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病毒

合集下载

植物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植物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植物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植物病原微生物概述
植物病原微生物指的是导致植物发病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
原生生物等。

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组织、分泌毒素或感染细胞引起植物生理代谢紊乱,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异常,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因此,研究植物病原微生物对于防控农作物疾病、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通常通过分裂来繁殖。

植物病原细菌包括革兰氏阳
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它们通常侵入植物组织,繁殖并分泌毒素,导致植物发生病变。

真菌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子囊菌等。

植物
病原真菌通过侵入植物组织、寄生或侵染,引起植物的病害。

例如,白粉病和锈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病毒
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病原体,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

植物病原病毒
可以通过昆虫传播、接种或接种传播等方式传播,导致植物病变,如花叶病毒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等。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是一类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原生虫和细菌体。

植物病原原生
生物侵入植物组织,通过摄食组织细胞或繁殖,导致植物发病。

例如,霉变和根结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是由原生生物引起的。

综上所述,植物病原微生物是引发植物疾病的关键因素,科学防控和管理植物
病害对于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有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保护植物健康生长。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细菌、病毒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细菌、病毒

7、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
新设立的属,这是一类在韧皮
部中寄生危害的病原菌,以柑桔 黄龙病菌为代表,至今尚未能人 工培养,但已在电镜下观察菌体 梭形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过 去一直称为类细菌或韧皮部难养 菌( Phloem fastidious bacteria , PFB) 。
马铃薯环腐病
9、螺原体属(Spiroplasma) 菌体的基本形态为螺旋形,繁殖时可产生分枝,分枝亦呈螺 旋形。螺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很小,煎蛋状,直径 1mm 左右,常在主菌落周围形成更小的卫星菌落。菌体无鞭 毛,但在培养液中可以做旋转运动。 传病介体:叶蝉、飞虱等。 引起柑桔僵化病、玉米矮化病等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重要类群
门及特征
薄壁菌门(有细胞壁的格 栏氏阴性细菌) (Gracilicutes) 细胞壁10~13nm,肽聚糖 含量1~3%
重要植物病原属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食酸菌属 Acidovorax 黄单胞杆菌属 Xanthomonas 伯克氏菌属 Burkholderia 嗜木杆菌属 Xylophilus 拉尔氏菌属 Ralstonia 欧氏菌属 Erwinia 草螺菌属 Herbaspirillum 泛菌属 Pantoea 根瘤杆菌属 Rhizobacter 木杆菌属 Xylella 韧皮部杆菌属Liberibacter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棒型杆菌属 Clavibacter 短小杆菌属 Curtobacterium 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 红色球菌属 Rhodococcus 鸭茅草杆菌属 Rathayibacter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植物的病原与防治

植物的病原与防治

植物的病原与防治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昆虫、真菌、病毒和其他生物引起的植物生理或形态异常,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乃至死亡的一种现象。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研究植物的病原与防治非常重要。

一、病原分类及特征植物病原主要分为病原菌、病原虫和病原病毒三类。

病原菌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和细菌。

真菌通过菌丝、孢子等途径侵入植物,造成植物组织破坏和代谢障碍。

细菌通过伤口或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引起细菌性病害。

病原虫主要指引起植物寄生性病害的昆虫,如蚜虫、食叶昆虫等。

病原病毒是由病原体感染植物细胞引起的病害,病毒通过媒介昆虫或孢子传播,造成植物组织变异和功能障碍。

二、病害防治原则为了有效防治植物病害,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预防优先:预防病害的发生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预防包括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良好的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和合理轮作等措施。

2. 综合防治: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有益昆虫或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虫和病原菌,物理防治主要通过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调节来减少病害的发生,化学防治则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杀灭病原体。

3. 防治结合:不同病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同时,不同防治方法的综合运用也能提高防治效果。

三、常见病害和防治方法1. 根部病害:根腐病是造成植物根部组织破坏的主要病害之一。

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灌溉、改良土壤、使用拮抗菌和化学药剂等。

2. 叶部病害:叶斑病和霜霉病是造成植物叶片病害的常见病害。

防治方法包括清除病叶、喷洒杀菌剂和增强植物免疫力等。

3. 果实病害:果腐病是造成植物果实病害的常见病害之一。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采摘病果、控制病害传播源和合理施用杀菌剂等。

四、未来趋势和挑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增加,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植物病原细菌与病毒

植物病原细菌与病毒
1967年,日本学者土居养二 (Doi,Y)首先从桑萎缩病电 镜切片中发现了类菌原体 (Mycoplasma like orgnism, MLO),1992年改称为植原体, 属于软壁菌门。以叶蝉、飞虱等 介体传播。
引致桑萎缩病、枣疯病、苹果缩 果病、梨衰退病、水稻黄矮病、 甘薯丛枝病、泡桐丛枝病和椰子 死亡黄化病等。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植物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传播; 而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部的过程称为移动。
1.侵入和扩展:
病毒的侵入:轻微伤口(寄主细胞膜不能破坏),只 能侵染活细胞进行繁殖。
病毒的移动:在局部薄壁组织中通过胞间连丝扩展, 扩展较慢。一旦病毒进入输导组织,在强大的代谢流带动 下,迅速扩展。因此,病毒病害多为系统型侵染病害。
5.化学防治 波尔多液、铜制剂、抗菌素
植物病毒
病毒概述
❖ 概念:病毒(virus)是无细胞结构的一种分子状态专性 寄生物,能利用寄主细胞进行遗传、繁殖并能引起寄 主病害的分子寄生物,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 成的核蛋白粒体。
•R.E.F. Matthews (1991)将病毒定义为:通 常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或脂蛋白)衣壳中, 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内才能完成自身复制 的一套(一个或多个) 核酸模板分子。
❖ 包含5个种和7个亚种,都是植物病原菌, 引起系统性病害,表现萎蔫、蜜穗、花叶 等症状。
❖ 模 式 种 是 密 歇 根 棒 形 杆 菌 ( C. michigenensis), 马铃薯环腐菌亚种(C. m. subsp. sepedonicum)引起马铃薯环腐 病。
无细胞壁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菌体无细胞壁,只有一层原生质膜包围在菌体的四周。 与植物病害有关系的统称为植物菌原体,包括螺原体

植物病原微生物了解导致植物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植物病原微生物了解导致植物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植物病原微生物了解导致植物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植物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植物组织的异常或损伤。

病原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体。

它们通过侵入寄生在植物体内,破坏植物细胞组织,引起植物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植物发生疾病。

一、细菌性植物病原微生物细菌常常是导致植物疾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

例如,番茄斑点病就是由细菌引起的。

当细菌侵入植物组织时,它们会释放毒素,导致叶片出现斑点、病斑蔓延等症状。

细菌性植物病害通常可以通过病斑的颜色和形态来鉴别。

二、真菌性植物病原微生物真菌也是导致植物疾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

例如,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常见于玫瑰花、葡萄、苹果树等植物上。

白粉病的病原菌通过孢子的形式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寄生并繁殖。

它们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造成植物叶片变黄、干枯等症状。

三、病毒性植物病原微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常常通过昆虫传播到植物体内,并在植物细胞内繁殖。

病毒感染植物后,会引起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变形、花芽萎缩等症状。

例如,马铃薯叶芽病毒就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植物病害。

病毒性植物病害往往通过观察植物的症状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鉴别。

四、原生动物性植物病原微生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微小生物体,也可以导致植物疾病。

尤其是水生植物,常常受到原生动物的寄生和感染。

例如,水稻瘟病就是由一种原生动物――瘟疫原寄生在水稻叶片上引起的。

原生动物寄生在水稻叶片上,破坏植物的细胞组织,导致叶片出现水浸状,严重时可造成水稻死亡。

综上所述,植物病原微生物是导致植物疾病的重要因素。

对于防治植物病害,了解这些微生物的寄生特点、传播途径以及病害症状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加强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了解,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好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植物病原物的概念

植物病原物的概念

植物病原物的概念
植物病原物是指那些引起植物疾病的生物体或物质。

它们可以是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真核寄生物等,它们引发的疾病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植物病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入植物组织,释放毒素或激起宿主植物的免疫反应来造成疾病。

真菌:真菌是最常见的植物病原物之一,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组织,并通过吸取植物组织中的养分来引起疾病。

例如,白粉病就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

细菌:细菌是另一类常见的植物病原物,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细胞并分泌毒素来引发疾病。

例如,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由一种名为普通细菌的细菌引起。

病毒: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颗粒,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细胞并利用植物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来引发疾病。

例如,马铃薯Y病毒引起的疾病对马铃薯产量造成了极大影响。

线虫和真核寄生物:线虫和真核寄生物也是植物病原物的一种,它们通过侵入植物根部或其他组织,从而引发疾病。

例如,根结线虫引起的根结病对一些农作物的生长产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控制植物病原物的侵害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施肥、轮作、病害防治剂的使用等。

此外,通过选育抗病品种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植物病原物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病原物的类型有哪些

植物病原物的类型有哪些

植物病原物的类型有哪些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植物也会受到各种病原物的侵害。

病原物是指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不同类型的病原物会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对植物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植物病原物类型:真菌真菌是造成植物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原物之一。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分生孢子等方式扩散,侵入植物的叶子、茎、果实等组织,引起植物的腐烂、枯死、生长迟缓等症状。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包括白粉病、黑霉病、灰霉病等。

细菌细菌是另一类常见的植物病原物。

细菌主要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植物组织,引起植物组织坏死、溃疡等症状。

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包括溃疡病、疮痂病等。

病毒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病原体,它依赖于寄主细胞进行繁殖。

病毒通过昆虫传播、接种、接种器、刀具、接种施肥机、污染种子等方式侵入植物,导致叶片变形、叶片失色、疮痂病等症状。

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花叶病毒病、斑驳花叶病毒病等。

线虫线虫是一种微小的线形动物,它通过土壤或昆虫传播侵入植物根系,破坏植物的根部组织,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阻、死亡等现象。

常见的线虫性病害有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等。

真菌类病原物真菌类病原物是植物病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真菌类病原物包括霉菌、毛霉菌、子囊菌等,它们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不同,引起的病害也各有不同。

总的来说,植物病原物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的病原物都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种植和管理植物过程中,及时识别和控制不同类型的病原物对于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上述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植物病害的了解,有效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保障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健康造成危害,导致植物发生病变,并可能引起严重的病害流行。

一、细菌性植物病害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有的具有运动能力,可以通过空气、水和昆虫等媒介传播到其他植物中。

细菌感染植物会导致叶片出现软腐、溃烂,或者在茎、根部形成溃疡等病状。

其中,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就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植物病害。

如果发现植株出现黄化、斑点、腐烂等异常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二、真菌性植物病害真菌是一类寄生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的生物,它们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和传播。

真菌感染植物时,会导致植物叶片出现褐斑、黑斑、霉斑等病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植株凋亡。

例如,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植物病害,其特征是植物叶片上出现白色霉斑。

防治真菌性植物病害可以采用农药喷洒、适宜的灌溉管理和植物种植密度合理调整等方法。

三、病毒性植物病害病毒是一种非常小的生物体,通常需要借助昆虫或其他介体传播到植物中。

病毒感染植物后,会导致植株出现变黄、畸形、落叶等病状,严重时有可能导致植株衰竭。

例如,花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植物病害,感染植物后会使植株的叶片产生彩色斑纹。

防治病毒病害的主要方法是选择抗病品种、及时发现和清除带病植株,以及控制病媒介的传播。

四、原生动物性植物病害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植物的表面或内部,通过摄食植物组织或侵入植物细胞来获取营养。

原生动物感染植物后,会导致植株出现萎黄、肿胀、畸形等病状,甚至引起植株死亡。

例如,根结线虫是一种常见的原生动物性植物病害,寄生在植物根部,会导致植株根部形成结节。

防治原生动物性植物病害可以采用适宜的灌溉管理、土壤消毒和栽培轮作等方法。

总结:植物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园艺种植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减少植物病害对作物的危害,我们应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掌握相应的预防和防治技术。

植物病毒学

植物病毒学

病毒学一,名词解释1.局部症状:当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仅在被侵染的叶片上出现症状,而植物的其他部位不表现症状。

2.系统症状:当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症状从被侵染的叶片扩散到其它新长出的叶片到致整个植株。

3.内含体:有些植物病毒,侵染植物后的某一阶段会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产生一些由病毒构成或病毒与植物蛋白,线粒体或核糖体等共同构成的微小异常结构称为内含体。

4.鉴别寄主: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特种植物。

5.单分体基因组:大多数正义RNA病毒基因组是一条单链RNA分子,称为单分体基因组。

含这类基因组的病毒称为单分体病毒。

如TMV、PVX 、PVY。

6.多分体基因组:有些正义RNA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

这种分段的基因组被称为多分体基因组。

含多分体基因组的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

7.卫星RNA:在某些多分体病毒内发现了小分子量的RNA与病毒RNA没有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就是卫星RNA。

8.获毒饲育期:指无毒昆虫开始取食至获得传毒能力所需时间。

9.接毒饲育期:指带毒昆虫在健康幼苗引起发病的取食时间。

10.潜育期:指昆虫从获得病毒起到能传播给植物所需时间。

11.非持久性:昆虫获毒后立刻就能传毒,但很快即会失去传毒能力。

12.半持久性:昆虫在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毒,这段时间叫做“循回期”。

13.持久性:昆虫获毒后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毒,但此类昆虫一旦传毒后,终生保持传毒能力,病毒可以在昆虫体内繁殖,因此这类昆虫体内的病毒浓度不会降低,甚至其后代亦可传毒。

14.类病毒:是指侵染植物的能进行自我复制的没有包壳的低分子量环状单链RNA分子,一般由246--401个核苷酸组成,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小的植物病原菌。

15.诊断:是对植物表样做初步检查与判断确定植物发生的病害是不是病毒病。

16.鉴定:是在诊断的基础上,对病毒的理化特性及其蛋白与核酸组分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病毒的归属。

植物的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的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是地球上生命力顽强的生物之一,然而它们也经常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这些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一些微小的生物,它们寄生在植物体内或外,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措施。

一、细菌病原微生物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寄生在植物体内或外,导致植物发生病变。

常见的细菌病原微生物有青枯病菌、斑点病菌等。

青枯病菌寄生在植物根部,导致植株叶片逐渐变黄、枯萎。

斑点病菌则寄生在植物叶片上,引起叶片出现不同形状的斑点。

防治细菌病害可以采用喷洒抗菌剂、优化施肥管理等方法。

二、真菌病原微生物真菌是植物病原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

它们以寄生方式生活在植物体内或外,并通过产生孢子传播。

真菌病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白粉病菌、黑穗病菌等。

白粉病菌寄生在植物叶片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质,严重的话会导致植物死亡。

黑穗病菌则寄生在谷物的穗部,导致谷粒变黑、减产。

控制真菌病害的方法包括喷洒杀菌剂、剪除病部、灭菌土壤等。

三、病毒病原微生物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

它们通过咬嗑昆虫或接触感染的工具等方式传播到健康植物上。

病毒病害是常见的植物疾病,如马铃薯花叶病毒、黄化曲叶病毒等。

这些病毒引起植物叶片变黄、萎缩、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防止病毒传播可采取合理施肥、清除虫源、喷洒杀毒剂等方法。

四、其他病原微生物除了细菌、真菌和病毒,还有一些微小的生物也可以成为植物的病原微生物。

例如线虫、原生动物等。

线虫寄生在植物根部,会导致植物严重发黄、衰弱,减缓植物生长。

控制线虫病害可以采用合理轮作、消毒土壤等方法。

原生动物也可以寄生在植物内部,对植物根部和叶片造成损伤。

对付原生动物病害可以使用除虫剂、保持植物环境通风等措施。

综上所述,植物病原微生物是威胁植物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对植物的危害,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植物健康至关重要。

植物病理学:第五章 植物病原病毒-2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病理学:第五章 植物病原病毒-2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1998年,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批准,由 Mayo等公布了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
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41条)
• 一、一般规则(7条) • 二、关于分类单元的命名规则(13条) • 三、关于种的规则(5条) • 四、关于属的规则(3条) • 五、关于亚科的规则(2条) • 六、关于科的规则(2条) • 七、关于目的规则(2条) • 八、关于亚病毒因子的规则(4条) • 九、关于书写的规则(3条)
•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经过长期的探索、研 讨,迄今已有较大的进展,但现阶段的病 毒分类还很不完善,且不涉及病毒的进化 或系统发生。
1. 病毒分类与命名发展的四个时期
• 1961年以前: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出 或建立一些分类系统,进展缓慢,且缺乏 国际间的协作。
• 1962-1966年:借助1966年在莫斯科召开 的国际微生物学学术会议,建立起国际病 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简称ICNV)。
❖ 植物病毒的分类工作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植物病毒分会负责。
❖ 到2012年,ICTV先后发表《病毒分类与命名》报告9次, 从第六次报告开始,植物病毒与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一 样实现了按科、属、种分类。
书写方式
目、科、亚科、属和种名均应写成斜体
目、科、亚科、属的第一个字母应大写
种的第一单词之第一字母应大写,如遇专有名 词,则该名词亦应大写,如:Cassava African mosaic virus
暂定种不必用斜体,但第一单词的第一字母要 大写
形容某物或指物的实体,无需斜体,首字也不 大 写 , 如 : the tobacco mosaic virus polymerase, particle of potato virus Y

植物病害及病原分类(按科属系统分类)

植物病害及病原分类(按科属系统分类)
泛生菌属
Pantoea stewartii
玉米枯萎病
三、致病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
病毒是一种由核酸和蛋白质两种主要成分组成的极微小颗粒,比细菌还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高度放大后才能看到。能通过昆虫、植物的各种繁殖方式进行传染。得病后,叶子或花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斑驳、皱缩、黄化、局部坏死、叶子皱缩、节间变短、植物矮小、丛生、生长畸形等。植物病毒共分为9个科(或亚科),47个病毒属,729个种或可能种。其中DNA病毒只有1个科,5个属;RNA病毒有8个科,42个属,624种,占病毒总数的85.60%。根据核酸的类型和链数,可将植物病毒分为五大类群:第一类群是双链DNA病毒,有2个病毒属,31个种;第二类群为单链DNA病毒,1个科,3个病毒亚组,74个种;第三类群为双链RNA病毒,2个科,5个病毒属,41个种;第四类群为负单链RNA病毒,包括2个科,4个病毒属,25个种。第五类群为正单链RNA病毒,涉达5个科,33个病毒属,558种。
密执棒形杆菌种
马铃薯环腐亚种
侵染为害五种茄属植物,马铃薯环腐病
诡谲亚种
花叶亚种
内布拉斯加亚种
密执安亚种
韧皮部杆菌属(2个种)
柑橘黄龙病菌
柑橘黄龙病(类菌质体引起)
柑橘青果病菌
柑橘青果病(黄枯病、黄少病)
链霉菌属
马铃薯接产疥疮病菌
马铃薯疥疮病、马铃薯疮痂病
劳尔氏菌属(Ralstonia)
劳尔氏菌
可危害30余科100多种植物,特别是茄科植物,能引起多种作物青枯病
座囊菌目
球腔菌属
引起山茶、月季等多种花木叶斑病
伯克利球腔菌:花生黑斑病
落花生球腔菌:花生褐斑病
球座菌属
浆果球座菌
葡萄房枯病
葡萄球座菌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小麦白粉病
南瓜白粉病
番茄灰霉病
黄瓜灰霉病
柑橘绿霉病 柑橘青霉病
苹果青霉病 苹果炭疽病
葡萄霜霉病
辣椒疫病
炭疽病
稻瘟病Biblioteka 米瘤黑粉病二、植物细菌病害
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 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害部位溢出细 菌粘液,是细菌病害的特征
发生条件
损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数 具有一至数根鞭毛,可通过自然孔口〔气 孔、皮孔、水孔等〕的伤口侵入,借流水、 雨水、昆虫等传播,在病残体、种子、土 壤中过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指病原物的侵染从侵入寄主到发病的全过程,简称病程。
1.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为止。侵入途径: A:表皮直接侵入 B:自然孔口(气孔 水孔 皮孔) C:伤口
2.潜育期 从建立寄生关系到植物表现明显病症为止。 一般病害的潜育期是
比较固定的。有的较短,有的较长。大斑病:7天。黑粉病:一年。 果树病害 3-5年。 3. 发病期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上的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呈 多角形,为黄褐色,周围有油渍状晕圈,潮湿时叶 背病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后为白色膜状或粉末状; 叶部病斑后期穿孔。
西红柿青枯病
柑橘溃疡病
为害病症 受害叶 片开场于叶背出 现黄色或黄绿色 针头大小的油渍 状斑点,
果实上病斑与叶 片相似,但病斑 较大,木栓化程 度比叶部更为坚 实,火山口开裂 更为显著。病斑 限于果皮上,发 生严重时引起早 期落果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 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非生物因素 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产 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 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毒有哪些

植物病毒有哪些

植物病毒有哪些
植物病毒是一种极小的病原体,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核酸组成,能够感染植物
并引起疾病。

植物病毒可以通过昆虫、接种工具、种子等途径传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重大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植物病毒:
1. 花叶病毒
花叶病毒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中的病毒,引起植物叶、花和果实等组织
的变异和病变。

常见的花叶病毒有西红柿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

2. 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是导致烟草植株叶片变黄、畸形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主要通过蚜
虫传播,严重影响烟草的生长和品质。

3. 辣椒花叶病毒
辣椒花叶病毒主要侵染辣椒植株,引起叶片畸形、颜色改变等症状,严重影响
辣椒的产量和质量。

4. 卷叶病毒
卷叶病毒是一类通过介体传播的植物病毒,会导致植物叶片卷曲、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5. 花叶脊病毒
花叶脊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病毒,会导致植物叶片出现脊状病变,影响光合
作用和营养吸收。

植物病毒种类繁多,以上仅列举了部分常见的病毒,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
意病毒病的防治,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植物病原名词解释是什么

植物病原名词解释是什么

植物病原名词解释是什么植物病原名词解释指的是植物疾病的原因或致病因子。

在植物学和农学领域,病原体可以是各种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微生物,它们可以导致植物发生各种疾病。

在农业中,植物病原物是造成庄稼减产和传播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植物病原体分类主要根据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类型和特点,植物病原体可以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几大类。

真菌性病害是指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疾病,如锈病、霜霉病、黑斑病等;细菌性病害是指由细菌引起的植物疾病,如炭疽病、疮痂病等;病毒性病害是指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疾病,如花叶病毒病、黄化曲叶病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病原体,如线虫、原生动物等。

植物病原体传播途径植物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土壤传播、昆虫传播、空气传播、种子传播等多种途径。

其中,土壤传播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传播途径,许多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通过土壤传播给植物造成感染;昆虫传播是指一些植物病原体可以通过昆虫等昆虫传播到植物体内,导致植物疾病;空气传播是指一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到植物表面,然后进入植物组织内部引起疾病;种子传播是指植物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表面传播到新生的种子或幼苗上,导致植物感染。

防治植物病害的措施为了减少植物病害造成的破坏,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是经常性的检查与监测,在发现植株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其次是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卫生,定期对植物和周围环境进行清洁消毒;此外,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提高植物的抵抗力;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传播等手段进行防治。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植物病害发生的概率,保护植物健康生长。

通过对植物病原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病害的原因和传播途径,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关于植物病原名词解释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植物病原病毒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植物病原病毒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植物病原病毒常见的传播途径
植物病毒是引起许多农作物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传播途径多样化,能够
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健康植物。

以下是植物病原病毒常见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1.植物之间:植物病毒可以通过植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例如植物
受到伤害或接触到感染病毒的植物的汁液。

2.工具传播:工具、农具、或农业设备受到感染植物的污染而传播病
毒。

空气传播
1.飞尘传播:植物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尘或微小颗粒进行传播,
这常见于风力较大的日子。

2.虫媒传播:传播载体如蚜虫、白粉虱等昆虫通过吸食病毒感染植物
的汁液后再传播到其他植物。

土壤传播
1.种子传播:植物病毒可以通过被感染的种子进行传播,在种植植物
时要注意种子的来源和处理。

2.根系传播:根际土壤中的植物残渣可能带有病毒,当健康的植物根
系与感染根系接触时,病毒可以通过根系传播。

昆虫传播
1.咬口传播:部分感染病毒的昆虫通过咬伤健康植物来传播病毒。

2.唾液传播:感染病毒的昆虫唾液中含有病毒,当昆虫在植物叶片上
进食时,唾液中的病毒会传播到植物。

种植操作传播
1.操作传播:在植物种植、管理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导致感染了某
些植物,病毒可以通过种植操作传播到其他植物。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为了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农民在种植和管理
植物时应当做好预防工作,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定期巡查病害、合理施肥及灌溉等,以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原病毒一、概述1. 病毒定义: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的分子寄生物。

简单讲,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状态的分子生物。

主要特征:①结构简单的(核酸+蛋白或脂蛋白衣壳);②严格专性寄生的(依赖寄主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③非细胞生物(分子寄生物)。

2. 类群: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下列几大类群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医学病毒(人类病毒)真菌病毒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方面: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炎、流感、小儿麻痺等)。

引起畜禽疾病(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牛瘟、鸡瘟、鸭瘟)。

引起植物病害。

有益方面: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或元件。

有害生物控制(害虫、真菌及杂草生防)。

环境保护(利用藻类病毒消除水面藻类污染)。

花卉增色(金心黄杨、金边瑞香、杂色郁金香)。

目前已研究和命名的植物病毒达1000多种,其中许多为重要的农作物病原,其所造成的损失仅次于真菌病害。

植物病毒也有利用的价值,如TMV导致分子生物学的产生;病毒在开发基因工程的载体、转基因植物研究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病毒在生物中的地位生物: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动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原生生物界)分子生物:病毒界?:真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四、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一)、植物病毒的形态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形态)。

病毒粒体的形态微小,只有在放大数万倍的电镜下才能观察到,其度量单位通常采用纳米(nm,1nm=10-9m)。

植物病毒粒体形态主要有:球状、线状、杆状、弹状、双联体状、丝线状、柔软不定形等。

形态多样性。

◆许多植物病毒由不只一种粒体构成。

一些球状病毒也有多种粒体组分,但这些粒体形态相同,只是其中所包含的核酸含量不同而重量存在差异。

这些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必需有多种病毒粒体组分同时侵染寄主细胞,才能增殖并完成其生物学功能。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植物病毒粒体主要含有核酸和蛋白两大部分。

中间为核酸芯(RNA或DNA),外部有外壳蛋白(CP)包被形成衣壳,少数病毒在蛋白衣壳外面还包被一层那囊膜,称为包膜病毒,如植物弹状病毒。

1. 杆状或线状病毒:蛋白质亚基螺旋状排列,中间是一个由核酸构成的空心管子,核酸也呈螺旋状排列,嵌入到螺旋状排列的蛋白质亚基内端。

如,TMV杆状粒体。

TMV:2130个蛋白质亚基;130圈;16 1/3亚基/圈,3圈一个周期,49个亚基/3圈;2.3nm亚基间隔/圈。

2. 球状病毒:蛋白质亚基镶嵌在粒体表面,构成多面体形,内心是病毒的核酸;球状病毒并非光滑的球体,而是多面体(多为二十面体),多个正三角形组合而成。

(三)植物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功能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蛋白质,有些还含有少量的金属离子、多胺和水等。

1. 核酸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植物病毒粒体中的核酸主要是其基因组,有些含mRNA。

一套基因组含有病毒侵染、复制、运转、传播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基因,决定病毒的增殖、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等。

植物病毒基因组所包含的基因数目从一个(卫星病毒)至十二个(植物呼肠孤病毒),一般为4~7个基因,分子量从0.4×106d到15.5×106d,通常具有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及运动蛋白基因等。

大部分植物病毒基因组能编码4~7种蛋白质。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RNA),少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可将植物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种类型:①正单链RNA(+ssRNA)单链RNA具有侵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起mRNA的作用。

大部分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70%,TMV,CMV,PVY;多分体病毒。

②负单链RNA(-ssRNA)病毒粒体中的单链RNA不具侵染性,必需先转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

植物弹状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如小麦丛矮病。

③双链RNA(dsRNA)其中一条链具有mRNA的作用。

负链变正链才能作为mRNA。

植物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水稻矮缩病。

④单链DNA(ssDNA)联体病毒科病毒含有这种类型基因组,复制时单链DNA先合成双链DNA,再以常规途径转录生成mRNA。

⑤双链DNA(dsDNA)核酸类型与高等动、植物的相同,为互补的双链DNA,花椰菜花叶病毒属、杆状DNA病毒属具有这种类型基因组。

(2)病毒粒体核酸含量球状病毒:15%~45%。

线状及杆状病毒:5%~6%。

弹状病毒:1%。

(3)病毒的多分体现象单体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分布于一条核酸链上。

分段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分布于多条核酸链上。

单分体病毒:一个病毒粒体中包含有全套基因组。

多(双、三)分体病毒:分段基因组分别包装于不同的病毒粒体中。

2. 蛋白质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很小,编码的蛋白质种类也很少,按照其功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是构成一个完整病毒粒体所需要的蛋白,主要是外壳蛋白和囊膜蛋白,有些病毒还有基因组结合蛋白,由于大多数植物病毒没有囊膜,其结构蛋白也就只有外壳蛋白。

而且绝大多数植物病毒的外壳蛋白仅由一种蛋白多肽构成,个别的有两种以上。

非结构蛋白是指病毒基因编码的非结构必需的蛋白,包括病毒复制需要的复制酶、参与病毒运转的运动蛋白等。

3. 脂类大多数植物病毒不含脂类,只有具囊膜的病毒才有脂类。

4. 其他组份糖蛋白、金属离子、多胺、水等。

(四)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1. 植物病毒的侵染和复制大多数植物病毒是从机械的或传毒介体所造成的微伤侵入寄主,少数经过内吞作用,包膜病毒通过融合方式进入寄主细胞。

植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像大多数生物那样具有复杂的繁殖器官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也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子代病毒粒体。

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

植物病毒利用寄主细胞核酸复制系统及蛋白质合成系统复制其基因组和合成其专化性蛋白病毒侵染植物后,在活细胞内增殖后代需要两个步骤,一是病毒核酸的复制,即病毒的基因传递;二是病毒基因的表达,即病毒蛋白质合成。

★植物病毒核酸的复制大部分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是由RNA到RNA。

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寄主提供复制的场所(通常是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复制所需的原料和能量、部分寄主编码的酶及膜系统。

病毒自身提供的主要是模板和专化的聚合酶,即复制酶。

花椰菜花叶病毒编码一种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也称反转录酶。

病毒的核酸复制是通过样板复制法.根据核酸种类和性质不同,植物病毒复制可分为多种类型。

植物病毒基因组复制及mRNA合成途径具有多样性复制过程如下:(1)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脱壳,释放RNA(2)RNA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病毒复制酶等与复制相关的基因产物(3)复制酶以(+)RNA为模板合成(-)RNA链,并形成双链复制型(4)从复制型产生子代(+)RNA链(5)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外壳蛋白(6)外壳蛋白亚基和RNA组装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基因及其表达植物病毒的基因组较小,许多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及基因图谱都已明确。

植物病毒基因表达所面临的问题: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系统仅识别病毒RNA上的第一个开放阅读框架,同一核酸链上的其它基因的表达则要借助病毒的特殊翻译策略。

★植物病毒的增殖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脱壳―〉基因表达―〉复制大量的基因组及合成外壳蛋白―〉病毒粒体装配2.植物病毒的运转和传播(1)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移动)运转(移动),即病毒从植株的某一部位扩散到另一部位的过程(植株内扩散)。

一般新增殖的病毒会在体内进行胞间运转和长距离运转。

在植物叶肉细胞间的移动称为胞间运转(移动)经维管束输导组织的运转称为长距离运转(移动)传播,即病毒从一株植物扩散到另一株植物的过程(植株间扩散)。

①胞间运转已知植物病毒的胞间运转有多种途径,而以经胞间连丝的运转最为普遍。

该过程需有病毒的运动蛋白参与。

首先运动蛋白作用于胞间连丝,使胞间连丝的孔径增大几倍至几十倍;同时运动蛋白与病毒核酸结合,使核酸呈细长的线状;最后病毒是以核酸的形式通过扩展了的胞间连丝进入相邻的细胞。

一些病毒仅能在某些寄主的接种点附近有限的细胞内扩散,表现为局部侵染。

一些病毒为韧皮部限制病毒,即病毒经介体传入寄主韧皮部后,仅能在韧皮部增殖和运转。

病毒在细胞间移动的速度是缓慢的,平均每天不过1mm左右。

②长距离运转植物病毒的侵染大都是系统性的;先在薄壁细胞组织中增殖和运转;然后进入维管束组织的韧皮部或木质部很快地运转。

③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全株性侵染的病毒并不是植株的每个部分都有病毒,如只有部分病毒可以进入植株的种胚,所以病毒可以由种子传染的还是少数。

有少数病毒可以进入花粉,花粉就可以传染这些病毒。

植物旺盛生长的分生组织很少含有病毒,如茎尖、根尖。

因此切下茎端小段(0.1~0.25cm)分生组织培养,可以得到无病毒的植株。

马铃薯、大理菊、草莓等营养繁殖的作物,采用分生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从病株上得到无毒苗。

分生组织培养不一定都能得到无毒苗,要经过反复测定确定不带病毒后,再用于繁殖无性系。

(2)植物病毒的传播传播,病毒从一株植物扩散到另一株植物的过程(植株间扩散)。

植物病毒只能被动传播,需借外界因子进入活的细胞内。

植物病毒为专性寄生物,不能离开活细胞。

植物病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①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播介体:可以传播病毒的生物体1)、介体传毒过程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持毒期(持久性):介体一次获毒后,能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

2)介体传毒方式和特性按照介体与植物病毒之间的生物学关系,可分为非持久性病毒、半持久性病毒和持久性病毒三种类型(或3种关系)。

①非持久性病毒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持毒期均很短(几秒至几分钟),蚜虫传毒多属于此类,又称为口针传毒,蚜虫试探性取食即可传毒。

特征是传毒介体在病植株上获毒饲育后病毒依附于口针里,在接种饲育时随同排出的唾液进入寄主植物体内,因此介体饲毒短时间后即可传毒,饲育期延长会降低传毒效率,病毒在介体体内没有循回期,传毒时间也很短。

②持久性病毒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持毒期均较长(几小时至几天、十几天),病毒可进入介体血液循环系统,甚至在介体内增殖,介体获毒后,有的可终生传毒或经卵由子代传毒。

叶蝉、飞虱等传毒多属于此类。

饲毒时间较长,介体饲毒后病毒随唾液吸入到肠道,渗透过肠壁进入血淋巴,最后循回到口器的唾液腺里,取食时随唾液进入植物体内。

因此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循回期才能传毒,有的病毒在虫体内能增殖,一次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有的还可经卵传毒给下一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