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文化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之根,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数思维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命人心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象数”不是单一的、单纯的人或事物的符号模型,而是涵括了天、地、人即宇宙万事万物的符号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象数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社会、历史、人生、人心、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
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
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
象数思维的主要特征;通过“象”和“数”来表征或蕴示某种事理,以此来认识和把握外延界限模糊的同类事物。
《周易》中的象:阴阳之象、卦爻之象《周易》中的数:天地之数、自然之数、奇偶之数、河图之数、洛书之数2、象数思维的基本环节:立象尽意,取象比类,由象达理(观物、取象、运数、类推)乾坤两卦:观物:观察天和地取象:抽象为乾坤两卦运数:用数阐释乾刚健、坤和顺之理比类:与君子相比较乾为父、为马、为首、为西北等。
坤为母、为牛、为腹、为西南等《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第三节 《周易》与中华文化

关于五行
• “五行”二字最早见于《尚书· 甘誓》 • 五行的最早出处——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
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 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 书· 洪范》)
• 五行相胜(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众胜寡, 故水胜火; 精胜坚,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 实胜虚, 故土胜水。
•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 五行相胜说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证明—— • “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水、火、金、
木、土、谷,谓之六府。” ( 《左传》文公 七年 ) • “入部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 日始有滴,火胜金,故弗克。”( 《左氏》昭 公三十一年 ) • “……火胜水,伐姜则可。” ( 《左氏》 哀公九年 ) • “陈彼五行必有胜”。(《逸周书· 周 祝》) • “五行毋常胜”。(《墨子· 墨经下》) • “故五行无常胜”。(《孙子· 虚实》)
• 《河图》以五居阳数一、三、七、九之中
以象天,五声据以产生 • 五声: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 的1、2、3、5、6) • 变徵(4)、变宫(7)
• 五声分别与土、金、木、火、水相应—— • 角为春气木声,徵为夏气火声,商为秋气
金声,羽为冬气水声,宫为“四方”(此 上下结构)气土声。
• 《河图》以六居二、四、六、八、十之中
• 阴阳总纲 :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
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 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化 之

《系辞传》又说: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坤· 文言传》说:“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 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 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 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由辨之不平辨 也。”
“明夷”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 “初登于天”, 照四国也。 “后入于地”, 失则也。
巽以行权,德之制也。
二、周易中的治国之道
《汉书· 艺文志》 “王教之典籍” 《周易正义· 序》 “故《易》者,所以断天地,理人 伦,而明王道也。”
(一)天道与人心相应,君位系于下民 “效天”和“顺天”。 《系辞传》“天生神物, 圣人则之;天地 变化, 圣人效之。” 《观· 彖传》又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 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豫· 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 而四时不武。圣人以顺动,则刑罚轻而民 服。”
《节· 象传》说;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 德行。 《彖传》
当位以节, 中正以通。天地节, 而 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三)、刚健不息,强调实行人治 《泰· 象传》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 之宜, 以左右民。
《乾· 象传》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 《大畜· 象传》又说:“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其德。”
7、困(泽水困),困难、困苦。
德之辨也。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以寡怨。
8、井(水风井),通也,下水上达。德之地 也。 故曰:井,德之地也;井居其所而迁。 《井》象辞:君子以劳民劝相。井者通也,下 水上达。
9、巽,同“逊”,谦逊、随顺、退让之意。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
四、八卦 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 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 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 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 系辞· 上》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 也叫经卦或单卦。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
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一是从时间说,是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
《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越受到《周易》的影响。
二是从内容。
地位说,很重要。
《周易》基本构建了中图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
五经有丙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
史、暂的核心是暂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
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了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了阴柔、混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
告诫君王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
这类仅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王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
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
"老子从阴柔之通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达则意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约支化心理结构。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余敦康余敦康,著名学者,湖北汉阳人,1930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内圣外王的贯通》、《中国哲学论集》、《易学今昔》、《魏晋玄学史》、《周易现代解读》、《周易管理学》等。
《周易》这部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但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事实,如何估价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见仁见智,有四种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就主要倾向而言,:一种看法认为《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中所蕴含的巫术文化的智慧就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因而应从卜筮的角度来解释。
另种看法认为,虽然《周易》由卜筮演变而来,但它的宝贵之处不在卜筮,而在于卜筮里边蕴含着的哲学内容,卜筮不过是它的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因而应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三种看法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天文历法的书,也就是—部科学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相吻合,因而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四种看法认为,《周易》是―部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因而应从史学的角度来解释。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周易》的性质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便会选择什么样的解释角度。
为了对《周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必须讨论一下这部书的性质问题。
应该承认,以上四种看法都能在《周易》的本文以及后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根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以以立一家之言。
实际上《周易》作为中外历史上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性质十分复杂,巫术、哲学、科学、史学这几个层面的性质全都具有,也全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
_周易_与中国文化

只局限于指称意义的对象关系之中。 语言讲的冲突、矛盾。氤氲是互相作 生物。天作为一个东西不可能生万物,
现代科技的发展,比如说计算机数字 用,构精是个融合、交流、交感的过程。 地作为一个东西也不可能生万物,只
化原理是二进制,二进制最初的发明 对峙的东西,只有融合才能化生万物。 有天地氤氲,才能化生万物。这就是中
法家、兵家都有影响作用。
以看出,中国人把所有的不同性质的 《前言》中,以较多的篇幅说明了这个
为什么讲它同这几家思想有联 东西,概括成阴和阳这两个相对待的状 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数字卦,就
系?比如说乾卦,它是纯阳、纯刚,这同 态、性质和特征。比如说天地、男女、上 构成了最初的文字。它的文字特点、方
言文字的出现,才给事物以意义,创造 以看出来天地是互相变化的,天是阳, 讲话,天不去干预创造万物,即没有一
了人的思维空间、符号空间,是现实关 地是阴;男是阳,女是阴。天地男女也 个绝对的天来造万物,万物是由不同
系的表述和创造,但语言文字符号还 就是乾坤,是对待的两端,也就是现代 事物融合而和合而成的,所以讲和实
坛 家。在一个寺庙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 震,山是艮,泽是兑。《周易·说卦传》中 有。从零到二到四到八,是一种超越直
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有儒家的孔子或者 八卦取“象”102种。到了汉代的象数 观的抽象思维,是一种符号的思维,是
民间信仰的关公。同时,作为儒家群经 学,每个卦的象征就很多了,甚至几 在于追究宇宙万物之所以然之故的思
儒家的入世思想、贵阳崇刚、自强不息 下、君臣、夫妇、父子,都可以往阴和阳 式以及书写的方法,基本上都定型。现
的思想是有联系的;《归藏》 是道家的 这里头带,中医当中的内外、虚实、表里 在看到的甲骨文,实际上它是一些占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简介】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
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
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正文】《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
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
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
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
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
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
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
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
“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
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学的经典著作,通过六十四卦和爻辞的组合,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变化规律。
下面将从哲学思想、文化符号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探讨《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中。
《周易》通过六十四卦的变化和爻辞的解释,提出了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周易》中的“太极”思想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一种和谐、平衡和无限变化的观念。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和爻辞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符号和象征。
六十四卦代表了一种宇宙的变化和人生的经验,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解释。
这些卦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被广泛运用在书法、绘画、建筑、服饰等方面。
例如,在古代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卦象的雕刻和布局,以求达到风水的效果。
此外,在中国的文化节日和庆典中,也会运用卦象来表达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周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卜筮是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而《周易》作为卜筮的经典著作,对决策和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统治者常常根据卦象的变化来决策和预测未来。
这种思想和方法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
例如,在古代的官员选拔中,候选人常常需要参加卜筮的考试,以测试其预测未来的能力。
这种思想也延续到了现代的管理学中,例如“卜筮管理”等概念。
《周易》中的思想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中强调变化和无常,教导人们要适应变化和把握机遇。
这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接受,成为了中国人思考问题和行事的一种基本方式。
中国人常常强调“顺势而为”,注重观察和把握环境的变化,以求取得最好的结果。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与中国文化《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是群经之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周易》以特殊的方式开启了人们的智慧,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周易》分经传两部分。
传说“上下经”是周文王所作,但无确据。
今天多数哲学史家都承认《周易》上下经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周易大传》十篇传说是孔子所作,亦无确据,但是有两件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第一,《大传》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传授的;第二,《大传》在历史上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发生影响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易》已为各国卿大夫所传诵。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救郑”,知庄子评论云:“此师殆哉!”引用《周易.师卦》:“师出以律,否臧凶”。
又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引《周易.蛊卦》:“女惑男,风落山”云云。
此外以《周易》进行占卜的事例尚多,足证《周易》在春秋时已流传于周、鲁、秦、晋诸国了。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这当是根据当时儒家学者的传说。
《大传》对“上下经”作了较详的诠释,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哲学观点,从而使《周易》成为一部哲学典籍。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
其所谓《易》显然包括上下经与《大传》。
《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上下经”及“十翼”统称为《易经》了。
由上可见《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无法磨灭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归为三点:①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②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③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天人这中,人是重点,人要去认识天道,实践天道,体现天道,参与天道其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本出自《易传》的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渊源

一、 《周易》简况
㈠. 内容简介
《彖辞》,断定(彖,即断定)一卦的基本观念,解释 每卦的卦名和卦辞。 《象辞》,有《大象》和《小象》。“象”即模拟仿效。 古人认为《易经》中的卦和爻都是模拟仿效世界万物变 化的规律的,故把依据一卦的基本观念指出人应该如何 仿效事物变化而行动的说明称为《大象》,把解释爻辞、 说明每爻的基本观念的称为《小象》。
二、占筮书成了哲学书
㈠.《易经》中的占卜方法
用五十根草棒或竹棒,取出一根。将如下的49根分成 任意两堆,从其中的一堆上再取出一根夹在手指间。然后 每四根一组,分别去数两堆草棒,直数到每堆至少余一、 最多余四。两堆余数之和,则只有四与八两种可能。这样 再重复两次,每次的余数非四即八。三次余数之和共有四 种可能;12、16、20、24。四十八根去掉余数后,也有四 种可能:36、32、28、24。除以4,则商可能是9、8、7、6 四种。若是9、7,则划—,并在旁边记上9或7。9为老阳,7 为少阳。8、6则画——,8为少阴,六为老阴。9 比7阳的 程度高,6比8阴的程度高。这样地一次只能得出一爻。反 复六次,即得出卦象,由神职人员对卦的吉凶作出解释。
即:乾(天、父)、
坤(地、母)、
震(雷、长男)、巽(风、长女)、
坎(水、中男)、离(火、中女)、
艮(山、少男)、兑(泽、少女)。
一、 《周易》简况
㈠. 内容简介 六十四卦时期
乾卦 6 ————— 上九 5 ————— 九五 4 ————— 九四 坤卦 —— —— 上六 —— —— 六五 —— —— 六四
二、占筮书成了哲学书
㈢.《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2.《易传》的宇宙观
③确定了天地人“三材之道”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
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国的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周易》强调了“变易”的思想,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适应变化,以达到“生生不息”的境界。
同时,《周易》还强调了“阴阳”的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面对立统一而成的,阴阳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在政治方面,《周易》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周易》中的“乾坤篇”等章节讲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君主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对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周易》中的“无为而治”等思想也对中国的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产生了影响。
在伦理方面,《周易》中的“乾篇”等章节强调了君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中国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周易》中的“时中”思想,即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境下采取不同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方面,《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对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周易》中的“生生不息”、“阴阳”等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艺术方面,《周易》中的“变易”和“生生不息”的思想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创作中,成为了中国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在医学方面,《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也对中国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简析周易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文化

简析周易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文化——“周易导读”课程感悟从《易经》到《易传》再到易学,《周易》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不再停留于一本书的形式而成为了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与中华文化相生,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
周易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西方的关注,在众多关于周易的译本中,有一种翻译将周易译为“ The Power of Yi ”,直译可以译为“周易的力量”。
那么周易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又究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怎样的影响、带来怎样的力量?一、周易的产生与在中国古代时期的发展《系辞》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传说中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而其后有所修改。
《周易》一书最终著成于战国末期。
自西汉起,有了传《易》的专门之学。
先秦易学把《易经》由占筮书改变为哲理书;秦朝时期,由于战争的摧毁,周易的卜筮部分走向民间,成为一种谋生手段。
魏晋时期,《周易》被奉为“三玄之冠”,用来充实玄学思想。
宋代理学兴起,朱熹集大成,发展并建立了自己的易学体系,陆王心学则建立了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本体论和心学一派的易学体系。
明清时期,理学思想继续完善发展,易学发展迎来又一次发展高峰。
随着清朝时期学风由经世致用到重视实证的转变,易学的发展又出现了崇尚汉学的朴学易。
二、周易对中国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周易发展成为易学文化,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相伴。
周易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视对概念的抽象和把握,而缺少对对经验的分析。
周易用最简单的64卦384爻衍生出复杂多变的解释,重视从简单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真理,这种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种以意向和经验的思维方式主导下,古代中国创造了领先时代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但也是因为这种思想,在西方因工业革命的推动飞速发展时,近代中国却因为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而丧失经济发展推动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周易与中国文化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 巧”。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 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 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 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 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 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经37 章,下篇德经44章,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 二字。魏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并无章题名称。 现存《老子》的版本,除汉初帛书本外,还有许多版本流 传。约略统计,石刻14种,其中以唐太宋时虞世南校写的 石刻《老子》为最古。其次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 兴观道德经碑。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 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今见木刻诸本中,以宋刊《老子 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较古,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 编有影印本。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 魏、 唐、宋、金、元、明众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
道论的兴起(宫哲兵教授)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局面。道成为诸 子百家都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着道,形成了各种学派的道 论。比较重要的有儒家的道论、道家的道论、《易传》的道论、法家 的道论、兵家的道论、墨家的道论等。
1、孔子的道论 儒家的道论,由孔子所开创。孔子非常推崇道,《论语》中道字 出现大约100次,比《老子》中道字出现的60余次还要多。他说: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把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自 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立志于弘道 是最重要的。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道因 人的弘扬而彰显。孔子道论的主要内容是仁,他把道分为仁与不仁两 个方面,主张仁道而反对不仁之道。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 不仁而已矣。”(《孟子· 离娄上》)仁的核心是爱人,故道表现为 爱人、忠恕、孝悌等品德。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 他的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10页word文档

《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华智慧的根,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
因此,中华民族是《易》的民族。
《易》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
《汉书•艺文志》上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 据史载,“三圣”是伏羲、周文王、孔子。
然后《易》有“三易”:夏为《连山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商为《归藏易》,《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周为《周易》,《周易》以乾卦开始,传承而来就是今天的《周易》。
[2]它也开启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
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特点,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里,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比如说莱布尼兹关于“二进制”风靡全球,就得到了阴阳学说的启发。
其实《周易》为两部分组成:一是《易经》,即六十四卦。
它包含卦象、挂名、卦辞和爻辞。
据司马迁记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其囚?h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3]。
二是《易传》,因解说的部分叫做“传”,所以《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共有十篇,因此,又称《十翼》。
这是极有价值和内涵的部分。
那么对于现代社会,《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对我们还有那些启示?1 “生生之谓易”[1-141页]什么叫“生生”?佛家说“长生”;道家讲“徐生”;基督教则用“永生”。
《周易》上讲“天地之大德曰生”,[1-153页]意谓天地最大的品德就是“生”。
“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
《周易》各卦产生的过程就体现了“生”的品格。
《说卦》上讲,“乾,天也,故称为父;坤,地也,故称为母。
”[1-171页]父母交感变化就化生了震、坎、艮、巽、离、兑,三男三女,他们与乾、坤两卦合起来便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断重叠产生六十四卦,这个过程就是生生不息的过程。
正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与中华文化

命
占算人生 命运。四 占卜运程 柱、紫微 六爻、六壬 斗数、九 梅花、奇门 星命论
卜
相
观察人的相貌 与地理环境 面相 手相 风水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它 对中国文化长期而广泛深刻的影响, 其数理逻辑、整体系统化思维、意象 思维、辩证思维等理论体系是古代智 慧多样性在中国大地上的结晶。
魏 伯 阳
周易与佛教
外来的佛教本与易学毫不相干,但由于高僧
出于传播佛教教义的需要,取易学作为传教 之助缘,与其中的义理相互发明,倒也生发 出不少新鲜有趣的思想来。禅学是其中的佼 佼者。先是有曹洞一系的石头希迁由东汉魏 伯阳《参同契》一书受到启发,写了一篇同 名的《参同契》,根据月相的盈亏来配合调 整禅修的境界。以后的云岩昙晟等人遂将 《易经》的《离卦》运用于表达深奥的禅学 思想。
损上益下, 民说无疆
民为上,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周文王
孟子
周易与教育思想
㈠“反身修德”的品德教育思想 其主要论点是“德博而化”(文言),要谨言慎行, 慎密而不出(系辞上传),“立心勿恒,则凶” (系辞下传)。 ㈡“智崇礼卑”的智力教育思想 ㈢“神道设教”的教化思想 学校的知识教育与老百姓绝缘,那么广大百姓的教 育问题如何解决呢?其内容的本质是让人们树立虔 诚的宗教意识和鬼神观念。 ㈣“蒙童求我”的发蒙教育 强制不会收到明显效果。
周易与君主政治
㈠“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等级思想(系辞上传) 周易用天地自然的有序,来证明社会政治的秩序。 “天尊地卑,乾坤定也。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㈡“损上益下,民说无疆”的民本思想(益卦) 总的讲,它是以劝君王居安思危,劝君王必须要振 民、保民、德民、教民、容民。孟子“民为上,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就有周易的影子。 ㈢“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政治变革思想 周易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改革思想。《革卦》说: “革,巳日乃孚,原享,利贞,悔亡。”现代汉语 的“革命”即出于此
《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2英语4班何煜L1215415《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引言:《周易》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
如果问《周易》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
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
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
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
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周易》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
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周易》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周易》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第一、《周易》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第二、《周易》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周易》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关键词:孕育浓缩思维方式影响发展正文:第一:《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原理。
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周易》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
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周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周易》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周易》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
爻 阳爻“——”与阴爻“— —”生殖崇拜,蓍草,结绳记事,太阳日照的向背 阳刚与阴柔
乾坤阴阳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下》)
八卦 八卦的形成 乾坤阴阳互求与六卦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乾父求合坤母,三男,反之,三女。
其二,阴阳合德。“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乾坤相合——八卦——六十四卦
乾坤阴阳互求与六卦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乾父求合坤母,三男,反之,三女。
第一变结果是:44,40
第二变结果是:40,36,32
第三变结果是:36,32,28,24
三变之后得一爻:36,28(老阳,少阳)→ 阳爻——
24,32(老阴少阴) → 阴爻— —
十八变之后得一卦
占卜的依据:有无变爻。36(老阳),24(老阴)皆变爻,阳变阴,阴变阳。变爻形成的卦为之卦或变卦。七种情况:
判断吉凶的依据多样本卦 变卦 卦辞 卦象 占问者的品行
卦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欲娶棠姜。遇困卦(坎下兑上)之大过(巽下兑上),史官以为吉,陈武子曰:“夫从风,风殒妻,不可娶也。”坎(中男)变为巽巽(长女)在下
《周易古筮考》,纪晓岚应举,得困之大过。
六三爻变,“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第二名
“大有”九三爻变 “九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君子威权可通天子之道,小人不胜其位)。
(2)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
《左传》,孔成子筮立卫公子元,遇屯,曰:“利建侯。”
无之卦。“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3)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
《左传》,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
彖(卦名、卦义、卦辞)象(卦名、卦义、爻辞)
相反意见 刘大钧《周易概说》、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大象》(卦名、卦义)早于《彖》
结论:《易经》西周初年《易传》战国时期
二 《周易》与卜筮
原始的性质和作用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极数知来之谓占” “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
其他四种可能性:二爻变,本卦二变爻,上爻为主/没有依据
例外:《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遇屯之比”,
初九变,“元亨,又何疑焉?”“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用卦辞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筮无定法
占筮是否合理?两个因素:
其一,占筮本身的合理性?
“分而为二”的偶然性感应的思维方式 自然与人事
《彖》韵语 老庄 南方 子弘(《荀子》“子弓”)
战国中期说:时中、顺天应人、养贤《孟子》圣贤有别 《彖》在《孟子》之后
推测作者的方法之一: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较
推测作者的方法之二:几部分相互比较 “《象》在《彖》后”说:
“乾”《彖》:“万物资始,乃统天。”《大象》:“天行健”。
坤,马王堆帛书“川”, 秦汉典籍或作“レレレ”,“〈〈〈”,疑本“顺”。地,母,小人//顺从,柔顺。
坎,卦形象水,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亦作埳,欿kan3”,《汉石经》亦作“欿”,义本为“陷”。帛书《易经》作“赣”,而“赣”可训“陷”。引申为“险”。
离 卦形火,亮白,中虚,《说卦》“离也者,明也。”卦德为丽。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
简介 卜筮 宇宙观 人生哲学
一简介
1.内容
《经》、《传》
卦象、卦辞、爻辞
(1)乾(注意各爻的名称)
———— 上九
———— 九五
———— 九四
———— 九三
《周易》与中国文化
2007-10-18 21:10:14
深远影响 清代乾隆中期 《四库全书》《四库总目提要》480多种四库之外 历代亡佚儒家《五经》之一
“原夫权舆三教,鈐鍵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序》)权舆:起始。鈐鍵:锁钥。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政治思想
东汉 周公旦爻辞
朱熹:人更四圣
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康侯即卫康叔文王之后 西周初年或前期
《易传》战国以来。《彖》、《象》、《系辞》的年代 (1)《彖》,刚柔,春秋之后。战国前期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鲁人商瞿——楚人馯(qian1)臂子弘——江东人矫疵
其二,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的性质
阳
天
日
暑
昼
刚
进
辟
伸
贵
善
男
君
君子
仁
阴
地
月
寒
夜
柔
退
阖
曲
贱
恶
女
民
小人
义
《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朱熹《易学启蒙》:“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
“观”六四爻变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居至尊之位,宾,进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欲勤王称霸,使卜偃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享,吉孰大焉。”
《易》代数学
C.阴阳的关系
《朱子语类》
其一 对立(定位,相对)“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开端/成形)“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专一,正直)(开合)
战国中后期,阴阳五行学派,邹衍自然与社会 《战国策·秦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圣人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丰”卦“彖传”
(2)《周易》的阴阳思想
A.日月为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易》以道阴阳”(《庄子》) /“《易》只是个阴阳”(《朱子语类》)。
《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周易》首乾。
方法:郑玄:“揲(she2)蓍(shi1)变易之数,可占者也。”
《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问题一: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周易·系辞上》:“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2)八卦与六十四卦:
八卦→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八卦
朱熹《易学启蒙》卷二
乾 坤 震巽 坎 离 艮 兑(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卦名、卦象与卦德的由来:
乾,马王堆帛书“键”,《象》:“天行健”,疑本“健”。地下出土文献:1973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上博楚简,双古堆简。取象(象征的事物)为天,龙,君子,父。卦德(象征的品格)为健,刚,动。
———— 九二
———— 初九
“乾:元亨利贞”
爻 阳爻 —— 阴爻 — —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用九,用六。朱熹: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占之。)
三 《周易》的宇宙观
阴阳和合与天人合一
1. 阴阳和合
(1) 阴阳观念的起源
西周末年伯阳父“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寒暖二气,天文学/ 春秋末年范蠡“后则用阳,先则用阴”,兵法,隐蔽和退守,进攻和显露。
战国时期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黄老学派,《管子》:“凡万物阴阳,两生而参视。”道家与阴阳孔孟
[三国]姚信、董遇:“其六以象六画之数,故减之而用四十九。”
[汉]京房:“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
四营:四十九根草分为任意两部分/右边取出一根放在一边/分别用四来数/余数(不能是0,只能是1,2,3,4)夹在手指间。
八卦阴阳对立。乾阳坤阴,震坎艮阳(一阳二阴),巽离兑阴(二阳一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B.阴阳的含义
其一,阳阴二气乾《文言》“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初九阳爻阳气;坤初六《象》“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初六阴爻阴气 。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宋程颐《易传序》)
“易本为卜筮而作。”(《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圣人之微言备载于易,所谓穷理尽性至命之书也。”(明焦竑《易筌序》)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
震 帛书《易经》作“辰”,《说文》“辰,震也。”雷,动。
艮 帛书“根”,同源。山,止。艮即限,界限。《说文》“限,从 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