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010学年度第1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中考察(小论文)备选题目:(1)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2)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事业(3)论五四精神的现实意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可是洋务运动却是一次失败的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极大的,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这次运动为我国的近代化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也反映除了中国在当时世界历史潮流上的不足之处。
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顺应了世界潮流,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围绕近代化而展开的。
关键字:洋务运动,近代化,启示,促进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首先,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其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不过,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为西方资产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而且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总之,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
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开始主动向现代化转型,尝试引进西方科技和制度,推动国家的发展。
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尝试,但未能实现其目标。
这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由于其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
洋务运动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等,因此未能实现真正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局限性。
这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等。
但洋务运动也存在局限性,如未能触动封建制度、缺乏长远规划等,这些局限性限制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阻碍。
这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同时,洋务运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如贪污腐败、管理不善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阻碍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多数认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问题。
对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需要综合考虑其历史背景、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
[精品]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精品]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现代化、近代化、工业化和民族意识的提高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它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它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象征,它创立了中国的第一条现代化造船业,并建立了轻重工业的组织体系,为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化铺平了道路。
二、引进西方文化和科技洋务运动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和科技的引领。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了许多高科技和先进设备,包括机器设备、武器、船舶设计、科学研究方法等,为中国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甚至还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机器制造学校和天文台,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
三、提高民族意识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民族意识的提高。
通过洋务运动,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了中国在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逐渐认识到了中国民族在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改变社会发展方向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走向明确的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向现代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中国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方向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它不仅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还引领了中国所需要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留下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和技术现代化的启蒙标志,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极具历史意义的探索与尝试,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为了赶上世界的步伐,中国开始尝试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背景
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动荡。
西方列强入侵,使得中国逐渐认识到自身技术和制度的滞后。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的特点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和模式为主要特征,涉及军事、工业、教育等各个领域。
从引进船坞、船厂到创办近代学堂、翻译西方著作,洋务派力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成果与反思
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和不足。
技术上的依赖、制度上的僵化等问题使得洋务运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一次探索,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尽管洋务运动并非完美,但它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开辟了道路,为后来的变革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但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起点,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吸取了西方文明的精华,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它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熊徽现代化,又叫近代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工业化,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洋务运动是其重要的开端,其关键因素在于开启中国近代化先河,洋务运动开创以机器生产机器,这符合世界工业化的潮流。
洋务运动发轫于19世纪60---9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鸦片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第二次烟片战争随之而来,清政府惊魂未定,又被狠狠地揍了一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中国南方正兴起一场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他们定都南京,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这成为清政府的心腹之患,加之北方捻军起义,也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在这种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清政府内部兴起了“为王勤远略,剿发捻”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对于洋务运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有的认为是同治中兴运动,有的更认为是对农民的严厉镇压运动。
上述观点可以从其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得到体现。
但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洋务运动它是一场与世界潮流相合拍的近代化运动,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面对江河日下的清王朝,面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败北,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出现了林则徐倡导学习外国新式武器、翻译外国书籍,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之后的魏源,则比林则徐走得更远,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且还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介绍了西方的工业革命,描绘了蒸汽机结构示意图,这确实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她们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尚未完全实践,但他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表明封建士大夫已经开始觉醒,乃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对林则徐和魏源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首先,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兴起了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而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沈葆桢为代表的洋务派,其中曾国藩被尊为“洋务之父”,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第一家官办军事工业,其得意门生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满族官僚崇厚创办了天津机器制造局,他们所创办的上述军事工业,其原料由政府供应,工匠的工资由政府支付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供官府调用,其生产主要是用机器来来生产,故其开创作用不可小觑。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洋务运动就像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突然被丢进了一个满是新奇玩意儿的大房间,这个大房间就是近代化的世界。
你看啊,中国原本就像一个穿着长袍马褂,还留着长辫子的老古董,慢悠悠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踱步。
洋务运动呢,就像一阵有点调皮的风,呼呼地吹了进来,说:“嘿,老伙计,咱们得变变啦!”洋务派就像是一群拿着新玩具的好奇宝宝。
他们看到西方那些大船,就像看到了超级巨大的钢铁怪兽,那炮筒啊,比自家门口的大树还粗。
于是他们想,咱们也得搞搞这个。
这就好比一个一直玩泥巴的孩子,突然看到隔壁小孩有了电动小火车,羡慕得不行,也要弄一个类似的。
创办军事工业的时候,就像是在一个传统的木工坊里突然要打造钢铁侠的盔甲。
江南制造总局那些大工厂,机器轰隆隆地响,就像一群大怪兽在咆哮。
那些传统的工匠们,就像一群小羊闯进了狼群,又害怕又好奇。
不过呢,这也算是迈出了向近代化进军的一大步,就像一只小脚刚刚伸进了新世界的大门缝。
还有民用工业,这就像是给这个有点老旧的家进行小装修。
开煤矿像在自家后院挖宝藏,不过这个宝藏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黑乎乎的煤块,能让那些大工厂的“怪兽”有力气干活。
轮船招商局就像是打造了一艘超级大的水上巴士,在江河湖海上开始新的征程。
新式学堂的建立呢,就像是给这个古老的脑袋瓜开了一扇小天窗。
以前都是之乎者也,现在开始学习ABCD和数理化了。
那些学生就像一群小探险家,在知识的新地图里到处乱窜。
然而,洋务运动这个孩子也有很多孩子气的地方。
它就像一个穿着新衣服却还拖着长辫子的人,内在的封建思想还是像个沉重的大包袱。
它在努力追赶近代化的潮流,却又被旧的绳索牵绊着。
不过,不管怎么说,洋务运动就像一颗种子,虽然有点歪歪扭扭地生长,但它确实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旅程。
它就像一个小火苗,虽然不能一下子把整个旧世界烧个精光,但却给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希望的光亮。
如果把中国近代化比作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洋务运动就是那个跌跌撞撞跑出去的第一棒选手,虽然姿势不太优美,虽然跑得没有那么快,但它勇敢地出发了,这就足够让我们为它竖起大拇指啦。
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期,而洋务运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于1861年至1895年间实施的一个现代化建设运动。
这个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特点,同时也包括对军事、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改革。
它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带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后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技术和工程师,推展了先进理念和工业、军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制造和兵器制造方面的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的实施者们着力发展海军,并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宝瓶岛和北洋舰队等海战的战绩。
此外,洋务运动还推行了新式海关制度、邮政局设立以及新型机器工业等重大改革。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商品贸易,从无形中抑制了旧传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洋务运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中最显著的是长期的财政亏空和严重的腐败问题。
为了筹措资金用于洋务运动的实施,清政府的赋税负担也显著增加了,同时也导致了国民的不满。
另外,洋务运动虽然在某些方面明显具有进步性,但从整体上看也表现出明显的封建色彩,如在官员选拔和经济管理方面。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有益尝试。
它引进了先进理念和工业技术,促进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并且在军事、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它也暴露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如财政亏空和腐败等,这些问题终究在后来制约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它为中国现代化开拓了大门,推进了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今天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虽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及封建专制统治,其失败的命运无法避免,但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以新式武器装备武装陆海军,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最为著名。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它仿造的毛瑟枪及自主研制的无烟火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洋务派代表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因此洋务派大量购置西洋枪炮及军舰,训练洋枪队,以此来武装清政府军队,同时,并筹编了北洋、南洋和福建等三洋海军,这一举动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过渡为热兵器时代并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近代化军事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官办,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因此洋务运动的口号由“自强”转变为“求富”,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洋务派着手于创办民用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
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洋务运动就像是中国近代化这个大舞台上一位穿着奇装异服的舞者,一登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那时候的中国啊,就像一个沉睡多年、还穿着古老长袍马褂的巨人,被西方列强这个调皮捣蛋的小混混揍得鼻青脸肿。
洋务运动这个机灵鬼就出现了,它想给中国这个巨人来个大变身。
洋务运动首先盯上了军事装备。
你想啊,那时候中国军队的武器就像原始人的棍棒,而西方列强的枪炮就像魔法棒一样厉害。
洋务派就像一群痴迷于收集玩具的孩子,到处搜罗先进的枪炮制造技术。
他们建立了好多像“军事玩具工厂”一样的兵工厂,什么江南制造总局之类的。
这就好比给中国巨人穿上了一层坚硬的铠甲,虽然不能让巨人一下子变得无敌,但至少不会被小混混轻易再揍得毫无还手之力。
然后呢,洋务运动又觉得交通也得改改。
传统的马车、帆船在西方的轮船、火车面前就像小蚂蚁和大象的对比。
于是他们就开始修铁路、造轮船。
铁路就像巨人的血管,轮船就像巨人的新鞋子,让巨人能够跑得更快,走得更远。
这时候的中国巨人,已经有点像从古代穿越到近代的大侠了,虽然内力还不够深厚,但外表看起来已经有点酷了。
在教育方面,洋务运动也是操碎了心。
以前的教育就像一潭死水,只知道读那些老掉牙的经书。
洋务运动就像一阵调皮的风,吹起了教育这潭死水的涟漪。
他们开办新式学堂,送留学生出国。
这些留学生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到西方这个神秘的新大陆去寻找宝藏,然后把宝藏带回来给中国巨人。
不过呢,洋务运动这个“变身大师”也有很多无奈之处。
它就像一个泥瓦匠,想把破旧的房子改造成高楼大厦,但房子的根基实在是太古老、太脆弱了。
它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各种阻挠,那些顽固派就像一群守旧的老古董,看着洋务运动捣鼓的新东西就像看到怪物一样害怕。
虽然洋务运动最后没有让中国完全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强国,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没有它,中国这个巨人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更久呢。
它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更多的变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摘要:在我国近代化的进程当中,伴随着战争的失败,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而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正是洋务运动。
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的建立,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的开始,掀起了以晚清洋务派为代表,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活动,以挽救清朝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这场自救运动真正实现了国内技术的改革进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发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政治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影响引文由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中国被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清朝的部分官僚开始意识到中国面临的灾难。
从外因来讲,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进展,西方国家纷纷发动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清政府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内因来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展,让清政府意识到了百姓心中的不满以及农民阶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这让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于是,洋务派应运而生,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以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百姓生活的富足。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我国近代面对的国际形势较为复杂,受国际以及国内各种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洋务派的产生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后成为了第一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法国以及德国、俄国和日本纷纷效仿英国,分别于19世纪初以及上半期陆续开展工业革命。
因此伴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预示着世界近代化将成为发展趋势。
而国内仍在受封建制度统治,在西方列强的纷纷涌入、侵占的情况下,国人也渐渐认识到固步自封将会导致灭亡,于是也开始效仿西方国家进行改革,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首当其冲,他认为“长技”指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机器、武器。
由此,中国也步入了近代化进程,与世界的发展趋势融合起来。
二、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体现(一)洋务运动思想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中洋务运动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化影响最深的一次国内改革运动。
它在清朝末年推进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特别是文化和智力层面的中国人开始改变以往对于西方文明的消极态度。
这种挑战和刺激的效果使得许多知识份子感到他们的国家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智慧来推进现代化建设。
他们不再满足打工的角色,也不会再被吓倒于西方文明,开始努力为国家做出更多有意义和成效的贡献。
这种改变,对于中国国家现代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和智慧。
二、洋务运动使中国对外开放加速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潮流。
它通过开设毛主席早年所说建立:"中国的神经中枢"的上海,开放口岸和交通线路等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外来投资。
这种形势下,大批的外国人流入中国,给中国人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使得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技术和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这种外来技术和思想的介入,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提升,使得中国人能够看到自己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小。
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人不仅引进了众多的现代技术,同时也深入学习了制造和设计各种先进的机械和工具的知识。
此外,在这段时间内,中国还建造了许多新的机器和设备,使得自己完全具备了制造一些产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创造性的将西方技术进行改进,并为现代化技术的革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四、洋务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概念的思考和理念突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人开始认识到那些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同的西方人。
中国人从西方同仁的理念和方式中寻找灵感,同时又将这些观点汉化或者本土化成中国自己的理念。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洋务运动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道路。
这一运动的兴起,使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引进,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尤其是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中国社会急需重新强大起来以应对挑战。
洋务运动的核心就是要借鉴西方的科技和工业化成果,以此为基础实施国家现代化的改革。
洋务运动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的体制,强调了实用主义和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在全国办设了一系列的学校和工厂,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专家和教育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这些人才在中国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工业技术和机器设备。
这些新技术的引进使中国的军事、农业和制造业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为中国的国家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兵工业的发展,使中国获得了自主制造先进兵器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洋务运动还对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变革。
其一方面,由于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工厂制度的引进,劳动力需求增加,导致了农村人口逐渐向工业城市集中。
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
其二方面,随着现代法律和制度的引进,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传统的封建体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动摇,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洋务运动主要是政府发起的,国家资金开支很大,这导致了洋务运动的推进效果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好。
其次,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大量引进的科技和工业设备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很多新技术和新设备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导致改革的成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此外,洋务运动在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西化思潮的扩散、国内法治的总体混乱等问题,这些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行的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中外学者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探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一些中国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技术的标志,是中国尝试现代化的一次努力。
在他们看来,尽管洋务运动的成果并不明显,但它引领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他们认为,在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工业企业和军事工厂,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持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他们指出,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主要以模仿西方为主,缺乏创新和深度改革,因此效果有限。
而且,在洋务运动中存在着浪费资金、实施不彻底等问题,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实质性的贡献。
对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中外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为中国近代化做出重大贡献,其改革效果有限。
无论如何,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应该客观理性,探讨其中的得失和启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篇示例: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
在历史学领域中,中外学者都曾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观点。
中国近代史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普遍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尝试。
洋务运动在技术、教育、经济等方面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本质上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机器生产,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军事上、国防上新式武器的使用和新式军队的建立,文化教育上新式学堂的创办和西学的传播等。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西方列强残暴地侵略和扩张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因此,只有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了的侵略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这部分官员成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则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为代表。
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
所以,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史称“同光新政”,开始了。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国防、文化教育、思想上的近代化。
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一、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它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比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代表性的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19世纪70年代,又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催化剂,是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重要转折点。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革命,其宗旨在于汲取外国先进文化,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技术人员,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最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使中国在政治上走上了民主发展之路。
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使中国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推动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而成为今天一个国际经济体。
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内容提要】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的殖民地化进程,促进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但是由于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强化濒临崩溃腐朽的封建统治,加上中国人本身的劣根性和国内国际的各种客观环境,洋务运动从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封建统治洋务派李鸿章一、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的殖民地化进程,促进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一)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促进了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进程,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
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
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
1862年奕訢等人在天津组建了洋枪队,聘外籍教练,选派京营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训练。
与此同时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称作“防军”。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
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虽然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存在诸多的缺陷,但它们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制,给中国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的关系剖析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19世纪60至90年代,地主阶级中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开明派倡导主持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指中国人要学习和引进洋人所务的某些方面,包括:中国需要学习,引进的西方“长技”以及与其有关的事物。
1[1]还包括懂得这种长技的人才,如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及出洋参观等。
还包括仿效西方,设立外事机构,使外交近代化,洋务为国家怀远招携之要政。
关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史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途径,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应该积极肯定的阶段;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给中国准备了某些争取国家独立,培养资本主义萌芽,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条件,但当时保留着自己的全部矛盾性和落后性,很难发展近代化;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开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却“没有为持久的近代化创造条件”。
2[2]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事件的参照系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改革开发以来,重新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认识洋务运动,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运动,成为新时期的历史研究的任务之一,以中国的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参照系,洋务运动便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轫阶段,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低估。
中国与西方的近代化有着不同的背景。
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革命,一般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资产阶级已经成长起来,有能力担当领导责任。
而中国在19世纪中叶所进行的改革,主要反映民族自卫的要求,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条件尚未成熟,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
因此中国欲实现近代化,就不能照搬西方近代化的现成模式。
中国的近代化应该走什么道路?怎么样才能克服、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封建传统势力的束缚?中国古代从未提出过发展的概念。
在政治上,封建君主独尊儒术。
以孝道伦理治天下,缺乏法治观念;在经济上,封建君主实行崇本抑末、重农轻商的政策,除了少数与农业和维系大一统有关的天文、地理、水利等学科外,封建政府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以应付当前政事为满足,即使最有眼光的改革家,也只是针对积弊提出或兴或革的建议,缺乏久远之方。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近代以来,中国历经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其中,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9世纪后半期,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
西方列强逐渐强大,通过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摧毁了中国的封建体制,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为了摆脱困境,中国开始探索外来先进科技和管理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具体指的是清朝从1861年至1894年间,通过南洋呈祥局、北洋企业局等机构组织,实行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活动。
这个运动涵盖了国防、工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
三、洋务运动的意义1. 技术进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最先进的科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船舶制造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造船技术,使中国的造船能力得到了提升。
2. 工业发展:洋务运动致力于发展工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起步。
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建立了一批工业企业,如天津照金矿务局、上海机器局等,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 启蒙教育:洋务运动推动了启蒙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催化剂。
4. 意识觉醒: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社会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薄弱与落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潮与变革。
这种觉醒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虽然有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洋务运动仍然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束缚,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受到了限制。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在技术引进和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缺乏持续创新和体系建设,导致成果并不可持续。
五、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启示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应该在技术进步上加强自主创新,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培养。
其次,产业发展是现代化的关键,中国应该注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自己写的哦)内容提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当时的清朝末年的地主统治阶级当中的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所主导的一场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外减轻日益危亡的民族危机,增强自身力量,防范外国侵略者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虽然发起这场运动的统治阶级的动机是为了利用西方先进的“利器”,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并在不改变日益腐朽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来维护处在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的统治。
诚如晚清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在他的《校颁庐抗议》一书中所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中体西用”1)。
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其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
本文主要是通过辩证的逻辑思维从洋务运动所处的两个不同的时期,即前期的“自强”时期和后期的“求富”时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兴办的一些实业产业作为本文的主要行文结构来论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化的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一些影响,在本文的结尾浅述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够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原因。
关键词:自强军事近代化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发展军事工业等重工业为其优先发展方向的历史必然性。
洋务运动发生之前,在外国的“炮舰外交”的“狂轰乱炸”之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衰落大门,外国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的“饥渴式”欲求的内在驱动下,通过武力威逼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国家,并逐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世界市场体系当中。
而由于封建制度本质上的腐败,落后和剥削性,外加上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这使得原本已经处于水火不容的中国封建制度固有的一对根本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天灾的催化下进一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中国旧式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就这样爆发了,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根基进一步发生了严重的动摇,面对着“内忧外患”这一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在取得慈禧太后这一大靠山的支持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2)”的思想,对内达到“剿发捻3)”,对外而达到“勤远略4)”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做法只有通过购买外国的洋枪洋炮和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
正如洋务派中央的核心代表人物奕在发展洋务运动的奏折中所认为的,“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只忧’,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只太平天国),捻(只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具体该怎么办?奕提出,“探员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
李鸿章的主张和奕基本一致。
他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过于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5),正是在这种先“学习利器”以达到“自强”的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在1890捻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基地,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分别是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 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1887年,满洲贵族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局6),洋务派所采取的这一系列兴办军事工业企业的措施是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由于各种原因,尽管它并没有像洋务派所期望的那样不断的发展壮大,而且在资金,技术等关键性生产要素方面处处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限制,并呈现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中国具体的国情上来看,这一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措施无疑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在客观上,它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军事工业和技术发展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和外国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工业发展的差距,中国军事工业体系发展的轮廓和雏形初步形成了。
关键词:自强军队近代化海军在军事工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中,洋务派开始着手建立新式海军,清朝的开明知识分子在总结中国频遭外国侵略者侵略的途径和方式的原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外国入侵中国的路径并不是通过陆路入侵,相反而是通过先进的舰船利炮通过海路途径打开并进入这个泱泱大国的大门,而由于中国传统的国防思想,历代君王在国防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边防,疆防等陆上防御,而忽略海防,而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才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建设新式海军,筹划海防便被提上了日程,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请外国教练。
自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洋务派分别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水师,共八九十艘舰船,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海军军事力量的现代化。
海军——对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是一个既陌生由熟悉的词汇,由于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一对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矛盾相互作用规律的影响之下,这使得农业成为了封建社会最根本的与处于封建制度下的人类最为息息相关的产业,从而使得“土地”成为了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历代封建国家之间的战争无不是以土地为核心等资源争夺的战争,所以“保卫边疆”,“守卫边防”成为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在国防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所要考虑到的首要问题,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鸦片战争当中,来自海边的一声炮响,使得中国成为了这么一个容易进入的国家,此时的民族爱国知识分子才开始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而洋务运动当中,洋务派新建新式海军,建设本国的军舰这一重要举措,从当时飘摇欲坠的清地主统治集团维护阶级统治化解统治危机的角度来看,当时这一举措实属无奈之举,而正是他们的这一无奈之举为中国之后乃至当今的国防建设指明了新的完善和前进的方向——注重海防,加强海军近现代化,建造新式海上舰队。
关键词:求富中国生产方式近代化民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采用封建衙门管理式的管理方式,先进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方式与这一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特征,再加上不注重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使得军事工业在创建的过程中出现了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的困难,为了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在洋务运动的后期,洋务派打着“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以及官商结合的方式建设了一批中国第一批近代的民用工业。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了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7),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无论是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还是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都明显的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无论这些企业是否具有封建性或者半封建性质的管理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在这些企业当中都具有代表生产方式近代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和影子,例如:在这些企业当中都有明显引进了西方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都引进了西方的大机器生产方式(由手工劳作到机器生产),都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厂房,都存在着一批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工人和资本家的模式雏形,此外,民用工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在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条件(资本,劳动力,市场,经验,教训等)。
关键词:教育近代化留学生新式学堂在这之前,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还是建立在确立于唐朝的科举考试这一基础之上的,科举考试在成立于发展的前期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它禁锢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摧残人才的本质逐渐浮出了水面。
而洋务运动时期,为了配合近代工业发展以及训练新式军队的需要,对懂得西方语言的翻译人才,懂得西方科技的技术人才,懂得西方教育制度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洋务派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些小范围的改革,即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英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具体如下:第一建立了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第二建立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第三为建立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最后,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人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8)。
洋务派的这一举措,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曾留学美国,邓世昌、刘步蟾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这一切,在瓦解中国旧有的教育体制——科举制和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想近代化人民生活方式近代化社会风气洋务运动的重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促进中国工业,军队等“器物”层面的近代化,更体现在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期间,随着一大批新式学堂的开办,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近设的翻译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9),这些西方科学书籍的引进,对于当时还处在封建迷信思想观念这一“蒙昧”状态的广大中国人民来说无异于是思想精神上的“清醒剂”,这些书籍在扩大人民群众的视野,破除封建迷信的思想束缚,培养人民群众科学思想观念的作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由于“西学东渐”风气对中国日加愈盛,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日渐“西化”,特别是随着外洋事物的涌入,社会风气的那股封建“霉腐味儿”有所改变,再加上随着派遣留学生的“海归”,他们身上所带有的“香蕉人”特质对当时中国社会风气,人民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虽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它的作用还是有着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的。
首先,由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特征,使得洋务运动从根本上不能够完成中国的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标志着标榜着“自强”,“求富”旗号的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从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基础下的小修小补的改革从根本上不能化解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危机,从根本上不能完成中国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