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龙游:“三治融合”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子)
着力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
着力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作者:方健忠来源:《廉政瞭望》2015年第08期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近年来,龙游县坚决贯彻浙江省委、衢州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从基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实干导向,尊重群众首创,大胆探索实践,着力解决社会领域不协调、不和谐、不可持续问题,形成了一套务实管用的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
2014年全县刑事治安接警数同比下降29.8%,信访总量下降35.1%,荣获了全省“平安建设”九连冠银鼎、创建法治县工作先进单位。
创新治村安民之道:以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相结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村规民约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小宪法”,但从实际情况看,以往村规民约存在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矛盾条款较多、有的制度程序不规范、有的内容僵化不具时代性等问题,难以有效执行。
从2010年开始,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首创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相结合的“贺田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禁用草甘膦农药、严禁村内养狗等很难管、管不好的事情纳入《村规民约》管好管到位,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村党支部书记劳光荣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龙游县委、县政府在“贺田模式”基础上,把村规民约修订完善作为全县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是坚持依法制规。
由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成立工作组,收集汇总“旧版”村规民约21个,三上三下形成6个指导性范本。
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结合本村热点问题、民风民情和传统习俗起草修订村规民约,将内容延伸到生态家园、民主法治、村务管理等各个方面。
开好党员干部动员会、户主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三会”,将群众反映最多、最集中的意见纳入村规民约,严格落实公示、征求意见、乡镇合法性审查、村民表决、乡镇备案等“五步工作法”,群众参与度达95%以上。
龙游:四大里念引领竹产业升级
龙游:四大里念引领竹产业升级在全省上下狠抓“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工作背景下,传统竹产业尤其是加工业呈现的“两高两低”(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问题与“低小散乱”(附加值低、规模小、分布散、环境乱)现象更加凸显,生态环境要求倒逼竹产业转型成为所有竹产区面临的共同课题。
龙游县提出用“生态、整合、创新、联动”四大理念,引领产业升级,使竹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子。
用生态理念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栽培保安全。
龙游是全国笋竹两用林典型示范区,毛竹林集约经营管理水平较高。
但由于精细化管理过度,尤其是除草剂大量使用,造成竹材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食用林产品安全受到威胁。
对此,龙游县全面实施竹林生态栽培与有机笋认证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召开现场会、印发生态栽培技术手册、制作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应用机械除草、物理与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竹林生态培育技术,并通过项目形式予以支持。
三年来,全县区推广应用机械割灌机2000多台,竹林机械除草面积10万亩,推广应用光控杀虫灯500多盏,太阳能杀虫灯50多盏,应用白僵菌统防统治1万余亩,有机肥上山5000余亩,开展森林食品与有机笋认证企业及竹业合作社15家,认证面积6万亩,从而确保全县重要生态区域水质与笋产品的安全。
铁腕治污出清水。
龙游是全国最大的炭化(蒸煮)篾加工集散地,竹材通过热解炭化会产生大量的废水。
据统计,龙南山区3个乡镇近70家炭化(蒸煮)篾加工企业年直排炭化(蒸煮)废水高达2万吨,严重超出当地环境承载能力,给龙游的母亲河——灵山江(钱江源头之一)水质带来严重污染。
按照省、市“五水共治”要求,龙游县于2014年拉开了竹制品加工行业专项整治提升行动的序幕,并率先对炭化(蒸煮)篾进行专项整治,对全县高污染排放废水的69家炭化(蒸煮)篾加工企业(户)全部关停,后又对全县水煮笋原料罐加工废水进行全面整治,保留达标排放企业3家,关停未达标企业4家。
全国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创新案例
全国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创新案例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探索推进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创新,通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地方涌现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全国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更多地方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案例一:重庆市社区“阳光服务”模式在重庆市,部分社区率先探索实施了“阳光服务”模式,通过整合多部门资源,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推动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更加精细化、智慧化。
该模式的核心是“阳光服务中心”,集合了政府、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提供就业创业、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全方位服务。
通过建立健全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便民。
这一创新模式有效地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受到了裙众的广泛好评。
三、案例二:山东省“警民同治”模式在山东省,部分地方率先在基层治理领域推行“警民同治”模式,通过建立警务室、治安巡防队等基层治安力量,与社区居民形成有效联动,共同参与基层治安管理和社会治理。
该模式的核心是加强警务室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普法宣传、社会治安巡逻等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对治安工作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有效提升了基层治安环境。
该模式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案例三:江苏省“社区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在江苏省,部分地方率先推行了“社区党建+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该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纽带的志愿服务网络,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了“党员先锋队”的示范作用和“志愿服务队”的裙众基础,有效促进了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和共建共治。
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案例四:广东省“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在广东省,部分地方率先尝试将“互联网+”与社区治理相结合,推动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治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成为乡村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三治”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
一、“三治”融合的理论基础“三治”融合是指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中,政府负责政治治理,农民负责经济生产,群众自行解决社会事务。
这种分工模式在过去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需求。
“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成为当前乡村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
政治治理需要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多元化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治理侧重于政府的行政权力,而忽视了农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的作用。
现实中,很多乡村治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村委会和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治理结构。
只有通过“三治”融合,政治治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需要。
经济治理需要从传统的经济开发转变为农业现代化。
当前,农村面临着人口减少、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经济治理已经无法简单地依靠传统的农业开发方式来解决。
需要通过“三治”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农民合作社、乡村企业等多方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需要从单一的社会管理转变为共建共治共享。
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往往是通过政府的一切干涉来实现的。
当今社会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传统的单一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治理的需求。
需要通过“三治”融合,积极引导和推动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实现“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需要在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和互动。
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三治”融合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
“三治”融合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我国提出了“三治”融合的理念,即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
首先,政治治理是现代化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
政治治理包括完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农村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农村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
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其真正成为百姓的利益代表,保障农民的权益。
同时,要加强城乡政策衔接,促进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农村民主决策方面,要加强村民自治能力,推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民理事会制度在农村地区的落地实施,使村民直接参与决策、监督和管理。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经济治理是现代化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
经济治理包括完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
在农村产业结构方面,要根据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此外,还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最后,社会治理是现代化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包括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
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服务。
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动居民自治和组织管理相结合,构建起既能够自我约束又能够有效管理的社会治理体系。
“三治融合”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三治融合”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之路。
“三治融合”有利于积聚力量、凝聚人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局面,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活力,从而更好地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自治为基,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
把党建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在乡村自治的各个环节。
利用“干群邻里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平台,参与村居治理,并且发挥好网格长、村民小组长、“和事佬”在村居自治中的作用,培养村民主人翁精神。
丰富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现场宣讲惠农政策、解答百姓疑惑、收集群众诉求,并当场制作问题清单,承诺解决期限,真正做到“走到群众中去”。
探索“党员+群众”自治服务体系,主动“亮身份、当先锋、树形象”,组织开展服务群众、乡村整治、治安巡逻等活动。
比如,海安市西场街道爱凌村在秸秆禁烧禁抛工作中,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18个责任区域,分片包干,每一村民代表包干负责若干个农户,形成村民自治模式,同时将54名党员志愿者吸引到秸秆双禁督查工作中来,形成一张严密高效的双禁防控网。
法治为本,提升社会治理“硬实力”。
积极打造“法德共治”平台,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的作用,针对村民法治薄弱环节和群众对法律的需求,组织法律顾问定期到村开展法治宣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故事开设“法德讲堂”,与“道德讲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村民普法、传法和弘扬道德文化、培养道德观念的新载体。
充分发挥网格长、网格员的优势,登门入户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进行宣传教育,并深入网格内进行摸排、调研,收集群众诉求,及时发现掌握矛盾纠纷隐患,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充分利用村级广播、流动宣传车等设备,开设十分钟“大喇叭时间”宣传法治相关政策,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三治”融合 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
542021.15突出五项重点。
坚持“选准场景+打通数据”模式,以需求导向,打造小切口的多跨场景,以数据化促进智能化、智慧化,提升工作的实效性。
做实数字基建。
加大新建和改造的投入力度,推动以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推进乡村电网、水网、路网、宽带网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协同推进乡村农产品终端服务平台、商业和金融等方面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
做强数字产业。
以数字化技术贯通乡村产业供需两端的无缝对接,以需求侧的精准化倒逼供给侧改革,以需求端的数据分析提升供给端的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对农业工厂、园区、基地等进行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数字化标杆。
围绕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三产融合、直播走播、网上农博、农事节庆等,加快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数字化建设,不断培育乡村数字新经济。
做优数字治理。
围绕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乡村生态资源、人居环境、农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数字化管理系统,推动城市大脑场景应用向乡村延伸。
优化“基层治理四平台”,释放“互联网+四治融合”新效能,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做深数字服务。
按照数字社会综合应用要求,以便捷乡村服务为目标,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加强对水、电、煤气、气象、交通、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数字化集成,让村民充分享受数字化、智慧化带来的便利。
做精数字生活。
秉承绿色低碳理念,综合集成气象、文化、休闲、健身、购物等各类日常应用场景,提升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丰富乡村数字生活,让乡村农民与城市居民一道共享数字化改革红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安徽省明光市桥头镇深入探索和实践“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桥头镇位于安徽省明光市西北部16公里处,镇域面积152平方公里,有9个行政村、人口3.3541万人,21个党支部,1079名党员。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行下层治理现代化【导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要冲突发生转化的重要时期,下层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三治”是下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本文将从加强法治建设、推行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政治治理新格局三个方面探讨“三治”结合推行下层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一、加强法治建设,为下层治理确立规范性基础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行下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在下层治理中,加强法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起首,健全下层法规制度。
建立健全下层法规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和个人在下层治理中的职责和权力,并规定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以确保下层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其次,强化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宣扬,提高下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培育他们在下层治理中依法行事、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推动下层治理向法治化进步。
最后,加强法制宣扬和法律救助。
通过加强法制宣扬,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下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律素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救助机制,为下层干部和群众提供法律救助,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推行社会治理创新,为下层治理注入活力社会治理创新是下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源泉。
在推行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起首,构建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提议广泛参与、广泛协商的治理理念,鼓舞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企业和专家学者等多方面参与下层治理,推动下层治理的多元化和共治化,提高下层治理的宽容性和民主性。
其次,推动信息技术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社区、数字政府和电子政务平台等,提高下层治理的效率和便利性,提升下层治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最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进步社会组织,培育公益慈善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为下层治理提供专业化服务和支持。
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融合” 积极推进市域治理试点工作
法治十堰FAZHI SHIYAN报信息员,进村入户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整合部门资源调处化解矛盾纠纷。
协调政法各单位和住建、人社、律师事务所等相关单位派出业务骨干入驻县、乡综治中心,统一开展坐班接访、分流交办、跟踪督导、诉前调解、法治宣传等综治便民服务工作,提升综治中心实战化效能。
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吸纳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各行业部门业务骨干等40余人成立了人民调解专家库,上半年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93件,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
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基层治理机制一是年初定目标。
严格执行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签订平安稳定暨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年度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确保维护平安稳定、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平时抓督办。
与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协调联动,制定基层治理现代化重点工作督导清单,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阶段性工作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督办,印发督办通报,限期整改销号,并把日常督办结果作为年度考评的依据。
三是年终明奖惩。
加强考评结果应用,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
对年度平安建设、基层治理成效突出的乡镇和县直单位及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将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排名末位的乡镇列为社会治安重点管理乡镇,约谈督办指导;联合纪委监委、组织部门,对发生刑事命案的乡镇及相关负责人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工作约谈和党务政务处分,责令限期整改。
四是运转强保障。
每年拿出50万元对“三查三保”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奖励。
及时研究制定网格员、村(社区)辅警薪资待遇保障办法,城区专职网格员薪资待遇和办公经费由县财政单列支出,并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建立工资自然增长机制。
农村兼职网格员按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落实工作补贴;单列300万元经费用于解决村(社区)治调主任纳入辅警序列管理后的工作补贴、统一服装、业务培训、警务室建设及装备经费等,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积极推进市域治理试点工作◎丹江口市委政法委今年以来,丹江口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十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推进会精神,抢抓试点建设机遇,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多元化调处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丹江特色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模式。
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3篇
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3篇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1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基层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强调要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推动城市和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更加智能、便民、高效。
在这个过程中,“三治”结合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公务员们的工作重点。
“三治”是指依法治理、民主治理和德治治理。
这三种治理方式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全民参与和公平公正原则。
但每种治理方式也有它的特点和重点,在现代化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不同。
首先,依法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最为关键的一环。
法的作用不仅在于明确人们的行为规范,还在于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从而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
公务员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公正的法律法规,对于违法行为要敢于亮剑,不能姑息和容忍。
同时,要强化对基层法治工作的推动和监督,严厉打击破坏基层法治的行为。
其次,民主治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另外一个关键点。
在民主治理中,广泛听取民意和反映矛盾、建言献策是基本的工作方法。
公务员们要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做到有效沟通,使群众的意见充分被表达和充分被听取。
此外,透明化治理也是民主治理的重要内容。
公务员要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加强政务公开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横向联通,促进基层治理的公平公正。
最后,德治治理在基层治理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日益加重。
公务员要充分发挥道德引领作用,贯彻新时代优秀公务员一定的使命心和担当精神,用先进的思想和睿智的智慧引导群众,让基层治理向着更加人本化方向发展。
“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公务员们积极参与,兢兢业业,切实发挥基层服务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贯彻落实上级工作要求,为推进全局各项工作作出重要的贡献。
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申论范文:“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过“三治”结合的方式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和促进社会发展稳定方面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治”结合的含义。
所谓“三治”,即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并相互促进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进而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通过“三治”结合,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推动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基层治理现代化是稳定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三治”结合,可以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防控和危机应对机制,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此外,“三治”结合也可以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公平性,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
最后,“三治”结合还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三治”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完善,导致政府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使得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不平衡。
再次,少数地方基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忽视民生、脱离群众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此外,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社会信任度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三治”结合的意识,落实“三治”结合的具体举措。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审思与超越——以S省X县的实践为例
一、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一)研究缘起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国家治理的基石。
乡村治则社会宁、国家安,没有乡村社会的和谐有序与治理有效,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1]。
但是,当前乡村治理正陷入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发展瓶颈期,具体表现为自治主体缺位与内生动力不足、法治精神缺失与行为能力不足、德治资本流失与参与活力不足。
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
在“找回自治”实践中,涌现出广西河池市的“党群共治”、湖北秭归县的“村落自治”、广西贵港市的“一组两会”等典型样本;在乡村法治实践中,山西晋中市推行的“乡村治理法治化”模式、浙江海宁市的“村庄小微权力清单制”等极具代表性;而浙江德清以新乡贤的有效参与提升村庄治理有效性,可谓是“德治”模式的一个鲜活的基层实践范例。
上述实践,解决了现实层面遭遇到的某一方面难题或困境,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
但总体来说,都未能突破治理理念碎片化和治理实践“内卷化”的藩篱。
2013年,浙江桐乡市积极尝试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设,实现了治理重心从事后的“灭火”到事中的“降火”再到事前的“防火”的转变,经过试点的不断整合,形成了“一约两会三团”①的“三治融合”工作机制和“自治激发活力,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的基层社会良序善治格局。
这一经验做法逐渐走向全国,特别是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后,“桐乡经验”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精髓。
“三收稿日期:2020-08-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社区样态及其治理的比较研究”(16BZZ050);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社区“三治”融合治理机制研究”(2018E004);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新时代‘三治融合’体系下多元主体嵌入型共治机制研究”(2020Z140)。
作者简介:钟海,男,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
“三治融合”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结构与构建路径
“三治融合”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结构与构建路径李才森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三治融合”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密切相关。
“三治融合”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三方面内涵:自治、法治、德治的目标融合推动人人有责的价值共同体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的过程融合推动人人尽责的行动共同体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的主体融合推动人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建设。
“三治融合”中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促进任务分解与绩效评价,建设责任明确的价值共同体;推动流程再造与场景转换,建设协同有序的行为共同体;深化权力让渡与权利维护,建设向往美好的利益共同体。
【总页数】5页(P124-128)
【作者】李才森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
【相关文献】
1.基层社会治理中“三治”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2.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电类专业课程教学策略构建与实施
3.“一领三治”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基于郑州市上街区城乡社区治理实践研究
4.脱域
流动与情感共生: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间与治理互塑视角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治融合法范文
三治融合法范文在咱老百姓的生活里,有这么一种神奇的治理模式,就像魔法一样,让咱的村子、社区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和谐,这就是“三治融合”。
先来说说这“自治”。
啥叫自治呢?简单说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管自己的事儿。
就好比一个大家庭,以前都是听长辈或者上头的安排,现在可不一样啦。
每个村民、居民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
你看村里要修条路,以前可能就是几个村干部拍脑袋决定咋修,现在呢?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有说要从东边开始修的,因为那边有很多农田,路修好了方便运粮食;有说要把路修宽点的,以后村里孩子结婚,婚车进出也方便。
大家把自己的想法、需求都摆出来,最后投票决定。
这一自治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话有人听,自己的事儿自己能做主,那积极性可高了。
而且啊,村民们自己组织了各种小组,像环境卫生监督小组,那些大爷大妈们可认真了,看到哪家门口有垃圾没清理,就上门去提醒,都是为了让村子变得更干净整洁嘛。
这就像一个大乐团里,每个乐手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奏响和谐的音符。
再讲讲“法治”。
法治就像是一把尺子,不管是谁,在这尺子面前都得规规矩矩的。
以前在村里,可能有些事儿大家都按照老习惯来办,也不管合不合法。
现在可不行喽。
法治就像一个严厉又公正的裁判。
比如说,村里有两家因为宅基地的边界闹矛盾,以前可能就是互相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
现在呢?大家都知道要找法律来解决。
请来了相关的工作人员,拿着宅基地的证件,按照法律条文一量,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而且啊,现在村里经常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那些年轻的志愿者们拿着宣传册,给大爷大妈们讲什么是法律,遇到事情怎么用法律保护自己。
就像给大家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课,让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法治的社会里,咱得依法办事,不能胡来。
这就好比乐团里的乐谱,每个音符都有它的规则,大家都按照规则演奏,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最后就是“德治”啦。
德治啊,就像乐团里的灵魂。
咱们老祖宗留下了好多好品德,像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啥的。
全国基层治理案例
全国基层治理案例基层治理是指在社区、村庄、街道等基层单位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社会生活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在中国,基层治理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下面列举了一些全国基层治理案例,以供参考。
1.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三治融合”模式中原区通过“三治融合”模式,即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法治治理相互融合,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全面升级。
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社会矛盾和问题。
2. 广东省深圳市“社区警务室”模式深圳市在社区设立了警务室,由警察和社区居民共同管理,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协同作用。
警务室不仅可以及时处理社会问题,还可以提供安全教育和预防犯罪的宣传,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 江苏省南京市“社区志愿者”模式南京市通过招募志愿者,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
志愿者们可以帮助老人购物、照顾孩子、清理环境等,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北京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北京市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基层治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每个网格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可以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
5. 浙江省杭州市“社区服务中心”模式杭州市在社区设立了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
服务中心不仅可以提供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6. 山东省青岛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模式青岛市在社区设立了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
服务站不仅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还可以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7. 湖南省长沙市“社区文化中心”模式长沙市在社区设立了文化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和服务。
文化中心不仅可以开展文艺演出和展览,还可以提供文化咨询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引言乡村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三治融合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三治融合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三治融合的概念及意义1. 三治融合的概念三治融合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推动乡村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过程。
2. 三治融合在乡村治理中的意义(1)加强政府作用: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规划、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发挥市场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独特优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社会作用:社会力量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基层组织建设、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三治融合的实践案例1. 乡村旅游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市场投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的推广和服务。
这种三方合作模式使得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提升了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农产品销售政府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高品质农产品,市场则提供销售渠道和技术支持,社会力量则通过线上线下推广宣传,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
这种三方合作模式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建设。
3. 村民自治政府为村民自治提供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持,市场则提供相关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则通过宣传推广、培训等方式提升村民自治的能力。
这种三方合作模式增强了村民自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三治融合的优化路径1. 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和协调者,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 市场机制完善市场机制要完善,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3. 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建设要加强,通过培育社区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形式,提升社会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基层社会治理中“三治”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收稿日期〕2020-10-28〔作者简介〕王秋慧(1994-),女,江苏南通人,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教育科助教,中共南通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在党中央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将自治、法治、德治等要素紧密结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围绕着基层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作用机理,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基层社会治理中“三治”融合的作用机理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中,自治、法治、德治单一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三者并非独立互嵌的关系,而是有机融合〔1〕。
一是法治与自治呈现内生关系,两者辩证统一。
自治以法治作为保障,承载着民主价值,需要法治对其边界作出界定。
法治以自治作为基础,规范社会群众共识,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二是法治与德治呈现连接关系,共同追求社会的规范有序。
法治为“刚”,德治以“柔”,法治以人为强制调整,德治以人的内心自觉和社会舆论自发调整,两个不同概念的身份结合和融合,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又以不同的方式调整社会秩序,共同进化。
三是德治与自治形成交互关系,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特定场域中产生交叉,存在共性。
一方面,德治在建立普遍道德共识的过程中,以自治为基础,以心中认可的道德作为目标,而非借助外力强加。
另一方面,自治因德治而更具活力,以更有效的规范基层社会秩序〔2〕。
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德治则具有较高的追求,三者之间有一定的优先次序,如图1所示,A 坐标代表自治,L 坐标代表法治,V 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三轴”,其分布的空间组合E 1F 1G 1H 1-OFGH 就是“三治”融合后的社会治理空间,即“自治×法治×德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游:“三治融合”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子
典型案例:(800字左右)
5月19日傍晚,东华街道方坦村,村民陆续聚集。
在礼堂内侧,4男6女“演员”有的穿蓑衣、戴斗笠、拿锄头、挑担子;有的扎头巾、系围裙、提菜篮、扛扫帚,模特步子时髦可乡味依然十足,他们就是村里的护水义工。
“卫生保洁怎么搞,垃圾首先得分类……”模特队队员董德琴向观众介绍节目内容。
“本来我搞卫生,就是把自家垃圾扫出门,现在看了表演,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一位村民看完节目说。
而在塔石镇,大张旗鼓成立“乡贤会”,15名乡贤因为“谋发展、促和谐、济贫困、正风气”,进入“乡贤榜”。
目前,在龙游农村,“老娘舅”调解队、“五水共治”服务队纷纷成立,一些村庄连续多年举办以倡导公德为主题的“村晚”。
休闲之时,村民们在家门口打腰鼓、跳排舞、唱婺剧、秀棋艺,在“农家书屋”读书,村内再无闲逛人,个个都有好去处。
德治的普遍推行,让农村基层群众更加注重村级公共事务,更加注重村容村貌洁美,更加注重邻里关系和谐,共建美丽乡村、同奔美好生活成为农村风尚。
龙游县横山镇脉元村有洪姓两兄弟,比邻而居,今年初,
为房屋改建争地基,差点打起来。
几位老党员和村民知情赶来,“农村房屋改扩建要向村里申请,而且要公证。
”两人都觉得好,于是请来规划员、土管员现场放样,最后双方都满意。
为进一步完善村民民主自治管理,龙游县还实行村“两委”治村问计“联席会”制度,主要讨论村集体各项财务支出、村民建房、人口出生指标等民生事项。
在决策机制上,由支部会议“提”、村民议政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定”。
同时,对涉及村民权益、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村务事项,坚持决策前听村民意见,决策中村民代表旁听程序是否合规,决策后听反馈,确保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案例点评:(200字左右)
村民自治“治出”民生大局。
在拥有“万年文明、千年古窟、百年商帮”的浙西龙游县,如今正演绎着一场德治、法治和自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的社会实践。
现在涉及民生、稳定工作的问题中,90%能解决在村。
与之相应的是,“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也有力推动了县域重点中心工作。
龙游县委书记刘根宏说,以“法治”为纲,以“德治”为领,以“自治”为基,鼓励和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实践,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乡村和地方治理现代化,能够更好地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促进党委政府的革故鼎新和激发公民参政议事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