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教法阅读教学中的散点式提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
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和方法。
一、提问要素1.具体明确:提问应该具体、明确,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的情况。
例如,可以询问文章中某个词汇的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中的关键信息等。
2.针对学生:提问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能力,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难度的提问。
提问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逐步扩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3.层次分明:提问应该分层次进行,从表面到深层逐渐加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
例如,可以从感性认识出发,先问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再引导学生逐个深入分析,探究文本细节和背后的含义。
4.引导思考:提问应该引导学生合理推理和思考,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思维潜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问题的答案。
例如,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发现新的视角和理解方式。
二、提问方法1.概括式提问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文章开头或结尾,适合对学生的整体理解进行考查。
例如,可以问学生从文章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或对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有哪些体会。
3.对比式提问法:这种方法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段落或不同作者的看法和观点,或让学生对比不同事件的异同点。
4.开放性提问法:这种方法适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兴趣。
例如,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和思维,探索文本未有涉及的领域和观点。
三、提问技巧1.提问要适当:提问的数量和密度要适当,过多和过于频繁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无聊,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避免给答案:提问者要尽可能避免在提问中直接或间接地给出答案,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推理。
3.鼓励学生回答:提问者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策略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有效提问策略:1. 开放性提问:这种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总结。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会做出什么决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去思考,并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用心。
2. 细节性提问:这种问题侧重于细节的把握和分析。
通过对文本中的具体事实和细节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例如:“文中提到了哪些细节?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寻找文本中的线索和依据来回答,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探究性提问:这种问题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通过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个角度来写这个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并从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4. 分析性提问:这种问题侧重于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文本要素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例如:“你认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对他的命运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整体框架。
5. 比较性提问:这种问题侧重于学生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和对比。
通过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中的细节和主题。
例如:“这个故事和你之前读过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归纳,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含义和主题。
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技巧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
阅读教学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选择,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所以我在教学实践当中,尽量使提问更具有艺术性。
(一)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俗话说“有的放矢”,才能命中目标。
阅读教学的问题也是如此。
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重点,抓准难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这样教学的目标明确,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也更容易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
比如在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课时,课文的结尾有这样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也正是范仲淹的伟大政治抱负,即全文的重点,在设计提问时我就抓住了这一点展开“我们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思想?对你有什么启发?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成语,俗语,名言警句?”这些问题的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又如在讲授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文末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死了”一词就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结局。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孔乙己的死因就是教学中的难点,而死因背后所揭示的社会根源则是本课的重点。
所以教师明确了这一点,有针对的提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没死?为什么会死?”这些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解决问题十分踊跃,在互相的讨论中,挖掘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这一主题。
(二)“曲径通幽”巧提问课堂的提问直来直去,学生就会感觉无味,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多动脑筋,就可以巧设问题,所谓“迂回”达到目标。
即在提问的角度加以变化,让思路转弯,从问题的侧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阅读教学中,教师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比如在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总是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也爱我们的祖国,为什么面带微笑呢?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马上想到写作背景,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烈的爱国深情,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优美的诗句,这就是“曲径”也“通幽”,如果直接提问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1.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特别的答案。
如:“你怎么看待这段文字?”、“这个人物特点有哪些?”、“你认为古诗词中的意境是什么?”等。
2. 封闭性问题:通过封闭性问题可以确保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
如:“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是什么成分?”、“你知道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年代吗?”等。
3. 推理性问题: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信息、逻辑等,推断出可能的结论和答案。
如:“这个人物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会是什么?”等。
4. 引导性问题:通过引导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这段文字中的意象是什么?”、“这个词语和哪个词汇有联系?”等。
5. 评价性问题:通过评价性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检验其掌握程度。
如:“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文笔如何?”、“你觉得这位作者的观点正确吗?”等。
6. 挑战性问题:通过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
如:“你能否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这个观点?”、“你能否从另一个角度阐释这个人物的特点?”等。
发散式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散式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当前教学教师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换。
特别在阅读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技术,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因为这已经涉及到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
所以,让学生能大胆地、发散武地表达己见,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环境。
唯其如此,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充满主动的探究热情。
由此,我们提倡让学生发散式提问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
关键词:发散式;提问;阅读教学;应用如何让发散式提问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呢?一、共享教学资料。
形成学习氛围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给学生“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教师还要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公开备课资料,组织思想争鸣师生共同占有备课资料,公开《教参》。
这体现了教师的自信,也体现教学的民主,更重要的是学生又拥有了其他的阅读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的经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结论。
同时,师生通过鉴别、取舍和消化,能研讨文章更为深层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想争鸣的环境。
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具备探索真理的勇气了。
老师更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的拓展思维,大胆假设,然后细心验证其存在合理与否。
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这样提问: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学生对这一假设问题很感兴趣,一部分有理有据的认为能,原因是焦仲卿是一个重情有义的男子,最后都可以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原因是面对母亲对儿媳的挑剔,他只能长跪告母,当母“棰床大便怒”他只能“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在封建家长制下他对母亲的反抗和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力量很薄弱,只能是潜意识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探究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
要想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和提问策略。
1. 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可以有多种回答方法和答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在讨论一个故事情节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主人公会做出这个选择?”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找作者的意图和故事中的人物动机,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 想象性问题想象性问题是指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象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讨论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字时,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是这个景色中的一个元素,你会怎么感受?”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理解和描绘文中的景色,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和阅读的趣味性。
3. 深入细节问题深入细节问题是指针对文章具体细节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并掌握具体内容。
在讨论一个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问:“文中提到的人物有哪些特点和性格?”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仔细阅读,并且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4. 比较对照问题比较对照问题是指通过对比和对照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属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和主题。
在讨论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问:“这两篇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文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对文字之间关系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5. 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是指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
在讨论一个道理或寓意时,教师可以问:“作者写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找到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关键。
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文内容。
一、要素:1.问题的针对性:问题要具体明确,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问题的层次感和深度: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发展。
可以从基础事实了解开始,到事物关系和内涵等深度问题。
3.问题的逻辑性:问题之间要有逻辑上的顺序和联系,能够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整个课文的脉络和内涵。
4.问题的启发性:问题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二、方法:1.肯定和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阅读课文,观察课文中的事物特点、描述细节等,然后提出一些与观察相对应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例如:“作者描述了什么?有哪些细节让你对这个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2.引导性的判断和推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作出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从文本中推导出一些暗示和含义。
例如:“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个人物?这是作者对这个人物的什么评价?”3.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和归纳,从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课文中出现了几个类似的情节?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些情节对于课文的主题有何作用?”4.寓意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寓意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寓意?整个课文背后有什么特殊的时代背景?”5.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和见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
例如:“你觉得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其他的可能性?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改编故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
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本中的知识和信息,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提问的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提问策略。
一、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有多种回答方式,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度。
例如:文中的主题是什么?举例说明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引导性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文本的某一方面,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例如:请你关注文中的细节内容,这些细节与文本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三、追问式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个观点或事实。
例如:你认为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如何?请解释一下。
四、比较性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的观点或事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例如:请比较文中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五、预测性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或结局,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预测能力。
例如:你认为故事的结局会如何发展?为什么?
六、评价性问题:这类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个观点或事实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例如: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一、有效提问的要素1.针对性:提问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有所进步。
2.启发性: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引导性:提问要有引导性,以便使学生得到启示和指导,发现自己掌握不足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而加深记忆和理解,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
4.多样性:提问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提问,包括开放性的问题、封闭性问题、超前性问题、经典问题等,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和经验。
1.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指不限制学生回答的范围和方式,这种提问针对的是较为宽泛的问题,通常涉及复杂情况,有非常多的答案和方法,是激发学生思维、开拓思维的最佳方法。
开放性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2.封闭性提问封闭性提问是指限制学生回答范围和方式,固定问题答案的方法,通常是对真假、是非、细节、事实等问题进行特定的答案限制。
封闭性问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超前性提问超前性提问是指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未知情况、推理未见事情的方法,帮助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发掘课文的意义,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4.分步提问分步提问是一个渐进和渐进的过程,可将一个问题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逐步引导学生思考。
它适用于邏輯或复杂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且逐步深入。
5.引导性提问引导性提问是通过帮助学生想到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回答的方法。
引导性问题通常涉及到一些广泛的话题,需要学生的思维和联想来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也是一个基于学生知识和兴趣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有效的提问要符合以下要素和方法:要素一:针对文本有效的提问首先要针对具体的文本,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内容。
可以从文本的主旨、结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
例如:-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人物形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要素二:启发思考有效的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他们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发现更多的含义。
例如:-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么安排文章的结构?- 如果你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你觉得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深层的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素三:多角度观察例如:- 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 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哪些启示?-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方法一:提问技巧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想象;也可以使用疑问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冲突。
方法二:引导讨论除了提问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组的讨论,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思考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观点,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并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方法三:问答结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将提问与回答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引导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
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或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澄清,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思考和多元思维能力。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从而使提问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将介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一、要素1. 针对性提问应该针对具体的文章内容或者阅读任务,具体到文章的某一段落、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语,使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针对性。
2. 渐进性提问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能够逐步领会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要旨。
3. 合理性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太宽泛或者太狭窄,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多样性提问要多样化,既可以是具体问题,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进行思考和回答。
5. 目的性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方法1. 识别信息提问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信息的识别和推测,比如询问文章的细节、事实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2. 概括主题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和归纳,也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探究意图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言外之意或者深层含义,可以是对作者意图的探究和推断,也可以是对文章的隐含信息和暗示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4. 分析结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组织进行分析,可以是对文章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探讨,也可以是对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组织和表达方式。
5. 思辨问题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和讨论,可以是对文章观点的评价和思考,也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批判和反思,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一、有效提问的要素1. 针对文本内容:提问要围绕文本内容展开,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启发思维: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回答问题。
3. 多元角度:提问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 层次分明:提问要有明确的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5. 引导推理:提问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思维活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综合能力:提问要兼顾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对情感态度的分析、对文化背景的把握等多个方面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
1. 事实细节提问:问答型提问,考察学生对文本细节的理解。
例如:文中提到了哪些细节?人物做了哪些事情?场景描写了哪些细节?2. 推测判断提问:要求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线索,进行推测和判断。
例如:你能推测出这个故事的结局吗?你认为文中的人物为什么这样做?3. 分析评价提问: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例如: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怎么样?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例如: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例如:你能用一个词或短语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吗?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6. 创造想象提问: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进行文本的延伸和想象。
例如:如果你是这个故事的作者,你会改写故事的结局吗?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或主意?1. 对于叙事文本:- 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故事的背景是什么?与主人公的遭遇有何关系?-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什么?为什么?2. 对于说明文本:-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为什么?- 文章有没有提到相关的例子或数据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文章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3. 对于议论文本:-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你同意吗?- 作者提出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这些论据有效吗?- 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为什么?通过以上的要素与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阅读教学中的散点式提问
贵州教师考试网|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初中语文教材教法:阅读教学中的散点式提问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为了避免课堂提问的碎多滥浅现象,不少教师主张一节课只提出一两个主要的大问题,纲举目张,突出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看似零散细碎的提问方式是否还具有教学价值呢?我把前一种提问方式称为主干式提问,后一种称为散点式提问,本文论述的对象就是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散点式提问。
一、散点式提问概要及意义散点式提问包括两类。
一类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意安排或临时提出的零散的提问。
这类散点问题是由主干问题辐射出来的若干小问题,围绕主干问题有序地穿插在课堂内,起到激发兴趣、启发思考、串联课堂、拓展深化、活跃气氛等作用。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我设置的主干式问题是:从全文看,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哪些含义?联系课文和你的生活体验,你体会到哪几种思想感情?围绕第一个主干问题,学生一时难以深入,教师可以问一问:花儿只是花儿吗?以此来激活思维。
学生回答"花儿"还指爸爸的生命,"落了"即指生命的结束,找出了爸爸去世前的多处伏笔。
根据学生回答中"花的凋零颓败这一死亡的暗示"插入散点提问:爸爸爱花说明了什么?然后再顺势插入:爸爸爱"我"吗?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的教育理念、对"我"的爱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学生挖掘出题目更深的含义铺路搭桥。
围绕第二个主干式问题,当学生回答体会到作者"与童年告别的伤感""成长的痛与责任感"时,我提出的散点问题是:你渴望长大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将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无论是备课中有意安排还是课堂上临时提出的散点式问题,都要求老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是后者,对老师随机应变、急中生智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十分强的工作,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问环节了,尤其是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提问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有效性,是我所关注的问题。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1.提问方式提问方式的正确性和针对性,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高低的主要因素。
对象审视法当我们针对某篇文章进行提问时,首先要利用“对象审视法”去确认提取问题的对象。
在针对性方面,应抓住文章中的突出内容、难点内容、重要内容、关键内容等方面,注意内容全面、层次分明。
提问针对组合法在提问方式上,应尽量体现“目的性”和“系统性”。
在问询中,要把模糊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要把片面的问题整合成全面的问题;要把错综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和处理;要把牵涉比较广泛的问题分类处理等。
2.提问类型有关分类问题是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
有关类别问题以分类别问题为例,当我们谈到某些抽象的词时如:“爱情”“友谊”等,学生一般很难针对这种东西进行细致辨析。
可采取“类归类”或“类比类”方法,就像这种问题的解决:根据文中的“崇尚自由的爱情”将这种爱情归为什么类别的;或是通过与与之相类似的内容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问题。
有关直接难题直接难题是指那些直接提出来要阅读的关键事项,学生容易对这些问题恍惚失措。
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我们应尽量用目的性强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一步步跳跃从这个问题中发掘并阅读到文章主要论点、具体事实等信息。
3.提问策略针对性强的策略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般性问题“一般性问题”是主要的策略之一。
在阅读全文前,应该从总的思路上提出一些概括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文章。
总集中格式以“总集中”格式的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在阅读全文后提问“文章的内容中,究竟是叙述性、议论性、说明性的。
请分别举例说明。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有效提问要素包括问题类型、问题引导和问题深度,并配合相应的方法进行提问。
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的探讨:一、问题类型1.事实性问题:要求学生直接从文章中找到对应的信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全文第几段提到了……?”2.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比较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对比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与第一段相比,第二段中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吗?为什么?”4.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和发表个人观点,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例如:“你对文章中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二、问题引导问题引导是指问题的设计和提问方式,可以通过开放式、封闭式和提示式等方式进行。
1.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和发散思维,拓宽思维空间。
例如:“你能举出与文章观点相反的例子吗?”2.封闭式问题:引导学生集中和准确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掌握程度。
例如:“全文中,对文化建设的看法主要有哪些?”3.提示式问题:通过给出一定的线索或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并提供答案。
例如:“你能通过前面提到的细节推断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吗?”三、问题深度问题深度是指问题的层次和深度,可以从浅到深、由表及里依次提问,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表层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文字表面信息的掌握程度,如事实、观点和论据等。
例如:“全文中的观点主要有哪些?”2.意义问题:要求学生从事实和观点中寻找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创新问题: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和知识中进行联想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例如:“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解决方法?”四、方法1.提问前引导:通过导读、展示图片、绘画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
有效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有效提问的要素1. 针对性在阅读教学中,提问应该是有针对性的。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具体而明确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文本的内涵。
2. 层次性提问应该有层次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可以从直接理解到深层理解、从事实问题到思维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 互动性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激发思考1. 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自由发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可以问:“你认为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你觉得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主题?”引导性问题是指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信息和内涵。
可以问:“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到震撼?”“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吗?”系统性问题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课文的内涵和含义,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问:“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通过作者的描写展现出来的?”“这种性格和情感对整个故事情节有怎样的影响?”三、提问的策略1. 多样化提问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不断丰富提问的形式。
发散式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散式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当前教学教师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换。
特别在阅读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技术,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因为这已经涉及到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
所以,让学生能大胆地、发散武地表达己见,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环境。
唯其如此,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充满主动的探究热情。
由此,我们提倡让学生发散式提问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
关键词:发散式;提问;阅读教学;应用如何让发散式提问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呢?一、共享教学资料。
形成学习氛围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给学生“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教师还要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公开备课资料,组织思想争鸣师生共同占有备课资料,公开《教参》。
这体现了教师的自信,也体现教学的民主,更重要的是学生又拥有了其他的阅读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的经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结论。
同时,师生通过鉴别、取舍和消化,能研讨文章更为深层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想争鸣的环境。
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具备探索真理的勇气了。
老师更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的拓展思维,大胆假设,然后细心验证其存在合理与否。
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这样提问: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学生对这一假设问题很感兴趣,一部分有理有据的认为能,原因是焦仲卿是一个重情有义的男子,最后都可以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原因是面对母亲对儿媳的挑剔,他只能长跪告母,当母“棰床大便怒”他只能“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在封建家长制下他对母亲的反抗和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力量很薄弱,只能是潜意识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深化理解、解析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提问方法,已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教学技能。
一、有效提问的要素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有效的提问应当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当让学生学习“玩具祖传”的文本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文中的玩具都是祖传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祖传玩具的理解与认识。
2.激发学生责任感例如:当教师让学生读一篇文章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文中讲述的是什么?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提问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广泛和有效。
例如:当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是什么?是否与你们的人生经历有所共鸣?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热情、自信和自主地表达自己。
1.启发式提问法启发式提问法是指通过提出起伏跌宕、思维跳跃、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例如:当让学生学习“草原上的一幅画”时,教师可以提问:“草原上的生物有哪些?这些生物的生活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动物和自然的宏伟场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范围。
递进式提问法是指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递进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提问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针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对于提问,教师在制定问题时应考虑以下要素与方法:一、要素:1. 有效性:提问应能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性,不能仅仅是死记硬背的“肺活量”性质的问题,而是要注重学生的答案能否揭示文章的含义。
2. 高效性:问题应该切中要害,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和核心,适时给出暗示,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 多样性:问题的类型要多样化,可以包括细节题、主旨题、观点题、推理题等,将问题的范围从表层延伸到深层,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理解文章。
4. 引导性:问题要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问题自身的引导,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能找到相关的证据进行支撑。
二、方法:1. 导入式提问:可以通过在课前导入时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激发思考的欲望。
例如:“你最害怕的事是什么?”引出课文《最害怕的事》。
2. 结构导向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框架和脉络。
例如:“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等。
3. 概括式提问:通过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概括性回答,一般要求学生以1-2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旨或核心观点。
例如:“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或“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
4. 比较对照式提问:通过问题要求学生对文中事物进行比较或对照,帮助学生分析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并从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例如:“文章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异?”或“作者通过对比展现了什么?”5. 推理式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推理,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预测或下结论。
例如:“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局会是怎样?”6. 进一步解读式提问: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分析文章的隐含意义和符号象征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
有效提问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素与方法。
一、有效提问的要素1. 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问题必须与阅读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
3. 问题要具有合理性:问题应该具有一定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4. 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问题不能只有一个答案,要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思维发散。
5. 问题要具有连贯性:问题应该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帮助学生从表层信息逐渐深入到深层次的含义。
6. 问题要具有启示性: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阅读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和价值观。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1. 事实性问题:通过询问文章中的事实细节,引导学生直接理解文本表面信息。
例如:“文中提到的主人公是谁?”2. 推理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从已有信息推断出未知信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例如:“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3. 比较性问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不同观点、不同情节等,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文中的主人公和你生活中的哪位人物有相似之处?”4. 评价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评论,培养他们的审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是否合理?为什么?”5. 深层理解问题:通过深入挖掘文章的含义和主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三、有效提问的技巧1. 渐进式提问: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引导学生慢慢深入思考。
避免一次性提出过多复杂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应对。
2. 学生互动:通过鼓励学生互相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为了避免课堂提问的碎多滥浅现象,不少教师主张一节课只提出一两个主要的大问题,纲举目张,突出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看似零散细碎的提问方式是否还具有教学价值呢?我把前一种提问方式称为主干式提问,后一种称为散点式提问,本文论述的对象就是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散点式提问。
一、散点式提问概要及意义散点式提问包括两类。
一类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意安排或临时提出的零散的提问。
这类散点问题是由主干问题辐射出来的若干小问题,围绕主干问题有序地穿插在课堂内,起到激发兴趣、启发思考、串联课堂、拓展深化、活跃气氛等作用。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我设置的主干式问题是:从全文看,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哪些含义?联系课文和你的生活体验,你体会到哪几种思想感情?围绕第一个主干问题,学生一时难以深入,教师可以问一问:花儿只是花儿吗?以此来激活思维。
学生回答"花儿"还指爸爸的生命,"落了"即指生命的结束,找出了爸爸去世前的多处伏笔。
根据学生回答中"花的凋零颓败这一死亡的暗示"插入散点提问:爸爸爱花说明了什么?然后再顺势插入:爸爸爱"我"吗?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的教育理念、对"我"的爱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学生挖掘出题目更深的含义铺路搭桥。
围绕第二个主干式问题,当学生回答体会到作者"与童年告别的伤感""成长的痛与责任感"时,我提出的散点问题是:你渴望长大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将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无论是备课中有意安排还是课堂上临时提出的散点式问题,都要求老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是后者,对老师随机应变、急中生智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类散点式提问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产生的,有别于主干式问题的小问题。
与教师的提问相反,学生提出的常常是对其本人来说悬而未决的具有真实问题意义的真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图式出发,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水平参差不齐。
重视并解决这类问题,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生提出的散点问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疑惑所在,还有助于突破常规阅读教学思维模式,从新鲜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丰富教学内容。
即使是幼稚可笑的问题,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经验上的缺漏,从实际出发,掌握好课堂的起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产生问题,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切人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体系中,而不只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和路线来定向感受和思考,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这类问题的解决则为学生同化、顺应新旧知识经验搭建平台,有利于生成新的知识经验体系,有利于产生更为积极的兴趣和态度,还有利于提高质疑能力。
例如学生对《最后一课》提出的几个散点问题: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我"迟到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没有批评"我",而只是很温和地让"我"坐好?"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一句,既然谁都不注意,小弗郎士怎么注意到了?是不是作者写得不好?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称呼他的学生也说"我的朋友们啊"?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看起来并无多大意义,仔细研究却非常有意思,就如"谁都不注意"这一问题涉及的是创作视角的问题,作者用的是第一人称,从小弗郎士视角来看来想,而在此处用的却是第三人称,学生所质疑的"不好"是很有道理的。
二、散点式提问的类型与组合原则教师设计的散点问题根据功能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过渡式在两个教学环节之间,一个主干问题与另一个主干问题之间,或者在一个主干问题内部的两个要点之间,教师铺设一两个散点问题,以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
比如《岳阳楼记》一课,由写景部分进入议论部分的研读之前,可以先问问:"面对岳阳楼的不同景色,迁客骚人有怎样不同的心情?"然后再提出主干式问题探讨古仁人之心、作者之心与迁客骚人之心的不同。
2.伏笔式散点式提问也可以如同作文伏笔一样,为进入深度探究作铺垫,答案的意义体现于主干式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比如上《阿长与山海经)时,老师首先提问:阿长是谁?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问题,从阿长称呼的由来到她的身份都有助于解答主干式问题:鲁迅对阿长前后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并最终使学生探寻到鲁迅创作此文的思想感情。
3.迁移式通过散点问题,将课内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地迁移。
例如《老王》一课,在分析了老王这个人物之后,可问问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善良可敬但在社会中却处于弱势的人,这是由内而外的迁移;同时又可以由"你如何看待像老王这样的人"这一散点问题,回归到课文中,讨论主干问题杨绛是如何看待老王的,并深入分析"愧作"的含义及原因,这是由外而内的迁移。
一堂课的导人问题也常常可以是这类由外而内的迁移式问题,比如(端午的鸭蛋)这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问:端午节快到了,你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由此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4.启发式当学生的思路拘泥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主干式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教师可以设置启发性的散点问题,帮助学生突破狭小的圈子通往开阔地。
比如上文提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只是花儿吗",就属于这一类。
又如《威尼斯商人》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一个主干式问题是:"鲍西娅是如何赢得这场官司的?提示:在与夏洛克的应对中有三处伏笔,这些伏笔都得到了照应。
"学生只找到了两处,于是给出启发式问题:夏洛克涉嫌谋杀公民的罪名从何而来?于是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三处,切实感受到了鲍西娅的智慧。
5.补充式所谓补充式问题就是对主干问题具有补充性质的问题。
前面提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爸爸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里?"这一类问题属于补充式。
通常关于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的提问也属于这一类。
6.混合式有些散点问题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功能,并难以区分主次的,可以称为混合式。
例如(枣儿)一课,我补充了叶赛宁的诗《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设计了散点问题让学生说说其中"老枫树"的含义,老枫树是故乡的象征,是诗人乡愁的寄托物,甚至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诗句"唯有老枫树单脚独立,守护着天蓝色的俄罗斯"与文句"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颇为神似,不会令远离故土的人"迷路"。
所以这既是一个补充式问题,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是伏笔式问题,为学生解答枣树及枣儿的象征意义铺路;还兼有开启学生思路的作用。
是为混合式。
教师除了自己设计问题外,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既然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提问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不再需要老师来提问。
一堂课也可以完全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贯穿,这些问题可能多数都是散点问题。
对有些课文我们曾采用旁注式教学法,就是学生在赏析、旁注后,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提出一个学生本人认为最有意义的真问题。
由于此类问题的零散性,课堂时间又很有限,教师要精心选择,穿针引线,高效地组织好这些问题。
组合散点式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多数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
但是班级教学的局限性,使我们在课内只能尽量做到面向多数。
对于学生提出的散点问题,教师要选择出现频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满足多数学生的求知需求,同时也要兼顾文本本身的特点。
对于没有提出这些问题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没有被纳入到课堂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后与问题的提出者交流意见,也可以在作业平台上与之对话。
2.统一原则课堂对话不能漫无目的,讨论的问题亦有主次之分。
根据课程的需要,教师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置教学目标,以目标为依据来统一散点问题。
生动高效的对话交流围绕目标展开并掀起高潮。
学生的提问中也可能存在主干式问题的雏形,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教师要围绕主干问题选择并组织散点问题,避免课堂的散乱与低效。
教师还可以把学生提出的散点问题整合、转化为主干问题。
3.连续原则"提问要使问题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学生在思维之前,必须有一情境,有一个大的范围广泛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思维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的活动。
"在统一原则的前提下,教师找到学生提出的散点问题的内在联系,予以合理排序,使之串联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以确保学生思维活动流畅,教学过程也顺畅自然。
一堂课既有支撑课堂的主干问题,又有丰富课堂的散点问题,整散交错,形成教学艺术的美。
主干式提问是主流,统摄散点式提问;散点式提问是支流,补充完善主干式提问,且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学生实际需求与课堂操作需求。
散点式问题还可以修整、聚合生成新的主干式问题。
教师在设计并运用主干式问题的同时,设置并用好散点式问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的对话更为和谐流畅、饱满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