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
揭秘:战国时期魏国的版图为什么变化多端?
揭秘:战国时期魏国的版图为什么变化多端?本文导读:三家分晋以后,最先强大起来的是魏国,魏文侯率先任用李俚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任霸主。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魏文侯还联合三晋东征西讨,基本上是把周边所有的国家都虐了一遍,魏国不但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攻灭了中山国,同时还侵占了楚国和齐国的部分城池,使得魏国的版图达到历史顶峰。
这时候的魏国地盘包括:被攻灭的中山国地区;韩国和秦国的之间的河西河东地区;韩国和赵国之间的小片地区;还有中原大梁附近的一大片地区,整个就看似一个凹字形包围了韩国。
其具体形势如下图:然后好景不长,三晋毕竟是三个国家,他们会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分道扬镳!赵国和韩国跟在魏国后面南征北战,往往大部分利益都被魏国所占,他们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少得多,分歧由此而产生!三晋离心以后,魏国凭借超强实力先后进攻赵国和韩国,结果分别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被齐国打败。
两战过后,魏国逐渐衰落,而齐国秦国的相继崛起,给魏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魏国本来就处于四战之地,但是魏惠王在位时时而和秦国连横,又时而与列国合纵,政策的摇摆不定直接导致魏国四面受敌!不久魏国河西之地就被秦国锐士所攻占,河东之地也难以为继,魏国的国土不断萎缩。
在河东部分地区被攻占后,魏国选择割让上郡给秦国以换得被侵占的河东地区并设立河东郡,此时魏国的版图中间好像被韩国切开一样分成两半。
具体形如势如下图:秦国自从攻占巴蜀,灭义渠以后,不但拥有了稳固的大后方,还拥有了稳定的大粮仓,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东出之势不可阻挡。
魏国在河东河西地区均被秦国攻占以后,魏国就基本退出了抗秦第一线,站在最前面的变成了韩国。
韩国本来就国小势弱,自野王被秦将白起攻占以后,也无力控制上党地区。
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不愿意归附秦国,于是就把上党之地尽献于赵国,直接导致了秦赵长平之战。
此战之后,列国无法再与秦国抗衡,在韩国和赵国相继灭亡后,魏国犹如孤立的一叶孤舟,具体形势如下图:这一次魏国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不久就被秦国所灭,其版图也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二分钟看懂世界疆域变化:世界朝代更替疆域变化简图(完整版)
二分钟看懂世界疆域变化:世界朝代更替疆域变化简图(完整版)一、480年波斯帝国最大版图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后,夺取了印度河流域。
在前515-前513年间,他又远征巴尔干半岛,但遭到失败,同时征服了色雷斯地区,逼迫马其顿称臣。
此时中国进入东周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三家分晋,魏国独霸天下。
罗马初步统一意大利半岛,为了同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开展持久的布匿战争。
二、323年马其顿帝国最大版图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其版图在323年时期?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此时东方的中国仍然处于混战之中,秦国开始强大起来。
三、210年大秦帝国最大版图秦朝的疆域于前214年达到最大。
约等同近代中国的关内陆区。
其疆域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北疆为万里长城,西南至巴蜀地,正南至两广、越南北部,东南至东海、台湾海峡,正东至海,这是中原王朝的传统疆域范围。
所有的边疆地区都站有险要的地形,构成天然的国防线。
在西方则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建立的塞琉西王朝。
四、150年欧亚非朝代版图罗马开始强大起来,占领了地中海西部。
印度进入巽伽王朝时期,中国今日汉朝文景之治。
西亚仍处于塞琉西王朝。
同时匈奴开始在蒙古高原活跃。
五、99年蒙古高原匈奴版图匈奴帝国疆域十分广阔,为当时世界上最辽阔的帝国之一,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
罗马继续东扩,地中海几乎成为内湖。
中国的汉朝经过早期积蓄实力,疆域西扩。
六、’60年西汉帝国最大版图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今新疆轮台县策大雅乡一带设立了第一个西域都护府,首任都护为郑吉,从此,西域地区正式归入汉朝版图。
-60年西汉帝国版图达到最大,约为650万平方公里。
西方罗马占领小亚细亚。
西亚中亚则由庞大的安息帝国统治。
七、公元1年欧亚非朝代版图罗马由共和国过渡到帝国时期,欧亚大陆并列着罗马帝国、安息帝国、汉帝国。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南北朝时期:疆域在东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主要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江苏、安 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隋唐时期疆域
隋朝疆域:统一南北 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 中国大陆、台湾、蒙 古国、俄罗斯远东地 区和越南北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府州制度的沿革
府州制度的起源 府州制度的演变过程 府州制度的职能和特点 府州制度的影响和意义
特别行政区的设置和变迁
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 特别行政区的设置历程 特别行政区的功能和作用 特别行政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中国疆域和政区变迁 的影响
对政治的影响
疆域和政区变迁影 响政治稳定和民族 团结
疆域变迁原因: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军事征服及政治统一等
疆域变迁影响: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动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疆域
曹魏时期:疆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
西晋时期:疆域在曹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主要在长江流域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北和湖 南等地。
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 变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壹目
录 文 本
贰 迁中
国 历 代 疆 域 变
叁 迁中
国 历 代 政 区 变
肆 变中
迁国 的疆 影域 响和
政 区
第一章
添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标题
第二章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疆域
夏朝:约210万平 方公里
商朝:约320万平 方公里
西周:约100万平 方公里
魏国第一位君主:东击齐国,西败秦国,南压楚国!
魏国第一位君主:东击齐国,西败秦国,南压楚国!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
姬姓,魏氏。
公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差,也即地处秦国、齐国、楚国等大国之间,可谓四战之地。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战国七雄中,魏国也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对此,魏国之所以可以率先称霸中原,魏文侯这位君主这位功不可没。
在魏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后,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一位君主。
其在位期间,东击齐国,西败秦国,南压楚国,为魏国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首先,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
在三家分晋后,魏国和赵国、韩国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
在此基础上,魏文侯成为魏国的第一位君主。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原,易攻难守。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面对四战之地的地理环境,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二其次,就李悝来说,就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开展了“李悝变法”。
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魏文侯在位时,任用李悝为相,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这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魏国农业的发展,还帮助魏国建立了魏武卒等强大的军队。
在大部分历史学者看来,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不仅对商鞅变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强大,赵国因为胡服骑射而强盛,对于魏国来说,同样因为李悝变法而崛起。
在李悝变法后,魏文侯不断对外用兵,而且胜多败少。
三再者,和魏武侯、魏惠王不一样的是,魏文侯在对外用兵上,首先确保了三晋的联盟,也即和赵国、韩国结盟,以此共同对抗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至589年,历时整整369年。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其中包括了疆域的变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疆域经历了不少动荡,而这些动荡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疆域变化在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以及各种战争的不断发生,中国的疆域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以及东吴三方势力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中国的三分,并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版图。
其中,魏国一度称霸中原,统治范围包括了今天的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其领土范围仅次于汉朝的最高峰。
然而,魏国的实力并不足以维持其整个疆域的稳定,加上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导致其不断面临分裂。
到了晋朝的时候,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收缩,仅有的几个领土中心点就是洛阳以及西安。
西晋统治时期,内部政治腐败加上外族民族的威胁,导致其势力逐渐倍受削弱。
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化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疆域进一步分裂,南朝和北朝分别统治着中国南北两个区域。
南朝势力占据目前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以及江南地区的吴越、楚、东晋等等王朝。
而北朝的势力核心则是今天的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隋朝五个王朝。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分裂,导致了各地区间的分割、纷争、互相吞并的状态。
同时,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和动荡,这些都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也加速了疆域的变迁进程。
其中南北朝之间的战争占据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北方势力曾经征服了南方,但最终仍然未能独占全国统治权。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迁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和内忧外患,导致了各个地区的分割和互相攻击。
这些战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发展和进步,反而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最终,唐朝的出现,才将中国重新统一,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国力的国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面积更大,为何实力不如东魏?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面积更大,为何实力不如东魏?南北朝的北魏自衰落之后,分成两个国家。
权臣高欢控制东魏(534年至550年),高欢死后,其子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550年至577年)。
权臣宇文泰控制西魏(535年至557年),其侄宇文导扶持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北周(557年至581年)。
西魏、东魏与梁朝(502年至557年),北周、北齐与南陈(557年至589年)先后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很多人将这段时期称为后三国。
图-北魏、西魏、东魏都城大同、长安、邺(邯郸临漳西南)位置东魏高欢和西魏宇文泰是一对不世出的枭雄,二人相攻相杀一辈子,为历史增添了很多精彩悲壮的记忆。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一张历史地图,就是西魏、东魏与梁朝的三足鼎立图。
在这张图中,梁朝地盘无疑是最大的。
梁武帝萧衍控制的帝国最强盛时,北边从江苏省与山东省的边界往西南延伸,约在河南省汝南市附近折向西北,以秦岭与西魏为界,以南的地盘全是梁朝的。
咱们再看西魏和东魏的地图,很明显,西魏的疆域要大于东魏。
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西魏(在伐蜀攻江陵之前)面积约有98万平方公里,东魏面积只有约71万平方公里。
东魏面积明显小于西魏,但如果你穿越回那个时代,随便找一个人问二魏孰强?大多数人会告诉你:当然是东魏实力更强,这一点是西魏人也是否认不了的。
西魏面积大,为何实力反而弱于东魏?这就要讲到两个魏国控制区的“有效面积”了。
所谓有效面积,放在古代农耕社会的角度讲,就是看你这个国家的耕地有多少。
在北魏没有分裂时的宣武帝元恪时期(499年至515年),北魏占据着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这里都是成熟的农耕地区。
梁朝的面积虽然也不小,但由于唐宋之前的南方开发程度不够,经济反而不如北魏控制的黄河流域发达。
东魏和西魏的情况和北魏、南梁也差不多,咱们先讲东魏。
图-西安古城俯瞰,西魏建都长安在侯景之乱后,东魏、北齐才逐渐越过徐州,南下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即使如此,东魏依然堪称是二魏与梁三国中的最强者。
魏国的领土
魏国的领土(点击图片可以放大)晋国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其领土后来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似乎除了赵国的领土大致比较整齐,而韩魏两国则犬牙交错,显得凌乱,没有战略腹地,估计这也是后来被秦国零敲碎打、蚕食殆尽的主要原因。
这两天特意把《史记魏世家》里记载的有关地名稍加标点,以图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通过《魏世家》的记载,,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领地基本上是在晋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有人统计他继承了约50-60%的原晋国的势力范围。
到了战国时期,魏国除了在初期即魏文侯时期还有点生机外,基本上就是一个土地丧失的过程。
《史记正义》列国分野云:魏地觜觿、參之分埜。
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灠(覽改隱)彊、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
(卷,去權反)。
魏国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它的领土约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的领土大致沿黄河分布。
摘要如下:(晋)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
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正义】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
(魏城在今山西芮城县北。
)魏悼子徙治霍。
【索隐】又《系本居篇》曰:“魏武子居魏,悼子徙霍。
”【正义】晋州霍邑县,汉彘zhi县也。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後受之。
徙治安邑。
【正义】安邑在绛州夏县安邑故城是也。
(古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文侯)六年,城少梁。
…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今陕西韩城南。
本为梁国或梁伯国,春秋时秦灭梁,为少梁,战国时曾属晋、魏,后又归秦,改名夏阳。
临晋镇,位于山西省临猗县,古称桑泉,大荔县,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
早在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
一张图看懂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上)
一张图看懂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上)秦并天下公元前231年,也就是秦始皇开始他统一天下大业的前一年,秦国对东方六国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其疆域已经几乎与后者加起来一样大——北面已经占据了今天的山西,隔太行山与赵国接壤,南部囊括巴蜀并夺取了楚国的黔中郡,进入今湖南省西部并推进到了长江中游,向东的触角则推进的更远,已经沿黄河深入东方与齐国(今山东地区)接壤,并将赵魏两国隔开。
自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国也升级为秦朝,其疆域东至大海和朝鲜西北,西达临洮、羌中,北据黄河经阴山南麓直至辽东,南抵北向户(房屋门向北开以迎阳光,说明以达北回归线以南),大致位于南岭之南。
虽然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业,但秦始皇并未满足,他在统一六国后继续开疆拓土。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
东南方向进入到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削去闽越部落无诸等王号,置闽中郡,从此福建正式纳入秦朝版图。
南部则一直推进到今广东、广西一带,并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在西南开辟了起自四川宜宾的五尺道,深入云贵高原;在西北方向,秦始皇派蒙恬率10万大军主动出击,将匈奴逐出河套,夺回了黄河之南的“河南地”,将领土拓展到了河套地区,并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并将陇西、北地、上郡的西北界推进到了黄河一线。
到秦始皇死去的那一年(前210年),秦王朝已达到极盛,东临大海,北抵河套至阴山之北,南至大海,西南达到了今云贵地区,但这一盛况并未维持多久,第二年,埋葬秦王朝的大起义就爆发了。
汉武雄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的刘邦在定陶继位称帝,由汉王升级为了西汉的开国皇帝,但此时他能控制的疆域相比于前朝来说却小得可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拓的疆土几乎全部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东方还有7个他未能完全控制的异姓诸侯王了。
由于秦末战乱与楚汉争霸,北方匈奴趁虚而入,重新占据了河南地,这导致西汉初年的北界还不如战国末年;南方天高皇帝远的岭南三郡落入了秦朝龙川令赵佗之手,闽越地区的统辖权也已丧失;西南夷也不复通,西南部的疆界退缩到了棘道(今四川宜宾地区)。
春秋战国秦国与魏国的边境纷争
春秋战国秦国与魏国的边境纷争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魏国是两个重要的列强,它们在边境地区的纷争也成为当时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魏国之间的边境纷争,以及这些纷争对两国及整个时代的影响。
一、边境纷争源起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瓜分土地,以扩大势力和资源。
秦国和魏国作为两个势力强大的国家,其边境地区自然成为争夺的焦点。
具体而言,秦国位于黄河北岸,拥有丰富的北方草原资源和农业生产能力。
而魏国位于黄河南岸,地势平坦,适宜农业发展。
两国之间的黄河流域是非常重要的边境地区,争夺此地的控制权对于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边境纷争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魏国之间的边境纷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方面。
首先,土地争夺与占领。
秦国和魏国长期在边境地区进行土地争夺,尤其是黄河流域地区的争夺最为激烈。
双方常常派遣军队进行边境地区的占领和争夺,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并削弱对方的实力。
其次,资源争夺与掠夺。
边境地区的资源以及人口都是双方争夺的对象,尤其是农田和财富。
秦国和魏国常常进行农田的侵占和财富的掠夺,以增加自身的资源和实力,同时削弱对方的能力。
最后,边境线的争议与划定。
随着边境纷争的升级,两国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和争议不断。
双方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协商边界线的划定,但往往以失败告终,最终只能通过实力和战争来解决。
三、边境纷争的影响1. 直接影响秦国与魏国的边境纷争导致两国国力的削弱和资源的耗费。
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持续的战争和争斗,使得两国都无暇顾及内政和其他地区的发展。
同时,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边境纷争中,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 间接影响边境纷争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政治格局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双方为了争夺边境地区的控制权,不断开展战争和军事行动,从而推动了兵器、战术等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边境纷争也加剧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之战,使得整个时代的政治风云更加剧烈和激烈。
12-2春秋战国时期疆域的范围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疆域的范围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东迁王城(又名雒邑,今河南洛阳)。
初时,王畿还比较大,约有今河南省西北部,相当于清代的河南(治洛阳)、怀庆(治沁阳)两府和陕(治陕县)、汝(治临汝)二州的地方,跨大河南北,地方六百里。
后来,有的赐立功诸侯,如酒泉赐虢,虎牢(今河南巩县)赐郑;有的封给王族与公卿大夫作采邑,如赐晋文公温(今河南温县)、原(今河南济原)等十二邑;有的被侵夺,如郑灭东虢(今河南成皋),晋灭北虢(今河南陕县),楚灭申(今河南南阳)、吕(南阳西);有的被戎族所占据,如允姓之戎入居伊川(今河南嵩县)等。
至敬王四年(前516年)迁都成周(洛阳东)时,周天子所领的王畿实所存无几,东不及虎牢,南至伊、汝二水之间(今汝阳、临汝北),西不及淆函(崤山与函谷关),北面在河北的仅有今沁阳、武陟二县,其实际统治区域仅有今河南西部广袤不过一、二百里的一隅之地。
一、春秋列国的疆域周天子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权威却一落千丈。
各诸侯国相互兼并的结果,先后出现了齐、晋、秦、楚、吴、越六个大国,以及介于这于这些国家之间的一些小国。
1.齐是在今山东省北半部发展起来的国家,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镇北),是东方的大国。
桓公时(前685—643年),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得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先后吞并了谭(今山东历城西北)、遂(今山东肥城南)、薛(今山东微山东北)、牟(今山东莱芜东)、夷(今山东胶县东北)、东莱(今山东黄县至荣城一带)等国家及部落,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
又《管子》称:“泰山之阳,鲁也;泰山之阴,齐也”。
说明齐桓公时齐国疆域的范围,东临海,西濒古黄河,南至临朐,北达盐山,而与鲁以泰山为界。
略有今山东的东北部,兼涉河北省的东南部。
2.晋崛起于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后迁新田(今山西曲沃)。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范文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刘顺安魏,本为西周封国。
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魏(山西芮城北),后从其国名而称魏氏,战国时的魏国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晋文公时,毕万子袭位,列为大夫,又徙治霍(山西霍州西南),公元前562年,又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
公元前451年,魏桓子与韩、赵伐灭知伯,分其地,后又于公元前376年参与三分晋国,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
一、魏惠王迁都大梁这里主要谈两大问题:一是魏都大梁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二是何时从旧都安邑迁至大梁的?先谈第一个问题,魏惠王迁都大梁,是我国战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结果。
魏惠王是继魏文侯、魏武侯之后的第三任魏国的统治者,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他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位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国君。
其“六年”迁都大梁时期,秦国还不是很强大,商鞅亦尚未入秦变法,并不存在秦国对魏国构成的威胁,没有什么锋芒可避。
其即位不久就抢抓机遇、趁机东迁的目的,系在于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从其迁都不久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行动表现上,亦可证实这一点:魏惠王迁都大梁,不是“避秦”,而是为了争霸,发展自己的国力。
对此,早在清代学者雷学淇的《竹书纪年义证》卷36中就指出:“魏之徙都不必因秦虏太子,东地至河,近安邑始迁也。
《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西河之地,七年始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前秦地未尝东至河矣”。
朱右曾在《竹书纪年存真》一书中也说:“惠王之徙也,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
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垣,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而与诸侯争衡”。
由此可见,魏惠王迁都大梁的原因应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是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之观点:“为了避秦”。
这是因为:一是战国初年,魏国是第一个成为最强盛的国家,没有对手可言,已具备了争霸的基础。
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那是原来晋国的基本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的强大武装。
春秋战国历史-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
春秋战国历史: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
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
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先著文,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不过对具体的中国历史故事政治地理的断代研究,则尚未出现。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仍,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故事的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者。
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疑给我们探讨历史政治地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
而欲进行战国时期政治地理的研究,理清其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动的轨迹,应是首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迄今为止仅有钟凤年、顾颉刚与史念海、杨宽、雁侠、陈伟、徐少华等不多的几位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
在上述这些研究中,除去陈伟、徐少华先生对战国时期楚国北疆的变迁考证较为详实之外,其余的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
本文拟在此即对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疆域变迁做一全面的考证,以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推动。
现存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作为疆域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且已被以往的学者几乎利用殆尽,因此想要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地下新的出土资料。
前些年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文字资料,其中主要有秦简《编年记》、曾侯乙墓中的简册、《包山楚简》及大量的秦封泥等,恰好都为考订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疆域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进行战国诸侯国疆域变动的考证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战国史料的编年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证的结论,因为依据不同的年代,就会复原出不同的历史面貌。
以往从事这段历史研究的学者,在运用这些材料时都会感到一个很大的不便,即很多事件发生的年代,由于文献记载的矛盾,很难判断确切的时间。
战国时期局势演变全图,地图大全
战国时期局势演变全图,地图大全
2018-12-10汉家胡杨
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时期的开始。
2.三家分晋后的形势
3.魏国最强时期,占据秦国河西之地
4.秦国进行商鞅变法,迁都咸阳
5.秦国收复河西,开始进攻魏国河东,秦国占据巴蜀
6.赵国崛起,越国灭亡,秦国开始进攻韩国
7.白起于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占据河东
8.苏秦之计,五国攻齐,齐国衰落
9.齐国复国,秦国攻楚
10.秦攻楚,楚都沦陷在即
11.楚迁都寿春
12.秦攻韩,韩上党太守主动归赵,秦赵大战在即
13.长平之战赵军惨败,楚伐齐
14.秦灭东周
15.秦国割断合纵通道
16.秦国灭韩国
17.秦国灭楚。
魏国是现在的哪里
魏国是现在的哪里1. 引言在中国历史上,魏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它的存在时间相对较长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政治力量的变迁,魏国已经不复存在。
那么,魏国究竟是现在的哪里呢?本文将通过对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带您揭开这个谜题。
2. 历史背景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建国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3年。
起初,魏国是以魏国为名,而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3.地理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逐渐扩展其势力范围,先后迁都至安邑(今山西安邑)和大梁(今河南洛阳),并以大梁为首都。
不过在公元前228年,魏国的国都再次迁至鄴(今河北邯郸),并成为后来魏国的中心。
4. 魏国的疆域魏国的疆域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在春秋时期,魏国的领土较小,仅包括今天的河南省一部分。
而到了战国时期,魏国扩大了其疆域,辐射至今天的河北、山西和河南等地。
在此期间,魏国与其他六个国家(秦、楚、齐、燕、赵、韩)并称为“战国七雄”。
5. 魏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魏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由君主督政,文臣辅弼,实行封建制度。
魏国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种植粟、稷、麦等。
此外,魏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对发达,特别是在大梁时期。
在文化方面,魏国是一个知识渊博、文化繁荣的国家。
魏国的学者凡子高和信陵君是当时著名的权臣,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魏国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人,如李斯、韩非、孟尝君等。
这些人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魏国的灭亡公元前209年,秦朝灭亡了魏国,并统一了中国。
从那时起,魏国就不再存在于历史中了。
然而,尽管魏国消失了,但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却长久地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关于魏国的研究和讨论。
7. 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魏国现在的所在地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分布在中国的多个省份中。
尽管魏国已经消失了两千多年,但它在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
考文章来源:[url=http: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
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
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先著文,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不过对具体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断代研究,则尚未出现。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仍,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者。
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疑给我们探讨历史政治地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
而欲进行战国时期政治地理的研究,理清其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动的轨迹,应是首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迄今为止仅有钟凤年、顾颉刚与史念海、杨宽、雁侠、陈伟、徐少华等不多的几位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
在上述这些研究中,除去陈伟、徐少华先生对战国时期楚国北疆的变迁考证较为详实之外,其余的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
本文拟在此即对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疆域变迁做一全面的考证,以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推动。
现存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作为疆域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且已被以往的学者几乎利用殆尽,因此想要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地下新的出土资料。
前些年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文字资料,其中主要有秦简《编年记》、曾侯乙墓中的简册、《包山楚简》及大量的秦封泥等,恰好都为考订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疆域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进行战国诸侯国疆域变动的考证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战国史料的编年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证的结论,因为依据不同的年代,就会复原出不同的历史面貌。
以往从事这段历史研究的学者,在运用这些材料时都会感到一个很大的不便,即很多事件发生的年代,由于文献记载的矛盾,很难判断确切的时间。
四战之地危险么?战国七雄的魏国有三块四战之地,看地图一目了然
四战之地危险么?战国七雄的魏国有三块四战之地,看地图一目了然四战之地,意思被敌人包围,标准的四战之地,有四个不同的敌人。
春秋战国列国纷争,很多诸侯国都地处四战之地。
比如说郑国,南北夹在楚国与晋国之间,东西夹在宋国与东周之间郑国地处四战之地,今天的两大铁路动脉,京广线(北京至广州)和陇海线(兰州至上海)就在郑国地界交汇,足见郑国当时的中原地缘中心地位。
春秋小霸郑国没得意多久,领土就被瓜分了。
图-三家分晋初期三家分晋,历史从春秋来到战国,赵魏韩其实都是四战之地。
韩国夹在魏赵之间,东临郑国,南边是楚国,可以说是四战之地。
但韩国的中间,还有一个东周洛邑,韩国可以说是无战之地。
赵国中间被韩国和中山国隔断,西边这块太原郡,与魏国、韩国、中山国等接壤。
东边的邯郸郡,与魏国、韩国、中山国、卫国、齐国等国接壤。
赵国可以算是两块四战之地,地缘比韩国要差得多。
魏国被与赵国类似,被韩国分为东西两块,西部为国都安邑所在,河西郡与秦国交织在一起,将不可避免与秦国大战。
而东部的东郡并非核心地带,却地处中原,与楚国齐国、宋国为邻。
魏国不仅是两块四战之地,还同时面对秦、楚、齐三强,地缘比赵国又更差。
图-魏国跨越赵国攻击中山形势如此严峻的魏国,东西两头都大幅扩张,还向北打出一块四战之地来,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
首先,魏国三军西渡黄河,攻打秦国的半个河西。
随后的两年,河西秦国重镇元里、王城等纷纷并入魏国版图。
在魏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前,秦简公被迫放弃河西线。
接着,魏国以乐羊为主将,翟角为副将,太子魏击为监军,跨越赵国邯郸郡兵发中山。
另外吴起统领河西守军,作为偏师,从太原郡方向牵制中山国兵力。
拿下中山国之后,魏国的疆域大幅扩大,相当于多了一个诸侯国的领土。
魏武侯即位不久,魏国占领楚国黄河以南,大梁、榆关所在的大片区域。
至此,魏国达到极盛时期,领土面积非常广阔,西有河东、河西,北有中山,东有东郡和大梁。
如果魏国能延续这种势态,三十或五十年之后,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
李晓杰
【期刊名称】《历史地理》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做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
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
【总页数】15页(P74-88)
【作者】李晓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
【相关文献】
1.北凉疆域变迁考 [J], 杨荣春
2.春秋战国时期巴国疆域考 [J], 朱圣钟;
3.春秋时期晋国疆域变迁考 [J], 韩虎泰
4.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 [J], 钱林书
5.战国时期魏国置郡考 [J], 钱林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范文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刘顺安魏,本为西周封国。
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魏(山西芮城北),后从其国名而称魏氏,战国时的魏国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晋文公时,毕万子袭位,列为大夫,又徙治霍(山西霍州西南),公元前562年,又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
公元前451年,魏桓子与韩、赵伐灭知伯,分其地,后又于公元前376年参与三分晋国,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
一、魏惠王迁都大梁这里主要谈两大问题:一是魏都大梁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二是何时从旧都安邑迁至大梁的?先谈第一个问题,魏惠王迁都大梁,是我国战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结果。
魏惠王是继魏文侯、魏武侯之后的第三任魏国的统治者,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他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位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国君。
其“六年”迁都大梁时期,秦国还不是很强大,商鞅亦尚未入秦变法,并不存在秦国对魏国构成的威胁,没有什么锋芒可避。
其即位不久就抢抓机遇、趁机东迁的目的,系在于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从其迁都不久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行动表现上,亦可证实这一点:魏惠王迁都大梁,不是“避秦”,而是为了争霸,发展自己的国力。
对此,早在清代学者雷学淇的《竹书纪年义证》卷36中就指出:“魏之徙都不必因秦虏太子,东地至河,近安邑始迁也。
《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西河之地,七年始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前秦地未尝东至河矣”。
朱右曾在《竹书纪年存真》一书中也说:“惠王之徙也,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
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垣,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而与诸侯争衡”。
由此可见,魏惠王迁都大梁的原因应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是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之观点:“为了避秦”。
这是因为:一是战国初年,魏国是第一个成为最强盛的国家,没有对手可言,已具备了争霸的基础。
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那是原来晋国的基本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的强大武装。
《尚书·禹贡》中的九州:战国时代的中国范围
《尚书·禹贡》中的九州:战国时代的中国范围《尚书·禹贡》这篇文章,从标题来看,是“大禹时期的贡赋”的意思,实际上,该文所涉及到的地理范围,早就超越了夏商时期的地理认知范围,而是战国时期后期的地理。
传说大禹在治水后,把中国化为九州,“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而这个九州具体在什么范围并不为人所知,而后来的九州也是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而变化。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和禹贡里面的大致相同,只是禹贡中没有“并州”,“幽州”而多了“徐州”,“梁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中把九州和各国位置地理结合一起:“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
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战国版图一,冀州位于黄河以西,以北,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和京津冀一带,属于当时的晋国,燕国。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
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这里的从壶口(山西和陕西交界)经过梁(吕梁山)及其支脉,到太原(古代山西一带),岳阳(岳山之南,指的山西南部),覃怀(今天焦作一带,是漳河发源地带),最后是华北平原,海河流域的衡水河漳水,在碣石(并非今天的碣石)入黄河。
《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这里的两河指的就是黄河和济水,而恒,卫是漳水支流。
这里的土壤质量属于上上,而田这是中中等级。
而其他版本把燕国一带(京津冀地区)单独划出来,作为幽州,因此古代北京又叫做“幽燕”。
《吕氏春秋》:“北方为幽州,燕也。
”。
《周礼》:“东北曰幽州。
魏国兴衰:(3)魏国的地理优势你知道多少?
魏国兴衰:(3)魏国的地理优势你知道多少?区域信心首先看看魏国的地图。
魏国地图魏的国土较为复杂,分为河东、河西、河内、河外四个地区。
魏国的版图看起来不大,但人家占据了所有的“要职”。
给大家科普一下,古时候所说的“河”,基本上是指黄河,其他的河不是叫水,就是叫江。
母亲是河嘛,“河”是专属词汇。
黄河,把魏国分成四个部分。
咱们一步一步河东地区主体位于运城盆地,位于今天山西南部,首都安邑(今山西运城)。
昨日,在我们所谓的经济信心中,盐铁之利主要是针对此地。
军情也十分有利,东连上党地区,西接黄河天险,北隔晋阳,南通中原咽喉,进攻性和退守性都很强,春秋时期,河东是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魏国的大本营。
在黄河左岸与秦国交界的河西地区,又分南北两部,北边是上郡,南边是陕西延安地区,渭水北边是少梁等地(陕西韩城)。
这片土地比较贫瘠,是吴起打下来的。
尽管贫穷,但是河西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让魏国独享黄河之险。
这两个国家的界限是以黄河为界还是以黄河为界,有着本质的区别。
独享黄河,你的军力便可随心所欲地横跨两岸,如果以黄河为界,在那个年代,人家若要渡过渡口,,你在对面堵起来,就轮到对岸只能望河兴叹。
在韩国右边是河内陆区,包括今天的河南焦作、新乡、安阳地区,还有河北邯郸南部的临漳、魏县等地。
这块土地土壤肥沃,人民文明程度较高,但地形险恶,与赵、齐、卫、郑、宋等国接壤,又无险可守,属于四战之地。
终于,这块土地,成了魏国的毒药。
以上三个区域,都不错,但真正算得上魏国“地理自信”的精髓,是河外区域,也就是上图中黄河南岸的那一小片区域。
这地方最小,却是最重要的。
因其有“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两个后发优势,千年来一直被称为华夏最重要的地理通道。
由今日陕西大荔,东渡黄河蒲坂津,沿中条山北麓东行,经太行山南麓与黄河北岸之间的一条狭长通道,进入河内平原。
从今天的华山、潼关向东一条线穿过洛阳,一直走到成皋(虎牢关),才进入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豫东平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文章来源:[url=http: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
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
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先著文,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不过对具体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断代研究,则尚未出现。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仍,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者。
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疑给我们探讨历史政治地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
而欲进行战国时期政治地理的研究,理清其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动的轨迹,应是首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迄今为止仅有钟凤年、顾颉刚与史念海、杨宽、雁侠、陈伟、徐少华等不多的几位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
在上述这些研究中,除去陈伟、徐少华先生对战国时期楚国北疆的变迁考证较为详实之外,其余的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
本文拟在此即对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疆域变迁做一全面的考证,以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推动。
现存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作为疆域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且已被以往的学者几乎利用殆尽,因此想要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地下新的出土资料。
前些年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文字资料,其中主要有秦简《编年记》、曾侯乙墓中的简册、《包山楚简》及大量的秦封泥等,恰好都为考订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疆域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进行战国诸侯国疆域变动的考证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战国史料的编年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证的结论,因为依据不同的年代,就会复原出不同的历史面貌。
以往从事这段历史研究的学者,在运用这些材料时都会感到一个很大的不便,即很多事件发生的年代,由于文献记载的矛盾,很难判断确切的时间。
仅有的可作为年代参考依据的《史记·六国年表》,又包含有大量无法理顺的问题。
现在这一问题终于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解答。
日本学者平势隆郎经过潜心的研究考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编纂了一部《新編史記東周年表--中國古代紀年の硏究序章》,该书将纷繁矛盾的先秦史料做了梳理,可谓目前最为完善的一部先秦历史纪年表。
这一年表不仅将战国时期的事件做了统一的排序,而且也相应地澄清了一些史实。
不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该书的编纂是将《史记》所载之事完全做为信史而进行的,而对《史记》所记之事的真伪并未做进一步的考订,这是此书略显不足之处。
在此书出版之后,又有一位日本学者藤田勝久刊布了其研究成果--《史記戦国史料の研究》。
此书主要对《史记》的《本纪》及主要《世家》中所涉及的战国史料的编年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其大部分结论与《新編史記東周年表》相同。
因此本文在下面所从事的具体疆域考证的系年,基本上即以《新編史記東周年表》(后文简称平势《表》)为准。
另外,缪文远又有《战国史系年辑证》问世,但因此书仍主要是以《史记·六国年表》及《资治通鉴》的《周纪》与《秦纪》为线索,并未跳出传统的战国纪年的窠臼,故本文不采缪氏之说。
魏,本为西周封国,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此地。
《左传·闵公元年》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EW-w?Q g4t3AA.x#Y.d%[9k%~,B*fX'a春秋中文社区n:YFU1[;i$I(nj-wj7L载:"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
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
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魏世家》所载略同:"献公之十六年(前661),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
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魏城在今山西芮城县北。
后来毕万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从其国名而称为魏氏。
战国时期的魏国即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晋文公即位,令毕万子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
据《魏世家》,魏武子之子悼子时,又徙治霍(今山西霍州西南)。
晋悼公之十二年(前562),魏绛又由霍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公元前451年,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伐灭知伯,分其地。
随后,魏又与韩、赵两国三分晋国,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
由于战国前中期韩国北疆与赵国南境接壤,这种形势便将魏国河东与河内地区隔断,使魏国疆域分为东、西两个地理区域,因此本文拟分别考证这两个区域四至的变动情况。
二、xx西部区域边界的变化战国时期,魏国西部区域主要指魏河西、河东地区。
在这一区域魏主要与秦国、赵、韩三国接壤。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讨论一下魏这一部分疆域的变化情况。
(一)西境bbs.cqzg.cu7\j(c"i3o-N8Y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R1wa9]5b2U*y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MOn M-D`8wo4{h春秋中文社区&w;x$Fz3R{LWU,b魏西境的变化是魏、秦两国相互争夺土地的结果。
魏、秦之间的领土争夺先从西河地区展开。
魏文侯执政后,任用李悝,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措施,使魏国的实力大为增强。
二十一年(前422),魏为防范秦国的侵袭,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市西南)筑城。
少梁在西河以西,加之《秦本纪》说在魏筑少梁后,"秦击之",所以可推知该地其时与秦地相接,为魏西境上地。
魏国此时西境已有西河的部分土地。
二十二年,魏国再次向位于自己领土西境外的秦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渭水南岸的郑(今陕西华县)地才收兵,并在雒(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洛河南岸)、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筑城。
二十三年,魏复城少梁。
此年复城少梁,当是此地邻秦,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之故。
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Q$A`7}-e二十八年,魏派太子击围攻秦之庞(今陕西韩城市东南),"出其民",将庞地占为己有。
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c,]1i }^三十一年,魏将吴起率军伐秦,夺取了秦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与元里(今陕西澄城南)等地,并在该二地筑城。
临晋、元里亦在西河地区,加上前此魏所据有的少梁、洛阴、合阳、庞等地,魏将河西地区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春秋时期,河西之地本为晋地,公元前645年,晋将河西地献给了秦国。
现在魏又占领了该地。
于是魏置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以抵御秦、韩等国的进攻。
四十六年,秦又侵位于渭水之南的魏之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
魏、秦两国在渭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四十八年,秦伐魏,再败魏于渭南的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俘虏了守将识。
魏国渭水以南领土缩减了不少。
惠成王五年(前366),魏为了巩固其在渭南的疆土,于是在武堵(都)(今陕西华县东)筑城,但仍被秦国所败。
因此时秦为献公执政,通过一些改革,秦国力已由弱转强。
同年,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该地也当为秦所得。
自此,秦开始了逐步重新夺取魏xx之地的行动。
八年,秦又向北攻打魏河西的少梁,赵再次出兵相救,才得以抵挡秦军的攻势。
九年,魏继续与秦在少梁作战,结果被秦庶长国所率的军队击败,魏将公孙痤等被俘,位于少梁东北的庞为秦所取。
庞原本属秦,故此次秦当是收回之。
十七年,魏与秦战于元里,秦攻占了魏的少梁。
十九年,魏在河西筑长城,南起于渭水南岸的阴晋,向北越过渭水、洛水,经大荔、澄城、合阳诸县,最后止于少梁。
三十年,魏在西境与卫鞅所率的秦军交战,结果魏军败北。
至迟三十三年,合阳属秦。
三十三年,秦攻魏,败魏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俘虏了守将魏错。
惠成王更元三年(前332),魏将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献给了秦国,以求和好。
xx该地后,更名为xxxx。
更元五年,秦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大败魏将龙贾所率之军,斩首四万五千。
与此同时,迫于秦的压力,魏将河西之地献给了秦国。
这样,魏与秦当以黄河为界。
春秋中文社区]4mz:J6Fh8j-J:[O%n:X春秋中文社区:k7N-|8e@p zE T文学虚拟文学xx奇幻历史文化休闲R0ZL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更元六年,秦攻取了魏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东)、焦。
化休闲"K\'Qx"q0w7s0H至迟于哀王十二年(前307),皮氏复由秦归魏。
Z!p7t Z-_春秋中文社区b:{b1UA;y)Lg十三年,xx又在xx筑城。
昭王六年(前290),魏又将河东四百里之地送给了秦国。
同年,皮氏又为秦攻取。
(二)北境xx九年(前387),xx于浍水。
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os.f7S1{t*X'E二十五年,魏败赵于蔺(今山西离石县西)。
惠成王十年(前361),赵与魏又易地。
魏将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二地给了赵国。
惠成王更元七年(前328),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献给了秦国。
魏至迟在魏文侯卒位的公元前395年已置有上郡。
上郡之领域,杨宽以为有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
在魏上郡属秦之时,原为魏十五县的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亦当同时属秦。
更元十三年,秦攻取了魏的平周(今山西介休县西)。
(三)东境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王垣(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惠成王九年(前362),魏与韩、赵发生利害冲突,魏相公孙痤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
擒赵将乐祚,伐取了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
惠成王更元十三年(前322),秦攻取了魏的曲沃(山西闻喜县东北)。
昭王四年(前292),秦大良造白起率军攻魏,夺取了魏之垣邑,旋秦又将该地归还给魏国。
六年,垣又为xx攻取。
至迟九年,魏绛(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地属秦。
绛本春秋晋国之都,战国时期,绛入于魏。
文侯三十九年时,秦对魏发动攻击,一直打到魏国的阳狐(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此时两国当以此地为界。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惠成王二年(前369),魏与韩、赵联军战于浊泽。
结果,魏军大败。
其地应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
七年,秦向东进军,越过黄河,攻打魏的河东之地。
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秦军大败魏军,斩首六万。
赵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围。
十九年,秦大良造卫鞅率军围攻魏旧都安邑,迫使安邑降秦。
后安邑又还属魏(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