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背景;(2)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3)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查询、讨论等方式,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概念、背景、主要发明和发明人,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中各项发明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发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深远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工业革命的小短文,不少于300字;2. 调查身边的事物,了解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八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的起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八年级历史课程中,《工业化的起步》是一章节至关重要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了解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案例以八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的起步》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史料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阶段特征、成就及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工业发展的关注和认识。
3.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时代背景的课堂活动,如模拟工业化进程中的谈判、辩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氛围。
4.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使他们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共同探讨工业化起步的各个方面。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他们关注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我国工业化起步的阶段特征、成就及影响。
2.强调工业化起步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应具备的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图片、文献等资料,进行历史事件、人物、成就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
5.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比较分析等,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故事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法律及其评价。
看课本图表“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了解“一五计划”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一五计划”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观察图表,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我国人民巨大的建设勇气和改变祖国面貌的决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一五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民主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新中国通过经济建设和完善民主法治,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对新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性质。
本课的地位:这节课主要介绍“一五计划”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1953—195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奠基时期,正是有了这个时期的工业和法制的奠基活动,才为进一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大概的了解,但是不太具体,需要进一步引导,才能进入历史情境。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事件的的方法。
《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能力目标:(1)、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学习。
(2)、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微视频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学会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整理知识,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展示、讨论交流,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基本史实,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重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师生、生生互动,通过让学生动口、动脑,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我国人民巨大的建设勇气和改变祖国面貌的决心。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新中国通过经济建设和完善民主法治,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本课学习,将有助于全面、完善的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学习并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
八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教案、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பைடு நூலகம்业化进程的直观感受。
5.通过课堂讲解、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工业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树立科技创新、勇于改革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现象?这个时期对人类历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这幅图片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情景。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重要力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小短文,要求涵盖工业化背景、条件、我国工业化初期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等方面,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史料整理、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请同学们分组收集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事例,分析这些事例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制作成PPT,下节课进行展示。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提高历史素养。
4.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5.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影响;(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成就;(3)能够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工业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工业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工业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2)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化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工业化的定义;(2)工业化的发展阶段;(3)工业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2. 第一次工业革命:(1)主要发明及发明人;(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传播。
3. 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主要成就及代表人物;(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成就;(3)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
2. 教学难点:(1)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2)工业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工业化进程的短片;(2)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工业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3. 思考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主要发明;(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3)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变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发明;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3.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3. 两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实践和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工业化的起步》;2. 相关图片、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工业革命前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2)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发明;(2)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3)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总结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变革;(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化进程,探讨其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思考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1)分析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3. 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2. 课件:工业革命相关图片、资料3. 视频资料:工业革命相关纪录片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Step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主要发明和创新。
Step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课件,详细讲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重点阐述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Step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化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Step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工业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Step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工业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Step 7: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深入思考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Step 8: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工业企业,直观感受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变化。
2.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体会工业化创新的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的起步》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发明和影响。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近现代史的重要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科技革命,以及其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工业化的概念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工业化的含义和影响。
同时,学生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有较大的兴趣,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发明和影响,掌握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科技发明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发明和影响。
2.难点:工业化进程中的科技革命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工业化进程中的图片,如蒸汽机、纺织机等,引导学生对工业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发明和影响。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掌握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认识到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工业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三、教学难点:1. 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发明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工业化时期的典型案例,如英国的雾都伦敦。
(2)学生分析案例中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 研究性学习:调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工业化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化的问题和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化带来的具体问题。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工业化的看法和理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工业企业,直观感受工业化的实际运作。
2. 邀请企业家或专家讲座,分享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和挑战。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第4 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基础知识。
2.解读图表《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体验与感悟“一五”计划实行的背景;观看《鞍山大型轧钢厂》《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奠基石》《长春一汽》《一五计划工业和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等图片,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知道“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了解一五计划基本任务和成就,知道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法与学法启发式教学、体悟教学;角色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
毛泽东感慨地说了一段话。
请听一一毛泽东(学生模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为了实现工业化,1953 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个五年计划。
好,让我们来学习第4 课“工业化的起步”。
(二)自主学习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对照提纲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初步做笔记。
(三)合作探究1 •小组对照提纲,互相质疑释疑。
2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1)读《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回答:由表中数字比 较,你得出什么结论?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 (人均)2.阴千克 4千克 5妙古千克 发电臺(人均)2, 76千克10. 9于瓦3寸29归干瓦P 寸学生先自己观察分析后,小组讨论,得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工业 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教案标题: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 掌握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3. 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
难点: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工业化起步阶段的背景介绍、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教学素材:包括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二、讲解工业化起步阶段的背景和影响(15分钟)1. 介绍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会在18世纪的英国开始?2. 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的影响:工业化带来了哪些社会变革?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3. 探讨工业化对经济的影响:工业化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哪些行业受益最大?4. 讨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化带来了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三、分析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0分钟)1. 介绍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如工业革命的爆发、蒸汽机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等;2. 分析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如何从起步阶段逐渐发展壮大的?各个行业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四、讨论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2. 展示讨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工业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掌握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并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通用3篇)
《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通用3篇)《工业化的起步》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二、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第一个五年计划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
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学设计2: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4)通过联系家乡汽车工业──“一汽”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中国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5)通过问题设置,逐层引导,培养学生在思索中获得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对家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积极风貌。
(3)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新中国第一批国产汽车和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图导入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结合教材中《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图表,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一五”计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它是由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历史上工业化的起步优秀教案大全3篇
历史上工业化的起步优秀教案大全3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提供与工业化的起步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8——22,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一五”计划,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 ___、 ___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主题是工业化的起步,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建国初的经济建设不了解,经济问题学生也不易理解,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最好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提供大量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 ___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 ___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 ___的召开和中华人民 ___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___的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 ___宪法》。
初中初二下册历史《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设计
初中初二下册历史《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的起步,掌握其历史背景及特点;2.理解英国为什么率先进行工业化;3.知道工业化的推动因素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工业化的概念和特点;2.工业化的历史背景及演变过程;3.英国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原因;4.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阅读法:讲解教材内容并进行解读,由学生浏览教材并思考问题,进行课上讨论。
2.引导法:通过引导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对于工业化的观点。
3.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化进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工业化的本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工业化的起步1.介绍工业化的概念、特点和历史背景。
2.分析工业化的推动因素,并进行课上讨论。
3.分组讨论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后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
第二课时:英国率先进行工业化1.讲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具体原因。
2.明确英国所处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并了解英国独特的工业环境。
3.分析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第三课时:工业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介绍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也包括其对中国的影响。
2.分组讨论工业化时期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3.总结工业化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1.针对所学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形成一份小结。
2.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工业化时期重大发明或发现的文献报告。
3.针对学生的书面报告,组织成为班级展览。
六、教学评价1.在课中引导学生思考,动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检测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3.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的观点,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历史》初中初二下册。
2.其他教学资源:相关电子和纸质图书、课外材料。
八、教学反思1.本教案采用了阅读法、引导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工业化的相关知识。
2.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小结以及班级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更为深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历史上工业化的起步优秀教案大全3篇
历史上工业化的起步优秀教案大全3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提供与工业化的起步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历史上工业化的起步优秀教案大全3篇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8——22,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一五”计划,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主题是工业化的起步,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建国初的经济建设不了解,经济问题学生也不易理解,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最好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提供大量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
3. 了解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3. 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成就4. 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成就。
2. 教学难点: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工业化的具体实例。
3.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工业化概念及其重要性:简要介绍工业化的定义,阐述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 分析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讲解工业化起步的内部和外部原因,阐述工业化起步所需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条件。
4. 讲解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成就:回顾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介绍取得的重大成就。
5.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工业化对相关行业和地区的影响。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
7.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工业化起步的原因、我国工业化历程和成就的理解,以及对工业化影响的认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工业化概念及其重要性的理解。
b. 学生对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的掌握。
c. 学生对我国工业化历程和成就的认知。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2. 学会通过图片、资料等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 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学会珍惜今天的生活,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如何评价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工业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讲解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5. 案例分析:以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例,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工业化进程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劳动力权益等。
初中历史_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课题:第4 课工业化的起步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教师: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脍炙人口。
一方面写出了游长江的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抒发了一种迎着大风大浪踏步前进的豪情壮志。
同学们知道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哪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吗?这一成就是在什么时期取得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教师:那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相比又如何呢?教师:美国当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印度与中国有相似的命运,刚刚摆脱了西方国家的侵略、奴役,走上了民族振兴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基础知识。
2.解读图表《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体验与感悟“一五”计划实行的背景;观看《鞍山大型轧钢厂》《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奠基石》《长春一汽》《一五计划工业和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等图片,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知道“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了解一五计划基本任务和成就,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法与学法:启发式教学、体悟教学;角色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
毛泽东感慨地说了一段话。
请听──毛泽东(学生模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为了实现工业化,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好,让我们来学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对照提纲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初步做笔记。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对照提纲,互相质疑释疑。
2.师生合作解决疑难:(1)读《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回答:由表中数字比较,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先自己观察分析后,小组讨论,得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PPT出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发展重工业,为什么?根据自学情况和下列材料讨论:首先是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工业基础薄弱,其次是受苏联的影响。
斯大林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两个原因:首先是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工业基础薄弱,其次是受苏联的影响。
PPT出示:为什么还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商业,培养建设人才?老师点拨:“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商业,培养建设人才”,这是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否则,光生产汽车、飞机,老百姓无法过日子;没有人才无法进行工业建设。
(3)PPT出示图片《鞍山大型轧钢厂》《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的奠基石》《长春一汽生产和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图》。
由以上图片,你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有哪些成就?学生回答。
然后PPT动态出示《“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与学生一起梳理工业成就。
①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投产、长春一汽、中国一飞、沈阳一床
②交通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成,沿海老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西北形成新工业基地。
(4)“一五”计划的作用
在梳理“一五”计划成就后,老师问:“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有什么作用?请观看“一五计划”视频片断后思考回答: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迈进。
(5)民主建设成就: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出示课本21页上右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片断》,并让学生阅读本页小字,小组讨论后回答:该宪法的内容与性质是什么?
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老师补充说明:这部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也标志着政治体制基本形成。
(四)整合知识
学生先自主复习构建,然后展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构建,如下:
(五)检测巩固
1.我国现在正处于“十二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应该是()A.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国家工业化,完成三大改造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下图是1954年邮政总局发行的特种邮票。
它的发行是为了庆祝()
A.《共同纲领》的通过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D.《双十协定》的签订
3.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任务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完成土地改革 C.完成三大改造 D.发展重工业4.旧版1分纸币的正面主景图案,是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这辆汽车最早产生的时期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改革开放初期 D.21世纪初
5.下列哪项内容出自下图法律文件?()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B.“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C.“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6.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部宪法的特点是()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坚持科学发展观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7.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
“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A.“—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8.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经历了漫长的奋斗历程。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为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党和政府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建成沟通我国西南、西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哪条铁路?
(2
上表材料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该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怎样理解其社会主义性质?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A 6.B 7.A
8.(1)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宝成铁路。
(2)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回答重工业投资比例最高,交通运输业次之也可)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回答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可)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理解: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