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月是故乡明》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策略1.识记生字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语境读准生字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篝火、澄澈、旖旎、无垠、点缀”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出示词串“燕京、燕园、燕山、姓燕”,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燕”。
2.朗读教学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找出季羡林爷爷直接描写家乡月亮的句子进行品读,直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语言运用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找出文中的对比句品读感悟,仿照文中的对比句说一说。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月是故乡明》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吟诵古诗,导入课文题目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2.学生吟诗。
(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3.导入课文题目: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月是故乡明)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了解题目的出处,为感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往事和经历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
课文用典雅的语言,借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本课在描写景物时,引用典故恰到好处,优美的语言对学生的习作表达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散文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
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吗?(齐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与思故乡,常常联系在一起。
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就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委婉表达了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故乡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心中的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新课内容展示(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进行拓展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图片或视频,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互动。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赏析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反应。
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3.赏析: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美。
4. 课堂活动•诗歌朗读•小组讨论•表演展示•赏析分析5. 评估方式•学生表现评价•诗歌赏析能力评估•教师反馈及时性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古诗词《月是故乡明》,通过导入、学习、讨论、表演以及赏析等多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
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对文学的独特感悟,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在评价方面,除了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可引入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虽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仍有待完善,需要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宋词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2.理解宋词《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家乡情感。
3.能够朗读《月是故乡明》并表达其中的情感。
4.通过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宋词《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生能够领会家乡情感,感受亲情之深厚。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宋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理解家乡情感和亲情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
3.黑板、粉笔。
4.图片或视频展示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播放家乡风景图片或视频。
2.提出问题:“你们对家乡有什么独特的记忆?”Step 2:学习与讨论(20分钟)1.带领学生阅读《月是故乡明》,理解诗词内容。
2.解释生词、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
Step 3:朗读与赏析(15分钟)1.组织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体会其韵律和美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联想。
Step 4:情感联结(15分钟)1.通过和家乡、亲人有关的话题展开讨论。
2.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家乡作文或图画。
2.鼓励学生分享对家乡和亲情的感悟。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1.回顾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和情感体验。
2.强调家乡情感和亲情的重要性。
六、课堂作业1.完成对《月是故乡明》的背诵。
2.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家乡和亲情。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知识传递方面可能有所欠缺,需要加强后续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2.对于学习诗词和情感教育的结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实践和引导。
3.鼓励学生多表达内心感受,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本课文情感真挚,引人深思,适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意思。
3.学习赏析古诗《静夜思》。
能力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能够欣赏古诗《静夜思》,感悟其中的情感。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家庭和家乡的幸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
2.赏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学习古诗《静夜思》。
难点1.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
2.对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呼吸家乡的空气,感受家乡的气息,然后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1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段话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学习古诗《静夜思》(15分钟)讲解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并尝试朗读。
2. 情感表达(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和古诗,表达自己对家乡和月亮的情感之情,可以写成小段落。
第三课时1. 情感演练(15分钟)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他们写的关于家乡和月亮的情感表达段落,让全班同学一起感受同学们的表达。
2.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悟,鼓励他们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对课文《月是故乡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 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可以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但是对于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主旨的理解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文章的抒情性和诗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分析文章的情感和主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抒情能力和对故乡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文章的抒情性和诗意,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采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抒情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注释和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b.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月是故乡明”,提问:“为什么作者说‘月是故乡明’?”2.呈现(10分钟)a.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b.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a.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b.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抒情性和诗意。
4.巩固(10分钟)a.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b.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梳理。
5.拓展(10分钟)a.提问:“你们有没有思念过故乡?请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和情感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和加深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引导。
b.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月亮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b.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操练(15分钟)a.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a.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板书反思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板书反思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3.通过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和资料,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2.难点:通过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和资料,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习过程(一)古诗引入,揭示主题1.齐读课题,你知道课题这句话的出处吗?出示PPT: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自古月亮就有思念之意,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作者也是借助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学生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
)3.让我们走进这一课,看看季羡林心中的故乡月又是什么样的。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注意读准多音字“燕”。
3.学生自主阅读,出示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童年的趣事和成年经历?画出相关语句。
4.同桌互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
5.梳理主要内容。
6.结合梳理出的语句进行概括,归纳主要内容。
童年趣事:数星星摇知了坑边看月成年经历:观月地点的变化(故乡—济南—北京—济南—欧洲—北京)(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默读童年趣事部分,思考:作者回忆这些童年往事,内心可能产生哪些感受?批注在空白处。
预设:对美好、快乐童年的回忆。
2.默读成年经历部分,思考:每一次经历给作者带来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经历?预设:对家乡月亮的喜爱,对家乡的思念;对比。
3.指名配乐读全文,思考:题目为什么叫“月是故乡明”?4.一句诗,虽言简,但融进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月是故乡明》是一篇充满浓郁思乡之情的散文。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成功之处1. 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通过反复朗读描写故乡月亮的段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乡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 注重语言赏析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普遍情感。
通过对语言的赏析,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鉴赏能力,还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拓展阅读丰富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阅读。
例如,介绍了一些与思乡主题相关的古诗词,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拓展阅读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注重了整体教学,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和表达情感方面存在困难,我没有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感悟、语言赏析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单调乏味,影响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深入虽然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描绘故乡美景的古诗,作者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乡愁情怀,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文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古诗中的意象、意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怀,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美景,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怀,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品味欣赏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我将以一首关于月亮的现代诗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为后面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解决字词问题。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怀。
(3)品味课文语言,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3.巩固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课文中的美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5.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用所学知识给家人讲一讲课文中的美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远离故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
教学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
在生字词学习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仍需教师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诗意的理解与体会。
3.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PPT课件。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入课文《3-月是故乡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他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 优质课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质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掌握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教学生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2. 通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
难点: 1. 教学生领会诗人的意境和艺术表达。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活动:老师播放一段与月亮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2.整体导学(10分钟)活动:老师简要介绍《月是故乡明》的背景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3.课文学习(30分钟)活动1:师生共同诵读课文,师生对比理解重点词语。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感悟和体会,展示个人理解。
4.诗歌赏析(20分钟)活动:老师解释课文中涉及的诗句和隐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情感态度培养(15分钟)活动:学生就课文中有关家乡和思念的内容,展开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
6.课堂小结(5分钟)活动: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深入思考文本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赏析诗歌中培养了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有效的提升和支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达;–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会分析课文结构。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月是故乡明》的诗意表达;2.理解和运用生字词;3.分析课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图片或实物引入《月是故乡明》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 学习课文(30分钟)1.教师讲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诗意表达。
2.学生跟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拓展阅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家乡故事,比较不同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4. 课堂练习(20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惑,共同解决。
5. 总结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以及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月是故乡明》展开,通过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提升综合素养。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字词,了解其意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了解其意思。
2.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字典了解其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月亮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生字词。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方面也有难度,需要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体会。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月是故乡明》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3. 教学辅助材料:生字词卡片、字典、故乡图片等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通过播放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的心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字典了解其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表演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能够听懂和讲述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4.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境,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内容,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2. 导入•通过问答、引入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兴趣。
3. 学习课文•先进行整体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分段解读,讲解生词、诗句等。
•鼓励学生自主朗读,纠正发音和语调,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请学生就课文的主题、情感、意境等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表演、画面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总结归纳•综合课堂讨论和表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对问题的回答等。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六、课后作业•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练习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
以上就是本节课《月是故乡明》的教案,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并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
4.学习第二部分。
(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
(2)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5.学习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3)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
6.学习第四部分。
(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板书]
3*月是故乡明
借景抒情思念家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
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
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