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合集下载

手拉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手拉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手拉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手拉手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2. 手拉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2. 教学难点:手拉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2. 情境教学法:创设手拉手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拉手活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1)教师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强调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3. 创设手拉手活动情境(1)教师介绍手拉手活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

(2)分组进行手拉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4.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知识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手拉手活动中的合作意识,观察其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手拉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同时,分组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手拉手的概念。

•能够运用手拉手的方法进行计算。

•能够掌握几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尊重、关爱、支持的品质。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手拉手的概念和方法。

•运用手拉手进行口算。

2.2 教学难点•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3. 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教具:板书、数学试卷。

3.2 导入新课老师用板书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内容,然后将手拉手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手拉手可以用于什么场合。

3.3 讲授新课首先,老师介绍手拉手方法和原理,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口算。

接着,老师将一组数写在黑板上,如:18,21,24,27,然后选出2个相邻的数(如18和21),让两个学生手拉手,将两个数求和(18+21=39),并由其中一位同学将结果说出来,然后让剩余的学生看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结果正确,那么再让两个学生手拉手,并将这次结果和上次的结果相加(21+39=60),并由其中一位同学说出运算结果,然后让剩余的学生验证。

以此类推,直到计算出所有的数的和,并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即将相邻的两个数相加,然后用结果和下一个数相加,直到计算出所有的数的和。

接下来,老师将另外一组数写在黑板上,如:28,32,36,40,然后让学生自己组队,按照手拉手的方式进行计算,并由其中一个学生说出运算结果。

并让其他学生验证是否正确。

然后让不同的两个学生手拉手,再将结果一一相加,直到计算出所有数的和。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计算时间,如何选择相邻的两个数,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相互帮助。

3.4 练习老师发放一些数学试卷,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手拉手方法进行口算,并核对自己的答案。

3.5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将学生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7页的手拉手。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卡片2. 学具:练习本、笔、剪刀、胶水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让他们手拉手,然后问其他学生:“他们两个人的手拉手,一共有几只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手拉手的方法。

2. 讲解手拉手的方法:通过挂图和卡片,讲解手拉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手拉手是一种合作的方式,通过手拉手,我们可以一起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有12个小朋友,每两个人手拉手,一共可以拉多少次手?”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手拉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有15个小朋友,每两个人手拉手,一共可以拉多少次手?”5.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如:“每个小组手拉手,用剪刀和胶水,制作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手拉手的方法+ 1 + 1 = 21 1 = 0七、作业设计1. 请用笔和纸,画出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2. 请用剪刀和胶水,制作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理解了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估,了解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6手拉手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六章《手拉手》。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图形的对称性,以及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图形的对称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手拉手的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性,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和创造出图形的对称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圆形、心形等,请大家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新课导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对称的概念,并解释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3. 课堂演示:我通过剪切和折叠的方式,展示了如何将一个普通图形变成对称的图形。

学生们都非常好奇和兴奋,纷纷想要尝试一下。

4. 实践活动:我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张对称图形卡片和一些剪刀、彩纸、胶水等工具。

学生们需要通过剪切、折叠和粘贴的方式,创造出自己的对称图形。

5.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对称图形后,我邀请他们来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学生们都非常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学习。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几个对称图形,并标注了它们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特点。

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来加深对对称性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并画下来,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答案:略2. 请学生们利用纸张和剪刀,创作一个对称图形,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对称性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创造出对称图形。

同时,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自行车的三角架,了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内角和为180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和“手拉手”游戏,让学生推理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3.培养学生的图形构造和创新能力,学会画三角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图形构造技巧;
4.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三角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三角形形状的结构?”(如自行车架、晾衣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并理解。
难点突破: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等,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推理:学生可能难以从直观上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逻辑推理来突破这一难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教案:《手拉手》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 教学PPT。

3. 小组讨论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手拉手”问题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出这些手拉手的人之间有什么规律吗?”二、探索(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手拉手的人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而且间隔是固定的。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先确定一个起始点,然后按照固定的间隔数进行排列。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手拉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解答问题,并展示解答过程。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师强调“手拉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排列座位等。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手拉手”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家长签字确认,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10分钟)”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解答具体的“手拉手”问题,并展示解答过程。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手拉手”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哪些图形可以通过手拉手变换得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手拉手变换的概念2. 手拉手变换的判断方法3. 手拉手变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手拉手变换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 教学难点:手拉手变换的判断和应用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手拉手变换的图形2. 手拉手变换的学具,如纸张、剪刀等3. 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手拉手变换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手拉手变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手拉手变换的含义。

可以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手拉手变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手拉手变换的特点。

3. 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手拉手变换的图形,总结出手拉手变换的判断方法。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手拉手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图形,并进行手拉手变换,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答案。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手拉手变换的其他应用。

可以让学生思考手拉手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拼图、折纸等。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手拉手变换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同时,可以给出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手拉手变换题目2. 思考手拉手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家长分享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了手拉手变换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练习和应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7页的“手拉手”一节。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合作的意义,学会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并能够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并能够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然后用手拉住旁边同学的手,形成一个手拉手的小圈。

让学生们感受一下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的感觉。

2. 讲解概念:在黑板上写下“合作”两个字,然后解释合作的意义,即通过与他人一起工作,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任务需要完成,但是一个人,如果多人一起合作,就可以更容易地完成这个任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分组,每组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并简单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的。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上“手拉手”三个字,下面写上“合作”两个字,然后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手拉手的小人图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回家后,找一些家人或朋友,用手拉手的方式形成一个小圈,然后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并简单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的。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下,除了手拉手的方式,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进行合作,比如说可以用手牵手、肩并肩等方式进行合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主动寻求合作是一个重点。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次思维的冒险。

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手拉手》。

”一、教学内容我所教授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手拉手》。

我们将通过这个章节,了解和掌握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能够独立完成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独立完成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手拉手教具,以及孩子们需要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我向孩子们展示了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通过实际操作,让他们理解这个原理。

然后,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动手实践,独立完成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巡回指导,解答他们的问题。

我挑选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进行了讲评,表扬了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将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和实际应用清晰地展示给了孩子们。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题目,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家里动手实践,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题目是:请用你的双手,模拟出手拉手动作,然后用笔在纸上画出这个动作的图形。

答案是:孩子们能够正确地画出手拉手动作的图形,说明他们已经理解和掌握了这个动作的数学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孩子们在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对于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我计划在下一堂课中,对这个原理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引导。

同时,我也想拓展一下课堂内容,让孩子们能够把手拉手动作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

此教材突出了情景思维、探究思维和启发式教学,并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本教材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字0 ~ 100之间的数和数的位置关系;2. 掌握数0 ~ 100之间的加减法运算;3. 能分辨常见的几何图形,并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4.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加法、减法口诀的学习和运用;2. 数组排列图案的规律探究;3. 分辨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来探究数学规律,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运用水平。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启示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从被动转为主动,进而形成一定的探究精神。

3.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从互动中激发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数的认识(5课时)a. 数字0~9的认识:在课前准备好0~9个数字卡片,在学生面前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喊出数字并写在黑板上,巩固数字0~9的认识。

b. 数字10~19的认识: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字10~19的规律,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巩固数字10~19的认识。

c. 数字20~100的认识:根据《手拉手》教材的排列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究数字20~100的排列方法和特点。

2. 数的运算(10课时)a. 加法的学习:根据《手拉手》教材中的加法口诀,让学生自己练习并巩固加法的技能。

b. 减法的学习:同样根据《手拉手》教材中的减法口诀,让学生自己探究减法的规律并练习减法。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手拉手问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手拉手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手拉手问题。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手拉手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生活中的手拉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手拉手问题的变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手拉手问题解决方法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逐步发现并理解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下是针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观察与思考(5分钟)1. 教师出示手拉手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估算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手拉手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实际测量并计算小组内成员手拉手的总长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多人手拉手长度的情况?”(例如,学校运动会上的集体操表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乘法运算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希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反应来看,这种方法确实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对“手拉手”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明显。
-乘法的估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近似计算来估算乘法结果,以便快速验证计算的正确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拉手”的概念和含义。

2.掌握简单的“手拉手”组合方式。

3.发现“手拉手”组合中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手拉手”的含义和组合方式。

2.帮助学生找出“手拉手”组合中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多个组合方式中找出规律。

2.帮助学生将规律用语言和符号来表达。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环节首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在班内自由交流,探讨“手拉手”这个概念的含义,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导他们掌握更准确的概念。

2. 讲解手拉手的组合方式1.班级集体站成一排,手拉手,然后移动至不同的地方。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以“手拉手”的方式,从班内不同位置出发,同时走向课堂门口。

3.在操场上,让学生们穿成一个长长的队列,然后在操场上,手拉手,并同时用同样的步伐行走,最后回到教室。

4.在教学楼的楼梯上,尝试手拉手组队上下楼梯,体验团结合作的力量。

3. 教学过程在以上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手拉手”的力量,从而培养合作精神。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各种不同的“手拉手”组合,然后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组合方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最终总结规律。

4. 示范演示老师可以通过图示或者实物模拟的方式,演示各种不同的“手拉手”组合方式,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和理解。

5. 小组学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完成教师给出的不同的“手拉手”组合,然后相互交流观察到的规律。

6. 完成练习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来检验自己对“手拉手”的理解和能力,并掌握该知识点。

在同学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对不确定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希望讲解老师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

7. 课后小结总结本课所掌握的“手拉手”的知识点,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五、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表达的情况。

2.学生成果的评估。

3.对学生能否成功掌握“手拉手”这一知识点进行评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第49页,主要内容是“小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小数乘法、小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培养他们关心、帮助别人的品德,在自主探究中去获取,理解新知。

教学准备:纸卡。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创设一个位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情境,再算算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说图中的情景,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并解答。

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引导汇报做题的方法。

方法一:12.8×3=38.4(元)7.2×3=21.6(元)38.4+21.6=60(元)方法二:(12.8+7.2)×3=20×3=60(元)方法三:12.8×3+7.2×3=38.4+21.6=60(元)(3)教师引导说运算顺序,说明其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这一章节的教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手拉手》中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教材第85页至第页的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逻辑和应用场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我利用PPT课件和黑板,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逻辑。

3. 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探索和思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这个实例的设计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的讲解和练习打下基础。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意识到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

《手拉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手拉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手拉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2.学具:正方形纸、剪刀、直尺、彩笔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张纸的面积吗?2.学生回答后,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面积是多少呢?(二)新课讲解1.讲解分数的意义a.老师用课件展示分数的图形表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告诉我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2.讲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老师用课件展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吗?3.实例讲解a.老师用课件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个例子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b.学生回答后,老师继续提问:这个例子中的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三)课堂练习1.老师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老师挑选几份作业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解题过程。

(四)拓展延伸1.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手中的正方形纸,折出不同的分数吗?2.学生动手操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折出的分数。

1.老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家长签字确认。

六、课后反思1.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

2.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重难点补充:1.理解分数的意义师:同学们,我们面前有一个大蛋糕,如果我要把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呢?生:每个小朋友能得到1/4的蛋糕。

师:很好!那么1/4在这里代表什么呢?生:1/4代表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得到其中的一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三章“手拉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能够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难点是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白板、 markers、计算器、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双手,然后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用手拉手可以创造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手拉手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我会通过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们明白计算的步骤和规则。

我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们在练习本上进行随堂练习。

3. 练习:在讲解完计算方法后,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4. 应用:在学生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23 × 45 =56 × 78 =34 × 21 =小明有35元,他想买一本价格为28元的书,他还剩下多少钱?妈妈买了45元的菜,她给了售货员50元,她应该找回多少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手拉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手拉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手拉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手拉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从而解决问题。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愿意与同伴一起解决。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观点,缺乏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提高合作的效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手拉手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倾听、理解他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手拉手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道具。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和小华要过一座桥,桥长度为10米,宽度为2米,小明每分钟可以走5米,小华每分钟可以走3米,他们如何才能最快地过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用手拉手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倾听他人观点,学会理解他人。

3.操练(15分钟)各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际操作,解决过桥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合作解决。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课程背景《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课程下册中的一章,主要包含整数、加减法计算等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旨在通过数字记忆与计算练习,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快速地背诵1~100以内的整数,并做到反复回忆和较好的记忆。

•能够对10以内的数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加、减法运算并理解加减法的本质。

•能够适应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发扬敢想敢问、勇于发言的开朗乐观个性。

教学重点•整数记忆和反复回忆•快速而准确的加、减法运算•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适应和团队协作教学难点•如何在不同的数字运算中把握好加减法原理•如何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简要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展示一个数字表格,帮助学生迅速记忆1~100以内的整数。

学习(30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配数字记忆任务,每个小组负责记忆10个整数。

•小组内成员交替朗读所负责整数,直到能够信口背出所有数字。

•老师出示加、减法计算题,要求小组成员以最快速度解题。

•老师解释加减法的规律和本质,并与学生们一起回顾公式和概念。

•小组内成员分别担任加法、减法计算者,互相测评并指出错误。

总结(5分钟)•老师询问学生们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并对优秀表现的小组进行表扬。

•老师提醒学生下节课重点和难点,并留作业。

教学小结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提高记忆力和加减法计算能力。

通过反复记忆和不断练习,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加减法的本质和规律,并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策略。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增强了开朗乐观的个性,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手拉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结合希望工程开展的“手拉手”活动,引出课本情境图。

二、实践探索发现规律。

1.提取信息。

淘气想给希望小学三名同学分别买一本练习本和一个铅笔盒。

2.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定问题“一共要花多少元?”进行探讨。

3.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4.交流方法。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3
=8.9×3
=26.7(元)
5.比较解法。

(1)请同学分别说说不同解法的思路。

(2)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你想起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运算定律?
(3)回忆乘法分配律、结合律。

(4)得出结论:以前我们学过整数的运算的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6.尝试运用。

笑笑想给希望小学的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用多少钱?
2.8×5+7.2×5 2.8×5+7.2×5
=14+36 =(2.8+7.2)×5
=50(元)=10×5
=50(元)
三、解决实际问题。

(8+0.8)×1.25 2.8×3.6+2.8×1.4
2.5×2.8×4 0.89×4.8+0.89×5.2
(先观察题目的特点,然后再做。


四、总结。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2、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