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强化练习《阅读理解问题》(整理含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强化练习《阅读理解问题》专题三阅读理解问题类型一定义新的运算对于实数a,b,定义运算“◆”:a◆b=例如4◆3,因为4>3,所以4◆3=42+32=5.若x,y满足方程组则x◆y=________.【分析】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新定义运算法则即可求出答案.【自主解答】定义新运算问题的实质是一种规定,规定某种运算方式,然后要求按照规定去计算、求值,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技巧是:(1)明白这是一种特殊运算符号,常用※,●,▲,★,&,◎,◆,♂等来表示一种运算;(2)正确理解新定义运算的含义,严格按照计算顺序把它转化为一般的四则运算,然后进行计算;(3)新定义的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1.对于两个非零实数x,y,定义一种新的运算:x*y=ax+by.若1*(-1)=2,则(-2)*2的值是________.2.我们规定:若m=(a,b),n=(c,d),则m·n=ac+bd.如m=(1,2),n=(3,5),则m·n=1×3+2×5=13.(1)已知m=(2,4),n=(2,-3),求m·n;(2)已知m=(x-a,1),n=(x-a,x+1),求y=m·n,问y=m·n的函数图象与一次函数y=x-1的图象是否相交,请说明理由.类型二方法模拟型对于三个数a,b,c,用M{a,b,c}表示这三个数的中位数,用max{a,b,c}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大数,例如:M{-2,-1,0}=-1,max{-2,-1,0}=0,max{-2,-1,a}=解决问题:(1)填空:M{sin 45°,cos 60°,tan 60°}=________,如果max{3,5-3x,2x-6}=3,则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2)如果2·M{2,x+2,x+4}=max{2,x+2,x+4},求x的值;(3)如果M{9,x2,3x-2}=max{9,x2,3x-2},求x的值.【分析】 (1)根据定义写出sin 45°,cos 60°,tan 60°的值,确定其中位数;根据max{a,b,c}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大数,对于max{3,5-3x,2x-6}=3,可得不等式组,即可得结论;(2)根据已知条件分情况讨论,分别解出即可;(3)不妨设y1=9,y2=x2,y3=3x-2,画出图象,两个函数相交时对应的x的值符合条件,结合图象可得结论.【自主解答】该类题目是指通过阅读所给材料,将得到的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作出合理的推断,大胆的猜测,从中获取新的思想、方法或解题途径,进而运用归纳与类比的方法来解答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3.根据下列材料,解答问题.等比数列求和:一定值,即a k a k -1=q(常数),那么这一列数a 1,a 2,a 3…,a n ,…成等比数列,这一常数q 叫做该数列的公比. 例:求等比数列1,3,32,33,…,3100的和.解:令S =1+3+32+33+ (3100)则3S =3+32+33+…+3100+3101,因此,3S -S =3101-1,所以S =3101-12, 即1+3+32+33+…+3100=3101-12. 仿照例题,等比数列1,5,52,53,…,52 018的和为________.4.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整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事实上,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形式(整数可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无限循环小数如何表示为分数形式呢?请看以下示例:例:将0.7·化为分数形式,由于0.7·=0.777…,设x =0.777…,①则10x =7.777…,②②-①得9x =7,解得x =79,于是得0.7·=79. 同理可得0.3·=39=13,1.4·=1+0.4·=1+49=139. 根据以上阅读,回答下列问题:(以下计算结果均用最简分数表示)【基础训练】(1)0.5·=________,5.8·=________;(2)将0.2·3·化为分数形式,写出推导过程;【能力提升】(3)0.3·15·=________,2.01·8·=________;(注:0.3·15·=0.315 315…,2.01·8·=2.018 18…)【探索发现】(4)①试比较0.9·与1的大小:0.9·________1;(填“>”“<”或“=”)②若已知0.2·85 714·=27,则3.7·14 285·=________. (注:0.2·85 714·=0.285 714 285 714…)类型三 学习新知型阅读以下材料:对数的创始人是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 ,1550-1617年),纳皮尔发明对数是在指数书写方式之前,直到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Eu l er ,1707-1783年)才发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联系.对数的定义:一般地,若a x =N(a >0,a≠1),那么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 =log a N.比如指数式24=16可以转化为4=log 216,对数式2=log 525可以转化为52=25.我们根据对数的定义可得到对数的一个性质:log a (M·N )=log a M +log a N(a >0,a≠1,M >0,N >0);理由如下:设log a M =m ,log a N =n ,则M =a m ,N =a n ,∴M·N=a m ·a n =a m +n ,由对数的定义得m +n =log a (M·N).又∵m+n =log a M +log a N ,∴log a (M·N)=log a M +log a N.解决以下问题:(1)将指数43=64转化为对数式________;(2)证明:log a M N=log a M -log a N(a >0,a≠1,M >0,N >0); (3)拓展运用:计算log 32+log 36-log 34=________.【分析】 (1)根据题意可以把指数式43=64写成对数式;(2)根据对数的定义可表示为指数式,计算M N的结果,同理由所给材料的证明过程可得结论; (3)根据公式:log a (M·N)=log a M +log a N 和log a M N=log a M -log a N 的逆用,可得结论. 【自主解答】这类题目就是由阅读材料给出一个新的定义、运算等,涉及的知识可能是以后要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有可能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然后利用所提供的新知识解决所给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读懂题目提供的新知识,理解其本质,把它与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把新的问题转化为已学的知识进行解决.5.知识背景当a >0且x >0时,因为(x -a x)2≥0,所以x -2a +a x ≥0,从而x +a x ≥2a(当x =a 时取等号). 设函数y =x +a x(a >0,x >0),由上述结论可知,当x =a 时,该函数有最小值为2 a. 应用举例已知函数y 1=x(x >0)与函数y 2=4x (x >0),则当x =4=2时,y 1+y 2=x +4x有最小值为24=4. 解决问题(1)已知函数y 1=x +3(x >-3)与函数y 2=(x +3)2+9(x >-3),当x 取何值时,y 2y 1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2)已知某设备租赁使用成本包含以下三部分:一是设备的安装调试费用,共490元;二是设备的租赁使用费用,每天200元;三是设备的折旧费用,它与使用天数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001.若设该设备的租赁使用天数为x 天,则当x 取何值时,该设备平均每天的租赁使用成本最低?最低是多少元?6.阅读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P ,Q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P(x 1,y 2),Q(x 2,y 2),则P ,Q 这两点间的距离为|PQ|=(x 1-x 2)2+(y 1-y 2)2.如P(1,2),Q(3,4),则|PQ|=(1-3)2+(2-4)2=2 2.对于某种几何图形给出如下定义: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形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如平面内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问题: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 =kx +12交y 轴于点A ,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点B ,过点B 作直线l 平行于x 轴.(1)到点A 的距离等于线段AB 长度的点的轨迹是________;(2)若动点C(x ,y)满足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线段CA 的长度,求动点C 轨迹的函数解析式;问题拓展:(3)若(2)中的动点C 的轨迹与直线y =kx +12交于E ,F 两点,分别过E ,F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点M ,N.求证:①EF 是△AMN 外接圆的切线;②1AE +1AF 为定值.参考答案类型一【例1】 解方程组得⎩⎪⎨⎪⎧x =5,y =12.∵5<12,∴x◆y=5×12=60.故答案为60.变式训练1.-12.解:(1)m ·n =2×2+4×(-3)=-8.(2)m ·n =(x -a)2+(x +1)=x 2-(2a -1)x +a 2+1,∴y=x 2-(2a -1)x +a 2+1.联立方程得x 2-(2a -1)x +a 2+1=x -1,化简得x 2-2ax +a 2+2=0.∵Δ=b 2-4ac =-8<0,∴方程无实数根,两函数图象无交点.类型二【例2】 (1)∵sin 45°=22,cos 60°=12,tan 60°=3,∴M{sin 45°,cos 60°,tan 60°}=22.∵max{3,5-3x ,2x -6}=3,则⎩⎪⎨⎪⎧3≥5-3x ,3≥2x-6,∴x 的取值范围为23≤x≤92. 故答案为22,23≤x≤92. (2)2·M{2,x +2,x +4}=max {2,x +2,x +4},分三种情况:①当x +4≤2时,即x≤-2,原等式变为2(x +4)=2,解得x =-3.②x+2≤2≤x+4时,即-2≤x≤0,原等式变为2×2=x +4,解得x =0.③当x +2≥2时,即x≥0,原等式变为2(x +2)=x +4,解得x =0.综上所述,x 的值为-3或0.(3)不妨设y 1=9,y 2=x 2,y 3=3x -2,画出图象,如图所示.结合图象,不难得出,在图象中的交点A ,B 两点处,满足条件且M{9,x 2,3x -2}=max{9,x 2,3x -2}=y A =y B ,此时x 2=9,解得x =3或-3.变式训练3.52 019-144.解:(1)59 539(2)0.2·3·=0.232 323…,设x =0.232 323…,①则100x =23.232 3…,②②-①得99x =23,解得x =2399,∴0.2·3·=23.(3)35111 11155(4)①= ②267 类型三【例3】 (1)由题意可得,指数式43=64写成对数式为3=log 464.故答案为3=log 464.(2)设log a M =m ,log a N =n ,则M =a m ,N =a n,∴M N =ama n =a m -n ,由对数的定义得m -n =log a M N .又∵m-n =log a M -log a N ,∴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a >0,a≠1,M >0,N >0).(3)log 32+log 36-log 34=log 3(2×6÷4)=log 33=1. 故答案为1.变式训练5.解:(1)∵x>-3,∴x+3>0,∴y 2y 1=(x +3)2+9x +3=(x +3)+9x +3≥2(x +3)×9x +3,即y 2y 1≥6,∴y 2y 1的最小值为6,此时x +3=9=3,解得x =0.(2)设该设备的租赁使用成本为w. 根据题意得w =490+200x +0.001x2x ,∴w=0.001(490 000x +x)+200.∵x>0,∴w≥0.001×2490 000x ·x+200, 即w≥201.4,∴w 的最小值为201.4,此时x =490 000=700.答:当x 取700时,该设备平均每天的租赁使用成本最低,最低是201.4元.6.解:(1)以A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的圆(2)设点C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直线y =kx +12交y 轴于点A ,11∴|CA|=(x -0)2+(y -12)2.∵点B 关于x 轴与点A 对称,∴B(0,-12),∴x 2+(y -12)2=(y +12)2,∴动点C 轨迹的函数解析式为y =12x 2.(3)①证明如下:如图,由(2)可知EA =EM ,FA =FN.又∵EM⊥直线l ,FN⊥直线l ,∴EM∥FN,∴∠MEA+∠NFA=180°,∴∠EAM=12(180°-∠MEA),∠FAN=12(180°-∠NFA),则∠E AM +∠FAN=12(180°-∠MEA)+12(180°-∠NFA)=180°-12(∠MEA+∠NFA)=90°,∴∠MAN=90°,即△AMN 是直角三角形. 设点G 是△AMN 外接圆的圆心,则点G 是直径MN 的中点,连接AG ,EG.由EM =EA ,AG =MG ,EG =EG ,可证明△AEG≌△MEG,∴∠EAG=∠EMG=90°,∴GA⊥EF,∴EF 是△AMN 的外接圆的切线.②证明如下:设点E ,F 的坐标分别为(x 1,kx 1+12),(x 2,kx 2+12),则EM =kx 1+1,FN =kx 2+1. 联立抛物线与直线EF 的解析式⎩⎪⎨⎪⎧y =12x 2,y =kx +12,则有12x 2-kx -12=0,∴1AE+1AF=1EM+1FN=EM+FNEM·FN=kx1+1+kx2+1(kx1+1)(kx2+1)=k(x1+x2)+2(kx1+1)(kx2+1)=k(x1+x2)+2k2x1x2+k(x1+x2)+1=2k2+2k2+1=2,∴1AE+1AF的值为定值.11。
初三数学中考阅读理解题专题
1、(10一模崇文)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a ,等腰直角三角形FAE 的斜边AE b =(a b 2<),且边AD 和AE 在同一直线上 .小明发现:当b a =时,如图①,在BA 上选取中点G ,连结FG 和CG ,裁掉FAG ∆和CHD ∆的位置构成正方形FGCH . (1)类比小明的剪拼方法,请你就图②和图③两种情形分别画出剪拼成一个新正方形的示意图.(2)要使(1)中所剪拼的新图形是正方形,须满足=AEBG. 2.(10一模朝阳)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 内有一点P ,且PA=2, PB=3, PC=1.求∠BPC 度数的大小和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李明同学的思路是:将△BP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如图2).连接PP′,可得△P′PC 是等边三角形,而△PP′A 又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所以∠AP′C=150°,而∠BPC=∠AP′C =150°.进而求出等边△ABC 的边长为7.问题得到解决. 请你参考李明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如图3,在正方形ABCD 内有一点P ,且PA=5,BP=2,PC=1.求∠BPC 度数的大小和正方形ABCD 的边长.3、(10一模房山)阅读下列材料:图3小明遇到一个问题:如图1,正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和DA 边上靠近A 、B 、C 、D 的n 等分点,连结AF 、BG 、CH 、DE ,形成四边形MNPQ .求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比(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小明的做法是:先取n=2,如图2,将△ABN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至△CBN ′,再将△A DM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至△CDM ′,得到5个小正方形,所以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比是15; 然后取n=3,如图3,将△ABN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至△CBN ′,再将△A DM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至△CDM ′,得到10个小正方形,所以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比是410,即25;…… 请你参考小明的做法,解决下列问题:(1)在图4中探究n=4时四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比(在图4上画图并直接写出结果);(2)图5是矩形纸片剪去一个小矩形后的示意图,请你将它剪成三块后再拼成正方形(在图5中画出并指明拼接后的正方形).4、(10一模海淀)阅读:如图1,在ABC ∆和DEF ∆中,M’N’EBAQ PN G H FED CBAM M’N’A BEH CPG DQ H M N FBEA 图图1 图3图4图5A图①A图②FE90ABC DEF ∠=∠=︒,,AB DE a ==BC EF b == ()b a <,B 、C 、D 、 E 四点都在直线m 上,点B 与点D 重合.连接AE 、FC ,我们可以借助于ACE S ∆和FCE S ∆的大小关系证明不等式:222a b ab +>(0b a >>).证明过程如下:∵,,.BC b BE a EC b a ===- ∴11(),22ACE S EC AB b a a ∆=⋅=- 11().22FCES EC FE b a b ∆=⋅=- ∵0b a >>, ∴FCE S ACE S ∆∆>. 即a ab b a b )(21)(21->-. ∴22b ab ab a ->-.∴222a b ab +>. 解决下列问题:(1)现将△DEF 沿直线m 向右平移,设()BD k b a =-,且01k ≤≤.如图2,当BD EC=时, k = .利用此图,仿照上述方法,证明不等式:222a b ab +>(0b a >>).(2)用四个与ABC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板进行拼接,也能够借助图形证明上述不等式.请你画出一个..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5、(10一模密云)(1)观察与发现:在一次数学课堂上,老师把三角形纸片ABC (AB >AC )沿过A 点的直线折叠,使得图2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 ,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 ,展平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②).有同学说此时的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实践与运用将矩形纸片ABCD 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折痕为BE (如图③);再沿过点E 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BE 上的点D '处,折痕为E G (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试问:图⑤中α∠的大小是多少?(直接回答,不用说明理由).6、(10一模西城)在△ABC 中, BC =a ,BC 边上的高h =a 2,沿图中线段DE 、CF 将△ABC 剪开,分成的三块图形恰能拼成正方形CFHG ,如图1所示.请你解决如下问题:ED C FBA图③ED C AB F G ' D 'ADECB α图④图⑤已知:如图2,在△A ′B ′C ′中, B ′C ′=a ,B ′C ′边上的高h =a 21.请你设计两种不同的分割方法,将△A ′B ′C ′沿分割线剪开后,所得的三块图形恰能拼成一个正方形,请在图2、图3中,画出分割线及拼接后的图形.7.(10二模东城)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如图1,在⊙O 中,AB 是直径,CD AB ⊥于点E ,AE a =,EB b =.计算CE 的长度(用a 、b 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2,请你在边长分别为a 、b (a b >)的矩形ABCD 的边AD 上找一点M ,使得线段CM =,保留作图痕迹;A ′B ′C ′图3A ′B ′C ′图4AB CDEOA BCD A B CD(3)请你利用(2)的结论,在图3中对矩形ABCD 进行拆分并拼接为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正方形.要求:画出拼成的正方形,并用相同的数字表明拼接前与拼接后的同一图形.(第22题图1) (第22题图2) (第22题图3)8.(10二模海淀)阅读: D 为ΔABC 中BC 边上一点,连接AD ,E 为AD 上一点.如图1,当D 为BC 边的中点时,有E B D E C DS S ∆∆=,ABE ACE S S ∆∆=;当m DCBD=时,有E B D A B EE C D A C ES S m S S ∆∆∆∆==.BB图1 图2 图3解决问题:在ΔABC 中,D 为BC 边的中点,P 为AB 边上的任意一点,CP 交AD 于点E .设EDC ∆的面积为1S ,APE ∆的面积为2S .(1)如图2,当1=AP BP 时,121SS =的值为__________;(2)如图3,当n AP BP =时,121SS =的值为__________; (3)若24=∆ABC S ,22=S ,则APBP的值为__________. 9.(10密云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在学习小组,小明接到这样一个任务: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9个、10个和11个小正方形.为完成任务,小明先学习了两种简单的“基本分割法”.基本分割法1:如图①,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4个小正方形,即在原来1个正方形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正方形.基本分割法2:如图②,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6个小正方形,即在原来1个正方形的基础上增加了5个正方形.学习了上述两种“基本分割法”后,小明很从容的就完成了分割的任务:(1)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9个小正方形.方法一:如图③,把图①中的任意1个小正方形按“基本分割法2”进行分割,就可增加5个小正方形,从而分割成459+=(个)小正方形.方法二:如图④,把图②中的任意1个小正方形按“基本分割法1”进行分割,就可增加3个小正方形,从而分割成639+=(个)小正方形.(2)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10个小正方形.如图⑤,把图①中的任意2个小正方形按“基本分割法1”进行分割,就可增加32⨯个小正方形,从而分割成43210+⨯=(个)小正方形.请你参照上述分割方法解决下列问题(只要求画图,不用说明分割方法): (1)请你替小明同学把图⑥给出的正方形分割成11个小正方形; (2)仿照基本分割法1:请把图a 中的正三角形分割成4个小正三角形; (3)仿照基本分割法2:请把图b 中的正三角形分割成6个小正三角形; (4)分别把图c 和图d 中的正三角形分割成9个和10个小正三角形.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图⑤ 图⑥ 图a 图b 图c 图d10.(10二模宣武)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a ,BC=b ,AB=c . 操作示例如图1,当∠B =∠A =90°,我们可以取直角梯形ABCD 的非直角腰CD 的中点P ,过点P 作PE ∥AB ,裁掉△PEC ,并将△PEC 拼接到△PFD 的位置,构成新的图形(如图2). 思考发现 小明在操作后发现,该剪拼方法就是先将△PEC 绕点P 逆时针旋转180°到△PFD 的位置,易知PE 与PF 在同一条直线上.又因为在梯形ABCD 中,AD ∥BC ,∠C +∠ADP =180°,则∠FDP +∠ADP =180°,所以AD 和DF 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构成的新图形是一个四边形,进而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可以判断出四边形ABEF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还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实践探究(1)矩形ABEF 的面积是 ;(用含a ,b ,c 的式子表示) (2)类比图2的剪拼方法,请在如图3的梯形ABCD 中画出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示意图;(3)在如图4的多边形ABCDG 中,AG=C D ,AG ∥C D ,按上面的剪切方法沿一条直线进行剪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请画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示意图; 图1A BC PDE DC图3图4图2AEGDCBA。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参考答案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请你模仿小军的“整体代换”法解方程组{
3-2 = 5,④
9-4 = 19.⑤
解将方程⑤变形,得 3(3x-2y)+2y=19,
⑥
把方程④代入⑥,得 3×5+2y=19,所以 y=2.
把 y=2 代入方程④,得 x=3.
= 3,
故方程组的解为{
= 2.
2
2 + 5 = 3,①
5.阅读材料:善于思考的小军在解方程组{
时,采用了一种“整体代换”的解法.
4 + 11 = 5②
解:将方程②变形,得 4x+10y+y=5,
即 2(2x+5y)+y=5.
③
把方程①代入③,得 2×3+y=5,∴y=-1.
把 y=-1 代入①,得 x=4.
1
= 4,
)
A.(1,2,1,2,2)
C.(1,1,2,2,3)
答案 D
B.(2,2,2,3,3)
D.(1,2,1,1,2)
( > 0),
4
4
2.定义新运算:ab={
例如:45=5,4(-5)=5,则函数
- ( < 0),
(
y=2x(x≠0)的图象大致是
)
答案 D
3.规定:sin(-x)=-sin x,cos(-x)=cos x,sin(x+y)=sin x·cos y+cos x·sin y,据此判断下列等
2
因为将函数 y=x +4x-1 的图象先向右平移 1 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 1 个单位长度,
2
2
所以 y=(x+2-1) -5+1,即 y=x +2x-3.
九年级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
九年级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阅读理解一
题目:
某乡有320个士兵,每个士兵配备一辆自行车,已经配出来220辆,请问还需要多少辆自行车?
解答:
已经配出来的自行车辆数为220辆,总共需要的自行车辆数为320辆,所以还需要320-220=100辆自行车。
阅读理解二
题目:
小刚、小明和小红是同一栋楼的邻居,他们住在一楼、二楼和三楼,每人住在不同的楼层,已知以下信息:
- 小刚住的楼层比小明低一层。
- 小红住的楼层比小明住的楼层高一层。
请问小红住在几楼?
解答:
已知小刚住的楼层比小明低一层,而小红住的楼层比小明住的楼层高一层。
因此,小刚和小红住在相邻的楼层,小明住在中间的楼层。
假设小明住在二楼,则小刚住在一楼,小红住在三楼。
假设小明住在一楼,则小刚无法住在比小明低一层的楼层,因此排除此情况。
所以小红住在三楼。
阅读理解三
题目:
某游戏共有4个人参加,每人可以选择石头、剪刀或布中的一个,要求每个人的选择不能相同。
已知以下信息:
- A和B两个人的选择不同。
- B和C两个人的选择不同。
- A和D两个人的选择不同。
请问D选了什么?
解答:
根据已知条件,A和B两个人的选择不同,B和C两个人的选择不同,A和D两个人的选择不同。
由此可推断以下情况:- A选了石头,B选了剪刀,C选了石头,D选了布。
- A选了石头,B选了剪刀,C选了布,D选了石头。
- A选了石头,B选了剪刀,C选了布,D选了剪刀。
综上所述,D有可能选择了布、石头或剪刀中的任一种。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2020年整理).pdf
x1 − x2
t
=2,令
= b2
− b + 157 48
,试求 t 的取值范围。
解:(1)∵点 P(2,m)是“梦之点”,∴m=2, ∵点 P(2,2)在反比例函数 y= (n 为常数,n≠0)的图象上,
∴n=2×2=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2)假设函数 y=3kx+s﹣1(k,s 是常数)的图象上存在“梦之点”(x,x), 则有 x=3kx+s﹣1,整理,得(3k﹣1)x=1﹣s,
(3)∵二次函数 y=ax2+bx+1(a,b 是常数,a>0)的图象上存在两个不同的“梦之点”A(x1,
x∴1x)1,=aBx(12+xb2x,1+x12),,x2=ax22+bx2+1,
∴ax12+(b﹣1)x1+1=0,ax22+(b﹣1)x2+1=0,
∴x1,x2 是一元二次方程 ax2+(b﹣1)x+1=0 的两个不等实根,
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1、若 x1,x2 是关于 x 的方程 x2+bx+c=0 的两个实数根,且|x1|+|x2|=2|k|(k 是整数),则称
方程 x2+bx+c=0 为“偶系二次方程”.如方程 x2﹣6x﹣27=0,x2﹣2x﹣8=0,
,
x2+6x﹣27=0,x2+4x+4=0,都是“偶系二次方程”. (1)判断方程 x2+x﹣12=0 是否是“偶系二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2)对于任意一个整数 b,是否存在实数 c,使得关于 x 的方程 x2+bx+c=0 是“偶系二次方 程”,并说明理由. (1)不是,解方程 x2+x﹣12=0 得,x1=3,x2=﹣4. |x1|+|x2|=3+4=7=2×3.5.∵3.5 不是整数,∴x2+x﹣12=0 不是“偶系二次方程; (2)存在.理由如下: ∵x2﹣6x﹣27=0 和 x2+6x﹣27=0 是偶系二次方程, ∴假设 c=mb2+n,当 b=﹣6,c=﹣27 时,﹣27=36m+n.
中考数学总复习《阅读理解综合压轴题》专项提升练习(附答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阅读理解综合压轴题》专项提升练习(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知道|x|={x (x>0) 0 (x=0)−x (x<0),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例如:化简代数式|x+1|+|x−2|时,可令x+1=0和x−2=0,分别求得x=−1和x=2(称-1,2分别为|x+1|与|x−2|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x=−1和x=2可将全体有理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三种情况:①x<−1;②−1≤x<2;③x≥2.化简|x+1|+|x−2|时,对应三种情况为:①当x<−1时,原式=−(x+1)−(x−2)=−2x+1;②当−1≤x<2时,原式=(x+1)−(x−2)=3;③当x≥2时,原式=(x+1)+(x−2)=2x−1.通过以上阅读,请你解决问题:(1)|x−3|+|x+4|零点值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2)化简代数式|x−3|+|x+4|;(3)解方程|x−3|+|x+4|=9;(4)|x−3|+|x+4|+|x−2|+|x−2020|的最小值为_________,此时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2.先阅读下列材料,再解答问题:常用的分解因式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但有的多项式只用上述一种方法无法分解,例如多项式x2−xy+4x−4y和a2−b2−c2+2bc.经过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若将多项式进行合理分组后,先将每一组进行分解,分别分解后再用提公因式法或公式法就可以完整分解了.解答过程如下:(1)x2−xy+4x−4y=(x2−xy)+(4x−4y)=x(x−y)+4(x−y)=(x−y)(x+4)(2)a2−b2−c2+2bc=a2−(b2+c2−2bc)=a2−(b−c)2=(a+b−c)(a−b+c)这种方法叫分组分解法,对于超过三项的多项式往往考虑这种方法.利用上述思想方法,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m3−2m2−3m+6(2)x2−2xy−9+y23.阅读下列材料:已知实数x y 满足(x 2+y 2+1)(x 2+y 2−1)=63 试求x 2+y 2的值.解:设x 2+y 2=a 则原方程变为(a +1)(a −1)=63 整理得a 2−1=63 a 2=64 根据平方根意义可得a =±8 由于x 2+y 2⩾0 所以可以求得x 2+y 2=8.这种方法称为“换元法” 用一个字母去代替比较复杂的单项式、多项式 可以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根据阅读材料内容 解决下列问题:(1)已知实数x y 满足(2x +2y +3)(2x +2y −3)=27 求x +y 的值.(2)已知a b 满足方程组{3a 2−2ab +12b 2=472a 2+ab +8b 2=36;求1a +12b 的值; (3)填空: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a 1x +b 1y =c 1a 2x +b 2y =c 2的解是{x =9y =5 则关于x y 的方程组{a 1x 2−2a 1x +b 1y =c 1−a 1a 2x 2−2a 2x +b 2y =c 2−a 2的解是_______. 4.例:解不等式(x ﹣2)(x +3)>0解:由实数的运算法则:“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得①{x −2>0x +3>0 或②{x −2<0x +3<0解不等式组①得 x >2解不等式组②得 x <﹣3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2或x <﹣3.阅读例题 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平行运用:解不等式x 2﹣9>0;(2)类比运用:若分式x+1x−2的值为负数 求x 的取值范围.5.定义:有一个内角为90° 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称为准矩形.(1)如图1 准矩形ABCD 中 ∠ABC =90° 若AB =2 BC =3 则BD =_____;(2)如图2 正方形ABCD中点E F分别是边AD AB上的点且CF∠BE 求证:四边形BCEF是准矩形;(3)已知准矩形ABCD中∠ABC=90° ∠BAC=60° AB=2 当△AD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这个准矩形的面积.6.仔细阅读下面例题解答问题.【例题】已知:m2−2mn+2n2−8n+16=0求m n的值.解:∠m2−2mn+2n2−8n+16=0∠(m2−2mn+n2)+(n2−8n+16)=0∠(m−n)2+(n−4)2=0∠m−n=0n−4=0∠m=4n=4.∠m的值为4 n的值为4.【问题】仿照以上方法解答下面问题:(1)已知x2+2xy+2y2−6y+9=0求x y的值.(2)在Rt∠ABC中∠C=90°三边长a b c都是正整数且满足a2+b2−12a−16b+100=0求斜边长c的值.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7.如图直线y=43(1)求A B两点的坐标;(2)过B点作直线与x轴交于点P 若∠ABP的面积为8 试求点P的坐标.(3)点M是OB上的一点若将∠ABM沿AM折叠点B恰好落在x轴上的点B1处求出点M的坐标.(4)点C在y轴上连接AC 若∠ABC是以AB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8.定义:把斜边重合且直角顶点不重合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叫做共边直角三角形.(1)概念理解:如图1 在△ABC和△DBC中∠A=90∘,AB=3,AC=4,BD=2,CD=√21说明△ABC 和△DBC是共边直角三角形.(2)问题探究:如图2 △ABC和△DBC是共边直角三角形E F分别是AD BC的中点连结EF求证EF⊥AD.(3)拓展延伸:如图3 △ABC和△DBC是共边直角三角形且BD=CD连结AD求证:AD平分∠BAC.9.【定义】如果1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2个等腰三角形那么这1条线段就称为这个三角形的“好线” 如果2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等腰三角形那么这2条线段就称为这个三角形的“好好线”.【理解】如图① 在△ABC中∠A=27° ∠C=72° 请你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好线” 并标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如图② 已知△ABC是一个顶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请你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好好线” 并标出所分得的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应用】(1)在△ABC中已知一个内角为24° 若它只有“好线” 请你写出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的所有可能值(按从小到大写);(2)在△ABC中∠C=27° AD和DE分别是△ABC的“好好线” 点D在BC边上点E在AB边上且AD =DC BE=DE 根据题意写出∠B的度数的所有可能值.10.【阅读】如图1 若ΔABD∽ΔACE且点B,D,C在同一直线上则我们把ΔABD与ΔACE称为旋转相似三角形.【理解】(1)如图2 ΔABC和ΔADE是等边三角形点D在边BC上连接CE.求证:ΔABD与ΔACE是旋转相似三角形.【应用】(2)如图3 ΔABD与ΔACE是旋转相似三角形AD//CE.求证:AC=DE.【拓展】(3)如图4 AC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D=90°∠B=∠ACD BC=25AC=20AD= 16.试在边BC上确定一点E使得四边形AECD是矩形并说明理由.11.定义:如果三角形上有两点其中一点为一边的中点且这两点的连线将三角形分成周长相等的两部分我们就称这条线段为该三角形的“等分周线”.如图1 在△ABC中D是BC的中点点E在AB上若BD+BE=CD+AC+AE则DE为△ABC的一条“等分周线”.概念理解:(1)任意三角形的“等分周线”有______条若某三角形的一条“等分周线”有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规律探究:(2)如图1 在△ABC中DE为△ABC的一条“等分周线”.若AB>AC∠A=αAC=m求DE 的长.(用含mα的代数式表示).拓展应用(3)如图2 在四边形ABCD中BC=2CD AC平分∠BCD BA⊥AC点E在线段AC上连接ED EB 且AB=√3EC=√3+1∠BEC=120°求ED的长.12.(1)如图① 四边形ABCD中AB=AD ∠B=∠ADC=90°.E F分别是BC CD上的点且BE+FD=EF.试探究图中∠EAF与∠BAD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明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G 使DG=BE 连结AG.先证明△ABE≌△ADG再证明△AEF≌△AGF从而得出∠EAF=∠GAF 最后得出∠EAF与∠BA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2)将(1)中的条件“∠B=∠ADC=90°”改为“∠B+∠D=180°”(如图②)其余条件不变上述数量关系是否成立成立请证明;不成立说明理由(3)如图③ 中俄两国海军在南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中国舰艇在指挥中心(O)北偏西30°的A处俄罗斯舰艇在指挥中心南偏东70°的B处两舰艇到指挥中心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中国舰艇向正东方向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俄罗斯舰艇沿北偏东50°的方向以8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2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两舰艇分别到达E F处且相距280海里.求此时两舰艇的位置与指挥中心(O处)形成的夹角∠EOF的大小.13.定义:如图1 点M N把线段AB分割成AM MN和BN若以AM MN BN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 N是线段AB的勾股点.已知点M N是线段AB的勾股点若AM=1 MN=2 则BN =.(1)【类比探究】如图2 DE是△ABC的中位线M N是AB边的勾股点(AM<MN<NB)连接CM CN 分别交DE于点G H.求证:G H是线段DE的勾股点.(2)【知识迁移】如图3 C D是线段AB的勾股点以CD为直径画∠O P在∠O上AC=CP连结P A PB若∠A=2∠B求∠B的度数.(x>0)上的动点直线y=−x+2与坐标轴(3)【拓展应用】如图4 点P(a b)是反比例函数y=2x分别交于A B两点过点P分别向x y轴作垂线垂足为C D且交线段AB于E F.证明:E F是线段AB的勾股点.14.【了解概念】有一组对角互余的凸四边形称为对余四边形连接这两个角的顶点的线段称为对余线.【理解运用】(1)如图① 对余四边形ABCD中AB=5 BC=6 CD=4 连接AC.若AC=AB求sin∠CAD的值;(2)如图② 凸四边形ABCD中AD=BD AD∠BD当2CD2+CB2=CA2时判断四边形ABCD是否为对余四边形.证明你的结论;【拓展提升】(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 0)B(3 0)C(1 2)四边形ABCD是对余四边形点E=u点D的纵坐标为t请直接写出u关于t 在对余线BD上且位于∠ABC内部∠AEC=90°+∠ABC.设AEBE的函数解析式.15.定义:若四边形有一组对角互补一组邻边相等且相等邻边的夹角为直角像这样的图形称为“直角等邻对补”四边形简称“直等补”四边形根据以上定义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1 正方形ABCD中E是CD上的点将ΔBCE绕B点旋转使BC与BA重合此时点E的对应点F在DA的延长线上则四边形BEDF为“直等补”四边形为什么?(2)如图2 已知四边形ABCD是“直等补”四边形AB=BC=5CD=1AD>AB点B到直线AD的距离为BE.①求BE的长.②若M N分别是AB AD边上的动点求ΔMNC周长的最小值.16.定义:在平行四边形中若有一条对角线是一边的两倍则称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两倍四边形其中这条对角线叫做两倍对角线这条边叫做两倍边.如图1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E//AC延长DC交BE于点E连结AE交BC于点F AB=1AD=m.(1)若∠ABC=90°如图2.①当m=2时试说明四边形ABEC是两倍四边形;②是否存在值m使得四边形ABCD是两倍四边形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1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EC都是两倍四边形其中BD与AE为两倍对角线AD与AC为两倍边求m的值.17.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且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叫做等补四边形.【问题理解】(1)如图1 点A B C在∠O上∠ABC的平分线交∠O于点D 连接AD C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补四边形;【拓展探究】(2)如图2 在等补四边形ABCD中AB=AD 连接AC AC是否平分∠BCD?请说明理由;【升华运用】(3)如图3 在等补四边形ABCD中AB=AD 其外角∠EAD的平分线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CD=6 DF =2 求AF的长.18.我们把方程(x−m)2+(y−n)2=r2称为圆心为(m,n)半径长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例如圆心为(1,−2)半径长为3的圆的标准方程是(x−1)2+(y+2)2=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C与x轴交于点A B且点B的坐标为(8,0)与y轴相切于点D(0,4)过点A B D的抛物线的顶点为E.(1)求⊙C的标准方程;(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试判断直线AE与⊙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9.定义:点P(a 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以PP'为边作等边∠PP'C则称点C为P的“等边对称点”;(1)若P(1 √3)求点P的“等边对称点”的坐标.(x>0)上一动点当点P的“等边对称点”点C在第四象限时(2)若P点是双曲线y=2x①如图(1)请问点C是否也会在某一函数图象上运动?如果是请求出此函数的解析式;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②如图(2)已知点A(1 2)B(2 1)点G是线段AB上的动点点F在y轴上若以A G F C 这四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求点C的纵坐标y c的取值范围.20.【概念认识】在同一个圆中两条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弦定义为“等垂弦”两条弦所在直线..的交点为等垂弦的分割点.如图① AB CD是∠O的弦AB=CD AB∠CD垂足为E则AB CD是等垂弦E为等垂弦AB CD的分割点.【数学理解】(1)如图② AB是∠O的弦作OC∠O A OD∠OB分别交∠O于点C D连接CD.求证:AB CD是∠O的等垂弦.(2)在∠O中∠O的半径为5E为等垂弦AB CD的分割点BEAE =13.求AB的长度.【问题解决】(3)AB CD是∠O的两条弦CD=12AB且CD∠AB垂足为F.①在图③中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弦CD(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②若∠O的半径为r AB=mr(m为常数)垂足F与∠O的位置关系随m的值变化而变化直接写出点F 与∠O的位置关系及对应的m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1.解:(1)令x−3=0和x+4=0解得:x=3和x=−4故答案为:3 ﹣4.(2)当x<−4时|x−3|+|x+4|=−(x−3)−(x+4)=−2x−1;当−4≤x<3时|x−3|+|x+4|=−(x−3)+(x+4)=7;当x≥4时|x−3|+|x+4|=x−3+x+4=2x+1综上所述|x−3|+|x+4|={−2x−1,x<−4 7,−4≤x<32x+1,x>3.(3)当x<−4时3−x−x−4=9解得x=−5;当−4≤x<3时3−x+x+4=9方程无解;当x≥3时x−3+x+4=9解得x=4;∠方程的解为x=−5或x=4.(4)|x−3|+|x+4|+|x−2|+|x−2020|中的零点值分别为:x=3,x=−4,x=2,x=2020当x<−4时|x−3|+|x+4|+|x−2|+|x−2020|=3−x−x−4−x+2−x+2020=−4x+2021;当−4≤x<2时|x−3|+|x+4|+|x−2|+|x−2020|=3−x+x+4−x+2−x+2020=−2x+ 2029;当2≤x≤3时|x−3|+|x+4|+|x−2|+|x−2020|=3−x+x+4+x−2−x+2020=2025;当3<x<2020时|x−3|+|x+4|+|x−2|+|x−2020|=x−3+x+4+x−2−x+2020=2x+ 2019;当x≥2020时|x−3|+|x+4|+|x−2|+|x−2020|=x−3+x+4+x−2+x−2020=4x−2021;显然当2≤x≤3时原式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2025故答案为:2025 2≤x≤3.2.解:(1)m3−2m2−3m+6=m2(m−2)−3(m−2)=(m−2)(m2−3);(2)x2−2xy−9+y2=x2−2xy+y2−9=(x−y)2−32=(x−y+3)(x−y−3).3.解:(1)设2x +2y =a 则原方程变为(a +3)(a −3)=27整理 得:a 2−9=27 即a 2=36解得:a =±6则2x +2y =±6∴x +y =±3;(2)令a 2+4b 2=x ab =y则原方程变为:{3x −2y =472x +y =36解之得:{x =17y =2 ∠a 2+4b 2=17 ab =2∠(a +2b )2=a 2+4ab +4b 2=17+8=25∠a +2b =±5∠1a +12b =2b+a2ab =±54; (3)由方程组{a 1x 2−2a 1x +b 1y =c 1−a 1a 2x 2−2a 2x +b 2y =c 2−a 2 得{a 1x 2−2a 1x +a 1+b 1y =c 1a 2x 2−2a 2x +a 2+b 2y =c 2整理 得:{a 1(x −1)2+b 1y =c 1a 2(x −1)2+b 2y =c 2∵方程组{a 1x +b 1y =c 1a 2x +b 2y =c 2的解是{x =9y =5 ∴方程组{a 1(x −1)2+b 1y =c 1a 2(x −1)2+b 2y =c 2的解是:{(x −1)2=9y =5 ∴x −1=±3 且y =5解得:{x =4y =5 或{x =−2y =5. 4.解:(1)解不等式x 2﹣9>0 即为解(x +3)(x −3)>0根据“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得①{x −3>0x +3>0 或②{x −3<0x +3<0解不等式组①得 x >3解不等式组②得 x <﹣3∠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3或x <﹣3;(2)由题得不等式x+1x−2<0根据“两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得①{x +1>0x −2<0 或②{x +1<0x −2>0解不等式组①得−1<x<2不等式组②无解∠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x<2.5.解:(1)∠∠ABC=90∠BD=√AB2+BC2=√4+9=√13故答案为√13(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A=∠ABC=90°∠∠EBF+∠EBC=90°∠BE∠CF∠∠EBC+∠BCF=90°∠∠EBF=∠BCF∠∠ABE∠∠BCF(AAS)∠BE=CF 且∠CBF=90°∠四边形BCEF是准矩形;(3)∠∠ABC=90° ∠BAC=60°∠∠ACB=30°∠AB=2∠AC=4 BC=2√3准矩形ABCD中BD=AC=4①当AC=AD时则AD=AC=BD 如图1 作DE∠AB∠AE=BE=12AB=1∠DE=√AD−2AE2=√16−1=√15∠S准矩形ABCD =S△ADE+S梯形BCDE=12DE×AE+12(BC+DE )×BE=12×√15×1+12(2√3+√15)×1=√15+√3;②当CA=CD 时 则CD=CA=BD 如图2 作DF∠BC 垂足为F∠BD=CD∠BF=CF=12BC=√3∠DF=√CD 2−CF 2=√16−3=√13∠S 准矩形ABCD =S △DCF +S 梯形ABFD=12FC×DF+12(AB+DF )×BF=12×√3×√13+12(2+√13)×√3=√39+√3;③当DA=DC 如图3 取AC 中点G 连DG 则DG∠AC . 连接BG过B 作BH∠DG 垂足为H .在Rt △ABC 中 ∠ABC =90° ∠BAC =60° AB =2 G 为AC 中点∠AG=BG=12AC=AB=2∠∠ABG 为等边三角形 ∠∠BGC=120° ∠BGH=30°又BD=AC=4在Rt △BHG 中 BG=2 ∠BGH=30°∠BH=1 HG=√3在Rt △DHB 中 BH=1 BD=4∠DH=√15∠DG=DH ﹣HG=√15﹣√3∠S 准矩形ABCD =S △ABC +S △ACD=12AB×BC+12AC×DG=12×2√3×2+12×4×(√15﹣√3) =2√15;故答案为√15+√3;√39+√3;2√15.6.解:(1)∠x 2+2xy +2y 2−6y +9=0∠(x 2+2xy +y 2)+(y 2−6y +9)=0∠(x +y)2+(y −3)=20∠x +y =0,y −3=0∠x =−3,y =3(2)∠a 2+b 2−12a −16b +100=0∠(a 2−12a +36)+(b 2−16b +64)=0∠(a −6)2+(b −8)2=0∠a −6=0 b −8=0∠a =6 b =8 在Rt ∠ABC 中 ∠C =90°∠c =√a 2+b 2=√62+82=10.7.解:(1)对于y =43x +4 令y =0 即y =43x +4=0 解得x =﹣3 令x =0 则y =4 故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3 0) (0 4);(2)设点P (x 0)则∠ABP 的面积=12×AP ×OB =12×4×|x +3|=8 解得x =1或﹣7故点P 的坐标为(1 0)或(﹣7 0);(3)由点A B 的坐标知 OA =3 BO =4 则AB =√AO 2+BO 2=5=AB 1 故点B 1的坐标为(2 0)设点M 的坐标为(0 m )由题意得:MB =MB 1 即m 2+4=(m ﹣4)2 解得m =1.5故点M 的坐标为(0 1.5);(4)设点C (0 t )则AB =5 AC =√32+t 2当AB =BC 时 则5=|t ﹣4| 解得t =9或﹣1当AB =AC 时 即25=9+t 2 解得t =4(舍去)或﹣4故点C 的坐标为(0 9)或(0 ﹣1)或(0 ﹣4).8.解:(1)∠在△ABC 中∠BC=√32+42=5∠BD =2,CD =√21∠BD 2+CD 2=25=BC 2∠∠BCD 是直角三角形∠△ABC 和△DBC 是共边直角三角形.(2)如图 连接AE,DE∠E 点是BC 中点∠AE,DE 分别是Rt∠ABC 和Rt∠DBC 斜边上的中线∠AE=12BC DE=12BC ∠AE=DE∠∠ADE 是等腰三角形∠F 点是AD 中点∠EF∠AD ;(3)作DN∠AB DM∠AC 的延长线于M 点∠∠BAC=90°∠四边形ANDM 是矩形∠∠NDM=90°∠∠NDC+∠CDM=90°又∠BDC=90°∠∠NDC+∠BDN=90°∠∠BDN= CDM∠∠BND=∠CMD=90° BD=CD∠∠BDN∠∠CDM∠DN=DM∠AD平分∠BAC.9.解:(理解)如图① 如图②所示(应用)(1)①如图③当∠B=24° AD为“好线”则A C=AD=BD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是∠BAC=106°;②如图④当∠B=24° AD为“好线”则AB=AD AD=CD 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是∠BAC=144°;③如图⑤当∠ABC=24°时BD为“好线”则AD=BD CD=BC 故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是∠C=148°④如图⑥ 当∠B=24°时CD为“好线”则AD=CD=BC 故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是∠ACB=117°⑤如图⑦ 当∠B=24°时CD为“好线”则AD=AC CD=BD 故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是∠ACB=70°⑥如图⑧ 当∠B=24°时AD为“好线”则AB=BD AD=CD 故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是∠BAC=117°上所述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的所有可能值是70°或106°或117或144°或148°故答案为70°或106°或117或144°或148°;(2)设∠B=x°①当AD=DE时如图1(a)∠AD=CD∠∠C=∠CAD=27°∠DE=EB∠∠B=∠EDB=x°∠∠AED=∠DAE=2x°∠27×2+2x+x=180∠x=42∠∠B=42°;②当AD=AE时如图1(b)∠AD=CD∠∠C=∠CAD=27°∠DE=EB∠∠B=∠EDB=x°∠∠AED=∠ADE=2x°∠2x+x=27+27∠x=18∠∠B=18°.③当EA=DE时∠90﹣x+27+27+x=180∠x不存在应舍去.综合上述:满足条件的x=42°或18°.10.(1)证明:ΔABC和ΔADE是等边三角形∠AB=AC AD=AE∠BAC=∠DAE=60°∠AB AD =ACAE∠BAD=∠CAE∠ΔABD∽ΔACE又∠点B,D,C在同一直线∠ΔABD和ΔACE是旋转相似三角形.(2)证明:∠ΔABD与ΔACE是旋转相似三角形∠ΔABD∽ΔACE∠AB AC =ADAE∠BAD=∠CAE∠B=∠ACE∠∠BAC=∠DAE∠ΔABC∽Δ∠ADE∠∠B=∠ADE∠AED=∠ACB ∠ ∠ADE=∠ACE.∠AD//CE∠∠ADE=∠DEC∠ ∠ACE=∠DEC.∠∠AED=∠ACB∠∠AEC=∠DCE.又∠CE=CE∠ΔAEC≌ΔDCE(ASA)∠AC=DE.(3)解:如图过点A作AE⊥BC垂足为E连接DE.∠∠AEB=∠ADC=90°∠B=∠ACD∠ ΔABE∽ΔACD∠AB AC =AEAD∠BAE=∠CAD∠∠BAC=∠EAD ∠ΔABC∽ΔAED∠BC DE =ACAD∠ 25DE =2016∠DE=20.∠ΔABE∽ΔACD∠AE AD =BECD∠AE BE =√202−162=43.设AE=4k则BE=3k CE=25−3k在ΔACE中(4k)2+(25−3k)2=202解得k=3∠AE=12.又AD=16DE=20∠ΔADE是直角三角形∠DAE=90°.又∠AEC=∠ADC=90°∠四边形AECD是矩形.11.解:(1)∠任意三角形有三条边∠任意三角形有三条“等分周线”∠某三角形的一条“等分周线”有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而另一点为一边的中点且将三角形的周长分为相等的两部分∠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故答案为:3 等腰三角形;(2)延长BA 使AF=AC 连接CF 过点A 作AG∠CF 于G则∠ACF 为等腰三角形∠CG=GF=12CF ∠AGC=90° ∠ACF=∠AFC∠∠A =α 即∠BAC =α又∠BAC=∠ACF+∠AFC∠∠ACF=∠AFC=12∠BAC=12α∠ED 为∠ABC 的“等分周线”∠EB+BD=CD+CA+AE 又BD=CD∠EB=CA+AE=AF+AE=EF∠点E 为BF 的中点∠DE=12CF=CG在Rt∠AGC 中 ∠ACF=12α AC=m∠CG=m·cos 12α∠DE= m·cos 12α;(3)取BC 的中点F 连接EF 则BF=FC∠∠BEC=120°∠∠BEA=60°∠BA∠AC∠在Rt∠ABE 中 ∠ABE=30°∠AE=AB tan60∘=√3√3=1 BE=2AE=2∠EC =√3+1∠AB +AE =√3+1=EC∠BF=FC∠AB+AE+BF=CE+CF∠EF是∠ABC的一条“等分周线”由(2)知EF=AB·cos12∠BAC=√3cos45∘=√62∠BC=2CD∠CD=CF又∠AC平分∠BCD∠∠FCE=∠DCE 又CE=CE∠∠FCE∠∠DCE(SAS),∠ED=EF=√62.12.解:(1)如图① 延长FD到G 使DG=BE 连结AG.在∠ABE和∠ADG中AB=AD BE=DG ∠B=∠ADG=90°∠∠ABE∠∠ADG ∠AE=AG在∠AEF和∠AGF中AE=AG AF=AF EF=BE+FD=DG+FD=GF ∠∠AEF∠∠AGF ∠∠EAF=∠GAF=∠GAD+∠DAF=∠EAB+∠DAF∠∠BAD=∠EAF+∠EAB+∠DAF=2∠EAF∠∠EAF=12∠BAD(2)∠EAF=12∠BAD仍然成立.证明:如图② 延长FD到G 使DG=BE 连接AG.∠∠B+∠ADC=180° ∠ADC+∠ADG=180° ∠∠B=∠ADG∠∠ABE∠∠ADG(SAS).∠AE=AG ∠BAE=∠DAG.又∠EF=BE+DF DG=BE ∠EF=DG+DF=GF.∠∠AEF∠∠AGF(SSS).∠∠EAF=∠GAF.又∠∠GAF=∠DAG+∠DAF ∠∠EAF=∠DAG+∠DAF=∠BAE+∠DAF.而∠EAF+∠BAE+∠DAF=∠BAD∠∠EAF=1∠BAD2(3)如图③ 连接EF 延长AE BF相交于点C.∠2小时后舰艇甲行驶了120海里舰艇乙行驶了160海里即AE=120 BF=160.而EF=280 ∠在四边形AOBC中有EF=AE+BF又∠OA=OB 且∠OAC+∠OBC=(90°﹣30°)+(70°+50°)=180°∠符合(2)中的条件.∠AOB =70°.又∠∠AOB=30°+90°+(90°﹣70°)=140° ∠∠EOF=12答:此时两舰艇的位置与指挥中心(O处)形成的夹角∠EOF的大小为70°.13.解:定义:∠点M N是线段AB的勾股点∠BN=√AM2+MN2=√5或BN=√MN2−AM2=√3∠BN=√3或√5.(1)如图∠CD =DA CE =EB∠DE ∠AB∠CG =GM CH =HN∠DG =12AM GH =12MN EH =12BN ∠BN 2=MN 2+AM 2∠14BN 2=14MN 2+14AM 2 ∠(12BN )2=(12MN )2+(12AM )2∠EH 2=GH 2+DG 2∠G H 是线段DE 的勾股点.(2)如图所示 连接PD∠AC =PC∠∠A =∠APC∠∠PCD =2∠A∠C D 是线段AB 的勾股点∠AC 2+BD 2=CD 2∠PC 2+BD 2=CD 2∠CD 是∠O 的直径∠∠CPD =90°∠PC 2+PD 2=CD 2∠PD=BD∠∠PDC=2∠B∠∠A=2∠B∠∠PDC=∠A在Rt∠PCD中∠∠PCD+∠PDC=90°∠2∠A+∠A=90°解得∠A=30°则∠B=12∠A=15°.(3)∠点P(a b)是反比例函数y=2x(x>0)上的动点∠b=2a.∠直线y=﹣x+2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两点∠点B的坐标为(0 2)点A的坐标为(2 0);当x=a时y=﹣x+2=2﹣a∠点E的坐标为(a2﹣a);当y=2a 时有﹣x+2=2a解得:x=2﹣2a∠点F的坐标为(2﹣2a 2a ).∠BF=√(2−2a −0)2+(2a−2)2=√2(2﹣2a)EF=√(2−2a −a)2+[2a−(2−a)]2,=√2|2﹣a﹣2a| AE=√(2−a)2+[0−(2−a)]2=√2(2﹣a).∠BF2+AE2=16+2a2﹣8a+8a2﹣16a=EF2∠以BF AE EF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E F是线段AB的勾股点.14.解:(1)过点A作AE∠BC于E 过点C作CF∠AD于F.∠AC=AB∠BE=CE=3在Rt∠AEB中AE=√AB2−BE2=√52−32=4∠CF∠AD∠∠D+∠FCD=90°∠∠B+∠D=90°∠∠B=∠DCF∠∠AEB=∠CFD=90°∠∠AEB∠∠DFC∠EB CF =ABCD∠3 CF =54∠CF=125∠sin∠CAD=CFAC =1255=1225.(2)如图②中结论:四边形ABCD是对余四边形.理由:过点D作DM∠DC 使得DM=DC 连接CM.∠四边形ABCD中AD=BD AD∠BD∠∠DAB=∠DBA=45°∠∠DCM=∠DMC=45°∠∠CDM=∠ADB=90°∠∠ADC=∠BDM∠AD=DB CD=DM∠∠ADC∠∠BDM(SAS)∠AC=BM∠2CD2+CB2=CA2CM2=DM2+CD2=2CD2∠CM2+CB2=BM2∠∠BCM=90°∠∠DCB=45°∠∠DAB+∠DCB=90°∠四边形ABCD是对余四边形.(3)如图③中过点D作DH∠x轴于H.∠A(﹣1 0)B(3 0)C(1 2)∠OA=1 OB=3 AB=4 AC=BC=2√2∠AC2+BC2=AB2∠∠ACB=90°∠∠CBA=∠CAB=45°∠四边形ABCD是对余四边形∠∠ADC+∠ABC=90°∠∠ADC=45°∠∠AEC=90°+∠ABC=135°∠∠ADC+∠AEC=180°∠A D C E四点共圆∠∠ACE=∠ADE∠∠CAE+∠ACE=∠CAE+∠EAB=45°∠∠EAB=∠ACE∠∠EAB=∠ADB∠∠ABE=∠DBA∠∠ABE∠∠DBA∠BE AB =AEAD∠AE BE =ADAB∠u=AD4设D(x t)由(2)可知BD2=2CD2+AD2∠(x﹣3)2+t2=2[(x﹣1)2+(t﹣2)2]+(x+1)2+t2整理得(x+1)2=4t﹣t2在Rt∠ADH中AD=√AH2+AD2=√(x+1)2+t2=2√t∠u=AD4=√t2(0<t<4)即u=√t2(0<t<4).15.解:(1)如图1由旋转的性质得:∠F=∠BEC ∠ABF=∠CBE BF=BE ∠∠BEC+∠BED=180° ∠CBE+∠ABE=90°∠∠F+∠BED=180°∠ABF+∠ABE=90°即∠FBE=90°故满足“直等补”四边形的定义∠四边形BEDF为“直等补”四边形;(2)∠四边形ABCD是“直等补”四边形AB=BC∠∠A+∠BCD=180° ∠ABC=∠D=90°如图2 将∠ABE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F则∠F=∠AEB=90° ∠BCF+∠BCD=180° BF=BE∠D C F共线∠四边形EBFD是正方形∠BE=FD设BE=x 则CF=x-1在Rt∠BFC中BC=5由勾股定理得:x2+(x−1)2=25即x2−x−12=0解得:x=4或x=﹣3(舍去)∠BE=4(3)如图3 延长CD到P 使DP=CD=1 延长CB到T 使TB=BC=5,则NP=NC MT=MC,∠∠MNC的周长=MC+MN+NC=MT+MN+NP≥PT当T M N P共线时∠MNC的周长取得最小值PT过P作PH∠BC 交BC延长线于H∠∠F=∠PHC=90°,∠BCF=∠PCH,∠∠BCF∠∠PCH,∠BC PC =BFPH=CFCH,即52=4PH=3CH解得:CH=65,PH=85,在Rt∠PHT中TH=5+5+65=565,PT =√PH 2+HT 2=8√2,∠ΔMNC 周长的最小值为8√2.16.(1)①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CD BC=AD=2∠BE//AC AB∠CE∠四边形ABEC 是平行四边形 BC =2AB∴四边形ABEC 是两倍四边形;②存在 理由如下:当AC=2AB 时 则AC=2∠∠ABC =90° ∠BC =√AC 2−AB 2=√22−12=√3,∠m=AD=BC=√3;当AC=2AD 时 则AC=2m∠m 2+12=(2m)2解得m=√33或m=-√33(舍去)∠m 的值为√3或√33时 四边形ABCD 是两倍四边形;(2)∠四边形ABCD 是两倍四边形 BD 为两倍对角线 AD 为两倍边∠AD=DG∠∠DAG=∠AGD∠四边形ABEC 是两倍四边形 AE 为两倍对角线 AC 为两倍边∠AC=AF∠∠ACF=∠AFC又∠∠DAG=∠ACF∠∠DAG=∠AGD=∠ACF=∠AFC ∠∠ADG=∠CAF又∠ADBD =12ACAE=12∠AD BD =ACAE∠∠ADB∠∠ACE又∠AB=CE∠相似比为1∠∠ADB∠∠ACE∠AC=AD作DM∠AC于M 如图1设AM=x 则AC=AD=4x在Rt∠ADM中由勾股定理得:DM=√15x在Rt∠DMC中由勾股定理得:CD=2√6x∠CD=AB=1∠ 2√6x=1∠x=√612∠AD=4x=√63即m=√63.17.(1)证明:∠四边形ABCD为圆内接四边形∠∠A+∠C=180° ∠ABC+∠ADC=180°.∠BD平分∠ABC∠∠ABD=∠CBD∠弧AD=弧CD∠AD=CD∠四边形ABCD是等补四边形(2)AC平分∠BCD 理由如下:过点A作AE∠BC于E AF∠CD于F则∠AEB=∠AFD=90°∠四边形ABCD是等补四边形∠∠ADC+∠B=180°又∠∠ADC+∠ADF=180°∠∠B=∠ADF在∠AFD与∠AEB中{∠ADF=∠B ∠AEB=∠AFD AB=AD∠ΔAFD∠ΔAEB∠AE=AF∠点A一定在∠BCD的平分线上即AC平分∠BCD.(3)连接AC同(2)理得∠EAD=∠BCD由(2)知AC平分∠BCD所以∠FCA=12∠BCD同理∠FAD=12∠EAD∠∠FCA=∠FAD.又∠∠F=∠F∠∠FAD∠∠FCA∠AF DF =CFAF即AF2=DF⋅CF=DF(DF+CF)=2×(2+6)=16∠AF=418.解:(1)如图连接CD CB 过点C作CM∠AB于M 设∠C的半径为r.∠与y轴相切于点D(0 4)∠CD∠OD∠∠CDO=∠CMO=∠DOM=90°∠四边形ODCM是矩形∠CM=OD=4 CD=OM=r∠B(8 0)∠OB=8 ∠BM=8-r在Rt∠CMB中∠BC2=BM2+CM2∠ r2=42+(8−r)2解得r=5 ∠C (5 4)∠∠C 的标准方程为(x −5)2+(y −4)2=25.(2)连接AC CE .∠CM∠AB ∠AM=BM=3 ∠A (2 0) B (8 0)∠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 (x -2)(x -8)把D (0 4)代入y=a (x -2)(x -8) 可得a=14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4(x -2)(x -8)=14x 2−52x +4=14(x −5)2−94;(3)结论:AE 是∠C 的切线.理由:由(2)可得抛物线的顶点E (5 −94) ∠AE=√(5−2)2+(−94)2=154 CE= 4−(−94)=4+94=254 AC=5∠CE 2=AC 2+AE 2 ∠∠CAE=90° ∠CA∠AE∠AE 是∠C 的切线.19.解:(1)∠P (1 √3)∠P '(﹣1 ﹣√3)∠PP '=4设C (m n )∠等边∠PP ′C∠PC =P 'C =4∠√(m −1)2+(n −√3)2=√(m +1)2+(n +√3)2=4∠m =﹣√3n∠(﹣√3n ﹣1)2+(n ﹣√3)2=16.解得n =√3或﹣√3∠m =﹣3或m =3.如图1 观察点C 位于第四象限 则C (﹣3 √3).即点P 的“等边对称点”的坐标是(3 √3).(2)①设P (c 2c )∠P '(﹣c ﹣2c )∠PP'=2√c2+4c2设C(s t)PC=P'C=2√c2+4c2∠√(s−c)2+(t−2c )2=√(s+c)2+(t+2c)2=2√c2+4c2∠s=﹣2tc2∠t2=3c2∠t=±√3c∠C(﹣2√3c √3c)或C(2√3c﹣√3c)∠点C在第四象限c>0∠C(2√3c﹣√3c)令{x=2√3cy=−√3c∠xy=﹣6 即y=﹣6x(x>0);②当AG为平行四边形的边时G与B重合时为一临界点通过平移可求得C(1 ﹣6)∠y c≤﹣6;当AG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G与B重合时求得C(3 ﹣2)G与A重合时C(2 ﹣3)此时﹣3<y c≤﹣2综上所述:y c≤﹣6或﹣3<y c≤﹣2.20.解:(1)如图① 连接BC∠OC∠O A OD∠OB∠∠AOC=∠BOD=90°∠∠AOB=∠COD∠AB=CD∠AC=AC∠∠ABC=1∠AOC=45°.2∠BOD=45°同理∠∠BCD=12∠∠AEC=∠ABC+∠BCD=90°即AB∠CD∠AB=CD AB∠CD∠ AB CD是∠O的等垂弦.(2)如图② 若点E在∠O内作OH∠AB垂足为H作OG∠CD垂足为G∠AB CD是∠O的等垂弦∠AB=CD AB∠CDAB OA=OD∠AHO=∠DGO∠AH=DG=12∠∠AHO∠∠DGO∠OH=OG∠矩形OHEG为正方形∠OH=HE .∠BE AE =13又AH=BH∠AH=2BE=2OH在Rt∠AOH中AO2=AH2+OH2.即(2OH)2+OH2=AO2=25解得OH=√5则AB=4HE=4√5;若点E在∠O外同理AH=√5则AB=2AH=2√5.(3)①如图所示弦CD即为所求;②∠AB是∠O的弦∠AB≤2r 即m≤2当点F在圆上时如图所示此时AB=mr CD=mr2AD=2r由勾股定理得(mr)2+(mr2)2=(2r)2解得m=45√5因此当0<m<45√5时点F在∠O外;当m=45√5时点F在∠O上;当45√5<m≤2时点F在∠O内.。
(完整版)中考数学阅读理解题试题练习题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题试题练习题1.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将明文加密为密文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收到密文后解密还原为明文.己知某种加密规则为:明文a 、b 对应的密文为a -2b 、2a +b .例如,明文1、2对应的密文是-3、4.当接收方收到密文是1、7时,解密得到的明文是( ).A .-1,1B .1,3C . 3,1D .1,1 2. 将4个数a b c d ,,,排成2行、2列,两边各加一条竖直线记成a bc d,定义a bc dad bc =-,上述记号就叫做2阶行列式.若1111x x x x +--+ 6=,则x =__________.3. 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材料: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nn a a a a 记为个⋅.如23=8,此时,3叫做以2为底8的对数,记为()38log 8log 22=即.一般地,若()0,10>≠>=b a a b a n且,则n 叫做以a 为底b 的对数,记为()813.log log 4==如即n b b a a ,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记为)481log (81log 33=即.问题:(1)计算以下各对数的值: ===64log 16log 4log 222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64log 16log 4log 222、、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由(2)的结果,你能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2分)()0,0,10log log >>≠>=+N M a a N M a a 且(4)根据幂的运算法则:m n mna a a +=⋅以及对数的含义证明上述结论.4. 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从A B C ,,三张卡片中选两张,有三种不同选法,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从3个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组合,记作2332C 321⨯==⨯. 一般地,从m 个元素中选取n 个元素组合,记作:(1)(1)C (1)321nm m m m n n n --+=-⨯⨯⨯例:从7个元素中选5个元素,共有5776543C 2154321⨯⨯⨯⨯==⨯⨯⨯⨯种不同的选法.问题:从某学习小组10人中选取3人参加活动,不同的选法共有 种.5. 式子“1+2+3+4+5+……+100”表示从1开始的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由于上述式子比较长,书写也不方便,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将“1+2+3+4+5+……+100”表示为∑=1001n n,这里“∑”是求和符号.例如:“1+3+5+7+9+……+99”(即从1开始的100以内的连续奇数的和)可表示为∑=-501)12(n n ;又如“13+23+33+43+53+63+73+83+93+103”可表示为∑=1013n n.同学们,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请解答下列问题:①2+4+6+8+10+……+100(即从2开始的100以内的连续偶数的和)用求和符号可表示为 ; ②计算:∑=-512)1(n n= (填写最后的计算结果).6. 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记为i 2=-1,这个数i 叫做虚数单位。
九年级数学阅读理解题练习
九年级数学阅读理解题练习问题:用n 个2×1的矩形镶嵌一个2×n 的矩形,有多少种不同的镶嵌方案(2×n 的矩形表示邻边为2和n 的矩形) 探究:假设不妨设有na 种不同的方案。
为探究na 的变化规律。
我们采用一般问题特殊化的策略,先从简单的入手,再逐次递进,最后猜想得出规律探究一:用1个2×1的矩形,镶嵌一个2×1的矩形,有多少种不同的镶嵌方案? 如图(1),显然只有1种镶嵌方案。
所以1a =1探究二:用2个2×1的矩形,镶嵌一个2×2的矩形,有多少种不同的镶嵌方案? 如图(2),显然,有2种不同的镶嵌方案。
所以2a =2探究三:用3个2×1的矩形,镶嵌一个2×3的矩形,有多少种不同的镶嵌方案? 一类:在探究一的镶嵌图的右侧,再横着镶嵌2个2×1的矩形,有1种镶嵌方案。
二类:在探究二的每个镶嵌图的右侧,再竖着镶嵌1个2×1的矩形,有2种镶嵌方案, 如图(3),所以3a =1+2=3探究四:用4个2×1的矩形,镶嵌一个2×4的矩形,有多少种不同的镶嵌方案?一类:在探究二的每个镶嵌图的右侧,再横着镶嵌2个2×1的矩形,有 种镶嵌方案。
二类:在探究三的每个镶嵌图的右侧,再竖着镶嵌1个2×1的矩形,有 种镶嵌方案, 如图(3),所以4a =探究五:用5个2×1的矩形,镶嵌一个2×5的矩形,有多少种不同的镶嵌方案?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不用画图)结论:用n 个2×1的矩形,镶嵌一个2×n 的矩形,有多少种不同的镶嵌方案? (直接写出na 与1-n a 、2-n a 的关系式,不写解答过程)应用:用10个2×1的矩形,镶嵌一个2×10的矩形,有 种不同的镶嵌方案我们把两条中线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称为“中垂三角形”.例如图1,图2,图3中,AF ,BE 是△ABC 的中线,AF ⊥BE ,垂足为P .像△ABC 这样的三角形均为“中垂三角形”.设BC =a ,AC =b ,AB =c .图3图2图1特例探索(1)①如图1.当∠ABE=45°,c=2时,a=,b=.②2如图2.当∠ABE=30°,c=8时,a=,b=.(2)请你观察(1)中的计算结果,猜想a2,b2,c2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并利用图3证明你发现的关系式:(3)利用(2)中的结论,解答下列问题在边长为6的菱形ABCD中,O为对角线AC,BD的交点,E,F分别为线段AO,DO的中点,连接BE,CF 并延长交于点M,BM,CM分别交AD于点G.B如图4所示,则MG2+MH2的值为.【归纳探究】把长为n(n为正整数)个单位的线段,切成长为1个单位的线段,允许边切边调动,最少要切多少次?我们可以先从特殊入手,通过试验、观察、类比,最后归纳、猜测得出结论.不妨假设最少能切m次,我们来探究m与n之间的关系.如图,当n=1时,最少需要切0次,即m=0.如图,当n=2时,从线段中间最少需要切1,即m=1.如图,当n=3时,第一次切1个单位长的线段,第二次继续切剩余线段1个单位长即可,最少需要切2次,即m=2.如图,当n=4时,第一次切成两根2个单位长的线段,再调动重叠切第二次即可,最少需要切2次,即m=2. 如图,当n=5时,第一次切成2个单位长和3个单位长的线段,将两根线段适当调动重叠,再切二次即可,最少需要切3次,即m=3.仿照上述操作方法,请你用语言叙述,当n=16时,所需最少切割次数的方法.如此操作实验,可获得如下表格中的数据:m通过观察:当n=1时,m=0.当1﹤n≦2时,m=1.当2﹤n≦4时,m=2.当4﹤n≦8时,m=3.当8﹤n≦6时,m= .……根据探究请用m的代数式表示线段n的取值范围: .当线段n=1180时,m= .【类比探究】[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由一维的线段我们可以联想到二维的平面,类比上面问题解决的方法解决如下问题.把边长n(n为正整数)个单位的大正方形,切成边长为1个单位小正方形,允许边切边调动,最少要切多少次?不妨假设最少能切m次,我们来探究m与n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观察:当n=1时,从行的角度分析,最少需要切0次,从列的角度分析,最少需要切0次,最少共切0,即m=0. 当n=2时,从行的角度分析,最少需要切1次,从列的角度分析,最少需要切1次,最少共切2,当1﹤n ≦2时,m=2.当n=3时,从行的角度分析,最少需要切2次,从列的角度分析,最少需要切2次,最少共切4,当2﹤n ≦4时,m=4.……当n=8时,从行的角度分析,最少需要切3次,从列的角度分析,最少需要切3次,最少共切6,当4﹤n ≦8时,m=6.当8﹤n≦6时,m= .……根据探究请用m的代数式表示线段n的取值范围: .【拓广探究】由二维的平面我们可以联想到三维的立体空间,类比上面问题解决的方法解决如下问题.问题(1):把棱长为4个单位长的大正方体,切成棱长为1个单位小正方体,允许边切边调动,最少要切次.问题(2):把棱长为8个单位长的大正方体,切成棱长为1个单位小正方体,允许边切边调动,最少要切次.问题(3):把棱长为n(n为正整数)个单位长的大正方体,切成棱长为1个单位小正方体,允许边切边调动,最少要切m次,请用m的代数式表示线段n的取值范围: .问题的提出:n个平面最多可以把空间分割成多少个部分?问题的转化:由n上面问题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先来研究跟它类似的一个较简单的问题:n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割成多少个部分?如图1,很明显,平面中画出1条直线时,会得到1+1=2个部分;所以,1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割成2个部分;如图2,平面中画出第2条直线时,新增的一条直线与已知的1条直线最多有1个交点,这个交点会把新增的这条直线分成2部分,从而多出2个部分,即总共会得到1+1+2=4个部分,所以,2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割成4个部分;如图3,平面中画出第3条直线时,新增的一条直线与已知的2条直线最多有2个交点,这2个交点会把新增的这条直线分成3部分,从而多出3个部分,即总共会得到1+1+2+3=7个部分,所以,3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割成7个部分;平面中画出第4条直线时,新增的一条直线与已知的3条直线最多有3个交点,这3个交点会把新增的这条直线分成4部分,从而多出4个部分,即总共会得到1+1+2+3+4=11个部分,所以,4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割成11个部分;…①请你仿照前面的推导过程,写出“5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割成多少个部分”的推导过程(只写推导过程,不画图);②根据递推规律用n的代数式填空:n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割成___个部分。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考试试题练习
阅读理解试题练习25.如图1,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1,D 、E 、F 分别是AB 、BC 、AC 边上的点(均不与点A 、B 、C 重合),记△DEF 的周长为p .(1)若D 、E 、F 分别是AB 、BC 、AC 边上的中点,则p =_______;(2)若D 、E 、F 分别是AB 、BC 、AC 边上任意点,则p 的取值范围是 .小亮和小明对第(2)问中的最小值进行了讨论,小亮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将ABC △以AC 边为轴翻折一次得1AB C △,再将1AB C △以1B C 为轴翻折一次得11A B C △,如图2所示. 则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112DF FE E D p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2p DD ≥. 老师听了后说:“你的想法很好,但2DD 的长度会因点D 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所以还得不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小明接过老师的话说:“那我们继续再翻折3次就可以了”.请参考他们的想法,写出你的答案.答案 解:(1)32p =;.…………………………….……………………………2分(2)332p <≤..…………………………….……………………………5分25. 如图,将正方形沿图中虚线(其x y <)剪成① ② ③ ④ 四块图形,用这四块图形恰好能拼成一个矩形(非正方形). (1)画出拼成的矩形的简图; (2)求xy的值.答案.(1)如图(2)面积可得 2()(2)x y x y y +=+ ----------------------3分A B DFC E1图AB DFCE 1F 1A 1B 2D 1D 1E 2图yy xy x y x x④③②①④③②①22222x xy y xy y ++=+ 220x xy y +-=2()10x x yy +-= 12x y = (舍去) 12x y =25.阅读并操作:如图①,这是由十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图形,对这个图形进行适当分割(如图②),然后拼接成新的图形(如图③).拼接时不重叠、无空隙,并且拼接后新图形的顶点在所给正方形网格图中的格点上(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为1).图① 图② 图③请你参照上述操作过程,将由图①所得到的符合要求的新图形画在下边的正方形网格图中.(1)新图形为平行四边形; (2)新图形为等腰梯形.答案: 解:(1) (2)ABCABCFEDA B C25.认真阅读下列问题,并加以解决:问题1:如图1,△ABC 是直角三角形,∠C =90º.现将△ABC 补成一个矩形.要求:使△ABC的两个顶点成为矩形一边的两个端点,第三个顶点落在矩形这一边的对边上.请将符合条件的所有矩形在图1中画出来;图1 图2问题2:如图2,△ABC 是锐角三角形,且满足BC >AC >AB ,按问题1中的要求把它补成矩形.请问符合要求的矩形最多可以画出 个,并猜想它们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填写“相等”或“不相等”);问题3:如果△ABC 是钝角三角形,且三边仍然满足BC >AC >AB ,现将它补成矩形.要求:△ABC 有两个顶点成为矩形的两个顶点,第三个顶点落在矩形的一边上,那么这几个矩形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填写“相等”或“不相等”).答案.解:(1)………………… 正确画出一个图形给1分,共2’(2)符合要求的矩形最多可以画出 3 个,它们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相等 ;………4’(3) 不相等 . …………………………………………………………………………………5’25.将正方形ABCD (如图1)作如下划分:第1次划分:分别联结正方形ABCD 对边的中点(如图2),得线段HF 和EG ,它们交于点M ,此时图2中共有5个正方形;第2次划分:将图2左上角正方形AEMH 按上述方法再作划分,得图3,则图3中共有_______个正方形;若每次都把左上角的正方形依次划分下去,则第100次划分后,图中共有_______个正方形;继续划分下去,能否将正方形ABCD 划分成有2011个正方形的图形?需说明理由.答案:第2次划分,共有9个正方形; 第100次划分后,共有401个正方形;依题意,第n 次划分后,图中共有4n+1个正方形,而方程4n+1=2011没有整数解, 所以,不能得到2011个正方形.25.我们约定,若一个三角形(记为1A ∆)是由另一个三角形(记为A ∆)通过一次平移,或绕其任一边中点旋转︒180得到的,称1A ∆是由A ∆复制的。
2022届人教版中考复习数学练习专题二:阅读理解专题(含答案)
专题二阅读理解专题考纲要求阅读理解类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新题型,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新的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它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的形式、发展的过程.要求学生理解问题,并对其本质进行概括及迁移发展.命题规律阅读题共有三类:(1)图文型(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展示条件和问题);(2)表文型(用文字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展示条件和问题);(3)改错型.无论哪种类型,其解题步骤分为三步:(1)快速阅读,把握大意;(2)仔细阅读,提炼信息或方法;(3)总结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式.【课堂精讲】例1阅读例题,模拟例题解方程.解方程x2+|x-1|-1=0.解:(1)当x-1≥0即x≥1时,原方程可化为:x2+x-1-1=0即x2+x-2=0,解得x1=1,x2=-2(不合题意,舍去)(2)当x-1<0即x<1时,原方程可化为:x2-(x-1)-1=0即x2-x=0,解得x3=0,x4=1(不合题意,舍去)综合(1)、(2)可知原方程的根是x1=1,x2=0.请你模拟以上例题解方程:x2+|x+3|-9=0.解析:(1)当x+3≥0时,即x≥-3时.原方程可化为:x2+x-6=0.解得x1=2,x2=-3.(2)当x+3<0时,即x<-3时.原方程可化为:x2-x-12=0.解得x3=-3,x4=4.经检验,x3=-3,x4=4都不符合题意,舍去.综合(1)、(2)可知原方程的根为x1=2,x2=-3.点评:解决这类题的策略是先理解例题的思想方法,再把这种思想方法迁移到问题中从而得到解决.例2条件:如下图,A、B是直线l同旁的两个定点.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P,使PA +PB的值最小.方法: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l于点P,则PA+PB =A′B的值最小模型应用:(1)如图1,正方形ABCD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则PB+PE的最小值是______;(2)如图2,⊙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AOC=60°,P是OB上一动点,求PA+PC最小值是______;(3)如图3,∠AOB=45°,P是∠AOB内一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求△PQR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_.解析:关键在于把握题中的两点:第一是动点在哪条线上运动?这条线就确定为对称轴;第二是画出一个点的对称点,并确定符合条件的动点的位置,再进行解答.(1)在图1中,点B关于AC的对称点是D,连接DE交AC于点P,此时点P就符合条件,再进行计算.(2)在图2中,点A关于OB的对称点是点D,连接DC交OB于点P,点P就是符合条件的点.PA +PC的最小值是CD,求出CD的长即可.(3)在图3中,作出P关于OB、OA的对称点P′和P″.连接P′P″交OB、OA于R、Q.再连接PR、PQ.则△PRQ的周长最小,此时△PRQ的周长=P′P″的长.在等腰直角形P′OP″中.求出P′P″的长即可.答案:523102【课堂提升】1.阅读材料,解答问题.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2x-3>0.解:设y=x2-2x-3,则y是x的二次函数.∵a=1>0,∴抛物线开口向上.又∵当y=0时,x2-2x-3=0.解得x1=-1,x2=3.∴由此得抛物线y=x2-2x-3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函数图象可知:当x <-1或x >3时,y >0.∴x 2-2x -3>0的解集是:x <-1或x >3.(1)观察图象,直接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x 2-2x-3<0的解集是________;(2)仿照上例,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 2-5x+6<0的解集.2. 阅读下列材料:解答“已知x ﹣y =2,且x >1,y <0,试确定x +y 的取值范围”有如下解法:解∵x ﹣y =2,∴x =y +2又∵x >1,∵y +2>1.∴y >﹣1.又∵y <0,∴﹣1<y <0. …①同理得:1<x <2. …② 由①+②得﹣1+1<y +x <0+2∴x +y 的取值范围是0<x +y <2请按照上述方法,完成下列问题:(1)已知x ﹣y =3,且x >2,y <1,则x +y 的取值范围是 .(2)已知y >1,x <﹣1,若x ﹣y =a 成立,求x +y 的取值范围(结果用含a 的式子表示).3.如果三角形满足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那么我们称这个三角形为“智慧三角形”.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一个智慧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组是( )A . 1,2,3B . 1,1,C . 1,1,D . 1,2,4.阅读理解:我们知道,任意两点关于它们所连线段的中点成中心对称,在平面直角坐标中,任意两点P (x 1,y 1),Q (x 2,y 2)的对称中心的坐标为(122x x + ,122y y +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1(0,-1),P2(2,3)的对称中心是点A,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__;(2)另取两点B(-1.6,2.1),C(-1,0).有一电子青蛙从点P1处开始依次关于点A,B,C 作循环对称跳动,即第一次跳到点P1关于点A的对称点P2处,接着跳到点P2关于点B的对称点P3处,第三次再跳到点P3关于点C的对称点P4处,第四次再跳到点P4关于点A 的对称点P5处,…,则点P3,P8的坐标分别为____、____;(3)求出点P2021的坐标,并直接写出在x轴上与点P2021、点C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的坐标.【高效作业本】专题二阅读理解专题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顶点A(1,3)、B(1,1)、C(3,1).规定“把正方形ABCD先沿x 轴翻折,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为一次变换.如此这样,连续经过2021次变换后,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M的坐标变为( )A.(—2021,2) B.(一2021,一2)C. (—2021,—2) D. (—2021,2) 2.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b=ab﹣a﹣b+1,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减法及乘法运算,例如:2△4=2×4﹣2﹣4+1=8﹣6+1=3,请根据上述知识解决问题:若3△x的值大于5而小于9,求x的取值范围.3.(1)阅读:探究下表中的奥秘,并完成填空:(2)若关于的方程2++=0的两个根为1,2,将你发现的结论一般化,并写出来.4.阅读下面的例题:解方程x2-|x|-2=0解:(1)当x≥0时,原方程化为x2-x-2=0解得x1=2,x2=-1(不合题意,舍去)(2)当x<0时,原方程化为x2+x-2=0,解得x1=1(不合题意,舍去),x2=-2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1=2,x2=-2请参照例题,解方程:x2-|x-3|-3=0.【答案】专题二阅读理解专题答案1.分析:(1)观察图象即可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x2-2x-3<0的解集;(2)先设函数解析式,根据a的值确定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再找出抛物线与x轴相交的两点,就可以画出抛物线,根据y<0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x2-2x-3<0的解集.解:(1)观察图象,可得一元二次不等式x2-2x-3<0的解集是:-1<x<3(2)设y=x2-5x+6,则y是x的二次函数.∵a=1>0,∴抛物线开口向上.又∵当y=0时,x2-5x+6=0,解得x1=2,x2=3.∴由此得抛物线y=x2-5x+6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函数图象可知:当2<x<3时,y<0.∴x2-5x+6<0的解集是:2<x<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直角坐标系中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可作图利用交点直观求解集.2.解:(1)∵x﹣y=3,∴x=y+3,又∵x>2,∴y+3>2,∴y>﹣1.又∵y<1,∴﹣1<y<1,…①同理得:2<x<4,…②由①+②得﹣1+2<y+x<1+4∴x+y的取值范围是1<x+y<5;(2)∵x﹣y=a,∴x=y+a,又∵x<﹣1,∴y+a<﹣1,∴y<﹣a﹣1,又∵y>1,∴1<y<﹣a﹣1,…①同理得:a+1<x<﹣1,…②由①+②得1+a+1<y+x<﹣a﹣1+(﹣1),∴x+y的取值范围是a+2<x+y<﹣a﹣2.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理解解题过程,难度一般.3.分析A、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不能构成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B、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C、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解:A、∵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项错误;B、∵12+12=()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C、底边上的高是=,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故选项错误;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其中90°÷30°=3,符合“智慧三角形”的定义,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涉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智慧三角形”的概念.(2)(-5.2,1.2);(2,3)(提示:P 1(0,-1),P 2(2,3),P 3(-5.2,1.2),P 4(3.2,-1.2),P 5(-1.2,3.2),P 6(-2,1),P 7(0,-1),P 8(2,3))(3)∵P 1(0,-1)→P 2(2,3)→P 3(-5.2,1.2)→P 4(3.2,-1.2)→P 5(-1.2,3.2)→P 6(-2,1)→P 7(0,-1)→P 8(2,3)→…,∴P 7的坐标和P 1的坐标相同,P 8的坐标和P 2的坐标相同,即坐标以6为周期循环. ∵2021÷6=335…2.∴P 2021的坐标与P 2的坐标相同,即P 2021(2,3);在x 轴上与点P 2021,点C 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的坐标为(-3 -1,0),(2,0),(3 -1,0),(5,0).【高效作业本】1.分析:首先求出正方形对角线交点坐标分别是(2,2),然后根据题意求得第1次、2次、3次变换后的点M 的对应点的坐标,即可得规律.解答:∵正方形ABCD ,点A (1,3)、B (1,1)、C (3,1).∴M 的坐标变为(2,2)∴根据题意得:第1次变换后的点M 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1,-2),即(1,-2), 第2次变换后的点M 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2,2),即(0,2),第3次变换后的点M 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3,-2),即(-1,-2),第2021次变换后的点M 的对应点的为坐标为(2-2021, 2),即(-2021, 2)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称与平移的性质.此题难度较大,属于规律性题目,注意得到规律:第n 次变换后的点M 的对应点的坐标为:当n 为奇数时为(2-n ,-2),当n 为偶数时为(2-n ,2)是解此题的关键.2.分析:首先根据运算的定义化简3△x ,则可以得到关于x 的不等式组,即可求解. 解答:3△x=3x ﹣3﹣x+1=2x ﹣2,根据题意得:,解得:<x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正确理解运算的定义是关键.3.(1)-12 -2 -14 -3 143 (2)ax2+bx +c =a(x -x1)(x -x2)4.解析:(1)当x-3≥3,原方程为x2-(x-3)-3=0 ∵x≥3∴不符合题意,都舍去(2)当x-3<0时,即x<3,原方程化为x2+(x-3)-3=0解得x2+(x-3)=0解得x1=-3或x2=2(都符合题意)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1=3或x2=2.答案:x=-3或x=2。
中考数学复习《阅读理解问题》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阅读理解问题》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阅读与理解阅读理解问题是通过阅读材料,理解其实质,揭示其方法规律从而解决新问题.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这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该类问题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材料或介绍一个概念或给出一种解法等,让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得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用于解决后面的问题.基本思路是“阅读→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类型一新概念学习型新概念学习型是指在题目中先构建一个新数学概念(或定义),然后再根据新概念提出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决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构建的新概念,将学习的新概念和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并进行运用.例1 (2017·枣庄) 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正整数n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n=p ×q(p,q是正整数,且p≤q),在n的所有这种分解中,如果p,q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p×q是n的最佳分解.并规定:F(n)=.例如12可以分解成1×12,2×6或3×4,因为12﹣1>6﹣2>4﹣3,所以3×4是12的最佳分解,所以F(12)=.(1)如果一个正整数m是另外一个正整数n的平方,我们称正整数m是完全平方数.求证: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总有F(m)=1;(2)如果一个两位正整数t,t=10x+y(1≤x≤y≤9,x,y为自然数),交换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减去原来的两位正整数所得的差为36,那么我们称这个数t为“吉祥数”,求所有“吉祥数”;(3)在(2)所得“吉祥数”中,求F(t)的最大值.【分析】(1)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设m=n2(n为正整数),找出m的最佳分解,确定出F(m)的值即可;(2)设交换t的个位上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为t′,则t′=10y+x,根据“吉祥数”的定义确定出x与y的关系式,进而求出所求即可;(3)利用“吉祥数”的定义分别求出各自的值,进而确定出F(t)的最大值即可.【自主解答】解:(1)证明: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设m=n2(n为正整数),∵|n﹣n|=0,∴n×n是m的最佳分解,∴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总有F(m)==1;(2)设交换t的个位上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为t′,则t′=10y+x,∵t是“吉祥数”,∴t′﹣t=(10y+x)﹣(10x+y)=9(y﹣x)=36,∴y=x+4,∵1≤x≤y≤9,x,y为自然数,∴满足“吉祥数”的有:15,26,37,48,59;(3)F(15)=,F(26)=,F(37)=,F(48)==,F(59)=,∵>>>>,∴所有“吉祥数”中,F(t)的最大值为.变式训练1.(2016·常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M(a,b),N(c,d),规定(a,b)⊕(c,d)=(a+c,b+d),则称点Q(a+c,b+d)为M,N的“和点”.若以坐标原点O 与任意两点及它们的“和点”为顶点能构成四边形,则称这个四边形为“和点四边形”.现有点A(2,5),B(-1,3),若以O,A,B,C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和点四边形”,则点C的坐标是 ______________2.(2016·荆州) 阅读:我们约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某点且平行于坐标轴或平行于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的直线,叫该点的“特征线”.例如,点M(1,3)的特征线有:x=1,y=3,y=x+2,y=﹣x+4.问题与探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正方形OABC,点B在第一象限,A、C分别在x轴和y轴上,抛物线经过B、C两点,顶点D在正方形内部.(1)直接写出点D(m,n)所有的特征线;(2)若点D有一条特征线是y=x+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3)点P是AB边上除点A外的任意一点,连接OP,将△OAP沿着OP折叠,点A落在点A′的位置,当点A′在平行于坐标轴的D点的特征线上时,满足(2)中条件的抛物线向下平移多少距离,其顶点落在OP上?解:(1)∵点D(m,n),∴点D(m,n)的特征线是x=m,y=n,y=x+n﹣m,y=﹣x+m+n;(2)点D有一条特征线是y=x+1,∴n﹣m=1,∴n=m+1∵抛物线解析式为,∴y=(x﹣m)2+m+1,∵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且D点为正方形的对称轴,D(m,n),∴B(2m,2m),∴(2m﹣m)2+n=2m,将n=m+1带入得到m=2,n=3;∴D(2,3),∴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3(3)如图,当点A′在平行于y轴的D点的特征线时,根据题意可得,D(2,3),∴OA′=OA=4,OM=2,∴∠A′OM=60°,∴∠A′OP=∠AOP=30°,∴MN==,∴抛物线需要向下平移的距离=3﹣=.乳头,当点A′在平行于x轴的D点的特征线时,∵顶点落在OP上,∴A′与D重合,∴A′(2,3),设P(4,c)(c>0),由折叠有,PD=PA,∴=c,∴c=,∴P(4,)∴直线OP解析式为y=,∴N(2,),∴抛物线需要向下平移的距离=3﹣=,即:抛物线向下平移或距离,其顶点落在OP上.类型二新公式应用型新公式应用型是指通过对所给材料的阅读,从中获取新的数学公式、定理、运算法则或解题思路等,进而运用这些知识和已有知识解决题目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是要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数学公式、性质、运算法则或解题思路与阅读材料保持一致;二是要创造条件,准确、规范、灵活地解答.例2(2017•日照)阅读材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x0,y)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为:d=.(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例如:求点P解:由直线4x+3y﹣3=0知,A=4,B=3,C=﹣3,(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为d==.∴点P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点P(3,4)到直线y=﹣x+的距离为 4 ;1问题2:已知:⊙C是以点C(2,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C与直线y=﹣x+b相切,求实数b的值;问题3:如图,设点P为问题2中⊙C上的任意一点,点A,B为直线3x+4y+5=0上的两点,且AB=2,请求出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ABP【分析】(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是即可;(2)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求出圆心C到直线3x+4y+5=0的距离,求出⊙C上点P到直线3x+4y+5=0的距离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即可解决问题.(3,4)到直线3x+4y﹣5=0的距离d=【自主解答】解:(1)点P1=4,故答案为4.(2)∵⊙C与直线y=﹣x+b相切,⊙C的半径为1,∴C(2,1)到直线3x+4y﹣4b=0的距离d=1,∴=1, 解得b=或.(3)点C (2,1)到直线3x+4y+5=0的距离d==3, ∴⊙C 上点P 到直线3x+4y+5=0的距离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2,∴S △ABP 的最大值=×2×4=4,S △ABP 的最小值=×2×2=2.变式训练3.一般地,如果在一次实验中,结果落在区域D 中每一个点都是等可能的,用A 表示“实验结果落在D 中的某个小区域M 中”这个事件,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P(A)= .如图,现在等边△ABC 内射入一个点,则该点落在△ABC 内切圆中的概率是____ .4.(2016·随州)如图1,PT 与⊙O 1相切于点T ,PB 与⊙O 1相交于A ,B 两点,可证明△PTA ∽△PBT ,从而有PT 2=PA ·PB .请应用以上结论解决下列问题:如图2,PAB ,PCD 分别与⊙O 2相交于A ,B ,C ,D 四点,已知PA =2,PB =7,PC=3,则CD =______.类型三 新方法应用型新方法应用型是指通过对所给材料的阅读,从中获取新的思想、方法或解题途径,进而运用这些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例3 (2017·毕节)D M 93 35)观察下列运算过程:计算:1+2+22+ (210)解:设S=1+2+22+…+210,①①×2得2S=2+22+23+…+211,②②﹣①得S=211﹣1.所以,1+2+22+…+210=211﹣1运用上面的计算方法计算:1+3+32+…+32017= .【分析】令s=1+3+32+33+…+32017,然后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3,接下来,依据材料中的方程进行计算即可.【自主解答】解:令s=1+3+32+33+…+32017等式两边同时乘以3得:3s=3+32+33+…+32018两式相减得:2s=32018﹣1,∴s=,故答案为:.变式训练5、仔细阅读下面例题,解答问题:例题:已知二次三项式x2-4x+m有一个因式是(x+3),求另一个因式以及m的值.设另一个因式为(x+n),得x2-4x+m=(x+3)(x+n),则x2-4x+m=x2+(n+3)x+3n ∴n+3=-4m=3n 解得:n=-7,m=-21∴另一个因式为(x-7),m的值为-21.问题:(1)若二次三项式x2-5x+6可分解为(x-2)(x+a),则a=______;(2)若二次三项式2x2+bx-5可分解为(2x-1)(x+5),则b=______;(3)仿照以上方法解答下面问题:已知二次三项式2x2+5x-k有一个因式是(2x-3),求另一个因式以及k的值.解:(1)∵(x-2)(x+a)=x2+(a-2)x-2a=x2-5x+6,∴a-2=-5,解得:a=-3;(2)∵(2x-1)(x+5)=2x2+9x-5=2x2+bx-5,∴b=9;(3)设另一个因式为(x+n),得2x2+5x-k=(2x-3)(x+n)=2x2+(2n-3)x-3n,则2n-3=5,k=3n,解得:n=4,k=12,故另一个因式为(x+4),k 的值为12.故答案为:(1)-3;(2分)(2)9;(2分)(3)另一个因式是x+4,k=12(6分). 6、(2015遂宁)阅读下列材料,并用相关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计算:11111111111111(1)()(1)()23423452345234---⨯+++-----⨯++. 令111234t ++=,则 原式=11(1)()(1)55t t t t -+--- =22114555t t t t t +---+ =15 问题:(1)计算1111111111111111111(1...)(...)(1...)(...)2342014234520152345201420152342014-----⨯+++++--------⨯++++。
中考数学阅读材料理解专题练习题
中考数学阅读材料理解专题练习题1(八中2021级初三上定时训练12)已知一个四位自然数M 的千、白、十、个位上的数字分别四a 、b 、c 、d ,若a +b =c +d ,且a ≠c ,则称自然数M 是“关联数”,且规定F (M )=10a +b -(10c +d ),例如5326,因为5+3=2+6,s 所以5326是“关联数”,且F (5326)=1053(1026)27⨯+-⨯+=,现已知式子3000+100x +40y +z (x ,y ,z 都是整数,17,17,17x y z ≤≤≤≤≤≤)的值表示四位自然数N ,且N 是“关联数”,N 的各位数字之和是8的倍数。
(1)当12y ≤≤时,求N ;(2)当37y ≤≤时,求()F N 的和;2(八中2021级初三定时训练11)对任意一个三位数n ,如果n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都不为零,那么称这个数位“相异数”,将一个“相异数”任意两个数位上的数字对调后得到三个不同的新三位数,把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与111的商记为F (n ),例如n =123,对调百位和十位的数是213,对调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是321,对调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是132,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213+321+132=666,666÷111=6,所以F (123)=6(1)计算:F (234),F (958);(2)若s ,t 都是相异数,其中s =100x +10y +1,210(19,19,,)t x y x y x y =+-≤≤≤≤都是正整数且s 使完全平方数,规定:()()k F s F t =-,当()F s F t +≤()20时,求k 的最大值.3(八中2020级初三第三次月考)已知一个四位数abcd ,如果它的末三位与首位的差能被11整除,则这个四位数abcd 能被11整除,如:1034,,1034能被11整除。
(1)请用材料判断3069和1123能否被11整除,并说明理由;(2)对于任意四位数t abcd =,规定22()()()F t a d b c =+-+,若四位数10m xy =能被11整除,且m 为偶数,求F (m )的最大值.4(八中2021级初三上定时训练10)一个三位自然数m ,将它任意两个数位上的数字对调后得到一个首位不为0 的新三位数'm ('m 可以与m 相同),记'=m abc ,在'm 所有的可能情况中,当2a b c +-最小时,我们称此时的'm 是m 的幸福数,并规定222()2K m a b c =+-,例如:318按上述方法得新数有:381、813、138;因为32183+⨯-=, 328118+⨯-=,82137+⨯-=,12381+⨯-=,13718<<<,所以138是318的幸福数,222(318)123845K =+-=-(1)若三位自然数t 的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都为n (19n ≤≤,n 为自然数),各位上的数字为0,求证:()0K t =(2)设三位自然数10010(19,19,,)s x y x y x y =++≤≤≤≤为自然数,且x <y ,交换其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得到新数's ,若2817'5787s s +=,那么我们称s 为“梦想成真数”,求所有“梦想成真数”中()K s 的最大值.5(八中2021级初三上定时训练9)我们知道,有顺序的两个数x和y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x,y),常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如果x,y都是=为整数,那么有序数对(x,y)叫做有序整数对,如果x,y都为正整数,那么有序数对(x,y)叫做有序正整数对,比如满足2yx=的有序数对有四个:(1,2),(2,1),(-1,-2)(-2,-1)是有序正整数对,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满足151yx=-的有序整数对有,个其中有序正整数对有;(2)求所有满足2133xyx+=-的有序整数对.6(巴蜀2021级初三上第三次月考)定义:对任意一个各位数字均不为0的自然数,将其数字排列顺序倒过来,这样得到的数称为原数的逆序数。
初三中考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
案
阅读理解是中考数学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在这种题型中,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一篇数学相关的文章,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以下
是一些初三中考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目及其答案,供同学
们练。
题目一:
某公司为两位员工A和B购买了一套办公设备,设备总价为元。
公司决定按照员工A的工作量和贡献度,将设备总价分成两份。
员工A参与公司工作的时间为8个月,员工B参与公司工作的时间为4个月。
设员工A和B分别支付的费用为X元和Y元,则X+Y
的值为多少?
A. 4000元
B. 6000元
C. 8000元
D. 元
答案:C. 8000元
题目二:
某学校举行篮球比赛,共有12名学生参加。
其中有7名男生
和5名女生。
学校规定,要选出一支由至少3名男生和至少2名女
生组成的比赛队。
则符合要求的不同组队方式有多少种?
A. 50种
B. 60种
C. 70种
D. 80种
答案:C. 70种
题目三:
某商店打折出售一种商品,原价120元,现在打8折出售。
同时,商店还提供会员折扣,会员购买可再打7折。
某消费者是该商
店的会员,他购买了两件该商品。
则他需要支付的总费用是多少元?
A. 82.4元
B. 86.4元
C. 89.6元
D. 93.6元
答案:B. 86.4元
通过完成以上的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同学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更好地应对中考数学考试。
中考数学专题(阅读理解)
中考专题(阅读理解题) 姓名 学号1.阅读以下材料:对于三个数a b c ,,,用{}M a b c ,,表示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用{}min a b c ,,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数.例如:{}123412333M -++-==,,;{}min 1231-=-,,;{}(1)min 121(1).a a a a -⎧-=⎨->-⎩≤;,,解决下列问题:(1)填空:{}min sin30cos 45tan30=,, ;如果{}min 222422x x +-=,,,则x 的取值范围为x ________≤≤_________. (2)①如果{}{}212min 212M x x x x +=+,,,,,求x ;②根据①,你发现了结论“如果{}{}min M a b c a b c =,,,,,那么 (填a b c ,,的大小关系)”.证明你发现的结论;③运用②的结论,填空:若{}{}2222min 2222M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则x y +=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1y x =+,2(1)y x =-,2y x =-的图象(不需列表描点).通过观察图象,填空:{}2min 1(1)2x x x +--,,的最大值为.2.(05陕西省) 阅读:我们知道,在数轴上,1x =表示一个点.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x =表示一条直线;我们还知道,以二元一次方方程210x y -+=的所有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形就是一次函数21y x =+的图象,它也是一条直线,如图2-4-10可以得出:直线1x =与直线21y x =+的交点P 的坐标(1,3)就是方程组13x y =⎧⎨=⎩x在直角坐标系中,1x≤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1x=以及它左侧的部分,如图2-4—11;21y x≤+也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21y x=+以及它下方的部分,如图2—4—12.回答下列问题:在直角坐标系(图2-4—13)中,(1)用作图象的方法求出方程组222xy x=-⎧⎨=-+⎩的解.(2)用阴影表示222xy xy≥-⎧⎪≤-+⎨⎪≥⎩,所围成的区域.图2-4-12图2-4-11图2-4-10yxOy=2x+1yxO13y=2x+11P(1,3)O x y3。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专题突破训练(含答案)
三、阅读方案应用篇(一)阅读理解型问题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频频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的一类新题型,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能够帮助考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想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中考的热点题目之一,今后的中考试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例1 阅读:我们知道,在数轴上,1x =表示一个点.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x =表示一条直线;我们还知道,以二元一次方程210x y -+=的所有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形就是一次函数21y x =+的图象,它也是一条直线,如图13(1)可以得出:直线1x =与直线21y x =+的交点P 的坐标(13),就是方程组121x y x =⎧⎨=+⎩的解13x y =⎧⎨=⎩. 在直角坐标系中,1x ≤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1x =以及它左侧的部分,如图13(2)21y x +≤也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21y x =+以及它下方的部分,如图13(3)回答下列问题:在直角坐标系(13(3))中,(1)用作图象的方法求出方程组222x y x =-⎧⎨=-+⎩的解.(2)用阴影表示2220x x x y -⎧⎪-+⎨⎪⎩≥≤≥所围成的区域.(二)方案设计型问题近年一些省市的中考数学题中涌现了立意活泼、设计新颖、富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题目.这类命题综合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能与初中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联结. 例2 已知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同方向从同一地点A 出发行驶.(1)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倍,甲车走了90千米后立即返回与乙车相遇,相遇时乙车走了1小时.求甲、乙两车的速度;(2)假设甲、乙每辆车最多只能带200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以行驶10千米,途中不能再加油,但两车可以互相借用对方的油,若两车都必须沿原路返回到出发点A ,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使甲车尽可能地远离出发点A ,并求出甲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例3 为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决定对一块正方形的空地进行种植花草,现向学生征集设计图案.图案要求只能用圆弧在正方形内加以设计,使正方形和所画的圆弧构成的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种植花草部分用阴影表示.请你在图15(3)、图15(4)、图15(5)中画出三种不同的的设计图案.提示:在两个图案中,只有半径变化而圆心不变的图案属于同一种,例如:图15(1)、图15(2)只能算一种.点评:几何图形的分割与设计在中考中经常出现,有时是根据面积相等来分割,有时是根据线段间的关系来分割,有时根据其它的某些条件来分割,做此类题一般用尺规作图.(三)实际应用问题例4 在车站开始检票时,有a 名(0 a )旅客在候车室等候检票进站。
中考数学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试题
阅读理解专题阅读理解型问题一般文字表达较长,信息量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往往是先给一个材料,或者介绍一个新的知识点,或者给出针对某一种题目的解法,然后再给合条件出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的数学知识、结论,或者提醒的数学规律,或者暗示的解题方法,然后展开联想,如何从题目给定的材料获得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展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一、新定义型例1 对于实数a ,b ,定义运算“*〞:a*b =22()().a ab a b ab b a b ⎧-⎪⎨-⎪⎩≥,<例如:4*2,因为4>2,所以4*2=42-4×2=8.假设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5x +6=0的两个根,那么x 1*x 2=_________________.分析:用公式法或者因式分解法求出方程的两个根,然后利用新定义解之.解:可以用公式法求出方程x 2-5x +6=0的两个根是2和3,可能是x 1=2,x 2=3,也可能是x 1=3,x 2=2,根据所给定义运算可知原题有两个答案3或者-3..此题容易无视讨论思想,会少一种情况.评注:此题需要学生先通过阅读掌握新定义公式,再利用类似方法解决问题.考察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跟踪训练:1.假设定义:f(a,b)=(-a,b),g(m,n)=(m,-n),例如(1,2)(1,2)f =-,(4,5)(4,5)g --=-,那么((2,3))g f -等于〔 〕A .〔2,-3〕B .〔-2,3〕C .〔2,3〕D .〔-2,-3〕2.对于实数x,我们规定【x 】表示不大于x 的最大整数,例如[]12.1=,[]33=,[]35.2-=-,假设5104=⎥⎦⎤⎢⎣⎡+x ,那么x 的值可以是〔 〕 A .40 B .45 C .51 D .56二、类比型例2 阅读下面材料后,解答问题.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叫分式不等式.如:01-x 3x 2 01x 2-x <,>++等 .那么如何求出它们的解集呢?根据我们学过的有理数除法法那么可知,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其字母表达式为:〔1〕假设a >0 ,b >0 ,那么b a >0,假设a <0 ,b <0,那么b a>0; 〔2〕假设a >0 ,b <0 ,那么b a <0 ,假设a <0,b >0 ,那么ba<0.反之,〔1〕假设b a>0,那么⎩⎨⎧⎩⎨⎧;<,<或,>,>0b 0a 0b 0a 〔2〕假设ba<0 ,那么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规律,求不等式 ﹙A ﹚ ,>012x +-x ﹙B ﹚2x 2-3x+2021<2021的解集. 分析:对于〔2〕,根据两数相除,异号得负解答;先根据同号得正把不等式转化成不等式组,然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即可.对于〔A 〕,据分式不等式大于零可以得到其分子、分母同号,从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对于〔B 〕,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边因式分解后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解:〔2〕假设<0,那么或者故答案为或者;由上述规律可知,不等式﹙A ﹚转化为或者所以x >2或者x <﹣1.不等式﹙B ﹚即为2x 2-3x+1<0.∵2x 2-3x+1=﹙x -1﹚〔2x-1〕,∴2x 2-3x+1<0可化为﹙x -1﹚〔2x-1〕<0.由上述规律可知①10230x x ->⎧⎨-<⎩或者②10230x x -<⎧⎨->⎩解不等式组①,无解, 解不等式组②,得21<x<1. ∴不等式2x 2-3x+2021<2021的解集为21<x<1. 评注:此题本质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读懂题目信息,理解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的方法是解题关键.例4 阅读材料:关于三角函数还有如下的公式:sin 〔α±β〕=sinαcosβ±cosαsinβ;tan 〔α±β〕=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 .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将一些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来求值. 例:tan15°=tan〔45°-30°〕=tan 45-tan 301tan 45tan 30︒︒+︒︒=1==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请选择适当的公式解答下面问题 〔1〕计算:sin15°;〔2〕一铁塔是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图1〕,小草想用所学知识来测量该铁塔的高度,如图2,小草站在与塔底A 相距7米的C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75°,小草的眼睛离地面的间隔DC ,〕.分析:〔1〕把15°化为〔45°-30°〕以后,再利用公式sin 〔α±β〕=sinαcosβ±cosαsinβ计算,即可求出sin15°的值;〔2〕先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BE 的长,再根据AB=AE+BE 即可得出结论. 解:﹙1﹚sin15°=sin〔45°-30°〕=sin45°cos30°-232162622-==〔2〕在Rt △BDE 中,∵∠BED=90°,∠BDE=75°,DE=AC=7米, ∴BE=DEtan ∠BDE=DEtan75°. ∵tan75°=tan〔45°+30°〕=tan 45tan 301tan 45tan 30︒+︒-︒︒=31(33)(33)126333(33)(33)1+++==+--3∴BE=7〔333≈27.7〔米〕. 答:乌蒙铁塔的高度约为.评注:此题考察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仰角的知识,此题难度中等,注意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例5阅读材料:小艳在学习二次根式后,发现一些含根号的式子可以写成另一个式子的平方,如3+=〔1+〕2.擅长考虑的小艳进展了以下探究:设a+b=〔m+n〕2〔其中a,b,m,n均为正整数〕,那么有a+b=m2+2n2+2mn.∴a=m2+2n2,b=2mn.这样小艳就找到了一种把类似a+b的式子化为平方式的方法.请你仿照小艳的方法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1〕当a,b,m,n均为正整数时,假设a+b=,用含m,n的式子分别表示a,b,得:a= ,b= ;〔2〕利用所探究的结论,找一组正整数a,b,m,n填空: + =〔 + 〕2;〔3〕假设a+4=,且a,m,n均为正整数,求a的值.分析:〔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算法那么,即可得出a,b的表达式;〔2〕首先确定m,n的正整数值,然后根据〔1〕的结论即可求出a,b的值;〔3〕根据题意,4=2mn,首先确定m,n的值,通过分析m=2,n=1或者者m=1,n=2,然后即可确定a的值.解:〔1〕∵a+b=,∴a+b=m2+3n2+2mn,∴a=m2+3n2,b=2mn.故答案为m2+3n2,2mn.〔2〕设m=1,n=1,∴a=m2+3n2=4,b=2mn=2.故答案为4,2,1,1.〔3〕由题意,得a=m2+3n2,b=2mn.∵4=2mn,且m,n为正整数,∴m=2,n=1或者者m=1,n=2.∴a=22+3×12=7,或者a=12+3×22=13.评注:此题主要考察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完全平方公式,关键在于纯熟运算完全平方公式和二次根式的运算法那么.例6 阅读:大家知道,在数轴上,x=1表示一个点,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1表示一条直线;我们还知道,以二元一次方程2x-y+1=0的所有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形就是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它也是一条直线,如图3-①.观察图①可以得出,直线x=1与直线y=2x+1的交点P 的坐标(1,3)就是方程组⎩⎨⎧=+-=012,1y x x 的解,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为⎩⎨⎧==.3,1y x 在直角坐标系中,x≤1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x=1以及它的左侧局部,如图3-②. y≤2x+1也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y=2x+1以及它下方的局部,如图3-③.(5) 图3答复以下问题:(1)在如图3-④所示直角坐标系中,用作图象的方法求出方程组⎩⎨⎧+-=-=22,2x y x 的解;(2)用阴影表示不等式组⎪⎩⎪⎨⎧≥+-≤-≥0,22,2y x y x 所围成的区域.分析: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要解决第(1)小题,只要画出函数x=-2和y=-2x+2的图象,找出它们的交点坐标即可;第(2)小题,该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就是直线x=-2及其右侧的局部,直线y=-2x+2及其下方的局部和y=0及其上方的局部所围成的公一共区域.解:〔1〕如图3-⑤所示,在坐标系中分别作出直线x=-2和直线y=-2x+2,观察图象可知,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是P(-2,6). 所以⎩⎨⎧=-=6,2y x 是方程组⎩⎨⎧+-=-=22,2x y x 的解. 〔2〕如图3-⑤所示.评注:此题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情景,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给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方程组的解就是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不等式或者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用坐标系中图形区域直观地表示出来,不仅要掌握这种方法,还能在原解答的根底上,用这种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解题原理,详细分析解题思路,梳理前后的因果关系以及每一步变形的理论根据,然后给出问题的解答.通过该题的解答,我们理解了用函数的图象来解方程组或者不等式组,是解方程组或者不等式组的一种特殊方法. 跟踪训练:3.先阅读理解下面的例题,再按要求解答以下问题: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 2-4>0. 解:不等式x 2-4>0可化为 〔x+2〕〔x-2〕>0,由有理数的乘法法那么“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 ①2020x x +>⎧⎨->⎩②2020x x +<⎧⎨-<⎩解不等式组①,得x >2,解不等式组②,得x <-2.∴〔x+2〕〔x-2〕>0的解集为x >2或者x <-2,即一元二次不等式x 2-4>0的解集为x >2或者x <-2.〔1〕一元二次不等式x 2-16>0的解集为 ; 〔2〕分式不等式103x x ->-的解集为 ;材料1:从三张不同的卡片中选出两张排成一列,有6种不同的排法,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的排列,排列数记为23326A =⨯=.一般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mn A .(1)(2)(3)(1)m n A n n n n n m =---⋅⋅⋅-+ 〔m ≤n 〕.材料2:从三张不同的卡片中选取两张,有3种不同的选法,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的组合,组合数为2332321C ⨯==⨯. 例:从6个不同的元素选3个元素的组合数为3665420321C ⨯⨯==⨯⨯.阅读后答复以下问题:〔1〕从5张不同的卡片中选出3张排成一列,有几种不同的排法? 〔2〕从某个学习小组8人中选取3人参加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答案:1. 解:由题意,得f(2,-3)=(-2,-3),所以g(f(2,-3))=g(-2,-3)=(-2,3),应选B . 2 .C3.解:〔1〕不等式x 2-16>0可化为 〔x+4〕〔x-4〕>0,由有理数的乘法法那么“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①4040x x +>⎧⎨->⎩或者②4040x x +<⎧⎨-<⎩解不等式组①,得x>4,解不等式组②,得x<-4.∴〔x+4〕〔x-4〕>0的解集为x>4或者x<-4,即一元二次不等式x2-16>0的解集为x>4或者x<-4.〔2〕∵13xx->-,∴1030xx->⎧⎨->⎩或者1030xx-<⎧⎨-<⎩解得x>3或者x<1.4.解:〔1〕3554360A=⨯⨯=;〔2〕3887656 321C⨯⨯==⨯⨯.励志赠言经典语录精选句;挥动**,放飞梦想。
初三数学(阅读题)
专题一: 阅读理解题【简要分析】阅读理解题的篇幅一般都较长,试题结构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阅读材料,别一部分是根据阅读材料需解决的有关问题.阅读材料既有选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 )②矩形是旋转对称图形,它有一个旋转角为1800 0 ( )(2)填空:下列图形中,是旋转对称图形,且有一个转角是1200的是.(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①正三角形②正方形③正六边形④正八边形.(3)写出两个多边形,它们都是旋转对称图形,都有一个旋转角为72,并且分别满足下列条件;①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200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例3、(2006年晋江)阅读下面的例题:解方程:x2 x2 0解:(1)当x≥0时,原方程化为x x2 0,解得:x1 2,x2 1(不合题意,舍去).(2)当x 0时,原方程化为x x2 0,解得:x1 1(不合题意,舍去),x2 2 22x1 2,x2 2. 请参照例题解方程x2 x3 0例4:(2005年内江)阅读材料,大数学家高斯在上学读书时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1+2+3+…+100=?经过研究,这个问题的一般性结论是1+2+3+…+n 1n n1,其中n2是正整数。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类似的问题:1×2+2×3+…n n1=?观察下面三个特殊的等式1 2 1 1 2 3 0 1 2 312 3 2 3 4 1 2 3 313 4 3 4 5 2 3 4 313将这三个等式的两边相加,可以得到1×2+2×3+3×4= 3 4 5 20读完这段材料,请你思考后回答:⑴1 2 2 3 100 101⑵1 2 3 2 3 4 n n1n2⑶1 2 3 2 3 4 n n1n2(只需写出结果,不必写中间的过程)例5:(2006年茂名)先阅读,再填空解题:(1)方程:x-x-12=0 的根是:x1=-3, x2=4,则x1+x2=1,x1·x2=-12;(2)方程2x-7x+3=0的根是:x1=222173, x2=3,则x1+x2=,x1·x2=;222(3)方程x-3x+1=0的根是:x1= , x2= .则x1+x2=_______,x1·x2=_______ ;根据以上(1)(2)(3)你能否猜出: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nx+p=0(m≠0且m、n、p为常数)的两根为x1、x2,那么x1+x2、x1、x2与系数m、n、p有什么关系?请写出来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例6:(2006年浙江省绍兴市)我们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会全等?(1)阅读与证明: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显然它们全等.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钝角三角形,可证它们全等(证明略).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锐角三角形,它们也全等,可证明如下:已知:△ABC、△A1B1C1均为锐角三角形,AB=A1B1,BC=B1Cl,∠C=∠Cl.求证:△ABC≌△A1B1C1.(请你将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证明:分别过点B,B1作BD⊥CA于D,B1 D1⊥C1 A1于D1.则∠BDC=∠B1D1C1=900,∵BC=B1C1,∠C=∠C1,∴△BCD≌△B1C1D1,-∴BD=B1D1.(2)归纳与叙述:由(1)可得到一个正确结论,请你写出这个结论.21111例7:(2005年南平)定义:若某个图形可分割为若干个都与他相似的图形,则称这个图形是自相似图形. 探究:0(1)如图甲,已知△ABC中∠C=90,你能把△ABC分割成2个与它自己相似的小直角三角形吗?若能,请在图甲中画出分割线,并说明理由.答:(2)一般地,“任意三角形都是自相似图形”,只要顺次连结三角形各边中点,则可将原三角形分割为四个都与它自己相似的小三角形.我们把△DEF(图乙)第一次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进行的分割,称为1阶分割(如图1);把1阶分割得出的4个三角形再分别顺次连结它的各边中点所进行的分割,称为2阶分割(如图2)…依次规则操作下去.n阶分割后得到的每一个小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n 为正整数),设此时小三角形的面积为SN. 当n>1时,请写出一个反映Sn-1,Sn,Sn+1之间关系的等式(不必证明)图甲 A例8:(2006年吉林)小明受《乌鸦喝水》故事的启发,利用量桶和体积相同的小球进行了如下操作:49cm30cm 36cm 有水溢出3个球(第22题)请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放入一个小球量桶中水面升高___________cm;(2)求放入小球后量桶中水面的高度y(cm)与小球个数x(个)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量桶中至少放入几个小球时有水溢出?例9:(2006年肇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公民每月收入不超过1600元,不需交税;超过16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都应纳税,且根据超过部分的多少按不同的税率纳税,详细的税率如下表:(1)某工厂一名工人2006年5月的收入为2 000元,问他应交税款多少元?(2)设x表示公民每月收入(单位:元),y表示应交税款(单位:元),当2100≤x≤3600时,请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3)某公司一名职员2006年5月应交税款120元,问该月他的收入是多少元?例10:(2006年温州)下图是B、C两市到A市的公路示意图,小明和小王提供如下信息: 小明:普通公路EA与高速公路DA的路程相等;小王:A、B两市的路程(B--D--A)为240千米,A、c两市的路程(C--E--A)为290千米,小明汽车在普通公路BD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在高速公路DA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是90千米/时;小王汽车在高速公路CE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是lOO千米/时,在普通公路EA 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小明汽车从B市到A市不超过5时;小王:汽车扶C市到A市也不超过5时. 若设高速公路AD的路程为x千米.(1)根据以上信息填表:(2)试确定高速公路AD的路程范围.例11:先阅读下列第(1)题的解答过程,然后解第(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三):阅读理解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1. 阅读下列证明过程: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中,AB=DC,AC=BD,AD≠BC,
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读后完成下列各小题.
(1)证明过程是否有错误?如有,错在第几步上,答:_________.
(2)作DE∥AB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有人认为第9步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为什么?答:________.
(4)判断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的依据是:_________.
(5)判断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的依据是__________.
(6)若题设中没有AD≠BC,那么四边形ABCD一定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答______.
2、阅读以下短文,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满足条件:三角形的一边与矩形的一边重合,且三角形的这边所对的顶点在矩形这边的对边上,则称这样的矩形为三角形的“友好矩形”. 如图8①所示,矩形ABEF即为△ABC的“友好矩形”.显然,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其“友好矩形”只有一个 .
(1) 仿照以上叙述,说明什么是一个三角形的“友好平行四边形”;
(2) 如图8②,若△ABC为直角三角形,且∠C=90°,在图8②中画出△ABC的所有“友好矩形”,并比较这些矩形面积的大小;
(3) 若△ABC是锐角三角形,且BC>AC>AB,在图8③中画出△ABC的所有“友好矩形”,指出其中周长最小的矩形并加以证明.
3、阅读材料: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相似图形时,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及其性质,可以拓展到扇形的相似中去。
例如,可以定义:“圆心角相等且半径和弧长对应成比例的两个扇形叫做相似扇形”;相似扇形有性质:弧长比等于半径比、面积比等于半径比的平方…。
请你协助他们探索这个问题。
(1) 写出判定扇形相似的一种方法: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个扇形相似;
(2) 有两个圆心角相等的扇形,其中一个半径为a 、弧长为m ,另一个半径为2a ,则它的弧长为
_________________;
(3) 如图1是一完全打开的纸扇,外侧两竹条AB 和AC 的夹角为120°,AB 为30cm ,现要做一个和它形状
相同、面积是它一半的纸扇(如图2),求新做纸扇(扇形)的圆心角和半径。
4、阅读下面材料:
新知识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是一般不依赖其他知识的新知识,如“数”,“字母表示数”这样的初始性知识,第二
类是在某些旧知识的基础上联系,拓广等方式产生的知识,大多数知识是这样一类。
(1)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是第几类知识?
(2)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之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知识?(写出三条即可)
(3)请用你已有的有关知识,通过数和形两个方面说明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如何获得的?(用(a+b )(c+d)
来说明)
5、我们学过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平移,如:将二次函数2
3y x =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所图象的函数表达式是2
3(2)4y x =+-。
类比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平移,我们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作类似的变换: (1)将1
y x
=
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 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所得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 (2)函数1x y x +=
的图象可由1
y x
=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 1
2
x y x -=
-的图象可由哪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
(3)一般地,函数x b
y x a
+=
+(0ab ≠,且a b ≠)的图象可由哪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和怎样的变换得到 24.规律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初中数学中研究的规律主要有一些特定的规则、符号(数)及其运算规律、图形 的数
第23题图2
C
值特征和位置关系特征等方面.
请你解决以下与数的表示和运算相关的问题: (1)写出奇数a 用整数n 表示的式子;
(2)写出有理数b 用整数m 和整数n 表示的式子;
(3)函数的研究中,应关注y 随x 变化而变化的数值规律(课本里研究函数图象的特征 实际上也是为了说明函数的数值规律).
下面对函数2x y =的某种数值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
由表看出,当x 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1个单位时,y 的值依次增加1,3,5...
请回答:
当x 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
21
个单位时,y 的值变化规律是什么? 当x 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n
1
个单位时,y 的值变化规律是什么?
矩形纸片ABCD 中,AB =5,AD =4.
(1)如图1,四边形MNEF 是在矩形纸片ABCD 中裁剪出的一个正方形.你能否在该矩形中裁剪出一个面
积最大的正方形,最大面积是多少?说明理由;
(2)请用矩形纸片ABCD 剪拼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要求:在图2的矩形ABCD 中画出裁剪线,并在
网格中画出用裁剪出的纸片拼成的正方形示意图(使正方形的顶点都在网格的格点上).
i x 0 1 2 3 4 5 ...
i y
0 1 4 9 16 25 ... i i y y -+1
1
3
5
7
9
11
...
D A
B
C
D
N
E
图1
A
B
C
图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