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在空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的体积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物质整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和无限发展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实践意义: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僵化和无序③、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④、在实践中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⑤、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运行机制: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1、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2、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3、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涵义:联系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条件: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种要素的总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第二、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第三、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运动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发展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发展的三层含义: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也叫内因,外部矛盾也叫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一性的作用:事物发展的条件是该事物是一个较稳定的统一体,而稳定的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可以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相互转化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方向斗争性的作用:斗争性能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或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或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得以发展同一性的相对性:同一性是条件的同一性是暂时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时空之中,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与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矛盾双方的并存形式矛盾一方克服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矛盾的对立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认识质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质判断事物运动、发展的标准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外在性,和事物存在的不直接同一性认识量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3)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原理的意义:(1)度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为量变引起质变原理提供了基础 (2)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 (3)度的原理是法学、*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爆发式飞跃 (2)非爆发式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肯定,也叫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所谓否定,也叫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相互统一体现在两方面: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辩证否定的特点: (1)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1)在否定的动力问题上,认为否定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否定(2)在否定与肯定的关系问题上,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二者的统一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既然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那么(1)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定、发展和完善的根源(2)否定就是限制,因而人应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即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3)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非我,因而自我否定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既然在辩证否定中否定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那么(1)在认识和实践中就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2)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 1、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必然结果自我完善是通过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实现的 2、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五、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普通思维的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普通思维的综合,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也就是对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分别加以深刻的考察,以找出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的思维过程思维成果的抽象,指的是思维经过分析所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方面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思维方法的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思维具体就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是客观事物即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2、是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逻辑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三种基本类型一般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规律,它是一般规律在特定领域、特定层次的体现个别规律就是仅仅只适用于个别领域和个别层次的具体规律,它是特殊规律向微观方面的进一步拓展,相对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叫微观规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4、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其次,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的意义:1、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由此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2、它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科学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系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原理的意义: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第二,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第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社会规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由此决定了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性规律;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的趋势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别,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包括两条最普遍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第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更为基本的规律,这两条规律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介环节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所利用二、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意识产生的几个发展阶段: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1)它具有自主性 (2)它具有选择性 (3)它具有趋利避害性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社会或劳动对意识产生作用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1劳动不同于动物的特征是“改造世界”2劳动作为“改造世界”的活动为“理性”(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3劳动使“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第二、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理性)的形式推动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形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的器官②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③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分,可以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继承者不断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包括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关于人类思维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关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例如: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群众路线法、辩证分析法、实事求是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二章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考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大家要把握这么几点: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这是狭义主义;2.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各国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是广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列宁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4.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无产阶级....;5.马克思主义包括三大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6.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考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的激化,频频爆发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激化了阶级矛盾,促成了未来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历史上的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的发现、进化论....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了坚实的自然科学....是日益激化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19世纪上半叶的三大工人运动有:1831....年英国工人宪................1838....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方
界
法
观
论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遍
性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矛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的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性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人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2014单选——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 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 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 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 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C )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元论: 物质、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 一元论: 宗教神学——神 唯物主义——物质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 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 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恩格斯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 一元论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论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辩证法
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 1695~1753 存在即是被感知
天——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
(3)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 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三章)
世界观的 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 题:世界“怎么样”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原因和结果 现象和本质 内容和形式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统一: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状态 否定之否定:趋势、道路
基本环节
联系
总特征
发展
基本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哲
学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动物的本能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马克思: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后,实践是物质对象性的活动。 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 和转化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 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 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基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动力、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 (状况) 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路) 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 可能和现实。等等。 四对辨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空观。
①时间和空间。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B.空间是指运动的物质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②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存在方式。形而上学观点。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物质是时间空间的载体。唯心主义观点。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
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举例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 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滇缅公路
国民政府出兵缅甸,为了保持中国和英 美的物资联系
再则,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城门----火----水----鱼”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
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与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及其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 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性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 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 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2022期末考试题自测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壹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B.阶级斗争理论D.科学的实践观D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由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最终也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但与黑格尔不同,他的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
A,对自然界的认识领域C.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领域B.对社会历史的认识领域D.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领域B 3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B4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D.辩证法观点B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D.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C 6 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可知论C.辩证法B.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A 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 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其它工作。
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 9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这是因为()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D 10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A.质和量相统一的原理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A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和过程。
条件:①、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且自身无法克服矛盾。
②、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强烈需求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答案,可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二元论的实质是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答案,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物质观)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1)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
唯物主义: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结构
一元论
现代唯物主义:客观实在 (辩物与历物)
唯心主义: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不统一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对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6.规律: (1)是:事物本质联系;事物必然联系;事物稳定联系;客观的(根 本特点) (2)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无意识)
社会规律:通过人活动表现出社会生活诸现象间本质、必然、稳
定的联系(有一定目的) 分类:一般规律出、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27.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 28.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9.马主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主实践观 30.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只有实践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 31.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不彻底、不科学 32.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
10. 黑格尔:事物的联系是绝对观念的逻辑表现
休谟:“因果联系是习惯联想” 11.系统: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12.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 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 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②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最主要的表现) (3)对人体自身的调控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1~4章概要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多角度的马克思主义A.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C.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理论条件: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C.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3.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4.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课本p14~185.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1)学透理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6.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1)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2)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back
1.哲学的一般特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 思考:哲学和宗教都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有 世界观的意义,那么两者的根本区别何在?
康德(I.Kant) 1724—1804
康德从知识的形式入手,把科学命题归结为:先天的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既有经验内容,能够给人以新知,又具有普遍必然性。 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这种判断之可能的条件有二:外部客体的作用 和主体先天的能力。前者提供判断的质料,后者提供判断 的形式。主体先天的能力依次表现为三种形式:
方法论
表现一定的世界观
back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
物理、化学、生物… 经济学、法学、历史学… 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
★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门类: ①哲学着眼于世界总体,具体科学着眼于世界某一特
定领域; ②哲学提供普遍性认识,具体科学提供特殊性认识。
▲原子论把物质形态说提升为物质结构说
back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克洛
back
#.不可知论示例——休谟
坚持彻底经验论的原则:人心中的一切思想观念
都来思自想于活感动觉背经后验有,无又精超神不实出体经—验—的心范灵围(;自我)?不 感觉经验背后的原因——物质实体是否存在? 可
世界万物之外有无全能的实体——上帝?
❖ 参考书:1.孙正聿:《哲学概论》(辽宁) 2.罗素(英):《西方哲学史》(商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理论品质是什么?答:(1)特征: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品质: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②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③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④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有哪些?答:(一)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原理一、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无产阶级迅速壮大。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自发性。
二、简述马克思注意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任务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来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
三、简述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队里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时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四、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以综合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五、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是,时间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六、如何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么,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七、如何理解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实质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心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合适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八、理性认识的内涵和特征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九、简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1.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民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十、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十一、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十二、如何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
有的人的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的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一定是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时势造就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题:1.时势造英雄2.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