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地位的历史变化及其启示
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的定位和看法
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的定位和看法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师定位和看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重点任务。
当时,教师被视为“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教师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责任,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师定位和看法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这个时期,教师被打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标签,受到严厉批判和迫害。
这导致大量优秀的教师被逼迫离开学校,给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教师定位和看法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育事业也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改革。
此时,教师被重新赋予了应有的地位和荣誉。
四、21世纪初期的教师定位和看法21世纪初期,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教师被视为“创新型人才”,要求他们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也被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五、当前的教师定位和看法当前,中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被视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此时,教师被要求具有更高水平的学术素养、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好的职业道德。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教师定位和看法不断变化。
从最初赋予高地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迫害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重新获得荣誉,再到21世纪初期成为创新型人才直至今天成为最重要资源之一。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师将继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改革开放30年教师职业地位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教师职业地位的变迁作者:刘晖来源:《中国教师》2008年第21期时光荏苒,转眼间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
三十之于个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字,孔子有规划人生的“三十而立”之论,民间有“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之说,三十岁意味着犹豫与坚定、幼稚与成熟、依赖与自立的分野;三十之于历史悠远的中国则是弹指一瞬间,而最近30年却是非同凡响——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民族认知和日常生活,是国人告别贫困,重拾自尊,希冀复兴的时段。
这是值得祝贺的日子,也是应该反思的日子。
这30年我们行色匆匆地“瞻前”,却很少有时间“顾后”。
《中国教师》开辟“改革开放30年•教育印象”专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顾的平台。
我想,回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前瞻。
与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同步,教育印象可谓丰富多彩。
作为教了20年书的教师,我也许有资格谈谈教师地位的变化,且尽可能涉及两代教师——我的母亲和我——的印象。
穿插两代人的视角,更具历史纵深感,对比度和参照系,“印象”也许会加深一些。
1987年我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走上了教育战线,不久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由此上溯30年,1957年,我的母亲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主动请缨去艰苦的宣化河北地质学院做了一名教师。
两代人,时隔30年,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具有许多的相似和不同。
相似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安身立命之本,不同在于最近30年的社会变迁赋予教师职业新的内涵。
我以为,30年教师地位的变迁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政治地位由“边缘”到“中心”,经济地位由“无产”到“有产”,行业地位由“职业”到“专业”。
教师由“边缘”走向“中心”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教师的地位。
“天地君亲师”是旧中国许多家庭中堂供奉的“神位”,这神位上排列第五的“师”,便是教书先生。
把“师”供在“神位”上顶礼膜拜,地位不可谓不高。
据徐梓考证,“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
教师角色变迁的历史透视
教师角色变迁的历史透视
数千年来,教师一直是社会维系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在教学中传播文化,传承知识,培养健康的思维,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
工作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在有助于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可以从古代开始谈及教师在社会影响力和角色,即使在古代,教师一直以绝对的尊重和尊严受人尊敬。
当时,教师的角色多半体现在传播文化和知识,他们以多种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讲座,教学,讨论,教会等。
除了以文教角色作为主要工作,古代的老师也有许多倾向于社会角色,例如支持权威并对学生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更高的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展,他们鼓励学生学习新技能,积极探索未来,激发学生兴趣,以便建立更多自信心,而不是仅仅依靠传统方法传授知识。
此外,老师也开始主动发挥良好家长角色,让学生发展出实用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当今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多元,他们可以胡乱做主管,建立学校的文化,帮助学生拓展社会技能。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还为学生提供家庭环境,使学生们能够发挥自由思想的能力,并被社会尊重。
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还可以指定特定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可以说,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展,从传播文化到建立学校文化,他们在不断发挥新的作用。
虽然教师的角色
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仍然是社会的基础支柱,帮助个人和社会获得发展。
我国教育变迁史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基石。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民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顾我国教育变迁史,我深感教育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以下是我对我国教育变迁史的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启蒙与传承在我国古代,教育主要以私塾教育为主,官学教育为辅。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启蒙与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私塾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的人才。
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很多人无法接受教育。
心得体会:古代教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教育经验。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遗产,传承和发扬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二、近代教育:变革与探索近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需求。
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
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普及教育、男女平等、教育民主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心得体会:近代教育变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深刻认识近代教育的宝贵经验,坚定教育改革的信心,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三、现代教育:普及与均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然而,我国教育发展仍存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亮点。
我们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职教师角色的演变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职教师角色的演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演变。
在过去,高职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一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高职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以满足工业和生产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高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人才的角色,而是需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需要关注技术和产业的变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师还需要在学生中灌输责任感、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还需要适应国际化的教育需求,推动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促进国际间的人才交流和技术创新,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角色,而是需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高职教师的角色还将继续发生变化,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国际化的教育需求,促进国际间的人才交流和技术创新,推动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科技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职教师的角色将继续发生变革,为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中国教师的历史演变
中国教师的历史演变一、古代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在古代中国,教师是社会中非常受尊重的职业。
古代的教师主要是负责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的人员,他们的地位被视作高尚和崇高的。
古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传承文化和教育下一代,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二、封建社会中的教师在封建社会中,教师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封建社会中,教育是由地方官员或私塾教师负责的,他们负责教育子弟阶层的孩子。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教导学生遵守礼仪、尊师重道等传统价值观念。
三、现代教师的兴起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使得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教师成为了国家教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负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公民。
四、社会主义时期的教师在社会主义时期,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
教师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的责任。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五、改革开放以后的教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教师的角色也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引路人。
六、现代教师的责任和挑战现代教师面临着新的责任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七、未来教师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将继续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
未来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努力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师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过程。
古代教师的地位虽然受到重视,但功能相对单一;封建社会中,教师的职责扩展到道德教育;现代教师则成为了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而改革开放以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历代教师地位
自奴隶社会末期真正意义上教师出现以来,教师这种职业已经历了几千年。
在这几千年期间,教师的地位或高或低。
但时至今天,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早已提出,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却徘徊不前,严重拖滞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地位迫在眉睫。
关键字:经济地位历史检视生存现状理想建构合法权益一、教师社会地位的历史检视。
教师是一种古老而恒久的职业,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本没有师,则父母为师;一直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最原始的学校——“成均1”,住在那里的有生产经验、生活常识丰富的老人就成了老师。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1、西周政教一体、官师合一,教师地位崇高。
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2”的局面,就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培养统治阶级的治国人才。
这时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专门为京城的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乡学是建在地方上为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设立的。
学校教师,国学由京城大官担任,乡学由地方官吏担任。
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典礼,以表示统治者“尊教重道”之意。
《尚书·泰誓》已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3”的说法,将天地师并称。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私学兴起。
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了称雄称霸而年年混战,朝廷内无暇内顾,造成教育从皇室中衰落。
于乱世之际,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又都十分重视国家政治思想,因此备受君王的重视,诸子百家从此而兴。
孔子从中崛起,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从而开创了传播知识、普遍教育、自由学术的新时代。
随后,原来有官学渊源的学者都纷纷仿效,使私人讲学之风起云涌,私学遍地,教师是备受全社会爱戴的。
荀子甚至认为是否重视教师的地位与国家兴衰存亡关系极为密切。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入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中国古代教育师之变迁说
中国古代教育师之变迁说中国古代教育师的变迁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经历了几朝几代的更迭,教育事业的演变历程是极其复杂的。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教师这一重要群体的发展与变迁。
教育师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群体,其发展历程也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古代教育师形成了清晰的等级制度。
从古代“士大夫”贵族,官府教育师,各类非官方私人家庭教师,再到现代学校正式的教师,古代教育的等级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此外,古代教育师的权力来源亦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从古代基于个人地位和经历得到尊敬几乎支配了教育工作,到现在教师从法律、政策、行政组织等多种渠道获得职权等。
其次,古代教育师的教育理念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在古代社会,士大夫以《诗经》中的《孔子》、先秦时期思想家及《易经》为理念基础,重视理性思维的培养,但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孝道以及礼仪成了儒家文化的主旋律。
20世纪由于人文主义理念的进一步推动,使得古代教育师的宗旨也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发展为积极发展学生自我价值、发展潜能和树立内心道德修养的良好目标。
再次,古代教育师的社会地位也有所变化。
在古代,官府教师的地位相当显著,一般而言,提任官府教师就能作为贵族谋求进入社会精英行列的有利机会。
唐朝以后大宗族贤良的任用制取代了官府职位的有序继承,使许多具备实力的人获得教师职位,例如曹植和司马迁等。
而现代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师受到了更多的尊重,政府也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社会对数师职业的认可。
至此,从古代教育师到现代教育师的变迁令人深省,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推动着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有所改变,也日见教师职业社会地位愈来愈重要的变化。
期待着今后中国教育发展进一步展现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师也担负���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谱写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史。
教师制度发展史心得体会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教育事业的实施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教师制度的发展历程可谓是跌宕起伏,历经沧桑。
通过对教师制度发展史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与崇高,也感受到了时代变迁对教师角色、地位、待遇等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师制度的起源与演变教师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就有了教师这一职业。
那时的教师主要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地位相对较高。
到了封建社会,教师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教育体系。
在这一时期,教师地位得到提升,待遇也相对优厚。
二、近代教师制度的变革与发展19世纪末,我国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教育观念受到冲击,教师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新式学堂的兴起,使得教师职业逐渐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教师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教师待遇也开始改善,一批优秀的教师涌现出来。
三、现代教师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师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了教师的地位、职责和待遇,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制度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心得体会1. 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通过对教师制度发展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教师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2. 时代变迁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时代变迁对教师角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教师主要传授知识;近代,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师则要具备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
教师角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3. 教师待遇与地位的提升教师待遇与地位的提升,是教师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职教师角色的演变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职教师角色的演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师的角色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传授知识者到如今的教学研究型教师,他们的角色定位和使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对此进行较全面的探讨,以期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职教师主要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角色。
由于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因此高校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在这个阶段,高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渐提高,高职教师的角色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职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授知识者到教学研究型教师,他们的角色定位和使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高职教师的使命也在不断拓展。
除了传授知识外,高职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专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高职教师还需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推进学科建设,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
高职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加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过去,高职教师的学历、教育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普遍较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较低,这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高职教师的不断发展,高职教师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和教育水平,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教师地位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体会到了教师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地位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教师地位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地位是国家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将教师与天地、君王、父母相提并论,足以看出教师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实施者,地位愈发重要。
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使得教师的地位不断提高。
其次,教师地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关爱学生的情怀。
教师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只有当教师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实现自身价值。
再次,教师地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教师,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同时,高地位的教师也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此外,教师地位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师地位不断提高,待遇也在逐步改善。
这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同时,高地位的教师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就感,激发他们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
然而,教师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以下是我对提升教师地位的几点建议: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评价更加公平、公正。
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师德表现。
3. 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通过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等方式,让教师享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发展
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教师角色的演变教师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专业人士。
教师的角色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以及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演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职业标准受到社会舆论、教育政策、科技进步、教育互联网以及教育客户群的影响,并且在这种共享和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
20世纪以前,教师主要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教学被视为一门技艺。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体制中,教师通常被认为是更高教育中的教育者,他们主要负责备考和专业的知识传授。
到了现代,特别是19世纪后期,教育开始由国家主管,学校逐渐成为一个大规模的教育机构。
教育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教育者的角色也相应地经历了变化。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者,他们的角色是教育学生有礼貌,让他们成为有贡献的公民、工人和家庭成员。
到了21世纪,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和教育者,还要扮演诸如学生辅导员、学生职业指导者、学生学习评估者和教育改革积极参与者的多角色。
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处理现代技术的应用和教学平台的操作。
教师角色的发展与繁荣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工作不再是单调的,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现代教室注重开创性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更加智能和创新的教学技术,包括利用各种技术工具授予学习,创建沟通和互动平台,以及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同时,教师的职责还需要与学校管理者进行密切合作。
教育政策、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变化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角色、提高能力并自我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扮演着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角色。
需要合作和沟通,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和拓展学生的发展道路。
教师角色的限制和未来发展尽管教师现在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职业,但教师的角色仍然存在着一些限制。
比如说,教师是否具备足够的培训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还有,治理规范之间的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教育管理政策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教师地位变化的认识及所感
中国教师地位变化的认识及所感中国教师地位变化的认识及所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在整个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一定的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程度,也反映出一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下面就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发展变化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教师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制约。
经过相关文献的查询和整理,把中国建国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解放前后。
1、解放前,由于整个国家处于战争的动乱之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要办好教育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就是不可避免的。
2、解放后。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1956,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反映小学教师“三低(待遇低、地位低、质量低)”情况的简报上曾批示“应予以解决”,同年4、5月间,在教育部起草的《关于提高小学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报告》中提出:“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某些干部轻视小学教师的错误观点。
根据‘按劳取酬,同工同酬’的工资原则:(1)确定小学教师的工资地位。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同等程度的其他部门人员,应当实行‘教龄律贴’的工资制度。
(2)对有特殊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特级待遇。
(3)各类教师一律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应定期举行优秀教师代表会议。
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提高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应积极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各级党委应加强对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的领导。
”以上三个措施的实施对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起到了显著地作用。
(二)文革十年。
十年动乱中,反革命集团以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为幌子,全面否定建国后17年的教育工作。
否定党对中小学教育的领导,否定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了解:中国古代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
了解:中国古代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了解:中国古代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
教师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了。
但由于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兴衰荣辱也不同。
在原始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进行的。
这个时候,父母长辈就是教师。
因此有“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之说。
他们教育后代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传授劳动经验以及社会生活的传统行为习惯。
而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专门职业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以后。
我国的学校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古籍记载在尧、舜、禹的时候已有大学,名叫“成均”。
这时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
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担负起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养老的场所逐渐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学校。
这时的教师就是这些老人,而且他们已经有了最初的级别,即“国老”与“庶老”。
到了西周,这时已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的局面,就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培养统治阶级的治国人才。
这时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专门为京城的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乡学是建在地方上为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设立的。
学校教师,国学由京城大官担任,乡学由地方官吏担任。
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典礼,以表示统治者“尊教重道”之意。
所以《尚书》中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建立。
上层建筑发生激变,政治上,王权衰落;意识形态上,礼崩乐坏。
文化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王室、诸侯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由于社会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秘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散失民间。
破落奴隶主贵族及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
古今中外教师演变进程分享
古今中外教师演变进程分享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核心人物,其角色与职责在古今中外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分享古今中外教师的演变进程,展示教师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古代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古代社会的教师被视为智慧与道德的传承者,他们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技能。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教师是社会地位崇高的职业。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在教育中强调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传授智慧、树立榜样。
这种教育理念在古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近现代教师的角色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在欧洲的教育发展中,教师渐渐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引导者。
著名教育家佛罗贝尔强调了儿童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推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创造的教学模式。
三、中外教育体制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体制的更新,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教师的职业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多样化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教育体制的变革也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和压力,要求他们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在国外,教师的培养和职业发展也受到关注。
一些国家实行高质量教育政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晋升机会。
此外,以芬兰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教师培训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增加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价值。
四、未来教师的展望当前,全球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育挑战,这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的教师将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教育发展的变化,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此外,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未来教师还需要掌握数字技术和在线教育的应用。
这将有助于提供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从教师节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从教师节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中国的教育事业起步晚,但是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9月10日是教师节,让我们以教师节为契机,回顾一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的中国教育体系是以士大夫教育为主,传统的儒学是唯一的官方教育。
儒学注重文字、礼仪和道德,因此学生只需背诵经典和做模仿考试题,而不必去理解和探究问题。
而且,在传统的儒学教育体系中,没有特定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身份只取决于家庭背景、学历和考试成绩。
教育主管机构也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只是由地方官员对其他官员和教师进行管理和考评。
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国体变更,开创了新时代。
民国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取消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等科举考试,开始实行以学历为依据的高考录取制度。
同时,民国政府还开始进行教师职业化和教育管理职业化的实验,创立并改造了各类教育机构,如孔子学院、女子师范学校等。
此外,民国时期的政府还确立了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掀起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展。
新中国教育的最大成就在于,开创了社会主义教育、维护了社会稳定、增进了人民福利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
此外,新中国把教育职业化和教育管理职业化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1951年,国家颁布了“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等要素,让教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岗位。
进入新中国后,教育改革卓有成效,尤其是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建立独立的大学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都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转折点。
教师评价发展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从古代的师道尊严到现代的教育评价改革,教师评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教师评价对于教育质量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教师评价发展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师道尊严:古代教师评价的基石在我国古代,师道尊严是教师评价的核心。
古代社会,教育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圣洁事业,教师地位崇高。
在古代,教师评价主要以道德品质、教学水平和教育成果为主要标准。
教师评价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尊重教师、重视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二、近代教育评价的变革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教育评价开始发生变革。
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
三、现代教育评价的多元化现代教育评价逐渐走向多元化,强调全面评价、过程评价和个性化评价。
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评价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如观察、访谈、作品分析、考试等。
四、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1. 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评价应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成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 强化评价的公正性:教师评价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4. 创新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以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五、心得体会1. 教师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师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师提供改进的方向。
2. 教师评价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教师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4. 教师评价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教育学]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地位及角色
《小学品德专题》课程学习期终考核研究报告题目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角色及地位组名久思吾言指导教师朱曦时间2010年12月班级08(1)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08级1班小学教育专业1本组成员及分工:【组长】张勇华03080149 【副组长】杨伊琳【组员】王连连04070421 郑燕萍04070448 郭玲04070441 冯欣04070446夏伊婷04070419 钱婷婷04070109李玮玮04070401【分工】资料收集:钱婷婷、夏伊婷[古代]郑燕萍、冯欣[近代]郭玲、杨伊琳[现代]张勇华、李玮玮[当代]钱婷婷、冯欣、杨伊琳、李玮玮[情景剧]郑燕萍、张勇华、郭玲[综合]资料汇总:郭玲、郑燕萍、王连连、张勇华PPT:王连连2序言神圣的教师职业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教师”一词最早逐渐把“教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
”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
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
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
因此西周初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
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是”合起来,成为“教师”。
教师既是古代社会分工的产物,有是现代专业发展的体现。
教师职业从远古时代融于生产劳动的非专业化的原始形态,演变为从事古代学校教育的泛专业化形态,最后走向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专业化形态。
在人类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中,“师”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
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
“师者三尺讲台万丈空桃花源里自耕农磨剑十年图破壁开怀一笑坐春风桃李报我山河丽我付桃李一片情不为浮华遮望眼愿作春泥化落红”。
教师职业,神圣而伟大,培养了社会人才,传播了人类生产劳动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科技文化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质文明的水平。
中国教师地位的历史变化及其启示
中国教师地位的历史变化及其启示概述教师的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
教师的地位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教师的地位是不同的。
中国教师的地位在汉代时标榜为“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尊”,到了南宋末年便降至极端低下的地步,元朝更有“九儒十丐”的说法。
中国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如何?其原因何在?中国教师的现状如何?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笔者试就以上问题提出一己之见。
一、中国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及原因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
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就要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以便把生产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规范传给下一代。
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也很简单,所以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设立专门的学校,当然也没有专门的教师。
那时的教育是在儿童与成年人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通过口耳相传来进行的,是十分直接而简单的教育。
2、奴隶社会时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也即中国历史的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的局面。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师地位的历史变化及其启示概述教师的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
教师的地位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教师的地位是不同的。
中国教师的地位在汉代时标榜为“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尊”,到了南宋末年便降至极端低下的地步,元朝更有“九儒十丐”的说法。
中国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如何?其原因何在?中国教师的现状如何?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笔者试就以上问题提出一己之见。
一、中国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及原因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
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就要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以便把生产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规范传给下一代。
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也很简单,所以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设立专门的学校,当然也没有专门的教师。
那时的教育是在儿童与成年人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通过口耳相传来进行的,是十分直接而简单的教育。
2、奴隶社会时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也即中国历史的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的局面。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这时期教师的地位极其崇高,《尚书·泰誓》的“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已将君、师并称。
3、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是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私学的兴起是由于学术的扩散与下移以及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在统治阶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被迫流亡他处,这些没落贵族的流亡导致了学术的扩散;一批旧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垮台了,沦落为士。
士与工、商、农并称“四民”。
士一般不务农、做工、经商,脱离一般生产劳动,而是凭借掌握的学术文化及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专长,来为权贵服务。
所以,士虽为民,穷困潦倒时可能连一般农、工、商都不如;而一旦被统治者看中,又可能获得高官厚禄。
士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做官从政、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从政是主要目标,从事教学和研究则是打好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社会知名度。
而要想成为一个士人,也必须从拜师学艺开始,学而优则仕,“士”阶层正好为私学提供了师生双方的办学可能性。
私学的教师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
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私学当时已有竞争出现,相传连孔子的私学也曾经历“三盈三虚”。
这时期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对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有过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对自己执教的概括。
诲人不倦的基础是学而不厌,即学习永不满足,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永久活力。
孔子自己就是终生好学的典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而且是广泛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将学与教联系在一起,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抓住了为师之道的根本的。
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以身作则是为师之道的又一根本所在,因为学生对教师也会“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孔子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
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 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人无师法,就会任凭恶的本性支配,有师法才有礼教,才能向善。
《荀子·礼论》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后世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即由此而出。
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自然不是人人可以作教师的。
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 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 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
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五六十岁,有崇高的威信;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背师道;四是能体会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
荀子对教师提出这样高的标准,是与教师崇高的地位相配套的。
按照这样的教师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不能有任何违背师说的言论。
即使毕业后,自己也当了教师,也不能把老师的教导抛在脑后,否则就是背叛:“言不称师谓之畔,教不称师谓之倍。
” 这样的要求显然过于苛刻,但它代表着极端尊师的传统流派。
4、封建时期封建时期,中国教师的地位经历了由崇高走向衰落的过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帝国。
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
秦实行郡县制,县下有乡。
“三老”是乡官之一,“三老”负责向乡民宣教统治阶级的思想、法度、纲纪、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到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丞相李斯提议禁止私学。
他说:“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就是说,私学师古非今,扰乱视听,非议法教。
每当朝廷令下,诸子百家各以其学说妄加议论,如果不加以制止,必然削弱君主的权威,而且会给结党乱政创造条件,因此私学必须予以取缔。
作为禁私学的具体措施,李斯又提出“挟书”之策:“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类的书不在焚烧之列。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并禁止私学。
李斯在提议禁私学和焚书之后,紧接着提出“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就是说,秦在禁止《诗》、书百家语后,唯一允许学习的就是法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的官吏来担任。
单纯地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的官吏为师,结果必然是以法代教,失去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
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摒弃严刑酷法,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正式废除秦代“挟书律”,开放了民间学术活动,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
“无为而治”十分适合汉初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需要,但是也容易导致放任自流和政府权威的削弱。
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已基本恢复,统治者已有实力来整顿国政。
同时,社会也面临着新的危机,“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政策。
于是,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战国时就有博士,秦汉承袭此制,也设立博士官。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此后,博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家五经大师才能担任。
博士官因学识渊博,也常常以私人名义授徒讲学。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丞相公孙弘的建议,由朝廷为五经博士选置弟子,有固定的名额和选拔标准,并享有官方给予的待遇。
这就是博士弟子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指令要员视察太学。
东汉时皇帝视学成为一种制度。
视学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业,还要与师生欢聚。
为了弘扬儒学,每次视学皇帝还要聚众宣讲。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文教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古代史的终结。
其对教育的主要作用和影响,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德治和礼教为本,所以,尊儒必定推崇教育,汉代的官方学校体制就是伴随独尊儒术而建立的。
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教师仍然享受着崇高的地位。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如秦,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
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于是下令广泛征集儒家经典,并以高官厚禄礼聘天下儒士集于京都,令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还亲自至国子监参加典礼。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
因为: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隋文帝正式废“九品中正制”。
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
据《全唐文》记载,当时“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学术文化的地位大大提高,因为它意味着锦绣前程。
所以连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也养成“敬惜字纸”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