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大人合一”的设计思想虽然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出现较晚,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丁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夏商以后,

“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对这种主宰的崇拜就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丁“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丁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周易大传?文言传》有云“夫天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而奉天时。”这种承天命、顺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利用,他们将作

为统治人民的合法基础。《周易》乂有云“仰则观象丁天,俯则观法丁地”的原则。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乂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比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丁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丁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

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丁加工为一身,恰恰与古代中国人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古代中国地在物博资源丰富,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丁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一一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城市的建设:

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

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

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隋大兴城建造时,宇文恺不仅有斟酌地势,将太极宫置丁乾位,且乂以承天、朱雀等命名。汉之长安城,“--------------------------------

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明活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村落的建设: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安徽歙县棠橄村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棠槌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以富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棠橄族谱有诗云:“遥想棠阴活昼永“(《玉篇》“楚谓两树交阴之下曰橄” 这正是这个村落名字的由来,乂“此处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白世之业”。这正是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棠橄人把自己置身丁大自然当中,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分子。这种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体现。

宫殿的建设:

在宫殿的当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故宫,故宫乂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紫” 是指紫

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乂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

平天子当中坐,活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

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乂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

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

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牛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牛门

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活宫与

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

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

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紫禁城的建设,把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陵墓的建设:

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已发掘的河南洛阳与南阳的汉墓中都画有天象图,它们都显示着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目标。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1999年3月,考古人员发布一个惊世的发现: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 图。“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

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极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中国古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宫殿”、“陵墓”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