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复习整理一词多义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选自《列子·汤问》。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重点字词:字音:仞[ren]垣[y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kui]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①惩:古:戒。
←┈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
今:已经。
词语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荷担者三夫。
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译:你太不聪明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22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 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字词解释
愚公移山字词解释1. 太行、王屋二山:位于山西、河南交界,北起山西东北部,南至河南北部,西抵山西中南部,东至河南东北部,总面积约为240万平方公里。
2. 方圆:指周围长度和直径的尺寸。
3. 迂回:指绕过、环绕。
4. 聚室而谋:集合家人一起商量。
5. 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北的阻塞。
惩,苦于。
6.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的样子。
7. 命:命名,给取名字。
8. 匮:尽。
9.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无。
10. 厝:同“措”,放置。
11. 朔东:在北方。
指山西、河北两省的东部地区。
12. 谷:溪谷,这里指山涧。
13.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的小孩。
龀,儿童换牙。
14.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时间。
易,交换。
节,季节。
15.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始,才。
反,同“返”。
焉,语气词。
16. 河曲智叟:河湾上的一个老头儿。
河曲,黄河的弯曲处。
叟,老头儿。
17. 笑而止之:笑着阻止他这种行为。
止,劝阻。
18.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很、非常。
惠,同“慧”,聪明。
19.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安放。
20. 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诸,相当于“之于”。
尾,尽头、边际。
21. 隐土:神话中的地名。
隐土的地理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在黄河北岸,一说在黄河南岸。
这里指黄河北岸的隐土。
22.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气,北方的寒气。
金柝,古时军中用以报时或报警的器具,用铜制成,形似圆筒,用铜片敲击发声,一击一响为一伐。
这里指军队驻扎的地方发出的声音。
23. 暮暮夜来而而掩覆:晚上过来用树叶遮盖起来。
暮暮,同“暮暮”,夜暮降临之时。
而,同“尔”,这里指人或者其他动物等。
掩覆,遮盖住。
《愚公移山》知识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知识点一、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三、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四、一词多义:且: 1、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其:1、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2、惧其不已(代词,他)之:1、跳往助之(代词,他)2、虽我之死(的)3、以君之力(助词,的)焉:1、且焉之土石(哪里)2、始反一焉(语气助词)固:1.汝心之固(顽固) 2.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亡:1.今亡亦死(逃走)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而:1.面山而居(表修饰) 2.聚室而谋(表承接)。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补充注释1、吾与汝毕力平险2、毕:竭尽险:形-名,险峻大山3、以君之力以:凭杂曰纷纷说道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于是夫:成年男子5、叩石垦壤叩:凿垦:挖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7、而山不加增加:副词,更加增:增高二、通假字1、指通豫南指: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4、一厝朔东厝: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垄三、“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四、“而”的用法1、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2、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3、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五、“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六、“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七、“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八、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九、特殊句式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 ----- 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三、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一、通假字1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2 、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5 、无陇断焉 陇通垄, 高山6、指通豫南 二、古今异义词 指通直, 一直1 、河阳之北 河:古义: 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2 、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 、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5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 许多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8 、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 、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 、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 、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 不着 三、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苦 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1 、方:(1 )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 (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 、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4)固若金汤(坚固)3 、穷:(1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 (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 像)(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 ( 4)如法炮制(依照) ( 5)如意算盘(符合)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2 、面山而居3 、吾与汝毕力平险 名词,险峻的大山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 、惩山北之塞6 、聚室而谋曰 四、一词多义5、通:(1 )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五〒、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 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 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 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 :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二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24课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1 愚公移山--讲义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之:的翻译: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副词,将近面:面对,名作动面山而居,而:表修饰翻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③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惩:苦于山北之塞:之,的塞(sè):阻塞出入之迂,之,主谓之间迂: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而,顺承;室:家人;谋:商量,谋划汝:你,你们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险:险峻。
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形作名指通豫南:一直通到豫州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达于汉阴,于,到翻译:他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可以吗?”④杂然相许(省略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其妻献疑曰:其,代词,他的,指愚公的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以君之力:之,的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连...都...”损:削减魁父之丘:之,这样的如...何: 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往哪里、在哪里置:放置、安放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且置土石焉?翻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⑤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通假字1 、甚矣,汝之不惠2 、始一反焉3 、河曲智叟亡以应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 、无陇断焉6 、指通豫南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往返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山 指通直,一直、古今异义词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 ..... 停下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苦 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1 、方: (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 (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 、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 、穷: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3)蝉则千转不穷(尽)( 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 (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 (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 ( 4)如法炮制(依照) ( 5)如意算盘(符合)5 、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 4)政通人和(顺利) ( 5)通计一舟(全,整个)五、重点词语解释1 、年且九十 且:将近2 、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2 、达于汉阴3 、指通豫南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 、投诸渤海之尾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 、北山愚公长息曰9 、虽我之死10 、惧其不已也11 、无陇断焉12 、何苦而不平 三、词类活用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2 、面山而居3 、吾与汝毕力平险 山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 、惩山北之塞6 、聚室而谋曰 四、一词多义3、 4 、 5、 6、 7、 8、 9、 山10 1112 131415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迂:曲折,绕远 室:家 汝:你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君: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始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 知识点
11.部编版语文八上第 22 课《愚公移山》复习知识点大全先关注哦!准备购买的各位朋友,记得先领优惠券哦!拜托您一定先关注,再购买哦!第 11 节:部编版语文八上第 22 课《愚公移山》复习知识点《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文章塑造了愚公的形象,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 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愚公移山复习
22.愚公移山一、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愚公是这样开始工作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7.写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个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8.表现愚公移山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智叟阻止愚公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0.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13.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问题探究1.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几个方面?明确:(1)山高而且大;(2)愚公年老力衰,劳动力少;(3)运土石的工具很小,简陋;(4)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妻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愚公移山》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愚公移山》重要知识点总结文言知识✧ 生难字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 箕.(jī)畚.(běn)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一厝.(cuò) 朔.(shuò)东 ✧ 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 古今异义1.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今义:方向) 2.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4.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息;今义:休息) 5.曾.不若孀妻弱子(古义:连……都……;今义:副词,曾经) ✧ 一词多义1.曾⎩⎪⎨⎪⎧曾.不若孀妻弱子(连……都……)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2.固⎩⎪⎨⎪⎧汝心之固.(形容词,顽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3.亡⎩⎪⎨⎪⎧河曲智叟亡.以应(动词,没有)今亡.亦死(动词,逃跑) 4.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 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代词,他的)5.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6.焉⎩⎪⎨⎪⎧且焉.置土石(往哪里,在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无实义) 7.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 词类活用1.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3.面.山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 ✧ 文言句式1.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部分“甚矣”提前,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何苦而不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苦何而不平”)告之于帝。
(状语“于帝”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帝告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七年级愚公移山知识点
七年级愚公移山知识点《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的古代寓言故事,被选入七年级语文教材。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出处《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是一部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2、文体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以简短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古今异义(1)方七百里古义:指面积。
今义:指方向。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3)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
今义:表示不值得,犯不着。
3、一词多义(1)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2)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3)之惩山北之塞(的)汝之不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4、词类活用(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2)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三、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6.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 文言句式
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文言句式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文言句式:
1. 重要字词:
- 通假字:反、惠、亡、厝等字在文中的通假用法。
- 古今异义:妻子、河阳、指等词语在古今的不同含义。
- 一词多义:如“且”、“之”、“其”等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种意思。
2. 文言句式:
- 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 省略句:如“(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了主语愚公。
- 被动句:“帝感其诚”,意思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3. 文章主旨:
- 本文通过讲述愚公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强调了毅力和决心的重要性。
- 同时也反映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
4. 人物形象:
- 愚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 智叟:目光短浅,对愚公的行为持怀疑和嘲笑的态度。
5. 写作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和智叟的短视。
- 象征意义:愚公移山的行为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
以上是《愚公移山》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文言句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汝(rǔ) 曾(céng)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匮(kuì) 亡(wú)以应厝(cuò) 雍(yōng) 冀(jì)四、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八、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复习整理一词多义
愚公移山复习整理一词多义《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重点问题:1、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示例: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
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2、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
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3、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重点问题:1、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
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2、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
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3、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4、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用意?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以此命名,形成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深谋远虑;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鼠目寸光),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其次,作者将两个人物的名字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此外,“公”表敬称,“叟”带一丝不敬的称呼,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5、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见作业本P127)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与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三、原文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往哪儿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无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词义积累:(一)重点字词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一词多义1、且: 年且九十天子且至且焉置土石2、焉:且焉之土石是焉得为大丈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二石兽并沉焉)始一反焉3、固:汝心之固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其将固可袭而虏也4、亡:河曲智叟亡以应国恒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今亡亦死(逃跑)5、许:杂然相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6、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露尻尾7、苦: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8、若:孟浪若奔曾不若孀妻弱子若为佣耕(你)(如果)9、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10、反:始一反焉窥谷忘反11、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正当)12、甚:孟浪若奔甚矣,汝之不惠13、其:其土石如何惧其不已帝感其诚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4、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翻译时相当于“着”“的”)聚室而谋(连词,表承接,前后的行为有时间上的先后)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可翻译为“但是”、“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三)词类活用1、险: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做名词)2、面:面山而居(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3、箕畚: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名词活用为状语。
)4、感: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四)通假字: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叟亡以应4、始一反焉(五)重点句子翻译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