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解读
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解读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解读《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该书是纪传体的编年体通鉴史书,记录了从周代至隋朝历经16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事件。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进行解读,突出其在古代文言文方面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一、《资治通鉴》的文学价值《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纪实性的历史著作,其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语言运用上。
古代文言文雅正翩翩,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和修辞技巧。
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修辞手法和古代典籍中的名言警句。
通过这种语言的运用,增强了史书的艺术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历史知识,还可以欣赏文学之美。
二、《资治通鉴》的历史观点《资治通鉴》是一部注重史事揭示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作者司马光的独到历史观点。
他以历史为鉴,从历代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当时的政治决策和治国方略。
在书中,司马光强调政治家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对于君主的选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资治通鉴》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治国者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三、《资治通鉴》的学术贡献《资治通鉴》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及其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杰出代表,对于史书的编纂、历史文献的整理、历史事实的核实和历史观点的阐述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司马光在该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书、古籍和考据,对古代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他的独到观点和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历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并为继承史学传统、发展史学理论提供了借鉴。
四、《资治通鉴》对当代的影响尽管《资治通鉴》是一部古代著作,但它对于当代人们的影响依然存在。
首先,《资治通鉴》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也对于掌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古代文言文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
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1.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该书收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中国历史事件,共计卷三百余卷。
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按照年代顺序记录了中国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 起止范围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是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
这段时间包括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朝代的更迭,涵盖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和宋朝等时期。
2.1 春秋战国时期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正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由诸侯国争霸所主导,而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外交、内政等重要事件。
2.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央集权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资治通鉴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以及汉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这个时期的历史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一百年。
晋朝是三国时期的后继者,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
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各个朝代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以及社会变迁等重要事件。
2.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包括了隋朝的兴亡和唐朝的盛世。
2.5 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
十国是指吴、越、南唐、吴越、闽、南汉、南楚、南平、前蜀和后蜀十个政权。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资治通鉴》者,宋司马光之所撰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阳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光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史。
年二十有二,举进士,登第,授将作监丞。
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召还,官至宰相。
光在相位,屡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嘉其忠直,赐金帛以旌其节。
光尝言:“吾欲撰史,当以事实为本,以义理为宗,以文辞为辅,以考订为要。
”于是,乃博采群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始作《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纪以年月为序,表以事类为次,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计有五百余万字。
光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元祐元年成书。
书成之后,仁宗赐名《资治通鉴》,意谓此书可资君主治国之用。
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论断公允,文辞简练。
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译文:《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西夏阳。
他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出生,哲宗元祐元年去世。
司马光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研究。
他在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将作监丞。
由于他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朝廷,官至宰相。
在相位期间,他多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赞赏他的忠直,赐予金帛以表彰他的节操。
司马光曾说过:“我想撰写一部史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义理为宗旨,以文辞为辅助,以考订为关键。
”于是,他广泛收集书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开始撰写《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纪按年月顺序排列,表按事类分类,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约五百余万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哲宗元祐元年成书。
《资治通鉴》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资治通鉴》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1. 《资治通鉴》概述
-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司马光撰写于北宋时期。
- 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 《资治通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通史,被后世广泛引用和研究。
2. 《资治通鉴》的编写思想和特点
-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期对未来有所启示。
- 《资治通鉴》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描述,避免主观评价和立场偏向。
- 该书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
- 《资治通鉴》采用简明扼要的叙述方式,力求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3. 《资治通鉴》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是明朝短暂的航海史的高峰,对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玄奘西行:唐代高僧玄奘历时17年,沿着丝绸之路到达印度取经,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 开元盛世: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 程咬金保义:程咬金是唐代抗击安史之乱的重要将领,保义军的创建和战功赢得了广泛赞誉。
4. 《资治通鉴》中的重要人物
-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丞相之一。
- 刘备:三国时期刘备是蜀国的创立者,被封为汉中王,后号称“汉室宗亲”。
-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开创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创建了大一统的秦朝。
以上是《资治通鉴》必考知识点的最全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和考试备考有所帮助。
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
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目录一、王夫之简介二、《资治通鉴》简介三、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四、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及解析五、总结正文一、王夫之简介王夫之,字子真,号船山,明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博学多才,对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均有精湛的研究,且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王夫之的著作颇丰,其中《船山全书》、《船山诗文集》等影响尤为深远。
二、《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 294 卷,记载了自公元前 403 年至公元 959 年,跨越 1363 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广泛的历史内容、独特的编纂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三、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王夫之对《资治通鉴》评价极高,他认为这部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夫之还认为,《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即以年为经、事为纬,既有史家的客观态度,又有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对于后世历史著作的编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及解析王夫之在《船山全书》中,有一篇题为《论〈资治通鉴〉》的文章,其中他对《资治通鉴》的评价以及对书中内容的解析,颇为精辟。
原文翻译如下:“《通鉴》者,司马光以一代之治乱,为万世之师法,包括宇宙,统会古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国之治乱,民之休戚,无所不包,无所不贯。
光之志,欲以一代之治乱,为万世之师法,其意甚远,其规模甚大,而其文辞之雅驯,又足以动人。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部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著作。
王夫之还认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方法,即以年为经、事为纬,为后世历史著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总结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既体现了他对这部伟大历史著作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由宋代司马光撰写,成书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至1064年)。
全书共294卷,以帝王时代为主线,纵贯自汉高祖刘邦到隋文帝杨坚的历史,涵盖了2200多年的时间。
二、资治通鉴的特点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通史,有以下几个特点:1. 纪事本末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为主要特点,即记录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结果。
它详细叙述了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力求客观、准确地还原历史。
2. 借史以鉴今资治通鉴强调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
司马光希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规范,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3. 排斥特殊立场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客观中立,排斥个人主观立场和政治倾向。
司马光在撰写时不谋私利,不迎合权贵,力图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
4. 以时间为序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历史事件。
这种时间序列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前后关系,掌握历史的脉络。
三、资治通鉴中的名词解释1. 帝王时代帝王时代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时代,主要是指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晚清帝制覆灭为止的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以帝王时代为主线,记录了辽、宋、金、元、明等历代帝王的治国策略、政治斗争、战争纷争等。
2. 纪事本末纪事本末是指记录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结果。
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为主要特点,通过详细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3. 借史以鉴今借史以鉴今是指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
资治通鉴强调历史的规律和规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揭示历史的智慧,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4. 客观中立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客观中立,排斥个人主观立场和政治倾向。
司马光在撰写时不谋私利,不迎合权贵,力图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94卷,收录了从周代至南唐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的原文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传体”为基础,通过对史书材料的搜集整理,以编年纪事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全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个时期和朝代都有详尽的记录。
每一卷以相应年份为题,紧密串连,能清楚地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
她语言运用简练,突出事实,辞藻虽不华丽却严谨,表达精湛,这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便利。
然而,因为文化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资治通鉴的原文阅读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难度,更不用说是对于西方人士,这些困难也同样存在。
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一份优秀的翻译显得异常重要。
在历史上,资治通鉴的翻译译者很多,但由于时代的差异,许多译本已经被新的文化和知识所淘汰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研究需要。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比较优秀的翻译版本,如戚其章版本、钱穆版本、裘锡圭版本、刘知几版本、刘权平版本等,这些版本对原文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翻译,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戚其章版本是资治通鉴最为流行的翻译版本之一,戚其章先生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于古代史学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资治通鉴的翻译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全部译稿。
他的译本翻译准确、清晰、易读,用通俗、明了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钱穆版本是另一份优秀的翻译,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教育家、哲学家。
他的翻译在语言表达上显得更加华丽优美,让阅读者有了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同时,他的译文还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朝代政治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各方面的记载和特点。
裘锡圭版本是在20世纪末由台湾学者裘锡圭所翻译的,他对于原文的翻译受到了古典文学的影响,其语言表达更富有文艺色彩。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篇一:评析篇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
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
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篇二:翻译篇二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
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
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
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
《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防。
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
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篇三:读资治通鉴心得篇三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
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通史,涉及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被誉为“以史论治”的经典。
该书被称为“大清正史第一部”,是清朝官修史书中唯一收录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一部。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清朝黄宗羲先生,他在其著作中,通篇贯穿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思想,旨在通过史实和分析揭示历史发展脉络,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
在原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翔实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性的历史著作。
黄宗羲在书中强调了历史上一些具有转折性的事件的重要性,比如西汉末年的“霸陵之让”、唐朝玄宗年间的“安史之乱”等,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资治通鉴》中,黄宗羲对历史任务的观点也很有深度和广度。
他强调了人类的历史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手段在于儒家的思想和伦理体系。
正因为黄宗羲的思想和观点如此深刻和全面,所以他的著作在历史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在译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在海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该书的英文翻译《Mirror to the Past》由吉尔伯特和德纳姆合作翻译,被誉为“翻译经典之一”。
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们还注意到了黄宗羲在历史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将其与西方的历史观进行了比较。
他们认为,黄宗羲对历史的认识与西方的历史学派不同,更多的是将历史视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这样的思想观念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启示。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无论在原文还是译文中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阔影响的历史著作。
无论是作为中国的古代文化遗产,还是现代世界的历史经典,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资治通鉴》,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一、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编年体巨著,由北宋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开始撰写,历时19年完成。
该书以汇纂历代正史、编年列举为主要手法,对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二、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子长,号东篱,北宋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司马光还是大名府进士科考试的状元,可谓才华出众。
他撰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为了补正朝廷官修史书疏漏之处,并通过详实的记录与总结来呈现中国历史。
三、内容架构《资治通鉴》共分294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斯斯皆备切事京不丁匠户会会社样本省部类等项目。
1. 式部尹抄集:本书的前37卷,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的历史。
2. 近朱者赤:第38卷至163卷,记述北宋时期李煜、赵简纪、范仲淹等人的历史。
3. 残烛余息:第164卷至213卷,着重描述杨延昭、岳飞等人塞草麻益基对修历史文献之功的考察。
4. 洗经易义:第214卷至255卷,记录金朝时期文臣武将楚辽契约册形貌和稽留备限板业多广发空无骨蒙马旗只敢啄人怕因阴课童的生活状态情况焦作相关信息一口门越南青木明年起确保36多胡服务价格大明商时切准确规定 5. 剩菁遗萼:第256卷至294卷,总结了南宋文臣政治家林则徐、吕惠卿等人。
四、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巨著的典范之一。
它以全面、客观、精炼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其研究方法和体例也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的文风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是古代历史教材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重要事件,以及国家兴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在珍贵地记载了中国几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杂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全
书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了从周朝末年至隋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共分294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第一篇第一章是通鉴的开
篇之作,下面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原文如下:
夫盖闵乱离缠綯之际,周室已衰,公卿大夫奔命逃窜,诸侯树立,
卒以弱敌强。
周宣王竭诸侯之力,以桀纣之并,运辔如流,贽玉以助,天下宾服,始吾所以觊觎。
解析:
本章首先描述了周朝末年的局势,周室已经衰弱,国内动乱不断,
公卿大夫们四处逃窜,各个诸侯国纷纷兴起,最终导致了周室面临强
敌环伺的局面。
接着,文中提到周宣王利用了诸侯的力量,以击败暴
虐的桀、纣王为目标,巧妙地运用策略和外交手段,通过赠送珍贵的
玉石等物质财富,使得天下的各个国家都愿意归顺于周室。
这是作者
所希望的局面,也是他所渴望的结果。
综上所述,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通过简洁而准确的文字,刻画了
周朝末年的乱世景象以及周宣王借助外援平定内乱、统一天下的历史
背景。
由于是一部正史著作,文章的语言严谨,非常注重史实的准确
性和客观性。
读者可以通过通鉴这一著作,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变
迁、皇权更替、诸侯兴衰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战国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部巨著中包含了很多特定的名词和术语,下面我将对其中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跨度为294年。
春秋时期是周朝晚期的一个分裂时期,也是诸侯争霸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由于国家的分裂而复杂,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霸,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资治通鉴》以春秋时期的《左传》为主要史料,对这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评价。
二、三纪《资治通鉴》按照时间顺序将历史分为三纪。
第一纪是“前纪”,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49年,共155年。
第二纪是“中纪”,从公元前249年到公元618年,共866年。
第三纪是“后纪”,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59年,共341年。
这种分纪的方式,对于读者理解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玄纪《资治通鉴》分玄纪和史纪两部分。
玄纪是前情部分,包括夏、商、周等上古史,共65卷。
史纪是后情部分,具体记载了春秋时期到隋朝结束的历史,共294卷。
玄纪和史纪的结合,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历史综合著作。
四、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名旦,周文王的弟弟,周公义的父亲,商朝的末代天子商纣王崩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的政治制度,被尊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在《资治通鉴》中,周公常常以智勇全才的形象出现,被司马光赞誉为中国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国之重器。
五、礼乐《资治通鉴》中经常提到礼乐二字。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对于社会规范和仪式的总称。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矩度和规矩,乐指的是艺术和音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培养人格、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
《资治通鉴》中对礼乐的介绍和评述,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和政治变迁的特点。
资治通鉴(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目录分析
0 1
第1章前言
0 2
第2章周纪
0 3
6
第6章晋纪
0 5
第5章魏纪
1
第7章齐纪
2
第8章梁纪
3
第9章陈纪
4
第10章隋纪
5
第11章唐纪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 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 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 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 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 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我不知道这本通鉴是按什么标准节选的,要么截影响历史走向的大势节点,要么截振聋发聩的可借鉴史事, 这本里面有些有部分截得有点生硬。
帝王之术,凶险难测,妄想不妄。 王安石变法,历任18年,期间司马光选择休相退局,不问国政,花19年编了此书。 这是一本从正面讲谋略的一本书,和「长短经」从反面讲的有所不同,两本书都看看做个对比蛮有趣。 评分可能有失偏颇,毕竟不同人需求不一样。 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事迹都在这里来到。 一直想读史记、资治通鉴这类史书,一直下不了决心。。 已看到“大将李广”,前面的故事以前都或多或少地了解过,似乎没有精妙之处。 摘录的!看起来很不爽,想看古文的不推荐,喜欢看翻译的可以去看看!。 译文有点像机器AI读小说的感觉,没什么味道,但是读原文又不太懂,整篇也是节选资治通鉴的较重大的事 件,无头无尾,不熟悉历史很难看懂来龙去脉,所以呢,400多页只看了译文,两三天囫囵吞枣看完了,感觉帝 王之
资治通鉴的内容范围
资治通鉴的内容范围
解析: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资治通鉴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书籍,作者是宋代司马光。
这本书以“纲目表”、“表目次序”、“纪目次序”共计294篇,记载了从周朝到五代的历史,共有446卷,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资治通鉴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资治通鉴为后世历史文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司马光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史书和史料,包括《春秋》、《左传》、《史记》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整理和梳理。
这些材料不仅丰富了资治通鉴的内容,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许多历史学者在研究特定时期的历史时,都会首先去参考资治通鉴,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其次,资治通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不仅关注事件的经过,更注重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事件的整理和梳理,他总结出了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如贪官污吏导致王朝衰落,弱肉强食导致战乱等。
这些规律的总结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决策有启示,也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此外,资治通鉴对于史学方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司马光在写作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他力图避免主观的评价和偏见,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记录和解析历史事件。
这种史学方法的倡导对后来的历史研究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资治通鉴在史学方法上的突破,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最后,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通史巨著,对于统一中国古代历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写作资治通鉴之前,中国历史的记载分散在不同的史书和文献之中,没有一部完整的通史。
司马光通过撰写这本书,将古代历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使得历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这对于后世历史学家和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使得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更加方便和系统。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纪实历史的巨著,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六起强围作噩九月,尽著雍阉茂,凡一年有奇。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年丁酉,公元七五七年九月,丁丑,希德以轻骑至城下挑战。
千里帅百骑开门突出,欲擒之;会救至,千里收骑退还,桥坏,坠堑中,反为希德所擒。
仰谓从骑曰:“吾不幸至此,天也!归语诸将,善为守备,宁失帅,不可失城。
”希德攻城,竟不克,送千里于洛阳,安庆绪以为特进,囚之客省。
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
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馀人来至凤翔。
上引见叶护,宴劳赐赉,惟其所欲。
丁亥,元帅广平王亻叔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号二十万,发凤翔。
亻叔见叶护,约为兄弟,叶护大喜,谓亻叔为兄。
回纥至扶风,郭子仪留宴三日。
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
日给其军羊二百口,牛二十头,米四十斛。
庚子,诸军俱发;壬寅,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北澧水之东。
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
贼众十万陈于其北,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
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
李嗣业曰:“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
”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
于是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都知兵马使王难得救其裨将,贼射之中眉,皮垂鄣目。
难得自拔箭,掣去其皮,血流被面,前战不已。
贼伏精骑于阵东,欲袭官军之后,侦者知之,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引回纥就击之,翦灭殆尽,贼由是气索。
李嗣业又与回纥出贼阵后,与大军交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贼遂大溃。
馀众走入城,迨夜,嚣声不止。
仆固怀恩言于广平王亻叔曰:“贼弃城走矣,请以二百骑追之,缚取安守忠、李归仁等。
”亻叔曰:“将军战亦疲矣,且休息,俟明日图之。
”怀恩曰:“归仁、守忠,贼之骁将,骤胜而败,此天赐我也,奈何纵之!使复得众,还为我患,悔之无及!战尚神速,何明旦也!”亻叔固止之,使还营。
怀恩固请,往而复反,一夕四五起。
迟明,谍至,守忠、归仁与张通儒、田乾真等皆已遁矣。
癸卯,大军入西京。
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至是,叶护欲如约。
广平王亻叔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
”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
”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
百姓、军士、胡虏见亻叔拜者,皆泣曰:“广平王真华、夷之主!”上闻之,喜曰:“朕不及也!”亻叔整众入城,百姓老幼夹道欢呼悲泣。
亻叔留长安,镇抚三日,引大军东出。
以太子少傅虢王巨为西京留守。
甲辰,捷书至凤翔,百寮入贺。
上涕泗交颐,即日,遣中使啖庭瑶入蜀奏上皇,命左仆射裴冕入京师,告郊庙及宣慰百姓。
上以骏马召李泌于长安。
既至,上曰:“朕已表请上皇东归,朕当还东宫复修人子之职。
”泌曰:“表可追乎?”上曰:“已远矣。
”泌曰:“上皇不来矣。
”上惊,问故。
泌曰:“理势自然”。
上曰:“为之奈何?”泌曰:“今请更为群臣贺表,言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之意,则可矣。
”上即使泌草表。
上读之,泣曰:“朕始以至诚愿归万机。
今闻先生之言,乃寤其失。
”立命中使奉表入蜀,因就泌饮酒,同榻而寝。
而李辅国请取契钥付泌,泌请使辅国掌之;上许之。
泌曰:“臣今报德足矣,复为闲人,何乐如之!”上曰:“朕与先生累年同忧患,今方相同娱乐,奈何遽欲去乎!”泌曰:“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听臣去,免臣于死。
”上曰:“何谓也?”对曰:“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上曰:“且眠矣,异日议之。
”对曰:“陛下今就臣榻卧,犹不得请,况异日香案之前乎!陛下不听臣去,是杀臣也。
”上曰:“不意卿疑朕如此,岂有如朕而办杀卿邪!是直以朕为句践也!”对曰:“陛下不办杀臣,故臣求归;若其既办,臣安得复言!且杀臣者,非陛下也,乃‘五不可’也。
陛下向日待臣如此,臣于事犹有不敢言者,况天下既安,臣敢言乎!”上良久曰:“卿以朕不从卿北伐之谋乎!”对曰:“非也,所不敢言者,乃建宁耳。
”上曰:“建宁,朕之爱子,性英果,艰难时有功,朕岂不知之!但因此为小人所教,欲害其兄,图继嗣,朕以社稷大计,不得已而除之。
卿不细知其故邪?”对曰:“若有此心,广平当怨之。
广平每与臣言其冤,辄流涕呜咽。
臣今必辞陛下去,始敢言之耳。
”上曰:“渠尝夜扪广平,意欲加害。
”对曰:“此皆出谗人之口,岂有建宁之孝友聪明,肯为此乎!且陛下昔欲用建宁为元帅,臣请用广平。
建宁若有此心,当深憾于臣;而以臣为忠,益相亲善,陛下以此可察其心矣。
”上乃泣下曰:“先生言是也。
既往不咎,朕不欲闻之。
”泌曰:“臣所以言之者,非咎既往,乃欲陛下慎将来耳。
昔天后有四子,长曰太子弘,天后方图称制,恶其聪明,鸩杀之,立次子雍王贤。
贤内忧惧,作《黄台瓜辞》,冀以感悟天后。
天后不听,贤卒死于黔中。
其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今陛下已一摘矣,慎无再摘!”上愕然曰:“安有是哉!”卿录是辞,朕当书绅。
”对曰:“陛下但识之于心,何必形于外也!”是时广平王有大功,良娣忌之,潜构流言,故泌言及之。
泌复固请归山,上曰:“俟将发此议之。
”郭子仪引蕃、汉兵追贼至潼关,斩首五千级,克华阴、弘农二郡。
关东献俘百馀人,敕皆斩之;监察御史李勉言于上曰:“今元恶未除,为贼所污者半天下,闻陛下龙兴,咸思洗心以承圣化,今悉诛之,是驱之使从贼也。
”上遽使赦之。
冬,十月,丁未,啖庭瑶至蜀。
壬子,兴平军奏:破贼于武关,克上洛郡。
吐蕃陷西平。
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
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
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
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馀才四百人。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
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
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馀才三四。
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
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
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
”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
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生致许远于洛阳。
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前后大小战凡四百馀,杀贼卒十二万人。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
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
数步之间,势有同异。
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
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
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
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
”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
晓素傲很,不受镐命。
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镐召晓,杖杀之。
张通儒等收馀众走保陕,安庆绪悉发洛阳兵,使其御史大夫严庄将之,就通儒以拒官军,并旧兵步骑犹十五万。
己未,广平王亻叔至曲沃。
回纥叶护使其将军鼻施吐拨裴罗等引军旁南山搜伏,因驻军岭北。
郭子仪等与贼遇于新店,贼依山而陈。
子仪等初与之战,不利,贼逐之下山。
回纥自南山袭其背,于黄埃中发十馀矢。
贼惊顾曰:“回纥至矣!”遂溃。
官军与回纥夹击之,贼大败,僵尸蔽野。
严庄、张通儒等弃陕东走,广平王亻叔、郭子仪入陕城,仆固怀恩等分道追之。
严庄先入洛阳告安庆绪。
庚申夜,庆绪帅其党自苑门出,走河北;杀所获唐将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馀人而去。
许远死于偃师。
壬戌,广平王亻叔入东京。
回纥意犹未厌,亻叔患之。
父老请率罗锦万匹以赂回纥,回纥乃止。
成都使还,上皇诰曰:“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来矣。
”上忧惧,不知所为。
数日后,使者至,言:“上皇初得上请归东宫表,彷徨不能食,欲不归;及群臣表至,乃大喜,命食作乐,下诰定行日。
”上召李泌告之曰:“皆卿力也!”泌求归山不已,上固留之,不能得,乃听归衡山。
敕郡县为之筑室于山中,给三品料。
癸亥,上发凤翔,遣太子太师韦见素入蜀,奉迎上皇。
乙丑,郭子仪遣左兵马使张用济、右武锋使浑释之将兵取河阳及河内;严庄来降。
陈留人杀尹子奇,举郡降。
田承嗣围来瑱于颍川,亦遣使来降;郭子仪应之缓,承嗣复叛,与武令珣皆走河北。
制以瑱为淮南节度使。
丙寅,上至望贤宫,得东京捷奏。
丁卯,上入西京。
百姓出国门奉迎,二十里不绝,舞跃呼万岁,有泣者。
上入居大明宫。
御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贼官爵者皆脱巾徒跣立于含元殿前,搏膺顿首请罪,环之以兵,使百官临视之。
太庙为贼所焚,上素服向庙哭三日。
是日,上皇发蜀郡。
安庆绪走保鄴郡,改鄴郡为安成府,改元天成;从骑不过三百,步卒不过千人,诸将阿史那承庆等散投常山、赵郡、范阳。
旬日间,蔡希德自上党,田承嗣自颍川,武令珣自南阳,各帅所部兵归之。
又召募河北诸郡人,众至六万,军声复振。
广平王亻叔之入东京也,百官受安禄山父子官者陈希烈等三百馀人,皆素服悲泣请罪。
亻叔以上旨释之,寻勒赴西京。
己巳,崔器令诣朝堂请罪,如西京百官之仪,然后收系大理、京兆狱。
其府县所由、祗承人等受贼驱使追捕者,皆收系之。
初,汲郡甄济,有操行,隐居青岩山,安禄山为采访使,奏掌书记。
济察禄山有异志,诈得风疾,舁归家。
禄山反,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封刀召之,济引首待刀,希德以实病白禄山。
后安庆绪亦使人强舁至东京,月馀,会广平王亻叔平东京,济起,诣军门上谒,亻叔遣诣京师,上命馆之于三司,令受贼官爵者列拜以愧其心,以济为秘书郎。
国子司业苏源明称病不受禄山官,上擢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壬申,上御丹凤楼,下制:“士庶受贼官禄,为贼用者,令三司条件闻奏;其因战被虏,或所居密近,因与贼往来者,皆听自首除罪;其子女为贼所污者,勿问。
”癸酉,回纥叶护自东京还,上命百官迎之于长乐驿,上与宴于宣政殿。
叶护奏以“军中马少,请留其兵于沙苑,自归取马,还为陛下扫除范阳馀孽。
”上赐而遣之。
十一月,广平王亻叔、郭子仪来自东京,上劳子仪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张镐帅鲁炅、来瑱、吴王祗、李嗣业、李奂五节度徇河南、河东郡县,皆下之;惟能元皓据北海,高秀岩据大同,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