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语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也是我国当今学校课程、改革深化的必“遇”之题。我们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一任务,故“重建”是相对于长期形成的、在传统教学论中被确立稳固地位的观念,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至今还相当※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其要点——真、实、深、化、长。
※所谓“真”,是真心、真问题、真话、真做研究,做真研究,这样就有真实的生命成长。“真”,是新基础教育打底的理念。
※对实践要有尊重和敬畏;对实践要有温情和敬意。
※所谓“实”,“实”在“日常”;“实”在“过程”;“实”在“重建”;“实”在“细节”。
※谁最懂教育,最理解教育的核心,一定是有教育教学过程的人。站在外围看教育是远不如站在里面做教育的人更懂教育。
※教研过程的九步法:专题性上课、专题性报告、专题性说课、组内同事专题性评课、提问和质疑、团队回应、集体评课、二度反思、教学重建。
※单元类结构是一种整体性教学,包括三种课型: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课。
※评课文化在于两个字“真”说真话;“实”,要做鉴赏家,还要做批评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重要的是做建筑家,也就是根据症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这反映出评课的三项素质:透析力、诊断力、重建力。
※被评课者要有“二度反思”,这样,训练自己倾听他人的能力,让耳朵始终保持张开的状态、提升捕捉信息、资源的能力。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1.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能力、方法、习惯。培养训练的起点是从同桌合作开始的。
※2.小组要有分工,如,主持人、监督员、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发言人等,要实现分工的育人价值,也就是,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担当。这样才能有成长、有发展。
※3.组内交流的规则是弱者先说,强者是作用是最后的概括、总结、提炼。
※4.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小组认为”。
※5.评价反馈,评价谁?评价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体,还要评价小组合作的质量。谁来评价?教师、小组之间,还可以自评。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6.合作学习要体现年段的特征,还有学科知识的特征,如语文,文本的各种体裁应有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
※老师心中要有两套板书,一套是静态的,也就是我们的板书设计,上课的时候做搬运工;还有一套是动态的板书,它是不确定的。老师要捕捉、提炼,要提供资源、提供支架。
※教育要“深”,“深”到哪里去?“深”到价值取向里去;“深”到思维方式里去;“深”到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一名学生把别人的橡皮掰断了,老师上班会课的时候把他叫到讲台前,先批评了这位同学,再请班级同学一一批判他,最后,老师把一件“精心”准备的毛衣套在了他的身上,最后总结说——这节班会课开得很好,让我们每一个人懂得了要爱护一块小小的橡皮。BBC讲的一个中国教师的故事。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副眼镜,这幅眼镜就是你看待世界的视角、眼光、尺度、标准。是无处不在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
※好课的标准,一个字——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很多老师教案意识太强,有教案情结,一上课,怀揣着教案,一路狂奔。
※有学校成立了“磨课俱乐部”,也有叫“煮课”,还有叫“熬课”。(我以为可以叫“炼课”)其实家常课最养人。
※现在课堂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成为交流的全部,我把它成为老师对学生的单挑。课堂的交流应是网状互动,有同桌交流、有小组交流、有组间交流。教师要由垂钓高手变成编织高手。
※课堂要开放,“放”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权利,提问权、质疑权、工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
※好老师是有“课感”的,这种“课感”主要有两点——推进感、生长感。
※滑冰课、转圈课、刨坑课都不是好课;好课一定是攀岩课,充满着刺激与挑战,师生共同经历着探险和冒险,是拔节课。
※三个关键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前——要想教师为什么要教,教的理由;学生为什么要学,学的理由;什么是已经不需要教的,要做减法。课后——想教的和实际教的差异,是多教了,还是少教了?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差异在哪里?
※一位德国学者问中国妇女,21路车走了没有,中国妇女说,”可能走了。“学者一头雾水。——精确的德国人遭遇模糊的中国人,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以前有一位”一抓准“(卖东西不用秤,用手抓,毫厘不差),后来被评为”全国劳模“。要是在德国,是要被开除的。
※思维的品质会阻碍专业的发展的,比如,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都是专业品质的要素。我的博士论文36万字,单被问及”核心问题“”核心观点“的时候,我半天也回答不出。李泽厚说,一个问题,500个字你还说不清,就不要学哲学。
※派纳教授说中国教育改革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这是点状思维,割裂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非此即彼思维,极端化思维。
※叶澜教授所说,好课要看”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的质量。这是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综合渗透思维。也就是天人合一。
※备课要注意”三段式“备课:本段——年级、年段、学段感;前段——前期有哪些基础;后段——为今后作哪些铺垫,奠定基础。
※一般学校做学校规划总是有若干个方面。我们做,只有三项:学校管理与领导团队的发展;课程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工作、班级建设与班主任专业成长。三项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学校文化。这样就打通了”事“与”人“,成”事“,也要成”人“。
※很多学校事情做成了,人却没了。(或者只成了校长一人)要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
※”化“——要化理论为实践,比如”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一度解读“,学生还缺什么,要补什么,学生的困难障碍是什么。”对准学生的心弦的音调“(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过程还要”二度解读“,对生成性
李政涛,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