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地方法、评价
秋整地工作总结8篇
秋整地工作总结8篇第1篇示例:秋整地工作总结秋季是农民们忙碌的季节,也是土地整理的重要时期。
为了做好秋整地工作,我和我的团队经过一番努力和辛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我们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
我们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秋整地工作之前,我们对整个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我们清理了田地边界,修整了排水沟,确保整个地块的排水畅通。
我们还对需要整理的土地进行了勘查,明确了每块土地的面积和形状,为后续的整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我们进行了土地整理工作。
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深翻土壤,以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
我们还对土地进行了平整和松土,以便后续种植作物。
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我们更注重了土地的保护,确保不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在整理完土地之后,我们开始了播种工作。
我们按照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选择了适合的作物种子,确保了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我们还注重了作物的栽培技术,及时给予作物水肥等合理管理,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除了以上的工作外,我们还加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
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我们密切合作,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我们还定期开会,及时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确保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在这段时间的秋整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整理和保护,确保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得到了提升,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和专家的合作,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整地工作水平。
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工作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为农田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0字】第2篇示例:秋整地工作总结一、工作回顾秋整地工作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农田种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经过这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我们团队在秋整地工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农耕课程(劳动教育指导)
农耕课程(劳动教育指导)1. 课程背景农耕课程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劳动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耕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热爱劳动的良好惯。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农耕知识与技能,领略农耕文化的魅力,理解劳动的价值。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农耕的基本知识、农作物生长过程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农耕操作技能,如整地、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 课程内容3.1 理论教学- 农耕历史与文化- 农作物生长过程与周期- 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耕工具与设备- 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3.2 实践教学- 整地与播种- 施肥与灌溉- 作物管理- 收割与储存- 农业体验活动4.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演示、实操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5. 课程安排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教学16课时。
5.1 理论教学安排第1-4周,每周4课时,共计16课时。
5.2 实践教学安排第5-8周,每周4课时,共计16课时。
6. 考核评价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农耕知识测试,以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评价内容包括:- 农耕知识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课程报告与心得体会7. 教学资源- 农耕教材与阅读材料- 农耕工具与设备- 农田实践基地- 网络教学资源8. 教学建议-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农耕文化。
- 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能力。
- 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农民合作社等单位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适时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通过农耕课程的研究,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价值,珍惜粮食,保护环境,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难易程度评价标准
整治难易程度评价标准1、现场有房屋2、现场有密集林木、果树3、地块坡度起伏大4、道路交通不便、5、无灌溉条件6、地表砂石无土壤7、地上堆放建材等杂物8、毗邻村庄居民点的符合第1项或第2项,则判定“难”第1项和第2项都不符合,但累计符合4项及以上的,判定“难”否则,判定“易”改水田条件沙土地,漏水漏肥的地块不适合种改种水稻;旱田改水田时,地势高低不平,需要推平耙细,修建灌排渠道、池梗;旱改水的地块,如果周边有玉米田,水田最好设置在玉米田的上游,以免下雨时旱田水冲入水田,造成除草剂药害。
旱田改水田时,一定要注意上茬旱田作物是否使用了对水稻有危害的长残留除草剂。
玉米田除草剂阿特拉津残效期长达18个月,豆科田咪唑乙烟酸残效期36个月,前茬使用过这些除草剂的旱田改水田时容易出现药害,表现为插秧后扎根慢、缓苗期长、苗黄化、矮化、生长慢、分蘖少、严重的出现死苗。
旱改水的地块原则上最好选择间隔1-2年以上未使用过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较好,但实际生产中很难达成,如果前茬药剂使用不超量,下茬只想改种水稻,最好结合整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不少于25厘米,春季泡田时多次洗田,插秧前可以用沃土安等解药缓解残留药害。
旱改水之前,一定要做好水源调查和准备工作,不要盲目改种水田,一般每公顷水田需要水量约为11250立方米(亩均750立方米),要根据水田的种植面积算好用水量,做好打井、蓄水池等工作,如果当地水源不足,遇到春季干旱,会出现插秧不及时、插秧后干旱等问题,将严重影响产量。
而且还要了解当地是否允许打井,是否能够保证水源充足。
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土地平整时应尽量避免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确需打乱应先将肥沃的表土层进行剥离,单独堆放,待土地平整完成后,再将表土均匀摊铺到田面上。
耕地质量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原低地区、沿海台地区有机质含量≥1.5%;丘陵区、山地区有机质含量≥1.0%。
耕作层厚度平原低地区、沿海台地区耕作层厚度≥15cm,丘陵区、山地区耕层厚度≥12cm。
森林培育小测题目+答案
森林培育小测题目+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绪论)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P35)3、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P56)4、林分结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
(P60)5、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P35)6、造林整地:指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P185)二、填空题1.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可把树种分为前期生长型和全期生长型。
(P17)2.我国森林五大林种: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殊用材林。
3.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撂荒地及退耕还林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P182)4.从林木结实规律的角度,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4个时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P20)5.幼林的抚育管理包括:幼林地抚育、幼林林木抚育。
(P211)6.造林整地的方法可分为: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
(P191)7.森林立地因子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人为活动因子。
(P35)8.福建省四旁绿化可选用树种:樟木树、榕树、楠木。
(P55)9.福建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可选用树种:马尾松、杉木、相思树。
(P50)10.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爆破造林。
(P197)三、选择题1、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根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是:(C)A植被 B地形 C地形和土壤因子 D林木生长状况----P362、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时期转入树高材积的速生时期是(B)A幼林阶段 B中龄阶段 C优树阶段 D成熟林阶段 ----P223、下列哪种整地方式适用于地势平缓的水分过剩的采伐迹地和水湿地(B)A带状 B高垄 C犁沟 D撩壕 ----P1934、适合福建省杉木与檫木混交的方法为(D)A带状混交 B块状混交 C植生组混 D星状混交----P835、我国采用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是(A)A多元地位指数法 B测树学方法 C指示植物法 D地位指数法----P41四、简答题1、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林学专业学习心得2》
《林学专业学习心得2》社会的发展需要懂知识、能操作、善合作、会生存的人才,不断地激励着人们要继续学习,随着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继续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或者说,我已经融入了继续教育学习的广阔天地之中。
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工作方法,活跃思维,激发自己更深一层的潜力;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
只有这样,做起业务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通过学习林学专业继续学习内容我有以下几点收获:一、学到的主要专业知识1、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林木。
指森林群体中的个体,有别于散生木和孤立木。
林木发育期分为。
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期。
影响林木发育期(幼龄期)长短的因素:树种特性(遗传特性所决定)、林木起源、环境条件(一)内在因素1、树木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状况2、开花习性3、种子的丰歉年(二)外界环境因素1、气侯和天气条件(1)温度(2)降雨与风(3)光照条件2、土壤条件3、生物因子(病、虫、鸟、兽及人为因子)2、苗木培育苗木是用于造林绿化的树木幼苗。
苗木种类。
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留床苗、移植苗;裸根苗,容器苗。
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从播种育苗,到秋季苗木生长结束,苗木有不同生长时期及生长特点,不同时期,苗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育苗技术措施的要点也有差别。
播种苗的年生长周期可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苗木硬化期。
苗圃。
生产苗木的基地。
任务是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苗木,满足造林绿化需求。
苗圃地的选择建立苗圃时圃地的选择很重要,直接影响苗木生产成本,影响培育苗木的产量、质量等。
(一)经营条件1、苗圃要设在造林地附近或其中心地区2、苗圃要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方3、苗圃最好靠近居民点并有电力供应(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形平坦,坡度为1-3o,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如果坡度较大,易造成水土流失,冲走肥料和种子,应修筑水平梯田;2、土壤条件一般地,沙质壤土、壤土和轻粘质土具有良好的结构和质地,水肥气热调节能力强,适于育苗。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
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3、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5、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6、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7、播种育苗: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称为播种育苗或实生苗。
8、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是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9、择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是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林的树木和树群。
10、渐伐:是指为了在老林的(上方或侧方)庇护下而形成新林,在近乎单层的成熟林中进行的任何更新法。
具体是指成熟林伐区内2-4次逐渐地伐除全部林木。
11、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
二、填空题1.用材林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可持续等目标上。
2.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其中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显著(不大),对直径生长的作用是很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
3.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一)幼年期 (二)青年期 (三)壮年期,(四)老年期。
耕地细碎化的评价、效应及整治研究共3篇
耕地细碎化的评价、效应及整治研究共3篇耕地细碎化的评价、效应及整治研究1耕地细碎化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如城市化、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等因素导致农业用地分割失衡,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而出现散布分散、土地被征用、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现象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愈加复杂,耕地细碎化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而且还岌岌可危地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如何评价耕地细碎化,探讨其产生的效应及整治的有效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降低了农业资源利用的效益:由于土地被细碎化,导致了灌溉设施、道路等配套设施下降,上下游建立的农业产业链断裂,使得最终的农产品生产的成本上升,利润降低;二、增加了农业劳动力投入的成本:耕地细碎化使得农户的土地数量减少,单一土地面积过小,导致了农民们的生产条件恶劣,加大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这无疑会影响到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三、土地质量下降:细碎化的土地规模,导致垦荒条件下的耕地不断增加,而荒地中的人工种植、养殖等农民活动对土地的扰动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气候变化等环境效应,形成了一些然后对土地质量的破坏,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安全与质量;四、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作为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任何时候都面临的重大问题。
耕地细碎化的出现给粮食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相当程度上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稳定供应。
如何有效整治耕地细碎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耕地整合。
具体做法包括:一、通过一系列措施,例如土地流转、土地集中经营等方式,对农村中的细碎化耕地进行有序整合,增加土地的规模,加强土地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国家要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引导农民逐步度过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
评价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作业质量的指标及检测方法
地 面积较 大 , 点数 大 于 2 O个点 时 , 取 2 选 0点 。检测
点 的位 置应 避开 地 边 和地 头 随机 选 取 , 未耕 地 表 以
件下 一 次作 业 可达 到待 播状 态 。
灭茬旋 耕 联 合整地 机作 业 各项 指标 的确 定 是在 地方 有 关标 准基 础 上 , 参 照企 业 内部标 准 , 并 结合 我 国整 地 机械 发 展 的实 际情况 确定 的 。各 项检 测 指标
为基 准 , 至耕 层 底 部 即 为耕 深 。耕 深 合格 率 按 式 量 () 算 。 1计
U — Q/ ×1 0% s 0 () 1
是 征求 整地 机 械方 面专 业 技术 人员 和有 关专 家 意见 基础 上 , 照 了 国内外 现有 标准 确定 的 , 参 其具 有 较强 的应 用 性 和科 学 性 。具 体 指 标 : 后 地 表 植 被 残 留 耕
量 ≤2 0 / , 0 g m 耕后 地 表平 整 度 ≤ 5 m, 后 沟 底 不 c 耕 平 度≤ 2 5 m, . c 深松 深 度≥ 2 c 深松 深度 稳 定性 ≥ 5 m,
式 中 耕 深 总 的测 点 数量 。
和灭 茬 深度 范 围 内所 有 的 根茬 , 定 每 个 小 区 总 的 测 根 茬质 量 和 其 中 的合 格根 茬 质量 ( 格根 茬 长 度 为 合
4 24 下泄 生 态流 量保 障措施 . .
为改善原 天然径 流条件 , 护河流 的基本 生态 需 维
求 , 电水 利 工 程 必 须 下 泄 一 定 的 生 态 流 量 , 据 本 水 根
2 1 取 样方 法及 检测 点位 置 的确 定 . 沿 地块 长 宽 方 向的 中点 连 十 字 线 , 地 块 划成 将 4块 , 随机 选 取 对 角 的 2块 作 为 检 测 样 本 。采 用 5 点法 测定 , 4个 地 角 沿 对 角线 , 1 8 1 4对 角 从 在 /~ /
森林培育学 复习考点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综合,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立地条件:在某立地上,凡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综合。
立地指数: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平均高。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分类:将生态学上相似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叫立地类型。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按照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需要,对林业生产进行的地域划分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3/2幂法则:密度与单株材积生长的效益,可以用一定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即密度竞争效应幂乘式:V=KN-a,当N趋于最大密度时,a接近于1.5,则V=KN-3/2,称之为3/2幂法则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合理群体结构:就是说这种群体结构能使个体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种植点的配置: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形成一个植生组,间距小,而群与群之间的距离很大。
绝对生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林木在重量、体积和高度等方面的绝对增加量。
相对生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重量或体积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个体生长:是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瓦勒拉尼系统”造林整地技术评价初探
每7 m形成一个半圆式集雨坑 , 一方面极大地收集 了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 , 增加土壤水分 , 另一方面 对地表的破土率只有总面积 的 1% ~1% , 3 7 大大减 少 了对原 生植 被 的破坏 。
( 接第 3 上 0页 )
R g n w l h o 3 4 0 C ia 2 Ln o gF rs yF r ai u a nr Ln og0 5 5 , hn ) ei , ua at 1 7 0 , hn ; . idn oet ams nB l z oB n e , idn 2 4 0 C ia o n e r i n
文 章 编 号 :06—69 ( 0 1 0 0 3 — 2 10 9 3 2 1 ) 3— 0 1 0
“ 瓦勒拉尼 系统 ’ ’ 造林整地技术评价初探
丹 梅 王德军 李玉才 , ,
(. 1 内蒙古 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 院, 乌兰浩特 17 0 ;. 34 0 2 巴林左旗林东林场 , 东 0 5 5 ) 林 24 0
Ra ie S se cn y t m. Ke r s:Va —Ra i e S se ;o lpr p r to e auain y wo d l cn y t m s i e a ain; v l to
随着全球变暖和荒漠化的 日趋严重 , 荒漠 化防 治 已成 为全人 类 的共 同事情 , 加强 国际交 流和合 作 ,
随 着 国家 进一 步 加 大对 新 疆 的建 设 开 发 , 疆 新 现在 已变成 了一块热 土 , 为 了改革 开放 的前 沿 , 成 社 会经 济 发展 日新 月异 朝 气 蓬 勃 。然 而 , 疆是 我 国 新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2.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评价的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判法、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法等。
3.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以快速得出评价结果。
但是该方法受到专家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权重和规则,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该方法可以将不同因素的权重考虑进去,从而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综合评价法的缺点在于评价体系的构建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撑。
5.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土地适宜性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数学模型法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但是该方法需要有较多的数据支撑,并且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6.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数学模型法,对城市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农田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农业生产和农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结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获得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菜地种植员工考核方案
菜地种植员工考核方案1. 背景菜地种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种植员工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到菜地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提高菜地种植员工的绩效和工作效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能够客观评价员工表现的考核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菜地种植员工考核方案,包括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流程等内容,以确保考核过程的公正性和标准化。
2. 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衡量员工工作表现的关键指标,合理的考核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绩效。
以下是菜地种植员工考核的指标:1.菜地准备工作表现:包括整地、施肥和土壤调理等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2.种植技术掌握情况:评估员工对不同蔬菜的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包括选种、育苗和移栽等方面。
3.病虫害防治能力:评估员工对常见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措施的执行情况。
4.菜地日常管理:评估员工对菜地日常管理工作的安排和执行情况,包括浇水、除草和施肥等。
5.产量和质量:评估员工种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包括菜品的口感、外观和保鲜情况等方面。
3. 考核方法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菜地种植员工考核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观察法:直接观察员工在菜地工作中的表现,包括工作态度、操作技术和工作效率等方面。
观察应具体、细致,记录员工的正常工作情况。
2.现场测试:针对种植技术掌握情况和病虫害防治能力等指标进行现场测试,评估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
3.质量评估:通过对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抽样检测,评估员工种植的菜品质量和产量情况。
4. 考核流程菜地种植员工考核流程应包括考核前的准备、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反馈等阶段。
具体考核流程如下:4.1 考核前准备1.确定考核时间和地点。
考核时间应选择在种植周期结束或者是菜品成熟的阶段。
2.制定考核指标和权重。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考核指标和权重,以确保考核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通知员工参加考核。
提前通知员工参加考核,告知考核流程和注意事项。
4.2 考核过程1.进行观察法考核。
观察员工在菜地工作中的表现,记录员工的工作情况和绩效。
(整理)基础造林讲义.
二、基础造林概述:1概念:(1)造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从林木种子起到林木达到成熟利用为止的全部培育过程。
狭义:指按照一定的方案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森林达到郁闭成林的生产过程。
本篇主要内容属于狭义的造林范畴。
(2)供造林使用的土地资源称为造林地,有时也称为宜林地。
造林地有许多种类,如森林经火烧或采伐后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需经人工加密或改造的疏林地、低价值幼林地、荒山荒地或农耕地等(3)人工更新:在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造林称为人工更新。
人工造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他无林地上营造森林。
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的森林称为。
人工林可分为:1)、用材林:为了供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木材、竹材而栽培的人工林。
2)、经济林:主要是生产除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工业及人民生活提供特种原料或生产资料而栽培的人工林。
3)、防护林:主要是为了利用森林的防护效能而栽培的人工林。
4)、薪碳林:是以生产燃料为目的而营造的人工林。
5)、特种用途林(卫生风景林):是以保护环境、科学实验等特殊用途为目的而栽培的人工林。
2 造林质量的要求:(1)成活率和保存率(2)在保证成活的基础上,还要求植树造林能速生丰产和稳产。
(3)功能效益,即要求人工林能在较高水平上满足各林种的产品质量和功能要求,达到优质(4)成活、速生、丰产、优质和稳定是衡量造林质量的5个主要指标。
全面分析还应该加上造林的经济指标,衡量造林的成本投入和经济、生态效益分析。
3 提高造林质量的基本技术措施:(1)以良种壮苗来保证树木个体优良健壮(2)以合理的配置密度和合理的树种组成来保证人工林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3)以细致整地、抚育保护及可能条件下的施肥灌水(排水)来保证良好的林地环境(4)前提是适地适树2.1 造林树种的选择2.1.1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和原则1、基本原则(1)造林树种要最有利于满足造林目的要求的性状;即生产、防护、美化。
(2)造林树种又最能够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即能够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2、次要因素种苗来源是否充裕、栽培技术问题、经验和习惯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带状整地
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 方法:山地方向和等高线平行,平原南北向。 特点: 改善立地作用强,预防水土流失效果好。 适用地区:平坦的山地或平原。
(1)山地带状整地方法
A 水平带状 方法:为连续的长带状,带面与坡面持平,带宽0.3-3米。
保留带和翻垦带等宽或不等。整地深度25—30厘米
三、造林整地的作用
改善立地条件,提高立地质量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
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一)改善立地条件
1、改善小气候条件:清理植被后,光照增加、空气温度增高、湿度下降。 2、改善土壤物理条件:土壤容重降低、空隙增加、含水量增加。春季提前 解冻,造林提前。 3、改善土壤养分:凋落物分解加快,减少杂草的竞争增加土壤中的养分。 4、减少杂草竞争和病虫危害:植被清理破坏了病虫害生存的环境。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
(3)块状
方法:为正方形或矩形的坑穴。穴面与坡面持平或向里倾斜。
边长0.4-0.5,或更大,深30厘米,外侧有埂或无。
适用地区:山地条件。
(4)高台 方法:正方形、矩形或圆形的平台。台面高于原地面。
边长或直径0.3-0.5厘米。台高25-30厘米。台
面外侧有排水沟。
适用地区:水湿地,盐碱地。
反坡梯田整地
D 水平沟
方法:断续或连续带状,沟面低于坡面且水平。梯形,上
口宽0.5-1米。沟底0.3米。沟深0.4米。外侧埂宽0.2米。
适用地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 特点:防止水土流失,拦蓄大量水分。
水平沟整地退耕还林草
E 撩壕 方法:连续带状,壕沟沟面水平。宽度0.5米,深度 0.5-0.3米。两沟距离2-2.5米。 适用地区:土层较薄的南方山地。
(2)平原带状整地 A 带状
方法:连续长条状,带面与地表平行,带宽0.5-5米。带
间距离大于或等于带宽。深度25厘米。
适用地区:平原无风蚀的地区。
B 高垄
方法:连续长条状,垄宽0.3-0.7米,垄面高出地表
0.2-0.3米。
适状整地
是呈块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 特点:灵活,可应用于各种造林地。省工、成本低。 不易引起水土流失,改善立地条件较差。 常用的块状整地方法:
经济林造林整地的方法与评价
一、概念
造林地的整地(造林整地):是造林前清理造林地上的 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 生产技术措施。 目的:为幼苗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小环境。
二、造林整地方法
全面整地
局部整地 带状整地(如高垄整地、水平阶、水平 沟、反坡梯田、撩壕等整地方法) 块状整地(如穴状整地、坑状整地、鱼
济条件的限制较大。
• 应用条件:用于平原地区,在限定的条件下用于山地。
(二)局部整地
是部分地翻垦造林地上土壤的整地方式。 带状整地(带垦)
局部整地
块状整地(块垦)
带状整地(带垦) 1、山地带状整地 水平带状 水平阶 反坡梯田 块状整地(块垦) 块状 鱼鳞坑 高台
水平沟
撩壕
穴状
2、平原带状整地
带状 高垄
鳞坑整地和高台整地等)
不同的整地方法有不同的效果
整地方法选用条件
与造林树种特性
自然条件(气候、立地)
社会经济条件
水土保持等
(一)全面整地
• 特点: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显著,造林地清理彻底,便于实行
机械化作业及进行林粮间作,苗木容易成活,幼林生长良好。
• 花工多,投资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受地形、环境状况和经
进幼林生长。
如:贵州7年生杉木: 整地后: 树高增加2~3米,胸径
5~6厘米。
干旱阳坡不同整地方法造林成活率比较表
整地方法
块 状 鱼 鳞 坑
成活率(%)
45.3 58.7
水 平 沟
73.4
整地对幼林生长的影响 林木生长 含水率(% 保存 整地 ) 率(% H(m) ) 鱼鳞 14.5 73.6 2.2 坑 不整 8.7 47.2 1.5 地 D (m ) 3.6 1.5
适用地区:土壤深厚,植被茂密的山地。
B 水平阶
方法:连续带状,阶面内倾约5度。阶宽0.5-1.5。深度
30-35厘米。阶外有土埂
适用地区:山地地形破碎的条件
C 反坡梯田 方法:连续带状,田面向内倾斜3-15度。坡面1-3米。
埂内外侧坡均60度。深度40厘米,保留带可窄
于坡面宽度。
适用地区:土层深厚的山地。
穴状、块状、鱼鳞坑、高台等。
(1)穴状
方法: 圆形、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向内倾斜。 穴径40-60厘米,深度25-30厘米 适用条件:任何地点。
(2)鱼鳞坑
方法:为近似于半月形的坑穴,穴面低于原坡面。一般长 径0.7-1.5米。短径0.6-1.0m。深约30-50厘米。外 侧有土埂,新月形,高20-25厘米。 特点: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好。 适用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
不同整地方法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整地 方法
不整地 穴 状
土层25cm含水量 比较(% (%) )
9.0 11.0 100 122
大 坑 水平沟
15.0 16.0
167 178
(二)保持水土 整地改变了坡面的形态, 形成大量的蓄水洼地, 增加土壤渗透性。
但整地破坏地表植被,措施不当水土流失
会加剧。
(三)提高造林质量 因小环境的改善,增加造林成活率,促
整地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整地情况
整 地 不 整 地
H(m)
1.24 0.13
D(m)
1.47 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