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诗词风格小辨_以_咏史_和_鹊踏枝_为例

合集下载

龚自珍诗词艺术赏析

龚自珍诗词艺术赏析

龚自珍诗词艺术赏析引言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词创作,以思想深刻、情感真挚、风格独特而著称,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从诗词艺术的角度,对龚自珍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赏析。

一、诗词创作背景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这是一个社会变革的大时代。

清朝的衰落、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诗词创作。

他的诗词,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二、诗词艺术特色2.1 思想深刻龚自珍的诗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他关注社会现实,对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如《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首》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批判,对人才的重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2.2 情感真挚龚自珍的诗词,情感真挚而浓郁。

他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对人民的同情,都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诗词之中。

如《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四首》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沉关爱。

2.3 风格独特龚自珍的诗词,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他的诗词,既有传统的诗词形式,又有自己创新的手法。

如《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六首》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种新奇的表达方式,使他的诗词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论龚自珍的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词,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浅析龚自珍词的创作特色

浅析龚自珍词的创作特色

裁在 《 怀人馆词序 》 中也大赞其词 , 可 见龚 自珍词 的艺术性很高 。 龚 自珍 留世 的词作虽然不多 , 但却 是晚清少有的经典之作 ,特色鲜明 。 迷离、豪迈 、悲怆的词风 龚 自珍 曾在《 天仙子 》 里言“ 古来情语 爱迷离 ” ,


我们 知道龚词 的大部分内容是以 “ 情 ”为素材 , 他 早期编撰的 《 无著词 》 《 怀人馆词》都体现了这个 特点 。龚 白珍是个 真正的重情 、 尊情之人 ,他的情
思人 。 作者在面对众多 的情感琐事之时 , 又要面对 自己政治上 的屡次失败 。在双重矛盾 的枷锁之下 , 作者希望 自己烦 躁 的内心可 以在佛道的教化 下 , 解 忧解愁解孤独。 三 、多重意象 的组合 龚 自珍的词 同他的诗文一样 , 语言深奥 , 意象 众多 , 许多句子作 者并不是直接抒 发情感 , 而是 比 较隐 晦的用另 一些词语 或者某种 固定 的意象来表 达, 若不细细读来 , 很难发现龚词的深层 次的意义 。 龚词的 “ 剑气 箫心”“ 香 草美 人”“ 孤花秋 心”等多 个意象代 表了龚 自珍 的个 人的理想 、性格 、命运 。
灵” ,龚词打破常态 ,独具特色 。他 的外祖父段玉
或许是龚 自珍幻想的一个奇境 , 无 论哪一种 , 都说 明了龚 自珍的情感 与心态。 他假 设 自己可以如神仙
般 与心爱 之人相 伴左右 , 不受 宇宙万物 的干扰 , 来 去 自如。 但这 个幻想 , 最终还 是被 打破 , 回归现 实。 龚词情语绵绵 , 意境美妙 ,与朦胧 诗相近 , 我们无 法确凿 的考察这 每首词背后 的故事 , 但 我们可 以欣 赏其 中的美感和韵味 。 龚 自珍 的文学创作 总体 呈现 出一 种气质 磅礴 之势 。 理所 当然 , 他 的词作也不全是迷离朦胧 的情 词 ,也有不少作品流露出豪迈 之风。代表作 《 金缕

龚自珍诗歌的尚奇风格

龚自珍诗歌的尚奇风格


却把他们二人凝为一心视作最高 飞向蓬瀛”之景。因为力求庄骚

的艺术追求,是“真源”。
合 一, 龚 自 珍 自 然 也 继 承 了 屈 原
并且,龚自珍在个人的诗歌 不单造神境的特点,此诗也不只


作品中也表达出对庄、骚二人的 是为想象而作,而是为招请吴嵩


崇敬,在《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 梁夫妇归隐。龚诗相较于李白的
负汝汝难忍。”宝剑欲出,可怜 将月亮与餺饦相比,用童谣之体, 其三中,“名理孕异梦”一句,
困于匣中,龚自珍希望改革社会 写出了卖价越来越高,餺饦却越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名与实的观念,
的理想、抱负,虽一鸣让人惊叹, 来越小的尴尬,反映了鸦片输入 谈到了哲学的相关信息。而其诗
但只能夜夜鸣叫而不得出。舞剑 导致银贵钱轻,京城物价飞涨, 所传递的哲学观念又体现在三个
言之,未言声又吞。不求鬼神谅, 启发,诗歌中也多造神仙之境, 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
矧向生人道?……”这足见他写 有时遐以想象,有时用以隐漏怨 不言求其言亦在是。”只有深刻
诗作文的处境,然而在如此艰涩 刺。龚自珍的造仙之境继承了三 地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性格印记
的创作生态里,他依旧在诗作里 人对诗境的奇异想象,气长诗《桐 才能充分展示“完”的艺术标准,
在具体的二元论思想体现中,
无处实践理想,只能挥剑斩落汹 歌样式——屈原《天问》的问答 龚自珍在《因忆两首》中指出“知
涌激荡的思潮,交给诗词理尽未 体和《诗经》的四言体。他的长 觉鬼神灵”,谈到了辩论知觉的
尽的缠绵余情。而这种拔剑之情, 诗《奴史问答》就是问答体的继承, 文章可以通灵于鬼神。在龚自珍
甚至“拔剑梦魂中”,最后仍是“诗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行为怪异的人 早年的《辩知觉》一文中,文章

大学语文题库

大学语文题库

《蒹葭》一、选择1、《诗经》中用于祭祀宗庙的乐歌,称为(2 )①风②颂③大雅④小雅2、在《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1 )①风②颂③大雅④小雅3、《诗经•卫风•氓》中“兴”的句子是()①淇水汤汤,渐车惟裳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④桑之未落,其叶沃若4、《诗经·秦风·蒹葭》中“兴”的句子是(1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④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填空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

2、《诗经》约遍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

3、《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手法。

4、《诗经》按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多为民歌的是风;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的是雅;多用于宗庙祭祀的是颂。

5、“蒹葭”意指芦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溯洄”的含义是逆流而上;“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右”的含义是迂回曲折。

三、名词解释《诗经》赋比兴赋:铺陈直叙,开门见山比:比喻,以一物比另一物兴:托物起兴风雅颂风:多为地方民歌雅:王族正歌,多为贵族、士大夫所做颂:多宗庙乐歌,用于宗庙祭祀四、翻译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3、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五、分析1、《蒹葭》意境朦胧,含蓄不尽,由此产生不同解读方式: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对此,你是如何解读的?其实两者皆可说通,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为一种象征,它就蕴含了各种人间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了。

2、《蒹葭》在艺术表现上如何体现时间的推移?又如何体现空间的转换?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天才的龚自珍在这一时期的文坛上以傲岸的姿态发出极具穿透力与震撼力的声音把清中期的文学推上更具有自觉的抗争性的高龚自珍的诗歌现存约600首多为其30岁创作的作品这些诗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一中心或批判现实或寄托感慨思想深邃寄慨遥远具有喻世醒世和警世的进步作用为有清一代罕见乃新清代诗坛之面目
文 学教育 2008.05
作家研究
梁文娟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龚自珍, 清代中叶著名的思 想家、文学家, 也是近代首开新 诗 诗 风 的 杰 出 诗 人 [1], 在 文 学 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诗人张维 屏评论说: “近数十年来, 士大 夫诵史鉴, 考掌故, 慷慨论天下 事 , 其 风 气 实 定 公 开 之 。” 近 代 学者梁启超评价龚自珍云: “自 珍性詄宕, 不检细行, 颇似法之 卢骚; 喜为要眇之思, 其文辞犿 诡连俶, 当时之人弗善也。…… 虽然, 晚清思想之解放, 自珍确 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 者, 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 一 时 期 。 初 读 《 定 庵 文 集 》, 若 受 电 然 , 稍 进 乃 厌 其 浅 薄 。” ( 《 清 代 学 术 概 论 》)
象, 构成了特殊的诗歌意境。这 种意境就其内涵来说, 它既含有 诗人作为一个反对封建、追求民 主的改革者的崇高理想, 同时也 不免交织着道路坎坷、壮志难酬 的激烈感慨。柳亚子评叹: “三 百年来第一流, 飞仙剑客古无 俦, 只愁孤负灵箫意, 北驾南舣 到 白 头 。”
在形式上, 龚自珍的诗歌进 一步打破了旧有的模式和写法, 从而更加鲜明地显示出清诗自己 的独特面目。他的诗歌不受格律 的束缚, 自由运用, 冲口而出。 龚自珍的诗歌绝大多数属于近体 诗, 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他不屑于区区格律, 的《己亥杂 诗》三百十五首率意而行, 无拘 无束, 独创性地运用发展了七言 绝句的这一形式。古人写诗一般 很少用仄声韵, 力避重字, 而他 的《己亥杂诗》竟有二十余首押 仄声韵, 甚至有些作品韵脚用同 字, 如其中的第二十二:

龚自珍诗歌风格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龚自珍诗歌风格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龚自珍诗歌风格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作者:李鑫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22期[摘要]清末诗人龚自珍的诗歌雄放瑰丽、奇幻幽怨,呈现出“雄奇哀艳”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诗歌意象的构建偏爱孤绝美和萧瑟美,诗歌画面的营造与艺术意象的表现追求虚幻美和朦胧美,诗歌艺术结构的建立推崇离合美和跳跃美,诗歌语言的运用偏好瑰丽美和夸张美。

这种诗风是龚自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等条件下复杂心态与独特审美观念的体现和反映。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风格;雄奇哀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65-02在晚清诗坛上,龚自珍是一位独具个性和艺术才华、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杰出诗人。

其诗文照亮了思想界和文学界,日渐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

他的诗歌雄放瑰丽、奇幻幽怨,呈现出一种“雄奇哀艳”的艺术风格。

一、“雄奇哀艳”诗风的表现特征其一,在诗歌意象的构建和选择上,龚自珍偏爱孤绝美和萧瑟美。

由于独特的人生体验,诗人特别喜欢将“剑”、“箫”、“落花”、“秋”、“夕阳”、“风雷”、“奇女”等孤绝、萧瑟的意象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形象。

在其笔下,“剑”代表功业报国的豪情壮志,“箫”则蕴涵着他忧国时的哀愁苦闷。

如“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剑”与“箫”对举,使其诗风表现出雄奇如剑客的壮阔豪迈和哀艳如箫声的低回婉转。

除了“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之外,龚氏还善写“落花”意象,如《西郊落花歌》中,诗人以“落花”形象抒怀,以“奇”字统领全诗,不仅花奇,构思更奇。

七个奇妙的比喻夸饰出“落花”奋发向上的气势与精神,壮烈的场面、艳丽的色彩、引起伤感的衰败景物在其奇思妙创下变为无比壮观的艳丽景象,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此外,诗人还善以“秋”暗含自己所处萧瑟恶劣的环境,以“夕阳”蕴藉封建社会没落的命运,以“风雷”象征雷厉风行的变革等等,着意抒慨、志高情深却不容于上层社会,独自沦落,残魂难招。

龚自珍诗歌的特点

龚自珍诗歌的特点

龚自珍诗歌的特点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其诗歌风格独特,主题广泛,堪称中国诗歌的瑰宝之一。

首先,龚自珍的诗歌有浓郁的自然意蕴。

他对四季景象的的描绘
非常细致入微,常常用自然景物来表现内心的感受。

其次,龚自珍的诗歌富有哲理思考。

他喜欢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
社会与人生的疑问,思考人的尊严和人类的命运。

此外,龚自珍的诗歌还具有史诗性和叙事性特点,他以自己的经
历和情感作为主要的叙事对象,融入了古典和现代诗歌的元素,使作
品别具一格。

总的来说,龚自珍的诗歌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融入了
现代文学的风格,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浓郁的艺术魅力,对中国文
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龚自珍的诗词和诗作特色

龚自珍的诗词和诗作特色

龚自珍的诗词和诗作特色龚自珍的诗词篇一《夜坐二首》作者:龚自珍原文: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夜坐二首》赏析以雄奇之笔写哀怨之情,最为定庵所擅长,亦最能体现其“剑”、“箫”合一的独特的美学品格。

这两篇《夜坐》如此,下面两篇《秋心》亦复如是,将其对读,能对定庵诗歌卓绝处有更深一重体验。

本组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秋,作者以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孤愤之情、奇崛之意纷至沓来,夜坐难眠,遂有此神思飙发、想象突奔之篇章。

前首一开始即点出“伤心”二字,为一组诗之关捩,而“不如放眼入青冥”则将视野放宽至无垠的夜空,藉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于是全诗基调顿时超越了一城一地的鸡虫得失,而是展现出广阔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一山”二句为定庵诗中奇语,与其说是遥望黑夜所见,毋宁说仍是展现了心灵化的“夜色”,“山”、“丘陵”、“万籁”、“帝坐”等亦皆是人文化了的意象,其造势之峻峭、思想之锋锐曾为康有为等激赏。

五六句以旧典隐微陈郁地表现作者对时政、尤其是人材问题的见解,一“似”字、一“久”字为匠心所在,充满指责愤激之意。

“平生不蓄湘累问”一句反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诗意,既然问天而无效,那便只有月中嫦娥能够听取自己的忧愤了!汹涌的失望孤独之情跃跃然于纸上。

第二篇首联之“沉沉”二字、“一睨”二字均极精警,活画出定庵“一山突起”的人格风范,可是这位睨视海内人材的杰出者不是因为幼年即堕入晋贤的通脱狂浪、不拘礼法之风,至而立之年才参与史席、距离自己的理想长途漫漫么?然则作者理想为何?古之所谓“三不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类为人艳羡者居然都不在其眼中!他所期冀的原来是一种“回肠荡气”的又与解脱烦恼的禅学相关的“情”和“才”的交融。

从龚自珍诗文中的典型意象浅析其忧患意识

从龚自珍诗文中的典型意象浅析其忧患意识

从龚自珍诗文中的典型意象浅析其忧患意识1. 引言1.1 介绍龚自珍诗文的特点龚自珍(1811-1849)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文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与思考。

龚自珍在诗文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这些意象既有自然的,历史的,人物的,宗教的,社会的等等。

他通过对这些复杂的意象进行深刻的描写和解读,展现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关怀和批判。

龚自珍的诗文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他常常以自然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忧患,比如借助山水、花鸟、天象等自然元素来揭示他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和忧虑。

龚自珍还常常以历史的意象来表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思念和忧虑,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乱世沉沦和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愤怒。

龚自珍的诗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意象,他通过对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龚自珍的诗文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2. 正文2.1 龚自珍诗文中的自然意象龚自珍的诗文中常常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他内心的忧患意识。

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的描写和借喻,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思考和担忧。

龚自珍常常以自然界的景物来衬托自己的痛苦和忧虑。

比如他在《己亥杂诗》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里的“山重水复”暗示着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难,而“柳暗花明”则表达了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境况。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运用,使诗文更具有生动感和感染力。

龚自珍也经常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暗示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

在《金陵怀古》中,他写道:“风烟三百里,故国几多时?六朝旧事随流水,但看青山依旧。

”这里的“风烟三百里”和“六朝旧事随流水”都暗示着历史的流逝和文明的兴衰,而“青山依旧”则表达了对永恒之美的渴望和向往。

2.2 龚自珍诗文中的历史意象龚自珍诗文中的历史意象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敏感触觉上。

龚自珍研究论文索引.doc

龚自珍研究论文索引.doc

龚自珍研究论文索引期刊论文:郭青林、杨俊,“剑气箫心与龚自珍的精神世界”,《名作欣赏》,11期,2012年。

龚郭清,“价值重建与制度改革——论龚自珍政治改革思想”,《天津社会科学》,2期,2012年。

张永军,“龚自珍的‘遗恨’和吴式芬的‘后福’”,《春秋》,2期,2012年。

韩玉胜,“经世致用与爱国主义:龚自珍政治伦理的二重价值维度”,《宜春学院学报》,10期,2011年。

黄開國,“龔自珍的尊史説”,《中华文史论丛》,2期,2011年。

李花宇,“箫中情剑中泪——论龚自珍诗词中的箫、剑意象”,《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期,2011年。

李东,“浅论龚自珍文艺思想的渊源”,《大众文艺》,23期,2011年。

郭青林,“剑气箫心的学理诠释——评杨柏岭《龚自珍词笺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1期,2011年。

钟书林,“陶诗的旷代品味——从顾炎武、龚自珍的诗歌看陶渊明的忠愤”,《名作欣赏》,10期,2011年。

肖红,“奇、悍、丽——龚自珍诗歌意象的美学特色”,《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4期,2011年。

刘克敌,“龚自珍与陈寅恪——兼论陈寅恪与张荫麟”,《中国文学研究》,3期,2011年。

邓忠强,“龚自珍的人才观”,《现代人才》,6期,2011年。

关爱和,“但开风气不为师——龚自珍的诗文与嘉道文学精神”,《文学评论》,5期,2011年。

左芝兰,“龚自珍笔下‘落花’意象的新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期,2011年。

曾贤兆,“龚自珍《己亥杂诗》分类探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期,2011年。

郭青林,“龚自珍‘心力’说和王国维‘天才’观辨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4期,2011年。

罗世杰,“龚自珍诗词中‘箫’的意象分析”,《新余学院学报》,1期,2011年。

王林艳,“龚自珍文献学思想论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期,2011年。

王启明、宋杰,“龚自珍谱学理论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3期,2011年。

龚自珍的《咏史》古诗文赏析

龚自珍的《咏史》古诗文赏析

龚自珍的《咏史》古诗文赏析《咏史》龚自珍金粉东南十五州①,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②,团扇才人踞上游③。

避席畏闻文字狱④,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⑤,难道归来尽列侯?【注释】①金粉:形容繁华富丽。

东南十五州:泛指我国东南沿海江浙一带富庶地区。

②牢盆:煮盐用的器具,这里指盐官。

狎客:官僚宠信的幕僚、门客。

③团扇才人:东晋名门望族王导之孙王珉,喜手执白团扇(《晋书·乐志》),有隽才美誉,借以代指贵族子弟。

④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而起,表示敬意,谓之“避席”。

⑤田横五百人:楚汉相争时,田横自立为齐王。

刘邦消灭项羽后,田横率其徒属五百人逃往海岛,耻于接受刘邦的招降,自杀。

五百人亦皆自杀。

【诗大意】繁华佳丽的东南富庶之地,数不清的恩恩怨怨都集中在名利场上角逐的头面人物之间。

盐官手下的幕僚、门客操纵着全部盐政。

贵族公子哥儿凭借门第,身踞高位。

软弱的知识分子被文字狱吓破了胆,避席而起;埋头著书立说只是为了贪利求禄。

田横手下的五百义士,如今哪里去了,难道都已归顺汉朝,个个封为列侯,坐享安乐富贵了吗?【赏析】此诗作于道光五年(1825),当时作者34岁。

其时龚自珍因丧母已在家乡杭州守制两年多,服满又客游江苏昆山,所居均是金粉繁华之乡,交往的多是东南一时名流,有感于触目所接官场和士林的形形色色,故有《咏史》之作。

旧说此诗是为两淮盐政曾糗罢官而作。

王文濡校编本有注云:“曾为盐政时,有孝廉某谒之,冀五百金不得。

某恚,授以诗曰:'破格用人明主事,暮年行乐老臣心。

’上句谓其谄和珅得进,下句谓其日事荒宴。

言官以此事上闻,曾遂得罪永废。

”这是当时官场的一件丑闻:打秋风未遂,挟嫌报复,因而揭露出一些官场的黑暗内幕。

龚自珍写《咏史》可能与此事有关,但是命意决非仅限于此。

此诗内涵深广,带有浓重的政治批判色彩,实为一幅封建社会衰世的画图。

龚自珍以他那“一双瞳神射秋水”的慧眼,洞察“大药不疗膏肓顽” ( 《行路易》) 的社会诸相,辛辣地嘲讽了官场的腐败,士林的堕落。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梁文娟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5期龚自珍,清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近代首开新诗诗风的杰出诗人[1],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诗人张维屏评论说:“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龚自珍云:“自珍性詄宕,不检细行,颇似法之卢骚;喜为要眇之思,其文辞犿诡连俶,当时之人弗善也。

……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

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

”(《清代学术概论》)一嘉庆、道光之际,封建政治的腐败使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新旧思想的冲突也愈益激烈。

天才的龚自珍在这一时期的文坛上,以傲岸的姿态发出极具穿透力与震撼力的声音,把清中期的文学推上更具有自觉的抗争性的高度。

龚自珍的诗歌现存约600首,多为其30岁创作的作品,这些诗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一中心,或批判现实,或寄托感慨,思想深邃,寄慨遥远,具有喻世、醒世和警世的进步作用,为有清一代罕见,乃新清代诗坛之面目。

龚自珍的诗歌闪烁着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大胆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美好愿望。

龚自珍非常注重“童心”。

所谓“童心”,早在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一文中就有过相当明确的阐述,指的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可以引申为个人的天性。

龚自珍《梦中作四截句》之二有云:“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又有诗云: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之一百七十此处诗人的“童心”全都出现在睡梦当中,这是因为现实的封建社会把它扭曲了,而诗人时时留恋并且寻觅自己的“童心”,则正是希冀返回自然,恢复天性。

从“娶妻幸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婆罗门谣》)中,同样体现了诗人重视天性、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进步倾向。

尤其突出的是,其《夜坐》二首之一有云:“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龚自珍诗歌风格简论-最新文档资料

龚自珍诗歌风格简论-最新文档资料

龚⾃珍诗歌风格简论-最新⽂档资料龚⾃珍诗歌风格简论龚⾃珍(1792―1841),字瑟⼈,号定壶,浙江仁和(今杭州)⼈,是我国⼗九世纪上半叶⼀个杰出的思想家和⽂学家。

他的思想带有极⼤的叛逆性,⽽他的⽂学极富于创造性,其诗⽂打破了清中叶以来传统⽂学的腐朽局⾯,⾸开近代⽂学风⽓。

他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范⽔的沉寂局⾯。

本⽂将试从其诗歌现实与浪漫的双重倾向出发来分析龚⾃珍的诗歌风格。

龚⾃珍⽣活的年代,正是统⼀的封建国家⾯临没落、崩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新阶段。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盾⽇益尖锐化。

在龚⾃珍之前的清中叶诗坛,⼭⽔诗歌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类诗歌,往往模⼭范⽔,单纯地描写⾃然景物,与现实远远脱离。

⽽处于时代剧烈动荡的龚⾃珍,作为⼀个主张改⾰腐朽现状、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显然是深恶这种⽆益的诗风的,他的诗,绝少单纯地描写⾃然景物,⽽总是着眼现实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

从这⾥,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继承并发展了杜甫以来的诗史观点,认为诗歌应当合为事⽽做,这种思想,构成了他诗歌风格中的现实主义倾向,记录现实,反应现实、揭露现实,是他诗歌的⼀个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试来看看他的⼏⾸诗歌,⼀⼋⼆五年(道光五年)写的《咏史》⼀律:“⾦粉东南⼗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踞上游。

避席畏闻⽂字狱,箸书都为稻粱谋。

⽥横五百⼈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这⾸诗有⼒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貌以及在残酷的⽂字狱威胁之下,⼀般⽂⼠埋头著书的庸俗状况;结句更借⽥横抗汉的故事,揭穿了清王朝对⽂⼠仕宦利诱的欺骗。

后来诗⼈看得更为深⼴,在著名的《⼰亥杂诗》中,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对中国的侵略和危机,统治阶级的昏庸堕落,更重要的也看到⼈民的苦难,表⽰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只筹⼀缆⼗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间邪许泪滂沱。

龚自珍运用实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龚自珍运用实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龚自珍运用实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龚自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本文将对龚自珍的诗作进行全面解读,探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和精神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介绍龚自珍的诗作。

第一部分将分析他的早期诗作,探讨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化传统的批判。

第二部分将介绍他的中期诗作,着重探讨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

最后一部分将分析他的晚期诗作,探讨他在面临生命的挑战时所表现出的豁达和勇敢。

1.3 目的通过对龚自珍的诗作进行深入解读,本文旨在探讨他在不同阶段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他作为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独特魅力。

同时,希望通过对龚自珍诗歌的研究,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这一文化遗产。

2.正文2.1 龚自珍:一个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龚自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者、民主斗士和杰出的文学家。

他是一位充满爱国情怀的诗人,用他的文字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龚自珍的诗歌大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璀璨的旗帜。

龚自珍作为一个文人,一生饱读诗书,博览群籍。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对国家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他的文学修养和人文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继承,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龚自珍的爱国情怀也贯穿于他的文字之中。

他曾写下许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对人民疾苦的怜悯。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国家兴亡、民族危机的深切忧虑,同时也看到了他对于改变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作为一个爱国者,龚自珍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福祉置于心头,用他的文学武器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浅论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浅论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浅论龚自珍的诗歌创作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级李海燕【摘要】:龚自珍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一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

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首先,从他的生平、时代背景入手分析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着重分析佛学思想及经史研究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然后以他的部分诗歌为例,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龚自珍诗歌的主题。

接着又从语言、风格、意象、诗歌形式四个方面探索龚诗的艺术新质。

最后,简要阐述龚诗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主题;艺术新质On Poetic Creation of Gong ZizhenGrade 2003,Chinese Department and Chinese and Literature Major,Shaoyang UnivercityLi HaiyanAbstract:Gong Zizhen is our country modern history commences a venture a time renowned progressive thinker, the writer and the patriotism.His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poetry creation, has in particular obtained the huge achievement in at that time the literary arena, also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literary arena.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Gong Zizhen's poetry creation.First, from his biography, time background obtaining analyzes it to the poetry creation influence, analyzes the Buddhist studies thought and after the history research emphatically to the poetry creation influence.Then take his partial poetries as the example, analyzes the Gong Zizhen's poetry specificall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ubject.Then from the language, the style, the image, the poetry form four aspects explores Gong's poetries the artistic new nature.Finally, elaborates Gong's poetries brifly in the literary arena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Keywords: Gong Zizhen; Poetry ; Subject; Artistic new nature龚自珍在清代诗坛上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

龚自珍《鹊踏枝_过人家废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龚自珍《鹊踏枝_过人家废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龚自珍《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龚自珍漠漠春芜①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迎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邃谁是主?一朵孤,墙角明这样。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 1810 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期间。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代晏殊《踏莎行》春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③此二句用唐代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意。

(1)这首词中孤花是如何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

(2)上片经过哪些物来表现废园?( 3 分)(3)剖析下片的写法和作者的情怀。

(4 分)4 .这首词主要采纳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如何的情怀?( 4 分)5 .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4分)参照答案:(1)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品写照,在满院荒凉之中,一朵明丽、灿烂、孤独、充满活力的孤花与周围的烦闷芜杂形成激烈的比较。

那正是词人自己的活力、灿烂、孤独与阳春暮时的烦闷芜杂的对应。

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2)(3 分)密布丛生的杂草,牵衣碍路的藤刺,飞舞迎面的柳絮。

(3)(4 分)一朵娇艳明媚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节气的废园墙角,无人赏析、采摘,借花喻人,寄望作者生当末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触。

(或:运用比较手法,词人把花人品化,莫怨无人来折取,表面上宽慰孤花不要诉苦无人赏识,实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生当末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

)4 .采纳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

(或:运用比较手法,词人把花人品化,以孤花写自己。

)一朵娇艳明媚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节气的废园墙角,无人赏析、采摘,借花写人,寄望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触。

(每小点 2 分,共 4 分)5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词人在下阕描绘了一朵灿烂、充满活力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丽开放的情形,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亮的对照,从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高慢情怀。

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己亥杂诗词》这首诗词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龚自珍《己亥杂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己亥杂诗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1.九州:*。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要是这么大的*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诗词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词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词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词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龚自珍用什么来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的诗

龚自珍用什么来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的诗

龚自珍在《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等诗中,用寓言、象征等手法来揭露社会弊病和抨击官僚制度。

在《咏史》一诗中,他以“金粉”暗喻繁华背后隐藏的腐朽,以“东南十五州”寓指整个国家,通过描述“金粉东南十五州,铁骑西南一万州”的景象,暗示了国家政治腐败、官僚制度堕落的现象。

此外,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也用象征手法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批判,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通过描绘风雷象征变革力量,表达了作者对官僚制度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龚自珍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词、文兼胜的大文学家,从弱冠时就开始多次参加会试,意欲进入上层官场,以改革时弊,匡时救世,无奈却屡次不中,直到三十多岁时才谋得了内阁中书这个没有任何实权整天无所事事的小官职。

然而即便如此,他仍没有放弃,仍旧不断地“越职上书”,以期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那些高级官员接受,可是结果自然是他的那些上书终究石沉大海,而他终其一生也丝毫没有把自己的政治设想付诸实践,反而使自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狂人”,即他自己所说的“负尽狂名十五年”的始终不被人理解的生存状态。

龚自珍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六百多首诗和一百五十多首词,为现代人打开了一扇窥视一代“狂人”的心灵世界的窗户。

诗词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由来已久,历来有“诗庄词媚”说,有诗美在于壮美,词美在于柔美之说,龚自珍则很好地继承了这种传统。

一、诗词内容解析《咏史》这样写道:“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在那繁华广大的东南地区,所有的是非恩怨都是只属于那些名流人士的。

在他们中,是那些把持盐政的官员、攀附权贵的帮闲们在操纵着一切,是那些手摇团扇、毫无真才实学、只会阿谀拍马的人占据着高位。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一个诺大的清朝竟会没有真正的人才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他们又到哪里去了,在干些什么呢?原来,他们因害怕“文字狱”给自己带来祸害,已经放弃了作为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知识分子应始终关注国家并用自己的笔及时地针砭时弊的责任,而只是为着养家糊口求取生存而著书立说了。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可悲,然而这又能怪士人们吗?明明是腐败的清朝挺容不下他们啊。

最后诗人借用古时田横五百人欲归顺汉朝最终却全部自杀的历史吐出了自己对清朝廷压抑人才的愤慨。

全诗写得切实厚重,读来掷地有声,很是具有感染力,充满着一种“阳刚之美”。

《鹊踏枝》这首词是词人“过人家废园”看到废园中的景物有感而作。

“漠漠春芜芜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词人踏进废园,废园里一派荒芜的景象,春草已不再青青而是枯黄了,藤刺蔓生到了园中小径上,碍却着行人走路。

而那不解风情的飞絮却偏偏此时扑向词人脸。

“绣院深沉谁是主”,那些晚春之无情景无情物勾起了词人的愁绪,他不禁想到,即使是如此破败的院子肯定也曾经是繁华过的,那么谁又如此幸运曾是这繁华时的院子的主人呢,而那主人现在又在哪儿呢?他不禁产生了一种繁华过后难免是颓败的伤感。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正在词人心情郁抑的时候,他猛然发现了墙角的一朵孤花,开得是那么的鲜亮!似乎有了它,就可以抵消整个院子的颓败了。

然而,词人转而就又为这朵孤花悲哀了,“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开得那么鲜亮又有什么用呢,现在都已经是暮春时节了,不会有人再来欣赏你、折取你了。

这首词写得细腻而又凄哀缠绵,即使他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感慨,那种柔婉哀怨的情致是难以掩隐的。

这一壮美一柔美,一阳刚一阴柔皆出自于龚自珍一人之手,分别来自于他的诗作和词作。

这种情况在龚自珍的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品味和体察的。

上面已经介绍了诗词的大致内容,接下来我们就立足文本来具体分析龚自珍诗词艺术风格的不同。

收稿日期:2008-4-16作者简介:来瑞(1987-),安徽阜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龚自珍诗词风格小辨———以《咏史》和《鹊踏枝》为例来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在龚自珍的文学创作中,诗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他甚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然而,他的词的创作也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不负有“载道”责任的词有时反而能够更为本真地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

本文着眼于对龚自珍的《咏史》诗和《鹊踏枝》词进行比照分析,意在探讨出龚自珍诗词创作的不同的风格倾向,从而从宏观上把握其诗词创作的概貌。

关键词:阳刚;阴柔;宏观;微观;愤激;哀艳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77-02(下转第79页)2008年第6期(总第287期)湘潮(下半月)2008年6月二、诗词艺术比照从这两首诗词的内容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一写人事,一写景物,一写国事,一写私情。

不过这还都是相对表层的东西。

我们可以从诗词主体的角度来进一步探究这两首诗词的艺术内涵来对前述加以补充。

《咏史》诗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所谓的“名流”,有“牢盆”、“狎客”,有“团扇才人”,有“避席畏闻文字狱的、著书都为稻梁谋”的士人群,也有古时的“田横五百人”,所以我们说他诗里写的是人事。

然而诗中虽然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并没有塑造出一个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展示出来的是一幅时代的国家的社会图景,所以我们又说他写的是国事。

而且这里所写的并且不是一朝一代的国事,而是完全可以超越朝代涵盖历史的国事。

显然,这里诗人的视野是异常宏大的、开阔的,他也许本意是着眼于当下的,结果却写出了历史的某种规律和悲哀。

这一点正是构成了此诗“阳刚之美”的内在的特质。

再来看看《鹊踏枝》这首词。

词中虽然并没有人的字眼出现,但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这里是有一个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牵衣”“扑面”都暴露出了这个人的存在,而这个伤春怜花的人无疑正是作者自己。

词从头到尾写的无非都是词人的所见所感,相对于着眼于时代国家历史的《咏史》,这首词的视野无疑是微观的、细小的。

联系到这两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我们还可以更好地说明这种宏观与微观。

《鹊踏枝》是词人暮春时节过人家废园有所见有所感而作,是以一具体的生活细节为先导的。

《咏史》则不同。

这首诗写于作者为母亲守丧、独居与昆山时所作,这里并没有什么生活动作发生,因而也就无来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引出诗人的感发。

然而作诗毕竟又不能无所感发,那诗人的感发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从以往所有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应试的经历和做官的经历。

一次次落第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知识才能,相反是因为他太过于有知识有才能,那些位居高位却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是不会接纳他的。

再加上他的思想根本上是反封建反传统的,那些封建的卫道士们当然就更加不会接受他了,无疑还会想方设法地打压他陷害他。

好不容易当了内阁中书以后,不仅自己的才智无法施展,反而更加认清了这座封建大厦的腐朽,这对于立志报国强国的龚自珍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无疑更加了他对于国家所感到的悲哀和对于统治者的愤恨。

以往的生活经历以及由他们伸发出的对于国家的哀和恨都深深地烙印在诗人的心底。

当他空闲下来静思地时候,这一切的一切就会同时来激荡折磨他的内心,使他不得不发,因而此时的他所发出的必定是经历和感情的结合,现实与历史的熔铸,从而也就产生出了这首《咏史》。

可见,《咏史》并不是由某一个具体的生活细节引发,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隐藏于心底的沉重的历史感受的发泄,这就无怪乎《咏史》诗所立足的视野是如此宏大的了。

客观的或宏大或微观的叙事与抒情视野作为龚自珍诗与词的不同特质,表征了他的诗和词的雄奇与哀艳的不同风格,玉成了他的诗与词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而作者主观的感情抒发又分别加强了这两种审美风格。

回到诗词中。

《咏史》的最后一句无疑是诗人情感的集中抒发处,“难道”两字道出了诗人的强烈的愤激之情,相对应的,《鹊踏枝》最后一句中的“莫怨”两字抒发的则是一种隐隐地哀怨的感情。

愤激与哀怨同样是构成阳刚与阴柔的审美情感上的特质。

文体上的诗的庄与词的媚在龚自珍的创作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参考文献:[1][4]陈铭.剑气箫心--龚自珍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252,249、262[2][5][6]程翔章.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12,13-14,176-177[3]郭延礼.龚自珍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68-73责任编辑:刘雨凡再在头脑中构建整合形成认识后,那么换个光源只是换个现象而已。

一开始接触明暗就将模特摆放在复杂的光源下,会让学生手足无措,但能用简单方法切入的事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个复杂的形式去做?现在,再回到这段开始提到的强化体积感,夸张空间感,如习作1,头部大的体积感是通过下巴底面的黑,侧面脸的灰,正面脸的亮(白)体现出来的,俗称素描的黑白灰。

画这张头像该作者刻意加强一点底面的“黑”来强调对象脸的立体感,更显对象脖子“细”的特征。

鼻底和上嘴唇的暗部也被刻意加强,强化局部形体特征。

这样做实际上都是人为地强化体积感,以期获得更强的体积感受。

再来看被夸张的空间,五官整体色调被加深,特别是近侧。

随着距离的推远,近侧以外的形体虚化得比头像实际呈现出来的效果要快,最终造成近处的实与远处的虚反差加大,在较短的空间距离造成较大的空间距离感,纵深感被夸张,近处的形体如五官被更鲜明地烘托出来。

为了更简单地说明这种空间处理方法,还是再看习作1,如果模特的鼻尖与后脑枕骨的空间距离为三十厘米,那么该画者在画面上做的虚实处理现象应是超过了三十厘米的,可能是四十厘米,甚至达到的五十厘米……。

必须肯定这样的环境增加了写生难度,课堂较稳定的单向光源习作理解好的学生总是能排除一些杂光的影响确定一个主光源,其它的光源做反光处理,往往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感。

取舍绝非易事,课堂习作注重多角度光源现象的研究,顶光、侧顶光、侧光,都作相应分析训练,应对多变的场地也并非难事。

素描人物头像教学是高校基础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事相关工作的老师为此都在做大量的教学实践,付出了不少努力。

以上所述只是我个人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际经验与体会,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刘雨凡(上接第77页)湘潮2008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