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强记】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政治制度的演变(1)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王位世袭制的王朝。
(2)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加强王权。
(3)西周三种政治制度: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
(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
三.思维点拨——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PPT课件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向二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周代贵族政治向秦汉官僚政治 的转变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 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 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C)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人生 态度
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儒学思想家主张入世,强调 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 世,强调“超脱”
人际 关系 的处 理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 子主张“君舟民水”;墨子主张“兼相爱”;韩非子则 认为君贵民轻;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 道德标准
2.思想的“交汇”——轻鬼神,重人文
共主”的地位;扩大 ②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
了周的统治区域
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
②消极影响:血缘关 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
系难以维持长久的政 亲的社会公德
影响
治关系 ③在中国的姓氏中,
③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 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
有很多姓氏就源于古 代继父亲的“姓氏”
从三个角度准确把握分封制和宗法制
制度 本质
分封制
宗法制
统治阶级内部根据血缘亲疏来解决权力和财 产分配的制度
核心
周王和诸侯之间的权 利和义务
嫡长子继承制
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江苏省常州市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古代政治文明史
必修一:政治●古代政治文明史◆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一、知识结构(一)先秦的政治文明 (三)统一与分裂的斗争(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四)治乱兴衰的启示二、重难点解析(一)先秦的政治文明中国早期的政治文明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结果由来目的内容作用影响3.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公元前2070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②商朝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管理商人本族活动的区域的制度,外服是管理商族以外的方国的制度,后者类似一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但这种权力又是有限的,方国仍然有很大的自主权。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受封诸侯有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特点:①对象广泛②层层分封③以亲族为主体作用: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形成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
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3.西周的宗法制由来: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主要是指大小宗制度。
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通史复习(35张幻灯片)
冶
1、青铜冶炼
炼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夏、商、周三代)
2、冶铁、钢(春秋始)
燃 料: 煤
焦炭
(汉出现,北宋普遍)(南宋末年开始,明流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春秋:冶炼生铁、块炼钢 表现:
南北朝:灌钢法
纺织业的发展
纺
1、丝织业
织
西汉: 丝国
唐代: 缂丝技艺
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 2、棉纺织业
(1)主要内容(春秋后渐渐形成) 生产工具:石器、铁器、牛耕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生产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
特点: 耕织结合
个体农耕:
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局限:分散、封闭、落后、脆弱
国有制:井田制、屯田制、均田制 土地制度:
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
(四)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的发展
• 选官制度:
原始社会:选贤举能 西周时期:世卿世禄 战国时期:军功授爵 西汉时期:察举征辟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
(四)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的发展
• 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
1.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 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D.郡县制
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 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 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 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 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高考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部分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部分一、高考命题特点及分值分布:中国古代史政治内容为高考高频考点,其中主要考查先秦时期(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汉以来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以选择方式出现,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可以以选择和材料题的方式出现,分值大约在8—20 分之间,地位十分重要,故此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
二、知识结构:三、主要知识点:(一)奴隶社会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1、禅让到王位世袭2、分封制:(重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封建一词的最初含义)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在自已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自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义务:诸候王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认识:维护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是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容易造成割据分裂。
3、宗法制(重点)权利和财产的继承原则,判断关键词:宗族、家族、族谱、家风、祭祀、祖先、祠堂、传统节日等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家国同构)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圭寸建社会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选官制度;1、主要制度:皇帝制度;专制主义(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生及解决);中央集权(历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具体制度)监察制度;边疆管理制度。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与特征:3、主要概念: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一种决策方式,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个人独断。
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利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知识梳理】 1.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
分封制
宗法制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 力的继承制度; 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目的 内容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 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 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 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 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 纽带联系在一起 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 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 序列
•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 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 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 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 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 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 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改变了唐末以来 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了三冗、两 积贫。
明清 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君主专制推 封建制度日趋腐 向顶峰 朽;阻碍社会进 步。
【重点知识点拨】
• 1、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 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 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 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 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 矛盾。
隋唐
隋文帝 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 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 人民版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整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中国政治制度经历的第一次转折——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制、宗法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2.郡县制(1)形成及演变: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为完善;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2)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整理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下):世界时代特征:●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时代,文化繁荣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中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中国:下隋唐宋元)时代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第三部分: 14世纪-19世纪前期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第四部分: 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穷途末路●中国:战争不断●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曲折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与潜在危机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2015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2015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排查纠错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属于同一个概念。
(×)点拨早期政治制度特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1840年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称。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4.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点拨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5.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点拨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从属于皇帝的意志,谈不上分离。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点拨错在“每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秦代、元代就不适合。
9.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点拨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10.“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历史干货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备知识点!
历史干货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干货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备知识点!古代部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
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B: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
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
制钱谷,设转运使。
B:作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总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
•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2)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向二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周代贵族政治向秦汉官僚政治
的转变
(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
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 [针对训练4](2014·海南·5)唐代否定了按 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 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 出唐代( )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 [答案] C
•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 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 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的重 要手段。
• • • •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实行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 任免。 •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 断权力。 • (5)宣扬“君权神授”。 •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提高了行政效率, 隋唐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设置参知政事(行政)、 相权被进一步分 北宋 枢密使(军政)、三司 割,皇权加强 使(财政)分割相权
朝代
制度内容
评价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提高了行政效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率
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
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 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 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键入文字]
2015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下面是编辑老师整理的2015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希望对您提高学习效率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展望今后命题,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1。
考前记忆高三二轮复习主干知识
宋朝
加强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强化
清朝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中央集权的加强
朝代
措施
特点
秦朝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命
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隋唐
宋朝
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
【归纳总结】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思维升华】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具有家族政治的特点。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君主专制的演进
朝代
措施
特点
秦朝
首创皇帝制度,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任命官吏,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职,分管行政、监察和军务
创立
西汉
发展
隋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和门下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项目
表现
耕作方式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西汉耦犁、耧车;隋唐曲辕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七大时政热点聚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回顾]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深化]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1)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题印证]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知识复习提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知识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它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母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约公元前2070年前):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春秋 父系氏族公社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070~前475年):夏→商→西周→东周 ↓战国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西汉(公元前202~9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 ↓东汉(25~220年)魏(220~266年) 西晋(266~316年) 北朝(439~581年) 三国 蜀(221~263年) 晋 —→吴(222~280年 东晋(317~420年) 南朝(420~589年) 辽(917~1125年)——→金(1115~1234年) 西夏(1038~1227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五代十国(907~960年)→ 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 元(1271~1368年) 明(1368~1644年)——→清(1636~1840年)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学思归纳●你知道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哪些阶段?●你认为历史分期应遵循哪些原则?学思归纳●你知道人类社会“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有哪些?●从课本中的“西周分封示意图”,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信息?【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学生版)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1A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学生版)一、选择题1、对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A、参与分晋的“三家”是赵、韩、魏三家诸侯B、三家所分的“晋国”就是西周初同姓分封的诸侯国之一C、春秋末,晋国大权渐渐落在几个诸侯手里,是分封制衰落的一个突出表现D、司马光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2、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3、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4、“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5、在著名的福建土楼——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种人伦”。
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6、“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7、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度8、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
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问题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C、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9、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整合]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1.分封制(1)目的:一是疆域空前广大,要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周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楚。
(3)作用: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开疆拓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传播了周文化,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
(4)瓦解: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时间推移日显,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势力越来越大,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就是大宗。
(3)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将家和国联系到一起。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形成了一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三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
一:早期的政治制度
1. 宗法制
(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⑸宗法等级制:
2.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①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
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
(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补充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再由尚书省交给六部执行。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
才干的不足。
补充二: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
1. 分封制:西周推行分封制,给予地方诸侯权力太大,此时没达到中央集权
2.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
由于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郡县也由中央
垂直管理,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3. 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
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
4. 行省制: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
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5. 行政区划分演变: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
——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
四:古代中国政治演变的趋势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
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六: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2)作用⎩⎪⎨⎪⎧
①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 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
②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2.选官制度的演变
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3)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4)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