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05
自由大气
观测方法
重力波是因静力稳定大气受到扰动而产生的惯性振荡的传播。当气块受到扰动离开平衡高度向上移动时绝热 冷却,重力使其回复到平衡位置。而当气块继续向下运动时,气块绝热增温,浮力使其回复到平衡位置去。这种 振动向外传播便形成波动,由于引起气块上下移动的力是重力或浮力,因此这种波叫重力波或浮力波。
重力波是一种垂直横波。这类波动水平传播时,空气质点上、下移动。与之相对照,纵波或压缩波传播时, 质点运动是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的。而水平横波纬向传播时,质点是作经向移动的。背风波也是一种重力波,是 一种有与地形有关的固定发生源的重力波。
一般当风自暖空气吹向冷空气时(暖平流),风向将随高度作反气旋式旋转;当风自冷空气吹向暖空气时 (冷平流),风向将随高度作气旋式旋转。
地转风是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严格平衡时的运动,这时空气质点的速率和方向是不改变的,也就是说等 压线是直的。因此,在等压线曲率较大的地区,或者沿气流方典等压线分布的疏密很不均匀的条件下,地转风近 似就比较差。在空气质点运动时,如果其轨迹的曲率甚大,则向心加速度很显著而切向加速度却很小。这种情况 下,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和离心力相平衡,我们称这种平衡运动为梯度风。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如果在某气层中平均气温是均匀分布的,则两气压层间的垂直厚度也是均匀的。在这 种情况下,气压场在垂直万向上没有改变,等压面在垂直方间的坡度也不改变,地转风不随高度变化,各等压面 上最低高度的位置正好在同一垂直线上。如果气层中平均温度分布不均匀,右侧比左侧暖,这时最低气压的轴线 愈往高处则愈偏于冷空气一侧。
考点05 空气的主要成分、用途和保护
一、空气的成分及用途1.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拉瓦锡)2.空气的成分氧气21%速学巧记:空气成分歌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体积分数要记清,莫与质量混一起;化学计算常用到,时刻牢记在心底。
注意:空气的组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的各种变化造成的。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的含量几乎不变,这主要是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
空气中不定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因地区而异。
3.空气的用途二、空气的保护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和烟尘两大类,可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衡量。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2.污染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大有害气体),还包括工业废气等方面。
3.空气污染的危害造成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损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4.防治空气污染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相关辨析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相关辨析(1)混合物是各成分简单混合,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成分保持其原来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分离。
(2)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说的纯净物是含杂质很少,纯度相对较高的物质。
(3)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判断这种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
还应注意:①不能被“清新”“洁净”“混合”等字眼迷惑。
浙教版科学八上《大气层》课件
平流层内水汽、尘埃含量极少, 几乎没有云雨现象,天气晴朗,
大气能见度高。
平流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这是因为该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
紫外线。
臭氧层作用及保护意义
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 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臭氧层还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如果臭氧层被破坏,将会导致 地球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状态。
大气层重要性
保护地球
维持温度
大气层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和X射线等有害射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免受其害。
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 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提供氧气
形成天气
大气层中的氧气是地球上生物进行呼吸作 用的必要物质。
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和微粒通过相互作用形 成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对地球的水 循环和气候产生影响。
对流运动原理及影响因素
对流运动原理
对流层内由于地面温度不均匀,暖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垂直方 向上的对流运动。这种运动使低层空气得以循环更新,有利于热量和水汽的传递 。
影响因素
影响对流运动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地形等。太阳辐射是对流层大 气运动的主要能源,地面状况(如海陆分布、植被等)和地形(如山脉、盆地等 )则通过对气流的影响而间接作用于对流运动。
02 对流层特点与功能
对流层厚度及温度变化
对流层厚度
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低纬度地区平均厚 度为17-18公里,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
温度变化
对流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65℃。这是因为 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2025年上海市地理等级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 考点巩固卷5地球上的大气-含详解
考点巩固卷05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01 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建议用时:20分钟)考点02 热力环流和风(建议用时:15分钟)考点03 天气系统和等压线图的判断(建议用时:20分钟)考点04 大气环流与气候(建议用时:20分钟)考点01 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一)(2024·上海市进才中学校考)我国已经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目前,航天员已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航天服进行了多次舱外作业。
完成1-3题。
1.对中国空间站所处的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B.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C.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生命D.大气密度极小且高度电离2.不属于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功能的是()A.遮风挡雨B.防强辐射C.调节温度D.提供氧气3.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期间可能()A.开展高真空、弱辐射、超高温等特殊条件下的实验B.使用健身车、拉力器等进行力量训练,缓解失重效应C.在空间站外安装避雷装置,避免恶劣的雷暴天气D.遭遇超强太阳风产生的高温,干扰太空实验的进行(二)每次雷暴天气,都会造成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大量航班延误或取消,据此完成4-6题。
3.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说法正确的是()①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②城市中心含量高于周围郊区③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④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材料中涉及的雷暴天气现象所在大气层的厚度,在下列各地中最大的是()A.上海B.江苏C.广东D.北京6.大型飞机正常航行时所处的大气层()A.存在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B.存在对生物具有保护意义的臭氧层C.主要组成成分是氮气、氧气和水汽D.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三)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
2025年上海市地理等级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 单元突破卷5地球上的大气含详解
单元突破卷05地球上的大气(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改编自2024·辽宁大连二模)渤海海冰。
(14分)渤海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区,每年冬季渤海都会有海冰发生。
海—气相互作用包括热量输送和水汽交换,海冰的生消使渤海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发生季节性变化。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渤海海冰面积减小。
下图示意渤海海冰面积变化。
(1)据图指出影响渤海海冰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和海水深度。
(2分)(2)说明辽东湾冬季海—气相互作用弱的原因。
(6分)(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渤海海冰面积减少原因。
(6分)二.(2023·上海高三校考)“梳式布局”的岭南地区广府民居。
(6分)“梳式布局”是我国广东岭南地区村落布局的典型代表。
通常居民建筑多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南北向排列成行,而且前后建筑之间的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条宽约1.2~2.0米的小巷道,是居民的主要交通道路;村前多为池塘和河涌,村后多为绿郁葱葱的小山丘。
下图为岭南地区广府民居“梳式布局”示意图。
在下图中画出该地夏季晴天午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用其解释村落内小巷道多呈南北走向的原因。
三.(改编自2024·吉林高考真题)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对比探究。
(20分)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
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产生重要影响。
沙尘强度、传输路径等又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
图1为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相对于多年气压平均值的差值)图。
第0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08版导则
—当地经度, (°) ;
—太阳倾角, (°);
t —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h。
35
Ⅲ、确定太阳辐射等级
根据太阳高度角和云量查太阳辐射等级表,得 出太阳辐射等级。其中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 则与国家气象局编订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表中的太阳辐射等级:+3 表示强太阳射入辐射; +2 表示中等射入辐射;+1 表示弱射入辐射;0 表 示射入与射出辐射相平衡;- 1 表示地球存在弱的 射出辐射;- 2 表示存在强的地球射出辐射。
36
太阳辐射等级值
云量,1/10
太阳辐射高度角 (h0)
总云量/低云 量
≤4 / ≤4
夜间 -2
h0 ≤15° -1
15°< h0≤35°
+1
35°< h0≤65°
h0>65°
+2
+3
5 ~ 7 / ≤4 - 1
0
+1
+2
+3
≥8 / ≤4
-1
0
0
+1
+1
≥5 / 5 ~ 7 0
0
0
0
+1
≥8 / ≥8
dz
7
干绝热直减率(dry adiabatic lapse rate) 当一干空气块从地面绝热上升时,将因周围气
压的减小而膨胀,一部分内能用于反抗外压力而 作膨胀功,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下降。反之,当 一干空气块从高空绝热下降时,将因周围气压的 增加而压缩,外压力的压缩功转 化为它的内能, 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上升。这种性质可用干绝热 直减率来表示。
最大的差别出现在静风晴夜,这样的夜间,在乡 村地区大气状态是稳定的,但在城市,在高度相当于 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几倍之内是微不稳定或近中性的, 它上面有一个稳定层。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督与检查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督
• 政府部门监督:政府部门加强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标准落 实 • 社会监督: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督,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 舆论监督:媒体加强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执行情况的报道,揭露违法行为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检查
• 定期检查:定期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标准实施效果 • 随机检查:随机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防范环境风险 • 专项检查:针对特定问题,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大气环境质量评估标准
•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等 •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如各地区制定的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 国际环境质量标准:如WHO、EPA和EC等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04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在污染源控制中的应用
DOCS SMART CREATE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定义与作用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衡量大气环境质量的科学依据
• 反映大气环境的总体状况 • 评估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 • 为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作用
国际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现状
•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空气质量准则》和《颗粒物空气质量指南》等 • 美国环保署(EPA):制定《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清洁空气法案》等 • 欧盟委员会(EC):制定《欧洲空气质量指令》和《通用空气质量标准》等
国内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发展与现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05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2008修改
(3)从上图得到:d 84.1=19.6 μm ;d 50=11.2 μm 。则几何平均差 为:
g
个数中位径为:
d84.1 19.6 1.75 d50 11.2
质量中位径为: d 50=11.2 μm
ln NMD ln MMD 3ln 2 g ln11.2 3ln 2 1.75 1.48 NMD 4.39 m
N i N
f a b Fa Fb
Fa
Fb
d pa dF dF dd p p dd p d pb dd d pb p d pa
(3)个数频率密度
单位粒径间隔时的频率,简称个数频度
p(d p ) dF / dd p
(4)个数分布的测定及计算
(5)个数众径—频度p最大时 对应的粒径
d84.1 d50 d50 d15.9
1 (d84.1 d15.9 ) 2
正态分布函数很少用于描述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因为大多数 颗粒物的频度曲线向大颗粒方向偏移
2、对数正态分布
以lndp代替dp得到对 数正态分布的频度曲 线如图 (1)频率密度
p(d p ) dF (d p ) dd p ln d p / d g 2 1 exp[( ) ] 2 d p ln g 2 ln g
性质
净化机理 净化方法
空气污染物
存在状态 气态污染物 气溶胶(颗粒物)污染物
净化所用装置 非均相污染物 分散在气体介质中 固体、液体颗粒 除尘分离技术—物理法
除尘分离技术依据及方法
依据:气体与固、液粒子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方法 机械法:利用重力、惯性力、离心力分离 过滤介质分离:利用粒子的尺寸、重量较气体分子大分离 湿式洗涤分离法:利用粒子易被水润湿、冷凝并增大而被捕获 电除尘:利用荷电性、静电力分离 要掌握除尘技术,必须掌握颗粒物主要基础参数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B.东南方
【真题探究】 大气环流 (2022·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 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 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分布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度高低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2)下垫面状况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 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 分显著。下垫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于地面的比热容及反射率。一般可以跟 水汽进行联系。水汽含量较大,比热容 较大。吸热慢,放热慢。一般来说,土 壤的反射率:深色<浅色,潮湿<干燥, 粗糙<平滑;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 95%。
整层空气下沉,厚度减 少,顶部增温大于底部
多在高气压区
【真题探究】 逆温现象
(2021·广东·高考真题)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
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C )
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B气更
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真题探究】 热力环流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0题。
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D)A.东北方
题1.。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A )
专题05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提升卷)-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速递专题进阶提升卷(解析版)
【一轮复习·必刷卷】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速递+专题进阶提升卷专题05地球上的大气专题提升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全国·模拟预测)低空急流是一种发生在对流层低层强而窄的气流带。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存在一支低空偏东风急流,被称为“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简称东风急流)。
东风急流是导致塔里木盆地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在下降,风速在增大。
下图示意东风急流不同季节的风速变化。
完成下面小题。
1.春季,东风急流导致塔里木盆地暴雨频率高的原因是()A.风速大,从太平洋带来充足水汽B.东风急流与其他气流相遇辐合上升C.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充足D.带来暖湿气流沿山地地形抬升冷却2.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的变化对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影响表现在()A.降水总量变少B.降水频率升高C.极端降水量减少D.降水强度增大3.春季,东风急流给塔里木盆地除了带来暴雨外,还可能带来()A.沙尘暴B.泥石流C.滑坡D.寒潮【答案】1.B 2.D 3.A【解析】1.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十分有限,难以在塔里木盆地形成暴雨,A错误;东风急流与来自西部的气流相遇,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后辐合上升,冷却致雨,形成暴雨,B对;春季,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地表水短缺,可蒸发水汽少,C错误;塔里木盆地地势低平,山地少,D错误。
故选B。
2.根据材料中“近年来,5月份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在下降,风速在增大”可知,由于东风急流发生的频率下降,降水频率也随之下降,B错;风速增大会导致降水强度增大,极端降水量增加,降水总量可能增加,D正确,AC错误。
故选D。
3.本在春季东风急流与其他气流相遇时,如果其他气流水分条件不足,易发生沙尘暴天气;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东风急流不是寒潮形成的条件。
大气环境化学
03
全球合作
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各国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开展跨国
的大气环境化学研究项目,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大气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价值
揭示污染源
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化学过程,可以深入了解污染物的来源 和传输路径,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环境变化
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为应对 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提供决策支持。
02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与结构
描述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约1%)等组成,还有少量其 他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
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各层温度和高度不同,对流层是 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保护层,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环境。
大气环境化学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 大气环境化学过程 • 大气环境化学的影响 • 大气环境化学的防治措施 • 未来展望
01 引言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生存的基础
01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调节气候,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02
大气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循环和转化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对生
02
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受温度、湿度、光照和大气组成等因素影响。
03
化学反应可以是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反应,也可以是大气污染物与大气 成分之间的反应,如光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等。
04
这些反应可以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转化、分解或合成,从而影响大气的 质量和人类健康。
03 大气环境化学过程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小学科学课堂认识地球的大气层
降水分类:根据降水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可以将降水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地形 雨等。
雷电的形成:由 于地球表面的水 分子在蒸发过程 中会携带电荷, 当电荷积累到一 定程度时,就会
形成雷电。
雷电的分类:根 据雷电的形态和 发生频率,可以 将雷电分为单次 雷电、多次雷电 和连续雷电等类
气温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一年中,赤道附近地区最热,两极地区最冷。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季节温差变化 大气层厚度和成分影响气温变化
对流层:贴近地面,厚度大约为10-12公里,是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地 平流层:距离地面大约50-55公里,是飞机主要飞行区域 臭氧层:距离地面大约20-30公里,能够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外太空:距离地面1000公里以上,是太空探索的主要区域
氮气:约占大气总量的78% 氧气:约占大气总量的21% 氩气:约占大气总量的1% 二氧化碳:约占大气总量的0.04%
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 渐降低
盆地气温:可能较周围地区偏低, 形成“冷岛”效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平原气温:较为稳定,受地形影响 较小
沙漠气温:白天炎热,夜晚寒冷, 温差较大
大气层的运动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用箭 头表示
风:大气层中的水平运动, 由气压差异引起
风速:风吹过的速度,用数 字表示
气象灾害对人类 生活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预警 和防范措施
气象灾害的监测 和预测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粒径大小来看,0.1~10µm大小之间的粒子危害最大。10µm以上的粒子 由于惯性作用,被鼻与呼吸道黏液排除;小于0.1µm的颗粒由于扩散作用 和布朗运动被黏附在呼吸道表面,随痰而排出;0.1~10µm之间的粒子可 以直接到达肺细胞而沉积、积累,并能进入血液循环。
3.3.2 气溶胶的来源 3.3.2.1 天然源
15 6.0 0.96
20 10 0.58
表 Dp(µm) 0.001 0.01 0.1 1.0 10 100
气溶胶传输距离与粒径关系 水平(km) 8 800 8000 8000 800 8 v→ = 8m/s
垂直(m) 20 2000 20000 20000 2000 20 v↓ = 2m/s
• 3.3.3.2 粒径分布函数表示方法 • Junge于1963年首先提出数分布函数,是以“幂指数定律”来表示 的,表达式为 dN = Cr − β dr • 其中 β为幂指数;r为粒子半径;C是常数。 上式表明粒子的数目(1cm3 空气中的)随gt;0.1µm 的粒子,相应于lgr的数分布可表示 为: dN = C1r −3 d lg r 粒子直径在0.1µm ~10µm范围内, 用对数形式作图时得到其中间的一 段与幂指数分布吻合得很好,直线 方程为
• 实验证明:气体分子一旦成核, 开始阶段生长速度较快,后来逐 渐变慢,甚至在几小时内仍属于 核模范围。由于核模与核模之间 的作用引起的体积增加并不明显, 粒子直径只增大2~3倍,最多也不 会超过积聚模的粒径大小范围。 • 一般情况下得到的气溶胶粒径谱 分布图都是单峰型(新鲜的,核 模为特征)或双峰型(老化的, 细粒子和粗粒子为特征)的。在 排放源附近的新鲜气溶胶粒子的 表面积分布和体积分布,有可能 看到三峰型,例如带催化装置的 汽车尾气中的硫酸气溶胶,但需 要用不同的仪器才能观测到 (EAA-电子气溶胶分析仪、光学 颗粒计数器Royco220和250等)。
3.3.4 粒径分布与气溶胶的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3.3.4.1 光学性质
− dI = be ⋅ x I • I:光强;x:光程;be:消光系数,由气体、气溶胶引起; • be = bs(光散射)+ ba(光吸收) • = bsp(粒子) + bsg(气体) + bap + bag
• 视程:日光下水平方向上能区分黑色目标物与背景的最远距离
几种代表性元素地区分布(µg/m3) V Ti Zn 0.0015 0.1 0.03 30 485 1200 400 500 500
Mg 1.0 2300 3000
元素 城区 郊区 城/郊
Be 0.14 0.023 6.1
城市与郊区气溶胶元素及含量(µg/m3) Mg Al Si Ca V 1080 2910 9020 3630 10.5 1000 1700 4970 2810 2.0 1.1 1.7 1.8 1.2 5.2
元素 南半球 北半球 Al 1.2 12.1 Cd 0.14 2 几种常见元素地区分布(µg/m3) Cr Ca Fe Mn 0.23 1.2 7 0.24 7.2 12 180 7.4 Ni 0.35 2.9 Sn 0.27 3.5 Pb 1.0 4.4
元素 南极 中欧 北美
S 50 300 8000
• 总悬浮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 的物质,如:风扬起的灰尘、燃烧和工业烟尘。 – 二次颗粒物是通过某些大气化学过程所产生的微粒,如:二氧化硫转 化生成硫酸盐。
• 总悬浮颗粒物可按粒径大小和化学成分分类。
– 颗粒物沉积在呼吸道中的位置,取决于粒径大小; – 在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取决于粒子的化学成分。
二次气溶胶
3.3.2.3 源强
表 气溶胶全球排放量及来源分配(106t/y,美,EPA) 一次气溶胶 二次气溶胶 天然源 人为源 天然源 人为源 46.0 202.0 26.0 147.0 4.0 430.0 30.0 10.0 269.0 6.0 198.0 27.0 92.0 1000.00 200.00 4.00 200.00 1404.00 1099.0 204.0
Cr 19 3.4 5.6
Pb
5.0
3.3.5.2 化 合 ( 1 ) 无 机 SiO2、Fe2O3、Al2O3、TiO2、CaO、MgO
FeS CaCO3 ∆ Fe3O4 V2O5 CaO
氧
化
物 物
• (2)卤化物(尾气排放,在<1m高度分布)
Pb(C2H5)4 O2 卤卤卤卤卤 C2H4Cl2(Br2) PbCl2 PbBr2 PbClBr
V=
− ln 0.02 be
• 对可见光 be = bs ⇒ V=3.9/bs • 对城市大气 bsp>>bsg ⇒ be = bsp • ====⇒ V =
3.9 bsp
光散射效率与粒径分布关系 图
降雨对粒径三模态分布影响图
3.3.4.2 去除和传输过程
表 粒径/µm v(cm/s) t(天) 1 0.026 222 沉降速率和沉降时间随粒径的变化(干沉降) 2 4 6 8 10 0.10 0.38 0.88 1.6 2.7 58 15 6.6 3.6 2.1
• 飘尘 飘尘(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SPM):可在大气中长期漂浮 的悬浮物称为飘尘,又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µm 的微粒。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造成危害,同时 可以在大气中长期漂浮,易被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 扩大,还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因此,飘尘是最引人注目的 研究对象之一。 • 降尘 降尘(dustfall)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在总悬浮颗粒 物中一般直径大于30µm的粒子,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回很快沉 降下来,所以将这部分的微粒称为降尘。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 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 可吸入粒子(inhalable particles,I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 可吸入粒子 议,将可吸入呼吸道的粒径范围内(Dp≤10µm)的粒子称为可吸入 粒子。粒子附着在呼吸道上,甚至进入肺部沉积下来,直接影响人 的呼吸,危害人体健康。因此IP是最引人瞩目的一类粒子。
• 根据气溶胶粒子的组成及来源随着粒径大小而明显不同的特点,也可将 气溶胶粒子分为细粒子 细粒子(fine particle, Dp<2.5µm或Dp<3.5µm)和粗粒子 细粒子 粗粒子 (coarse particle, Dp>2.5µm 或Dp>3.5µm)两大类。
– 细粒子主要来自人为源如燃烧过程的烟尘,也包括火山喷发和森林火灾产生 的颗粒物,重金属毒物和有机致癌物、二次污染物等都集中在细粒子中。 – 粗粒子主要来自天然源,如扬尘、海洋浪花等。
3.3 气溶胶化学 3.3.1 定义与含义 • 总悬浮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用标准大容量 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 的总质量,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 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其粒径大小,绝 大多数在100 µm以下,其中多数在10µm以下。
二次气溶胶
3.3.2.2 人为源
一次气溶胶 燃料机械粉碎,Dp> 2µm 加热蒸发,Dp< 2µm 燃料不完全燃烧黑烟,烟炱,含小碳粒、复杂有机物,Dp< 2µm b. 工业排放 0.1~100µm,石灰、水泥、肥渣、颜料 一次污染物经化学转化为 H2SO4、SO42-、NO3-、POM,<2µm a. 燃烧源
• (2)积聚模 • 主要来源于爱根核模的凝聚,燃烧过程产生的蒸气冷凝、凝聚, 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 等。硫酸盐粒子在积聚模中的量占总硫酸盐量的95%,铵盐在积 聚模中的量占总铵盐量的96.5%。积聚模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 去除,主要是扩散去除。 • (3)粗粒子模 • 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沙等 一次气溶胶粒子。这种粒子的化学成分与地表土的化学成分近似, 各地区的平均值变化不大。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 细粒子和粗粒子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相互独立的。核 模与积聚模之间的凝聚作用超过核模之间的凝聚作用,粗模与粗 模之间的凝聚作用以及积聚模与粗模之间的凝聚作用均可忽略。
• ∆N,数密度,数目/cm3;∆S,表面积密度,µm2/cm3; • ∆V(∆M),体积密度,µm3/cm3; • 峰性质:单峰、多峰、多峰
3.3.3.3 气溶胶粒径三模态分布 • Whitby概括提出了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模型。按照这种模型,气 溶胶粒子可以表示为三种模结构:粒径小于0.05µm的粒子称为爱 根 核 模 ( Aitken nuclei mode ) , 0.05~2µm 的 粒 子 称 为 积 聚 模 (accumulation mode):粒径>2µm的粒子称为粗粒子模(coarse particle mode)。爱根核模和积聚模合起来称为细粒子,主要靠冷 凝和凝聚作用形成;粗粒子多数由表面解离和风化作用形成。粗、 细粒子间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别,而且粗、细粒子在化学组成上不 同,来源也不同,分别产生、传输和去除。粗细粒子的分界线也 有定为2.5µm或3.5µm的。 • (1)爱根核模 • 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通过化学反应均相 成核转换成的二次气溶胶粒子,又称为成核型。多在燃烧源附近 新产生的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的面积分布或体积分布图中发 现。粒径小、数量多、表面积(或体积)总量大,随着时间的推 移,易由小粒子的相互碰撞合并成为大粒子,当其进入积聚模时 称为“老化”。在老化了的气溶胶粒子中就不易找到核模粒子了。
3.3.4.3 化学组成 粗粒子:与土壤有关的元素,Si、Al、 Mg、Fe、Ti、Ca、Mn 细粒子:H2SO4、SO42-、NO3-、NH4+、 有机POM、强挥发性和中等挥发性金属、 非金属元素As、Pb、Zn、V、Cu、Br 积聚模:二次气溶胶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