体上,斜面体质量为M =2 kg ,斜面体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地面光滑,现对斜面体施一水平推力F ,要使物块m 相对斜面静止,试确定推力F 的取值范围.(sin 37°=0.6,cos 37°=0.8,g = 图4 10 m/s 2)审题指导 此题有两个临界条件:当推力F 较小时,物块有相对斜面向下运动的可能性,此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当推力F 较大时,物块有相对斜面向上运动的可能性,此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找准临界状态是求解此题的关键.解析 (1)设物块处于相对斜面向下滑动的临界状态时的推力为F 1,此时物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取加速度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对物块,水平方向有F N sin θ-μF N cos θ=ma1竖直方向有F N cos θ+μF N sin θ-mg=0对M、m整体有F1=(M+m)a1代入数值得:a1=4.8 m/s2,F1=14.4 N(2)设物块处于相对斜面向上滑动的临界状态时的推力为F2,对物块受力分析如图,在水平方向有F N′sin θ+μF N′cos θ=ma2竖直方向有F N′cos θ-μF N′sin θ-mg=0对整体有F2=(M+m)a2代入数值得a2=11.2 m/s2,F2=33.6 N综上所述可知推力F的取值范围为:14.4 N≤F≤33.6 N答案14.4 N≤F≤33.6 N规律总结动力学中的典型临界条件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 N=0.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断裂与松驰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驰的临界条件是:F T=0.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大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化为a=0时.突破训练2如图5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 A=6 kg,m B=2 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10 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 N的过程图5中,则() A.当拉力F<12 N时,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 N时,开始相对运动C.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答案 D解析当A、B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即滑动摩擦力时,A、B才会发生相对运动.此时对B有:F fmax=μm A g=12 N,而F fmax=m B a,a=6 m/s2,即二者开始相对运动时的加速度为6 m/s2,此时对A、B整体:F=(m A+m B)a=48 N,即F>48 N时,A、B才会开始相对运动,故选项A、B、C错误,D正确.12.“传送带模型”问题的分析思路1. 模型特征一个物体以速度v 0(v 0≥0)在另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上开始运动的力学系统可看做“传送带”模型,如图6(a)、(b)、(c)所示.图62. 建模指导传送带模型问题包括水平传送带问题和倾斜传送带问题.(1)水平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判断摩擦力时要注意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也就是分析物体在运动位移x (对地)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和传送带速度相等.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发生突变的时刻.(2)倾斜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确定其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如果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应进一步确定其大小和方向,然后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当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发生突变.例3 如图7所示,倾角为37°,长为l =16 m 的传送带,转动速度为v =10 m/s ,动摩擦因数μ=0.5,在传送带顶端A 处无初速度地释放一个质量为m =0.5 kg 的物体.已知sin 37°=0.6,cos 37°=0.8,g =10 m/s 2.求:(1)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体从顶端A 滑到底端B 的时间; 图7(2)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从顶端A 滑到底端B 的时间.解析 (1)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运动,则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上,相对传送带向下匀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37°-μcos 37°)=ma 则a =g sin 37°-μg cos 37°=2 m/s 2,根据l =12at 2得t =4 s. (2)传送带逆时针转动,当物体下滑速度小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运动,则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设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37°+μmg cos 37°=ma 1则有a 1=mg sin 37°+μmg cos 37°m=10 m/s 2 设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经历的时间为t 1,位移为x 1,则有t 1=v a 1=1010 s =1 s ,x 1=12a 121t =5 m<l =16 m 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瞬间,有mg sin 37°>μmg cos 37°,则下一时刻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运动,受到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发生突变.设当物体下滑速度大于传送带转动速度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 2,则a 2=mg sin 37°-μmg cos 37°m=2 m/s 2 x 2=l -x 1=11 m又因为x 2=v t 2+12a 2t 22,则有10t 2+t 22=11 解得:t 2=1 s(t 2=-11 s 舍去)所以t 总=t 1+t 2=2 s.答案 (1)4 s (2)2 s方法点拨分析处理传送带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对物体在初态时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分析;二是对物体在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时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分析.突破训练3 如图8所示,水平传送带AB 长L =10 m ,向右匀速运动的速度v 0=4 m/s ,一质量为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以v 1=6 m/s 的初速度从传送带右端B 点冲上传送带,物块与 图8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 取10 m/s 2.求:(1)物块相对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2)物块从B 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 点所用的时间.答案 (1)4.5 m (2)3.125 s解析 (1)设物块与传送带间摩擦力大小为F fF f =μmgF f x 物=12m v 12 x 物=4.5 m(2)设小物块经时间t 1速度减为0,然后反向加速,设加速度大小为a ,经时间t 2与传送 带速度相等v 1-at 1=0a =F f mt 1=1.5 sv 0=at 2t 2=1 s设反向加速时,物块的位移为x 1,则有x 1=12a 22t =2 m 物块与传送带共速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设经时间t 3再次回到B 点x 物-x 1=v 0t 3t 3=0.625 s所以t 总=t 1+t 2+t 3=3.125 s13.“滑块—木板模型”问题的分析思路1. 模型特点:上、下叠放两个物体,并且两物体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2. 建模指导解此类题的基本思路:(1)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2)对滑块和木板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滑块和木板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建立方程.特别注意滑块和木板的位移都是相对地面的位移.解析 (1)木板受到的摩擦力F f =μ(M +m )g =10 N木板的加速度a =F -F f M=2.5 m/s 2. (2分) (2)设拉力F 作用时间t 后撤去F 撤去后,木板的加速度为a ′=-F f M=-2.5 m/s 2 (2分) 木板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且a =-a ′,故at 2=L解得t =1 s ,即F 作用的最短时间为1 s . (2分)(3)设木块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块,木板的最大加速度为a 木板,则μ1mg =ma 木块 (2分)得a 木块=μ1g =3 m/s 2对木板:F 1-μ1mg -μ(M +m )g =Ma木板 (2分)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的条件为a 木板>a 木块解得F 1>25 N . (2分)(4)木块的加速度a木块′=μ1g =3 m/s 2 (1分)木板的加速度a木板′=F 2-μ1mg -μ(M +m )g M=4.25 m/s 2 (1分) 木块滑离木板时,两者的位移关系为x 木板-x 木块=L ,即12a 木板′t 2-12a 木块′t 2=L (2分)代入数据解得t =2 s .(2分)答案 (1)2.5 m/s 2 (2)1 s (3)大于25 N (4)2 s技巧点拨分析滑块—木板模型问题时应掌握的技巧1.分析题中滑块、木板的受力情况,求出各自的加速度.2.画好运动草图,找出位移、速度、时间等物理量间的关系.3.知道每一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过程的初速度.4.两者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1)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2)二者加速度不相等. 突破训练4 如图10所示,质量M =8 kg 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 =8 N ,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m/s 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 =2 kg的小物块,小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当二者达到相同速 图10 度时,物块恰好滑到小车的最左端.取g =10 m/s 2.则:(1)小物块放上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各为多大?(2)小车的长度L 是多少?答案 (1)2 m/s 2 0.5 m/s 2 (2)0.75 m解析 (1)以小物块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1解得a 1=μg =2 m/s 2以小车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g =Ma 2解得a 2=F -μmg M=0.5 m/s 2 (2)由题意及运动学公式:a 1t =v 0+a 2t解得:t =v 0a 1-a 2=1 s 则物块运动的位移x 1=12a 1t 2=1 m 小车运动的位移x 2=v 0t +12a 2t 2=1.75 m L =x 2-x 1=0.75 m 高考题组1. (2012·江苏·4)将一只皮球竖直向上抛出,皮球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下列描绘皮球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a 与时间t 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答案 C解析 皮球上升过程中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由于空气阻力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速度v 减小,空气阻力f =k v 也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 +f =ma ,知a =k v m+g ,可知,a 随v 的减小而减小,且v 变化得越来越慢,所以a 随时间t 减小且变化率减小, 选项C 正确.2. (2011·福建理综·16)如图11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 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 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 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 -t 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 2>v 1,则( )图11A .t 2时刻,小物块离A 处的距离达到最大B .t 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C .0~t 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D .0~t 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答案 B解析 相对地面而言,小物块在0~t 1时间内,向左做匀减速运动,t 1~t 2时间内,又反向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当其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时(即t 2时刻),小物块向右做匀速运动.故小物块在t 1时刻离A 处距离最大,A 错误.相对传送带而言,在0~t 2时间内,小物块一直相对传送带向左运动,故一直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在t 2~t 3时间内,小物块相对于传送带静止,小物块不受摩擦力作用,因此t 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值,B 正确,C 、D 均错误.3. (2010·浙江理综·14)如图12所示,A 、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一定为零 图12B .上升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大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C .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大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D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等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答案 A解析 由于空气阻力不计,两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 对B 的压力在上升和下降阶段都为零.4. (2012·安徽理综·22)质量为0.1 kg 的弹性球从空中某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该下落过程对应的v -t 图象如图13所示.弹性球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的34.设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 ,取g =10 m/s 2,求: 图13(1)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 的大小;(2)弹性球第一次碰撞后反弹的高度h .答案 (1)0.2 N (2)0.375 m解析 (1)由v -t 图象可知,弹性球下落过程的加速度为a 1=Δv Δt =4-00.5m/s 2=8 m/s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ma 1所以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 =mg -ma 1=(0.1×10-0.1×8) N =0.2 N(2)弹性球第一次反弹后的速度v 1=34×4 m/s =3 m/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弹性球上升的加速度为a 2=mg +f m =0.1×10+0.20.1m/s 2=12 m/s 2 根据v t 2-v 02=-2ah ,得弹性球第一次反弹的高度h =2212a v =322×12m =0.375 m. 模拟题组5. 如图14所示,长木板放置在水平面上,一小物块置于长木板的中央,长木板和物块的质量均为m ,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3,已知最大静摩擦力 图14 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物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则木板 加速度大小a 可能是 ( )A .a =μgB .a =2μg 3C .a =μg 3D .a =F 2m -μg 3答案 CD解析 当F 较大,二者发生相对滑动时,对木板有:μmg -μ3·2mg =ma ,所以a =μ3g .当F 较小,二者一起加速时,有:F -μ3·2mg =2ma ,所以a =F 2m -μ3g ,故选项C 、D 正确. 6. 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2m 和3m 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 和3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 T .现用水平拉力F 拉质量为3m 图15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量为2m 的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 .当F 逐渐增大到F T 时,轻绳刚好被拉断C .当F 逐渐增大到1.5F T 时,轻绳还不会被拉断D .当轻绳刚要被拉断时,质量为m 和2m 的木块间的摩擦力为F T答案 C解析 质量为2m 的木块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轻绳的拉力、木块m 的压力和摩擦力 五个力作用,选项A 错误;当轻绳达到最大拉力F T 时,对m 和2m 整体,F T =3ma ,再对三个木块整体,F =(m +2m +3m )a ,得到F =2F T ,选项B 错误,C 正确;对木块m ,由F f =ma ,得到F f =13F T ,选项D 错误.►题组1 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1. 下列实例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 )A .汽车驶过拱桥顶端时B .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时C .跳水运动员被跳板弹起,离开跳板向上运动时D .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答案 B解析 发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汽车驶过拱桥顶端时,其向心加速度竖直向下指向圆心,汽车处于失重状态,A 错误;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加速度竖直向上,处于超重状态,B 正确;跳水运动员离开跳板向上运动时,只受重力,运动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C 错误;体操运动员握住单杠在空中不动时,运动员处于平衡状态,D 错误.2. 有关超重和失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增大,处于失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减小B .竖直上抛的木箱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C .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必定处于下降过程D .站在月球表面的人处于失重状态答案 B3. 伦敦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于北京时间2012年7月28日开幕,关于各项体育运动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到最高点时处于超重状态B .跳高运动员在越杆时处于平衡状态C .举重运动员在举铃过头停在最高点时,铃处于平衡状态D .跳远运动员助跑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惯性,以便跳得更远答案 C►题组2 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4. 某物体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1所示,在0~8 s 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0~2 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物体在第2 s 末速度最大C .物体在第8 s 末离出发点最远 图1D .物体在第4 s 末速度方向发生改变答案 C5. 刹车距离是衡量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图2所示的图线1、2分别为甲、乙两辆汽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的刹车距离s 与刹车前的车速v 的关系曲线,已知紧急刹车过程中车与地面间是滑动摩擦,据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甲车的刹车性能好 图2B .乙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乙车的刹车性能好C .以相同的车速开始刹车,甲车先停下来,甲车的刹车性能好D .甲车的刹车距离s 随刹车前的车速v 变化快,甲车的刹车性能好答案 B解析 如图可知,当甲、乙二车的初速度v 0相同时,可发现s 甲>s 乙,由s =v 22a知,a 甲<a 乙,即μ甲<μ乙,可知选项B 正确,其余选项皆错. ►题组3 滑块—木板模型问题6. 光滑水平面上并排放置质量分别为m 1=2 kg 、m 2=1 kg 的两物块,t =0时刻同时施加两个力,其中F 1=2 N 、F 2=(4-2t ) N ,方向如图3所示.则两物块分离的时刻为 ( ) 图3A .1 sB .1.5 sC .2 sD .2.5 s答案 D解析 两物块未分离时,设m 1与m 2之间的作用力为F ,对m 1:F -F 1=m 1a ;对m 2: F 2-F =m 2a .两个物块分离时,F =0,即有:-F 1=m 1a ,F 2=m 2a .代入数据得t =2.5 s , 选项D 正确.7. 如图4所示,水平桌面光滑,A 、B 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可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 物体质量为2m ,B 和C 物体的质量均为m ,滑轮光滑,砝码盘中可以任意加减砝码.在保持A 、B 、C三个物体相对静止共同向左运动的情况下,BC 间绳子所能达到的最大 图4 拉力是 ( )A .12μmg B .μmg C .2μmg D .3μmg答案 B解析 因桌面光滑,当A 、B 、C 三者共同的加速度最大时,F BC =m C a 才能最大.这时,A 、B 间的相互作用力F AB 应是最大静摩擦力2μmg ,对BC 整体来讲:F AB =2μmg = (mB +mC )a =2ma ,a =μg ,所以F BC =m C a =μmg ,选项B 正确.8. 如图5所示,AB 和CD 为两条光滑斜槽,它们各自的两个端点均分别位于半径为R 和r 的两个相切的圆上,且斜槽都通过切点P .设有一重物先后沿两个斜槽从静止出发,由A 滑到B 和由C 滑到D ,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则t 1与t 2之比为 ( )A .2∶1B .1∶1 C.3∶1 D .1∶3 图5 答案 B解析 设光滑斜槽轨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则物体下滑时的加速度为a =g sin θ,由几何关系,斜槽轨道的长度s =2(R +r )sin θ,由运动学公式s =12at 2,得t = 2s a= 2×2(R +r )sin θg sin θ=2R +r g,即所用的时间t 与倾角θ无关,所以t 1=t 2,B 项正确. 9. 如图6所示,长为L =2 m 、质量为M =8 kg 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向右运动的速度v 0=6 m/s 时,在木板前端轻放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 =2 kg 的小物块.木板与地面间、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 图6 擦因数均为μ=0.2,g =10 m/s 2.求:(1)物块及木板的加速度大小;(2)物块滑离木板时的速度大小.答案 (1)2 m/s 2 3 m/s 2 (2)0.8 m/s解析 (1)物块的加速度a m =μg =2 m/s 2对木板有:μmg +μ(M +m )g =Ma M解得a M =3 m/s 2. (2)设物块经时间t 从木板滑离,则L =v 0t -12a M t 2-12a m t 2 解得t 1=0.4 s 或t 2=2 s(舍去)滑离木板时物块的速度:v =a m t 1=0.8 m/s.►题组4 传送带模型问题10.带式传送机是在一定的线路上连续输送物料的搬运机械,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9章 第三节课件1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9章 第三节课件1

变式训练 1 (2016·株洲模拟)(多选)如图所示,两根足够
长的光滑金属导轨水平平行放置,间距为 l=1m,cd 间、de
பைடு நூலகம்
间、cf 间分别接阻值为 R=10Ω 的电阻.一阻值为 R=10Ω
的导体棒 ab 以速度 v=4m/s 匀速向左运动,导体棒与导轨
接触良好,导轨所在平面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0.5T、
(1)cd 下滑的过程中,ab 中的电流方向; (2)ab 刚要向上滑动时,cd 的速度 v 多大; (3)从 cd 开始下滑到 ab 刚要向上滑动的过程中,cd 滑动的 距离 x=3.8m,此过程中 ab 上产生的热量 Q 是多少.
变式训练 3 (2016·师大附中模拟)如图所示,间距 l= 0.3m 的平行金属导轨 a1b1c1 和 a2b2c2 分别固定在两个竖直面 内.在水平面 a1b1b2a2 区域内和倾角 θ=37°的斜面 c1b1b2c2 区域内分别有磁感应强度 B1=0.4T、方向竖直向上和 B2= 1T、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电阻 R=0.3Ω、质量 m1=0.1kg、长为 l 的相同导体杆 K、S、Q 分别放置在导轨 上,S 杆的两端固定在 b1、b2 点,K、Q 杆可沿导轨无摩擦 滑动且始终接触良好.一端系于 K 杆中点的轻绳平行于导轨 绕过轻质定滑轮自然下垂,绳上穿有质量 m2=0.05kg 的小 环.已知小环以 a=6m/s2 的加速度沿绳下滑,K 杆保持静止, Q 杆在垂直于杆且沿斜面向下的拉力 F 作用下匀速运动.不 计导轨电阻和滑轮摩擦,绳不可伸长.取 g=10m/s2,sin37° =0.6,cos37°=0.8.求:
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 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 小逐渐增大

【步步高】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课件

【步步高】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课件

电动势和内阻.
目 开 关
2.进一步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
律的理解.
3.进一步熟练掌握电压表和电流
表的使用方法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实验十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原理 】
1.实验依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
本 讲
3.E 和 r 的求解:由 U=E-Ir
栏 目 开 关
得UU21==EE--II21rr ,解得Er==UII121U- -I21--UI21II22U1
轴建立U—I坐标系,在坐标平面内描出各组(U,I)值所对应
的点,然后尽量多地通过这些点作一条直线,不在直线上的
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则直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值
即是电池电动势的大小(一次函数的纵轴截距),直线斜率的
绝对值即为电池的内阻r.即r=
ΔU ΔI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实验十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值近似认为是电源的电动势,此时 U=REVR+Vr≈E,需满足 RV≫r.
讲 栏 4.用两个电压表可测得电源的电动势,电路如图 7 所示.测量方法

开 为:断开 S,测得 V1、V2 的示数分别为 U1、U2,此时,E=U1+U2 关
+RUV1r,RV 为 V1 的内阻;再闭合 S,V1 的示数为 U1′,此时 E=U1′+

序号1234567 Nhomakorabea1/R(Ω-1) 0.1 0.4 0.5 1.0 2.0 2.5 5.0
1/U(V-1) 0.36 0.44 0.43 0.60 0.87 1.00 1.58
回答下列问题:
图9
(1)根据表中的数据和实验原理,你认为第___3___(填序号)

《步步高》2014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word版文档】第3课时光的折射全反射资料

《步步高》2014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word版文档】第3课时光的折射全反射资料

第 3 课时光的折射全反射考纲解读 1.理解折射率的观点,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2.掌握全反射的条件,会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1. [ 折射定律的应用]察看者看见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对于太阳地点的以下表达中正确的是() A.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上B.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C.太阳恰位于地平线D.大气密度不知,没法判断答案 B分析太阳光由地球大气层外的真空射入大气层时要发生折射,依据折射定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芒进入察看者的眼睛,察看者以为光芒来自它的反向延伸线.这样使得太阳的实质地点比察看者看见的太阳地点偏低.2. [折射定律与折射率的理解和应用] 如图 1 所示,光芒以入射角θ1从空气射向折射率n=2的玻璃表面.(1)当入射角θ1= 45°时,求反射光芒与折射光芒间的夹角θ.(2) 当入射角θ1为什么值时,反射光芒与折射光芒间的夹角θ= 90°?图 1答案(1)105 ° (2)arctan 2分析(1)设折射角为θ,由折射定律sin θ1θ=sin θ1sin 45°1= n 得 sin==,所以,θ=2sin θ22n222 30°.因为θ′=θ= 45°,所以θ= 180°- 45°- 30°=105°.111′+θ2=90°,所以,sinθ2=sin (90-°θ1′)=cosθ1′=cosθ1(2) 因为θ由折射定律得tan θ=1 2,θ=1 arctan 2.3. [ 全反射问题剖析]好多公园的水池底都装有彩灯,当一细束由红、蓝两色构成的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对于光在水面可能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下光路图中正确的选项是()答案C分析红光、蓝光都要发生反射,红光的折射率较小,所以蓝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较红光小,蓝光发生全反射时,红光不必定发生,故只有 C 正确.4. [光的色散现象剖析](2011大·纲全国·16)雨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色散而形成彩虹.设水滴是球形的,图 2 中的圆代表水滴过球心的截面,入射光芒在过此截面的平面内,a、b、c、d 代表四条不一样颜色的出射光芒,则它们可能挨次是()A .紫光、黄光、蓝光和红光图2B .紫光、蓝光、黄光和红光C.红光、蓝光、黄光和紫光D .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答案B分析由可见光的折射率知,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折射率挨次增大,由题图知a→ d 折射率挨次减小,故 A 、 C、 D 错, B 对.考点梳理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流传方向改变的现象.2.折射定律(1)内容:如图 3 所示,折射光芒与入射光芒、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芒与入射光芒分别位于法线的双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sin θ1=n.(2) 表达式:sinθ2(3)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图 3 3.折射率(1)折射率是一个反应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2)sin θ1定义式: n= 2 .sinθ(3)c,因为 v<c,所以任何介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计算公式: n=v(4)当光从真空 (或空气 )射入某种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由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 )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4.全反射现象(1)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2)现象:折射光完整消逝,只剩下反射光.5.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用 C 表示,1 sin C= n.6.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2)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样色光按其波长的有序摆列.(3)光的色散现象说明:①白光为复色光;②同一介质对不一样色光的折射率不一样,频次越大的色光折射率越大;③不一样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流传速度不一样,波长越短,波速越慢.(4)棱镜①含义:截面是三角形的玻璃仪器,能够使光发生色散,白光的色散表示各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不一样.②三棱镜对光芒的作用:改变光的流传方向,使复色光发生色散.5. [光流传路径确实定方法]如图 4 所示是一种折射率 n= 1.5 的棱镜,现有一束光芒沿 MN 的方向射到棱镜的 AB 界面上,入射角的正弦值为 sin i= 0.75.求:(1)光在棱镜中流传的速率;(2) 经过计算说明此束光芒射出棱镜后的方向并画出光路图(不考图 4虑返回到 AB 面上的光芒 ).答案看法析分析(1)由 n=c得 v=c=2× 108 m/sv nsin i=n,得 sin r=sin i= 0.5,r= 30°,光芒射到(2) 设光芒进入棱镜后的折射角为r,由sin r nBC 界面时的入射角i 1= 90°- 45°= 45°1因为 sin 45 >°,所以光芒在BC 边发生全反射,光芒沿 DE 方向射出棱镜后的方向与 AC n 边垂直,光路图如下图.方法提炼确立光芒的方法1.先确立光芒在界面上的入射点,而后再找光芒经过的此外一个点,经过两点确立光芒.2.依据折射定律计算折射角,确立折射光芒.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应注意能否发生全反射.考点一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决光的折射问题的一般方法:(1)依据题意画出正确的光路图.(2)利用几何关系确立光路中的边、角关系,确立入射角和折射角.(3)利用折射定律成立方程进行求解.例 1如图5所示,ABCD为向来角梯形棱镜的截面,∠C= 60°, P 为垂直于直线 BC 的光屏,现用一宽度等于AB 边的单色平行光束垂直射向AB 面,经棱镜折射后在屏P 上形2成宽度等于AB 的一条光带,求棱镜的折射率.图 5分析光路图如下图,依据题意有= θ= 30°, FC = 2θ123 AB1则EF =3AB 依据几何关系有3DE = CE tan 30=° AB tan 30 =° 3 AB在 △ DEF 中, tan θ=3EF3,解得 θ=3 30°=DE3由折射定律可得+ θn =sin θ23,解得 n = 3sin θ1答案 3打破训练 1 如图 6 所示,在座标系的第一象限内有一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周的柱状玻璃体 OPQ ,OP = OQ = R ,一束单色光垂直 OP 面射入玻璃体, 在 OP 面上的入射点为 A ,OA= R,此单色光经过玻璃体后沿BD 方向射出,且与 x 轴交2于 D 点,OD = 3R ,求该玻璃的折射率.图 6答案 3分析作光路图如下图.在PQ 面上的入射角sin θ=OA =1, θ= 30°11OB 2由几何关系可得θ= 60°2sin θ2折射率 n == 3考点二全反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1. 在光的反射和全反射现象中,均按照光的反射定律;光路均是可逆的.2.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常常同时发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但在全反射现象中,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当折射角等于90°时,实质上就已经没有折射光了.3.全反射现象能够从能量的角度去理解: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在入射角渐渐增大的过程中,反射光的能量渐渐加强,折射光的能量渐渐减弱,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 折射光的能量已经减弱为零, 这时就发生了全反射.例 2如图 7 所示为用某种透明资料制成的一块柱形棱镜的截面图,圆弧 CD 为半径为 R 的四分之一的圆周,圆心为O ,光芒从 AB 面上的某点入射,入射角 θ=45°,它进入棱镜后恰巧以图 71临界角射在 BC 面上的 O 点.(1) 画出光芒由 AB 面进入棱镜且从 CD 弧面射出的光路图;(2) 求该棱镜的折射率 n ;(3) 求光芒在该棱镜中流传的速度大小v(已知光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c = 3.0×108 m/s).分析 (1)光路图如下图.(2) 光芒在 BC 面上恰巧发生全反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C1, cos C = n2-1sin C = n n.光芒在 AB 界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θ= 90°- C ,由几何关系得 sin θ=cos C ,22由折射定律得n = sin θ1sin θ2由以上几式联立解得n = 62(3) 光速 v = c= 6× 108 m/sn答案(1)看法析图(2) 6 (3) 6× 108m/s2打破训练 2 为丈量一块等腰直角三棱镜 ABD 的折射率,用一束激光沿平行于 BD 边的方向射向直角边 AB 边,如图 8 所示.激光束进入棱镜后射到另向来角边 AD 边时,恰巧能发生全反射.该棱镜的折射率为多少? 图 8答案62分析 作出法线如下图sin 45 °1 ,C + r = 90°n =sin r , n =sin Csin 45 ° 1 即 cos C =sin C6 6解得 tan C = 2,sin C = 3 , n = 2 .考点三光路控制问题剖析1. 玻璃砖对光路的控制两平面平行的玻璃砖,出射光芒和入射光芒平行,且光芒发生了侧移,如图9 所示.图92.三棱镜对光路的控制(1) 光密三棱镜:光芒两次折射均向底面偏折,偏折角为δ,如图10所示.(2) 光疏三棱镜:光芒两次折射均向顶角偏折.图10(3)全反射棱镜 (等腰直角棱镜 ),如图 11 所示.图 11① 当光芒从向来角边垂直射入时,在斜边发生全反射,从另向来角边垂直射出(如图 11甲 ).②当光芒垂直于斜边射入时,在两直角边发生全反射后又垂直于斜边射出(如图 11 乙 ),入射光芒和出射光芒相互平行.特别提示不一样颜色的光的频次不一样,在同一种介质中的折射率、光速也不一样,发生全反射现象的临界角也不一样.例 3如图12所示,MNPQ是一块截面为正方形的玻璃砖,正方形的边长为 30 cm,有一束很强的细光束AB 射到玻璃砖的 MQ 面上,入射点为 B,该光束从 B 点进入玻璃砖后再经QP 面反射沿 DC 方向射出.此中 B 为 MQ 的中点,∠ABM = 30°,PD = 7.5 cm,∠ CDN= 30°.试在原图上正确画出该光束在玻璃砖内的光路图,并求出该图 12玻璃砖的折射率.分析找出 B 点对于界面 QP 的对称点 E,连结 ED 交 QP 于 F点,即光束在 F 点发生反射,所以其光路图如下图.由几何关系得DE =302+ 15+7.5 2 cm= 37.5 cmsin θ2=DP+QE= 0.6 DEsin θ1由折射定律得n==1.44.答案看法析图1.44打破训练3如图13 是透明圆柱介质的横截面,C 、 D为圆上两点.一束单色光沿BC方向入射,从D 点射出.已知∠ COD = 90°,∠ BCO= 120°.(1) 求介质的折射率;图 13(2) 改变∠ BCO 的大小,可否在介质的内表面发生全反射?答案 (1) 26(2) 不可以分析(1)作出光路图如图,由几何关系知α= 60°,β= 45°;折射率 n =sin α6=2.sin β (2) 由光路可逆可知,光不行能在介质内表面发生全反射.54. 平行板玻璃砖模型的剖析 例4如图14 所示,两块同样的玻璃等腰三棱镜ABC置于空气中,二者的AC 面相互平行搁置, 由红光和蓝光构成的细光束 平行于BC面从P 点射入,经过两棱镜后,变成从a 、b 两点射出的单色光,对于这两束单色光()A .红光在玻璃中流传速度比蓝光大图 14B .从 a 点射出的为红光,从b 点射出的为蓝光C .从 a 、 b 两点射出的单色光不平行D .从a 、b 两点射出的单色光仍平行,且平行于BC分析由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较大,可知A 选项正确. 由偏折程度可知B 选项正确. 对于 C 、D 二选项,我们应第一理解,除了题设给出的两个三棱镜外,二者之间又形成一个物理模型 —— 平行玻璃砖 (不改变光的方向, 只使光芒发生侧移 ).中间平行部分不过使光发生了侧移.略去侧移要素,整体来看, 还是一块平行玻璃板,AB ∥ BA.所以出射光芒仍平行. 作出光路图如下图,可知光芒Pc在 P 点的折射角与光芒ea 在a 点的入射角相等,据光路可逆,则过a 点的出射光芒与过P 点的入射光芒平行.由此,D 选项正确.答案ABD平常遇到的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常常是清清楚楚画出来的,是“有形” 的,其折射率大于四周介质的折射率,这光阴线的侧移方向也是我们熟习的.而该题中,未知介质形成的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并未勾画出来,倒是其双侧的介质(三棱镜 )被清楚地勾画出来了,并且前者的折射率未必大于后者.这就在必定程度上掩饰了两面平行的“ 玻璃砖” 的特点.所以我们不单要熟习光学元件的光学特点,并且要会灵巧地运用,将新的情况转变成我们熟知的模型.打破训练 4频次不一样的两束单色光1 和 2 以同样的入射角从同一点射入一厚玻璃板后,其光路如图15 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单色光 1 的波长小于单色光 2 的波长B .在玻璃中单色光 1 的流传速度大于单色光 2 的流传速度图15C.单色光 1 垂直经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小于单色光 2 垂直经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D .单色光 1 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单色光 2 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答案AD分析色光此题考察光的色散、全反射现象、光速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由图知单1 在界面折射时的偏折程度大,则单色光 1 的折射率大,所以单色光 1 的频次大于单色光 2 的频次,那么单色光 1 的波长就小于单色光 2 的波长,A 项对;由n= cv知,折射率大的单色光1 在玻璃中流传速度小,当单色光1、2 垂直射入玻璃时,二者经过玻璃板的行程相等,此时单色光 1 经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大于单色光 2 的, B 、C 项都错;由 sin C= 1n及单色光1 的折射率大知, D 项对.高考题组1.(2012 ·津理综天·6)半圆形玻璃砖横截面如图16 所示, AB 为直径, O点为圆心.在该截面内有a、b 两束单色可见光从空气垂直于AB 射入玻璃砖,两入射点到 O 的距离相等.两束光在半圆界限上反射和折射的状况如下图,则a、b 两束光()图 16A .在同种平均介质中流传, a 光的流传速度较大B .以同样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b 光的折射角大C.若 a 光照耀某金属表面能发生光电效应,则 b 光也必定能D .分别经过同一双缝干预装置, a 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大答案ACD分析由题图可知, b 光发生了全反射, a 光没有发生全反射,即a 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C a大于 b 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C b,依据 sin C=1,知 a 光的折射率较小,即 n a<n b, n依据 n=c,知 v,选项 A 正确;依据 n=sinθ1,当θ相等时,θ,选项 B 错误;v a>v b sinθ212a>θ2b光的折射率越大,频次越高,波长越小,即ν,λ,所以 a 光照耀金属表面时能发a<νba>λb生光电效应,则 b 光也必定能,选项 C 正确;依据条纹间距公式x=lλ知,经过同一d双缝干预装置时 a 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较大,选项 D 正确.2. (2011 福·建理综·14)如图 17 所示,半圆形玻璃砖置于光屏PQ 的左下方.一束白光沿半径方向从 A 点射入玻璃砖,在O 点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在光屏上体现七色光带.若入射点由 A 向B 迟缓挪动,并保持白光沿半径方向入射到O 点,察看到各色光在光屏上陆续消逝.在光带未完整消逝以前,反射光的强度变化以及光屏上最初消逝的光分别是()图 17A .减弱,紫光B .减弱,红光C.加强,紫光 D .加强,红光答案C分析因 n 红 <n 紫,再由临界角公式 sin C=1可得, C 红 >C 紫,所以当增大入射角时,紫n光先发生全反射,紫光先消逝,且当入射光的入射角渐渐增大时,折射光强度会渐渐减弱,反射光强度会渐渐加强,故应选 C.3. (2009 浙·江理综·18)如图 18 所示,有一束平行于等边三棱镜截面ABC 的单色光从空气射向 E 点,并偏折到 F 点.已知入射方向与边AB 的夹角为θ= 30°, E、F分别为边 AB、 BC 的中点,则()A .该棱镜的折射率为3B .光在 F 点发生全反射图 18C.光从空气进入棱镜,波长变小D .从 F 点出射的光束与入射到E 点的光束平行答案AC分析由几何关系可得入射角θ= 60°,折射角θ= 30°,由 n=sinθ1=3,A 对;由 sin122sin θ1,临界角 C>30°,故在 F 点不发生全反射, B 错;由 n=c=λ0知光进入棱镜波长变C=n vλ小, C 对; F 点出射的光束与BC 边的夹角为 30°,与入射光芒不平行, D 错;应选 A、C.模拟试题组4.高速公路上的标牌常用“回光返照膜”制成,夜间行车时,它能将车灯照耀出去的光逆向返回,标记牌上的字特别醒目,这类“回光返照膜”是用球体反射原件制成的.如图19 所示,返照膜内平均散布着直径为10 μm的细玻璃珠,所用玻璃的折射率为3,为使入射的车灯光芒经玻璃的折射、反射、再折射后恰巧和入射光芒平行,那么第一次入射的图 19入射角是()A . 60°B . 45° C. 30° D. 15°答案A分析设入射角为 i,折射角为θ,作出光路图如下图,因为出射光线恰巧和入射光芒平行,所以 i =2θ,依据折射定律, n=sin i=sin 2 θ=sin θsin θ3,所以θ= 30°, i =2θ= 60°,选项 A 正确.5. 如图 20 所示,扇形 AOB 为透明柱状介质的横截面,圆心角∠AOB= 60°.一束平行于角均分线 OM 的单色光由 OA 射入介质,经 OA折射的光芒恰平行于OB,以下对介质的折射率值及折射光芒中恰巧射到 M 点的光芒能不可以发生全反射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3,不可以发生全反射图 20B.3,能发生全反射C.233,不可以发生全反射D.233,能发生全反射答案A分析画出光路图,并依据几何关系标出角度,如下图.由图可知,介质的折射率n=sin 60°3;因为 sin 30 =°1<31 sin 30=2=n °3=sin C,所以折射光芒中恰巧射到M 点的光芒不可以发生全反射,选项 A 正确.(限时: 30 分钟 )?题组 1 光的折射现象与光的色散1. (2011 安·徽 ·15)实验表示,可见光经过三棱镜时各色光的折射率n 随波长 λ的变化切合科西经验公式: B Cn = A + 2 4λ+λ,此中 A 、B 、C 是正的常量.太阳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的情况如图 1 所示,则()图1A .屏上c 处是紫光B .屏上d 处是红光 C .屏上b 处是紫光D .屏上a 处是红光答案D分析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折射程度最小,所以射率最大,所以d 为紫光.2. 红光与紫光对比a 为红光,而紫光折()A .在真空中流传时,紫光的速度比较大B .在玻璃中流传时,红光的速度比较大D .从玻璃到空气的界面上,红光的临界角较紫光的大答案 BD分析 因为各样色光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均为 3×108 m/s ,所以 A 错误.因为玻璃对红 光的折射率较玻璃对紫光的折射率小,依据v = c得红光在玻璃中的流传速度比紫光大,n1所以 B 正确, C 错误.依据公式sin C = n 得红光的临界角比紫光的大, D 正确.3. 已知介质对某单色光的临界角为θ,则()A .该介质对此单色光的折射率等于1sin θB .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流传速度等于 c ·sin θ(c 为真空中的光速 )C .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波长是在真空中波长的 sin θ倍D .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频次是真空中的1sin θ答案 ABC分析介质对该单色光的临界角为θ,它的折射率 n =1,A 项正确; 此单色光在介质sin θ中的流传速度和波长分别为cv = c ·sin θv = = csin θ, B 正确; λ== λ θ,所以 λ∶λ0n ν 0sinc/ λ0= sin θ∶ 1,故 C 项正确;而光的频次是由光源决定的,与介质没关,故D 项错误.4. 如图 2 所示,红色细光束 a 射到折射率为2的透明球表面, 入射角为 45°,在球的内壁经过一次反射后, 从球面射出的光芒为b ,则入射光芒 a 与出射光芒 b 之间的夹角 α为()A .30° `B .45°C . 60°D . 75°答案A图 25. 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折射率n = 2的某种玻璃的表面,则()A .当入射角大于 45°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B .不论入射角多大,折射角都不会超出 45°C .欲使折射角等于D .当入射角等于30°,应以 45°角入射arctan2时,反射光芒恰巧跟折射光芒垂直答案BCD分析角为对 B 项能够从光的可逆性考虑, 即光芒从介质射向空气, 入射45°时,折射角为 90°,反之, 折射角不会超出 45°,所以 B 正确;由 sin θ=2sin θ1,当 θ=2 30°,n = 2时,θ=1 45°,C 正确;如下图,n∠ 1= arctan 2,若反射光芒与折射光芒垂直,则 ∠3= ∠ 4= 90°- ∠ 2,sin ∠ 3=sin ∠ 1n= 3,sin ∠ 3=cos ∠2= cos ∠ 1=3,与已知条件符合,故 D 正确.因为光芒从光疏33介质射入向光密介质,不行能发生全反射现象,故A 错误.?题组 2 光的全反射6. 公园里灯光喷泉的水池中有处于同一深度的若干彩灯,在夜晚察看不一样颜色彩灯的深度和水面上被照亮的面积,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红灯看起来较浅,红灯照亮的水面面积较小B .红灯看起来较深,红灯照亮的水面面积较小C .红灯看起来较浅,红灯照亮的水面面积较大D.红灯看起来较深,红灯照亮的水面面积较大答案 D分析光从水里射入空气发生折射,入射角同样时,折射率越大,折射角越大,从水面上看光源越浅,红灯发出的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看起来最深;设光源的深度为d,光的临界角为 C,则光能够照亮的水面面积大小为 S=π(dtan C)2,可见,临界角越大,照亮的面积越大,各样色光中,红光的折射率最小,临界角最大,所以红灯照亮的水面面积较大,选项 D 正确.7.如图 3 所示, MN 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屏,放在水平面上的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平面部分 ab 与屏平行.由光源 S 发出的一束白光从半圆沿半径射入玻璃砖,经过圆心 O 再射到屏上.在水平面内以O 点为圆心沿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玻璃砖,在光屏上出现了彩色光带.当玻图 3璃砖转动角度大于某一值时,屏上彩色光带中的某种颜色的色光第一消逝.有关彩色的摆列次序和最初消逝的色光是()A .左紫右红,紫光B .左红右紫,紫光C.左紫右红,红光D.左红右紫,红光答案B分析如下图,因为紫光的折射率大,故在光屏MN 上是左红右紫,并且是紫光最初发生全反射,应选项 B 正确.8.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规律,他们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竖直面内,在其左方竖直搁置一个很大的光屏P,让一复色光束SA 射向玻璃砖的圆心 O 后,有两束单色光 a 和 b 射向光屏 P,如图 4 所示.他们依据实验现象提出了以下四个猜想,你以为正确的选项是()A .单色光 a 的波长小于单色光 b 的波长图 4B .在玻璃中单色光 a 的流传速度大于单色光 b 的流传速度C.单色光 a 经过玻璃砖所需的时间大于单色光 b 经过玻璃砖所需的时间D .当光束 SA 绕圆心 O 逆时针转动过程中,在光屏P 上最早消逝的是 a 光答案B分析此题考察光学的有关知识.依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 a 光的折射率小于 b 光的折射率,则 a 光的频次小于 b 光的频次,由λ=c可知, A 错误;由 v=c可知, B 正确;因为f n复色光在玻璃砖中流传距离同样,依据t=R可知, C 错误;由 sin C=1可知, D 错误.v n9.为了表演“隐形的大头针”节目,某同学在半径为r 的圆形软木片中心垂直插入一枚大头针,并将其放入盛有水的碗中,如图5 所示.已知水的折射率为4,为了保证表演成功(在水面上看不到大头针),大头针尾端3离水面的最大距离 h 为()74337A. 3 rB.3rC.4rD. 7 r图 5答案A分析只需从大头针尾端发出的光芒射到圆形软木片边沿界面处能够发生全反射,从水面上就看不到大头针,如下图,依据图中几何关系有sin C=r=1=3,所以 hr2+ h2 n 4=73 r,选项 A 对.?题组 3光的折射与光的全反射的综合问题10.如图 6 所示,直角三角形 ABC 为一三棱镜的横截面,∠A= 30°.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向BC 上的 E 点,并偏折到AB上的 F点,光芒 EF 平行于底边 AC .已知入射光与BC 边的夹角为θ= 30°.试经过计算判断光在 F 点可否发生全反射.图 6答案能分析由几何关系知,光芒在BC 界面的入射角θ=160°,折射角θ=230°依据折射定律得 n=sin θ1sin 60°=sin 30= 3 sin θ2°由几何关系知,光芒在AB 界面的入射角为θ=360°而棱镜对空气的临界角 C 的正弦值 sin C=1=3,则光芒在AB 界面的入射角n3 <sin θ3θ3>C,所以光芒在 F 点能发生全反射.11. 如图 7 所示,AOB是由某种透明物质制成的1/4 圆柱体的横截面 (O 为圆心 ),其折射率为 2.今有一束平行光以 45度的入射角射向柱体的OA 平面,这些光芒中有一部分不可以从柱体的AB 面上射出.设凡射到OB 面的光芒所有被汲取,也不考虑OA 面的反射,求圆柱AB 面上能射出光芒的部分占 AB 表面的几分之几?答案1图 7 2分析如下图,从 O 点射入的光芒,折射角为r,sin 45°依据折射定律有: n=sin r解得 r= 30°设从某地点 P 点入射的光芒,折射到AB 弧面上 Q 点时,入射角恰等于临界角 C,有:1sin C=n代入数据得: C=45°所以能射出光芒的地区对应的圆心角β=C= 45°45° 1故能射出光芒的部分占AB 表面的比率为:=.90° 2。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五章 第3讲 万有引力与航天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五章 第3讲 万有引力与航天

答案
B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知识存盘】
1.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mv2 GMm 推导过程为:由 mg= = 2 得: R R GM gR 7.9 R v=_________=____=___ km/s.
地面附近 2.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_________环绕地球做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思维驱动】
Ⅱ(考纲要求)
m1m2 (单选)关于万有引力公式 F=G 2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r ( ).
A.公式只适用于星球之间的引力计算,不适用于质量较小 的物体
B.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趋近于0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
C.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D.公式中引力常量G的值是牛顿规定的
答案
BD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以题说法
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1.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g 不考虑地球自转: mM GM mg=G 2 ,得 g= 2 R R 2.在地球上空距离地心 r=R+h 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g′, GmM GM mg′= 得 g′= (R+h)2 (R+h)2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堂基础演练
第一宇宙速度 【思维驱动】
Ⅰ(考纲要求)
(单选)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 ).
B.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C.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 D.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 解析 由于对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两个概念识记不 准,造成误解,其实第一宇宙速度是指最大的环绕速度.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十章 第1讲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第十章 第1讲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C.线圈在中性面位置时,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 为零 D.线圈在与中性面垂直的位置时,磁通量为零,感应电 动势最大 答案 CD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知识存盘】
1.交变电流 大小 方向 (1)定义:____和____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2)图象:如图(a)、(b)、(c)、(d)所示都属于交变电 流.其中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叫正弦交流电, 如图(a)所示.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解析 线框交变电动势的最大值为 Em=BSω=2nπBS,产 生的感应电动势瞬时值为 e=2nπBSsin 2nπt, 错、 对; A D Em 该线框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 E= = 2nπBS,B 对; 线 2 ΔΦ 框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 E= =4nBS,C 错. Δt
在向纸面外转动.则
(
).
图10-1-3
BSω A.线圈中电流 t 时刻瞬时值表达式为 i= cos ω t R BSω B.线圈中电流的有效值为 I= R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全程解密
随堂基础演练
2BSω C.线圈中电流的有效值为 I= 2R (BSω)2 D.线圈中消耗的电功率为 P= 2R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流电的产生和图象
(1)中性面
①中性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 ②中性面与峰值面的比较 中性面 峰值面 线圈平面与磁场方 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 含义 向垂直 平行 最大(BS) 磁通量 零 0 磁通量的变化率 最大 0 最大(nBSω) 感应电动势 电流方向 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θ 1 t1= = s 12 ω
π 2 1 t2= = s ω 4 2π 设轮子转一圈的时间为 T,T= =1 s

⑧ ⑨
ω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在T=1 s内,金属条有四次进出,后三次与第一次相同.⑩
由⑥、⑦、⑧、⑨、⑩可画出如下Uab-t图象.
(4)“闪烁”装置不能正常工作.(金属条的感应电动势只有4.9×10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2)通过分析,可得电路图为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3)设电路中的总电阻为 R 总,根据电路图可知, 1 4 R 总 =R+ R= R ⑤ 3 3 E 1 - ab 两端电势差 Uab=E-IR=E- R= E=1.2×10 2 V ⑥ 4 R总 设 ab 离开磁场区域的时刻为 t1,下一根金属条进入磁场区域的 时刻为 t2,
0.5 s,滑过的距离l=0.5 m.ab处导轨间距Lab=0.8 m,
a′b′处导轨间距La′b′=1 m.若金属棒滑动时电流表的读数 始终保持不变,不计金属棒和导轨的电阻.sin 37°= 0.6,cos 37°=0.8,g取10 m/s2,求: (1)此过程中电阻R1上产生的热量; (2)此过程中电流表上的读数; (3)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右方有垂直斜面向上的均匀磁场,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 化情况如图乙的B-t图象所示,时间t是从线框由静止开始运 动时刻起计时的.如果线框从静止开始运动,进入磁场最初 一段时间是匀速的,ef线和gh线的距离x=5.1 m,取g=10 m/s2.求: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1)线框进入磁场前的加速度;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题型二
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典例2】 如图9-3-6甲所示,光滑 斜面的倾角α=30°,在斜面上放置 一矩形线框abcd,ab边的边长l1=1 m,bc边的边长l2=0.6 m,线框的质量m=1 kg,电阻R=0.1 Ω,线框受到沿光滑斜
面向上的恒力F的作用,已知F=10 N.斜面上ef线(ef∥gh)的
安培力方向. (2)根据楞次定律,安培力方向一定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
相反 方向____ 专题专练
【即学即练】
2.(多选)如图9-3-2所示,MN和PQ是两根互相
平行竖直放置的光滑金属导轨,已知导轨足够
长,且电阻不计.有一垂直导轨平面向里的匀 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为L,ab是一根 不但与导轨垂直而且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的金 属杆.开始,将开关S断开,让ab由静止开始自 图9-3-2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即学即练】
3.(多选)如图9-3-3所示,水平固定放置
的足够长的U形金属导轨处于竖直向上的
匀强磁场中,在导轨上放着金属棒ab,开 始时ab棒以水平初速度v0向右运动,最后 静止在导轨上,就导轨光滑和导轨粗糙的 两种情况相比较,这个过程 ( ). 图9-3-3
A.安培力对ab棒所做的功不相等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3.易错总结 对于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路结构分析有两个方面容易出错: (1)电源分析错误,不能正确地应用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判断电
源的正负极,不能选择恰当的公式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2)外电路分析错误,不能正确判断电路结构的串并联关系.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即学即练】
1.(多选)用均匀导线做成的正方形线圈边长 为 l,正方形的一半放在垂直于纸面向里 的匀强磁场中,如图 9-3-1 所示,当磁 ΔB 场以 的变化率增大时,则 Δt ( ).
图9-3-1
A.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为 acbda Δ B l2 B.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 E= · Δt 2 C.线圈中 a 点电势高于 b 点电势 Δ B l2 D.线圈中 a、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 Δt 2
专题专练
4.求解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的关键:
(1)在电磁感应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一部分电路相当于电 源,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源”的负极经电源流向正极,这一部分 R 电路两端电压相当于路端电压,U= E.感应电动势是联系电 R+r 磁感应与电路的桥梁. (2)当所涉及的电路为全电路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功率关系:即 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功率等于内外电路消耗的功率之和.若为纯电 阻电路,则产生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电路中的内能.所以能量守恒 是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
由下落,过段时间后,再将S闭合,若从S闭合开始计时,
则金属杆ab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E BLv 解析 设闭合 S 时,ab 的速度为 v, E=BLv, 则 I= = , R R B2L2v F 安 =BIL= , R B2L2v 若 F 安= =mg,则选项 A 正确. R B2L2v 若 F 安= <mg,则选项 C 正确. R B2L2v 若 F 安= >mg,则选项 D 正确. R
答案
AC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题型一
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典例1】 (2012· 浙江卷,25)为了提高自行车 夜间行驶的安全性,小明同学设计了一种 “闪烁”装置.如图9-3-4所示,自行车后 轮由半径r1=5.0×10-2 m的金属内圈、半 径r2=0.40 m的金属外圈和绝缘辐条构
角为θ=37°的斜面内,放置MN和
PQ两根不等间距的光滑金属导轨, 该装置放置在垂直斜面向下的匀强 磁场中.导轨M、P端间接入阻值R1 =30 Ω的电阻和理想电流表,N、Q 端间接阻值为R2=6 Ω的电阻. 图9-3-5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质量为m=0.6 kg、长为L=1.5 m的金属棒放在导轨上以v0 =5 m/s的初速度从ab处向右上方滑到a′b′处的时间为t=
第3讲 专题 电磁感应规律的综合应用
一、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1.内电路和外电路 (1)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线圈都相当于 电源 _____. (2)该部分导体的电阻或线圈的电阻相当于电源的_____,其余 内阻 部分是_______. 外电路 2.电源电动势和路端电压 ΔΦ n Blv Δt (1)电动势:E=_____或 E=_______. (2)路端电压:U=IR=______. E-Ir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解析
根据楞次定律可知,选项 A 正确;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 E
ΔΦ SΔB l2ΔB = = = ,选项 B 正确;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沿逆时针 Δt Δt 2 Δt 方向,所以 a 点电势低于 b 点电势,选项 C 错误;线圈左边的一 半导线相当于电源,右边的一半相当于外电路,a、b 两点间的电 E l2ΔB 势差相当于路端电压,其大小为 U= = ,选项 D 错误. 2 4 Δt
(2)线框进入磁场时匀速运动的速度v;
(3)线框整体进入磁场后,ab边运动到gh线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耳 热.
图9-3-6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审题提示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解析 (1)线框进入磁场前, 线框仅受到拉力 F、 斜面的支持力和 线框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sin α =ma F-mgsin α 线框进入磁场前的加速度 a= =5 m/s2 m (2)因为线框进入磁场的最初一段时间做匀速运动,ab 边进入磁 场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 E=Bl1v E Bl1v 形成的感应电流 I= = R R 受到沿斜面向下的安培力 F 安=BIl1 2 B2l1v 线框受力平衡,有 F=mgsin α+ R 代入数据解得 v=2 m/s
B.电流所做的功相等 C.产生的总内能相等
D.通过ab棒的电荷量相等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解析
光滑导轨无摩擦力,导轨粗糙的有摩擦力,动能最终都全 1 2 部转化为内能,所以内能相等,C 正确;对光滑的导轨有, mv 0 2 1 2 =Q 安 ,对粗糙的导轨有, mv 0=Q 安 ′+Q 摩,Q 安≠Q 安 ′,则 A 2 Blvt Blx 正确,B 错;q=It= = ,且 x 光 >x 粗,所以 q 光 >q 粗,D 错. R R
答案
ACD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三、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问题 1.能量的转化: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受安培力,外力克服安培 电能 力_____,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_____ ,电流做功再将电 做功 内能 能转化为_____ . 2.实质:电磁感应现象的能量转化,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 电能 _____之间的转化.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规范解答 (1)金属条 ab 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 所构成的回路 的磁通量变化.设经过时间Δt,磁通量变化量为ΔΦ,由法拉 ΔΦ 第电磁感应定律 E= , Δt ①
1 2 12 ΔΦ=BΔS=B r2Δθ- r1Δθ 2 2

由①、②式并代入数值得: ΔΦ 1 2 2 E= = Bω (r2-r1)=4.9×10-2 V Δt 2 根据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可得感应电流方向为 b→a. ③ ④
答案
(1)0.15 J
(2)0.1 A
(3)0.75 T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高考高分技巧 专题专练
借题发挥
1.电磁感应中电路知识的关系图
考点解读
典例剖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