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优秀教案1【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对照”的手法来刻划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索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利用“对照”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不错心理素质。

1.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照”手法的利用。

2.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照”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利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利用启示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索学习法,重视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 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1 :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者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三.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四.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划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者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故乡》的艺术魅力。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关注,提高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 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2.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故乡》,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4. 艺术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小说《故乡》的主题思想,创作一篇以故乡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小说《故乡》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和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小说《故乡》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故乡》的解析、评论和相关研究文章。

《故乡》教案教学反思与总结

《故乡》教案教学反思与总结

《故乡》教案教学反思与总结。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确保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故乡》这篇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教学反思一、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作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以及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历史和人性问题。

通过创作背景、作者思想、结构分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故乡》的文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篇作品对于当代社会、人类情感等方面的启示。

二、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表达方面存在困难,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通过让学生交流和讲解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表达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和意义。

三、加强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技能是学生学习文学的重要基础,我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作品的描写技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等方面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的探索和思考。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加强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修养。

教学总结通过对《故乡》这篇文学经典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共鸣学生在学习文学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去感悟作品的深层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共鸣,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作品的内心世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义。

二、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文学作品应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不断探究的好习惯。

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修养文学教育是一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教育形式,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文学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忧虑,理解家国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的解读。

(2)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激发学生思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原文及相关解读资料。

2. 课件:教学PPT,包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手法等内容。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故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原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故乡》教学设计【共3课时】(2021最新汇编)

《故乡》教学设计【共3课时】(2021最新汇编)

《故乡》教学设计【共3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2、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方法一: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方法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简介作品、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故乡》优秀教案5篇

《故乡》优秀教案5篇

《故乡》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乡》优秀教案5篇一份完善的教案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写好教案,帮助教师提前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挑战,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和指导,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故乡》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对家乡的情感认同;(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故乡》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价值观念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故乡》;(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闰土的关系、故乡的变化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2)深入剖析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观念。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2)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故乡为题材的短文。

四、作业布置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掌握程度如何;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如何;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适,难易程度是否适中;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故乡》教学反思(通用5篇)

《故乡》教学反思(通用5篇)

《故乡》教学反思《故乡》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教学反思1《故乡》很难教,我用3节课不到上完的,很多细节掠过了,比如杨二嫂的形象。

我本来还想把《故乡》中的环境和《风筝》中的环境做一个比较。

我还想……这些想法在课堂上我都没有实施,但心中也确实没有底。

这篇课文,只讲了“柃主线”“抓变化”“读闰土”“故乡的出路”这四个方面大问题,涉及到了概括文章、分析人物、赏析语句、探索主题这四个大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

可是我有一大堆困惑——1、长文短教,是否可行。

有些可能是重点放弃了,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把握。

2、这样解读,学生是不是仅仅了解一个空壳,部分血肉,是否会制约孩子阅读能力提升。

3、讲通、讲懂、讲透,讲到什么程度才叫透?中学生年龄,老师即使讲透,没有阅读基础、思辨能力和人生阅历能真正透吗?还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重复教材全解。

4、深入解读文本与引申发散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化还是趋于某一个方向。

《故乡》教学反思2这篇文章很长,一般需要三课时才能解决。

但考虑初三教学时间较紧,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我反复阅读文章,虽然这样的文章自己也已经上了多次,但是每次总是有新的感受和触动。

本教学设计从理念和文章处理上希望有以下几个突破。

1、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到了初三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参与我们的课堂,哪怕是很简单的内容也不愿意,因此想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逼迫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一点我觉得效果没有我想象的好。

2、努力想让学生思考,尽可能让教师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让学生自主去感受、体会和表达,那样虽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师虽然精彩的分析,实际上效果更好。

不过在本节课中,这方面的目标没有达成,学生的思维容量不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不到位。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关注,提高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封面和作者鲁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为阅读课文做铺垫。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进行交流和互动。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经历,写一篇以“故乡”为主题的短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故乡》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与理想、传统与变革的矛盾冲突。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

(2)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梳理故事情节,明确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故乡”的象征意义、“我”的象征意义等。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怀念、对现实的反思等。

2.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理解与分析。

(2)象征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主题思想的探讨与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碰撞思维火花。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故乡”的象征意义等。

(2)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怀念、对现实的反思等。

5. 课堂练习:(1)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0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设计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能够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和写作,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3)提高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故乡》一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 故事情节梳理:让学生概括和描述《故乡》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人物分析: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认识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

4. 主题探讨:让学生探讨《故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家乡情结、亲情、友情等。

5. 修辞手法分析: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关于家乡的图片或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故事情节梳理:让学生概括和描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补充和完善。

4. 人物分析:让学生分析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关系。

5. 主题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看法和体会。

6. 修辞手法分析:让学生分组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其表达效果。

7. 课堂小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如创作一篇以家乡为题材的短文。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和交流。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其参与程度。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 到了提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
部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引导 。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需要优化课堂时间分配,提高课堂效 率。
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表达不够流畅、语言不够规范的问题,需要加强写作训练和 指导。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总结词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 教学媒体,如PPT、视频、音频等。
VS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 使用PPT、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媒体。 PPT可以展示《故乡》的文本和相关图片 ;视频可以播放与《故乡》主题相关的纪 录片或电影片段;音频则可以播放《故乡 》的朗诵或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 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
04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环节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作品和生平简介,引导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产 生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展开环节
总结词:深入探讨
详细描述: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乡》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乡 》所表达的人性和社会现 实,培养人文关怀和社会 责任感。
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故乡》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
主题和象征意义分析
文学鉴赏和评论写作指导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讲授《故乡》的背 景、作者介绍等基础知
识。
讨论法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情节 、人物形象和主题,分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李岩课型:讲读课时:3知识目标: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7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总结: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4《故乡》优秀实用教学设计1(2021年初中语文部编版)

14《故乡》优秀实用教学设计1(2021年初中语文部编版)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环境描写和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学习重点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我们曾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

三、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四、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阴晦(huì)猹(chá)五行(huì)装弶(jiàng)獾(huān)猪胯(kuà)下髀(bì)骨愕(è)然嗤(chī)笑伶俐(línglì)吓(hè)瑟(sè)索秕(bǐ)谷寒噤(jìn)廿(niàn)年深黛(dài)惘(wǎng)然恣睢(zìsuī)潺潺(chán)(2)词语释义:阴晦:阴沉昏暗。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乡》授课方案及反省授课目的:知识与能力:领悟对话、容颜、心理描述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感神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容颜、心理描述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授课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授课目的:1.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授课过程 :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 12 自然段开头和第 2 自然段的光景描述:“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灰暗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不由得凄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光景描述,前者多么光亮、美丽、令人神往 ;后者多么惨淡、冷清、令人凄凉。

前者是小说中 '我'脑筋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 ;后者是 '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作品中的 '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 ?让我们深入地认识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搜寻答案吧。

2.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短吃少穿的和毫无政治权益的生活。

小说写于 1921 年 1 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呼叫》,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切的现实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短篇小说《故乡》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学目标: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2、了解对比手法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三、新授: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讨论: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讨论: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讨论: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

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四、板书《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2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2、了解对比手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二、示标三、新授: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结尾(未来)2、萧索的荒村:(讨论)①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3、神异的图画:(讨论)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4、朦胧中的想象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2、对比手法突出中心3、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一、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写作特点: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

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结尾(未来)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

三、课堂练习(一)填空:1、《故乡》体裁是,选自《》,作者是,原名,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和两个人物,运用的手法突出了他们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齐心,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方能成功。

用《故乡》一文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二)阅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我也说不出话”1、选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

2、选文分别从、、等三方面对“他”作了描写。

3、“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在“他”心目中两人之间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生活经验丰富了B精神变麻木了C出于礼节的需要D社会地位悬殊增大了4、“厚障壁”比喻( )A外貌的巨大差异。

B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

C久别重逢的陌生感。

D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6、“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A无可奈何B难堪、恼怒C震惊、悲哀D兴奋、欢喜三、阅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1、“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字扣“全然不动”和“石像”,描绘了闰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闰土内心的苦闷。

C“刻”字是闰土饱经生活磨难的写照。

D“刻”字表现出闰土自愧不如的呆滞。

2、闰土的性格特点是( )A辛苦麻木B呆滞麻木C勤劳呆板D怯懦无情3、填空:从选文最后一段中找出与以下语句相呼应的词语。

①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②总是吃不够③不太平④什么地方都要钱4、以上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阅读《故乡》最后三段:1、第一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各不相同分别是:①;②;③。

2、第一段中“我们”是指,“他们”是指,“别人”是指。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4、第一段中“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中“一气”的意思是。

5、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6、第一段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生活”的词性分别是词、词。

7、第二段中“手制的偶像”的含义是( )A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让下一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C比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未来。

D比喻聊以自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8、“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有什么作用?9、“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

”深刻含义是( )A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就没有路B希望的有无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后人要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来的,每个人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这段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对未来道路迷茫的怅惘。

B对见到光明前途的喜悦。

C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D对美好前景的热切向往。

1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3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2.结合社会背景,领会小说表现的主题。

学习过程:一、作者导入“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呐喊》《彷徨》是鲁迅经典的小说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用笔作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文化战线上的民主英雄”。

《故乡》这篇小说出自《呐喊》,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史的名篇,一直活跃在国人的中学时代,今天我们将从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主题两个方面,再一次走进这篇经典。

在“我”本次回乡过程中,有两个人所用的笔墨最多——闰土、杨二嫂。

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谁?为什么?默读课文,找出触动你心灵的文字,谈谈你的理由。

闰土:生:“紫红色的圆脸”看出少年闰土的可爱,“脖子上的银项圈”看出少年闰土有人的爱护。

师:现在的闰土呢?生:现在“灰黄”“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皱纹”看出现在的闰土营养不良、生活贫困和深受生活压力之苦。

师:这是通过了什么手法来写的?生:对比。

师: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了时间对人的改变。

(板书:对比)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喊了一声“老爷”,跟以前喊“我”“迅哥儿”不一样了。

师:注意一下老师标红的词语,为什么会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生:“欢喜”体现了闰土再见“我”时内心的开心,“凄凉”则体现了精神苦,为自身的遭遇感到凄凉。

师:还有吗?生:“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终于恭敬起来”看出他在进行心理斗争。

师:为什么要挣扎啊?就像小时候那样,喊“迅哥儿”就是。

生:闰土说“小时候,不懂事”。

师:不懂事的时候,以“哥弟”相称,懂事了,就喊“老爷”。

师: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PPT:1.表示沉默;2.表示语言被打断;3.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4.表示语气的断续、延续;5.表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