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筑城的办法: 夏商——版筑夯土城墙 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门洞结构:早期采用木过梁,宋以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砖拱门洞。 水乡城市则设水城门。
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城市中设有两道城门,形成“瓮城” 另外,还设有敌台、窝铺、城楼、敌楼等。
3.道路系统布置: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局。 地形平整和完全新建的城市——均齐方整的布置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崛起———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 说 城市——奴隶主、封建主统治的据点,集中表 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 业区、居民区。 按阶段划分: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三代。 氏族间暴力斗争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 活动兴盛起来。
我国境内已发现原始社会城址30余座。 技术上:采用夯土筑成。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北京钟楼
北京鼓楼
西安钟楼(明)
西安钟楼鸟瞰
西安鼓楼鸟瞰
7.城市排水: 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
明代,设沟渠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 之职。 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负责内城沟渠。 8.城市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国建筑史(2)-城市
(二) 明清西安; (三) 南宋平江府;
八、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思想; 两种城市建设过程:
(三)几个技术上的转变;
1、城墙; 2、城门; 3、道路; (四)中国古代城市和西方古代城 市的比较。 1、建设步骤与建设速度; 2、平面构成; 3、道路系统;
--由外而内的行政统治中心;
--因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的自由布 局的城市。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发 展阶段; 1、商、周奴隶制时代; 2、秦汉;
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概说
绪: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1、经济上; 2、政治上; 3、军事上; 七大古都的区位
一、城市的起源:
1、最初的城、最初的市; 原始的村落遗址:有防御设施,如围墙、水沟、木栅栏等。 邑-- 2、在夏代初具规模;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皇帝居中央,市在边上--中国伦理文化思想此时已体现出来。 夏都--斟 寻,商代--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城市的初生期
西安附近汉唐遗址
小结: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上的共
同特点:
--北方地区平坦地带建都的规划 1、宫城布局上: 宫殿居中偏北,住宅位于南部,分区明确
2、街道布置;
正交网络,T字形主干道 3、遵循严格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反映严格封建秩序;
坊里--小区规划制度;
隋唐长安,114坊; 隋唐洛阳,220坊
小结: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南朝建康城市规
划上的共同特点:
1、继承传统;
择中立宫, 旁三门, 经,纬,正交网络系统
2、创新;
A、宫阙居中偏北; B、重新建立城郭制; C、道路系统; D、建立市坊制。
五、元大都与 明清北京城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其规划理 念是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环境 的融合。城市布局严谨,街道整 齐,宫殿建筑辉煌,体现了盛唐
的繁荣。
案例二
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是著名 的商业城市,其规划注重交通和 商业发展,街道四通八达,市场 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
城市之一。
案例三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继承了之 前的规划理念,强化了皇宫和城 墙的壮丽气势,形成了独特的城
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 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 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 争力。
创新驱动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通过创新 驱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 据共享与开放、提升公共服务水 平、优化城市管理流程等。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城市水利工程到现代的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和完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布局,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和 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04
城市建设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和 修缮历史建筑、古迹等文 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
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风貌,展现城市的文化底 蕴。
提高文化软实力
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 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城市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 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规划,充分利用 当地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2-2城市建设
砖拱券门
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
第二节 都城建设
都城的选址:
– 自然环境:山(防御),水(饮水,运输), 气候(北魏孝文帝迁都)
– 经济:农业(历代都城的东移,开封、杭州) – 军事:防守,全面指挥(长安,南京,北京) – 社会基础:地方势力(唐长安,关陇集团),
曲阜鲁国都城
小城晚?田齐?
苏秦说齐宣王: “…临淄之中七 万户, …临淄甚 富而实,其民无 不吹竽鼓瑟,弹 琴击筑,斗鸡走 狗,六博踏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 击,人肩摩,联 袂成帷,举袂成 幕,挥汗成雨, 家殷人足,趾志 高气扬。 ”
郑韩故城
– 城墙经过 春秋战国 两个时期 构筑。
曹操公元213年营 建
功能分区明确,宫 殿位于城北居中
全城棋盘式划分, 里
干道轴线与城门对 齐,道路分级明确。
影响了隋唐长安城 及以后的都城规划。
4。北魏洛 阳
三重城墙
三市
Hale Waihona Puke 《洛阳伽蓝 记》 5。南朝建康 六朝古都
长江天堑, 虎踞龙盘
长干里,乌 衣巷
向);
朱雀门大街
宽 150 m(南北
向);
皇城前大街
宽 120 m(东西
向);
其余:东西向:
75、59、55、45、
44、40m不等;
南北向: 68、
63、47m不等。
模数制
– 傅熹 年
东都洛阳,
宇文恺规划, 手法更为简 练。
7。宋东京 规模小,密度大 四水贯都 商业发达,废除里
坊 《东京梦华录》 《清明上河图》
8。元大都
按城市规划新 建的都城
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讲座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
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
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
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与北京
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
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
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
击攻城的敌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
a
18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a
19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 郭的设置。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 重城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 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 君的;廓,是看管人民的。齐临淄、赵邯郸的 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 郭”。
城市的概念: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a
2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 2、手工业和商业区; •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 始群居的居民点。具备了城市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 三千年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的原始 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至 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城市”。
a
3
在古代,城市既是奴隶主、封建主对人民进行统治 的据点,也是当时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多方 面成就的集中体现,又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艰辛劳 动的结果。我国历史上曾拥有卓越的城市建设成就与经 验。
第5,中国建筑史_第_2_章____城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2.布局制度
古代城市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a.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b.手工业和商业区 c.居民区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于《周礼.考工记》
2.道路系统
街道取棋盘状,在南 北走向的干道之间,平行 排列着称为胡同的小巷, 作为众多居民院落的通道。 干道宽约为25m,胡同67m。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3.规划特点
元大都是一座规 划周密的城市,街道 平直,市政工程完善, 气势宏伟。
第 二 章 城 市
建 章 宫
东市 西市
明光宫
北 宫
桂 宫
第 二 章 城 市
长乐宫 未央宫
第二节 实 例
•汉长安城的建设 1.基本构成要素 市:
封闭布局,定时启、闭,有把守,同时也是刑场。
居住区:
“仕者近宫”——当官者住在宫城附近的墙围住居民住宅,户门不得朝外。
第二节 实 例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隋唐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隋唐长安城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严整 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到日本、朝鲜的城 市建设。 2设置有利于防火的建筑形式。
第 二 章 城 市
唐长安
平城京
第二节 实 例
四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历史变迁
燕都城:蓟 —唐幽州城 —辽南京 —金中都(此时加 建离宫:北海)—元大都——明清北京
第 二 章 城 市
【中国建筑史】2-1城市建设
唐宋以前:敦煌代玉门关
敦煌汉代河仓城
敦煌汉长城
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
马面
瓮城:
城楼:
北京正阳门全景
北京正阳门全景
2)居住区 里坊制: 春秋到隋唐,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
宋以后,里坊制瓦解,城市出现街巷体系。
3)市场 手工业区
地坛
4)宗教建筑
月坛
日坛
社稷坛
太庙
元 大 都 寺 院 分 布
元 大 都 道 观 分 布
5)娱乐场所 6)学校
3。道路 系统
(五)城墙的筑造 唐宋以前-夯土 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说
(一)分期
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西周
• 各功能区无序分布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 里:居住区;市:商业手工业;统治机构:宫殿衙署 • 总体布局较自由
里坊制盛行期:三国——唐
• 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开放式街市期:宋——清
• 取消里坊制,不再宵禁
(二)城市选址 1.水资源 :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三)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 郭:罗城,外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地方城市:子城、罗城
– 南宋,今属杭州的县级市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2。城市布局: 1)宫殿区(衙署区) A。内容:政府机关与居住 B。宫殿位置:城市的中轴线 C。防卫性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第2章 城市建设一、概说1.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2.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验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火、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选址①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
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2)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3)规划①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②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4)绿化①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②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5)防火①宋东京地处江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问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备救火用具,一有警报,就率军队奔赴扑救。
②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北宋东京更严,军巡铺更密。
③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
④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等都有这种钟、鼓楼。
(6)排水①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②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但由于沟渠系统宣泄不畅,遇暴雨,城中低洼的里坊常有水淹之灾。
③宋东京四条河道穿越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有很大好处。
④明代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
(二),竹木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 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于东北、云南林区。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 河南、陕西。 汉洛阳河南县出土的汉代仓 房,以砖砌方室较多,证明 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 在地面住宅中用砖不普及。 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 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 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一 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海 面各3间,但在前、左、右 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 决架檩传载外,火坑位置亦 可合理安排,从而形成一间 半式房屋
从支撑住宅主体的构筑方式看,上述为主要几种不同类型。 但实际上一幢完整的住宅,往往是多重构筑方式共同完成的。 如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昆明 为中心西迄大理、南至普洱、墨江、建水,东至昭通、沾 益—‘带。 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 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为“金包银。“印”内的房 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源自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人民进行 统治的据点,城市建设首先是为他们服务。 另一方面,城市又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 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 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节 宫
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 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特点: 夯土筑基,茅草盖顶,无瓦。 结构完整。 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 布局的先驱。 实例: 考古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 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 期宗庙、宫室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 文献记载长安城内有9市,160闾里。9市的位置在横门大街北段两侧。3市在街东,称东市; 6市在街西。称西市。
里坊制确立期 春秋至汉
•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城市发展高潮。 • 大城包小城——曲阜鲁故都、苏州阖闾故都 • 二城东西并列——燕下都故城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代
• 曹魏都城——邺开创里坊制城市格局: 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称作棋盘式 分割,居民与市场组成“里”
2.街市、胡同众多 3.园林破隋唐以来方整对称的都城形制,结合地形和城防需要,保留旧城,增辟 新区,形成不规则格局。
• 分为三个区:中部市区,西北部军营去和东部宫城区
2.3 地方城市的建设
• 作为府、县治所在的地方中心城市的机构与设施,用以保障政权的有效运作。 • 设施包括:府县衙署,察院、税课司、巡检司、仓储、儒学、阴阳学与医学、惠民药局、 养济院等。
• 特点: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更为壮观。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
• 北宋都城汴梁取消夜禁和里坊制,形成开放式城市布局
城市公共工程的发展
• 城市选址:重视解决水源,漕运问题。 • 城防安全措施:设置城 郭:宫城,皇城、外城。 • 城市道路系统:以南北向主,呈方格网状布置。 • 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佛教寺院、郊区风景区~瓦肆~戏台普及 • 都城绿化
第二章 城市建设
201705002289段晞芮
2.1.1 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
• 第一阶段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以及夏商周三代 • 第二阶段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代 • 第三阶段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代 • 第四阶段 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城市初生期
• 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 氏族间暴力斗争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起来。
防御工程——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
• 明代的城墙多为砖包城墙,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窝铺。南方多雨地区的城墙上还建有连 廊,称为“串楼”。
水利工程
• 对城市交通运输、供水、排涝起重要作用。城外筑堤堵水,形成水库湖泊,保证城市生活 用水。还可增加城郊风景游览场所,“西湖”等。
道路和下水道
• 北方做土路,南方铺砖石。
• 汉长安城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 阳陵、茂陵、平陵、社陵),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移付好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 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北魏洛阳的建设
•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从东周 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朝均建都与此。
• 城市防火:设立军巡铺、望火楼
• 城市排水设施:下饰板回到、沟渠。
城郭建设
• 设置城 郭:宫城,皇城、外城。
城市道路系统
• 以南北向主,呈方格网状布置,地形凭证和完全新建的城市——均齐方整的方式 • 改建或有山丘河流的城市——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合道路网的均齐。
居民的娱乐场所:
城市排水、防火建设
宋东京的建设
• 城内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贯通,号称“四水贯都”,水运交通十分方便。 • 东京城的城市结构:里坊制走向街巷制。
宋东京城内的娱乐场所
• 1.商业街成批出现,专业性市街和综合性市场相辅相成。 • 2.夜市、晓市的风行。 • 3.周期性市场的开辟,以相国寺庙会最为著名,每月开放5次 • 4.商业、饮食业、娱乐业建筑空前活跃。
邮驿设施
• 自秦汉时代起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它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的传递起 着重要作用。
城市布局——因地理条件不同而不同。
• 平原地带的城市多力求方整规则,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 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