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简答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和体验。
游戏性体验: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
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
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0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0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A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B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C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D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论述题]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2、"剩余精力”说3、游戏主题4、自我导向二、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
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
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
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
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有哪些具体表现?4、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内容是什么?它具体表现有哪些?6、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怎么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7、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归结有哪些?8、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具体指的是什么?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具体指的是什么?10、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1、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六种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2、鲁宾对游戏特征是如何分析的?13、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有哪些?14、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哪些?15、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有哪几种类型?16、简述儿童游戏语言的分类及儿童言语的意义?17、游戏构成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18、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感觉运动游戏
2.游戏期现象
3.前练习说
4.游戏的个体因素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
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
4. 福禄倍尔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有哪些主要观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如何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现场指导。
2.结合实例论述学前儿童游戏内容的发展趋势。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
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
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象征性游戏答:又称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过程,从而反映儿童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2.恩物答: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3.复演说答: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它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4.游戏的觉醒理论答: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它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
5.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答: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评价,包括对游戏环境创设、游戏组织实施和游戏现场指导的评价,二是对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感觉运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答: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体验。
答:(1)内部控制(2)内部真实(3)内部动机。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有哪些发展趋势?答:(1)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新的理论模式,包括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游戏: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限制内的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该遵守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2、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的行为顺序和被允许或者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固定。
3、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4、机能性角色:幼儿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动作来进行扮演的角色。
5、互补性角色:是指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依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6、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7、桌面游戏:指在桌面上以小玩具替代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口头独白、对白和操纵玩具角色的动作,来再现作品的内容。
8、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应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
9、局部改变创造法:改变某一物体的局部就是创造。
10、列项改变创造法:列出可以改变的项目,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思路。
11、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12、智力: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多少都具有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等,我们称之为类智力因素。
另一部分是人类具有的,二我们某个人可能有且差异很大的智力因素,包括数学能力等,我们称之为个性智力因素。
解答与论述一、游戏的本质特征(P6-9) 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3、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二、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P13) 1、依据认知发展的游戏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①、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②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③规则性游戏阶段(7---12岁)2、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帕登)①、独自游戏阶段(学步期)②、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③、联合游戏阶段(4岁左右)④、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三、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3、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4、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 5、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四、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要点(P44)特点:1、目的性不强 2、同伴间交往较少 3、角色意识不强指导要点:1、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而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2、教师多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3、帮助他们明确主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有哪些具体表现?4、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内容是什么?它具体表现有哪些?6、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怎么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7、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归结有哪些?8、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具体指的是什么?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具体指的是什么?10、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1、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六种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2、鲁宾对游戏特征是如何分析的?13、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有哪些?14、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哪些?15、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有哪几种类型?16、简述儿童游戏语言的分类及儿童言语的意义?17、游戏构成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18、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东北师大——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学习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习说答:前练习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规则D.游戏的情景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研究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说答:前练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XXX,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首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内部天下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残剩精神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划定规矩D.游戏的情景3.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摘自PPT)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
例如建构性玩具。
(摘自《学前游戏论》)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
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
(摘自《学前游戏论》)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摘自网络)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
(摘自《学前游戏论》)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学前游戏概论1.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2.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3.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4.选择:批判的吸收;5.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6.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7.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8.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9.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1.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1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13.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14.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15.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16.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17.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18.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19.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20.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自身发生变化21.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2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2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应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是间接地,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24.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25.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26.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27.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28.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法为结果的活动;29.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30.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发;31.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32.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础;33.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34.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35.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的名称来命名当前物体;36.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37.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仿他人的行为;38.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果,他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代替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39.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主要表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40.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操作玩具的游戏;41.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42.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同的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43.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44.社会性狭义: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性;45.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46.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47.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人们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48.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49.人格:指个体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的特质;50.统一论: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动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5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52.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53.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 54.群体成员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展开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社会性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契机;第五章、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实践设计第一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原则55.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其实质是游戏活动在激起并满足儿童情感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使以情感为需要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强和帮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56.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又要引导儿童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57.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使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又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儿童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58.广义的互动:指一切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59.狭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第二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模式60.观察学习:是儿童通过视觉活动而进行的学习61.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的控制而实现的学习活动62.探究性操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和增加儿童操作学习兴趣,是儿童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力63.形成性操作学习:目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类概括、理解等智力64.强化型操作学习:以动作技能的巩固和掌握为主要目的,带有训练性65.模仿性操作学习:由演示、观察和再现等操作环节组成66.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前老师为使其掌握操作的基本程序而进行示范的操作模式67.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操作情况予以知道的模式68.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操作模式69.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协作,依靠群体的力量获得知识的模式70.倾听学习:儿童通过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知而进行的学习71.两维学习:以符号或画面为内容的学习72.三维学习:通过利用一定的工具或材料形成或改变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状态的学习73.同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学习材料没有预先安排,而是把他们放在一起随用随拿74.继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游戏材料预先进行安排,然后才开始活动75.关系中的学习: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系或关系本身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对儿童个体来说是想他人学习,对儿童之间来讲意味着互相学习或共同学习,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76.冲突: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意见、做法等方面的不一致或不协调,进而引发为语言或行为上的对抗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要素77.直接经验性:游戏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78.开放性:游戏活动的内容不仅限于国内、身边,应更丰富、广泛,可供幼儿自主选择的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的不同需要79.生活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并运用于生活80.创新型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包含着新的信息、心得经验、新的情景、新的情感等新的因素81.综合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以经验为结构点,综合各领域、各类性能引起幼儿外部身体活动与内部心智活动的活动内容联系成有机整体82.情景交往法:是教师为幼儿创造游戏交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交往情境,引发幼儿产生交往愿望,让幼儿结伴参与语言交往、情感交往、行为交往,使幼儿在主动自主的游戏交往活动中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83.尝试成功法:是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游戏活动,自己尝试---错误—改正---再尝试----成功,获得成功体验的一种方法84.主动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的环境材料中,幼儿通过主动地动手、动脑、探索等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猜疑、惊讶、困惑的心里,从而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85.自主选择法:是在教师创设的可选择性游戏活动情境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材料及活动方式等,是幼儿在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得到发展86.点拨引导法: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幼儿活动出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以引导观察、设计讨论等方式,变教师的意图或教育目的为幼儿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顺应教育中出点子、拨思维、引方向、导操作的一种方法87.情趣体验法: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以符合幼儿情趣、需求特点的内容方法,调动幼儿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情趣氛围中展开的一种方法88.有意设疑法:是教师根据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在分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为完成教育目的、任务而在游戏活动活动前或实施过程中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解疑的一种方法89.延迟判断法:是教师了解指导幼儿的一种观察判断法,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的给幼儿留较多的时间、空间去思考、操作、讨论、探究、创造90.评价学习法:是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自身的结果或学习活动后的评价、反馈,达到幼儿自主的调整学习或活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91.差异教学法:是教师制定并实施符合每个幼儿特点、水平、需要的游戏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做细致的分化,重视对每个幼儿的教学方法、教学切入点、突破点的设计,是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功感和教育的效率感的一种方法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组织与实施92.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93.心理环境: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氛围94.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95.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96.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97.p2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摘自PPT)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
例如建构性玩具。
(摘自《学前游戏论》)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
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
(摘自《学前游戏论》)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摘自网络)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
(摘自《学前游戏论》)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
(课件)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3.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课件)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4.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课件)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5.如何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1.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2.考虑确保游戏的安全性;3.保证游戏的趣味性;4.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5.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6.注意游戏的发展性;7.还应做到“全面”。
6.如何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1.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美、德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和目的的教育性;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性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7.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
(课件)1、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8.简述学前儿童游戏常规的主要内容。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便乱乱放或乱扔;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5.活动时认真积极,不三心二意。
9.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环境因素。
(课件)1.性别差异:A.男孩比女孩更经常地玩粗野嬉戏游戏,更多地使用室外空间。
在攻击行为中,男孩趋向于目的性攻击行为,女孩趋向于关系型攻击行为。
B.交往游戏风格上,女孩趋向于间接和隐含的方式,男孩更有决断性和支配性。
C.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主题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D.选择的玩具和是使用玩具的方法存在性别差异,女孩趋向建构性游戏,男孩趋向功能性游戏。
2 .个性差异;3. 年龄差异;4. 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10.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哪些标准?具有教育性;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艺术要求;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11.简述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
1.兴趣性体验:是一种为外界刺激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2.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所引起的主观体验;3.胜任感体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体验;4.幽默感:是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5.驱力快乐:是由身体活动所带来的生理快感。
12.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满足和鼓励儿童经常开展游戏,开设较稳定的游戏区、游戏角或兴趣中心。
各游戏区有各种各样的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玩具和其他设备并注意在一定时期里进行变更是儿童感到新鲜有趣,以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儿童游戏的兴趣。
13.简述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1.如何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并使之具体化;2.依游戏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同时考虑相应的指导方式;3.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的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4.对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
14.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2.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3.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15.简述教师对学前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及教师的身份。
1.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3.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双重身份:游戏伙伴,教育指导者。
16.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课件)1.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2.对物品的假象即以物代物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象(情景转变);4.内部规则。
17.简述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
(课件)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2.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象;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4.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象与实现。
18.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课件)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活动和建筑物的印象;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3.针对个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筑成果;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19.简述幼儿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
(课件)1.根据班上的教育任务和要求,考虑幼儿实际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或运动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
2.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开展游戏。
20.简述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课件)1.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要选择便于幼儿理解、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且作品要有表演性;2.帮助幼儿开展游戏;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帮幼儿合理分配角色,鼓励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生动、有感情的表演。
三、论述题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基本观点:1、活动在儿童发展心理中起主导作用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影响:把游戏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组织儿童开展游戏,这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研究的特色与长处。
2.结合所学原理,分析现实中一些人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种种误区,如“游戏就是瞎玩,没有任何意义”等观念。
3.试举例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课件)答: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一、家庭因素(1)母子之间的早期亲子关系1.母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2.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2)家庭结构和气氛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构制的良好气氛是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根本保障。
(3)父母育儿方式1.主要指父母的行为特定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2.一般分为四种:敏感型(过渡保护)、冷漠型(放任自流)、专制型(发号施令)、温和型(民主和谐)。
二、儿童伙伴1.儿童与儿童所结成的伙伴关系,构成儿童世界的人际关系。
2.孩子有无伙伴,以及伙伴的熟悉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游戏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大众媒体包括印刷、广播、电视、电脑媒体,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1)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2)该子每天所花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四、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课程分为高结构课程和低结构课程。
一般来说,高结构的课程有抑制幼儿游戏的数量、水平的倾向。
4.联系实际分析在进行游戏教育作用评价时,衡量游戏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5.试述教师在游戏的现场指导中如何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1.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脚步,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2.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3.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4.要像平时放慢走路与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与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的“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