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是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研究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材分为七个单元,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经典、现代文学作品和写作技巧等方面。
二、教材特点1. 多元文本:本教材不仅包含了古代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论语》等,还涵盖了当代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文章。
通过多元文本的选取,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知识延伸: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相关的延伸知识,如文言文赏析、写作技巧等。
通过延伸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巩固研究内容,培养综合语文能力。
3. 强调实践应用:教材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写作训练、朗诵、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1. 单元一:古代文学经典赏析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的赏析和研究。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经典,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单元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该单元选取了多篇现代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和主题。
通过研究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提高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
3. 单元三:写作技巧训练该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教授写作技巧和范文指导,引导学生撰写不同类型的作文。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 单元四:诗词鉴赏与写作该单元引导学生研究和鉴赏古代诗词,并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通过研究古代诗词和创作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单元五:现代阅读经典与写作该单元选取了多篇现代经典作品,如《小兵张嘎》、《小燕子和小蛇》等,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
6. 单元六:多媒体语言文化艺术该单元引入了多媒体语言文化艺术的内容,通过观看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二)检查课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
2、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
豁然俨然阡陌造诣
3、熟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①舍弃。“便舍船”②房子。“屋舍俨然”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向:①以前。“寻向所志”②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课文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从《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四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从中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并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灯笼》一文,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
小小的灯笼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而且寄寓了作者赤诚的情感。
“写作”要求“学习仿写”。
仿照学习过的课文或其他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写作,学习它们所运用的体裁、题材、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
通过假设情景、综合实践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随机应变、巧妙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境况,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措施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由课本延伸到生活。
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展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如图片或视频,展示文章中所提及的民俗风情,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
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概要简析《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
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2.疑难讲解①本文说明顺序的条理性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体说明。
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间的说明顺序上,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二、编写意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研究,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这一安排贯彻了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文体研究”的主线。
这几篇游记都是比较新的课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
《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
《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
《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人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将这样几篇纪行组合在一起,有助于展示纪行自由多样的特点,打破语文讲授中对XXX的一些刻板印象。
另外,我们在写景散文和XXX的讲授中经常强调“融情于景”“写景抒情”,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仅强调这一点,无疑是矮化了XXX这一文体。
纪行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在,优良的纪行往往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
纪行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树立,这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不是为纪行的一个常用标准。
然而,纪行的内在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此为中心向哲学、历史、道德、科学、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向拓展,以其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八年级下册语文书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材之一,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该语文书的内容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首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内容安排合理。
整个语文书共分为七个单元,分别是《古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诗词赏析》、《现代诗词赏析》和《散文赏析》。
这些单元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学的源流,感受到文学的变革和发展。
同时,这种内容安排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学习这本语文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史、主要作家和作品等;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通过课文和文学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4.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潜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阅读材料和文学赏析,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其次,它强调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和作文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进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注意情感教育。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体验。
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能力。
最后,要注重多元评价。
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还要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八年级下册语文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材,它的内容安排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独特。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备课及教学建议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备课及教学建议一、教材编写思路本册的编写思路与本套教材前三册一脉相承:首先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在教材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究有机渗透、自然融入;其次,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就八年级来说,既有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语文能力培养,也有针对不同文体(科普作品、演讲、游记等)的读写方法的训练;最后,着力打造“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二、教材内容构成三、“阅读·写作”单元本单元是八年级唯一一个以人文主题组织的现代文读写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四篇文学作品(一篇小说,一首现代诗,两篇散文)。
其共性在于:(1)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的民风民俗,有助于学生体会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都能按照表达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3)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思,语言富有表现力。
其中“按照表达的需要使用表达方式”这一点,关键不在“综合”,不在“多种”,而在“根据需要”。
因为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存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情况,关键在于按需使用,用得恰当。
比如小说《社戏》以记叙为主,但同时也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篇幅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于表达方式合理使用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本单元,也适用于其他单元的课文,比如《大雁归来》中浓重的抒情色彩,《核舟记》中大量细致的描摹,《壶口瀑布》中精当的议论,《卖炭翁》以记叙为主、描写极精简、没有任何直接抒情议论语句的写法,都是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需要做出的合理安排,值得分析品鉴。
个性:《社戏》:(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理解“我”口中的“好豆”“好戏”。
这是本文传统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均有涉及。
(2)阅读删节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思。
这是本套教材新开发的教学点,删节部分写“我”成年后在剧场看戏的经历,与儿时的看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于两种生活状态的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儒家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有杜甫、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句式,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庄子〉二则》中的《北冥有鱼》描述了神奇莫测的鲲鹏的形象,以及鲲鹏迁徙到南海要“以六月息”,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反映了两人敏捷的思维。
《〈礼记〉二则》中的《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说》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唐诗二首》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卖炭翁》通过写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
“写作”的内容是“学写故事”,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围绕中心写出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以和为贵”,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探寻“和为贵”的真谛,培养“和”的理念,“名著导读”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讲解了摘抄和做笔记的读书方法。
“课外古诗词诵读”提供了四首古诗词,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课文。
2.能够理清叙事类文章的情节,把握中心,掌握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的道理。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优质课。
这篇课文描绘了大雁归来时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鸟类的迁徙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迁徙特点和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迁徙特点和习性。
2.难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大雁的迁徙特点和习性。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
3.观察法:学生观察大雁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雁的特点和迁徙行为。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迁徙特点和习性。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雁迁徙的意义和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
4.观察实践:学生观察大雁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大自然的爱与敬畏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阅读理解、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三个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计划五篇
部编版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计划五篇部编版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全班有学生们58人,其中优秀生18人,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18人普遍阅读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写作水平较高。
但是优秀生之间也有差距,差生5人,这五人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阅读写作差,但普通话还不错,二、教材分析:教材共有课文32篇。
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4篇。
课文的编排,围绕训练重点设计了一个大体的序,注意训练的整合性,螺旋上升,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
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再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在略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略读提示”。
在每组课文之后编排了“积累运用”。
社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他们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按一定的顺序写》,分别安排在二、五组中。
1、导读。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注意问题。
2、课例。
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3.阅读并写出例子。
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对训练重点的总结和归纳。
这些训练项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了训练中对语言的理解、感知和积累,突出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积累运用。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1.单词训练一直是中学的一个重点。
在中低年级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查字典、联系语境和现实生活的方法,准确理解单词,尤其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中学阶段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要切实培养学生们写文尤其是写记叙文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材以古代诗词、成语、故事等形式,展现了“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培养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和”文化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诗词、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相关的诗词、成语、故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和”文化的内涵,能够运用相关的诗词、成语、故事等。
2.难点:如何将“和”文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和”文化的历史渊源、诗词、成语等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诗词、成语、故事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呈现相关诗词、成语、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二教时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具体研习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1篇)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1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简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
《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曰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
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
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三、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本次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欣赏古典诗词的热情,在有针对性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审美水平。
《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舞台,以展示他们在诵读、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
因此,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我校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大都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为考试而背诵,考完后大多忘记了,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不够扎实、不够深厚。
大部分学生学习诗歌的方式比较单一,甚至仅仅局限于背诵,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歌美的发现更是少之又少,鉴赏与审美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三、教学设想“漫步古诗苑”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生活”系列,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古诗之美。
课本要求学生在“诵古诗、品古诗、辑古诗”三个活动中任选其一完成,有余力的也可以都做。
新教材培训会中指出,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学习方式重视活动、任务、探究,强调活动式学习、任务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
学习目标应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我想,设计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给予学生自主展示个人特长的机会,更要激发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古典诗词。
我希望在这节活动课上,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以及对诗词多种艺术形式的赏析,带动学生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多积累古典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重点)2、通过诵读、演唱、绘画、书法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大雁归来的散文,作者通过描绘大雁的归来,表达了对故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同时也能了解到大雁的生活习性,提高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掌握。
但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和自然生态的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知识的普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提高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雁的生活习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4.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5.知识拓展: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普及自然生态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单元目标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
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
《大雁归来》语用型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雁归来》语用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节选自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著作《沙乡年鉴》。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都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语言上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四篇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大雁归来》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作者看起来是在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而且形象地阐明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道理。
本文的译者侯文蕙是青岛大学的一名教授,长期从事美国史、美国环境史教学与研究。
《沙乡年鉴》的翻译让她成为了最早把西方的环境理论通过翻译著作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目的是为了唤起国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相比较其他人的译文,她的教授苏珊·弗莱德评价说:她在译文中注入了一种对自然的爱,和一种对利奥波德所描述过的许多地方和环境的亲切感,并融入了她从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学中所获得的鉴赏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了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已有所了解,本单元两篇教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学习也让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学习要点、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学生初读课文后容易将其当成一篇介绍大雁生活习性的事物说明文,而对于传递的“自然共同体”的“大地伦理学”思想往往理解不到,思考还是浮光掠影,只停留在表面。
所以我根据本文课后的预习提示: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
课文目标设定为,1.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2.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
【教学目标】1.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主题与题材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主题广泛而深入,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教材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多个主题领域,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
这样的主题与题材选择,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德育渗透与教育目标本教材在德育渗透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每个单元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语文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
教材的教育目标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单元结构与内容概述本册教材以单元为组织形式,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结构。
每个单元包含若干篇课文,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教育价值。
教材通过导语、课文、注释、练习等多个板块,全面展示了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
单元结束时还有总结性的回顾和拓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四、阅读能力培养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课文,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如何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如何分析评价作者观点等。
教材还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多样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五、表达与交流实践本教材注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材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写作技巧与方法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在写作技巧与方法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训练。
教材通过范文引路、写作指导、实践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构思立意、如何选材组材、如何谋篇布局等。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七、语言文字审美情趣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阅读策略: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课文:
1、社戏;
2、回延安;
3、安塞腰鼓;
4、灯笼
写作: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科技之光(说明文单元)
阅读策略:把握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课文:
5、大自然的语言;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7、大雁归来;
8、时间的脚印
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养性怡情(文言文单元)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句式。
课文:9、桃花源记;10、小石潭记;11、核舟记;
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
写作:学写读后感
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推荐:《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课外古诗词诵读4首: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第四单元:思想光芒(活动探究单元)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阅读策略:了解书信和演讲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思想,获取有益的启示。
课文:13、最后一次演讲;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江山多娇
阅读策略:阅读游记,了解游踪,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文:
17、壶口瀑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9、灯勃朗峰;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情趣与理趣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课文:
21、《庄子》二则;22、《礼记》二则;23、马说;
24、唐诗二首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平凡是世界》——路遥
《名人传》——罗曼˙罗兰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