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谈谈祥林嫂的悲哀
谈谈祥林嫂的悲哀祥林嫂是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中心人物,是旧中国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典型,以致在整个鲁镇都在“祝福”时,她却死在外面的雪地里。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地挣扎与抗争,可还是一步步走向了毁灭。
不幸的婚姻、丈夫早死、小叔年幼、婆婆严厉,所以她暗中出逃,一进鲁家:在鲁家她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准备祭祀、一人担当。
可见她是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来的活路。
她的这种反抗与挣扎,是想求得起码的做人的权利。
小叔要娶亲,缺少财礼,所以就得把她捆卖山墺,她一路嚎骂、喉咙全垭、不拜天地、头撞香案。
她是不甘捆卖,她不是赚钱的货物,她要求做人,所以她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
进行了拼命的挣扎与抗争。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浓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迷信色彩。
捐门槛本是为了“赎罪”以解脱苦难。
说明支持她挣扎的精神支柱。
又恰恰是她对封建神权的迷信。
作为她反抗精神的来源和动力正是不断摧残、毒害,最后吞没她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她的奋斗目标又恰恰是为了祈求天地神灵对她的“宽恕”。
这样不但平平安安地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多么悲哀。
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祥林嫂的悲哀还在于凶狠愚妄的人,愚昧冷漠的人拒绝她、排斥她、委弃她,她走投无路,必死无疑。
鲁四老爷轻视祥林嫂,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他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他无情地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摧垮她的精神,然后赶出鲁家,甚至祥林嫂死了,还骂她是“谬种”。
他以顽固、虚伪、自私、冷酷的一系列表现,迫使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
鲁四老爷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元凶。
还有镇上人的冷冷的笑容,嘲笑的嘴脸,烦厌唾弃的表情,尖酸刻薄的语言,都像一把把杀人的刀,都同样使她希望破灭、精神崩溃。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略谈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己口 日
八 十千 大钱 的价 格卖 给深 山里 的农 民贺 老六 做 老婆 。绑 架式 的 买 卖 婚姻 ,再 次表 明 了祥林 嫂 的奴 隶地 位 。幸 而 新丈 夫 “ 有的 是力 气 ,会 做 活 ;房 子 是 自家 的 ” ,加 上有 了孩 子 ,她 就 又 感 到满 足 了 。旁 人 也认 为她 “ 了好运 了 ” 。可 这 种 “ 足 ”和 “ 交 满 好 运 ”,其本 身就 带 有悲 剧 的性质 。 因为 她所 感 到满足 的,并 非 是 不 受压 迫 的 “ ”的地 位 ,而 是 “ 人 安分 耐劳 ”的奴 隶式 生活 。但 即 便 是 这 种 奴隶 式 的生 活 也 不 得长 久 。第 二 个 丈 夫 不 久 死 于 贫 病 ,儿 子阿 毛 又被狼 活 活地 吃掉 了 ,族 中 的大 伯收 去 了房屋 。 祥 林 嫂走 投无 路 ,只 好再 次到 鲁 家帮 工 。她虽 然 蒙受 了如 此 巨大 的 不 幸 ,封建 宗 法势 力却 不能 谅解 她 的再 嫁兼 再 寡 。最后 竞将 她 当 牛 做 马的资 格 也剥 夺 了,使 她落 到 了 “ 想做 奴 隶而 不得 ”的更加 可 悲 的境地 。可见 ,这 种 自觉 的奴 隶性 格 ,正 是造 成祥 林嫂 悲 剧 的 内在 原 因。
很 舒 畅 ,眼光 也分 外有 神 ,高 兴似 地对 四婶 说 , 自己 已经在 土 地 庙 捐 了 门槛 了。捐 门槛 是 为 了来世 不受 苦 ,可祥 林 嫂却 在捐 了门 槛 之 后不 去关 注来 世 ,而 只看 重现 实 。她 坦然地 去 祭祖 ,这 很 明 显表 明祥 林嫂 捐 门槛 是为 了今 生 的权利 ,为 了人 的权利 。但 这 种 权 利 在 四婶 的 一 声 断 喝之 下 变 为 泡 影 。她 所 有 的争 取 自身 的权 利 、 自由的希 望就 此 被掐 断 ,精神 彻底 崩 溃 。为鲁 镇所 不 容 ,为 周 围的人 所抛 弃使 她对 鬼魂 产 生 了疑 惑 。但 也 许她 还有 那 么一 点 信 念 支撑 着她 ,使 她 就算沦 为 乞丐 也 没有死 去 ,那 就 是 “ ”。 我 “ ”是 城里 人 ,是 有知 识 的人 ,她相 信 我能够 给 她 回答 ,然而 我 我 不 负责 任 的逃避 、搪 塞 彻底 断绝 了她 的希 望 。于 是她 在绝 望 中 死 去 ,在 万 家 祝 福 的美 好 时 刻 撒 开 了 紧握 生命 的手 。可 以这样 说 ,她不 是带 着对 死亡 的 恐惧 而死 的 ,恰恰 是 带着 对今 生 得不 到 自由与权 利 的遗恨 走 的 ,是带 着对 整个 鲁 镇的 绝望 死 的 ,甚至 是 带着对 整个 中 国的绝 望死 的 。 总的 说来 ,祥 林嫂 的 一生 是悲惨 的一 生 ,是不 幸 的一 生 ,是 封 建 礼教 和封 建 思想 把祥 林嫂 由人 世推 向地 狱 , 由人 变为 非人 , 成 为 封建 时代劳 动妇 女人 生悲剧 的缩 影 。
浅析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浅析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11春汉本曾正光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逝,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抗争一生,悲剧一生的人物,到底是谁把祥林嫂推到深渊?什么原因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祥林嫂内在的奴隶性格自觉形成的原因,二是当时封建宗法制度迫害了祥林嫂。
一、内在原因——奴隶性格《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在于被封建制度迫害,还表现在她被封建思想的毒害。
比如,第一个大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然而,她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牛马般的劳役却居然感到“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由此看出,她所追求的也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
当她被婆婆抢回卖到山里时,她又哭又闹,拼命挣扎,把头也撞破了,这也是一种反抗,可是,这种反抗归根到底只是出于遵从那个“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别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很改嫁是不光彩的。
正因为如此,她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她才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怀着恐怖,她才很快地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捐门槛赎罪。
祥林嫂面对封建礼教的残害,挣扎了,反抗了,并且多次挣扎和反抗了,面对如此强大的封建势力,这种挣扎反抗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就是她想“反抗而不做奴隶”,但路在何方?她奴隶性格的自觉形成,这是封建礼教使然,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祝福》作为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不但极具民俗色彩,还具有美学特征。
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典型悲剧形象。
小说叙述的是上个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代,鲁迅家乡的一位雇工祥林嫂坎坷的一生。
一个年轻勤快的壮劳力被鲁镇人糟蹋,沦为疯疯癫癫的老女人。
鲁迅高超的描写生动地展示出那个年代表现出的这个民族文化的糟粕,人性的扭曲。
本文针对《祝福》中祥林嫂在“贫困”境遇下的悲剧,进行分析和闡述,来体味《祝福》这部优秀短篇小说的独到魅力。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小说地点发生在鲁镇,鲁镇是中国二三十年代社会的缩影。
贫穷落后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命运日渐悲惨。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在那样的境遇下,祥林嫂并没有反抗,这也是她长期狭隘的爱情婚姻价值观导致的。
在这样贫穷、落后的环境里,腐朽愚昧不断滋生。
祥林嫂的悲剧也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祥林嫂由于贫困,做童养媳与祥林结婚,丈夫去世后,改嫁生了阿毛,最后丈夫贺老六也因患伤寒去世。
祥林嫂一次一次为了生活而做工,爱情婚姻都不由她自己。
在这样一个境遇下,祥林嫂的一生更加充满悲剧色彩。
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
鲁迅的《祝福》就是在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改变这个病态社会。
二、社会给予的悲剧强大的封建势力从四面八方向祥林嫂重压下来,使得她生活贫困,处世艰难,精神上遭受着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心灵上得不到片刻安宁。
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鲁迅作品赏评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尹淑芬200842306121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抗争一生,悲剧一生的人物。
有人说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是祥林嫂的婆婆,因为当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后,明显白胖了。
要不是她婆婆硬拉祥林嫂再嫁,祥林嫂就不会悲剧一生了。
也有人说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是鲁四老爷,因为鲁四老爷是那里的知识分子,他一再嫌弃祥林嫂,并把祥林嫂赶出门。
令祥林嫂成为过街老鼠,最终死在祝福的夜里。
还有人说,是小说中“我”的无能导致祥林嫂的悲剧等等。
然而,我不太同意这些说法。
首先,有人说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是祥林嫂的婆婆。
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小说中写道,虽然祥林嫂一开始抵抗嫁给贺老六,但后来还是从了。
而且他的丈夫人好,有力气,会做活,房子又是自己的;上头又没有婆婆,下面也没有小叔,日子滋润极了。
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祥林嫂胖了,儿子也胖。
可见,婆婆的行为并没有使祥林嫂陷入悲剧中,反倒使祥林嫂交好运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料到祥林嫂的丈夫冷寒,吃了一碗冷饭就走了。
孩子啊毛又被狼叼去。
从此,命运就悲剧了。
其次,有人说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精神压迫导致祥林嫂的悲剧。
我认为不能这么说。
鲁四老爷作为地主,他对女工的这种行为可以理解。
况且,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不是太差。
第一次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时,脸上白胖了,而且渐有了笑影,可见祥林嫂是乐意在鲁四老爷家工作,并且生活的较好。
第二次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老爷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没有直接把她赶出门,还留她下来做工。
说明鲁四老爷并不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悲剧的。
最后,我认为小说中的“我”与祥林嫂的对话也不能直接说明是我就是杀死的凶手。
小说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他,却疑惑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⑴如此善良的一个人,他想到只是尽力减轻祥林嫂的负担,才吞吞吐吐的说有。
显然,“我”也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那么,到底是谁把祥林嫂推到深渊呢?是什么原因祥林嫂的悲剧呢?我认为有三:一、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迫害了祥林嫂。
论祥林嫂的悲剧
论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罪恶感。
她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勤劳、善良、质朴、本分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低的不能再低,基本上停留在饿不死的层次上。
她一生最大特点是不怕吃苦,肯卖力气,她的人生目标在简单不过,就是要通过出卖自己的力气,换取饿不死的生活。
可是在那个吃人的社会,她最低贱的生活要求,也被那个黑暗的社会给毁灭了。
祥林嫂是因为嫁给了一个叫祥林的男人,才有了这样一个低贱的名头,她的丈夫比她小十岁,说是嫁,实际上卖,也就是说,她是被卖到祥林家做一个男人的配偶的。
说是妻子,实际上就是做牛马的,这个家对她来说是个通过卖身而换取一个不挨饿的地方而已。
可是她的命运很是不幸,不久丈夫就死掉了,丧夫对她来说是负罪一生的开始。
她在家里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象牛马一样被婆婆卖掉,便偷偷逃出来,在一个叫卫老婆子的邻居的帮助下,她被介绍到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做工其实还是做牛马,可是她却很满足。
小说是这样描写的:日子很快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年底,扫尘、洗地、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的牛马生活换来的工钱不多,只能满足饿不死的愿望罢了,可她反而很“满足”,有了“笑影”,消失了刚来鲁家的“悲哀”,并“白胖”了。
她靠出卖力气换来饿不死的生活,她已经感到非常的幸福了。
此时小说情节急转直下,把她从幸福的满足推向了负罪的深渊。
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
她的婆家发现她家的这个奴隶跑了,当然要找回来的,发现祥林嫂的踪迹后,她的婆婆指使的两个男人把她抢了回去,目的是用她换钱,因为她的小叔子等着这笔换来的钱娶亲呢。
祥林嫂当然要反抗这次买卖,因为被卖就意味着再嫁,作为一个女人她当然明白再嫁是要犯罪的,是那个社会的风俗所不允许的。
因此才有了她的死命的反抗。
她“一路上只是嚎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从“阿毛之死”解读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六 ,他们 有 一 个孩 子 , “ 亲 也 胖 ,儿 子 也 胖 ” , “ 母 男人 所 会 中 的人 们 何 以会 变 成 这 样 , 又 如 何 来 改造 这 样 的社 会 人 有 的是 力气 ,会做 活 ” ,可见 还 是过 了两 三 年幸 福 生 活 的 , 害 ? 至 于 “ 权 ” , 若 说 窦 娥 受 到 了 “ 权 ”之 害 确 有 道 政 政 索 ”今 无依 据 。 说到 “ 权 ”也 不 过 是两 件 事 ,…‘ 被迫 嫁 族 是
泪下 、惨不忍听 的独 白。精通医学 、心理学 的鲁迅先生精心
而 笔 者看 《 稿 》 多遍 ,却 实在 看 不 出这 “ 祝 四条 绳 索 ”在 哪 刻 画 出 了祥 .嫂 丧 子 之后 的那 种疚 恨 如 碎 的心 理 ,其 创 作 目 干 小 里 ,最 多不 过 是 “ 权 ”、 “ 权 ”有 些 影 子罢 了。祥 林 嫂 的 无 非 是 借 这 种 血 淋 淋 的人 间 惨 剧 激 发 人 们 的 同 情 怜 悯 之 族 神 先 后 有过 两 个 丈 夫 ,第 一 个是 祥 林 ,文 中只 是 况 “ 是春 天 心 ,再 将 承 载这 惨 剧 的故 事 放 到鲁 镇 这 样 一个 环 境 中去 ,以 她
些 。 她 有 顽 强 的 生 命 力 ,应 该 最 能 活 卜 ,而 这样 耐 活 的 去
身 去或 关 了门后 在 默 默 的 回味 中聊 以 自慰 ,在 别 人 不幸 的衬 即使 是在 这 个 环境 巾还 有 些 良知 的 “ ”, 在知 道 祥林 我 嫂 的 猝死 ,起 初 虽 “ 有 些 负疚 ”,接 下 来 ,就 不 这样 了。 还 “ 静 听着 窗 外似 乎 瑟 瑟 作 响 的雪花 声 ,一 面想 ,反而 渐 渐 我 的舒 畅起 来 。 ”一走 了事 ,何 必 自寻烦 恼 。 城 里 的 “ 炖 鱼 清 翅 ” “ 廉 物 美 ” ,对 “ ”有 更 大 的吸 引 力 。 “ ”就 是 价 我 我 以这 样 的行 为 来 求得 内心 暂 时 的 “ 平衡 ”。 加之 “ ”明 明 我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
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
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
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
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
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
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
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祥林嫂在《祝福》中唯一的一次“笑”,是后来柳妈的盘问,勾起了她曾经在贺家的那“幸福美满”的一段生活:“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有家有夫有子,对于旧中国的妇女祥林嫂来说已经满足了,所以她才会舒心地“笑”了。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原因写作提纲一、从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看: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安分的农村妇女,丈夫死后,心甘情愿地守节,“从一而终”。
二、从祥林嫂周围的生活环境看:祥林嫂被迫再嫁,又丧夫失子,周围的人们视她为不祥之物,歧视她,嘲笑她,而且用封建礼教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摧残她,虐杀她,剥削她生存的权力。
三、从祥林嫂的精神状态看:祥林嫂二次丧夫又失子,第二次又到鲁镇帮工,鲁四老爷一家及周围的人们对她的看法和态度和从前不大相同了,她也认为自己有罪,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但人们还认为她罪大恶极,甚至死后要遭阎罗大王的剧刑的。
祥林嫂就是在这种恐惧、迷惑和极度的痛苦里惨死的内容提要: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说林嫂的悲剧人人皆知,就其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造成的,而悲剧的根源则是封建礼教和迷信人们思想的“神权”造成的。
鲁迅先生以饱愤激之笔,通过对祥林嫂悲苦惨痛一生的描写,给人们描述了旧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关键词:祥林嫂、封建礼教、悲剧命运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原因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写到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封建礼教制度下、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女性悲剧形象,是一曲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得封建农村妇女的悲歌,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纵观她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认为导致她悲剧命运是封建礼教造成的。
一、从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看:在《中国现代文学采英》中写到“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敦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她的生活理想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但同时也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具有很强的贞节观念。
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在比她小了十岁的丈夫死了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了鲁镇,在卫老婆子的帮助下,做了鲁四老爷家的长工,祥林嫂瞒着婆婆逃出来,不是为了逃脱婆婆的控制而寻找自食其力的自由劳动生活,而是为了逃避被卖掉再嫁,而她不愿再嫁,要守节。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苦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苦《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残害的女性形象。
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她的身上却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身上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坚韧顽强的美德。
她出身穷苦,对生活的要求也很低,她只希望能通过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过上安安分分的日子,然而就是这最卑微的对生活的渴望也在一连串不幸命运的打击之下化为泡影,最后在除夕之夜惨死街头。
祥林嫂的坎坷一生令人同情,也许是因为鲁迅先生以他高超而深刻的笔法把封建社会多个不幸女子的遭遇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使这个人物具有了高度的典型性。
然而当我们回顾她的悲剧人生时,也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不幸的女子是怎样顽强的在抗争中求生存。
一、与命运的抗争说起命运,这其中的确包含着很多偶然因素。
祥林嫂二十六、七岁就守了寡,这应该说是造化弄人。
二十六、七岁,即使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来说也还是正繁盛的年华,青春的容颜尚未衰褪,对家庭生活还有很多憧憬,可丈夫的亡故不光要使她忍受情感上的伤痛,甚至也使她失去了生存的依托。
如果说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是迫于无奈――子亡夫死,大伯来收屋,无处安身,那么她第一次悄悄从婆婆家逃到鲁镇,应该是她对命运的一次主动抗争。
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及可能被逼改嫁的命运,她想靠自己的力气吃饭。
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她思想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贞节观念,可这比那些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女子强多少啊!祥林嫂对命运的第二次抗争在她第二次回到鲁镇。
被逼再嫁的屈辱,亡子丧夫的不幸,都成了她饱受众人嘲笑的理由,尤其是大年夜祭祀时鲁四老爷、鲁四婶因她的“不洁”而对她的歧视更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打击。
作为奴仆,她却没有资格再去尽力为她的主子做事,尤其是她无法和其他的奴仆一样在主子眼里获得平等的地位,这和第一次来鲁镇时主人对她的“器重”形成了太大的反差。
这些都对这位一心想用自己的力气求得生存的可怜人的自尊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
《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祝福》是鲁迅先生写得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女性走向人生覆灭的全过程。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造成,是多种原因交织的产物。
悲剧是对严肃、完美、宏大行为的模仿,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原本勤劳善良,勇于同周围环境、社会制度、命运作抗争的祥林嫂,最终因无法忍受之压力而选择死亡,无疑博得了读者的同情,也给读者以无法诠释的沉重感。
祥林嫂的死亡,是在吃人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和残害而导致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在纵横交错的对比描述中,给人清晰的主线,深刻的揭示了祥林嫂之死。
一、妇女只能依附于男权而生活作为一个寡妇,祥林嫂是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佣人时,因其“死了当家人”,“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便“皱了皱眉”,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由于祥林嫂力气大,“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因此最终还是被鲁四老爷家“定局”了,而且只用了三天试工期。
在鲁四老爷家做活,祥林嫂凭借她优秀女工的品质是受到一段时间的尊重的,但这并不能改变她只能依附男权而生活的命运。
丈夫的死去,让她不仅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也失去了相对的人生自由,她的婆婆对她有绝对的处置权。
她想守节,不被婆婆卖掉,但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祥林嫂之所以不肯再嫁,完全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从一而终,讲究“守节”。
嫁给贺家坳的贺老六后,祥林嫂实际上过得很幸福,她重新找到了可以依附的男权,可以不再受人的歧视。
至少在贺老六的保护下,祥林嫂明面上是不受歧视的。
在她的新男人贺老六死后,祥林嫂仍然具有可以依附的男权,就是她的儿子阿毛。
因而在丈夫死,儿子还活着的情况下,祥林嫂仍然可以自力更生。
实际上,若阿毛未死,祥林嫂将其抚养长大,那祥林嫂是很受人尊重的,“寡母抚孤”完全可以销毁封建的“批判锋芒”。
但儿子死后,祥林嫂失去了一切男权的依附,也就变得孤苦无依了。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
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
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
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
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
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
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
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祥林嫂在《祝福》中唯一的一次“笑”,是后来柳妈的盘问,勾起了她曾经在贺家的那“幸福美满”的一段生活:“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有家有夫有子,对于旧中国的妇女祥林嫂来说已经满足了,所以她才会舒心地“笑”了。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和原因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和原因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
祥林嫂代表了受剥削、愚昧、善良勤劳,虽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已有所挣扎,最终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剧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一、社会地位的卑微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消灭的悲剧形象。
她没有自己的,人们仅以她丈夫的名字称呼她,由此便可以看出她在社会中的地位——她只是丈夫的附属品。
在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中,在那个“男尊女卑〞的黑暗社会里,女性从来不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她们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也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她们的存在是附属于丈夫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在从夫,夫亡从子。
这种环境中的祥林嫂,早已失去了人身自由,因此她才会在丈夫死后被婆家像卖牲口一样卖掉,才会被鲁四老爷赶出门,才会成为乞丐,才会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悄然死去。
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
整个封建伦理思想体系就是以父权思想为基点编织起来的绵密网络,而它又将这种绝对的控制与顺从的父子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关系领域:子从父、妻从夫、弟从兄、少从老……这种思想的形成取决于经济大权的归属,在封建家庭中长辈和男人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所以女人必须受到父亲、丈夫、儿子的控制,必须对他们顺从,长期在经济上的压迫造成了女性的奴性意识和无改革、无创新、退缩保守的意识,也就成为其悲剧性的根源所在。
祥林嫂是不幸的,她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奴性意识已经深深地在她的脑海里扎根,让她甘于受别人的控制,让她只知道顺从不知道对抗,只要还能生存就别无所求了,但偏偏连这么卑微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祝福》:祥林嫂的死因探究
典型环境
• 祝福景象的描写
• 群众的反应
社 会
• 鲁四老爷的书房
环 境
暗
•
示
自 然 环 境
•
封建迷信的毒害
四 条
夫 权
君 权
•
封建礼教的束缚
绳 索
是 妇
、 族
• 封闭的农村社会
女权 身、
• 群众的淡薄、冷漠 上 神
的权
、
• 鲁镇
• 旧历的年底
• 雪天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许寿裳说《祝福》 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 嫂”。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 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 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礼教 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 她触犯了封建礼教的科律。因此,造成祥林嫂人生 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
其他人
婆婆————卖掉祥林嫂 小叔子————使劲擒住祥林嫂拜堂 大伯————来收屋,赶走祥林嫂 鲁镇的男人们————“没趣的走了开去”
鲁镇的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 的神气”
鲁镇的老女人们————“特意寻来”,“叹 息 一番,满足地去了,一边 还纷纷的评论着”。拿祥 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 生活的调剂品。
“我”
含糊其辞地回答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 问题。
在听说祥林嫂死了之后,开始有些“惊惶”, 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 经渐渐轻松”。
“我”
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 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 ‘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 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 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
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
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
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
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
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
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
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祥林嫂在《祝福》中唯一的一次“笑”,是后来柳妈的盘问,勾起了她曾经在贺家的那“幸福美满”的一段生活:“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有家有夫有子,对于旧中国的妇女祥林嫂来说已经满足了,所以她才会舒心地“笑”了。
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祥林嫂的生活观,然而毕竟是零碎的。
从祥林嫂的整个人生历程来看,她也并没有真正的主动的去争取过:丧夫就选择逃,再丧夫再逃,最后鲁家不要她,她还是“逃”。
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体现了她自身的懦弱。
第三,祥林嫂自身的懦弱。
祥林嫂面对自己的困境没有主动的去改变,本身就是一种懦弱。
实质上,正是因为祥林嫂本性的懦弱,正是因为祥林嫂的这种懦弱已经成为了一种惰性,才会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地使她跌入悲剧命运的深谷。
祥林嫂在丧夫后选择的是逃,到鲁镇做短工。
令人可惜的是她没有主动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没有主动的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第二次丧夫后也是如此,再次到鲁镇做工。
祥林嫂两次丧夫,应该说面临的是两次重大的人生道路的选择,而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并没有好好地思考自己前途,而是选择一逃再逃。
祥林嫂走的仍旧是那么一条老路,她没有主动的去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更没有找到那条适合于她走的路。
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走的总都是那条老路,所以才会处处遇难。
祥林嫂几次到鲁镇,都是“顺着眼”,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她都总是逆来顺受,没有做出应有的反抗。
他人原因:鲁四老爷“我”柳妈示众鲁四老爷,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
对祥林嫂他的态度始终是蔑视。
第一次见到祥林嫂他就“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当得知祥林嫂被抢走了,他的第一反映便是“可恶!然而……”。
他的一句“可恶”所表现出来的憎恨,便昭然若揭;他的这种不满在祥林嫂第二次丧夫后再回到鲁镇时表现得更加明显了:他“照例皱眉”,并“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伤风败俗的,用好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会吃的”;当听到祥林嫂在大年“祝福”之夜死去的消息时,是“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时,他对祥林嫂的不满与厌恶便一泄而出,仿佛祥林嫂就是一个罪恶深重、不可饶恕的“谬种”。
在他的思想里,一个人的生命还不及要维护封建礼教来得重要。
从头到尾,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他的书房的摆设都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程朱理学的一个忠实信徒,封建礼教的坚定的卫道士。
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把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苦海。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
祥林嫂曾经请教“我”一系列问题,而我却只是毫不负责地敷衍而了事。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虹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这种回答应付性的回答有其善良与富有同情心的一面,然而恰恰是这种软弱和无能的回答,又将在死亡边缘上的祥林嫂向前推了一把,促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间。
柳妈,“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由此看来柳妈应该是个慈善的女性。
她对祥林嫂确实也十分的同情。
不过另一方面她又将祥林嫂的不幸与痛苦作为有趣的的事,不仅自个儿咀嚼,还广为传播,甚至对祥林嫂不断地加以“追问审判”而取乐。
“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晤晤。
”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么?……”,“你呀。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
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
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
”她笑了。
还有她建议祥林嫂捐门槛一事,主观意图确实是为祥林嫂好,是真诚的关心,旨在帮助她寻找到赎罪的良方。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秘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我想,这真是……”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
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但是在客观上,这不仅不能产生“疗救”祥林嫂的效果,反而会带给她难以支撑的精神压力,把祥林嫂推向了更加恐怖的深渊,使得祥林嫂虽死而灵魂难得以安息。
示众也就是镇上的人们,他们是一群并无恶意的人。
他们自身也是与祥林嫂一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人民,一样的过着充满悲苦的生活。
当然他们也曾经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陪以浅淡的同情。
但是他们也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抱以幸灾乐祸的态度,并且把她“悲惨”的人生“故事”当着自己饭饱后的“牙签”,当着茶余的谈资。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
”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祥林嫂在历经几番坎坷之后,他们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所有的这些世众对祥林嫂态度的变化加速了她悲剧命运的发生,他们没有起到缓冲的作用,反而在暗中加快了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到来。
社会原因: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礼教杀死祥林嫂的并不是她身边的某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自汉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思想之后,伦理道德的强化就成为了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宋程朱理学又将儒学中的钳制人性革灭人欲的“微言大义”发挥到了极致。
祥林嫂一出生便有了“三从”“四德”“贞妇”“节烈”等等这样的多条绳索在等着她来受缚,等着她去毫无条件地接受。
祥林嫂生命走向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她耳濡目染社会教化、训导的过程。
她来到人间便注定了要与封建礼教相接触,便注定了她要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命运。
可更加危险的是,深受封建礼教戕害的祥林嫂竟然没有对自己的不平命运进行自觉地反抗,其行为只是完完全全的地地道道的自发的本能的反映罢了。
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以致她根本没有追求的观念,更没有追求的原动力。
就是这样的封建礼教在一步一步地把她往深渊里推。
封建迷信从严格意义上讲祥林嫂是没有正确信仰的人,她只对封建迷信思想深信不疑。
首先就被宿命论思想给制服了。
她相信命由天定,人的一生是由上天早就安排好的,反抗只是徒劳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