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无产阶级迅速壮大。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自发性。

二、简述马克思注意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任务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来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

三、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

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队里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时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四、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以综合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五、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是,时间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六、如何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么,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七、如何理解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实质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心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合适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八、理性认识的内涵和特征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九、简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感性认识是人民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

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十、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十一、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