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c0dc9dfa98271fe910ef9ba.png)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
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
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
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一)自然崇拜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
①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
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dbc0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6.png)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逐渐深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面貌。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上古时期,中国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形成了最初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与后来的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崇拜有着共同的根源。
因此,道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延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道教与其他宗教信仰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佛教的传入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人的修行与解脱,与道教的修炼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佛教的传入使得道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和修行方法,进一步丰富了道教的内容。
同时,道教也对佛教进行了吸收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佛教。
这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促进了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道教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
道教强调人的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这与中国古代人民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许多传说和神话,都与长生不老有关。
而道教提供了一种实现长生不老的方法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道教的信仰和修炼方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发展还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道教强调“道”和“德”的修炼,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然的追求。
道教在这两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修炼方法和思想体系,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3741a08fad6195f312ba692.png)
“莫之是,莫之非”,就是没法定 论是非。“不遣是非”就是根本 不谈论是非。 •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
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 辩。” • 议:评议是非 • 论:评论,研究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庄子 的逍遥思想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 其实它飞翔是靠翅膀挥动引起空气振动 而来的,不是真的逍遥。只有精神可以 四处翱翔,能够真正逍遥。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儵(tiao2)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 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 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 上也。‛
(二)怎样理解“道德”?
• 《道德经》中的“道德”跟我们现代人 理解的“道德”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异,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 现代人的道德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或伦理。在老子看来只是“仁义”“孝 慈”。
• 先秦的时候老子讲“道德”恰恰是为了 否定这些东西。 • 老子的“道德”强调的恰恰是事物本然 的状态,因为“仁义”“孝慈”是我们 人为提倡的,人为地根据社会关系建立 起来的。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 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暿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 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67382c689eb172ded63b75e.png)
三、道教的理想世界
1、安乐的现实世界 2、“仙境”世界 仙境”
四、道教的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 道教的神仙系谱:三清、 众仙
最高神“三清” 1、最高神“三清” 玉清: 玉清:元始天尊 太清: 太清:灵宝天尊 上清: 上清:道德天尊 2、玉皇大帝 3、众神
道教与中国 文化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演变
(一)汉代道教初兴
1、道教兴起的社会背景 2、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 太平道:张角, 太平经》 A、太平道:张角,《太平经》 五斗米道(天师道):张陵(张道陵) ):张陵 B、五斗米道(天师道):张陵(张道陵) 道德经》 《道德经》
(二)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发展
1、道教的分化:民间与官方化 、道教的分化: 上层化的表现: 上层化的表现: A、一部分道士依附于上层 B、道教传播于世胄高门
五、道教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
重长、 1、重长、乐生与长生 贵术——长生的技术 2、贵术 长生的技术 A、外丹 B、内丹
(三)隋唐:道教的兴盛 隋唐:
1、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 道教理论的发展: 2、道教理论的发展:融合儒释 唐末道教的破坏; 八仙” 3、唐末道教的破坏; “八仙”出世
(四)宋元:道教的融合 宋元:
1、全真派 2、正一派
(五)明清道教:由盛而衰 明清道教:
1、明代中叶以前道教 的极盛 2、明中叶以后道教的 衰落
2、道教规模大成 、
葛洪: 抱朴子》 A、葛洪:《抱朴子》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 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 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 寇谦之: B、寇谦之:对民间道教加以改造 陆修静: 三洞经书目录》 C、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道教的组织 形式、行为规范、 形式、行为规范、神的谱系及理论典籍都开 始齐整划一
中国的道教文化
![中国的道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716df8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b.png)
中国的道教文化我们都知道,道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生活乃道教文化的生动体现。
道教把老子所说的“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这个“道”是宇宙万化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这个“道”所化生。
人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
因此,后世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老子《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经典。
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道教的一切教义也都是由“道”演绎而来。
道教的饮食文化在全真派丛林宫,道士用餐时,都是素食。
而他们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
《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
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
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
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
因此,应戒杀。
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还以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
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便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
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
有关素食长寿的文章比比皆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应保守中国饮食法》写的发人深省。
文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步化,虽然有好多地方落在人家后面,可是在饮食一道上,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这里面非但有着烹饪上的高超技巧,并且在饮食习尚上,也足可与欧美医学卫生家发明的学理齐驾并驱。
撇开古来“八珍”不说,就是平时家常所吃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欧美各国早先并不知其为食品。
接着孙中山先生发挥道:中国人的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的,尤为一般人望尘莫及。
中国常人所饮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饭加蔬菜豆腐。
这些食料,经当今卫生家们证实,确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
为此,中国偏远山村之人,饮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长寿。
结语是:“单就饮食一道而言,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
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迫势,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0c17adbd5bbfd0a79567325.png)
解救数万黎民百姓(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虽然丘处机开出的这些“秘方”并非 成吉思汗真正所需,也没有完全得到他的 认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 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康熙帝曾对此赞 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 2、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乐生、重生、贵生)。 • 道教是四大宗教中惟一乐生、重生、贵生的宗教, 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大地大,有生乃大”, 提出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尊贵的,生是最为快 乐的。所以,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而且道教 认为,只要诚心悟道,可以肉身成仙。为此,道教提出 了一整套修炼的方法,如内养、外养和房中术等,希望 通过修持,得道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3、善恶报应和承负 4、泛神思想
•
灵官殿实图
纯阳殿
供奉吕洞宾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 府永乐县人氏。 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 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 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 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 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 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 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 中八仙之一。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 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 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 (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 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七、道教供奉的神像
道教的神仙世界,大致上可分“神” 和“仙”两大系列。 (一)神 “三清”、“四御”、“三元”、日 月五星、四方之神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流 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第七章 宗教文化2
![第七章 宗教文化2](https://img.taocdn.com/s3/m/5364ff1fa300a6c30c229f15.png)
四、道教供奉的对象
尊神 神仙 护法神将
1、尊神 三清: 1)三清: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 的合称。 的合称。 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晋代产生 清微天元始天尊---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晋代产生 上清境禹馀 [yú]天灵宝天尊-----南北朝 天尊----上清境禹馀 [yú]天灵宝天尊-----南北朝 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 大赤天道德 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
魁
星
妈 祖
3、护法神将
1、关圣帝君
(1)佛教---伽蓝神关羽 佛教---伽蓝神关羽 --儒家-----武圣子 (2)儒家---武圣子 道教-----关圣帝君 (3)道教---关圣帝君
王灵官
三、道教与旅游
1、道教名山——五岳 、道教名山——五岳
(1)东岳泰山——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五岳之首 岱庙、碧霞元君祠( 泰山娘娘” 岱庙、碧霞元君祠(“泰山娘娘”) (2)西岳华山——五岳中唯一为道观所独占 西岳华山——五岳中唯一为道观所独占 玉泉院(陈抟(tuán)(老祖隐修之处) 老祖隐修之处) 玉泉院(陈抟(tuán)(老祖隐修之处 (3)南岳衡山——佛道儒三教荟萃 南岳衡山——佛道儒三教荟萃 黄庭观(女道士魏存华,《黄庭经》) 黄庭观(女道士魏存华, 黄庭经》 (4)北岳恒山 (5)中岳嵩山
二、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道教阶段 创立时间:东汉末年 创立人:张陵(张道陵)、创“五斗米 道” 。 稍后的河北张角,创“太平道”,也属 早期道教。
人物介绍
张陵(张道陵):张陵 张陵(张道陵): ): 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 教徒尊称“祖天师” 张鲁 :张陵之孙。奉老 子为教主,以《老子五 千文》 为主要经典,亲 自作《老子想尔注》解 释《老子五千文》。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2b06f6f011ca300a6c3908c.png)
道教与中国文化一、道教概说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道家神仙方伎派关于神仙可致的理论为基本信念,以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教旨和最高信仰,以斋醮、祈祷、诵经、礼忏为基本科仪,以服饵、导引、胎息、房中、辟谷等为修持方法,以积善成德、羽化登仙为最高目的的民间宗教。
二、道教源流(一)道教起源诸说1.源于道家说。
2.源于神仙家说。
3.原始宗教巫术演变说4.源于墨家说。
(二)道教的形成与历史发展道教之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孕育、产生与形成时期(先秦——西晋);2、发展与兴旺时期(东晋——五代);3、鼎盛与潜寂期(宋——鸦片战争);4、沉寂与新生期(鸦片战争——新中国)。
三、道教的教义和教理(一)“道”与“德”(二)太上老君(三)太道无形,生育天地(四)生道合一,长生久视(五)天道承负,因果报应四.道教的宗派(一)正一道:(二)全真道:(三)真大道教:(四)太一道:(五)净明道:五、道教与中国文化(一)道教与中国的文学艺术1.神仙说对古代小说和戏剧的渗透2.道教与“游仙诗”(二)道教与中国的世俗文化(三)道教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四)道教与科学1.道教与生命科学2.道教与自然科学禅宗文化与禅道智慧一、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禅宗(一)佛教中国化与禅宗的形成(二)禅宗的历史与分派(三)禅宗、禅道及其现代转化二、生佛不二的心性智慧(一)即心即佛(二)心外无法(三)心体的特点三、般若直观的禅悟智慧(一)禅悟是无相无境,一丝不挂(二)禅悟是超越对待、泯除知解(三)禅悟是当下自证、顿悟菩提四、语势兼用的传释智慧(一)不立不离:传释的两难(二)绕路说禅:语中无语(三)善用语言:般若的妙用五、自由自在的解脱智慧(一)缚脱无二,回归本真(二)身心自然,自由自在(三)个我解脱与众生解脱六、禅道智慧与现代人生(一)禅道的人间性与人生性儒之道有体相用,道之道有体相用,禅之道也有体相用。
禅道之体是禅道历史所展现出的诸多特质,禅道之相是禅道所蕴含的多层面的哲理智慧,禅道之用则是纳禅道于现实人生生活的实践智慧(二)人生智慧与智慧人生禅道理论智慧的向下贯通与现实落实,成为化解人生烦恼与痛苦的利器,会成就一个智慧的人生。
浅谈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daca9d3d5bbfd0a7956737f.png)
中图分类号 : J 5 2 4 . 3
文献标识码 : A
郭沫若 曾说过 , “ 道家思想可 以说垄断 了二千年来的中国 传到人间。另外,明朝盛行 的青词也是受道教影响衍生 出来 学术界” 。也许 此话 过于片面 , 但不得不承认 的是 , 道教确实 的产物 。道教 “ 大象无形 、 大音希声” 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 中 国艺术追求写意、 神似 的风格和神韵, 王羲之、 顾恺之 、 吴道子、 在许 多方面对 中国文化产生 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教所传承的道家思想 , 对魏晋玄学、 隋唐重玄学和 宋元 郑板桥等书画家的作品都深 受道教思想浸润。 明清 内丹学 的产生具有重要 的推动作用。因此 , 道 教在 学术 道教对国民性格的塑造 作用 也是无与伦 比的,它在 国人 领域 占有重要地位 。哲学上 , 道教 的宇宙本体论和 阴阳转化 、 的伦理道德、性格 心理和 民族凝聚力等发面都起 到了重要作 规律运动 的辩证思维法 ,是被普遍接 受的传统 世界观和 方法 用 。道教不仅奉行 “ 尊道贵德” , 还提倡“ 忠孝仁义” , 影 响了国 论 ,尤其是辩证思维法至今还有着重要影响。后来对 中国文 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念; 道教崇 尚以柔克刚、 上善若水, 促 化影 响很大 的佛教 , 它 的传播也借助了老庄 玄学, 禅宗的宗 旨 成 了国人含蓄、 内敛 的性格心理 ; 道 教阴阳协调、 天人合一 的 方法更是深受庄子学说 的启发 。在唐代, 道教重视玄学 , 因此 思想, 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 的基础 ; 道教逍遥洒脱的精神, 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 。在唐代萌芽、在宋 明时期盛 行的 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的品性 ; 道教宣扬始祖轩辕黄帝 , 使得海 道教 内丹心性论 , 也是 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更 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 宗,形成 了深厚的 民族感情和 民族凝 值得一提 的是 , 道教 与儒家 、 佛教在思想上 的互相吸收渗透 , 聚力。就像周作人认为的: “ 平常讲 中国宗教的人 , 总说有儒 大大促进 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 , 是中国思想文化 的根基 。 比 释道三教, 其实儒教的纲常早 已崩坏 , 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 如南宋著名 的理学家朱熹, 对道教经典进 行了认真 的研读 。 他 几件和道教 同化了的信仰还 流行 民间,支配国民思想 的已经 曾经说 自己是 “ 终朝读道 书” , 并且托名为 “ 空 同道士邹欣” 给 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 照事实看来 , 中国人 的确都是道教徒 。 ” 道经 《 周易参同契》 作注 。其次, 道教秉承道家思想认为“ 身国 中国的四大发 明中, 火药是源 自道士炼制外丹 , 而且指南 同治” 、 “ 内圣外王” , 强调 “ 无为而治” 。汉朝文景之治 、 唐 朝贞 针和印刷 术的发 明也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 事实上 , 道教对 观之 治、 开元盛世, 清朝康乾盛世等鼎盛时期都使用 “ 内用黄 科学技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道教的炼丹术深化了人们对药 老、 外示儒术” 的治国方针 , 因此道教在政治经 济方面的影响 物性质的认识,同时也大大推动 了制药学 的发展。甚至可 以
浅谈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3276f3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4.png)
浅谈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来源:《中国道教》 | 发布日期:2013-11-04 ]摘要:道教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它是中国文化的枢纽。
道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
同时,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道教是在中国固有文化孕育下土生土长的具有浓郁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
“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
” [1] 道教在创立它的思想信仰体系时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
”[2]就是说它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奉为自己的开教祖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
[3]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经》尊为开教的圣典。
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道教理论主要讲人与人、人与众物、人与诸神的关系,形成自然宇宙论和神学创世论。
劝善成仙精神定了道教论理的主调。
自然无为是道教伦理的核心准则,如《抱朴子内篇》说:“无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也。
”[4]尚中是道门中人的伦理方法论。
道教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
近两千年来,它随着我国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地调整,更新和演变,积累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道德、医药学、养生学、古化学、长生术、冶炼学、天文历算、建筑、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和久远的影响。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ANDCHINESECULTURE课程简介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ANDCHINESECULTURE课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a4f32c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4.png)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ANDCHINESECULTURE课程简介RST 5129 2009-2010道教與中國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Lecturer :Prof. YAU Chi-on 游子安教授Departmental Webpage: /doc/0813765768.html,.hk/crs/crs0708/en /index.phpOffice : HYS 511, 2609 6524E-mail : yauchion@/doc/0813765768.html,.hk Lecture Time : Tue. 18:30-20:50Lecture Room : ELB 304(一)課程簡介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
道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有廣泛影響,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等方面。
課程內容將會探討神仙信仰與藝術、道教與節令習俗、宮觀建築、善書與道教倫理、道教與養生,及研習道教經典文獻等。
除了課堂學習,同學還須參與考察。
修畢此課程,可以瞭解道教信仰和生活實踐、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係、道教文化的內涵及其生命力。
(二)課程大綱1. 1月12日課程介紹2. 1月19日神仙信仰:考古、圖像藝術的西王母3. 1月26日神仙信仰:歲時節誕4. 2月2日神仙信仰:洞天福地與宮觀建築5. 2月9日呂祖道壇與扶乩6. 2月23日實地考察(一)扶乩:鼎信仙觀7. 3月2日道教戒規、善書與生活倫理8. 3月9日道教與養生、醫療9. 3月16日實地考察(二)道教與養生(金蘭觀修真實習)10.3月23日道教與社會:打醮、拜斗以消災祈祥11.3月30日實地考察(三)省躬草堂12 4月13日《道德經》、《度人經》諸經典的哲理與感悟13. 4月20日同學匯報(三)課程要求(1)考察報告:20%(繳交期限為2010年4月13日)(2)論文:70%(字數:5000-7000字,繳交期限為2010年4月30日)(3)課堂參與:10%(短文須作口頭報告)同學必須將論文上載至VERIGUIDE:https:///doc/0813765768.html,.hk/cuhk/,並下載簽署聲明/doc/0813765768.html,.hk/policy/academ ichonesty/p09.htm,附於功課一併呈交。
第七讲道家思想PPT课件
![第七讲道家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fcd345964bcf84b8d57b0b.png)
5
2020年9月28日
老子
•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 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 471年之间。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 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 祖。代表作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
6
老子的思想
目 录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通过著述《道德经》,表达他“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想,其最高境界是“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20年9月28日
44
Part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2020年9月28日
45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 的影响。
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 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 化。
2020年9月28日
46
2.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
2020年9月28日
35
真人 存养本性、悟得大道的人。 道教祖师多为真人。 道教尊庄子为南华真人。
南华真人
2020年9月28日
36
真人与仙人的区别:
仙人追求不老不死。 真人追求生死一如,精神永恒,不是肉体的长 生。
2020年9月28日
37
道家与道教的联系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并 吸收了儒家、墨家等传统文化 诸要素、战国以来的神仙信仰、 鬼魂崇拜、方士之术、黄老之 学等而形成的一门中华本土宗 教。 先有道家,后有道教。
2020年9月28日
30
• 神是指神衹,包括天神、地衹、物灵、地府神灵、 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等。
• “仙”是指仙真,包括仙人和真人。仙真是经过修 炼而成的具有优异功行的杰出人物。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d01141c476eeaeaad0f33006.png)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
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
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
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
即阳历年和阴历年。
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
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
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中国古代文化道教七
![中国古代文化道教七](https://img.taocdn.com/s3/m/ee47cb64561252d380eb6eb9.png)
3.隋唐时期
• 统治者崇道:遍立道观、加封真人真经、 优礼道徒、编辑《开元道藏》 • 清修派理论上融合佛道(融合三教,注 重清修,轻符咒之术,善养生之道) • 外丹道向内丹道过渡 • 唐代是道教外丹的黄金时代。
• 推其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 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 与道合体。 (《隋书· 经籍志》)
2.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 神仙传说:荆楚文化(《山海经》、 《庄子》、《楚辞》)、燕齐文化(海 市蜃楼、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
3.先秦秦汉道家学说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长生久视之道(《老子》) • 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庄 子· 在宥》) •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庄子· 天地》) • 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 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 夭,不食者不死而神。(《淮南子· 地形训》) • 神化老子、“道”以及重释道家经典
葛洪:道教神学的奠基人
• 葛仙翁与《抱朴子》 • 系统理论:神仙必有, 长生可致 • 学仙修道之方:积善 立功、思神守一、草 木药饵、屈伸导引、 宝精爱气、金丹上药 (主要途径)
南北朝时期清整道教
• 寇谦之:北天师道 • 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天师道与滨海 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 • 陆修静:南天师道 • 陶弘景:突出诵习道经之妙用;养神与养形 兼顾,炼养之要,贵在中和;融儒援佛,力 促三教会同(“崇教惟善,法无偏执”); 《真灵位业图》
• 最早最有系统的神谱是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 将诸神排成七个层次, 分别以元始天尊、大道 君、太极金阙帝君、太 清太上老君、张奉、中 茅君、酆都北阴大帝为 首。 • 天神、地祗、人神、人 鬼、自然神等 • 山西芮城元朝泰定年间 (1325)永乐宫壁画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fa698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b.png)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第一周:第一课概述1、何谓道家——道家产生之断代讨论2、道家与道教之讨论——信仰与追求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
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
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3、道家的入世与出世(无为地入世,逍遥地游世)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
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
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
4、道家之前时代——上古思想与工艺水平讨论5、道家与当代文化资源讨论第二周:第二课道家与上古文化1、新石器时代——无文字时代之神巫崇拜(神为主体时代)神话自然观是对自然的神话式的认识,核心是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2、夏、商、周之神观念(神人交接,人渐为主体,王者为神时代)天、地、人神系——殷商甲骨文的龟卜《诗经》、《尚书》中的天——天神《易经》中的宇宙秩序3、春秋战国时代的方士与神仙修炼(鬼神观念的转化——道家人格追求神仙的转化)4、转化中的基础理论——养生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狭义上说道家养生学是指通过禁忌,服食,气功,武术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身心平和的状态下尽享天年。
中国文化 8 第七讲 道教佛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8 第七讲 道教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af59ecf58f5f61fb7366622.png)
2.佛教与文学艺术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更是国人 闻所未闻的。中国人的时空观比较狭窄,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 外,圣人论而不议‛。而佛经阐述的无限时空,则为我们展现了极 为磅礴的气势。它那开放的思维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想象力。 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 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 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佛教典籍的体裁也 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即使 不从信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 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
顾恺之《洛神赋》
4.道教与古代文学艺术
(五)道教与中国文化
5. 道教与民俗:
中国百姓崇拜 神灵; 年俗:贴门神、 画桃符、请灶君、 迎赵公等。
门神 山神
灶君
财神
桃符
“三山国王‛主要是粤东地区及台湾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每年正 月初九,乡民将庙中的‚大王爷‛等6尊木雕偶像抬出来,初十全乡家家 户户摆牲祭祀,焚香烧元宝。十一日,将神像送回庙中。送回时可将神像 夹在腋下,或扛在肩上,还故意让神像相碰撞。游行结束时,将神像集中 在空地,抱着神像狠狠一摔,这叫‚舂老爷‛。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绳套住 偶像的脖子在地上‚五马分尸‛。这种方式,潮汕俗语叫‚卧石老爷(神) 愈食愈惊‛。据说是能够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烂,来年的运气越兴旺,只要 事后把神像修补完整就行了。
苦——“人生皆苦‛ 集——“烦恼惑障‛ 灭——“回头是岸‛ 道——“常乐我净‛
苦——“人生皆苦‛ 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可以说人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 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 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 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 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集——“烦恼惑障‛ 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欲望或‚爱‛是 带来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有时把‚贪、嗔、痴‛看作是万恶之源。 说由于有贪爱的欲望,并且对人生的道理无知(无明,或‚痴‛), 便产生追求金钱利益和名誉的思想和行动,达不到目的便产生嗔怒感 情,与别人发生冲突和争斗,从而烦恼丛生,不仅生前痛苦不已,并 且招致死后在‚五道‛或‚六道‛中轮回。佛教虽主张一切事物的生 灭、聚散是由因缘(各种内外条件)决定的,但也继承了古老的灵魂 不灭的思想,认为众生生前由于‚无明‛、‚贪爱‛等趋使,不可避 免地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善恶行为(‚造业‛),将导致死后灵魂在天 界、人间、畜生、饿鬼、地狱的‚五道‛(加上阿修罗——恶神,为 ‚六道‛)间轮回投生,不能从生死苦恼中得到解脱。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ce2a1f1bcc7931b765ce1558.png)
中国道教文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
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
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
《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
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七章 宗 教 信 仰(二)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七章 宗 教 信 仰(二)](https://img.taocdn.com/s3/m/d579280a453610661ed9f485.png)
道教的基本信仰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 “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 那里借来的,与老子的“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教认为,道是一个包容一切又生成一切的抽象无比的创 世物。道教认为人们只有清净无为,恬淡寡欢,才能体 “道”,老子是“道”的化身。 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元气生出清 微天、余禹天、大赤天,这就是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 清”。道教的三个最高神分别住在这三清天上,元始天尊 住玉清境清微天,灵宝天尊住上清境余禹天,道德天尊 (即太上老君)住太清境大赤天。他们把天上的道经秘籍 传授给人们,道教把道经称为“三洞真经”。 “三清”之下有“四御”,是道教的四位天神:一是玉皇 大帝,二是北极大帝 ;三是天皇大帝 ;四是土皇地祗”。 道教神仙中还有“王母娘娘”,“九天玄女”,“四值功 曹”,“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道教的产生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渊源大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1 、原始宗教和巫术。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有神力在起 支配作用,采取祭祀和祈祷等“巫术”来求得鬼神的保佑。 从事巫术的人叫“巫人”。人们认为巫人可以沟通人与鬼 神的关系。巫术被道教继承吸收。 2 、春秋战国产生的“方术”。鼓吹长生不老,炼丹采药。 通奇术叫“方士”。春秋战国以后方术非常盛行,秦始皇、 汉武帝都曾迷信方士,祈求长生不老。这种方术及其神仙 信仰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来源。 3 、阴阳五行学说。战国时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之 际已广为流行,这在《吕氏春秋》以及后来的道教经典里 都有体现,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 4 、黄老学说。道家把黄帝和老子当作道教的创始人,黄 帝和老子都主张以清净之术治天下,“道”具有神秘化的 倾向,道家的养生理论包含了长生的思想,这些思想都被 道教所吸收。到东汉时已出现了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的 “黄老道”,这就是道教的前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魁 星
神仙:魁星
旧时魁星阁、魁 星楼亦遍布各地。魁 星典型塑像为一赤发 蓝面鬼,一足立:于 鳌头之上,一手捧斗, 一手执笔(“魁”字由 “鬼”、“斗”组 成)。“魁星点斗, 独占鳌头”被视为读 书人应试获中之征。
(2)四御: 辅佐三清、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 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 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 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
四时气候。
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执掌人间寿天祸福。 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安排大地山河的女神。
(3)三官
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 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 帝又称“三元大帝”。由于三官职能与民众利害 密切相关,故而知名度很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广州的三元宫。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 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 派,正一道(天师道)主要流行在 江南和台湾省。
二、道教的教义
• 道教产生于中国本土,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 化紧密相连,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 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
深远影响。
(二)南北朝时期南北天师道和茅山
宗
南北朝时期,为了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道教也
要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寇谦之、陆修静、 陶弘景等人就是此时道教改革的重要代表。 由于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对道教的改革和充 实,道教逐渐成熟起来,使道教成为了为封建统治服务
的官方宗教。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与提倡。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2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原始道教阶段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原始道教阶段
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二者大约出现于同时,但领导者不同,纲 领不同,结局也不同。
• 太平道
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人张角,读过《太平经》。张角依据《太 平经》为主要经典,创立太平道,奉侍“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 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张角有两个弟弟, 张宝和 张梁,称为大医。张角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 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传播范围 很广,声势十分浩大。太平教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 一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渠帅”统领。 灵帝时期,朝政更加腐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公元184年, 张角以太平道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自称'黄天',其部率有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 (《后汉书· 灵帝记》)后太平道遭到残酷镇压,逐渐势衰消亡。
•
道教以“道”名教,是一种信仰“道”的宗教,或 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 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道”无 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宇宙间最原初、最根本的存 在,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最终依据。天地万物 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无极”,“一”就 是“太极”,“二”就是“阴和阳”,“ 三”就是 “天、地、人”,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 后回归自然。
正一道
• 元代建立,为争取汉人支持,对道教表示尊奉。龙虎山天 师道势力超过茅山宗。元成宗大德8年授第38代天师张与 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茅山上清、阁皂山灵 宝、龙虎天师),此后,南方各符箓道派逐步归于正一 (正一道,道士可结婚,可以有妻室)。 • 朱元璋亲取江南之际,积极争取正一道的支持。朱元璋当 上皇帝后,礼遇正一道高道。全真道隐仙张三丰受到明皇 帝的钦慕,明成祖又崇奉真武玄天上帝,也为武当全真派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天官唐尧 相传尧时敬 天爱民,上应天 相,以风调雨顺 被后人尊为天官。
地官虞舜 舜时民风 高尚,地不生 灾,故被尊为 地官。
水官大禹 大禹继承父志, 因势利导,治理 了空前的洪水灾 害,所以被尊为 水官。
神仙:魁星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 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 主文运(“魁”有“首”之意), 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 书人崇拜。
灵宝派
• 灵宝派创建于东晋末年,受上清派影响甚深。以传 《洞玄灵宝经》而得名,其创始人为葛洪之族孙葛 巢甫,所奉主要经典是《五篇真文》、《原始无量 度人上品妙经》。两部经典最为突出的是将儒家封 建伦理思想和修道密切相结合,要君、臣、民各安 其位,不准犯上作乱和参加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 又因其强调济世度人,修持方法也更简单易行。所 以很适合中上层人士的口味,获得了迅速发展。
三圣宫正面整块墙面上,镌刻着其书法极其飘逸的四个草书大 字——“道法自燃”,其周围的小字的内容正是老子的《道德 经》
• 丹鼎派的全真道注重内修、炼养而达到 长生的目的;符箓派的正一道则注重符 箓咒语、吃斋打醮。
三、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 尊神 • 神仙 • 护法神将
(一)尊神:是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 主要有三清、四御、三官、日月星宿、 四方神等。
上清派
• 形成于东晋,以专门传习《上清经》得名,原天师 道女祭酒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 神。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 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 • 上清派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以达到长寿,认为人以 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则老而可 壮。 • 其中已经没有了反映农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思想, 因而为封建统治阶级赞赏和接受。
全真道
•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69)。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 又称王重阳,陕西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 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金世 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东出潼关,
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
• 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 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1.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理论体系源于先秦老庄之学和秦汉 黄老之学,其神仙谱系的构成大量吸收了古代 民间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内容,而长生不老 的信仰则与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思想有直接的 渊源,同时道教的宗教形式如符咒、斋醮、符 箓 等也显然取自古代到汉末的民间巫术。此外,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和养生术也构成道教的重要 来源。
• 张鲁(张陵之孙)在巴、韩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扩大了 道教的势力。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五斗米道徒几万 户被曹操安臵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嵩山道士寇谦 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 茅山道士陶弘景等为代表。
(一)上清派和灵宝派在晋代出现
• 五代十国统治者也尊崇道士,维系并发展了道 教。 • 宋代实行儒、道、佛并用政策,继续崇道。北 宋末年,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从天师道而创神 霄派。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 “神霄雷法”,风行一时。宋徽宗自称神霄玉 清王下凡,热衷于制定道教节日,为神仙人物 加封赐号。 • 这一阶段,茅山宗一直在各派中占主流地位。 楼观道也有较大发展,其教义和方术受茅山宗 的影响。
(1)三清
• 玉清元始天尊,住清微天之玉清宫 • 上清灵宝天尊,住禹余天之上清宫 • 太清道德天尊,住大赤天之太清宫
居中者是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的意思为本源,开 始。“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天尊是对几位 最高神的尊称。左边的是上清灵宝天尊,民间造型 手持 “阴阳镜”,也称太上道君。右边的太清道德 天尊,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老子,太上老君。
• 曹操吸取东汉王朝的教训,对道教采取了镇压和利用、限制加 改造的两手政策,从此道教开始发生分化。一方面民间道教不 断发动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另一方面,道教逐渐与统治阶级 思想相结合,成为了贵族道教。 • 一些高层士族加入道教,将他们的思想带至其中,引起了道教 的思想和组织的变化。其中尤其以葛洪的著述,为道教构造了 以金丹之道为中心的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将道教的神仙方术 与儒家的纲常相结合,强调要长生成仙除了靠内修外养外,还 必须积善立功,以遵守封建统治秩序为根本。代表这一思想的 主要是上清派和灵宝派。
茅山宗
• 南朝的陶弘景(456—536年),因隐居茅山而自号华阳隐居, 他长期居住茅山,传授上清经法, 他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 例,采取佛道双修的态度,更进一步吸收儒、佛思想,充 实道教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 主张三教合流,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经过南北朝 时期的改造,遂使上层化的官方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 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独特文化体系。 从陶弘景开始,茅山实际上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们将这 以后的上清派称为茅山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南宋至明代初中时期道教分化和融
合
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出 现分化。南宋主要有正一派、上清派、灵宝派。金朝有太一道、
真大道、全真道等。元代时,真大道并入全真道;太一道、上
清派、灵宝派等并入正一道。 太一道 •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以符箓济人治病。卫 州的太一广福万寿宫内有“法水井”,人称“太一泉”,据称 饮之可治病,太一道师承较严,受箓的道士均须将姓改为萧。
第七讲 道教与中国文化
基本内容
• • • • • • •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道教宫观与道教名山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1.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理论广 泛容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和学术思想, 是古代宗教、民间巫术、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及道家思想等汇聚、融合的产物,带着鲜明的 中国特色。
南北天师道
• 南北朝时期,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年)在魏太武帝 和宰相崔浩的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 道教”,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 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 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