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体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超导百年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超导百年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超导百年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摘要超导现象是物理学上一个重大的发现。

本文系统回顾超导发展历史和现状,对超导微观理论和超导技术应用做简单介绍,指出目前超导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并对超导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超导电性;临界转变温度;机制中图分类号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091-02人们将在低温下直流电阻消失的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称为超导体。

超导现象在物理学上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超导电性从被发现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至今仍是科学家感兴趣领域之一。

随着多年的发展,超导理论和超导材料制备工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是目前实验室制备超导体远远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但一旦突破超导临界转变温度tc低缺点,超导技术将对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如已故超导材料权威matthias所说:“如能在常温下,例如300k左右实现超导电性,则现代文明的一切技术将发生变化。

”1超导百年发展历史概况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首次液化了氦气,最低温度可以达到4.2k左右,这也为超导的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1911年,卡莫林.昂内斯在提纯水银作为实验材料时候,发现水银在温度4.2k左右出现超导电性,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

由于液化氦气设备非常昂贵,因此在应用上受到极大限制。

在1973年至1986年13年间,尽管超导电性的研究出现很多新的成果,但是临界转变温度还是没有突破tc=23.3k的记录。

因此,在这时期不少理论和实验上的科研工作者甚至一致认为常规超导体的超导转化温度不可能超过tc=30k这个关口。

但就在1986年,德国科学家伯诺滋和穆勒[2]发现la-ba-cu-o化合物的超导转变温度可以达到35k。

这是一项重大发现,给当时正处于低潮的超导研究打入一剂强心针,这也直接导致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探索和寻找高温超导材料的热潮。

1987年超导研究继续推向高潮,2月中旬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和吴茂昆获得转变温度为98k的超导体[3];短短几天后我国科学家赵忠贤研究组宣布获得临界转变温度为100k的超导体[4]。

超导发展历程

超导发展历程

超导发展历程超导发展历程始于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克朗伯士发现在低温下某些物质的电阻突然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超导。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超导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约瑟芬·巴丁成功实现了铌的超导,为超导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进展,超导材料的研究逐渐深入。

1962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理查德·费曼提出了巴丁-费曼理论,成功解释了超导现象的本质,并预言了一种新型超导材料——高温超导体。

然而,直到1986年,高温超导体才被发现,使得超导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巨大关注与研究热潮。

短短几年内,人们不断发现了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高温超导体,这使得超导技术渐渐走出实验室,应用于现实世界。

1996年,瑞士物理学家卡尔·奥斯廷和约瑟夫·努尼斯因在超导电缆领域的突破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超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开始探索超导的潜力。

超导磁体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加速器和磁悬浮等领域。

超导电缆在能源传输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能够降低能源损耗并提高传输效率。

超导量子比特的研究为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前,超导技术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更高温度的超导体,以降低制冷成本并推动超导技术的普及应用。

同时,超导技术在电力、能源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不远的将来,超导技术有望成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器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超导磁体是一种运用超导材料电阻为零的特性制造出的磁体。

与传统磁体相比,超导磁体有着巨大的优势,例如能耗低、磁场强度高、磁场稳定性好等。

因此,超导磁体在科学、工业和医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当前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一、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超导磁体技术源于196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发现超导材料在低温下表现出的电阻为零的性质。

这一发现打开了研究超导磁体的大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导材料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例如高温超导材料的研发,使得超导磁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目前,超导磁体已经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核磁共振成像、磁悬浮列车等。

二、超导磁体技术的应用1. 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医学检查技术,利用磁共振原理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传统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主要采用氦冷却的超导磁体。

但冷却氦的成本较高,且需要精密的液氢冷却系统来降温,成为挑战。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开发气基超导磁体,其中利用了更廉价、更易获得的氖气进行冷却。

气基超导磁体具有减少氦的用量、增加制冷稳定性、节约经济成本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领域。

2. 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其速度和运输效率远高于传统的火车。

磁悬浮列车的核心部件是超导磁体轴承,其利用超导体的Meissner效应,可以将列车轴承悬浮在磁场中,从而消耗更少的能量,减轻列车的摩擦力,使列车更加稳定。

当前,中国的磁悬浮列车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且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3. 等离子体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是一种研究太阳等星体等离子体现象的学科。

在等离子体物理学领域,超导磁体被应用于制造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这些装置能够在实验室里模拟太阳等星体中的等离子体现象,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的等离子体物理学问题。

4. 贮能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贮能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超导磁体可以利用电能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并在需要时将磁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对能量的贮存。

超导体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超导体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超导体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超导体技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超导体具有零电阻和完美导电的性质,不受电线电场影响,磁场强度非常强,因此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加速器和超导量子计算机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景。

一、超导体的研究历史早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提出了超导现象。

直到1957年,当时美国的约翰·巴丹就成功地制得了超导体,这标志着超导体技术的研究得以真正被开展。

此后,光滑表面、单晶、高温、多层等新型超导材料的发现,让超导体技术得以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二、超导体的基本特性超导体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常温下的电阻率为零,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并且在低温条件下,超导体的磁性非常强,超导体在强磁场下的特性是其主要的优势之一。

此外,超导体还具备高能效、稳定性、高输出功率等优点。

三、超导体的应用领域1. 电力传输超导体技术可用于电力传输,可以相对现有电线线路减少电能损耗,提高电线路的传输效率。

这一方面对全球城市化,农村电气化发展有积极意义。

2.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利用强磁场和高频电磁波去捕捉人体内部器官的影像。

磁共振成像必须利用超导体来制造磁场,因为超导体可以提供比传统磁体更大的电流密度。

当使用超导体时,MRI图像清晰度更高,同时扫描速度也更快。

3. 加速器高能粒子加速器是粒子物理学实验的常用工具。

超导体在加速器中使用可以较前代的传统电磁铁更好的操纵高能粒子,因此在加速器中超导体得到广泛应用。

还有就是,在电子加速器中,如果使用超导体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电子束在加速器中的移动,在束元和引出端可达到非常精确的不同形状。

4. 超导量子计算机超导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位相和超导电流在超导回路中的运动来存储和处理信息。

由于亚原子级别的巨大存储,超导电路中量子比特(qubit)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值,使得量子计算机可以在瞬间完成传统计算机需要数百年才能达到的任务。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超导体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科技领域,可以被应用于很多方面,例如磁共振成像、高速列车、核磁共振等等。

本文将对超导体的背景、历程、前景进行探究。

一、背景超导体指的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电场条件下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磁通排斥的材料。

超导性质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当汞的温度降低至室温以下时,电流通过汞会变得非常强,而且也会持续不断地进行。

这一性质被称为“超导性”,这也是超导体技术的基础。

二、历程在卡末林之后,物理学家们努力地探究低温下的超导体性质。

在1956年之后的很短一段时间,超导电流密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磁场也被压缩到几乎与铁磁体相等的程度。

这个时期,被称为“初级超导材料”,包括钽、铌和银。

然而,这些材料需要被冷却至非常低的温度才能够表现出超导效应。

在20世纪60年代,磁场被用来研究高温超导,这个过程是被称为“高温超导材料”的阶段。

这些材料虽然并不需要被冷却至非常低的温度,但是它们的超导电流密度依然相对较低。

从80年代到90年代,第三个阶段的超导材料被研发出来,被称为“中温超导材料”。

材料的超导温度提高到接近或超过-200°C,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液氮的温度下运作。

这一时期,YBCO材料的研究成果尤其引人注目。

由于材料结构中存在Yttrium、Barium和Copper,因此得名为YBCO。

三、前景超导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电力、交通、医疗、通信等等。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磁共振成像技术。

这种技术基于超导体科学理论,可以使用超导线圈创建极强的磁场。

这个磁场可以使得核自旋发生共振并向检测器发出信号,因此就可以得到成像。

另外,超导体技术在制造高功率而节能电缆中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这种电缆由不锈钢绳、铜层、绝缘层和耐高温超导体组成,可以承受巨大的电流并减少电阻。

未来的超导体技术正在向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对于新型的超导材料的研发,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各种新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超导材料是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领域,它的独特性能让人们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期待。

本文将带您了解一下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研究到现在的应用,让您对这个领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一、超导材料的起源超导材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滕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实验中发现,他将已知的物质冷却至绝对零度(即-273℃)以下时,电阻消失了,即通电后没有电流通过。

这种奇特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开启了超导材料的研究之路。

海滕斯实验中用到的物质是汞(Hg),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超导材料之一。

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众多的研究,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添加杂质等手段,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

二、超导材料的理论探索超导材料的物理机制和独特性能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

在理论探索方面,人们分别从磁场、电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伦敦理论是超导材料的基础理论之一,由英国物理学家伦敦父子(Fritz London和Heinz London)提出。

该理论是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和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解释了超导材料的电子行为,为材料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超导材料在磁场中的行为也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磁通量量子化现象是超导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超导现象中独特的量子效应。

首次被荷兰物理学家Keesom提出,后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证实。

三、超导材料的分类和发展趋势超导材料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受到了许多限制,主要是由于其严格的制备条件和难以控制的降温过程。

但是,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改进,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和制备方法。

根据超导材料的电学特性和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一般超导体、高温超导体、笔直线超导体等。

其中,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是进一步推动了超导材料研究的重要事件。

高温超导体是指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

超导体是什么

超导体是什么

超导体是什么
超导体是一种在低温下能够以零电阻电流传输的材料。

当超导体被冷却至其临
界温度以下时,材料的电阻会突然消失,电流可以无阻碍地在其中流动。

这种特殊的电性质使得超导体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超导体的发现历程
超导现象最早于1911年被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梅林·奥姆斯发现。

他发现在
液态氦的温度下,汞的电阻突然消失,电流可以持续流过汞而不损失能量。

这一现象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超导现象,对于科学界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超导体的分类
超导体可分为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两种。

低温超导体是指其临界温度较低,通常需要接近绝对零度才能展现超导性质,如铅、汞等金属;而高温超导体则是指其临界温度相对较高,甚至可以达到液氮温度以下,如YBCO、BiSrCaCuO等化合物。

超导体的应用领域
超导体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磁共振成像(MRI)、粒子
加速器、磁悬浮列车等领域,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被广泛应用,能够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此外,超导体还被用于制造高灵敏度的量子比特、超导量子干涉仪等高端科技产品。

超导体的未来发展
随着对超导体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超导材料和机制。

希望
未来可以发现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以实现室温超导的梦想。

超导体的发展将为能源传输、电子器件、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

超导体的奇妙性质和广泛应用使其成为科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对超导体
的研究将为未来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带来更多惊喜和挑战。

超导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超导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超导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一、引言超导技术(Superconductive Technology)是指在物体处于极低温度时,物体内部出现超导电流的现象,该电流的传输是没有阻力和能量损耗的。

超导技术结合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项高新技术,其在电力、电子学、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超导技术的历史超导物理学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Heike Kamerlingh Onnes)的实验,他在实验中观察到一个金属在低温下的电阻降为零的现象。

这便是超导现象的第一个实验记录,这个现象打开了探索超导性质的大门。

1928年,约瑟夫·巴丁和沃尔特·恩里克发现在磁场下,电阻为零的超导电体会排斥磁场,这一发现奠定了超导磁体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人们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超导磁体,并应用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

1971年,H. J. Frauholz首次制备出高温超导体(这里高温指的是摄氏-183度),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学家们已经制备出了具有在室温下能保持仍有超导性质的材料。

三、超导技术的分类目前根据超导材料的温度可以将超导体大致分为三类:1. 低温超导体。

这类超导体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表现出超导现象,需要通过液氮或液氦来冷却。

2. 高温超导体。

研制出的一些超导体可以在室温下依然有着超导性质。

但这类超导体的制备工艺复杂、造价高昂,目前还未能广泛应用。

3. 氧化物超导体。

目前氧化物超导材料的上限温度已经达到了-150℃,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类超导体。

四、超导技术的应用前景1. 航空航天领域超导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有很大的潜力。

超导电缆和超导电机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超导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超导航标、超导磁力陀螺仪等设备,从而提高卫星的定位和姿态控制精度。

2. 医疗领域MRI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超导技术之一,它可以不用切开人体就可以精确地观察身体内部组织的情况。

超导现象的研究进展

超导现象的研究进展

超导现象的研究进展超导是指在低温下,一些特定的物质的电阻降低为零的现象。

这种奇特的现象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目前,一些研究人员正在通过超导现象的研究,为我们未来的科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超导发现的历史超导现象是在1911年由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邦研究德国汉堡的温度的时候发现的。

当时,卡邦发现汞的电阻在温度低于4.2K 时突然降低至零,即发生了超导现象。

这一发现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约瑟夫森和斯琴克等人在过渡金属铌的电性实验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超导的概念。

超导现象的分类超导现象根据不同物理特性分为不同类型,包括零阻抗和强度超导现象。

零阻抗超导现象是指在超导体内部晶格中,一部分电子形成了配对的超导电子对。

这种电子对的存在导致了电阻的下降,且当温度降低到某个临界温度时,超导电子对能够在没有耗散的情况下自由移动,进而形成零阻抗态。

强度超导现象的特点是超导体的内部磁场超过了某个临界强度时,超导电子对会被破坏,这种情况下超导电流会产生电阻。

基于超导现象的研究成果超导现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物理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热点。

一些基于超导现象的研究成果在以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 化学与材料学领域超导材料是利用超导现象用于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必要先决条件。

自1911年海克·卡邦第一次发现这种现象以来,人们已经发现了多种超导材料。

最著名的超导材料之一是银铜氧化物,可以远低于液氮温度实现高温超导(77K),这个发现被认为是物理学、材料学和化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2. 能源技术领域超导技术在能源技术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超导现象,发展了一种被称为“超导磁能存储”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将电力能量在超导体内部以电流的形式存储下来,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释放出来。

与现有的传统电池和储能技术相比,超导磁能存储技术的效率更高,储能密度更大。

超导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超导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超导技术超导技术的主体是超导材料。

简而言之,超导材料就是没有电阻、或电阻极小的导电材料。

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是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几乎不会损失。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Onnes发现汞(水银)在4.2k附近电阻突然下降为零,他把这种零电阻现象称为超导电性。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Onnes,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物理学家,超导现象的发现者,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

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1894年创建了莱顿大学低温物理实验室,建立了大型液化气工厂,1904年液化了氧气,两年后又液化了氢气,并在1908年7月10日首次液化了氦气,以-269 °C(4K)刷新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

1911年由于对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性质的研究以及液化氦气,昂内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3年,昂内斯退休,1926年在莱顿逝世。

为纪念他,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1932年被命名为“卡末林·昂内斯实验室”。

汞的电阻突然消失时的温度称为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常用Tc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具有超导电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

金属汞是超导体。

进一步研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共有26种金属具有超导电性,它们的转变温度Tc列于表5-6。

从表中可以看到,单个金属的超导转变温度都很低,没有应用价值。

因此,人们逐渐转向研究金属合金的超导电性。

表5-7列出一些超导合金的转变温度,其中Nb3Ge 的转变温度为23.2K,这在70年代算是最高转变温度超导体了。

当超导体显示导材料都是在极低温下才能进入超导态,假如没有低温技术发展作为后盾,就发现不了超导电性,无法设想超导材料。

这里又一次看到材料发展与科学技术互相促进的关系。

低温超导材料要用液氦做致冷剂才能呈现超导态,因此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人们迫切希望找到高温超导体,在徘徊了几十年后,终于在1986年有了突破。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超导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导材料的独特电学特性来制造电子设备的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超导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在能源、医学、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一、超导技术简介超导材料是一种在低于临界温度下(临界温度是一个物质进入超导状态的临界点。

)电阻变为零的材料。

这意味着,超导状态下的电能可以在不产生能量损耗的情况下在材料内部传输。

超导材料的这些独特电学特性使得它们在电路、磁学、能源和医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超导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超导技术最初出现于1911年,当时Dutch Physicist Heike Kamerlingh Onnes首次发现,当他把汞降温至4.2K(几乎是绝对零度的温度)时,其电阻率为零,即呈超导状态。

从那时起,超导材料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步。

1941年,美国物理学家William Shockley首次提出了超导技术的概念,指出了超导技术在电路和自我感应方面的应用前景。

1957年,超导材料Nb3Sn被发现,在它的超导状态下,临界温度为18K。

3亿磁感应强度在18K-20K的Nb3Sn,比铜线的电阻小多了,这意味着使用这种材料作为电线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

1962年,IBM物理学家Robert Schrieffer、Leon Cooper和John Bardeen首次提出了超导理论,并因此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到了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了高温超导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a-Ba-Cu-O材料。

这种材料的临界温度高达140K,这使得超导技术可以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应用中。

三、超导技术的应用能源领域超导技术在电力输送和电网稳定性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超导材料在超导状态下可以实现电流不损耗传输,它们被广泛用于输电线路和电缆制造。

超导电缆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减少能源损耗,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

医学领域MRI成像技术通常使用超导体来产生磁场,该技术可以在体内生成非常强的磁场,使得弱磁性细胞和组织成像变得更加清晰,这是大多数其他技术无法实现的。

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有应用1433103班王步余1141810220摘要:自1911年超导技术被发现以来,以其诱人的前景始终成为固体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电力技术的热门研究问题。

本文将介绍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以及现有的应用方向,对超导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超导技术;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应用前景文章正文:一.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

他在1913年的诺贝尔领奖演说上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超导现象”。

1950年美国人巴丁、库柏和斯里弗提出超导电量子理论。

这一重要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超导现象,被科学家界称作“巴库斯理论”(BCS theory)。

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超导理论的正式建立,使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60-1961年美籍挪威人贾埃瓦用铝做成隧道元件进行超导实验,直接观测到了超导能隙,证明了巴库斯理论。

1962年约瑟夫逊在著名科学家安德森指导下研究超导体能隙性质,他提出在超导结中,电子对可以通过氧化层形成无阻的超导电流,这个现象称作直流约瑟夫逊效应。

约瑟夫逊的这一重要发现为超导体中电子对运动提供了证据,使对超导现象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约瑟夫森效应成为微弱电磁信号探测和其他电子学应用的基础。

此后,超导技术在不同领域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另一方面,超导材料也不断的有新的突破,超导温度不断的提高。

二.超导技术的基本原理BCS理论把超导现象看作一种宏观量子效应。

它提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所谓“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

在BCS 理论提出的同时,尼科莱·勃格留波夫也独立的提出了超导电性的量子力学解释,他使用的勃格留波夫变换至今为人常用。

电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库伦力。

如果仅仅存在库伦力直接作用的话,电子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是相互吸引的,正是这种吸引作用导致了“库珀对”的产生。

ybco超导体临界温度

ybco超导体临界温度

ybco超导体临界温度
摘要:
1.超导体的概念和临界温度
2.超导体的发展历程
3.目前最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材料
4.超导体的应用领域
5.钇钡铜氧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正文:
一、超导体的概念和临界温度
超导体是指在低温下电阻为零的材料,能够实现电流的无阻力流动。

临界温度是指材料从正常状态到超导状态的转变温度。

超导体的主要用途是减少电能损耗和提高电能传输效率。

二、超导体的发展历程
自1911 年以来,人们开始探索高温超导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超导温度由水银的4.2K 提高到23.22K。

1986 年,钡镧铜氧化物超导温度达到
30K,随后又刷新到40.2K、43K、46K、53K,最终在1987 年2 月15 日发现了98K 超导体。

这些突破性成果使得超导技术走向大规模应用。

三、目前最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材料
目前,最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材料是钇钡铜氧(YBCO),其临界温度达到90K(183K)。

此外,还有其他临界温度较高的超导体材料,如铋锶钙铜氧(110K,163K)。

四、超导体的应用领域
超导体可以用作电机的线圈,减少电能损耗,或者用于长距离电能传输,减少电能浪费。

此外,超导体在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成像、高能物理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五、钇钡铜氧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钇钡铜氧(YBCO)是一种高温超导材料,其临界温度已经达到90K (183K),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然而,钇钡铜氧超导体的加工性能仍有待提高,以实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目前最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材料是钇钡铜氧,其临界温度为90K。

超导材料发展历程及现行理论解释与应用.pptx

超导材料发展历程及现行理论解释与应用.pptx
5
6
发展历程
• 1911年,荷兰科学家H. K. Ones 利用低温技术研究金属的电阻特性时发现Hg在温度 低至4.2K时电阻降为零。后人把这种状态叫超导态。并把电阻突然降为零的温度 称为临界温度,记为Tc。
• 但由于早期的超导体存在于液氦极低温度条件下,极大地限制了超导材料的应用。 人们一直在探索高温超导体,从1911年到1986年,75年间从水银的4.2K提高到铌 三锗的23.22K,才提高了19K,科学家们用乌龟来形容这个程度。
• 一个比较形象的理解:当一个电子在晶格中运动时,由于异性电荷相吸而导 致局域晶格畸变,当另外一个电子通过时,会感受到第一个电子通过时导致 的晶格畸变的影响,从而在两个电子之间产生间接吸引相互作用,这就是 “库珀对”,其总动量和总自旋为零。所有电子对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 “步调一致”(相位相干,即相位相同),即使受到杂质等散射也将保持总 动量不变,从而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够不损失能量而运动——这种现象就是 超导。所以说,超导是微观量子凝聚态的宏观表现。
• (3)临界电流密度Jc:当通过超导体的电流密度超过临界电流密度Jc时, 超导体由超导体恢复为正常状态。临界电流密度Jc与温度、磁场强度有关。
4
实验检验
为了证实(超导体)电阻为零,科学家将一 个铅制圆环,放入温度低于Tc=7.2K的空间, 利用电磁感应使环内激发起感应电流。结果 发现,环内电流能持续下去,从1954年3月16 日始,到1956年9月5日止,在两年半的时间 内的电流一直没有衰减,这说明圆环内的电 能没有损失,当温度升到高于Tc时,圆环由 超导状态变正常态,材料的电阻骤然增大, 感应电流立刻消失,这就是著名的昂尼斯持 久电流实验。
的崔田教授组在“传统
高温超导体”的研究上

超导体的物理特性及发展现状

超导体的物理特性及发展现状

超导体的物理特性及发展现状超导体,大家都不陌生。

从磁悬浮列车到MRI医疗设备,从量子计算机到磁共振成像,超导现象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

那么,什么是超导体?它有什么物理特性?又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一、什么是超导体?超导体是指在一定温度(也称临界温度Tc)下具有零电阻和完全电流输运的物质。

它的起源与研究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坎佩纳发现了汞在接近绝对零度时的超导现象。

现如今,已经发现了许多种超导体,如铜氧化物、铁基超导体等,这些超导体的Tc已经大大提高,对科研和工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二、超导体的物理特性1. 零电阻超导体的最显著特性是零电阻,也就是电流可以在其中自由地流动,没有任何阻力和能量的损失。

对于电源来说,将其接入超导体相当于将电源的能量完全输送给了电路中的载流子。

这个特性对发电、输电系统等有着极大的意义,可以降低能量损失,减少发电和输电的成本。

2. 零磁阻超导物理学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称为迈森效应,也即零磁阻。

当超导体受到正常磁场时,它内部会发生平面电流,这个平面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外部正常磁场产生的磁场相抵消,从而达到了零磁阻的状态。

这个现象也是超导体在磁共振成像中得以应用的原因。

3. 共振状态超导体还有着一种共振状态,称为“密度波相”或“布洛赫相”。

这种状态的特点是相邻的原子不再是定位的,而是像波浪一样在空间中相互穿插。

这些波浪被称为电子密度波,它们的波长在晶体中是有序排列的。

在共振状态下,电子密度波会发生相互作用,借此来形成新的电子状态。

这种状态将超导体的电阻率降至零,从而实现了零电阻的状态。

三、超导体的今天和未来目前,超导体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磁共振成像医疗设备、磁悬浮列车、量子计算机等。

同时,超导材料也在不断地研究开发中,追求更高的Tc和更好的性能。

铜氧化物超导体是最早开发成功的高温超导材料,它的Tc已由20K提高至135K以上;铁基超导体也在不断地研究中,不仅Tc高达55K,同时也具有相对较易制备的优点。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超导体是指在低于临界温度时电阻为零的材料。

超导体的发现和研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超导体的出现,不仅是材料科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发现,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超导体的历史与发现超导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在将汞冷却到低于4.2K时,汞的电阻会降至零。

他的这个发现被称为“超导”的现象,从此开始了超导体研究的历史。

随后,众多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不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超导材料。

除了汞,其他的超导体材料还包括铝、锡、铅、银等。

同时,人们发现,在不同的超导物质中,其超导温度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可以超过室温。

二、超导体的应用前景超导体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涉及到诸多领域,如能源、交通、医疗、通讯和计算机等。

由于超导体具有低电阻和长时间的恒定电流等特性,在这些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能源领域能源领域是超导体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使用超导体能够使输电线路的输送能效提高,减少能量的损失,并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同时,超导线圈用于能量储存和传输设备,如磁共振成像( MRI )、惯性约束核聚变等,也是超导体在能源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2. 交通领域超导体的运用也在交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以被用来制造更快的磁悬浮列车和磁浮飞车。

3.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中,超导体被用来制造磁共振成像仪(MRI),这种医疗设备采用磁共振原理和超导体技术,得以获得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

4. 通讯领域超导体也将在通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制作超导材料的微波滤波器。

使用超导材料的滤波器可以有效地解决传输单元中出现的电磁波干扰和降低运行时间。

5. 计算机领域超导体还将被用来创建下一代计算机,基于量子信息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将会比现有的计算机快得多。

三、超导体技术的瓶颈与挑战随着人们对超导体技术的认识不断增加,也越来越多地发现它存在一些问题。

超导体的发展史简述

超导体的发展史简述

超导体的发展史简述超导体的发展史简述超导体,是指能进行超导传输的导电材料。

零电阻和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

人类最初发现物体的超导现象是在1911年。

当时荷兰科学家卡·翁纳斯等人发现,某些材料在极低的温度下,其电阻完全消失,呈超导状态。

使超导体电阻为零的温度,叫超导临界温度。

1911年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Onnes)用液氦冷却汞,当温度下降到4.2K(﹣268.95℃)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此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

1933年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

1973年1973年,发现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249.95℃),这一记录保持了近13年。

1986年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氧化物(镧钡铜氧化物)具有35K(﹣240.15℃)的高温超导性。

此后,科学家们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同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235.15℃)液氢的“温度壁垒”(40K)被跨越。

1987年1987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以及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185.15℃)以上,液氮的“温度壁垒”(77K)也被突破了。

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150.15℃)。

从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提高了近100K。

来自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中子散射技术,在高温超导体的一个成员单铜氧层Tl2Ba2CuO6+δ中观察到了所谓的磁共振模式,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模式在高温超导体中存在的一般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导体的发展史
1911年:
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Onnes)用液氦冷却汞,当温度下降到4.2K(﹣268.95℃)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此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

1933年:
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

1973年:
1973年,发现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249.95℃),这一记录保持了近13年。

1986年:
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氧化物(镧钡铜氧化物)具有35K(﹣240.15℃)的高温超导性。

此后,科学家们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198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235.15℃)液氢的“温度壁垒”(40K)被跨越。

1987年:
1987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以及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185.15℃)以上,液氮的“温度壁垒”(77K)也被突破了。

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150.15℃)。

从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提高了近100K。

来自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中子散射技术,在高温超导体的一个成员单铜氧层Tl2Ba2CuO6+δ中观察到了所谓的磁共振模式,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模式在高温超导体中存在的一般性。

该发现有助于对铜氧化物超导体机制的研究。

1988年:
1988年初日本研制成临界温度达110K的Bi-Sr-Ca-Cu-O超导体。

至此,人类终于实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的梦想,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这类超导体由于其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因此被称为高温超导体。

自从高温超导材料发现以后,一阵超导热席卷了全球。

科学家还发现铊系化合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可达125K(﹣150.15℃)汞系化合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则高达135K。

如果将汞置于高压条件下,其临界温度将能达到难以置信的164K。

1997年:
1997年,研究人员发现,金铟合金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既是超导体同时也是磁体。

1999年科学家发现钌铜化合物在45K(﹣230.15℃)时具有超导电性。

由于该化合物独特的晶体结构,它在计算机数据存储中的应用潜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2007年:
自2007年12月开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陈根富博士已投入到镧氧铁砷非掺杂单晶体的制备中。

2007年2月18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细野秀雄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一篇两页的文章,指出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在零下247.15℃时即具有超导电性。

在长期研究中保持着跨界关注习惯的陈根富和王楠林研究员立即捕捉到了这一消息的价值,王楠林小组迅速转向制作掺杂样品,他们在一周内实现了超导并测量了基本物理性质。

几乎与此同时,物理所闻海虎研究组通过在镧氧铁砷材料中用二价金属锶替换三价的镧,发现有临界温度为零下248.15℃以上的超导电性。

2008年:
2008年3月25日和3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组和物理所王楠林组分别独立发现临界温度超过零下233.15℃的超导体,突破麦克米兰极限,证实为非传统超导。

2008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赵忠贤领导的小组通过氟掺杂的镨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可达零下221.15℃,4月初该小组又发现无氟缺氧钐氧铁砷化合物在压力环境下合成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零下218.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