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一1.知识与技能(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的非凡勇气,不断地追求真理。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教?学?活?动(一)引入教师活动:指出在力学中只研究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
研究运动合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
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动力学奠基之作。
牛顿运动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进入新课1、引出错误观点——历史的回顾教师活动:马路上有一辆车,发动机坏了,这么让它运动起来?(播放课件)教师设问:车运动起来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车会怎么样?继续设问:车会不会立刻停下来?教师引导:施加了力车运动起来,停止施力,车要停止;于是可得结论,要让车运动起来,就必须施加力给车,换言之: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我所推理出的这一观点正确吗?课件展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力确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活动:同学们意见不一教师引导:人类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道路中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请问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有那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学生活动:回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活动:幻灯片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设疑:?他们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8-69内容,并思考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他们各自的观点和所运用的方法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共同总结,得出这几位科学家各自的观点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7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作者整理了7篇牛顿一定律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牛顿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一定律教学设计篇一[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一定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对牛顿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理想实验[教学难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
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以抛粉笔为例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抛粉笔为例4、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以抛粉笔为例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情况下加速?什么情况下减速?以抛粉笔为例。
8.1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8.1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掌握其内容和意义。
2. 学习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学会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阻力板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停下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受到不同阻力时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一个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不受外力的物体?进一步探讨牛顿第一定律的局限性。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惯性 教案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惯性教学设计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让自主教学探究模式很好的得到实施,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难点。
本节课《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主要利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和后期人机互动完成学习。
一、教材分析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而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着重学习惯性这一物体固有属性,并且兼顾了力和性质的辩证这一难点,所以,学生必须做到充分的感知,才能准确地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本质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过程设计温故知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怎么得出的?我此时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不施加力给我,我会改变这一状态吗?(一)学生流畅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二)学生回答:静止状态(三)学生回答:不会教师导语:我、同学们、窗帘、投影仪、窗户甚至房子,等等,都保持着“静止”这一状态,没有力作用时我们都有保持这一状态的性质。
实际上,我们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有专门的名称——学生活动:在课本中阅读并找出这一名称。
(惯性)新课教学:感受惯性(一)首先播放“亚洲飞人--柯受良”的惊人事迹:飞越黄河(二)学生在观看了解柯受良的壮举同时,增强爱国情怀,课堂注意力集中了,兴趣激发了,思维也活跃了(三)展示图片:汽车起步、公交急刹车等(四)学生活动:借助图片的启发,自己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惯性在生活中的影响(五)探究:1.力的产生必须是几个物体?惯性呢?2.力的作用是什么?惯性呢?3.假如没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会得出吗?4.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谁是因,谁是果?(六)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因素是什么?学生活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质量是唯一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本课小结沙场点兵:看看你都会了吗学生活动:完成白板出示的习题。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学案
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任何时候是否运动都有惯性。
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实质上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和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
(1)你能轻松踢飞足球,能把路面上的载重卡车踢走吗?由此可知足球质量小,惯性小,容易由原来的静止变为运动;而卡车质量大,惯性大,不容易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要想使它动起来必须要用更大的力。
2、原来静止的电棒,如果不受任何力,则------3、原来运动的足球,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
【自主学习】1、惯性定义
演示实验:“懒惰的鸡蛋”实验
学生实验:自己找一块橡皮或钢笔帽,放在一张纸上,快速把纸条抽出,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性质。
2、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人走路时叫被绊了一下,向前倒下B投出去的篮球会继续向前飞行
C关闭了发动机的汽车会向前滑行D熟透的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
3、一下警示语中与惯性知识无关的是()
A汽车后窗贴有“保持车距”B公路旁立有“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C公共场所标有“禁止吸烟”D交通规则写有“行车系好安全带”
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学,当停止用力蹬脚踏板时,自行车仍能向前运动,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到终点时还要再跑一段才能停下来,说明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性质叫惯性。
注意:(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不能说“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只能说“由于惯性”。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解释惯性现象:常分四个环节进行解释
(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个部分?(2)弄清该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是运动还是静止。
2.7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_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ppt01】: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学生:不能,有,向前倒,……【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学生:静止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学生:匀速直线运动(二)新课教学教师【ppt02】: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一、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在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思考,来开发学生的思路,体现学无止境的境界。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
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板书】三、惯性现象教师【ppt03】:物体在什么时候具有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活动【ppt04】: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学生: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______仍然要向_____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受到小车的______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堂导学案章节:第八章运动和力课题: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主办:张桥乡中心校主备:李延民审核:学校:班级:姓名: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这物体将()A、立即停下来;B、慢慢停下来;C、继续运动下去;D、向相反方向运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处于静止状态。
B.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C.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在“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用同一辆小车,分别从相同的高度沿着斜面自由滑行下来,然后让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路面上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上,则(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相同,使实验起始的条件相同。
(2)使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路面是为了让小车运动时受到的不同,而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使小车运动的距离不相同。
(3)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上前进的距离不相同,由此推理:当小车不受力时,应该沿着光滑的水平面做运动。
二、自主预习过程1、预习范围:第十二章第五节,即课本第46页至第47页2、预习时间:10分钟3、预习方法:①以教材为准,先通读教材,再查阅资料;②联想旧知、联系生活、边阅读、边思考、边梳理;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等方式。
4、预习检测:(1).我们把物体的特性叫做惯性,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惯性,与外部条件(选填“有关”或“无关”).(2).在水平路面上骑自行车的人停止蹬踏板后,自行车还要向前运动,这是由于自行车具有的缘故,自行车运动的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是因为。
.(3).下面是对汽车的某些配置和行驶有关规定的表述,其中与物体惯性无关的是()A.汽车坐垫既宽大又柔软B.汽车驾驶员驾车行驶时要系安全带C.汽车驾驶室装有安全气囊,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会自动打开,挡在驾驶员前面D.汽车行驶时要保持一定车距5、我的问题:三、合作研习过程探究点一惯性现象探究:照教材图l2.5—4所示,把4个棋子摞起来,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原处。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案2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案一、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哪几层含义?请同学们结合内容思考,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适当补充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也就是说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将永远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变为止,由此可知他又揭示了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很好,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层含义)2)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吗?为什么物体不受外力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没有出现其他的运动情况呢?这又说明了什么?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就像物体有质量一样,谁也不能改变它,人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即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三层含义是3)揭示了惯性也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 什么是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对于“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惰性”来理解.就是说物体和人一样也有“惰性”,物体的“惰性”表现在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4. 哪些物体有惯性?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既然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
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检验一下.(1)探究:静止的物体由于惯性仍要静止:演示:惯性小球实验;先问: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现在处于什么状态?然后介绍实验方法,先让学生猜想,再观察,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能具体解释一下吗?谁来试试?(我们要用惯性解释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即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这里小球原来的运动状态是什么?静止,当木片受力飞走时,小球由于惯性,还应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利用惯性解释现象的方法是:(先说)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再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说)谁由于惯性还要保持什么样的运动状态;所以(结果如何)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将一条小纸条放在水平的课桌上,纸条一端悬在桌边,将钢笔帽直立在纸条另一端,用直尺迅速击出纸条,观察钢笔帽会怎样?能解释吗?注意:由于惯性是物体本身的特性,所以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等,决不能说产生了惯性或受到惯性、惯性力等.静止物体表现出的惯性现象我们经常遇到,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 (播放录像惯性,让学生解释)(2)探究: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仍要继续运动:播放动画: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止时,小车上木块表现出的惯性,学生解释得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惯性)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生产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学生列举)汽车刹车时,乘客回向前倾,突然启动时会向后仰,汽车刹车后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奔跑时被拌倒总是向前倒,滑倒时往往向后倒.有没有利用惯性的例子:锤头套紧、跳远助跑、掷铅球、泼水、拍打灰尘、摩托车飞跃障碍物、射箭等惯性带来危害的例子科学世界。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7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的惯性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观看教学VCD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39页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2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牛顿第必须律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明白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2。
明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3。
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由整理]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二、教学资料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惯性定律的资料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
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的概念.本节课教学难点: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三、教学准备电化教室、3.1牛顿第必须律.ppt文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播放视频剪辑《汽车事故实验》,在视频剪辑中,我们看到撞车后假人和车子的运动状况.我们要讨论的是,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务必明白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二。
正课1、历史的回顾。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但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科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第2课时)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主要讲了惯性的定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以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3、中招考点分析中考时,主要考查学生对惯性的认识,会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现象,通常会有这样的题型:下列现象与惯性无关的是哪个4、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肯定知道惯性,并且知道一些与其有关的现象,但是很难用物理的语言去解释这些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学习目标1、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2、知道惯性的利与弊,会利用惯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让学生分组举例说明惯性的利弊以及人们是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治惯性带来危害的重点难点重点:惯性以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难点: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3、提出问题✧运动的汽车,刹车后为什么还要向前行驶一段距离?✧汽车启动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后倒?4、解决问题惯性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表现形式1.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2.运动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力的区别惯性不是力,所以不能说收到惯性或惯力的作用,而要说由于惯性或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常见静止物体的惯性现象:汽车启动车上的人向后倒突然拉动小车木块向后倒鸡蛋掉入杯子中小球不会随木块一起飞出常见运动物体的惯性现象:汽车刹车人向前倾摔跤跳远飞机提前投弹惯性的大小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惯性的利与弊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有时对我们是有利的,要想办法利用;有时对我们是有害的,要想办法避免。
5、当堂训练1、向前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站立的乘客会向前倾倒,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由于乘客受到惯性作用B.由于乘客受到惯力作用C.由于乘客具有惯性D.由于乘客受到向前的冲力2、下列现象不是惯性现象的是[ ]A.抛出去的石头能继续向上运动.B.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C.锤头松了在地下撞击几下,锤头就紧了.D.汽车启动时,人会向后倾倒.3、一个人站在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面向列车行驶的方向跳起,着地时他将落在起跳点的 [ ]A.原处B.前方C.后方D.无法确定4、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应该注意防止和利用,请分别举两例:利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的惯性有关的,为了减小此类事故的再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就你所知,写出二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是质体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对于惯性定律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惯性定律的概念和内容,发现和解决惯性定律存在的问题,掌握惯性定律的适用规律,培养学
习物理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1)引入
在教学开始时,老师需要利用课堂时间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简要的
介绍,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惯性定律。
(2)互动
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将物体放置于斜面上,并探究与斜
面倾角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何不同。
(3)阐述
通过讲解惯性定律的概念、内容和适用范围,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
该定律。
(4)联系
利用综合运动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惯性定律。
(5)总结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再次回顾、总结和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
握情况,从而能够深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教学设计本着‘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授课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
用互动兴趣等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精神。
四、评价与反思
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进行课堂评价等方式,通过测试学生对所学
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程度。
并及时反思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教学效
果的优化。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榆中县第六中学陈爱明教学设想牛顿第一定律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本身无法通过实验直接得出,要靠抽象思维加以推理。
这对只有初中认知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个考验,加之受日常生活经验负面影响,突破学生的理解有相当的难度。
为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新课的教学设计分四步走:一是实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演示实验提出物体运动需要力的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两个观点;二是实验探究、验证观点,通过“斜面实验”得出结论,小车受到接触面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就越长,速度减小的就越慢;三是科学推理、完善观点,如果小车处在光滑水平面上,将会保持原来的速度,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前两个观点;四是解读定理、理解内涵,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实验+推理”的科学分析方法。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科学家长期探索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物理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难点:学会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1.斜面、小车(1号干电池)、毛巾、棉布、较光滑木块。
(每组一套)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生改变。
2.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即合力为零。
4.惯性:把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物体的惯性。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学情、教材分析/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惯性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材呈现出了较多的事例,同时结合一系列的演示、分组实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惯性。
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所这也是本节课要重点突破的一个难点。
同时事例中也结合了相当多的交通安全的相关内容,所以也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文明出行的最佳时机。
2教学目标/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惯性的意义,确认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
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教学策略/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惯性是一个比较重要而难懂的概念。
高中物理 3.2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2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案教科版必修11、3.2牛顿第肯定律第二课时[目标定位] 1.学会用“掌握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2.会用图象表示加速度与质量、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1.试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沟通电源、纸带、刻度尺、天平.2.试验原理:试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变量法(1)保持讨论对象即小车的质量不变,转变小桶内砂的质量,即转变作用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作用力成正比.(2)保持小桶中砂的质量不变,即保持作用力不变,转变讨论对象的质量,测出对应不同质量的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2、质量成反比.想一想:试验中小车的加速度怎样得到?答案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利用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一、试验方案的设计1.三个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体会近似法本试验的讨论对象: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装置如图321所示).图321(1)小车质量的测量:利用天平测出,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转变小车的质量.(2)拉力的测量:当小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状况下,可以认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合外力),即F≈mg.(3)加速度的测量:由纸带依据公式Δx=aT2,结合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2.试验数据的处3、理方法——图象法、“化曲为直”法(1)讨论加速度a和力F 的关系图322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以力F为横坐标,依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322所示,若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就能说明a与F成正比.(2)讨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如图323甲所示,因为aM图象是曲线,检查am图象是不是双曲线,就能推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相当困难.若a和M成反比,则a与必成正比.我们实行“化曲为直”的方法,以a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作出a图象,若a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直线如图乙所示,说明a与成正比,即a与M成反4、比.甲乙图323二、试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并把数值记录下来.2.按图324所示的装置把试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先不系绳).图324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到轻推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4.在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并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在小车上加放适量的砝码,用天平测出小桶和砂的质量m,记录下来.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待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好点后取下纸带,并设计表格如下.次数123456小车加速度a/(ms-25、)砂和小桶的质量m/kg拉力F/N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转变砂和小桶的质量,按步骤4再做5次试验.6.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填入表格中.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作用力,依据试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F图象,从而得出aF的关系.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试验,求出相应的加速度,并设计表格如下.依据试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图象,从而得出aM的关系.次数123456小车加速度a/(ms-2)小车质量M/kg1/M/kg -19.整理试验器材,结束试验.三、6、误差分析1.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约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但会带来肯定的误差.小车的质量与砂桶和砂的总质量相差越大,这种误差越小.2.为减小长度测量时的偶然误差,可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好,试验中作出的aF或a图象不过原点.四、留意事项1.试验中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假如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匀称,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受到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3.转变砂的质量过程中,要始终保证砂桶(包7、括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4.作图时应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的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若遇到个别偏离较远的点可舍去.典例精析例1 用如图325所示的装置讨论在作用力F肯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试验步骤如下:图325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内部所装砂子的质量;B.按图装好试验器材;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砂桶;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V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E.保持小桶及其中砂子的质8、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试验;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作aM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M关系.(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试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________步试验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选项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解析试验中把小桶及其中砂子的重力看做与小车所受拉力大小相等,没有考虑摩擦力,故必需平衡摩擦力.电磁打点计时器 9、接在6V电压的蓄电池上将无法工作,必需接在6V以下沟通电压的学生电源上.作aM关系图象,得到的是双曲线,很难作出正确的推断,必需“化曲为直”,改作a关系图象.答案(1)①平衡摩擦力B(2)步骤D 6V电压的蓄电池6V以下沟通电压的学生电源(3)步骤G aM a借题发挥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将不带定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托盘状况下,使小车带动着纸带(打点计时器打点时),沿长木板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目的:使托盘与砝码的重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例2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活动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326所示的试验装置.图10、中上下两层水平轨道外表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掌握装置上,试验时通过掌握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图326(1)在安装试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________;在试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______(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等于”)小车的质量.(2)本试验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这样比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1、_________________.(3)试验中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Ⅰ、Ⅱ的质量均为200g.试验次数小车拉力F/N位移x/cm1Ⅰ0.1Ⅱ0.246.512Ⅰ0.229.04Ⅱ0.343.633Ⅰ0.341.16Ⅱ0.444 .804Ⅰ0.436.43Ⅱ0.545.56在第1次试验中小车Ⅰ从A点运动到B 点的位移如图327所示,请将测量结果填到表中空格处.通过分析,可知表中第________次试验数据存在明显错误,应舍弃.图327解析(1)拉小车的水平细线要与轨道平行.只有在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才能认为砝码盘12、和砝码的总重力等于细线拉小车的力.(2)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间相同时,依据x=at2,得=.(3)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读数为23.86cm-0.50cm=23.36cm.答案(1)细线与轨道平行(或水平) 远小于(2)两小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两小车的运动时间相等(3)23.36(23.34~23.38均对) 3例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试验装置如图328甲所示.图328(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328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13、为0.02s.从比较清楚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结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试验数据如下表: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N0.1960.3920.5880.7840.980加速度a/(ms-2)0.691.181.662.182.70图329请依据试验数据在图329中作出aF 的关系图象.(3)依据提供的实14、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请说明主要缘由.解析(1)计数点时间间隔T=0.1s,间距x1=3.52cm.x2=3.68cm,x3=3.83cm.因x2-x1=a1T2,x3-x2=a2T2,a=,得a==0.16m/s2.(2)aF图象如下图.(3)设砝码盘的重力为F0,则a==+,因F0≠0,故F=0时,a≠0,图线不过原点.答案(1)0.16(2)aF 图象见解析图(3)未计入砝码盘重力或砝码盘的重力不能忽视借题发挥试验中作出的aF图象有时不过原点,如图3210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是:试验中没有考虑砝码托盘15、的质量,误将砝码的重力等于拉力F,或是平衡摩擦力时垫得太高了,会出现图象甲的状况;试验中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充分,会出现图象乙的状况.图3210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试验中,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试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肯定,转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纳图象法处理数据16、.为了比较简单地观测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当作a 与______的图象.(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试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图线如图3211所示,两个同学做试验时的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m乙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丙.图3211解析(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试验中,要保证m?M,才能保证绳子的拉力约等于m的重力.(2)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合力肯定时,a 与M成反比,因为反比例函数图象是曲线,而依据曲线很难判定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就比较简单判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17、关系.所以试验数据处理时作出a与的图象.(3)在小车质量M相同的状况下,拉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试验中我们又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盘中砝码的重力.所以两个同学做试验时盘中砝码的质量不同,m乙大于m丙.答案(1)M?m (2) (3)大于2.(2021四川绵阳期末)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试验中:(1)为了探究小车(包括里面所装钩码)总质量M肯定时,加速度a与合力F的定量关系,需要在砝码盘里面添加砝码来转变小车所受到的合力.砝码质量m和小车总质量M分别选取以下四组值: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8、、125gB.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C.M=2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D.M=2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若其他操作都正确,那么应当选用________组值(选填字母)进行试验时的试验误差较小.(2)如图3212是试验中得到的一条已打点的纸带,纸带上的A、B、C、D、E、F、G均为相邻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s,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计时点未画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已标注在图上,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m/s2,打19、C点时的速度大小vC=______m/s.(以上结果都保存2位有效数字)图3212解析(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试验中,要保证m?M,才能保证绳子的拉力约等于m的重力.(2)计数点时间间隔T=0.1s,间距x1=2.67cm.x2=3.57cm,x3=4.46cm,x4=5.37cm,x5=6.28cm,x6=7.20cm.由a==0.91m/s2.vC==0.40m/s.答案(1)B (2)0.91(0.90~0.93都正确) 0.4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最新)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什么是惯性,能够用惯性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道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斜面小车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体会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明确斜面实验的整个过程。
3.通过对斜面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设计两个实验。
提出问题: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在桌面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叙述古代人们对于运动的认识和伽利略对于运动的观点。
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提问:两次实验为什么都让小车在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回答: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总结实验现象: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大。
推理: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讲述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强调虽然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但却是一个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定律。
同步教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同步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第2课时惯性本节课的设计围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展开.实验的验证和生活现象的列举是本节课必需的.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引入惯性概念,利用惯性知识分析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强化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本,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要求:1.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2.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惯性现象.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知识与技能1.知道惯性的概念.2.理解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惯性的广泛应用,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生活中惯性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正确解释惯性现象.难点:利用惯性知识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2课时(第2课时)本节课用到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惯性演示仪、多媒体课件.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8-P19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基本的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跳跃旅行”.上小学的小强同学听老师说,由于地球自转,当地地面的速度大约是360 m/s,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地球既然转得这么快,那么当自己跳起来落回地面时,地面一定转动了一段很大的距离,自己就不会落在原地,所以只要不停地跳跃,就能免费周游世界.【设置疑问】下课后,小强便急忙跑到操场上去试,他使劲向上跳,但总是落回到原处.小强怎么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能帮他解开这个谜团吗?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解释问题.(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进行新课(一)惯性演示实验:为什么钢球没有随卡片飞出?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急刹车时的视频.急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和观看视频思考并讨论原因.教师引导点拨得出惯性的定义.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一直运动下去.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教师提问:地球上的物体有惯性,太空中的物体有惯性吗?固体有惯性,液体和气体有惯性吗?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并总结: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教师强调: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惯性是每个物体都有的,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教师讲解:物体在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称为惯性现象.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哪些惯性现象呢?学生思考后举例:汽车突然启动时,车上乘客向后倾倒;斧子的手柄松了,用手柄的下端撞击石头或树墩.教师:能否就上面列举的惯性现象进行解释?学生:汽车突然启动时,车上乘客的脚已随车向前运动,而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这时乘客就要向后倒;用手柄的下端撞击石头或树墩时,手柄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下运动,这样斧头就会牢牢地套在手柄上了.(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惯性的概念,具体事例分析,帮助学生养成分析惯性现象的良好习惯.)【对点训练】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物体不论运动状态怎样都具有惯性B.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而做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时才具有惯性C.物体在有外力作用而运动状态改变时才具有惯性D.物体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时才具有惯性【答案】A(二)惯性的利用和防止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惯性的利用.惯性的利用: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惯性为我们服务,你了解的现象有哪些呢?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实例并加以分析.惯性的防止:凡事有利就有弊,惯性为我们服务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弊端,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其利、防止其弊.)【对点训练】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A.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一段距离B.洗衣机的甩干桶高速转动时可以把湿衣服甩干C.小轿车行驶时驾驶员和乘客要系安全带D.把锤柄的一端在地上撞击几下就可以套紧锤头【答案】C三、学以致用1.对以下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小车在恒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公共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这是由于乘客受到向前的惯性力C.竖直上抛的物体,脱手后仍向上运动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D.桌面上运动的小球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小球具有的惯性消失了2.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到原处,因为()A.从人跳起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B.人跳起瞬间,车厢内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一向前的力,带着他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3.下列各场景中,属于需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是()A.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B.离垃圾箱一段距离扔果核,果核也能飞进垃圾箱C.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D.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答案】1.C 2.A 3.D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体会?1.什么叫惯性?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2.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第2课时惯性一、惯性1.定义2.惯性和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惯性的利用和防止惯性既有对我们有利的一面,也有对我们不利的一面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1.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循环多反馈、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讨论以及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很多环节都为后续的探究埋下伏笔,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顺畅地完成概念建立、实验探究等环节,省时高效.2.为了降低难度,突破重点,整堂课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一点,消化一点,掌握一点.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地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赠送:初中政治综合知识点归纳1.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和非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3.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其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建设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措施的内容:保障性措施和促进性措施6.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ppt01】: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不能,有,向前倒,……
【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静止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教师【ppt02】: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
一、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在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思考,来开发学生的思路,体现学无止境的境界。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
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
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板书】
三、惯性现象
教师【ppt03】:物体在什么时候具有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4】: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
学生: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
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______仍然要向_____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
受到小车的______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教师: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5】:如图,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为什么不跟着飞出?
学生:硬币和卡片原来一起静止;卡片由于受到弹击突然运动;卡片上的硬币由于______仍然要_______(保持在原位),由于重力,所以掉在杯中。
教师:结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6】:如图,让洞对着点燃的蜡烛,用两手一拍,你看到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用手拍动纸箱后,箱内的空气受到挤压从洞口喷出,停止拍动, ______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把蜡烛吹灭。
教师:结论:气体具有惯性。
【设计意图】主要通过三个实验来说明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惯性,特别是气体也有惯性,使学生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教师【ppt07】:总结:(1)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2)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惯性
(3)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惯性【板书】
教师【ppt08】:列表比较惯性和惯性定律
惯性惯性定律
区别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只有当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列表比较,使学生对惯性和惯性定律的不同点进行区分。
教师【ppt09】:(1)如图,离开喷泉口的水,为什么还会继续向上运动?
(2)如图【ppt09】,倒胡椒粉时,手为什么需要晃动?
学生:水离开喷泉口时有一定的速度,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还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学生:手的晃动使胡椒粉运动,运动的胡椒粉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洒落教师【ppt10】:如图,在杯子中盛满水,突然急速拉动杯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果运动杯子突然受阻,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
教师【ppt11】:你知道这两幅图中哪幅是刹车,哪幅是加速?为什么?
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教师【ppt12】:惯性现象的利用和防止:
(1)锤头松了怎么办?
(2)为什么煤会送到火炉中?
(3)为什么要计安全带?
教师【ppt13】: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呼应本课的开头,同时也是为了解释开始的疑问,作到有始有终。
教师【ppt14】:阅读:P67 车速不同时的停车距离
【设计意图】拓展对惯性的认识,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ppt15】【ppt16】
(1)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_______的缘故;最后还是停下来,这是因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在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仍然落回原处,下列说法的( )
A.火车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火车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C. 据此不能够判断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
(3)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
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
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
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
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教学反思】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如何?”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往往去找实际不受外力的物体:如太空中的物体等,很难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直接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课后仔细思考发现这种处理并不好,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受不受外力的物体不存在,我们能否使物体几乎不受外力作用?能否使物体尽可能少受外力?如何将少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与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使学生明白“不受外力作用”是一种理想状况,我们
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得到理想状况。
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