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的“三从”的真正意思

合集下载

写一下对三重四德的新的认知和理解

写一下对三重四德的新的认知和理解

写一下对三重四德的新的认知和理解
1、新的三从是指从世界、从爱、从己;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

2、从世界:应从宏观角度看整个局势的发展。

全球化下,各国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崛起,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香港虽为国际城市,与中国的关系不可分离。

3、从爱:应该用爱去化解家庭、工作、社交中的冲突。

4、从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准确定位。

5、文德武德:社会竞争大,虽然不至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要见多识广、培养专长。

6、言娴淑德:凡事从他人角度着想,口出慧言,用女性的温柔言语打动人心。

7、品学兼德:善良的品格增加人缘,品位增添魅力;不断学习,追求进步,才能越来越美丽。

8、修身立德:发掘、善用女性细腻、温婉的特质,面对工作时表现自信、面对生活呈现优雅、面对家庭展现美德。

9、上述新“三从四德”已与旧“三从四德”大相径庭。

在中国封建社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要求女性“三从四德”。

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地位提高,它逐渐被抛弃。

历史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起源

历史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起源

历史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起源一、三从四德的源由与内容(一)「三从」1、起源「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2、内容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3、变化之后「三从」引申为既为人之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

(1)如何「从父」「未嫁从父」是要求还未出嫁、住在父亲家中的闺女孝顺父母,听从父权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

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2)如何「从夫」既嫁从夫,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

从夫,始于女子出嫁时,迎娶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

(3)如何「从子」对寡妇而言,「从子」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遵从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由儿子决定重大事情。

(二)、「四德」1、起源「四德」初见于《周礼.天官.内宰》2、内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解释「四德」本是宫廷妇女必备的四种修养。

德:德行、言:言辞、容:容貌、功:技艺,包含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故称为「四教」或「四行」。

后由宫廷传入民间。

二、三从四德引出的一些现象(一)「女教」传统「女教」从汉朝到清末延续二千年,教育的对象上至宫廷后妃,下至平民妇女,针对不同身份﹕女儿、妻妇、母亲,对她们的道德、言行、举止反复教导训戒。

「女教」书籍的作者有男性君王、宰辅、儒学大师、道学家和身为家长的父兄,也有身为女性的宫廷后妃、女师和已为人之母的知识妇女。

撰写这些书籍之目的,无非使妇女成为遵守礼教、没独立意志人格、顺从的父权或夫权家庭的工具。

(二)家法代表作 -- 《郑氏规范》《郑氏规范》可谓家法代表作,当中包含各种规范妇女的规条,例如﹕(1)、礼教﹕定期集体学习《古列女传》、八岁的女儿不许随母亲往外婆家、妇女不出中门(除非有至亲相见,需有子弟引导方入中门)、不得见姻亲等。

何谓“三从四德”

何谓“三从四德”

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的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规范要求妇女的道德、行为及修养,是为“三从四德”。

当中的“四德”是为“三从”而存在,日后更成为支配中国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

“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及为父服丧年限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从服丧制演化为人际间主宰服从的关系,与汉朝倡导的“三纲”呼应,将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延伸至“从父”、“从夫”的观念。

“三从”引申为既为人之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

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朝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三从”包括“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父死从子”,当中的“从”包含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

“未嫁从父”是要求还未出嫁、住在父亲家中的闺女孝顺父母,听从父权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

(按照孔子的解释,“亲”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

)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

“既嫁从夫”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

“从夫”始于女子出嫁时,迎娶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不可违背丈夫的命令。

当女子出嫁至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婶、嫂等)。

妻妇视丈夫为“天”,有言“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倡妇随。

如汉朝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齐眉”。

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并为丈夫生儿育女。

宋朝以来,“相夫教子”成为妇女最重要的职责。

妻妇须对丈夫忠贞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

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

同时,《礼记‧郊特牲》又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从“三从四德”到三从四得

从“三从四德”到三从四得

从“三从四德”到三从四得——在九年级学生会上的发言阳山县第二中学温金先三从四德是一种封建礼教,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我讲的三从四得,是就九年级学生学习而言,先说三从:复习工作要从严:严是严谨,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明白省题结构、试题类型、答题技巧,评分标准,这样才能知道怎样答题有分,怎样答题丢分,从今起养成严谨的复习习惯。

训练练习要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心是试题的天敌,粗心是试题的朋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综合(模拟考)考试要从实战出发,一切综合考试都要围绕省题中考考纲进行,复习可板块进行,但练习必须综合训练。

不要什么资料都不加选择的。

我讲的四得是:我们知道,文科靠读,理科靠练。

读得——是就文科而言,读得才能记住,要做好早读、课前读、午读、晚读,读书要大声地读,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记到你想要记的东西。

读的方式很多,除了上面的几种读外,走路、站立、睡在床上都可以读……。

写得——是就理科而言,写就是练,哪些需要练,到了现在我们已经无可适从了,很乱呀,怎办?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去练,我的要求是:老师精选练习,有的放矢的练,用另外一句话说就是:老师走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

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古代对女子的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是儒家对于妇女一生的行为、道德、修养做出的要求。

“从”是辅佐、辅助的意思,“三从”就是要求女子未嫁人之前要听从长辈的教导,特别是父母的教导,他们比自己的阅历多,会教给你很多处事待人的道理,不能任性随便反驳。

嫁人之后要辅佐丈夫把持家业,处理内宅事物,和丈夫一起孝敬长辈,尽小辈的责任。

还要负责养育子女的任务。

丈夫若是不幸去世了,自己要抚育子女长大,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尊重他们的生活理念。

“四德”就是女子应该在品德上贤淑,与人交谈要言语得体,有修养。

仪容仪表应该端庄整洁,举止恰当,女工上应该擅长,会打理家事。

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肖

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肖

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
“三从”始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则见于《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我们现在所称的”三从四德”其实是二者的合称
所谓的“三从”是指:
未嫁从父大意是说女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要无端反驳长辈的劝导,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没有几个父母会害自己的儿女,虎毒还不食子呢.
既嫁从夫它的意思则是要求已嫁为人妻的妇女必须要遵重自己的丈夫,与丈夫一同持家兴业、孝敬长辈、抚育子女,做好贤内助.
夫死从子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把孩子抚养长大,在其成人后则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自己的能力扶持儿女们继续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仪礼·丧服·子夏传》)而要想把“三从”做到位,“四德”则是必备的修养,它们分别是:德、言、容、工.
“德”品德高洁,能正身立本,对婚姻忠贞不二;
“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待人接物谦恭有礼;
“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古人认为恪守“三从四德”即可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这是一个女子行为举止的最高境界。

三从四德指什么

三从四德指什么

三从四德指什么
所谓的“三从”、“四德”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呢?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
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很多人片面地将“三从”、“四德”理解为对女性的压迫,这是不正确的!。

有关三从四德的造句

有关三从四德的造句

有关三从四德的造句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成语三从四德相关内容。

三从四德的意思[释义]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语出]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正音] 从;不能读作“chónɡ”。

[辨形] 四;不能写作“寺”。

[近义] 逆来顺受百依百顺[反义] 倒行逆施大逆不道用三从四德造句1) 在我国漫长的二千年封建岁月中,妇女背负着"三从四德"的精神枷锁,举步维艰。

2) 现代妇女已经摆脱三从四德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 随着时代的变迁,妇女已摆脱三从四德的观念。

4)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

5) 自从男女平等的观念盛行以后,三从四德的教条已为时代所淘汰。

6) 都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竟然还有人主张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7) 要求现代妇女遵守三从四德,难免引来不合时宜之讥。

8) 此人并没有什么实际本领,光凭三从四德混饭吃。

9) 我们看到,因果报应思想、封建的忠孝节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点,熔解在戏曲形象中,耳濡目染地对人们产生影响。

10) 我们看到,因果报应思想、封建的忠孝节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溶化在戏曲形象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影响。

11) 只有彻底摆脱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才能获得解放。

12) 在传统的社会里,妇女受三从四德的束缚,难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13) 一方面,三从四德的理学观念仍在顽固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

14) 不彻底砸烂三从四德这个精神枷锁,就没有社会主义时代的真正的男女平等。

15) 她更笑言为人妻何止拥有三从四德,她是"什么都能干的老婆",唯一不能干的就是不能叫她闷在家中不工作。

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

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

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
三从四德是我国古代社会对妇女的德行做的规范。

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

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的由来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中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的由来出自《周礼·天官·九嫔》中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是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郑玄所说的“贞顺”是妇德的核心。

“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顺”就是《礼记》中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

妇言是礼教对妇女的言辞方面的规定,最初是出于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辩的女人会颠覆国家),《诗经?大雅》中骂周幽王后褒姒“妇有长舌,唯厉之阶”(长舌妇是亡国祸首)。

然妇容是儒家对妇女的容貌修饰有特殊的标准,孔子主张重德轻色,要丈夫对妻子“贤贤易色”,就是看中妻妇的品德代替重视美色;而对妇女容仪的要求是重质朴去修饰,而“冶容”近乎“诲淫”(刻意修饰打扮等于引诱男人性情之欲)。

“妇功”就是指妇女从事的劳动与工作。

性别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内事,所以“妇功”几千年的标准没有大变化——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另有重要的工作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

古代礼法“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简介

古代礼法“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简介

古代礼法“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简介>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现代人也喜欢把三从四德念叨。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

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未嫁从父”“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

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

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既嫁从夫”“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

“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

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内容

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内容

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道德伦理观念,主要是指妇女(即妻子)应该遵从三从(即从父、从夫、从子)和遵守四德(即德、言、容、功)。

三从是指妇女应该在不同阶段遵循不同的从属关系。

首先是从父,即妇女在未婚前要顺从父亲的安排和决定;然后是从夫,即结婚后要顺从丈夫的意愿和要求;最后是从子,即丈夫去世后,妇女要顺从儿子的指导。

四德是指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美德。

德指的是品德高尚,言指的是言辞谦和而恭顺,容指的是仪容端庄而得体,功指的是勤劳努力和履行妻子的责任。

然而,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理念强调了妇女的从属地位,限制了妇女的权利和自由,是一种性别不平等的观念。

现代社会已经摒弃了这种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和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

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古代对妇女要求的三种德行,也称“三从四德”。

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出于《论语·为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四德”最早见于《周礼》,后代沿用,到明清时,“四德”已经成了封建女性的行为规范。

其内容主要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古人认为,一个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天经地义的事。

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王钱的人编辑了一本书,名字就叫《三从四德》,作为当时女子的行为准则,书中强调的就是三从四德。

后来,“三从四德”成了妇女的专有名词。

那么,三从四德是不是就限制了女子的自由?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这种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女子的利益。

女子结婚以后,成为别人的妻子,要相夫教子,做好丈夫的贤内助。

而丈夫也应该尽心尽力的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只有如此,整个家庭才能和睦幸福。

如果女子对丈夫百依百顺,那丈夫就会越来越放肆,认为女子好欺负,从而更加变本加厉。

如果女子反抗丈夫,不遵守三从四德,那么男方就会更加看不起女子,轻视她们。

所以,只有“三从”才能约束住男子的行为,从而达到双方的互相理解。

其次,这种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男子的尊严。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丈夫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番事业,并获得女子的敬仰与崇拜。

但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又何谈成就大事呢?在这种行为准则下,丈夫怎么还敢出轨呢?再次,“三从四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女子的安全。

妻子必须服从丈夫,而丈夫也要以保护自己的家庭为重。

如果男方违背了这种行为准则,那么就会被社会所唾弃,也会遭到报应。

而且,社会舆论还会强烈谴责男方的错误行为,甚至让他身败名裂。

三从四德,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妇女的要求,虽然过去受男权社会影响,导致女子的地位低下,受到歧视。

男人的“三从四德”

男人的“三从四德”

男人的“三从四德”
男人的“三从四德”
我有一位自称把女人了解透了的朋友,他有一套高论,具体概括为“三从四德”:
三从:老婆的话要听从,老婆的行动要跟从,老婆的错误要盲从。

四德:老婆出门前的打扮你要等得,老婆进商店买东西你要舍得,老婆要你扛大包小包跟在屁股后头你要累得,老婆不顺心将你骂个狗血淋头你要忍得。

有道是:妇女翻身翻到家,时常来把男人掐。

又道是,上等之人怕老婆,中等之爱老婆,下等之人打老婆。

我这位朋友说,他已经修炼成为怕老婆的“上等之人”。

古代女子家法

古代女子家法

古代女子家法在古代那会儿,女子们的生活可不简单,得守着好多家法规矩。

这些规矩啊,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线,把她们的生活紧紧绑在了一起。

今儿咱们就来聊聊,古代女子家法那些事儿,用咱大白话,说得通俗易懂,也说得有滋有味。

那会儿的女子啊,从小就得学“三从四德”。

啥是“三从”呢?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听起来挺绕口的,其实就是说,小时候得听老爹的,嫁人了得听老公的,老公没了,还得听儿子的。

这规矩啊,就像家里那口老井,天天得围着它转,转得人头都晕了。

“四德”呢,就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就是说女子得贤惠,得温柔,得像个大家闺秀似的。

妇言,就是说话得轻声细语,不能大呼小叫,得像个知书达理的人。

妇容,就是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能邋里邋遢的,得让人看着舒心。

妇功,就是说女子得会针线活,得会持家,得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四德”啊,就像女子身上的四件套,缺一不可。

在古代那会儿,女子们还得守着好多规矩。

比如说,不能随便出门,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跟现在咱们说的“宅女”似的。

不过啊,那时候的“宅”可不是自愿的,而是被逼的。

她们要是想出门,那可得经过家里人同意,还得有丫鬟婆子跟着,跟现在咱们出门遛狗似的,不过狗是自由的,她们可不自由。

还有啊,女子们得守着“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

就是说,男女之间得保持距离,不能拉拉扯扯的,更不能有啥亲密的举动。

这规矩啊,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男女隔得远远的。

有时候啊,她们就是想跟男的说句话,那也得隔着老远,跟现在咱们打电话似的,不过那时候可没有电话,只能干瞪眼。

在古代那会儿,女子们还得守着“七出”的规矩。

啥是“七出”呢?就是女子犯了七条错,就得被老公赶出家门。

这七条错啊,说起来也挺逗的,比如说“不顺父母”,就是说女子得孝顺公婆,不能跟他们顶嘴;“无子”,就是说女子得生孩子,不能是个“不下蛋的母鸡”;“淫”,就是说女子得守妇道,不能跟别的男人勾三搭四的。

这“七出”啊,就像女子头上的七把刀,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砍她们一刀。

初一议论文 :论三从四德

初一议论文 :论三从四德

初一议论文:论三从四德
古有黄双海瑞,现有燃臂孝母,孝心“普照天下”前几日一套教育频道:“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更是让人感动不已!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
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
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
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大部分都没有做到四德中
的品德!所谓品德,乃做人有礼貌,尊敬长辈,其次都是讲文明,得有素质。

有的人却把
文明素质挂在口头,文明和素质是从身旁的点点滴滴做起。

我发现我们的不文明行为随处
可见,就先网络来说。

网络是否是人们发泄情绪的工具呢?当你发出那一句又一句的脏话,你是否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臊?是否反省过自己?再说那教育方面,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
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可是否在乎过自己孩子的道德文明?就算他学习再好,没有文明修养,那又如何为祖国,为人民报效自己微薄的一份力?所以,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所说的“文明行文”!
初一:李轩泽。

三从四德的真正涵义

三从四德的真正涵义

三从四德的真正涵义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条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重要论据,是今人批判传统社会男尊女卑主要根据,因为它证明了男人的奴隶主地位,女人的奴婢地位,女人从幼到老都要顺服于男人。

其实这三条只是女子礼仪的规范,如果不是有人故意隐瞒和欺骗,断章取义,就是对它最大的误解。

这话源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原文是“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其中的“夫死从子”,当今的很多学者都感到“令人费解”,因为查遍史书,找不到丈夫死了做母亲的服从儿子的例子,反倒是历朝历代都在记述着儿子如何孝敬寡母,即使身为皇帝,每日也要向太后请安。

问题关键在于没有领会妇人“无专用之道”这句,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表述的是“丧服”的规矩。

大家都知道传统家族中有“五服”的说法,说“我们哥俩没出五服”,是指两人同一位高祖。

五服的本意是指服丧时穿戴“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不同等次的丧服,也由此对应由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本人这五种的辈份,或者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五辈,斩衰服最重,缌麻服最轻,出了这五辈,就不用穿丧服了。

后来人们借助五服这种规矩,引申为表述同一家族中五辈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了。

“未嫁从父”是女子出嫁前从父亲那儿排辈,“即嫁从夫”是出嫁后从丈夫那儿排辈,“夫死从子”指丈夫死后从儿子那儿排辈,这就是妇人“无专用之道”,相对男人来说,辈份则是终生不会变的,是“有专用之道”的。

农村中常有这种现象:比如女子出嫁前称某位同宗不同族的人为三哥,这是“未嫁从父”,婚后丈夫称其三叔,也要随丈夫改称其为三叔,这就是“即嫁从夫”。

再如,祖父去世,丈夫应服齐衰丧,妻子也服齐衰丧,如果丈夫已死,从儿子那儿排辈应服大功丧,做母亲的也服大功丧,但如果儿子是“承重孙”(即嫡长子的嫡长孙),母子二人都要披服斩衰丧了。

再举例,某位长辈去世,夫妻应服缌麻丧,如果丈夫已死,儿子已出了五服,就要顺从儿子辈,不用服丧了,因为没有母亲服丧儿子不服丧的道理。

三从四德正确一肖

三从四德正确一肖

三从四德正确一肖是马!!实际内容是:在封建时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

“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

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仪礼、丧服、自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从四德”地“三从”地真正意思
《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汉班固《白虎通·爵》:“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
回复
.* 楼
楼上正解,指地是祭祀丧服啊
我就想不明白这“三从”怎么就变成是无尊严,当附属品那去了.
回复:关于传统价值观(女生版)各位对三纲五常有误解地进来
《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个其实就是说妇人未嫁时,遇父丧而服;嫁于夫家后,即遇父丧亦不为亡父服丧,只为夫家地人服丧;若夫死,因儿子为亡父地继承人,故须为儿子家族地人服丧. 其实说白了就是跟着哪家人过活就为哪家服丧.因此汉代地规矩,宫里地妃嫔一旦皇帝驾崩,就得到儿子地封国去做诸侯王国地太后,自此以后除国丧外就不须再为除了儿子所在地这一支家族以外地其它皇室成员服丧了.
比如说,皇帝地兄弟,在皇帝生前死掉了,那么皇帝地妃嫔作为亲属在五服之内,就要与皇帝一起为(皇帝地)兄弟服丧;如果这个兄弟死在皇帝挂掉以后,碰巧与妃嫔地儿子(皇子)地血缘关系还比较远,不在五服之内,那么做了王国太后地先帝妃嫔就不用为他服丧了. 作者:菜鸟飞飞位粉丝
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何以亦期也?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曰小宗,故服期也.从者,从其教令.归宗者,父虽卒,犹自归宗,其为父后持重者,不自绝於其族类也.曰小宗者,言是乃小宗也,小宗明非一也,小宗有四.丈夫妇人之为小宗,各如其亲之服,辟大宗.
翻译:
女儿出嫁了,只为其父母及父亲之兄弟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耶?乃因为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地丧期.何以故?男女有别也.其别乃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地道理.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地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已出嫁地女子跟随着丈夫生活,丈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 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之后,以丈夫为天.女子不守两个三年之丧期,犹如吾人不能同时有两个天,女子亦不能有两个最尊贵之天也.
女子未出嫁时,本来须为自己之父母守斩衰三年丧.但因出嫁,不依赖父母而生活了,斩衰三年丧即转移至夫家,若此时父母去世,则只守齐衰一年丧.然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弃而回到娘家,则依然要守斩衰三年丧.这里在在只关涉到丧服礼俗地问题,并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从谁地问题.谓女子没有自由而倍受压制,皆是后之好事者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之辞.由于“三从”离开了具体地文本与具体地社会礼俗而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遵从”或“服从”,再加上现代人受西方个人主义地影响,多从个体自由与独立地角度立论,则“三从”确乎成了女性地地狱.但这决不是“三从”之本义,在古代也没有像现代人这样来引申“三从”之义地.
其实关于妇女哪些丧该服,哪些丧不该服,在<仪礼>和<礼记>上都有详细地记载.很复杂地一套规矩.
斩衰是最重地丧服,男子遇父丧,未嫁女遇父丧,都服斩衰.而遇母丧则不得斩衰,只服次一等地齐衰,若父健在而母卒,服齐衰杖期,若父已先母而卒,则为母服齐衰三年.可见在丧制上,不但女子有三从,男子亦有"从父不从母"地丧制,即为母服丧不得与为父服丧采取同等地制度.
若父亡时,女子已嫁作人妇,则不能为其亡父服斩衰,而遇到其夫之母去世,则必须为其婆婆服斩衰.这就是所谓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父母在人子心目中地地位理当平等,尊父而卑母实有违孝道,因此改为规定男子为其母亦服斩衰.因此明清两代地丧制,遇父丧,母丧时皆服斩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