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植物病毒
4普通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毒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RNA), 少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根据核酸性质及 功能,可将植物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种类型:
2021/6/16
35
(1)正单链RNA(+ssRNA) 单链RNA具有侵 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起mRNA的作用。大部分 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70%, TMV,CMV(黄瓜花叶病毒),PVY(马铃薯 Y病毒 );多分体病毒。
2021/6/16
41
(三)其它组分
• 除蛋白和核酸外,植物病毒含有的最大量的其它 组分是水分。碳水化合物主要发现在植物弹状病 毒科病毒中,以糖蛋白或脂类的形式存在于病毒 的囊膜中。
• 某些病毒粒体含多胺,主要是精胺和亚精胺,它 们与核酸上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为稳定折叠的 核酸分子。
• 金属离子也是许多病毒必须的,主要有钙离子、
壳
2021/6/16
29
2021/6பைடு நூலகம்16
30
植物病毒有两种基本结构方式:螺旋对称型结构和等面体对称型 结构。
• 螺旋对称型结构:杆状病毒的结构,TMV为代表。蛋白亚基呈 螺旋状排列,镶嵌在 RNA螺旋链上,一个亚基和三个核苷酸 相结合。
• 等面体对称形结构:球形病毒的结构。壳基有规则地结合、 分布在二十个正三角形组成的面上;壳基经常由5、6、2、3 个蛋白亚基聚集而成,常被分别称为五邻体、六邻体、二聚 2体021和/6/1三6 聚体。这种结构使病毒消耗的能量最小,粒体最稳定31。
2021/6/16
32
2 植物病毒的蛋白种类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很小,编码的蛋白质种类也 很少,按照其功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 蛋白。
• 结构蛋白:主要是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缩写为 CP)和囊膜蛋白。
中文- 植物病毒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于19世纪末在日本 一些地区流行,曾因此饿死1万多人;
水稻东格鲁病
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受害植株矮缩和叶片变色, 生长衰退,叶片颜色为橙色至黄色。籼稻染病多为橙色 或稍带红色,又叫红叶病。粳稻染病多呈黄色。嫩叶上 现斑驳,老叶上现锈色斑点。东格鲁系菲律宾土语,表
五、植物病毒学发展现状与热点问题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进步, 对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 特性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对植物病毒的研 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内容包括:
1、病毒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 2、病毒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研究; 3、生物技术(转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4、病毒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及载体元件的研究。
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 下列几大类群: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pl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animal virus);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 bacteriophage)。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
▲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 炎、流感、小儿麻痺等)。
195×25 nm,短的一种为43~110×25 nm; 苜蓿花叶病毒有5种粒体组分:大小为58×18、
54×18、42×18、30×18、18×10 nm。
这些 病毒被称为 多分体病毒(multicomponent virus),必需有多种病毒粒体组分同时侵染寄主细胞, 才能增殖并完成其生物学功能。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蛋白质,有些 还含有少量的金属离子、多胺和水等。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细菌病毒:专门寄细菌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病毒的分类: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而具体来看DNA病毒和RNA病毒又可分为七类:(双链)ds DNA,有包膜;(双链)ds DNA,无包膜;(单链)ss DNA ,无包膜;(双链)ds RNA,有包膜;(双链)ds RNA,无包膜;(单链)ss RNA,有包膜;(单链)ss RNA,无包膜。
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病毒的形态(1)球状病毒;(2)杆状病毒;(3)砖形病毒;(4)冠状病毒;(5)有包膜的球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缩写TMV,是烟草花叶病等的病原体,属于Tobamovirus 群。
烟草花叶病和番茄花叶病早为一般所了解。
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
伊病原形态凡诺夫斯基(D.I.Iwanowski)于1892年首次证明了这个病害是由滤过性病原体即病毒所引起的。
斯坦利(W.M.Stanley)认为病原体是蛋白质并于1935年首先从病叶榨汁中分离到病毒状结晶,其以了解到这个蛋白质还含有核酸,并肯定病原就是这个病毒。
该病毒极其稳定,因在病叶内能大量地增殖,所以从1升病叶榨汁中可提纯2克结晶。
病毒质粒是长300毫微米、直径15毫微米的棒状体,有一条分子量为2×106道尔顿的单链RNA。
核酸被2130个分子量为17530道尔顿的蛋白质亚基所包裹。
作为病原体的寄主范围是很广的,现已知对单子叶植物22科中的198种植物具有寄生性。
编辑本段症状俗称聋烟、疯烟、青花、油头。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章植物病毒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章植物病毒第四章植物病毒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毒的概念、形态结构与组分、复制与增殖、传播与移动、分类和命名、鉴定和类病毒,以及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的简介等。
主要教学方式与手段(含实验课):本章总8学时,其中理论课5学时,实验3学时。
理论课教学运用CAI、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验课教学以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为主,并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病毒粒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病毒的传播与移动及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
难点:植物病毒的介体和非介体传播方式,植物病毒的鉴定方法和植物病毒病害的鉴定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植物病毒?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的衣壳中,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二、主要特征1、微小2、结构简单:核酸+衣壳3、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材料和场所。
三、主要类群按寄生寄主: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四、发展简史(植物病毒)1、症状描述eg:荷兰郁金香(16世纪):杂色欧洲马铃薯退化病(18世纪):越长越小2、传染性和滤过性1882年,德国Mayer烟草花叶病TMV(汁液可传染,排除了生理性问题,认为可能是细菌)1892年,Ivanowsk →细菌滤器→ 发病→ 毒素(不能增殖)1896年Beijerinck 琼脂扩散→ 不是细菌→病株→健株→侵染性活液(在植物中可增殖)1935年美 Stanley 提纯→ 蛋白质结晶↓1936年英Bawden 侵染源为核酸← 有核酸3、形态1939年 Kausche 拍下照片4、分子生物学(1)研究蛋白、核酸的组成、结构(2)研究复制(3)转基因研究1985(植物) 1986(植物病毒)五、危害性外部症状:变色花叶畸形常见减生作用(矮化)坏死烟草类eg:1、马铃薯退化病,减产50%2、麦类黄矮病:20~40年代流行3、番木瓜黄斑病毒病第二节植物病毒形态结构一、形态1、基本形态—粒体(Virion/particle)球状(多面体,CMV)直径20~35nm杆状截头、圆头线状2、单体病毒,仅有一种粒体联体病毒:两个核酸分别包在两个粒体内多粒体病毒:CMV二、结构 P129核酸(RNA或DNA)+衣壳(蛋白质或脂蛋白)三、组分(一)蛋白质1、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oat Protein)2、功能蛋白:复制酶运转蛋白(二)核酸基因组、遗传物质1、DNA ssDNA BBTVdsDNA CaMV2、RNA +ssRNA 70%以上﹣ssRNAdsRNA病毒核酸的比例:球形粒体的核酸,15%~45%长条形粒体核酸,5%~6%弹状病毒只占1%左右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复制病毒侵柒植物以后,在活细胞内增殖后代病毒需要两个步骤,一是病毒核酸的复制(replication),从亲代向子代病毒传送核酸性状的过程,即病毒的基因传递(Gene transmission);二是病毒核酸信息的表达(gene expression),即按照信息RNA的序列来合成病毒专化性蛋白的过程。
第四章-植物病毒
2、对病毒本质的认识(病毒理化特性)
◆ 1935年,美国的斯坦利(Stanley)提纯TMV结晶,于1946年获诺 贝尔化学奖。
◆ 1936年,英国的鲍登(Bawden)发现TMV含有95%的蛋白质和 5%的RNA。
◆ 1939年,美国的凯奇(Kausche)获得第一张TMV电镜照片。 ◆ 1944年,美国的斯克诺定尔(Schrodinger)发表了“What is
小麦黄矮病
三、病毒在生物中的地位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界
细胞生物
动物界
真核生物
植物界
生
菌物界
物
原生生物界
真病毒
分子生物 病毒界?
亚病毒
类病毒 拟病毒
朊病毒
四、植物病毒学发展简史
1、病毒的发现
◆ 公元10世纪(北宋),人工免疫预防天花(中国)。
◆ 1798,英国人Edward Jenner发明牛痘疫苗。 ◆ 1576,荷兰人Charles de Lieclase描述郁金香杂色花。“郁金香热”。 一株郁金香(球根):数头牛、猪、绵羊;几顿谷物;上千磅奶酪;一 个磨坊。 ◆ 1886年,德国人梅耶尔(Mayear)证明烟草花叶病(TMV)具有传染性 (认为是细菌)。 ◆ 1892年,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Ivanowski)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TMV) 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认为是微小细菌)。 ◆ 1898年,荷兰人伯杰林克(Beijerinck)重复上述研究,提出病原不是细 菌,而是“可过滤性病毒” 。提出“病毒”概念,被称为“病毒学之 父” 。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于19世纪末在日本一些地区流行,曾因此饿死1万多 人;
在我国北方麦区间歇性暴发的小麦黄矮病(Barley yellow dwarf)平均造成30% 的产量损失。在油菜上,因病毒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常年达20~30%。
植物病毒学教程电子书
植物病毒学教程电子书第一章:植物病毒学简介植物病毒学是研究植物病毒及其传播、生命周期、病害等相关内容的学科。
植物病毒是一类微小的生物颗粒,主要通过昆虫、真菌等载体传播,引起植物生长异常、色素沉积等现象。
植物病毒学作为植物保健的重要分支,对于植物病毒的识别、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植物病毒的分类与特征植物病毒根据其性状、形态等特征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有直链状病毒、环状病毒、单链RNA病毒等。
这些病毒在植物体内引起的病害也各有特点,包括叶片发黄、变形、枯萎等症状。
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病毒的特征对于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章: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植物病毒主要通过昆虫、真菌等生物和非生物载体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蚜虫传播、接种传播、种子传播等。
了解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第四章:植物病毒的诊断与检测植物病毒的诊断与检测是植物病毒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法(PCR)、电子显微镜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诊断植物是否感染了病毒,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章:植物病毒的防治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毒,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包括病毒病害耐病品种的选育、合理施肥、灭菌处理等。
另外,加强田间管理、保持作物间距、清除病源等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可以有效减少植物病毒引起的病害。
结语植物病毒学是一门重要的农学分支,对于保护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程电子书的学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植物病毒的相关知识,掌握防治病害的方法,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希望本教程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第四章 植物病毒2
不同属的植物病毒往往产生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内
含体,可依此鉴定不同属的病毒。
如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病毒主要呈风轮状
内含体(pinwheel inclusion)。
大豆花叶病毒(SMV) 风轮状内含体
烟草蚀纹病毒(TEV) 长片层聚集体状内含体
X-bodies of 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
植物病毒的侵入方式
从机械作用造成的微伤(fine wound) 侵入植物细胞
传毒介体所造成的微伤侵入植物细胞
传毒介体直接将病毒引入植物细胞 也可通过嫁接和花粉细胞的授精融合方 式进入植物细胞
Virus life cycle
微伤口侵入
Plant cell
Cellular apparatus Protein coat DNA or RNA Cellular apparatus
以病毒的RNA为模板 ,复制出 负链RNA为模板复制出大量正链RNA
负链RNA为模板复制出一些亚基因组RNA
亚基因组RNA翻译出衣壳蛋白
装配病毒粒体植物病毒基源自组的翻译产物一般RNA病毒的翻译产物4-5种,多的可达9种,主要为
1)病毒编码的复制酶 replicase
2)病毒编码的衣壳蛋白 CP 3)运动蛋白 MP transmission helper protein
Potexviruses, Luteoviruses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Tobamoviruses Luteoviruses
Luteoviruses
植物+ssRNA病毒的复制
病毒粒体依靠寄主蛋白酶的作用释放出病毒RNA(脱壳) 为mRNA,翻译形成RNA聚合酶(复制酶) 负链RNA,并形成双链复制型 病毒RNA直接作
植物病理(必考以及认为重要部分)
第四章植物病毒概述病毒(virus)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病毒就是一个核蛋白。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特征是: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
2.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材料和场所。
·按寄生性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病毒(Pl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球形,杆状,线条状。
·量度病毒的单位是nm·结构:外边的蛋白质包裹里面的核酸。
植物病毒的组分核酸+蛋白质,简称核蛋白。
核酸:组成了病毒的遗传信息组和基因组。
决定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致病性。
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和增殖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植物病毒,主指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昆虫最重。
三,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汁液摩擦传播。
病毒病,新生芽尖无病毒。
(三)病毒的株系·株系(strain)是病毒种下的变种,具有生产上的重要性。
·当分离到一种病毒,但还未完全了解其特征,不能确定分类地位是,常称其为“分离物”或“分离株”(isolate)命名:英文字母第一字母缩写。
第五节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物病毒鉴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一种病毒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一,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即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待定反应的植物。
·组合使用的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称为鉴别寄主谱。
鉴别寄主谱中一般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主,局部侵染的寄主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三,血清学技术四,核酸杂交及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物理学等特性·病毒的三常规测定:①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用10-1,10-2,10-3……表示,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也象征着病毒浓度高低。
植物病毒课件
口针
中肠
血淋巴
唾液腺
循廻期——从病毒进入昆虫口器到昆虫唾液中 出现病毒所需要的时间
(3)持久性病毒
•虫媒从病株上取食后不能立即获得传毒能力 •病毒存在于虫媒唾液中 •虫媒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长( 100小时以上) •不能通过接触传染
终生带毒 经卵传毒 能在虫媒体内增殖
3、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传播
种子带毒 豆科、葫芦科、菊科 种子带有病残体 种子消毒
2、直接为害地下部
(1)形成根瘤 (2)根丛生成根团 (3)根坏死、腐烂 由于根部受害,整株生长衰弱,似缺水缺肥状
四、线虫对寄主的为害性
1、直接引起病害 2、传带或帮助其它病原物的侵入
五、诊断方法 1、直接观察法
一般在病部能找到线虫
2、漏斗分离法
第六章 寄生性种子植物 一、寄生部位 1、茎寄生
2、电镜观察 电镜观察时,病毒样品须经过负染处理,使病
毒粒体表面附着一层重金属离子,置于特殊的载 网和支持膜上,放入电镜真空样品室中进行观察。
八、植物病毒鉴定
3、血清学检测
利用植物病毒外壳蛋白的抗原特性,制备特异性的抗 血清。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以鉴定病毒。 A 琼脂双扩散法 B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
自然发生 人工诱发
三、病毒的物理特性
1、失毒温度(热钝化点)——在10分钟内使 病毒失去活力的最低温度
TMV90-95℃
CMV60-70℃
2、稀释终点——病毒汁液保持有致病力的最 大稀释倍数
TMV 10000-100000倍
CMV 1000-3000倍
三、病毒的物理特性
3、体外保毒期——离体病毒在室温下保持致 病力的最长时间
第四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 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 许多植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 (如块根、块茎、鳞茎、芽条和插条等)内外越冬 或越夏,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随着带病种子、种 苗和种薯的调运(远距离传播),病害可以传播到 其他地区。如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环腐病、甘薯 瘟、桑青枯病、柑桔溃疡病等。种子上的细菌可以 长期存活。如菜豆萎蔫菌可在菜豆上存活5~24年。
性条斑病。
◆模式种是密执安棒形杆菌(C. michiganensis)。 马铃薯环腐菌亚种(C. m. subsp. sepedonicus)引 起马铃薯环腐病。病菌可侵害5种茄属植物。病 菌大多借切刀的伤口传染,病株维管束组织被破 坏,横切时可见到环状维管束组织坏死并充满黄 白色菌脓,稍加挤压,薯块即沿环状的维管束内 外分离,故称环腐病。 ◆小麦密穗棒杆菌(C. tritici)引起小麦密穗病。
菊欧文菌(E. chrysanthemi):引起多种亚热带 植物和观赏植物软腐病。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P. stewartii)和梨火疫病(E. amylovara):是我国的对外检疫对象。
■ 野油菜黄单胞菌(X.
campestris)模式种,俗称甘
蓝黑腐病菌。
■
野 油 菜 黄 单 胞 菌 禾 草 致 病 变 种 ( X. c. pv.
种植物,最多的可达200余种,如青枯病菌。
细菌病害对植物的为害是多方面的,如影响植物 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营养代谢或光合作用等,从而
造成农作物的重大经济损失。
例 如 , 据 从 肯 尼 迪 等 ( H· Kennedy et W·
al,l980)报道,1976年美国3l个州因43种细菌病害
的为害而造成经济损失达2亿多美元; 曾 有 报 道 棉 花 因 角 斑 病 (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Dye ) 为 害 减 产 达 30%。
第四章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学研究历史
1882年梅耶尔(Mayer)证明了烟草花叶病害的摩擦 传染性; 1892年伊凡诺夫斯基(Ivanowski)发现了烟草花叶 病的病原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1898年伯吉林克(Beijeincku)又发现该病原不是微 生物,而是一种传染性活液 ( contagium vivum fluidum ),这就是Virus一词的来源; 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Stanley)获得了烟 草花叶病毒的蛋白结晶,认为病毒是可在活细胞内增 殖的蛋白(1946年获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二、植物病毒的定义
定义:通常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或脂蛋白)衣壳中, 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一 套基因组核酸分子。病毒又称分子寄生物。
特点:
①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 ②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③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 ④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⑤严格寄生性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 病毒粒体是由一或多个核酸分子(DNA or RNA)包被在
蛋白或脂蛋白衣壳(Capsid)里构成的。弹状病毒粒体外面有 囊膜包被。
1、球状病毒:
球状病毒的结构较复杂,其实并非光滑的球体,而是由二十个正三角形 组合而成。它有二十个面、十二个顶点和三十个边,面、顶点或边都是对 称的。
(三)植物病毒的组分
植物病毒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核酸在内部,外部由蛋白质包被, 称为外壳。合称为核蛋白或核衣壳。有的病毒粒体中还含有少量的糖蛋白或 脂类。
类病毒则没有蛋白质外壳,仅为RNA的分子。
1、 蛋白质:占粒体重量60-90%,由多种氨基酸形成多肽链,对核酸起保 护作用
植物病毒
(三)植物病毒的组分
植物病毒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核酸在内部,外部由蛋白质包被, 称为外壳。合称为核蛋白或核衣壳。有的病毒粒体中还含有少量的糖蛋白或 脂类。 类病毒则没有蛋白质外壳,仅为RNA的分子。 1、 蛋白质:占粒体重量60-90%,由多种氨基酸形成多肽链,对核酸起保 护作用
因工程。
3、水分、矿质元素、脂类物质
除核蛋白外,还含有水分,如在芜菁黄花叶病毒的结晶体 中,含水量达58%。 弹状病毒囊膜中含碳水化合物,有的含糖蛋白。 有些病毒含多胺,主要是精胺和亚精胺。用于稳定折叠的 核酸分子;有的含钙、钠、镁离子,稳定核酸和蛋白的结合。
四、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植物病毒的复制要完成核酸的复制和病毒核酸信息的表 达两个过程。 (一)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从亲代向子代病毒传送核酸性状的过程,即病毒的基因 传递 植物病毒与一般细胞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主要不同点是 反转录,RNA----DNA,大部分是由RNA直接复制RNA。 寄主细胞要提供场所、原材料、能量、酶、膜系统。 病毒提供膜版核酸、专化的聚合酶。
植物病毒与介体昆虫的生物学传毒关系
相互关系 非循回型 口针型 传播方式 非持久性 饥饿 效果 有 蜕皮 失毒 得毒 时间 秒-分 虫体内循环 无 传毒 时间 秒-分 保毒期 分-时 汁液接种 易
非增殖型
循回型 增殖型
半持久性 持久性 持久性
无 无 无
失毒 不失毒 不失毒
分-时 分-时 时-日
无,时-分 分-时 日-周
1、介体传播 植物病毒的介体很多,主要有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 其中以昆虫最为重要。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简介
前言/PREFACE
目前已研究和命名的植物病毒达 1000 多种,其中许多为重要的农作物 病原,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次于真菌病害。一种作物可以被多种病毒侵
染,一种病毒也可以为害多种作物。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植物病毒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首先,其基因组 很小,易于研究和体外操作;其次它与寄主关系密切,通过病毒的研究
介体:昆虫、螨类、真菌、线虫及菟丝子。
植物病毒从患病寄主经机械方式或健株细胞的有机结合传播到无 病植株。 包括:汁液传播、种子传播、嫁接传播、菟丝子传播
非介 体传 播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1、非持久性病毒 依附于口针,随同唾液进入 寄主植物体内,无循回期,传毒时间短。 2、半持久性病毒 介体体内无循回期,不能在 虫体内增殖,介体脱皮后不传毒。 3、持久性病毒 经过一定循回期,在虫体内增 殖,一次传毒后终身传毒,有的还可经卵传毒 给下一代 。
植物病毒无细胞结构,通过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在组装成子代病毒粒体,这种特 殊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
病毒增殖
1、病毒核酸的复制(replication),病毒的基因传递 在植物病毒复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形状的内含体(inclusion body),是病毒种属鉴 定的一个参考鉴别特征。 2、病毒基因的表达(gene expression),即病毒蛋白的合成
种传病毒少数 生长旺盛的分生组织,生产上用 于无毒苗培育(也需要反复测定, 在用于繁殖无性系)
病毒分布
病毒相互 作用
协生、颉颃、交互保护
颉颃作用:一种病毒对另一种病 毒产生抑制作用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介体 传播
指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
及侵染。多数植物病毒在自然界是经生物介体进行传播的。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第四章第一节)
(一)核酸: 植物病毒的核酸具有遗传基因。植物病毒
核酸的遗传信息是通过外壳蛋白质来传递的, 它是靠病毒复制阶段所需酶蛋白的氨基酸排列 决定的。
在感染了RNA病毒的细胞内是通过信使核 糖核酸(mRNA)和寄主现成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 外壳。
(二)核酸类型
1、正单链RNA[(+ssRNA):将携带有信使核糖核 酸功能的RNA链称为正链,可写作(+ss)RNA。 由于这种(+)RNA具有侵染性,所以又称为侵染 型(+)RNA,例如TMV就属于(+)RNA型。
(四)卫星RNA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子量的RNA它与 病毒RNA没有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 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 星 RNA(satelliteRNA , sRNA) , 其 依 赖 的 病 毒 称为辅助病毒。卫星RNA与辅助病毒包被在同 一衣壳内,并能抑制辅助病毒的复制,降低其 浓度并改变其致病力,利用sRNA与病毒的关系, 可进行生物防治及基因工程抗病毒育种研究。
2 、 负 单 链 RNA[(-ssRNA) : RNA 虽 然 携 带 遗 传 信 息,但是这种RNA进入寄主细胞后不能直接作 为mRNA,需要通过转录酶将此RNA转录成mRNA 后才能进一步复制出正链核糖核酸,因此这类 RNA属于负链核糖核酸。
由于这种(—)RNA不具有侵染性,所以又称为 非侵染型(—)RNA。实际上负链就是正链的互 补链,例如植物弹状病毒就属于(—)RNA型。
3、双链RNA(dsRNA):核酸互补的双链RNA,其中 的负链RNA转录出正链,才能作为mRNA翻译蛋白。 呼肠孤病毒科为此种核酸类型。
4、单链DNA(ssDNA):DNA不能直接作为RNA起作 用。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四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四章第四章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一、课时目标1.了解植物病毒病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3.了解常见的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二、教学重点1.植物病毒病的概念和特点;2.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3.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三、教学难点1.植物病毒病的传播方式;2.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对植物病毒病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植物病毒病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2.1植物病毒病的概念教师对植物病毒病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其形成的原因。
2.2植物病毒病的特点教师讲解植物病毒病的特点,如多为隐性感染、传播迅速、病害复合等。
3.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20分钟)3.1症状特点教师通过图片、文献等方式展示各类植物病毒病的症状,让学生了解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3.2传播方式教师介绍植物病毒病的传播方式,包括昆虫传播、种子传播、接种传播等,强调昆虫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4.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40分钟)4.1病毒病害的预防与控制教师介绍病毒病害的预防控制技术,包括选用病毒抗性品种、种子消毒处理、合理施肥等。
4.2农艺技术防控教师讲解农艺技术防控措施,如适宜密度栽培、合理灌溉、定期消毒等。
4.3生物防治技术教师介绍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如利用益生菌、昆虫天敌等来控制植物病毒病。
4.4化学防治技术教师简要介绍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如喷洒杀菌剂、熏蒸等。
5.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
五、课堂扩展请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调查家附近出现的植物病毒病情况,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六、课后作业1.整理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病害名称和症状特征;2.调查自家附近出现的植物病毒病情况,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3.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植物病毒病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症状和传播方式的介绍更加直观,学生对植物病毒病的了解程度得到了提高。
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2、负单链RNA (negative single strand RNA, -ssRNA )病毒:
其单链RNA不能起mRNA的作用,必需先 转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故称为 -ssRNA病毒,只有植物弹状病毒的二 个属,也引起重要的植物病害,如小麦 丛矮病毒(WRDV)。粒体形态为短状粗 的子弹状或杆菌状,外面有囊膜。
病毒 子代病毒
以(+)ssRNA病毒的核酸复制为例,介绍病毒 复制的一般过程。
1、进入活细胞并脱壳:植物病毒以被动方式通过微伤(机 械伤或介体造成伤口)直接进入活细胞,
2、并释放核酸,释放核酸的过程也称为脱壳 (uncoating)(图中第1、2步)。
3、 核酸复制和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中 心环节,包括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产生翻译病毒蛋白 质的mRNA。脱壳后的病毒核酸直接作为mRNA,利用寄 主提供的核糖体、tRNA、氨基酸等物质和能量,翻译形成 病毒专化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图中第3步)
2、移动: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 部的过程称为移动(movement)。因此, 传播是病毒在植物群体中的转移。而移 动是病毒在个体中的位移。
(二)、一般特性:
传播实验:是鉴定病毒的必要手段 (1)、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近距离主要依靠
活体接触摩擦而传播,远距离则依靠寄主繁 殖材料和传毒介体的传带。 (2)、了解传播的意义:了解植物病毒的自然 传播方式,不仅对病害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植物病毒的鉴定和分类具有很高的 价值。
转录 逆转录
翻译 转录
病毒专化蛋白
(一)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植物病毒与一般细胞生物遗传信息传
4、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单的病毒,只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又称“分子生物”。 (3)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
不但没有产能酶系,也没有完整的酶系统,只能利用宿 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然后以核 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成病毒颗粒。
病毒核酸类型极其多样,分为4种类型:
(1)单链DNA(ssDNA , single-stranded DNA):线状、环状。
(2)双链DNA(dsDNA ,double-stranded DNA):线状、环状。
(3)单链RNA(ssRNA , single-stranded RNA) :线状、环状。
(3)细菌病毒:即噬菌体多为蝌蚪状,也有为球状和丝状。
例如:大肠杆菌偶数T噬菌体系列为蝌蚪状,
大肠杆菌噬菌体fd为丝状,фX174为球形
14
第二节: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结构(struture)
1、病毒的基本结构
衣壳
衣壳粒
核酸 包膜 刺突
15
16
2、病毒衣壳的对称性
(1)螺旋对称型壳体(杆状) 例如烟草花叶病毒,参考P89,图4-3
46
B、包涵体在细胞中的形成部位
• 位于细胞核内—如人类巨细胞病毒 • 位于细胞质内—如狂犬病毒等 • 细胞核、细胞质都有—麻疹病毒
47
包涵体
48
第五节 亚病毒(subvirus)
★类病毒(viroid):只有侵染性RNA组分. ★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是一类基因组缺损、 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完成增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分体病毒 整个遗传信息存在于一条核酸链上、包被在一种粒体中的病毒, 如常见的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马铃薯 X病毒属 (Potxvirus)和马铃薯 Y病毒属(Potyvirus). 双分体病毒 遗传信息为双组分基因组包被在两种粒体里的病毒,如烟草脆裂 病毒属(Tobravirus)和蠕传病毒属(Nepovirus). 三分体病毒 核酸包被在三种粒体中的病毒。如黄瓜花叶病毒属 (Cucumovirus)和苜蓿花叶病毒(AMV),它们均有四条核酸链,但 被包装在三种或四种粒体中。 基因组分离和多分体病毒的产生对植物病毒的遗传及进化 有重要的作用。
二、介体传播 (一)介体传毒的基本概念 1 介体传毒过程 介体传毒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 获毒(取食)期(acquisition period)是指介体获得 病毒所需的取食时间。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介体从获得病毒到 能传播病毒的时间,在循回型相互关系中也称循回 期。 接毒(取食)期(inoculative period)是指介体传 毒所需的取食时间。 持毒期(retention period)是指介体能保持传毒能 力的时间。
+ssRNA病毒基因组五种翻译策略:
1.亚基因组RNAs策略:由基因组3’末端转录产生 一到多个亚基因组(sub genomic)RNA,从各 个亚基因组5’端的开放阅读框架翻译出功能性蛋白, 如烟草花叶病毒属。 2.多聚蛋白策略:基因组核酸具有编码多个蛋白的 能力,但是其翻译仅从单一开放阅读框架进行,产 生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s)在病毒编码的蛋白 酶作用下,分解为多个最终的基因翻译产物,如马 铃薯Y病毒属。
2 介体与所传病毒之间的关系
3 介体与病毒专化性识别的可能机制 介体传毒专化性机制涉及到介体—病毒—寄 主三者的相互识别或作用。可能机制如下: 介体内的专化性持毒位点:在介体消化道内 有一定的待毒位点与所传病毒有专化关系。 辅助因子(Helper component,简称 HC) 在 蚜虫传播的非持久病毒的寄主细胞中,发 现有一种由病毒编码的蛋白与传毒有关,如 除去它,蚜虫也就失去传毒能力。
第二节 植物病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复制和增殖
病毒在活细胞内增殖需要进行: 核酸的复制和核酸信息的表达。
一、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大部分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仍然是由 RNA复制 RNA。
二、植物病毒基因组信息的表达
病毒基因组信息的表达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基因组转录mRNA具有多种形式 mRNA翻译蛋白有多种策略。
(一)病毒核酸的转录 +ssRNA病毒的核酸可以直接作为 mRNA使用,称为 单义RNA。 —ssRNA病毒,病毒负链核酸需先转录为正链核酸 (mRNA)。转录过程中所必须的复制酶是由病毒进入 时随病毒粒体带进去的。所以这些病毒的精提纯核 酸不能完成复制的过程。 dsRNA病毒,核酸链的部分可以作为mRNA使用;另外 的部分则需要转录一次才能使用。这种类型的核酸 称为双义RNA(ambisense RNA)。 DNA病毒(ssDNA病毒和dsDAN病毒)需要寄主的转录酶 转录 mRNA。
第四章 植 物 病 毒
植物病毒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结构简单的、能够自我复 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由核酸和 保护性蛋白衣壳组成,又称分子寄生物。
按它们寄主的不同,病毒分为:
寄生植物的植物病毒(PI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Animal virus) 寄生细菌的噬菌体(Phage)等。
壳
植物病毒有两种基本结构方式:螺旋对称型结构和等面体对称型结构。 螺旋对称型结构:杆状病毒的结构,TMV为代表。蛋白亚基呈螺旋状 排列,镶嵌在 RNA螺旋链上,一个亚基和三个核苷酸相结合。 等面体对称形结构:球形病毒的结构。壳基有规则地结合、分布在二 十个正三角形组成的面上;壳基经常由5、6、2、3个蛋白亚基聚集而 成,常被分别称为五邻体、六邻体、二聚体和三聚体。这种结构使病 毒消耗的能量最小,粒体最稳定。
核内含体 核质内含体一般是由蛋白或病毒粒体构成的 晶体结构,少有纤维状的内含体(只有在电子 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细胞质内含体 细胞质内含体在形状、大小、组成和结构方 面差异很大,主要分为不定形内含体、假晶 体、晶体内含体和风轮状内含体等五种类型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三、植物病毒的增殖 (组装)
单链DNA病毒
另一种特殊类型
双链DNA病毒
双链RNA病毒
正单链RNA病毒
负单链RNA病毒
(二)植物病毒核酸的表达 由于真核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机构仅仅识别病毒 +RNA上的第一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同一核酸链上其它基因的表达则要借 助病毒的特殊翻译策略。 现在发现十ssRNA病毒基因组在真核生物蛋白合成系 统中有五种翻译策略: 1.亚基因组RNAs策略: 2.多聚蛋白策略 3.多体基因组策略 4.通读蛋白(read—through)策略 5.核糖体移码(transframe)策略
2 植物病毒的蛋白种类 结构蛋白:主要是衣壳蛋白(coat protein,缩 写为 CP)和囊膜蛋白。 非结构蛋白:病毒核酸编码的非结构必需的蛋 白,包括病毒复制需要的酶,传播、运动需要 的功能蛋白等。
(二)核酸 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核酸只有 RNA或DNA两种,按核酸的种类和 其在复制过程中的功能,可分为5种类型病毒,其中3种 为 RNA病毒,2种为DNA病毒。 (l)正单链 RNA (positive single strand RNA, 十ssRNA) 病毒 (2)负单链 RNA (negative single strand RNA, -- ssRNA) 病毒 (3)双链 RNA (double strand RNA,dsRNA) 病毒 (4)单链 DNA (ssDNA) 病毒 (5)双链 DNA (dsDNA) 病毒
4 卫星RNA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子量的RNA,其与病 毒RNA没有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病毒的核 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星RNA (satellite RNA,sRNA),其依赖的病毒称为辅助 病毒。 卫星 RNA与辅助病毒包被在同一衣壳内,并能够抑 制辅助病毒的复制,降低其浓度并改变其致病力, 利用 sRNA与病毒的关系,可进行生物防治及基因工 程育种研究。
3. 多体基因组策略:病毒的基因组分装在不同的核酸链上, 每条核酸链均从5’端进行翻译,直接产生基因的翻译产 物,如黄瓜花叶病毒属。 4. 通读蛋白(read-through)策略:基因5’开放阅读框 架的终止密码子可能漏读(leaky),允许一定比例的核 糖体继续向下游翻译,直至下一个终止密码子,从而产 生第二个更长的功能蛋白,如烟草花叶病毒属复制酶的 翻译。 5. 核糖体移码(trans-frame)策略:在翻译接近开放阅 读框架的终止密码子时,核糖体回读一个核苷酸(少数 情况是跳过一个),这样使终止密码子UAG分到两个三 联体密码中,使翻译继续到下一个开放阅读框架,从而 产生一个大蛋白。
(三)植物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例进行介绍。 TMV为+SSRNA病毒,基因组核酸全长6395个核苷酸, 共有5个开放阅读框架。核酸的5‘端有帽子结构,3’ 端有类似tRNA的结构。
植物病毒的内含体
植物病毒基因组的翻译的蛋白有时会与病毒的核酸、 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大小和形状, 称为内含体 (inclusions)。 内含体可以分为核内含体(nuclear inclusions)和细 胞质内含体(cytoplasmic inclusions)两类。 不同属的植物病毒往往产生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内 含体,利用这种不同可作为鉴别不同病毒的方法。
植物病毒学的发展史
植物病毒学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1882年梅耶尔(Mayear)证明了烟草花叶病害的摩擦传播性; 1892年伊凡诺夫斯基(Ivanowski)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的病原可以通过细菌 过滤器,认为该病为产生毒素的病原引起;此后不久,伯吉林克 (Beijerincku)又发现该病原可以在植物中增殖,因此不是毒素,并 将这种病原称为侵染性活液(contagium virum fluidum),这就是 Virus一词的来源。 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Stanley)获得了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结晶,认 为病毒是可在活细胞内增殖的蛋白。 1936年英国科学家鲍登(Bawden)证明提纯的 TMV中含有核酸。 1939年,通过物理学方法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了几种植物病毒是由核蛋 白组成的,其形态为杆状。 现在已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
球状病毒:直径大多在20~35nm,少数可以达到70~ 80nm;球状病毒也称为多面体病毒或二十面体 (icosahedral particle)病毒。大约一半左右的植 物病毒科、属是属于这种形态。
杆状病毒多为20~80nm×100~250nm,两端平齐; 杆状病毒粒体刚直; 线状病毒多为 11~13nm×750nm,个别可以达到 2000nm以上,粒体有不同程度的弯曲。
(三)其它组分 除蛋白和核酸外,植物病毒含有的最大量的其它组 分是水分。碳水化合物主要发现在植物弹状病毒科 病毒中,以糖蛋白或脂类的形式存在于病毒的囊膜 中。 某些病毒粒体含多胺,主要是精胺和亚精胺,它们 与核酸上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为稳定折叠的核酸 分子。 金属离子也是许多病毒必须的,主要有钙离子、钠 离子和镁离子。这些金属离子与衣壳蛋白亚基上的 离子结合位点作用,稳定衣完蛋白与核酸的结合。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 观察植物病毒的形态则需要放大数万倍的电子显 微镜。度量病毒大小的尺度为纳米(nm)。
病 毒 与 其 它 病 原 生 物 大 小 比 较
病毒与其它生物大小比较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态为粒体(virion, virus particle),大部分 病毒的粒体为球状、杆状和线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和 双联体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