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教程共76页文档
合集下载
神经解剖学 ppt课件
★外形:扁圆柱形,全长粗细不 均,平C5、6有颈膨大(C5-T1),平 第T12有腰骶膨大(L2-S3),分别 发出到上肢和下肢的神经,神经 细胞相应增多。腰骶膨大以下逐 渐变细,称脊髓圆锥,再向下是 无神经结构的终丝下延到尾骨, 主要由软膜组成
★沟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两条前外侧沟,两条后外侧沟
板层 Ⅶ
中间外侧核(T1~L2 )——与内脏运动有关(交感神经) 胸核(背核 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 ~ 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板层 Ⅷ — 中间神经元,影响γ与α运动神经元
15
板层 Ⅸ— 前角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躯干肌 前角外侧核: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关节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特殊
本体感受器
【感觉器官】
分布 皮肤 眼、耳
内脏、心血管 鼻、舌
肌、腱、关节
感受刺激性质
痛温触压 光、声
痛、胀、饥饿 压力、化学成分
嗅、味
位置、运动、震动觉
4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脑
躯体神经
神经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
脊髓
脊神经
内脏神经
躯体感觉 内脏运动 内脏感觉
5
神经元
分类
按功能 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
四肢肌
躯干肌固有肌
(Rexed 板层学说) 板层—- 核团对应关系
大 小
细胞 细胞
梭外肌 梭13内肌
(一)灰质
Rexed 板层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外感受区
板层Ⅲ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Ⅳ
★沟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两条前外侧沟,两条后外侧沟
板层 Ⅶ
中间外侧核(T1~L2 )——与内脏运动有关(交感神经) 胸核(背核 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 ~ 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板层 Ⅷ — 中间神经元,影响γ与α运动神经元
15
板层 Ⅸ— 前角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躯干肌 前角外侧核: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关节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特殊
本体感受器
【感觉器官】
分布 皮肤 眼、耳
内脏、心血管 鼻、舌
肌、腱、关节
感受刺激性质
痛温触压 光、声
痛、胀、饥饿 压力、化学成分
嗅、味
位置、运动、震动觉
4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脑
躯体神经
神经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
脊髓
脊神经
内脏神经
躯体感觉 内脏运动 内脏感觉
5
神经元
分类
按功能 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
四肢肌
躯干肌固有肌
(Rexed 板层学说) 板层—- 核团对应关系
大 小
细胞 细胞
梭外肌 梭13内肌
(一)灰质
Rexed 板层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外感受区
板层Ⅲ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Ⅳ
神经解剖学-总论ppt课件
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反射可 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 天固有的反射;例如,异物刺激角膜引起眼睑闭合 的角膜反射、婴儿的吸吮反射、膝跳反射等。这些 反射的通路生来就有,反射弧固定。引起非条件反 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 得的。它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它们的反射通路不是 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神经元
尼氏体 胞体
神经原纤维
突起 树突 轴突
精品
17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辅助作用):对神经元有支持和保护等作用。
精品
18
1、胞体
2、
突起
轴突
树突
神经元的构成
精品
19
冲动传导模式:树突-胞体 -轴突传出-另一个神经元
精品
20
神经元分类
•按形态: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四、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情况,了解反射的概 念
精品
5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1、 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
3 、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 界。
精品
6
神经系统的区分
概念:是由脑、脊髓 以及遍布全身 各处和神经共同组成 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分为两部分
精品
29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 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 应答性反应。 分 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
也就是反射活动所通过的结构。 包 括:感受器—感觉(传入)N元—
神经元
尼氏体 胞体
神经原纤维
突起 树突 轴突
精品
17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辅助作用):对神经元有支持和保护等作用。
精品
18
1、胞体
2、
突起
轴突
树突
神经元的构成
精品
19
冲动传导模式:树突-胞体 -轴突传出-另一个神经元
精品
20
神经元分类
•按形态: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四、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情况,了解反射的概 念
精品
5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1、 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
3 、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 界。
精品
6
神经系统的区分
概念:是由脑、脊髓 以及遍布全身 各处和神经共同组成 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分为两部分
精品
29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 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 应答性反应。 分 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
也就是反射活动所通过的结构。 包 括:感受器—感觉(传入)N元—
神经解剖学ppt课件
编辑课件
8
(3)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功能相近的神 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灰质团块。 (4)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聚集而 成。
编辑课件
9
(5)纤维束 白质中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 经纤维聚合成束。
(6)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突起 聚集而成。外包被膜,神经束膜、神经内膜
编辑课件
神经解剖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形态结 构的学科,是神经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及临床神经、精神病 学的重要基础课,对神经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神经解剖学包括: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 神经系统的发生、神经系统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编辑课件
3
第一章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功能 1. 调节和控制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活动。 2 .通过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维持机体与外
编辑课件
28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按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1)假单极神经元peudounipolar neuron
胞体的位置:细胞体在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 突起的特点: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离胞体不远处呈“T”形分为两支, 一支伸向周围至皮肤、运动器或内脏等处的感受器,称为周围突;另一支进 入脑或脊髓,称为中枢突。 神经冲动的传导:感受器接受内、外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沿周围突和中枢突传到中枢。按传导神经冲动的方向,周围突相当于树突, 中枢突相当于轴突。 (2)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 细胞体的位置:此类神经元存在于视网膜、鼻腔粘膜嗅部和前庭蜗器神 经节内。 突起的特点:从胞体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是树突;连感受器; 另一个是轴突。 (3)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 胞体的位置:主要位于脑和脊髓内,也有部分存在于内脏神经节内。 突起的特点: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是人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神经元。
昆医系统解剖学课件-脑干、小脑、间脑
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大脑皮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脑神经 躯体运 动核 脊髓前 角运动 神经元
传导控制骨骼肌随 意体运动的神经冲动
小脑 cerebellum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
幕下方,脑干的背
面。
二、外形
小脑蚓:两半球之间的缩窄部分 小脑半球:上面平坦,下面隆起
三、分叶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或原小脑) 小脑前叶(旧小脑或前庭小脑) 小脑后叶(新小脑或大脑小脑)
(一)脑干外形:
1、腹侧面:
1)结构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 锥体 橄榄
锥体交叉
背侧面:
1)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2)小脑脚(上、中、下) 3)菱形窝: 4)上丘、下丘 5)滑车神经根 上丘 下丘 内侧隆起 正中沟 面神经丘 滑车神经 小脑上脚 界沟 小脑中脚 前庭区 听结节 小脑下脚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二、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丘脑中央辐射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
脊髓丘系和 内侧丘系
功能:传导对侧半身的躯体感觉
三、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其轴突组成听辐射 至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其轴突组成视辐射 至视觉中枢。
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 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 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其轴突 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 触觉。 3)三叉丘系: 对侧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
其轴突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粘膜的痛、 温、触觉。
昆明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教程
和舌回上部)。
听觉中枢(41、42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 嗅觉中枢(34区)位于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邻近皮质。 味觉中枢(43区)位于顶叶岛盖及岛周皮质。接受来自丘
脑腹后内侧核的味觉冲动。
平衡中枢(2区)位于中央后回的下部头面投影区,接受来
自丘脑腹后外侧核的平衡觉冲动。
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
脑 皮 层 分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钩束 扣带
弓状纤维
下纵束
投射纤维
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
绝大部分经过内囊
前肢
内囊前肢、膝、后肢
膝
后肢
内囊的纤维束
前肢 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膝:皮质核束
后肢: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视觉区。其主要功能是对字义的理解。该区损伤,患者视 觉无障碍,但读不懂字义和句义,称失读症。
书写中枢(8区)位于额中回后部,靠近中央前回手区。其
主要功能是书写与绘画。该区损伤,患者手的运动虽很正 常,但书写、绘图出现障碍,称失写症 。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视觉中枢(17区)位于枕叶距状沟两侧的皮质(楔叶下部
躯体运动中枢(4、6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调控躯体随意运动。 该区特点为: (1)定位关系为倒置人体,头部正位。 (2)身体各部投影区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而与形 体大小无关。 (3)左右交叉,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运动。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躯体感觉中枢(3,1,2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旁小叶后部。该
端 脑 的 外 形 (底面)
右侧额叶底面
听觉中枢(41、42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 嗅觉中枢(34区)位于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邻近皮质。 味觉中枢(43区)位于顶叶岛盖及岛周皮质。接受来自丘
脑腹后内侧核的味觉冲动。
平衡中枢(2区)位于中央后回的下部头面投影区,接受来
自丘脑腹后外侧核的平衡觉冲动。
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
脑 皮 层 分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钩束 扣带
弓状纤维
下纵束
投射纤维
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
绝大部分经过内囊
前肢
内囊前肢、膝、后肢
膝
后肢
内囊的纤维束
前肢 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膝:皮质核束
后肢: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视觉区。其主要功能是对字义的理解。该区损伤,患者视 觉无障碍,但读不懂字义和句义,称失读症。
书写中枢(8区)位于额中回后部,靠近中央前回手区。其
主要功能是书写与绘画。该区损伤,患者手的运动虽很正 常,但书写、绘图出现障碍,称失写症 。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视觉中枢(17区)位于枕叶距状沟两侧的皮质(楔叶下部
躯体运动中枢(4、6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调控躯体随意运动。 该区特点为: (1)定位关系为倒置人体,头部正位。 (2)身体各部投影区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而与形 体大小无关。 (3)左右交叉,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运动。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躯体感觉中枢(3,1,2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旁小叶后部。该
端 脑 的 外 形 (底面)
右侧额叶底面
系统解剖学课件--脊神经-昆明医学院
-44-
-45-
脊神经 四肢的皮肤、肌肉神经支配小结
-46-
上肢肌的神经支配小结
肩臂肌
三角肌 喙肱肌 肱二头肌 肱肌 肱三头肌
腋神经 肌皮神经 桡神经
-47-
前臂肌
指浅屈肌尺侧半、
前群:尺侧腕屈肌
尺神经
前臂前群肌 (除3块肌外)
正中神经
后群: 肱桡肌
前臂后群肌 桡神经
-48-
手肌
鱼际肌、第一、二引状肌 →正中神经
1)臀上神经 2)臀下神经 3)股后皮神经 4)阴部神经 5)坐骨神经
-38-
-39-
肌支支配: 大腿后群肌、 髋关节
-40-
坐骨神经
Sciatic nerve
胫 神 经
腓 总 神 经
腓腓 肠肠 内外
腓 深
腓 浅
侧侧 神 神
足
足
皮皮 神神
经
经
底 底 经经
外内
侧侧 腓
神神 经经
肠 神 经
-41-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心血管壁内(感受器receptor)
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sympathetic nerves, 副交感 神经parasympathetic)→心肌、平滑 肌和腺体(效应器effector)
-9-
(二)脊神经的分支 前支、后支、脊膜支、交通支 后支分布于项、背及腰骶部深层肌和皮肤。
-23-
桡神经
-24-
5.桡神经radial nerve:
发自后束,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下外, 在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深支,深支穿旋后肌至前 臂的后面。
支配臂部和前臂的伸肌群。 肱骨中段骨折→易伤桡神经 (导致“垂腕”)
-45-
脊神经 四肢的皮肤、肌肉神经支配小结
-46-
上肢肌的神经支配小结
肩臂肌
三角肌 喙肱肌 肱二头肌 肱肌 肱三头肌
腋神经 肌皮神经 桡神经
-47-
前臂肌
指浅屈肌尺侧半、
前群:尺侧腕屈肌
尺神经
前臂前群肌 (除3块肌外)
正中神经
后群: 肱桡肌
前臂后群肌 桡神经
-48-
手肌
鱼际肌、第一、二引状肌 →正中神经
1)臀上神经 2)臀下神经 3)股后皮神经 4)阴部神经 5)坐骨神经
-38-
-39-
肌支支配: 大腿后群肌、 髋关节
-40-
坐骨神经
Sciatic nerve
胫 神 经
腓 总 神 经
腓腓 肠肠 内外
腓 深
腓 浅
侧侧 神 神
足
足
皮皮 神神
经
经
底 底 经经
外内
侧侧 腓
神神 经经
肠 神 经
-41-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心血管壁内(感受器receptor)
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sympathetic nerves, 副交感 神经parasympathetic)→心肌、平滑 肌和腺体(效应器effector)
-9-
(二)脊神经的分支 前支、后支、脊膜支、交通支 后支分布于项、背及腰骶部深层肌和皮肤。
-23-
桡神经
-24-
5.桡神经radial nerve:
发自后束,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下外, 在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深支,深支穿旋后肌至前 臂的后面。
支配臂部和前臂的伸肌群。 肱骨中段骨折→易伤桡神经 (导致“垂腕”)
临床神经解剖学[]文稿演示
第2颈椎棘突粗大,在椎体上方有 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齿突向上伸 入寰椎内,被横韧带限制在寰椎的 后方。寰椎围绕齿突旋转,使头产 生左右旋转动作,所以第2颈颈椎 椎间孔的上下界为上下椎弓根。
椎间孔的后界由相邻两个椎体的上 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孔的前界,一 部分由椎体,一部分由钩椎关节构 成。颈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正中, 仅占椎间孔直径的1/3~1/4,正常颈 椎间孔的大小不同,C2~3的椎间 孔较大,C3~4和C4~5的椎间孔 也比C5~6和C6~7的椎间孔大。
硬脑膜
颅内硬脑膜分为两层,除静脉窦外,两层密切相连。在颅 骨顶部,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比较疏松。在颅底、脑神经 通过的骨孔等处,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十分密切。
硬脑膜内层有数处折入颅腔,形成大脑镰、小脑镰、小脑 幕、鞍隔。大脑镰折入大脑纵裂,前起筛骨鸡冠,向后到 枕内隆凸。向下,前半到胼胝体,后半到小脑幕,将大脑 两半球分隔。小脑镰由枕内隆凸和枕骨大孔后缘之间向内 折入,将小脑两半球分开。小脑幕是由枕内隆凸和颞骨岩 部上缘向内折入,将大脑半球和小脑分隔。小脑幕和后床 突之间有小脑幕游离缘形成的小脑幕切迹,中脑由其中通 过。鞍隔位于垂体之上,垂体柄由鞍隔的开口(鞍隔孔)通 过。
临床神经解剖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周围神经(The Peripheral Nerve)
第一章 颅 骨
一 解剖学 颅骨由23块成对的和不成对的、大小和
形状不同的骨块所组成。 颅骨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后
上方容纳脑组织;面颅位于前下方构成 面部的轮廓。 脑颅和面颅的比例因年龄而不同,成人 面颅约为脑颅的50%,儿童的面颅则小 于50%。
硬脑膜血管硬脑膜动脉为脑膜中动脉,位于 硬脑膜外层内。脑膜中动脉由颈外动脉的上 颌动脉发出后,由棘孔入颅,在颅骨内面的 动脉沟中向前向外走行2~3cm后,分前后两 支(图3一1)。前支向前向外,分布到颅前窝、 颅中窝以及额叶和顶叶的硬脑膜上。后支向 上向后,分布到颅后窝和枕叶的硬脑膜上。
椎间孔的后界由相邻两个椎体的上 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孔的前界,一 部分由椎体,一部分由钩椎关节构 成。颈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正中, 仅占椎间孔直径的1/3~1/4,正常颈 椎间孔的大小不同,C2~3的椎间 孔较大,C3~4和C4~5的椎间孔 也比C5~6和C6~7的椎间孔大。
硬脑膜
颅内硬脑膜分为两层,除静脉窦外,两层密切相连。在颅 骨顶部,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比较疏松。在颅底、脑神经 通过的骨孔等处,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十分密切。
硬脑膜内层有数处折入颅腔,形成大脑镰、小脑镰、小脑 幕、鞍隔。大脑镰折入大脑纵裂,前起筛骨鸡冠,向后到 枕内隆凸。向下,前半到胼胝体,后半到小脑幕,将大脑 两半球分隔。小脑镰由枕内隆凸和枕骨大孔后缘之间向内 折入,将小脑两半球分开。小脑幕是由枕内隆凸和颞骨岩 部上缘向内折入,将大脑半球和小脑分隔。小脑幕和后床 突之间有小脑幕游离缘形成的小脑幕切迹,中脑由其中通 过。鞍隔位于垂体之上,垂体柄由鞍隔的开口(鞍隔孔)通 过。
临床神经解剖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周围神经(The Peripheral Nerve)
第一章 颅 骨
一 解剖学 颅骨由23块成对的和不成对的、大小和
形状不同的骨块所组成。 颅骨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后
上方容纳脑组织;面颅位于前下方构成 面部的轮廓。 脑颅和面颅的比例因年龄而不同,成人 面颅约为脑颅的50%,儿童的面颅则小 于50%。
硬脑膜血管硬脑膜动脉为脑膜中动脉,位于 硬脑膜外层内。脑膜中动脉由颈外动脉的上 颌动脉发出后,由棘孔入颅,在颅骨内面的 动脉沟中向前向外走行2~3cm后,分前后两 支(图3一1)。前支向前向外,分布到颅前窝、 颅中窝以及额叶和顶叶的硬脑膜上。后支向 上向后,分布到颅后窝和枕叶的硬脑膜上。
《神经解剖学概论》课件
THANKS
汇报人:PPT
脑干是位于 大脑和脊髓 之间的部分, 负责协调身 体运动和感 觉
脑干包括中 脑、脑桥和 延髓三个部 分
中脑负责协 调身体运动 和感觉,包 括视觉、听 觉、平衡等
脑桥负责协 调身体运动 和感觉,包 括面部表情、 咀嚼、吞咽 等
延髓负责协 调身体运动 和感觉,包 括呼吸、心 跳、血压等
小脑的结构与功能
息
运动神经:控制肌肉收缩, 实现运动功能
Part Five
神经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感觉神经 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 元
感觉传导通路是神经系统中 负责传递感觉信息的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是感觉 器官,终点是大脑皮层
感觉传导通路的传递速度比 运动传导通路慢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包括脊髓前角 细胞、脊髓后角细胞、脑干 运动神经元等
神经突触 的形成: 神经突触 的形成、 生长和再 生过程
神经环路 的形成: 神经环路 的形成、 生长和再 生过程
神经可塑 性:神经 系统对环 境变化的 适应性和 可塑性
神经再生与修复的机制
神经干细胞:负责神经再生和修复的 主要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的重要物质
轴突再生:轴突断裂后,通过再生机 制重新生长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 整合信息、调节身体功能等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化 学突触和电突触
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支持和保护神经元:为神经元提供结构和营养支持,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参与信号传递:参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调节神经元的活动 免疫调节:参与免疫调节,保护神经元免受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害 修复和再生:参与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昆医系统解剖学课件-脊髓
侧脊髓丘脑束损伤 时, 对侧损伤平面1-2节 段以下的躯干四肢的痛温 觉和粗触觉传导障碍。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传导随
意运动冲动至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交叉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
皮质脊髓束
皮 质 脊 髓 束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双侧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脊 N
脊 N
四肢 骨骼肌
躯干肌
思考题?
脊髓半横断损伤会损伤哪些结构?分 别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的概念: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宜反应
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 —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浅反射:刺激浅感受器引起的反射活动 深反射:刺激深感受器引起的反射活动 病理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出现 的异常反射。
六条沟: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
外侧沟: 有脊神经
前根附着
后外侧沟:有脊神经
后根附着
(三)脊髓节段
1.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根丝附着的一段脊髓为 一个脊髓节段。 2. 31个脊髓段:C1—8,T1—12,L1—5,S1—5,CO1。
(四)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上颈髓节数(C1—4) = 平对的椎数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位于椎管内,下端在成人平第1 腰椎下缘平面。 (二)外形:前后略扁的圆柱形 1个圆锥:脊柱圆锥。 两个膨大: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 ------C5-T1脊髓节段。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L3-S2脊髓节段。
前索anterior funiculus
脊髓灰质核团的名称及其性质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传导随
意运动冲动至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交叉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
皮质脊髓束
皮 质 脊 髓 束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双侧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脊 N
脊 N
四肢 骨骼肌
躯干肌
思考题?
脊髓半横断损伤会损伤哪些结构?分 别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的概念: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宜反应
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 —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浅反射:刺激浅感受器引起的反射活动 深反射:刺激深感受器引起的反射活动 病理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出现 的异常反射。
六条沟: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
外侧沟: 有脊神经
前根附着
后外侧沟:有脊神经
后根附着
(三)脊髓节段
1.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根丝附着的一段脊髓为 一个脊髓节段。 2. 31个脊髓段:C1—8,T1—12,L1—5,S1—5,CO1。
(四)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上颈髓节数(C1—4) = 平对的椎数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位于椎管内,下端在成人平第1 腰椎下缘平面。 (二)外形:前后略扁的圆柱形 1个圆锥:脊柱圆锥。 两个膨大: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 ------C5-T1脊髓节段。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L3-S2脊髓节段。
前索anterior funiculus
脊髓灰质核团的名称及其性质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昆明医学院
(三)脑积水(hydrocephalus) 正常脑脊液循环
1.概念 2.原因及分类 原因: 分类:交通性脑积水
非交通性脑积水
3.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婴幼儿脑积水 成人脑积水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性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meningitis)
(一)、病因和发病原理
上呼吸道卡他性炎
脑膜炎 双球菌
鼻咽部
1% 入血
健康带菌
败血症
菌血症
10%
90%(血脑屏障)
其他 途径
暴发性脑 膜炎球菌
软脑膜、脑脊膜
败血症
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
(二)、病理变化
肉眼
镜下
临床病理联系:
颅内压升高 脑膜刺激症 颅神经麻痹 脑脊液变化
角弓反张
(三)、结局及并发症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临床表现为沃—弗综合征 儿 童多见、起病急骤、病程短、 脑膜病变轻。
二﹑病毒性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一)、病因及发病原理
乙脑 虫媒 血管内
病毒
皮细胞
隐性感染
单核巨噬 入血 病毒
细胞系统
血症
血脑 屏障
乙型脑炎
CNS 激发细胞/ 体液免疫
(二)、病理变化 病变分布特点
肉眼: 镜下:血管变化病变 脑脊液循环阻塞 脑水肿
3.病理变化: 脑移位、脑室变形、脑疝
扣带回疝 海马沟回疝 小脑扁桃体疝
4.临床症状: 头痛、呕吐、 视乳头水肿、 脑疝所致后果
(二)脑水肿(brain edema)
1.概念: 2.原因和类型:
血管源性脑水肿
昆医系统解剖学课件绪论
学习方法
4.五联系: 联系标本模型 联系功能 联系活体 联系临床 前后联系
5.克服三怕:怕脏 怕气味 怕触摸标本
学习方法和技巧
• 多看多问 • 能力培养 • 加强交流
等不及了 让我们学习运动系统吧
运 动系 统
Locomotor System
骨——杠杆 关节——枢纽 骨骼肌——动力
被动部分 主动部分
一、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这门课的目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撑握人体各器官 和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性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 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系统解剖学
人 体 解广
解剖学 组织学
(狭义) 局部解剖学
()
剖义 学
胚胎学
细胞学
其它分科
Anatomical position
身体直立﹑面向前﹑ 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 足并拢﹑足尖向前;上 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 掌心向前。
方位术语
上superior
下inferior
前anterior(腹侧ventral) 后posterior(背侧dorsal)
内侧medial
外侧(lateral)
• 正常 • 异常 abnormal ✓ 变异 variation ✓ 病理
学习方法
1. 三边:边读、边认、边议。 2. 三勤: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 3. 四辨证: 文图辨证(文字叙述对照图谱) 立体辨证(平面挂图对照标本、模型) 活体辨证(标本、尸体对照活体) 动态辨证(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及变异类型)
Locomotive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Urinar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