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小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小故事1. 明朝年间,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他派手下得力干将郑牢去北京解银,差事办完后,北京分司的司长是个大贪官,见郑牢手提沉重甸甸的银箱,就起了贪心,企图收买郑牢,结果郑牢不受贿赂,坚决把银箱带回。

杨继宗见北京分司送来的银箱十分沉重,就对郑牢产生了怀疑,在检查银箱时发现里面装着是两锭原色丝银,于是杨继宗对郑牢产生了误解,以为郑牢从中舞弊,遂将郑牢关入大牢。

通过拷问,郑牢拒不招认,最后在杨继宗亲自审问时,郑牢仍理直气壮地说:“大人你日日夜夜勤政爱民,难道就不清楚郑某的为人吗?难道不知道郑某是块铁石心肠?不管什么歹徒淫威也不能使郑某改变操守!”。

2. 郭沫若曾赋诗称赞杨继宗“不受将军不受钱,清风高节领风骚”。

在正统年间杨继宗先后任过九年知府,其中就有七年任嘉兴知府。

他一生清廉为政,不事权贵。

他常说“禄以代耕,没粟违心”,为了不使百姓负担过重,他宁可自己赔补,决不侵扰百姓。

他常以自己的收入来补贴衙门的用费,“私室常寄蔬粟”,而“与妻子薪储一舟一被”。

3.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名人叫李汰,他做了二十五年的官,却一直两袖清风。

一天晚上来了个自称姓贾的中年人。

这人一进门就拍着袖子说:“李公久旱逢雨露,今晚特来奉送程仪千两。

”李汰听了说:“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

”贾某忙说:“李公清廉,人所共知。

我早已备好白银五百两,只怕李公不敢收。

”李汰听了拂袖而起说:“我李汰非贪财之人。

”说着从贾某手中夺过银子就要走。

这时贾某露出了真面目说:“好吧!你这个愚腐的东西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李汰说:“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说着就大声呼喊起人来。

贾某见势不好,只好狼狈而逃。

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通用17篇)

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通用17篇)

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通用17篇)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通用17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为大家分享了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廉洁的寓言小故事篇1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廉洁的寓言小故事篇2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洁的寓言小故事篇3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几个关于清正廉洁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正廉洁的意义和重要性。

故事一:陶渊明拒受贿赂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曾任县令一职。

有一天,一个富商为了获得陶渊明的关照,送给他一份厚礼。

陶渊明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贪赃枉法,请您拿回去。

”富商听了之后十分感动,于是放弃了行贿的念头。

故事二:杨震拒收礼金
杨震是汉朝的一位名臣,他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天,他的一个下属为了表示感谢,送给他一份礼金。

杨震拒绝了这份礼金,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收受贿赂,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下属听了之后十分惭愧,于是收回了礼金。

故事三:包拯拒收贿赂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法官,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权,被誉为“包青天”。

有一天,一个贪官为了获得包拯的关照,送给他一份
厚礼。

包拯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贪赃枉法,绝不会因为收受贿赂而偏袒任何人。

”贪官听了之后十分害怕,于是
放弃了行贿的念头。

通过这些小故事可以看出,清正廉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

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那
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健康。

革命先辈廉洁小故事

革命先辈廉洁小故事

革命先辈廉洁小故事以下是 8 条革命先辈廉洁小故事:1. 方志敏烈士呀,那可是绝对的廉洁楷模。

有一次,方志敏的部队在打仗后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其中有不少金银财宝。

战友们都高兴坏了,说这下可以改善下生活了。

可方志敏却坚决地说:“这些都是人民的东西,我们不能乱动一分一毫!”瞧瞧,这是多么坚定的廉洁信念啊!他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吗?2. 彭德怀元帅大家都知道吧。

有一回,供给部的同志给彭德怀送来一件新棉袄,彭德怀一看就不高兴了,说:“我彭德怀穿旧的就行,新的留给更需要的战士!”他呀,心里总是装着战士们,把自己放在最后,这廉洁的品质不就像那闪闪发光的星星吗?3. 还记得陈云同志吗?曾经有人给他送来一些补品,陈云立刻让人退回去,还严肃地说:“我不需要这些特殊待遇,把它们送给有困难的群众吧。

”他总是这样,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格,这种廉洁自律真的太让人钦佩了!这简直就是我们的榜样啊,不是吗?4. 贺龙元帅也有一段廉洁故事呢。

有次他去视察部队,发现有个干部在搞特殊化,贺龙当场就发火了,斥责道:“你怎么能这样?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自己享受的!”贺龙元帅就像那怒吼的狮子,坚决捍卫着廉洁的底线,多了不起啊!5. 董必武啊,那可是出了名的廉洁奉公。

有一次他去基层调研,当地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他,董必武一看就皱起眉头,说:“这样可不行,我们要和群众一样吃简单的饭菜。

”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不就是廉洁的最好诠释吗?6. 大家都晓得邓颖超吧。

有一回,有人想通过她走后门办事,邓颖超直接拒绝了,说:“这违反原则的事我可不会做!”她就是这样坚持原则的人,像那洁白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多让人感动啊!7. 黄克诚大将的廉洁故事也很感人呢。

他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他身上,这种廉洁的力量就如同燃烧的火焰,温暖而又强大,你们说是不是?8. 罗荣桓元帅也值得一说呀。

有一次他的部下给他送了些礼物,他坚决不收,还教育部下要保持廉洁。

以廉洁为主题的小故事

以廉洁为主题的小故事

以廉洁为主题的小故事廉洁是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廉洁不仅仅是对金钱的态度,更是对道德的追求。

在这个喧嚣复杂的社会中,廉洁的力量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破窗小贼的改变》从前有一个小偷,他叫小明。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为了谋生,他选择了偷窃这条不归路。

小明每天晚上都穿着黑衣潜入他人家中,偷取财物。

有一天,小明看到一户人家零落凋零,只剩下一扇破窗户。

他偷偷进入,发现屋内几样破旧的家具和一些零七八碎的东西。

他试图寻找一些值钱的东西来偷,但却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了值钱的东西。

这时,小明看到屋内角落里的一本书,上面写着“廉洁”二字。

他好奇地翻开书,看到里面记载了很多有关廉洁的故事。

他读着读着,渐渐感受到了廉洁的重要性。

小明决定改变自己,他开始帮助邻居修补破窗户,整理屋内的杂物,还主动帮助邻居打扫街道。

通过这些行动,小明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赏和感激,他们为小明提供了工作机会。

小明经过一番奋斗,成为了社区中一名受人尊敬的建筑工人。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换得了幸福的家庭和美满的人生。

故事二:《市长的抉择》在某个城市里,有一位市长,他叫李国安。

市长上任后,他深感腐败和贪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

有一天,市长收到了一位工程商送来的红包。

红包里面装着一大笔钱,是为了让市长方便办理一些建筑项目的手续。

市长面临着一个抉择,他知道如果接受了这个红包,将会被腐败和贪污染了自己的灵魂,也辜负了市民们对他的期待。

市长经过深思熟虑,毅然拒绝了这份红包。

他将此事公之于众,并下令彻查该工程商的违法行为。

这个举动震动了整个城市,市民们对市长的勇气和正直赞不绝口。

市长决定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他发起了一场廉洁运动,对市政府部门进行了全面整顿,加强了监督和审查。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保障了市政工作的廉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座城市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市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廉洁小故事(30篇汇总)

廉洁小故事(30篇汇总)

廉洁小故事(30篇汇总)廉洁小故事第1篇两袖清风的谦明朝名臣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洁小故事第2篇XXX拒礼为开廉洁XXX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XXX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XXX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XXX的60大寿,XXX前几天。

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XXX等站在衙门口拒礼。

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XXX,要他接旨受礼。

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XXX。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XXX让王朝把诗拿到XXX呈父亲展视。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

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寺人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廉洁小故事第3篇XXX(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XXX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一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此刻,只要一提起XXX,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讲廉洁小故事

讲廉洁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
1、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2、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3、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
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扩展资料:
保持清廉作风:
保持清正廉洁,建设廉洁政治,就是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保持一心为民、不谋私利的政治局面。

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是我们党深刻洞察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外得出的科学论断。

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不论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都要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关于廉洁文化的小故事

关于廉洁文化的小故事

关于廉洁文化的小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廉洁文化的小故事:1. 从前有个村官小李,大家都夸他清正廉洁。

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路,承包商偷偷找到他,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还笑嘻嘻地说:“这点小意思,您收下,路就交给我们做啦。

”小李一听,脸马上就沉了下来,大声呵斥道:“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我是为村民做事,可不是为了你的红包!”这就好比在干净的白布上滴墨水,这能行?这种行为绝对不能容忍!2. 张老师在学校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廉洁。

有一回啊,有个家长想让自己孩子当个班干部,就提着一堆礼物来找张老师。

张老师连门都没让进,直接说:“孩子的表现我心里有数,靠送礼可不行!这不是亵渎教育吗?”张老师就像那挺立在污浊中的青莲,洁白无瑕。

3. 在公司里,小王是负责采购的。

有一次供应商想贿赂他,给他塞钱让他选他们的产品。

小王愤怒地说:“我做事是有原则的,想用这种手段,想都别想!”这就像在球场上作弊,那比赛还有什么意义呢?廉洁就是他的底线。

4. 老周是一名公务员,他一直都坚守着廉洁奉公。

有次有人找他办事,给他偷偷留了一张购物卡。

老周发现后立马联系那人还回去,还严肃地批评道:“这怎么行?你这不是让我违反纪律吗?”这不就像下棋不能悔棋一样,规矩就是规矩啊!5. 刘书记在镇上工作,有个开发商想让他在项目上通融通融,给他许诺了很多好处。

刘书记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我是为百姓服务的,可不是为了你的私利!”他就像那稳稳的灯塔,指引着正确的方向,廉洁之风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6. 医院的赵大夫,医术高明。

有个病人家属悄悄给他红包,感谢他的救治。

赵大夫坚决不收,说道:“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收红包算怎么回事?”这就好比医生治病不能挑病人一样,赵大夫的廉洁品德让人敬佩。

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

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

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廉洁是中国传统之一,廉洁就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希望你喜欢!清正廉洁小故事1清正廉洁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说大一点,如果每个人都不廉洁,我们的国家就会遭殃。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多么美好。

大家都非常爱戴清正廉洁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变得这么强大和富有。

从古到今,我们国家出现了许许多多清正廉洁的官员,古代的包公,一生廉洁,被后人称为“包青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爷爷,一件睡衣补了多次还舍不得扔掉。

我们也非常痛恨那些给国家造成危害,不廉洁的官。

他们只会给国家增多坏事,根本没有想过怎么去报答国家。

这些人怎么不让人痛恨呢?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一名小故事,但我们也要学习包公、周总理爷爷的正气精神。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遵守小故事规则,同时不忘了提醒别人也要做好。

因为不是一两个人就能使国家变得强大富有,必须要大家都团结起来才行。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一个廉洁的人;一个能报答国家的人。

相信,只有每个人都廉洁了,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清正廉洁小故事2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人们把廉洁视为一种美德,把败坏看作社会的一颗毒瘤。

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每个朝代的领袖人都提倡廉洁的作风。

廉洁,既是一个好官的标志,也是我们小故事前进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廉洁的好品质。

我曾经读过一篇短文,题目叫《公仪休拒收礼物》。

文中,一位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条小小的鱼作为礼物送给他,他也竟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因为他深知,一条小小的鱼身上,蕴藏着多少阴险的计划,甚至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他正是知道这点,才不会收下任何礼物。

他就是——公仪休。

公仪休拒收礼不但为了自己,更为了朝廷、百姓。

也证明了他廉洁、正直和聪明的品性。

廉洁简短小故事30字

廉洁简短小故事30字

廉洁简短小故事30字
故事一:公仪休拒鱼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但是当他听说有人送他一条鱼时,他却坚决不接受。

他的理由是,如果接受了这条鱼,就可能被人说有受贿之嫌,而这种嫌疑是不利于国家的。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公仪休对廉洁的坚定态度,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崇高品质。

故事二:杨震拒金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以清廉著称。

有一次,他的学生晚上给他送去了十金,并表示这是为了感谢他的教诲。

杨震坚决不接受这笔钱,并说:“君子慎独,我畏此名。

”他的意思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时刻保持廉洁,不能因为没有人看到就接受不义之财。

故事四:于成龙清廉
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以清廉和勤政著称。

他生活简朴,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

有一次,他的儿子从老家来看他,看到他居住的简陋房屋和穿着的破旧衣服,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于成龙却说:“吾自幼得学圣贤书,惟‘勤俭’二字受用。

汝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耶?”他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对廉洁和勤俭的深刻理解。

现代有关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现代有关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现代有关清正廉洁的小故事清正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

清正廉洁,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心中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求他在实际生活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违反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不作不法之事。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关于现代有关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故事一:不夺不争在某公务员单位工作的小林,同事多数都会上班摆一些私人物品在桌上,他们称之为“预占座位”。

开始的时候,小林也想效仿他们的做法,用自己的一些零碎物品占下桌子。

但是,某一天,小林看到一个新来的同事,找不到座位坐,只好站着工作。

这让他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受,觉得这种预占座位的行为很不合适。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物品收起来,坚决不占用相关资源,而是严格遵守公平原则。

故事二:实事求是小王是一家大型公司的会计,他在工作中非常认真负责,公正公开,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天,一个小错误让他的公司少纳了一笔税,本可以和老板私下解决,但他却义无反顾地按照规定,将税款交了出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并不仅仅是软性标准,遵守税务规定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故事三:明礼遵道某市公安局局长陈先生,起初受到市民误会而被人工指责,但是他并没有避让,反而向社会供出了自家地址和电话,并汇报自己每一项工作及检查情况,靠着努力赢得了民众和上级的认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明礼遵道”是一个官员必备的素质,人们关注的是官员的品质和行动,而不是他的形象和风格。

故事四:诚实守信刘先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劳动者,他所创作的艺术品及收藏品价值就达到了几个亿,而他的家却只有几间在街头的小房子。

一天,刘先生的坏心人找到他,用几亿的数额来购买他收藏的一副名画,但是刘先生明确地拒绝了自己不可以说真话。

他告诉客户:这幅画是那位国际著名的专家去年为他鉴定,才买的,价值上万。

刘先生虽然拒绝了,但仍然深受人们的尊重。

这告诉我们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故事一,小明的诚实。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非常诚实。

有一次,他在学校捡到了一部手机,他没有私吞,而是第一时间交给了老师。

手机的主人非常感激,学校也给予了小明表扬。

小明说,“我觉得诚实是一种美德,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廉洁的人。

”他的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也成为了学校里的榜样。

故事二,张叔叔的正直。

张叔叔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他的工作是在超市做保洁。

有一天,他在扫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满了现金。

虽然张叔叔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没有动摇,第一时间交给了超市的管理人员。

钱包的主人找到了超市,对张叔叔的正直表示了感谢。

张叔叔说,“我觉得廉洁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张叔叔的正直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也成为了超市里的楷模。

故事三,小芳的守信。

小芳是一名小学生,她非常守信。

有一次,她在学校借了一本书,结果不小心弄丢了。

小芳主动向老师坦白,表示愿意赔偿书本的损失。

老师看到小芳的诚实和守信,决定给她一个机会,让她通过劳动来赔偿。

小芳说,“我知道守信是一种美德,我会记住这次教训,以后会更加小心。

”小芳的守信行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成为了班级里的模范。

廉洁的小故事,或许在我们身边就发生着。

这些小故事或许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蕴含着廉洁的力量。

廉洁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它能够激励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自己的原则,成为社会的一面旗帜。

廉洁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正直、守信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够让我们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清流。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廉洁的品质,成为社会上的一名廉洁之士。

愿我们的社会因为廉洁而更加美好!。

清正廉洁的名人故事

清正廉洁的名人故事

清正廉洁的名人故事1. 羊续悬鱼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

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尤其难以容忍贪污的行为,他处政从不搞特殊化,正直廉洁,他以自己的行动,刻苦克俭,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深得人民的爱戴。

他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

办公桌上只有几升麦粉,一壶墨水,破旧的竹床和几件破衣。

有一天,当他看见卖鱼者时,不禁皱起了眉头,脸上出现了忧虑。

人家问他原因,他说:“食欲之念,人是无法断绝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像羊续这样居高位、食厚禄的人,能时时刻刻注意生活小节,其精神何等难能可贵!对今人也是一面镜子。

2. 包拯:公正廉明的“包青天”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他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深得百姓拥戴。

他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被誉为“包青天”。

3. 诸葛亮:清廉谨慎的宰相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以清廉、谨慎、勤勉著称。

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接受贿赂,不谋取私利。

他的清廉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狄仁杰:刚正不阿的宰相狄仁杰是唐代的名臣,以刚正不阿、廉洁公正著称。

他任宰相期间,不畏权贵,直言敢谏,致力于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

他的清廉形象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5. 海瑞:刚直不阿的海青天海瑞是明朝时期的名臣,以刚直不阿、廉洁公正著称。

他任地方官员期间,清廉正直,不畏权贵,打击贪污腐败。

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被誉为“海青天”。

6. 于成龙:清廉爱民的“于青菜”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名臣,以清廉爱民著称。

他任地方官员期间,生活简朴,清廉自持,深得百姓的爱戴。

他被百姓称为“于青菜”,以示对他的尊重和爱戴。

7. 况钟:克己奉公的清官况钟是明朝一位著名的地方官吏,他克己奉公,两袖清风,爱护百姓,政绩卓著,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他在苏州任知府时,对百姓和孤苦无靠者极富同情心,自己每天只吃两顿薄粥,但拿出薪俸的一部分资助百姓搞生产,因此苏州地区家给人足,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称颂他是“况青天”。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故事一,诚实的小商贩。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小明和妈妈去集市购物。

小明看到了一个卖西瓜的小商贩,他们买了一个西瓜,商贩称重后告诉他们价格。

小明的妈妈发现商贩称重的砝码有问题,于是她指出了这个问题。

商贩面对这一情况,没有生气,反而感激地笑了笑,然后重新称重并纠正了价格。

小明的妈妈对商贩的诚实感到很高兴,她告诉小明,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二,廉洁的公务员。

小李是一名公务员,他工作认真负责,廉洁自律。

有一次,他在处理一笔公款时,发现了一笔错误的支出。

其他人建议他不要管这么多,可是小李坚持要纠正错误,最终找到了出错的原因并纠正了错误的支出。

他的同事们都对他的廉洁精神表示赞赏,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

故事三,诚信的学生。

小明是一名中学生,他的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同学们自觉完成,不得抄袭。

然而,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老师发现了几份作业有明显的雷同之处。

老师询问了几名学生,最终发现是小明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小明解释说,他当时确实有些懒惰,抄袭了一些资料,但是后来觉得很不安,所以主动承认了错误。

老师对小明的诚实表示肯定,她告诉全班同学说,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学生。

以上这些小故事,或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负责。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些小故事中汲取力量,做一个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人。

因为只有廉洁的心灵,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清正廉洁小故事

清正廉洁小故事

清正廉洁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们都以清正廉洁而闻名。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被诱惑所动摇。

下面我们将讲述几个发生在这个村庄中的清正廉洁小故事。

故事一:诚实的农夫在这个村庄里有一个农夫,他种植庄稼一直以来都非常辛苦。

一年秋天,他的庄稼收获颇丰。

这时,一个富有的买家来到他家,希望以低价购买他的庄稼,好利用这次机会赚取更多的利润。

农夫考虑了一下,但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买家的提议,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是不公平的。

他告诉买家自己的庄稼值得更高的价格。

尽管买家对他的决定很不满意,但农夫坚守自己内心的声音,他知道只有通过诚实和公正的行为,才能维护个人和整个社区的尊严和公正。

故事二:廉洁的公务员在这个村庄里还有一位公务员,他非常廉洁正直。

一天,他接到一个来自村委会的任务,需要参与分配一批房屋给需要的人们。

虽然有一些人给了他一些好处费希望得到优先选择,但这位公务员没有受到这些诱惑。

他将房屋分配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给那些给他好处费的人。

他坚信公务员的职责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服务,不能被个人的私利所干扰。

他的廉洁行为赢得了村民们的赞扬和尊重。

故事三:正直的商人这个村庄里还有一家小商店,店主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向一个顾客多收了一些钱。

其他人可能会将这些额外的钱藏起来,但这位商人反而选择将钱还给那位顾客。

他向顾客解释了情况,诚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归还了额外的钱。

顾客对商人的正直感到非常感动,他决定继续支持这家商店,并向其他人讲述这个故事。

这位商人的正直不仅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支持,还提高了整个村庄的诚信水平。

结语:这些小故事反映了一个清正廉洁的村庄,人们在面对诱惑时选择了坚守道义。

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树立了榜样,维护了社区的公正和诚信。

这个村庄因为有这些清正廉洁的人而变得更加美好,他们为我们传递了坚守正义和追求诚实的重要价值观。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将这些品质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少儿廉洁故事

少儿廉洁故事

少儿廉洁故事故事一:农夫与驴子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有一匹非常健壮的驴子。

他经常用这匹驴子来帮助他运输货物。

农夫为了让驴子更加听话,每天都会给它一些好吃的草料作为奖励。

驴子很喜欢吃这些草料,因此变得非常听话。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商人来到农夫的农场,想要购买他的驴子。

农夫并不想卖掉驴子,但商人给出了一个非常高的价格,所以他最终同意了。

驴子被带走后,农夫得到了一大笔金钱。

他感到非常高兴,但他也明白,他应该将这笔金钱用于正当的事情上。

于是,农夫决定将这笔钱用于建造一个公共学校,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

他见证了驴子的表现有多好,明白只有教育才能让孩子们的未来变得更加明亮。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重要的道德:廉洁不仅是不贪污,还要正确地使用我们的财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故事二:跳蚤和大象从前有一只小小的跳蚤,它非常聪明。

一天,它看到了一个非常强壮的大象。

跳蚤想要在大象的背上搭个窝,来享受大象的温暖和舒适。

跳蚤悄悄地爬上了大象的背,但大象并没有察觉到。

跳蚤非常高兴,它开始打算在大象的背上安家落户。

然而,就在跳蚤想要筑巢的时候,它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真的在大象的背上住下来,那么大象一定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大象的生活可能会因此受到困扰,甚至影响它的健康。

于是,跳蚤决定放弃在大象的背上落户的念头。

它爬下大象,找了一个别处来筑巢。

从跳蚤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要给他人带来困扰。

纵使我们有能力做某些事情,但我们不应该过度利用,而是要保持谦逊和尊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传达廉洁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诚实、正直、谦逊和尊重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四知先生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向朝廷举荐他(为官),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职到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的地位。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杨震于是因为“四知”先生闻名天下。

2子罕不受玉有一个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把玉给懂玉的人看,他们说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我,那么我就是一个贪心的人,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3鲁相嗜鱼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周恩来的廉洁自律教育故事...星移斗转,光阴荏苒。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0个春秋了。

20年前,百万首都人民肃立十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周恩来怀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没有淡薄,反而与日俱增。

那么,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

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甚至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

在此,仅就同当前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相关的一些方面,列举一些具体事例。

这样,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可以从细微处见精神。

(一)对待个人生活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

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

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

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

”“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

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

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

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

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

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

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

”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

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

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

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帐单,由本人自付。

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

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

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

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

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

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

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

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

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

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

”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

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

”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

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周恩来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交口称赞。

有位秘书说:“总理除了工作,个人一生无所他求。

特别是生活的俭朴,更是众口皆碑。

”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想象到了什么程度。

同周恩来接触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对他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是赞不绝口。

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二)对待亲人和亲属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

他们一生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

尽管这样,周恩来对邓颖超不但没有丝毫关照,反而要求格外严格。

邓颖超是早期中共党员,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凭她的能力、贡献、资历、经验和声望,完全可以胜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

但是,周恩来始终不予考虑。

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

”1974年筹组四届人大领导班子时,毛泽东批准提名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被周恩来给压下来了。

直到他去世后,1977年全国人大选举邓颖超任常委会副委员长,她才知道毛泽东早有批示。

1984年4月,邓颖超曾对亲属们说:“解放初期成立政务委员会,人家要我上,你们的伯伯不同意;恢复妇联时,人家又要我上,他还是不同意;定工资时,蔡大姐是3级,我是5级,到他这儿就给划到6级。

国庆十周年上主席台,他看到名单里有我,又划掉了。

就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现在我当副委员长,又是政治局委员、纪委书记,这些工作都是党分配的。

但如果你们伯伯在,他一定不会让我担任。

”邓颖超讲这些事的用意,是在教育后辈。

她深有感触地说:“名人之妻难做。

你们是名人的侄儿侄女,也同样难。

你们只有好好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做好本职工作。

”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儿和一个侄女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劳动。

由于他们表现好,1970年经当地群众推荐,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了。

当他的侄女穿着新军装,高兴地回到北京看望伯父母时,他一见面就问道:“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

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

”经过耐心动员,他终于让侄女脱下了军装,重新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

侄儿也听伯父母的话,痛快地办了离队手续,重回延安插队劳动。

(三)对待干部子女周恩来没有子女,但抚养过一些烈士遗孤。

对这些烈士子女,他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十分重视对干部子女培养教育。

早在建国初期,他视察北京101中学时,就以清朝八旗子弟为例,告诫干部子女们不要特殊化,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群众。

他说:“你们如果特殊化,脱离了群众,人民是不会答应的。

”他引用秦始皇溺爱秦二世,结果秦朝亡于秦二世的教训,要求大家以史为鉴。

周恩来的话,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当前和今后都是很有教益的。

(四)对待身边工作人员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很关心、很热情,但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很严,决不允许有一点特殊化。

周恩来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外出开会或工作,只准带耳朵、眼睛,不准带嘴巴,也就是不准随便发表意见,以免人们误以为是周总理的指示精神。

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是谁管的事,就该谁知道;不该知道的事,决不去打听。

工作人员出差,不许购买内部供应的优惠廉价商品,不许收受礼物。

(五)对待请客送礼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

他的客人很多,有来西花厅拜访的、谈话的,还有来请示工作的。

每当快要吃饭时,他总说:“别走了,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

”他请客吃饭,一般都是简朴的家常饭菜,不大吃大喝。

1952年初夏,他邀请冰心夫妇俩到西花厅做客,共进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汤,而唯一的好菜是一盘炒鸡蛋。

谢冰心回忆说:“这使我感到惊奇而高兴。

惊奇的是总理的膳食竟是这样地简单,高兴的是总理并没有把我们当作外人。

”周恩来不收受馈赠礼物。

1961年春节前夕,他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

信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

”有一次,他过去的一位老警卫员给他捎来一筐新鲜桔子。

他问清值25元钱后,让寄去50元。

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

”周总理常常恳切地教育和告诫领导干部,务必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教育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即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

讲到过生活关时,他说:“生活关分两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

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让我们响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出的号召,重读毛泽东同志的名著《纪念白求恩》,并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