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律意识调查

合集下载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与方法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程度的重要指标。

为了解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对象为18岁及以上的公民,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均有代表性。

二、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问题1. 法治观念淡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认同较为薄弱。

有人认为法律只是一纸空文,对其效力和约束力持怀疑态度。

这表明我们在法治宣传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公众对法律的认同感有待提升。

2. 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在面对侵害自身权益的情况下,不了解维权途径,也没有积极意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果显示,仅有少数受访者曾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过权益纠纷。

这可能与长期以来法律咨询和维权意识宣传不够有关,需要加强公民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三、地域差异与影响法律意识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法治观念的认同程度上,城市地区的受访者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城乡发展差距、教育水平和信息渠道的限制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时,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宣传措施,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和教育。

四、教育水平与法律意识关系教育水平通常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重要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教育水平与法律意识呈正相关关系。

受访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法治观念和权益保护意识就越强。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要加强法律教育,将法律知识融入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

五、建议与措施1. 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社区服务站点,普及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在校园教育中加强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法律服务站点,为公众提供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促进法律援助机构的发展,让经济困难的群体可以便捷地获得法律帮助。

公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总结表

公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总结表

小组成员:阮松涛余弘扬徐志军分工:阮松涛负责网络问卷调查,余弘扬负责问卷调查已经总结分析,徐志军负责问卷调查总结:阮松涛余弘扬表 1公民法治意识调查报告总结关于这次对公民法制意识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小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与社会实际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民进行调查。

我们小组进行商量选出16道调查问题,并制成网络问卷与实际的纸质卷,分别发布在网上对各类人员(没有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和对东平广场的人员进行调查。

一周后我们调查结束,共收到网络33份有效的网络问卷和21份有效的实际问卷。

在这次的公民法治意识调查报告中,调查的对象时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水平的人。

一共获得54份有效问卷。

其中40岁以下的和高中学历包括其以下学历的人占绝大多数。

从报告中我们发现,绝大多人认为法律是现代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在遇到一些问题时,60.61%的公民会学着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公民对法律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84.85%的公民认为自己的法律意识一般,54.55%的公民所知道的部门法律不足10部,公民在运用法律方面也是存在不足的;由于对法律的认识的局限,42.42%的公民不懂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这次的法治意识调查报告中,我们小组发现一个问题,公民虽然知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却不知道如何具体的去实施,而且对我国法治现状不是很满意,存在一定的怀疑。

报告中有78.79%的公民会去关心热点法律问题,而且他们主要得知法律相关的知识或者新闻时的途径主要是电视、他人的讲说,这说明我国法律知识普及方式过于单一,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

所以要推行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我们依旧要大力度去实行.通过不同年龄阶层我们对比可以发现,30-40的人对法律的认识理解程度普遍比较好,而且20-40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要强于20岁以下以及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

所以我们社会要注意保护这些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与保护。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精心整理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以禹州市市区居民为例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实践团队我们“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禹州市为范围通过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的调研。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72份、有效72份,极高的有效回收率表明了公民对其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普遍关注,对其自身及周围人的法律意识程度讨论态度是积极的。

(二)受访公民基本信息本次调研的对象性别差异不大,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里男性42名,女性30名。

这表明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对自身法律意识乐于讨论的程度基本一致。

在年龄方面16—29岁公民人数40、30—39岁公民人数16、40—49岁公民人数10、50岁以上公民人数6人,不难看出16—29岁公民所占比例高达56%,说明三十岁以下的青年自身法律意识关注程度最高。

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9、初中24、高中(含中专、技校)1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人;政治面貌上,受访人员为中共党员11人共青团员21人群众39民主党派成员1人;受访公民职业上,在校学生13人、国家公务员3人、私企工作人员2人、科教文卫人员3人、自由职业21人、其他20人。

月收入情况为1000元以下32人、1001—2000元21人、2001—3000元9人、3000元以上4人。

可见,公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5.6%,公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收入水平不高。

(三)对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调查1.法律现状及作用在“法律与您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中有39人认为关系非常密切,23人认为有多大用。

”以上数据表明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很大作用。

然而对于“与人发生纠纷”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的占67%、“向法院诉讼”占14%、“找中间人解决”占18%,72人中只有一人选择了“其他”。

这表明,人们虽然承认法律在生活中其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会直接选择“法律手段”,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锦州地区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评价

锦州地区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评价
维普资讯
第 8卷第 1 期
200 6年 2月
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a nn n t ueo e h oo y o r a o igI si t f c n l g o Li t T
V 1 8N . o . .o 1
楚 ” 而对 “ 。 你认为中国目前 的实际情况是法火还是
权人” 的同答 , 与前一问题的结果人相径庭。 6 % 有 6 的人认为我 国目前是权人而不是法人。这说明多数 铍调卉对象 已初步树立 了法人 丁权,法律至上的意 识,但他们对现实的法制环境评价不高,认为中国
法制建设的 “ 应然 ”利 “ 实然 ”间还有相当人的差
哪 些人 及 对 公共 财 产 和私 人 财 产 的 态度 等 8 个 设 问。
冒”时你想怎么办等等。 第 四。调查与法律有密切关系的国家机关——
公安机关 、 察机关、审判机关的认识与评价,如, 检
这 些机 关 在适 . 法律 上是 否 公正 等 。 H j
第 五,调查公民对现行某些法律的重视程度 ,
如 ,认为现行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什 么,评价我 国已通过的法律是否符合 意 以及法律是否得到了
切 实遵 守等 。
在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对第一手 资料进行分析,
归纳 山 以下 问题 :
一们 在 问卷 中有针 对性 地 提 出两 个 问题 :你 认 “
为应该是法火还是权. ” 你认为中国 目前的实际 人 ,“ 情况是法人还是权人 ” 。 前者为应然, 进一步考察对依法治国的理解时, 后者为实然: 了解对中国目前法制环境的评价时, 在 有 6 %的人认为应该是法制约权力,法大干权 力: 3 有 2 % ̄ 7 0 1 %的人分别认为是 “ 1 权人”和 “ 说不清

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专业年级:2012级行政管理、金融-法学实验班小组成员:李美妮、高赟、范玉瑶、向彦奇、陈玮、叶晓南、包兴和、黄乾龙上课时间:周一上午一、二节指导老师:范伟伟导师评语:调查课题:中国人公民意识的调查关键字: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

它包括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等等。

调查目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变迁,都会带来人类思想的巨大革新,公民意识在不同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各不相同,社会形态每一个方面的差异,都会带来公民意识的差别。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尤为曲折与漫长。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架构,而成熟的公民文化则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尺。

正是怀着这样的思想,我们将“公民意识”作为调查的主题,以了解我国人民公民意识的现状。

听取民众的心声,了解民众的思想,不仅是为了了解当下国民对于自己公民身份的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调研活动的结果激发大家的公民意识,并影响到其周围的人,使更多的人加强自身公民意识的形成,进而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调查过程:在调查的实施方面,我们小组将公民意识细分为六部分,并根据这一划分标准设计问卷,展开调查。

公民意识所包含的六种意识:政治意识:至少包括公民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观念等。

环保意识: 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指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对发达地区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状况的调查

对发达地区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状况的调查

提 升 。应 该借 规范 网络语 言 的 良机 ,使我们 的 民族语 言得
到 健 康 的 发 展 ,使 语 言 在 我 国 社 会 的和 谐 发 展 中发 挥 更 大 的作用 。a 参 考文献 :
2 采取 科 学的态度 对 网络语 言的发展 加 以引导 .
在 对 网 络 语 言 加 强 规 范 管 理 的 同 时 ,也 大 可 不 必 因负
网 络 内 外 的 语 言 生 活 与 规 范 刍议 [] 语 言规 划 的 理 论 A.
网络 语言 文 明的构建 也更 加易于 推行 ,易 于得到广 大 网络
“ 量一个 国家是 否实现 了法 治,一个 重要标 志就是 衡 全 民的法律 意识 。在一个 法治 国家 ,全 民都 具有较 高的法
律 意 识 , 人 们 知 法 、 守 法 , 甚 至 把 法 律 作 为 一 种 生 活 的 需
现经 济与社 会双 转型 的客观 需要 。作 为经 济 强市 的东莞 , 其公 民的法 律意 识如何 ?为此 ,我 们遵循 抽样 调查 原则 ,
的规 范 ,不是科 学 的规范 。 ”确 实 ,在 网络 语言净 化 的问 题上 ,应 当本着 科学 的态度 ,顺 应科 学发展 的时代 潮流 ,
既要 加 以规范 ,又不 能妨碍其 发展 。 随 着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的 进 步 ,我 国 的 教 育 在 普 及 和 提 高 上 得 到 双 向 的 发 展 , 文化 和 文 明 建 设 的 程度 都 得 以提 高 ,
规 划的理论 与 实践一 第 四届全 国社会语 言 学学术研
讨会 论 文集 [] 语文 出版社 , 0 . C. 2 6 0
[] 4 王丕承 . 网络语 言与 当前社会 文化发展 的新趋 势 [] J.

2023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2023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2023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2023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1一、实践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法律文明的重点也将从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基础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转变。

城乡法制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具有直接参与的特点。

这次我以隆尧县城及其所辖下的毛尔寨村作为缩影点。

通过对隆尧县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状况的调查,了解现今隆尧县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隆尧县城乡居民的居民法律意识,减少法盲。

通过这次调查,使得法律知识得到普及,隆尧县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也在提高,进而使城乡居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法律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以此推动隆尧县的法制化发展的进程,推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二、问卷分析与总结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二百份一共回收了二百份,回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经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城乡居民的法律素质总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绝大多数居民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知识匮乏与以前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整体而言仍然是很薄弱的。

现实生活,相当一部分居民对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不够全面,不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居民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权,有的人屈从于权威,忍气吞声,而有些人“以暴制暴”。

在抽样调查中,设问“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维权”时,回答“经常”的占29.5%,回答“很少”的占64.5%,回答“没有”的占6%。

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很少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反映我国城乡居民法律意识薄弱。

在回答“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时,回答“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占9.5%,回答“用武力解决”的占33%,回答“通过关系解决”的占38%,回答“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的占19.5%。

我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分析

我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分析

我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分析[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态度、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

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普法教育2009年网络曝光的一起交通事故,曾引起社会上的轩然大波,对被网友戏称为“周逃逃”的当事人的新闻的点击率也突破以往。

而这位被网友戏谑为“周逃逃”的当事人即是在《还珠格格》中尔康饰演者——周杰。

“周杰车祸门”事件,发生在2009年6月2日凌晨4:00,周杰驾驶无牌奔驰车与出租车相撞,出租车内3人受伤。

在撞车事件发生后,周杰称为避免群众拍照,他在事故发生十几分钟之后离开了现场。

在之后的调查中,其律师更称其在媒体报导之后主动承担责任,因此并不构成交通逃逸罪。

而周杰在接受《今日说法》栏目组采访时亦表示:他并未意识到自己“逃逸”了。

姑且不讨论他说这话的目的,单从周杰的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一些明星的法律意识也可见一斑。

那么,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又如何呢?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而又将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呢?要想了解就须从公民法律意识的概念、意义等要素着手。

一、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态度、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和作用以及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理解、解释、态度和情绪,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对人们行为的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等与法律意识相近。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公民作为“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是推行法治理念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可靠支撑。

2023公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怎么写5篇

2023公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怎么写5篇

2023公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怎么写5篇2023公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怎么写精选篇1摘要: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法制意识”为主题,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对当代大学生地法制意识进行了分析,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并对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对策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中国正逐步向一个法治国家迈进,在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中,公民法制观念的水平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因素。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法制观念更需加强。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问卷调查”。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及分析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状况,我们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果:(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知识知晓程度不高。

在调查中,对“你对自己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的评价”的回答中,只有5.3%的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表示满意,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认识程度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

在“你知道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以下哪一部法律?”的调查中,仍有15.8%的学生认为我国的根本法不是宪法而是其他法,可见对这一基础的法律知识还有学生不太了解,虽然大学里我们学过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只顾及自己专业的学习而缺少对法律知识的关注,我们说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已受到较高水平教育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却不容乐观。

(二)法律信仰不高,没有形成法律习惯在调查中,被问到“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只有31.6%的少数有过维权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缺少践行法律行为,没有形成法律习惯。

回答“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时,只有26.5%的学生会想到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关系来解决,但也有10.5%的学生会采用武力或者是忍气吞声。

探讨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

探讨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
中图分类号 : D 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3 2 — 0 2 8 1 — 0 1


我 国公 民法律意识现状
4 . 对现行法 律总体上持肯定 态度 。新 中国向来 比较注重
思想的提高 与社会 主义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 国 占主导地位 ,人们对社会 主义法律的性质和作用有一定程度 的了解 , 在涉及 对现行法律进行评价 时 , 尽管绝大多数人 的评
保 障作用没有充分认识 。 3 . 程序法 意识弱于 实体 法意识 。重 实体轻程序是 中国 自
和责任意识 。 一个 国家公 民法律意识如何 , 对 国家的法治社会
古 以来 的传统 , 诉讼 法与实体法本来是 相辅 相成 ,不可偏废 的。 但是 由于传统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思想的影响 , 程序往往
由于非 主流法律意识 和传 统习惯的影响 ,我 国公 民对现行法 律也存在不容忽视 的消极态度 。
我 国大多数公 民对法 律现象的认识大多都是通过新 闻媒

体报道 的法制案 件及 自己周 边亲戚朋 友 的诉 讼案件进行 的 , 往往 以 自己内心确认 的传统 的道德观念来评价案件 的处理 否 公平 , 从 而推及 整个 法律 是否公平 正义 。 加上他们很少 进行 过
制度 。 法治社会 ,首先是宪政 。宪政 是以宪法 为中心的 民主政 举产生的政治家来管理 国家 ,其资金来 源须 经过 纳税 人的同
情色彩 , 他们对 法律 的评 价也 带有 片面性 。

个法治社会需要有法律认 同 , 换言之 , 就是公 民的法律
信仰 。 只有培养公 民对法律 的认 同与信任 , 才能使 法律 真正地

关于“公民的法律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公民的法律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公民的法律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研究报告一、调查时间:2019年寒假期间二、调查地点:鼎城区逆江坪乡三、调查对象:逆江坪乡居民四、调查背景:世纪更替,风云变化之际,回顾人类社会向文明进步的步履艰辛,自从摆脱了简单的动物生活,开始用双手去创造性的劳动,用人类特有的灵性去思考以后,我们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人类的主观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更创造了博大精深,义理精微的法制制度。

这些法律制度并非腾空出世,它们来于生活,而且又真实地反映现实,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

法律的进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离我们并不是遥不可及。

当代社会,法律法规已经较为健全,近年来,国家完善或颁布了一项项法律法规,如:《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办法》、《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办法》和《铁路旅客车票实名制管理办法》,三项新规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8月31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安全生产法的决定,新安全生产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2013年10月25日修正……目前我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制观念也应该深入人民群众的心中,但是有些公民如农民,老人,小孩,以及一些青年人的法律知识还是比较匮乏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有人知法犯法,中国式过马路随处可见,逃税漏税也时有发生,反腐行动中查获的贪官污吏更是不计其数。

对此,我想进行一次关于公民法律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看看公民对于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的情况。

法律的普及势在必行,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

五、调查目的:随着我国大力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逐渐深入,各大媒体也大都开办了法制类节目,使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相对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城乡居民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的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较为系统的搞清公民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等问题。

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一、法制观念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指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同和理解。

公民应当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明白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法律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公民的法制观念应当建立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法律意识是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公民应当具备遵纪守法、守规矩的自觉意识,主动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法律意识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法律意识,公民才能够在面对侵权、违法行为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和维权行动。

同时,法律意识也是预防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使得公民能够远离违法行为的诱惑,避免与法律产生冲突。

三、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的途径1. 教育引导:通过开设法律教育课程,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校和社会机构可以组织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公民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2. 宣传教育: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广告、电视节目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还可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法律宣传,回应公众关切,加深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依托感。

3. 加强执法力度: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解决公众对违法行为的不满和不信任感。

只有在执法过程中保持公正、公平,才能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对社会的影响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仅对个人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对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合法的行为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只有当每一个公民都具备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才能形成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

全民守法调研报告

全民守法调研报告

全民守法调研报告全民守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守法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为了解全民守法情况,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全民守法的现状及相关原因,为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教育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意见。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本次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样本涵盖了社会各个群体,共发放问卷1000份,并完整回收了950份。

调研内容包括守法意识、了解法律和法规、遵守法律规定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守法意识情况调研结果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守法意识非常重要,17%认为比较重要,7%认为不太重要。

守法意识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尊重法律、遵守社会规范和习惯。

守法意识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对法律的无知和对法律的不信任。

2. 了解法律和法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65%的受访者对相关法律和法规有一定了解,27%的受访者了解较少,8%的受访者几乎不了解。

了解法律和法规较多的原因是通过学习、媒体宣传和亲身经历的积累。

了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程度不高和法律知识普及不足。

3. 遵守法律规定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遵守法律规定。

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未有过违法行为,6%的受访者表示有时会存在一些小违法行为,仅有2%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过违法行为。

遵守法律规定的原因主要是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尊重他人权益。

少数不遵守法律规定的原因包括利益驱使、法律执行不严格和个人行为无害等。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全民守法意识普遍较高,但尚存在部分人对守法意识不重视的情况。

政府和媒体应加强相关宣传,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识。

2. 法律和法规知识的普及仍有待加强,特别是对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

政府应加大法律宣传和教育力度,提升全民对法律的了解水平。

3. 大多数人遵守法律规定,但个别人存在违法现象。

政府应加强法律执行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同时也需要强化法律监管和教育,引导全民自觉遵纪守法。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问题一、引言公民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行使法律权益的能力。

它是建立在法治社会中的基本要求,对于公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50份。

调查对象主要为18岁以上的居民,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

三、调查结果分析1.公民对法律的意识在被调查者中,有70%以上的人表示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50%的人接受过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

这表明大部分公民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然而,仅有45%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了法律的具体应用,只有25%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借助法律途径解决。

这说明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应用程度还不够高。

2.公民法律意识的薄弱环节调查结果显示,在公民法律意识中存在以下薄弱环节:(1)法律知识薄弱:超过60%的被调查者表示法律知识了解不足,无法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2)维权意识不强:只有30%的人在遭遇侵权时选择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其他人多将问题置之不理,甚至以暴力方式解决。

(3)对于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不足:50%的受访者对于维护公共秩序的主动责任不强,甚至对于律师的暴力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

3.形成公民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在调查中,受访者提到了一些形成公民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1)普及教育不到位: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普及法律知识的渠道不足,学校、社区等地方普及教育缺失。

(2)法律意识宣传不到位:很多人表示,在媒体中很少看到法律宣传,相关知识的普及不够广泛。

(3)法治环境不完善:有人认为法律执行不公正,相信通过法律维权没有实际效果。

四、提升公民法律意识的建议为了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1.加强法律教育普及: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设法律课程,教育公民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

关于公民法治素养的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治素养的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治素养的状况调查报告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状况调查与建议引言公民法治素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公民对法律、规则的认知和遵守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基石,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遵守和参与。

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的意义、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途径和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律的意义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准则,它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等重要作用。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法律在这种情况下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

通过法律规定,人们可以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法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法律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和限制,通过对违法者的打击,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如果没有法律,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最后,法律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

法律是公正的代表,通过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遵守法律,公民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途径1.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社区、媒体等渠道可以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宣传册等形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认知水平。

2. 社会参与公民的法律意识还需要通过社会参与来增强。

公民可以积极参与法律事务,例如参与法庭旁听、参与公民讨论会等,增加对法律制度和实施过程的了解,提高对法律的信任和遵守程度。

3. 网络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建立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公示制度等也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法律咨询和信息,增强对法律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三、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

当个人受到侵害时,有法律意识的公民能够及时寻求法律的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社会来说,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

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探究

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探究
《 实事 求是 》 2 1 年 第 3期 01
法 学
我 国公 民现代 法律 意识探 究
何 卫 勇
( 中共 拉 萨市 委 党校 西藏 拉 萨 8 0 0 ) 5 00

要 : 律 意 识 在 公 民 意 识 结 构 中处 于重 要 地 位 , 强 公 民 的 法 律 意 识 是 提 高 公 民 政 治 素 质 的一 个 重要 着 法 加

是 社会 主体 对 现 代社 会 法 的 现 象 的 主观 把 握 方
公 民意 识 、 理 的权 利 意识 、 烈 的诚 信 意 识 、 合 强 坚定
的法律 信仰 、 极 的诉讼 意 识 、 法 的平 等 意识 、 积 合 自
落实 依法 治国 基 本方 略 , 快 建 设社 会 主义 法 治 国 加 家” 。这是 发展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对 法 治 建 设 提 出 的新要 求 , 是我 们 党从 开 创 中国 特色 社 会 主 义 事业

国家为公 民发展 提供最 根本 的保 障 , 因此 , 民必 须 公 有 主体意识 , 明确 自己在 国家 和 社 会 生 活 中的 政 治 地位 , 意识 到 自己的历史 责任 和使命 , 实地表 达 自 真
己的 愿 望 , 极 参 政 议 政 , 心 国 家 、 族 的 前 途 和 积 关 民

我 国 公 民 现 代 法 律 意 识 的 基 本 内 涵
自己的诉求 , 使 权 利 并 履 行 义 务 , 行 为维 护社 会 和
谐, 促进 民主法 治进步 作 出贡献 。 具体 来说 , 国公 民应该 具 有 的 现代 法 律 意识 我 集 中体现为公 民意 识 、 利 意识 、 信 意识 、 权 诚 法律 信 仰 、 讼意识 、 等意识 、 诉 平 守法意识 等方 面 。 1 觉醒 的公 民 意识 。无 公 民则 无法 治 之 国 , . 公 民意识 是法治 社会之 魂 , 有促进 民主政 治建设 、 具 推

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一、引言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区治理的有效性。

为了了解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本报告旨在汇总和分析调查结果,以期为社区治理和法律教育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0个社区,每个社区调查200名居民,合计2000名居民。

调查内容包括个体对法律的认知、了解法律权益和义务的情况以及对法律传播渠道的接触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1.法律知识水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65%的被调查者能够正确回答基本法律概念、程序和基本法律常识问题。

这一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法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持。

然而,约35%的被调查者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或存在误解,这表明仍有一部分居民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2.法律权益和义务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了解和维护自身法律权益是他们的义务。

这一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自身的法律权益认知较强,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然而,在对法律义务的认知上,只有50%的被调查者能够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其余50%的居民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或模糊。

故需要通过加强法律义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3.法律传播渠道接触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通过电视、报纸、社交媒体等途径接触过法律信息,其中以电视为主要渠道。

这一结果表明社区居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法律信息获取,并对法律宣传有一定的接受度。

然而,仍有一部分居民通过传统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对于新兴媒体渠道了解较少。

因此,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加大法律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社区居民对法律基本知识的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居民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2.社区居民对自身法律权益的认知较强,但对法律义务的认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法制意识调研报告

法制意识调研报告

法制意识调研报告法制意识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制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法制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维护的意识,它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社会中普通公民的法制意识现状,本次调研对一部分居民进行了有关法制意识的调查,从而更好地推动法制意识的提高和法治社会建设。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受访者对法律的认知程度;2. 了解受访者对法律的遵守情况;3. 探究受访者对法律意识的看法和态度。

三、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发给100名受访者,并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回收。

四、调研结果分析1. 受访者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法律的认知程度较好。

其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正确回答与法律有关的基本问题,了解一些常见的法律知识。

而还有30%的受访者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

2. 受访者对法律的遵守情况调研结果还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比如不违反交通规则、不侵犯他人的权益等。

而少部分受访者则表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于个人利益或其他原因而选择不遵守法律。

“法不责众”的思想对一些受访者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3. 受访者对法律意识的看法和态度调研结果还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对法律意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希望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水平。

同时,一些受访者也表示法律对于他们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希望能够通过更好地宣传和教育来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五、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受访者对法律的认知程度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2.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会尊重和遵守法律,但仍有少部分受访者存在违法行为;3. 大部分受访者对法律意识持积极态度,同时也希望能够加强公民的法律教育和宣传。

六、建议针对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认知水平;2. 进一步加强法律宣传,深化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3. 加强法律监管,建立有效的法律执行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呼吁全民守法的调查报告

呼吁全民守法的调查报告

呼吁全民守法的调查报告最近,本国法治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也不能否认在某些地方和领域,依法治国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有些领域的不守法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为了深入了解群众对守法意识的认知和遵守法规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

本调查覆盖全国20个省市,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688份。

调查结果表明,全民守法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守法行为存在不规范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守法很重要,但仅有67%的受访者表示在行动中守法。

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守法的行为。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交通违法、环保违规和侵权行为等。

这交通违法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6%。

调查显示,对于法规的了解程度也存在诸多不足。

有65%的受访者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或地区的基本法律法规掌握得不够充分,甚至存在一些根本不知道的情况。

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也不了解关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法律法规情况,这不利于他们在工作中遵守法规。

调查表明,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人们的守法行为表现并不理性。

在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中,有37%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听从亲友或群众的非法指令自行逃离,而非固守待救。

这种行为对于灾害救援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本次调查表明,首先是在守法意识上,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守法的重视程度,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一致;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特别是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法律法规要求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强调合法性的需要更加注重对极端情况下守法行为的宣传教育,促进人们有更加理性的守法表现。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思路。

提高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人们重视守法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宣传和普及,同时加强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打击、曝光和惩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

也可以通过社区公益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守法意识的培育和引导,让守法成为一种全社会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市场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
从市场经济活动的自身特性看,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遵循等价、有偿的价值规律进行的,法律上的平等要求正是这一关系的反映。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小生产者的社会。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看,市场经济仍不发达,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自由散漫,不愿接受严格的法纪约束正是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这种经济条件成为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决定性因素。
2、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把法律知识和马列主义法学思想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使每个公民都知法、懂法、守法。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央从1985年起已连续实施多个“普法五年规划”,经过20年的努力,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学习了现行的主要法律,填补了法律知识方面的空白,完成了法律知识的启蒙教育,使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三)群众对旧法制的仇视心理带来的影响
千百年来,法律都是压迫和控制人民的工具,它给我们的遗产,是群众对法律的仇视和不信任的心理。工人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一切革命工作都在突破旧法律中进行的,夺取全国政权后,我们又彻底摧毁了旧法体系。这一切都造成了群众较强的仇视旧法的心理,并进而可能造成轻视一切法律的心理,“这种心理继续到革命胜利以后,那就是很不好的现象了”,然而这种“很不好的现象”长期得以延续,而且难以很快改变,这就成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的严重思想障碍。
公民法律意识作为法治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的意义在于: 使公民认同法律权威, 服从法律的治理, 推动公民法律生活与法治价值目标的耦合, 实现法治理想。严格的依法办事或依法治理为法治的实现所必需, 但它并不等于或并不必然地导致法治, 只有依法办事或依法治理根植于法治价值目标的理性土壤之中,法治才能得以完整的实现。作为法治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的公民法律意识, 不仅内含着对法律权威的认同、崇尚和信仰, 更充满着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目标的尊重和渴望。这种理性的法律观念, 既统摄着公民的法律行为, 驱动其法律追求与法治价值目标的耦合, 又成为推动法律向“善、尽“善的巨大精神动力。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的把握、评价和态度;从形式上看,它表现为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正确认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找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对于我们深刻认清和增强法律意识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对症下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时期,受封建思想“人治大于法制”的影响非常深,并且我国建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给予法制建设足够的重视,这些因素对我国广大公民的现代民主法制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再加上目前我国法律的保障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很多权利没有落到实处,种种原因造成我国公民目前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四)大规模群众运动带来不尊重法律的副作用
我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在依靠、发动和组织群众,搞大规模的群众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群众运动就没有革命的彻底胜利,群众运动对于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夺取政权后的和平时期,群众运动被用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群众的革命运动是不依靠任何法律的,并且在我们发动群众的时候,也只能讲明政策而不能用法律的严格规定来束缚群众的手足。因此,也就产生了群众对他们自己创造的,体现自己意识的法律有时也不大尊重的副作用,”其结果,是妨碍了群众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是相适应的。法学教育不发达,懂法的人少,没有一定数量的法律专门人才,整个国家的法律意识就不可能发达。法学研究不开展,许多问题就得不到深入的研究和解决,对法律现象的认识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法律意识水平同样不可能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拨乱反正以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长期得不到重视,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撤销、合并,法学研究也陷入停顿状态,终于造成了今天法律人材缺乏,许多专门性法律工作只能由没有接受过系统法律训练的人员进行。这种情况,对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水平是极为不利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高等教育机构陆续恢复法律院系,开展专门的法学教育。党和国家对发展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我国各个层面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目前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并已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法律人才,充实到各级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对于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各类部门法律意识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宪法意识弱于普通法律意识。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权威,宪法意识在整个法律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并成为衡量公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在我国许多公民的心目中,宪法却被视为是“软法律”而不受重视,一些人甚至认为宪法的作用低于普通法律的作用。二是民商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重刑法、轻民商法是我国的历史传统,这种传统到今天仍有很大的影响。在一般公民的观念中,提起法律,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抓人”和“判刑”,对法律对民商事活动以至社会生活的全面调整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全面保障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诉讼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诉讼法与实体法本来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对诉讼程序重视不够。即使参与诉讼,关心的往往是审判结果,对审判程序是否合法并不关心,甚至连一些司法、执法人员也常常轻视诉讼程序,这样就更加动摇了人们对诉讼法的信念,降低了人们对诉讼程序的价值评判。
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形成原因
一个民族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渐进的过程,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同样是由长期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因素所形成的。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使我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在法律意识方面的表现就某些陈旧意识一时难以消除,如崇尚“皇权”,轻视“法制”的观念,家长制作风和宗族观念,以及讲究门第出身和官官相护的特权思想等等,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旧观念、旧意识的影响更为严重。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们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长期以来不重视法律的倾向使我国的法治进程受到很大影响,进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三、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法律调整,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方面,按照符合广大人民利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行动。因此,正确及时地制定法律并严格保证其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作基础。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水平,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不能自发地形成,能够自发形成的只是处于低级认识的法律心理,在法律意识的构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灌输才能形成。
(五)依法治国进程缓慢也影响了公民法律意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高
党的正确领导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工人阶级夺取全国政权后,在党的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人民政权机关,这时候应该更好地发挥国家机关和法律的作用,对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及时地建立起完备的法制,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革命斗争中养成的习惯,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很多事情都由党的组织来办。另一方面,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对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认识不足,习惯于用政策来调节国计民生和社会事务,许多本应由法律调整的范围常常以党的政策来调整,有的地方组织还以考虑大局为由经常性地随意干预司法和执法活动,从而妨碍了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影响了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存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早已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在国家法制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中还占有相当的地位,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在心灵深处还存在一种对诉讼的偏见和憎恶,在解决家庭、乡邻、朋友、部属之间的冲突时,人们更是不愿意诉诸法律。这与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重视和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做法相比,差距甚大。一些公民受封建统治者“人治”及现实生活中“权大于法”、“官大于法”等不正常现象的影响,形成了长官意志就是法的畸形的法律观念。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格格不入的。
(四)对现行法律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人们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和作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对现行法律进行评价时,尽管绝大多数人的评价是从感性出发,但他们从社会生活中法律基本能够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角度考虑,一般都从总体上肯定现行法律的价值,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消极态度。一些公民对某些法律规范和司法、执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经常把自己置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也不愿意主动运用法律去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意识大多处于法律心理和法律观念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理论
我国公民中的绝大多数人,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做到的。他们或者作为当事人参与诉讼,或者通过参加旁听某一案件的审理来观察法律的作用,并以自己内心确认的道德观念来评价该案的处理否公平,从而推及整个法律是否合乎公平正义。加上他们很少进行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认识能力难免带有感情色彩,他们对法律的评价也难免带有片面性。此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法律事实由非法律专业人员操持,一些法律教育和司法实践往往偏离甚至背离法律,加上公民中文盲、半文盲的大量存在,使我国公民中绝大多数人的法律意识处于法律心理和法律观念的层次,处于片面的、不系统的初始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