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作业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8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5篇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5篇精选《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展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以下是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展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好处的著作。
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其资料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
所以,商品务必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构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
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务必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
”此观点很准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
我们都明白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
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
因为能够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异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
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要生产产品,他不仅仅要生产使用价值,并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要成为商品,产品务必透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终,没有物品能够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品无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构成价值。
所以,交换这一过程在那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一样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实现了商品本身的好处。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交换创造财富。
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而财富的获取是透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完《资本论》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思考和希望。
首先,通过《资本论》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在书中系统地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内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形式,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获取利润,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的深刻分析,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性。
其次,通过《资本论》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书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和灭亡。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困境和危机。
最后,通过《资本论》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思考和希望。
马克思在书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可能性。
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经典著作,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思考和希望。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揭示所震撼。
他通过对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资本积累的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无限追求利润的资本积累过程,这会导致不平等的财富分配和剥削阶级的存在。
这些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不断激发我思考和探索更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
其次,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觉醒与解放的呼吁也令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压迫群体,他们不仅是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还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马克思呼吁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利益,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和改变社会现状。
这种关注和呼吁对工人权益的正义追求,让我对社会公平与正义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我对马克思的学术分析和思维方式也深感敬佩。
他的思维严谨、逻辑清晰,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准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他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分析,又注重实证研究,这种综合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
他的理论思考深刻、全面,既关注经济问题,又关注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这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的深刻剖析和对工人权益的关注,让我深受启发。
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现象,激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资本论读后感优秀6篇
资本论读后感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资本论读后感优秀6篇《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关于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关于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资本论》是很"大'很"深'的书籍,我买的是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书籍,很晦涩,坦白来讲,看到17章,跟自己内心链接极少,阅读的体验感也挺差的。
当时想去看经济学的书籍,原来选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来觉得资本是个很大,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有格局和气象。
所以想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读读看。
读下来总体的感悟是:一是会让自己比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货币,劳动和资本。
其实全部公司里员工和老板的关系都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无法否认。
二:会让我有危机感,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从来都是血腥和残忍的,财宝的嬉戏也是:零和嬉戏',看到这些事情的本质后,我看待人生没有之前那么地美妙,"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农夫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诞生就是注定要努力奋斗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
这是我们降落到这个家时的"前业",也可以称之为命。
在这个点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觉得女孩子嫁个有钱的老公一辈子衣食无忧就行了,这个是比较浅层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获得男人的赞美,可以获得男人的爱,以为可以获得男人的一切。
这个想法会让女人受许多苦,青春韶华易逝。
马斯诺5个层次的需求里面讲到:友情,爱情,性亲热是基于平安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这也展现:爱情的不稳定性。
其实生命原来就是无常的,而在全部无常中我们能够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续性地奋斗,不管外面惊涛大浪,还是身居高位,我还是悄悄坚守我心里那一块,这是保底的策略。
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其他人,不管是父母,还是爱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铺张,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2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由于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马克思《资本论》是一部实践性强的读和用的著作。
正因如此,时间过去了两个世纪,这部著作依然熠熠生辉,仍然值得深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资本论》: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我对马克思如何来呈现事实不感兴趣,对那些据说是他从事实中推演出来的相关规律也不感兴趣。
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足以证明马克思对于资本描述的正确性。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
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
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也是其独特经济本性最为核心的部分。
然而,永恒的崩溃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结构来说也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存,它务必不断地用扩张自身、扩张自己控制领域的方式来修复自身。
曾有人认为货币能够解决《资本论》第一卷(论商品)的等价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解答,因为货币并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中介:货币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达一种关系,可实际上却隐藏了这种关系本身。
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组织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
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
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
货币、财产、资本主义自身依靠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或者至少它们依靠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劳动价值论告诉了我们这一悖论的答案),因此无法用法令或修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着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着,而且是一部哲学巨着、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着,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规定。
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不仅是其产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通过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即商品经济,并阐明了它作为一般商品经济所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起初是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单靠延长工时这种形式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最后通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学习资本论感想(五篇)
学习资本论感想(五篇)第一篇:学习资本论感想学习资本论感想《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列主义思想光辉的指导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毛泽东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本阶级,压迫剥削无产阶级---即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普通劳动者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驱和共产党员流血牺牲换来的......巴黎公社的失败、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之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国家公有制不断私有化的转变!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与膨胀。
私人资本的最大特征与本质---就是以最大能量掠夺劳动者的劳动剩余价值、是一只出笼的猛虎、象开闸的洪水没有回头的余地。
当垄断资本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经济基础后,就必然要改变上层建筑的性质!这是任何一个真正共产党员和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常识!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类平等社会还是如此遥遥无期!如果客观地说: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只是人类向共产生义前进的一种尝试-----20世纪后期,科技的高速发辰,大大推动了资本世界的生产力、而民主的自由竞选、议会制度缓解了国内矛盾,资本主义正日若中天、在资本主义处於强势阶段,这种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篇:资本论感想、收获姓名:CM1008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学号:20110410141学习《资本论》的收获《资本论》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通史涉及的世界,统一在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之中;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统一在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把社会的生产方式,统一在历史进程的不同利益阶层之中;把与人们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客观物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类自身,统一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之中。
资本论学习心得(推荐五篇)
资本论学习心得(推荐五篇)第一篇:资本论学习心得马克思与资本论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95周年,巧合的是今天我们有幸听到庄老师关于马克思和资本论著作的解读。
首先是对马克思这位既是哲学家又是经济学家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与评价。
恩格斯称赞马克思的两大贡献是哲学上的唯物史观,与以往的唯心或者英雄史观不同,唯物史观客观的认识历史,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另外一个贡献是经济上的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
这一规律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而无论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都是在资本论中阐述的。
《资本论》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它继承了古希腊色诺芬,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闪光点,继承了以配第为代表的重商主义的商品流通与世界贸易理论,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但又超越了前人,科学的对商品,货币和劳动做出了解释。
《资本论》的目前通行本有三卷,分别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有时会把卡考茨基编辑的马克思的手稿剩余价值理论学说史作为第四卷。
资本论三卷向我们介绍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单个资本流通理论,社会总资本运动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以及源息理论。
这些理论经过一百年的实践,无不表明他们的正确性,如今我们需要它们来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
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不时的进行局部的自我调整,辅之以新技术,新科技,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大大缓和。
工人阶级的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反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策失误等各种原因经济落入下风。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资本主义,认识新形势必须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需要对新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但《资本论》里揭示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都没有变。
《资本论》的许多科学预期都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资本论》依然可以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资本论》读后感5篇精选范文
《资本论》读后感5篇精选范文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好处的著作。
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其资料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那么资本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超多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透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超多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那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到达必须力量和潜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给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前,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集合6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集合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集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预想其与《资本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
在态度上,本书主要是讨论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资本论》应该更偏向于批判。
我修读了经济学二学位,在上课中发现不平等及其衍生问题很少被认真研究。
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偏僻的分支?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涉及因素不但复杂难以直观论述,而且没有功利上的收益,甚至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你用“巧妙”的方法为不平等辩护,反而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图1]。
补充:不平等,突出的是贫富差距,而非贫困。
另外,只讨论经济层面的不平等,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平等,教育、文化、生活等权利层面的平等就无从谈起。
不过,平等确实不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至少显然前面有生存和发展。
所以我们对不平等的忍耐度其实是相当高的。
简单描述两点事实:一、美国20xx年前10%人群财富占总财富比重为71%,欧洲20xx年为62%[图2],中国20xx年的数据应和美国20xx年类似,即前10%人群财富占总财富70%,另外前1%人群财富占总财富30%。
同时我们要注意,高额财富本身能产生5%左右的纯收益,如租金、红利等,这会产生一个滚雪球效应。
二、20xx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而20xx年全国贫困线标准为4000元。
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演化(附议),今天的生活水平相比马克思时代已经大大提高,因而导致情况全方面发生了变化——根据本书的数据,英国的生活水平相比19世纪提高了10倍。
在当时,你要有30倍于平均水平的收入,才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所以现在在发达国家,只要你有3倍于平均水平的收入,就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5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5篇第一篇: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第一篇: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
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_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_叶子_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第二篇: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本论读后感篇1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实质上就是要揭示资本运动的规律,或者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的规律。
因此,研究资本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而正因如此马克思的《资本论》没有过时,它帮助我们研究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现在及未来都拥有着指导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的这些篇中有一篇是单章节成篇的,就是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想来这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在不知到从《资本论》——这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研究所汇成的书,的何处开始表达我的感受时,我选择这里作为我表达的突破口。
“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
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而这一运动的的有意识承担者——货币的占有者就变成了资本家。
他们的钱袋就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值——变成了他的主观目的。
只有在占有越来越多的抽象财富——货币成为他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活作为人格化的,有意识和意志的资本执行职能。
他们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益,而只是谋求利益的无休止运动。
这是一种绝对的致富欲。
为了贵卖而买即马克思提出的总公式“G—W—G’”,这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持有的形式。
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
也就是说,货币被表现为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但资本的总公式又再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矛盾。
马克思先生举出了一个例子。
“假定卖者享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把价值100的商品卖110,即在名以上加价10%。
这样,卖者就得到了剩余价值10.但是,他当了卖者之后又当了卖者。
现在第三个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和他相遇,并且也享有把商品贵卖10%的特权。
我们把那位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赚的了10,但又作为买者要失去10。
实际上,整个事情的结果是,全体商品占有者都高于商品价值10%互相出卖商品,这与他们把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完全一样。
商品的这种名义上的普遍加价,其结果就像例如用银代替金来计量商品价值一样。
商品的货币名称即价格上涨了,但商品间的价值比例仍然不变。
同理,假定买者享有某种特权,可以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结果一切照旧。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的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可见,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非等价物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结果。
基于此马克思引入了新的名词——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性质。
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
所以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马克思将劳动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力占有者具有人身的自由。
马克思说:“商品交换的本身除了包含由他自己的性质所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
”我认为这句话所说的意思是, 在商品交换中,商品占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商品。
劳动力商品也是这样,劳动力的占有者对他自身所占有的劳动力,有权在市场上当作商品去出卖。
因此,马克思又说:“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因为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他的人身依附于别人,存在于他身体内的劳动能力也就不可能属于他自己支配的东西,从而也就不可能当作商品在市场上出卖。
既然劳动力是它的占有者的商品,因而,劳动力占有者和货币占有者在市场相遇,彼此作为身份平等的占有者发生关系,双方在法律上应该是平等的人。
这种法律上的平等关系要能够保持下去,“劳动力所有者就必须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因为他要是把劳动力一下子全部卖光,他就出卖了自己,就从自由人转化为奴隶,从商品占有者转化为商品”中就是说,如果一次卖完,就等于卖身为奴,就是出卖劳动着的人身,就不是出卖劳第二个基本条件,劳动力占有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一个人要出卖与他的劳动力不同的商品,他自然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还必须有生活资料。
如果他占有生产资料,能够用自己的生产资料生产某种产品,就不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了。
正由于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就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去出卖。
可见,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劳动力的占有者必须是在双重意又上是“自由的”,即“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必须是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读到这里我产生了两个疑问:第一个是:劳动力占有者即自由工人和货币占有者即资本家,真的能互取所需,平等相交吗?马克思给我们的答案是:不能。
在“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如果我们一离开“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这个流通领城即商品交换领城,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立即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
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 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一一让人家来鞣。
”所以在我看来:资本主义的看似自由平等,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剥削面貌的的掩饰。
而第二个则是:为什么劳动者会丧失生产资料成为一个自由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工人?怀着疑问我继续读了下去,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边,也就是第七篇《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的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进行了论述。
一般来讲有两个原因: 第一,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第二,资本的原始积累剥夺了小生产者。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那么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存,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马克思说:“私有制作为社会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
”而“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
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程聚。
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的自由发展。
”简言之,这种生产方式的存在,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马克思说:“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
而它的消灭,就是把分散的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少数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把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
为了实现这转化过程,就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地、生活资料和劳动工具进行残酷的剥夺。
“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换句话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这种剥夺的结果,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被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
从此我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够长久吗?答案当然也是不能的。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趋势是资本家被剥夺。
马克思说:“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住跟脚,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
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
”就是说,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剥夺资本家的这种新的剥夺形式。
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加深,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时代的灭亡。
”马克思说,对资本家的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
这是因为:第一,在资本积累与集中的过程中,由于资本家之间竞争和相互吞并,“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使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也超乎寻常地提高了。
第二,“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这样,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范围扩大了,生产也就越来越变成为世界市场而进行的生产了。
然而,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相容的是,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却被少数大资本家所占有,面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则陷人了贫困的境地。
以上的资本主义现实情况表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与此同时,“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自身产生了它灭亡的条件,造就它的掘墓人。
所以,马克思对此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文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这句话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也就是资本主又发展的历史趋势——灭亡。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读《资本论》无以知社会。
感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终将灭亡的命运,虽令人唏嘘,但实在是理所当然。
我们为何不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而幸福,而自豪,而骄傲。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为自己的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诚如马克思先生在我们的一样的年纪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
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那么,就让我们为了我们的祖国而献身。
奋进吧,我辈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