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
“规划”的汉字解构与全息解释
“规划”的汉字解构与全息解释作者:顾海兵龙少波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年第01期摘要:汉字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结构。
通过对汉字“规”“划”解构的归纳,尝试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解构,然后对规划进行全息的解释分析。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规划”一词的新的解构对加深认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理解规划的原理与过程以及实现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规划;汉字解构;全息解释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7)01-0029-041992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方式从全面的直接的计划与控制转向了侧重宏观的间接的、法治的“规划”与调节。
“计划”与“规划”,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有质的变化。
本文基于汉字的特点拟用汉字的解构对“规”“划”与“规划”做剖析,从而进一步明确规划的内涵,以期对规划的作用发挥有所益处。
一、关于汉字的解构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在历史传承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字。
汉字解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春秋左氏传》中就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记载。
而约1900年前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许是对汉字进行系统性解构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说文解字》总共选取了9 000多个字,分为540部,根据字的组成结构来分析汉字的起源与意义。
以致后人对汉字解构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形成“许学”“说文学”。
在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严可均的《说文校议》、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等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为《说文解字》做注,成了研究《说文解字》的经典文献。
而在清末至1949年前的一段时间里,有章太炎、黄侃、杨树达多名学者等对《说文解字》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1949年以来,许多学者对《说文解字》进行了继续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的成果。
殷孟伦的《〈说文解字〉〈释名〉简析》、马叙伦的《说文解字研究法》《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刘赜的《说文古音谱》、马宗霍的《说文解字引经考》、姚孝遂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俞敏的《六书献疑》等,分别从总体、六书、声韵、语源、征引等各个方面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①。
源字演变过程
源字演变过程
源字最早的形态是象形字,表示水从山里涌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源字逐渐演变,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和写法。
以下是源字的一些演变过程:
1. 先秦时期的楚字形:源字写作“泉”(quan2),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泉水从地下涌出。
2. 隶书体的字形:源字写作“源”(yuan2),曾用于秦汉时期的石刻、墓志等文化遗产中。
隶书的源字形犬首朝上,中间为“泉”字,下方为井,表示水从井里涌出。
3. 隶书体与篆书体的结合:隶书体和篆书体相结合,形成了源字的类似现代书写形式的字形。
4. 中华民国时期的新字形:新字形的源字与现代字形大致相同,写法为“源”,但犬首向下,中间为“泉”字。
总体而言,源字的演变过程充分展现了汉字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现代汉字起源
现代汉字起源过去,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之所以不认识中国的古文字,是因为大洪水的原因造成了上古文字与炎黄文明文字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丢失了我们汉字最为宝贵的造字本意和汉字构成的原理。
但在对汉字古文字的研究中,和在以古文字为基础对历史与文明的研究中,我发现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真正过程与我原来的判断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事实证明汉字造字本意和汉字构成原理的丢失并不是因为大洪水而断绝,而是因为历史朝代的变更而断绝!造成原来错误判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现有认识下的夏商周历史大幅压缩了人们对于我们中华文明的想象空间。
2、秦朝历史荒诞离奇的十四年,掩盖了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真相。
3、对于《史记》、《战国策》等历史经典的盲目信任。
4、没有理清我们中华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
5、只是专注于对个字的解读,而忽略了文字与历史和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6、过分强调天灾对于文字和文明的影响,忽略了历史的巨大变化对文字所产生的影响。
7、对于汉字发生质变的年代和历史原因判断不清。
8、过分专注于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忽略了篆文和隶书的研究价值。
9、受现代思维、历史认知、汉字认识的影响过大。
10、对中华先祖们超然的智慧和出类拔萃的想象力估计不足。
11、甲骨文、金文的个字解读没有与历史铭文的解读结合起来。
12、个字的解读必须在铭文的解读中得到验证,才能以文字为基础解读历史和文明。
以上各点就是本人在对我们中华古文字的研究中所犯下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戒,不要重蹈覆辙!通过各种历史铭文的解读,通过铭文对历史的了解,通过中华汉字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通过历史铭文对甲骨文、金文个字的再认识,我们不仅发现了秦朝真正应该有的历史年代,我们更是发现了汉字发生质变的真正年代!科学的态度比科学研究本身更重要,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态度,更不可能有清晰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之所以我本人总是强调这一点,不仅仅是告诉大家,也是时时刻刻的警醒自己,不要被过多的外来因素干扰自己原有的判断和认识,要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忘初心,去领悟中华先祖们的超然智慧和我们中华文明能够绵延长达几万年的精髓所在。
《说文解字》是字典么范文
《说文解字》是字典么范文是的,《说文解字》是一本字典。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现已失传,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爱羞的含羞草在我们小区楼下的花坛里长着一种植物,我先不诉你们这种植物的名字是什么,不过我告诉你们它的样子,让你们猜一猜。
它的花是粉紫色的,像一个毛绒绒的绒球。
它身高大约是40厘米,分枝多,遍体散生倒刺毛和锐刺,叶为羽状复叶,羽片延羽轴掌状排列,边缘及叶脉有刺毛,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合上,整片都向下垂,呈害羞状,几分钟后便可恢复。
你们根据这猜到这种植物是什么了吗?哈哈!不知道吧,这种植物的名字就叫含羞草。
据说这含羞草是因“害羞”而得名的。
但是,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做了一次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含羞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
又名知羞草、呼喝草、怕丑草等。
耐寒性较差,原产美洲热带地区。
含羞草的花、叶和荚果均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阳台、室内的盆栽花地方都能种植。
之所以“害羞”,则是因为在它的叶柄基部有一个膨大的器官叫“叶枕”,叶枕内生有许多薄壁细胞,这种细胞对外界刺激很敏感。
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枕,这是薄壁细胞内的细胞液开始向细胞间隙流动而减少了细胞的膨胀能力,叶枕下部细胞间的压力减低,从而出现叶片闭合、叶柄下垂的现象。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把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确认的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的形义来源,按造字方法分六章说明。
以“论”字为例,《说文解字》中对“论”的解释为“仑,思也”。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则认为“仑”字表示书简一层一层摞起来,整个字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地说,由此产生分析的含义,由此产生评论的含义。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通过当代视角,对汉字的字源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为人们学习和理解汉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7117421_李学勤《字源》形体说解辨证举例
一、字源研究的内容概说字源的研究,我们这里指的是形源研究。
字源研究不仅要追溯字形记录词的音义之源(词源研究),也要追溯形体本身的形源。
应该包括几个部分:第一,搜集保真字形。
我们要搜集代表性的字形,这些字形要有明确的时代出处,选择图像清晰,代表性强,理据清楚的标志性字形。
第二,追溯形体来源。
我们要给每个字找到最早的形体来源,为汉字的断代描写提供原始资料。
第三,描写形体变化。
我们要如实地描写形体的客观变化,论述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字形变化特征与结体特点。
第四,阐述同源关系。
我们这里认同王蕴智先生的意见,区分同源字与同源词1〇。
同源字更侧重形体有共同来源关系的一组字,更侧重形体之间的分化关系。
我们要认识到殷商时期的古文字,字与字、字与字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结合其他最新的科研成果,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形体关系。
二、李学勤《字源》形体说解辨证举例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三大册,检索方便,字形源流和声韵地位罗列清楚,收录了《说文》原文,还有文献用例的解说,可以说是字源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参考。
当然,此书成于众手,释字水平参差不齐,有时也掺杂了一些撰写者的个人意见。
我们搜集更多的字形资料,摘取其中说解不当的部分,专门讨论。
(一)璧:形声字,从玉,辟声。
(P16)按:商代字形由表示玉形的圆圈和锐器“辛”组成,如(花37)、(花180)、(花490-1)。
后增加跪立的人形,如(合08108)。
西周下加玉字,如(六年召伯簋04293)、(洹子孟姜壺15.9730)。
至小篆,变为(《说文》)。
《字源》未追溯到甲骨字形。
(二)艾:形声字,从艸,乂声。
(P38)按:商代字形从四屮,从乂,乂兼声,如(合8315)。
后简化为从艸,从乂,如(里耶秦简文字编8-1620)、(《说文》)。
《字源》未追溯到甲骨字形,且战国文字形体不清。
(三)苞:形声字,从艸,包声。
(P38)按:商代字形从勹(包、匍初文)在艸或林下,如(合20624)、(合20626),后勹演变为“包”,如(睡甲五六背叁)。
中国传统“势”审美内涵浅析
中国传统“势”审美内涵浅析作者:邹梦远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定势》篇中所讲述的“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概念。
可以说“势”的美学意蕴和文化意蕴更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精华所在。
简而言之,“势”就是事物富有对抗性的、处于变化当中的一种自然状态。
关键词:势;《定势》;书法;美学一、势的内涵以及“显性”、“隐形”的特征“势”是一个审美范畴,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哲学概念。
决定一篇作品的“势”,其因素是多方面的,这诚然和文体有关,但和作家的习惯、文风,社会的风气也有很重要的关联,可以说“势”多是用以形容文章的表现风貌,是一个综合印象,而不能简单概括为“风格”、“趋向”等。
“势”字的上半部分,据专家考证是一人种植树苗之意,也有人认为是“禾苗的长势”[ 选自《书法“势”论》,张炳麟。
]。
加上下半部的“力”,则引申为“表示在封地周围种树以表示其边界,整个字的意思是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出其力量来,由此产生势力、样子的含义、雄性生殖器的含义。
”[ 选自《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窦文宇,窦勇。
]“势”还可以用来表达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
《韩非子》云:“四曰势位”[ 选自《韩非子·功名第二十八》]这里的“势”与“位”相连,表示人的社会地位。
又如《尹文子》有:“君权轻。
臣势重。
”[ 选自《尹文子·大道下》]《文心雕龙·定势》(下简称《定势》)篇有“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这些“势”是无法通过视觉给人以信息的,换句话说“势”在这里是隐形的。
在这里的“势”多需要与其他字相连来表示具体的意思。
除了社会关系,“势”更多的还是用以表达肉眼可以分辨的状态,如《苏秦始将连横》中有“……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再如:《北齐书》中有“(大龙)势状惊人”[ 选自《北齐书·卷九》],这些可视的“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具有特点的主体。
字源原文与解析
字源原文与解析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形态丰富多样,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原文和解析的形式,介绍几个汉字的字源及其含义,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汉字的奥秘。
一、汉字 "人"原文:人解析:汉字 "人" 由三个横线组成,形象地表现了人体,突出了人的站立姿势。
这个字源于古代的象形文字,早期汉字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概念的。
"人"字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身形体的观察和认识,也折射出古代人们对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独特理解。
二、汉字 "山"原文:山解析:汉字 "山" 表示山峰的形态,上方为山脉,下方为山基,中央突出的一点为山峰。
这个字源于古人对山地的描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山的景象的观察和感受。
"山"字除了代表自然景观外,也常用来表示高峻、庄严的意义,寓意着积极向上、稳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汉字 "木"原文:木解析:汉字 "木" 是一种象形文字,形状就像一棵大树,上方的横线表示树干,下方的竖线表示树根。
这个字和古代人们对树木的观察有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木"字不仅仅表示实际的树木,还常用来代表树木的属性,如生命力、成长、繁荣等。
四、汉字 "水"原文:水解析:汉字 "水" 是由三个波浪形的曲线组成,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流动状态。
这个字源于古代人们对水的观察和理解,波浪形的曲线仿佛展示着水的波动和流动之态。
"水"字在汉语中既表示实际的水,同时也常用来指代液体、流动的状态以及静止之水,是一个非常丰富多义的汉字。
五、汉字 "日"原文:日解析:汉字 "日" 是一种象形文字,形状就像太阳升起的样子,表现了太阳的光芒。
汉字的起源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
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
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
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
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
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
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
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
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
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
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
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
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
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
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
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
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
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
源字拆解意思
源字拆解意思源字是一个非常基础且常见的汉字,由“水”和“原”两个部分组成。
根据字义,可以将源字理解为水的原始来源。
这个字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际应用价值,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从文化角度来看,源字代表了人们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
水一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而“原”则代表着大自然的本来面貌。
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了水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渴望探索它们的真正来源和意义。
因此,在《说文解字》中,源字就被解释为“泉源也,发生原始之所”。
当然,源字还有实际应用价值。
它可以引申为各种液体或现象的“根本”来源。
比如说,我们所耳熟能详的“生源”一词,就指代着孩子的来自哪里。
而在工业化社会中,说起“水源”,则一定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水资源问题。
由源字的“水”部分,我们可以回想起绿水青山就是人民的饭碗这一名言,而“原”则提醒我们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
除了这些应用外,源字还可以概括出一些成功的思维方式和心态。
正如源字代表了人们的原始状态,我们也应该从时刻保持一颗初心出发,不断追寻“根源”和真理。
同时,源字也暗示我们要有感恩之心,认识到水和资源的稀缺性和来之不易。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遵循节约能源和减少浪费的原则,同时也能意识到生命无比脆弱,珍惜眼前的一切!在所有的简单汉字中,源字或许并不引人注目,但它正是一个包含博大精深、应用广泛、有指导意义的字。
它让我们对生活和自然资源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告诉我们如何应用它的思维方式,倡导节约和珍惜,积极行动,共创绿色明天!。
《说文解字》兔部字文化记忆解读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汉字字典,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问世。
在《说文解字》中,对每个汉字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字源、构词及字义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说文解字》不仅在汉字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兔部字作为《说文解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对于理解中华文字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兔部字进行文化记忆解读,探讨其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以及其对于当代我国社会的启示。
一、兔部字的字源在《说文解字》中,兔部字是一个具有独特构造和丰富内涵的汉字部首。
兔部字由多个基本部首组成,如言部、兔部等,因此它本身就涵盖了丰富而复杂的字源。
兔部字的字源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古老的文字形态不仅展现了汉字的演变和变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另外,兔部字的构造和形态也反映了古代人对兔的认知和描绘,可以从中窥见古代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动物的敬畏和崇拜。
二、兔部字的文化记忆兔部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文化记忆,它既是古代生活的重要符号,也是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兔部字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和民间传说中,成为古代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即事》中有“白兔擣药须青青,戎婵何事复嫌妆”一句,表现了古代诗人对兔的描绘和赞美。
在绘画艺术中,兔部字也常常出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成为画家描绘自然世界和表达审美情感的重要意象。
在现代社会中,兔部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许多文化机构和学术机构致力于研究和传承兔部字的文化记忆,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将兔部字的历史和内涵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一些当代文化创意团队也以兔部字为灵感来源,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如书籍、音乐、影视作品等,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三、兔部字的现代意义除了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文化记忆外,兔部字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3)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3)一、字源字形:二、含义:更(gēng):字形为,手持木棒在坑内反复摩擦或反复钻磨。
本义: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钻木取火是最大的变化,表示:改变。
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木头,表示:阻塞;阻碍。
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木头,表示:搅,扰。
钻木取火是用坚硬的木棒,表示:坚韧。
耿直,刚正。
强硬;凶猛。
钻木取火是用坚硬的木棒,表示:1.坚韧的树。
2.草本植物的枝茎。
木棒在木头上反复摩擦,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木棍在木头上反复摩擦,温度逐渐升高,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以下为“更”的衍生字,表达相应事物的运动或状态。
哽(gěng):本义:言语受阻,不能畅通。
即阻塞;阻碍。
便:1.读“(biàn)”。
便利,方便。
2.读“(pián)”。
本义:安适。
即取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安全,舒适。
梗(gěng):1.一种坚韧的树。
2.草本植物的枝茎。
3.阻塞;阻碍。
3.耿直,刚正。
4.强硬;凶猛。
即像像钻木取火用的木棒似的坚韧,耿直,强硬。
挭(gěng):1.古同“梗”,梗概。
2.搅,扰。
即像钻木取火用的木棒似的在木头上摩擦,或搅动。
鲠、骾(gěng):本义:鱼骨,鱼刺卡在喉咙里。
即阻塞;阻碍。
(gěng):病也。
即身体被阻塞;阻碍。
鞕:1.读“(biān)”。
古同“鞭”。
2.读“(yìng)”。
1.古同“硬”,坚。
2.古同“鲠”,哽塞。
即坚韧;强硬。
粳、稉(jīng):本义:粳稻,稻之不黏者。
即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时不会黏在一起。
绠:1.读“(bǐng)”。
轮辐近轴处向外突出的部分。
即车子行驶时,轴承会反复“钻”轮辐。
2.读“(gěng)”。
本义:井绳。
即双手反复拉提井绳,从而获得水。
反复摩擦木头是为了获得火。
莄(gěng):1.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2.草茎。
即坚韧。
汉字演变小故事
汉字演变小故事汉字演变小故事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汉字演变小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汉字演变小故事1.汉字的起源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
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
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
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
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
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
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
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
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
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
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
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
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
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
”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
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说文解字中对新汉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中对新汉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中对“新”字的解释是:
本义:砍伐木头,转指柴薪,用作名词。
常用义:初始的、刚出现的。
引申义:动词,表示更新;名词,指新婚时的人或事物;副词,表示最近、刚刚。
字形:形声字,从木从斤辛声。
斤是砍树的斧头,本义为砍取树木。
引申:凡物之易于更新者莫如木,故取义焉,因之伐木谓之新,后又加艸为薪。
其他含义:更新,使之新;新民(使民更新);新美(刷新使之美好);新醮(改嫁);新梢(新长出的树梢)。
“新”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强调了其本义为砍伐木头,后来引申为初始的、刚出现的,以及更新的概念。
此外,“新”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还提到了它在五行中的属性为金,康熙字典中的笔画数为13画。
在现代汉语中,“新”字的含义已经扩展,包括刚有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以及新鲜、清新、新近、刚刚等意思。
在人名中,使用“新”字通常寓意着推陈出新、有创造力、超越。
传统谦虚观的内涵、变迁及社会功能
传统谦虚观的内涵、变迁及社会功能谢威士【摘要】谦虚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通过对"谦"、"虚"、"谦虚"的字源或词源分析得出传统谦虚观基本内涵:虚心,不自满;为人处世保持低调、不自大高傲;为了达到人际关系和谐而尽量对自己的能力或价值做出低于自己实际的评价.谦虚观的形成过程也是理性化的过程,即从对天的谦虚敬畏,到对人的谦虚尊敬,再发展为将谦虚作为一种普世美德.传统谦虚观历来受到中国人的重视,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谦虚符合道德的原则,使人保持进取心,促进社会和谐.【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9)001【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谦虚观;内涵;变迁;社会功能【作者】谢威士【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8谦虚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谦谦君子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国人的谦虚观由来已久,《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平章百姓,协和万邦。
”尧认为的德便是允、恭、克、让,即是现代人认为的诚信、恭勤、善能、谦虚四种德性,可见尧视“谦虚”为德的核心之一。
《周易·谦卦》集中赞颂了谦虚之德。
如《周易·序卦》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周易》:“谦,亨,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等等。
《周易》中的这些言论意思是:一个人能做到谦虚,则万事亨通,君子行此德必有好的结果;谦而有谦的君子,可以度过艰险,得到吉祥。
有了盛名、功劳而能谦让,自能得吉、能善终。
总之,施行谦虚之德,则无往而不利。
汉字字源学
汉字字源学
汉字字源学是研究汉字形音义及其演变、历史演化和文化渊源的学科。
它主要探究汉字的形、音、义和结构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规律,研究汉字
与汉族文化、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关联,考察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变革和发展,尽可能深入了解汉字的本质和特征。
汉字字源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汉字的形态结构,音节结构,音系演变,
词汇组成规律,字义演变等等。
通过研究汉字的字形、字义、音韵、构词
等方面,可以深入研究汉字文化的内涵、历史的演变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
汉字字源学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它需要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和
技能的综合运用,例如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等。
“规划”的汉字解构与全息解释
“规划”的汉字解构与全息解释摘要:汉字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结构。
通过对汉字“规”“划”解构的归纳,尝试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解构,然后对规划进行全息的解释分析。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规划”一词的新的解构对加深认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理解规划的原理与过程以及实现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规划;汉字解构;全息解释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01-0029-041992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方式从全面的直接的计划与控制转向了侧重宏观的间接的、法治的“规划”与调节。
“计划”与“规划”,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有质的变化。
本文基于汉字的特点拟用汉字的解构对“规”“划”与“规划”做剖析,从而进一步明确规划的内涵,以期对规划的作用发挥有所益处。
一、关于汉字的解构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在历史传承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字。
汉字解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春秋左氏传》中就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记载。
而约1900年前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许是对汉字进行系统性解构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说文解字》总共选取了9 000多个字,分为540部,根据字的组成结构来分析汉字的起源与意义。
以致后人对汉字解构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形成“许学”“说文学”。
在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严可均的《说文校议》、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等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为《说文解字》做注,成了研究《说文解字》的经典文献。
而在清末至1949年前的一段时间里,有章太炎、黄侃、杨树达多名学者等对《说文解字》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1949年以来,许多学者对《说文解字》进行了继续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的成果。
殷孟伦的《〈说文解字〉〈释名〉简析》、马叙伦的《说文解字研究法》《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刘赜的《说文古音谱》、马宗霍的《说文解字引经考》、姚孝遂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俞敏的《六书献疑》等,分别从总体、六书、声韵、语源、征引等各个方面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①。
《说文解字》解读
部、臤部、臣部、殳部、杀部、 部、寸部、皮部、㼱部、攴部、教部、卜部、用部、爻部、㸚
部。
第四卷 上篇: 部、目部、䀠部、眉部、盾部、自部、白(zì)部、鼻部、皕部、习部、羽部、隹部、 奞部、雈部、 部、 部、羊部、羴部、瞿部、雔部、雥部、鸟部、乌部。
金文字形,表明《史籀篇》所流传的时代要早于东周,班固、许慎以为周宣王时书,大致是可
信的。 在许书重文里,还有“或体”、“俗体”、“今文”诸名,许慎常用“或作某”、“俗作某”称之。古文、籀 文与正篆是属于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古汉字异文关系,或体、俗体、今文与正篆则主要是指汉世 所存在的异文关系。[2][3] 成书过程
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如今能看到最早的《说文》版本,是唐人写本。一为《木部》残本,一为《口部》残简。前者 是清同治二年莫友芝得于安徽黟县县令张仁法,后辗转归日本人内藤湖南,藏于京都府恭仁山 庄,又经内藤之手转与日本武田氏家族之杏雨之屋,《木部》6叶(页)共94行,每行2篆,存 188篆。后者有二,为日人平子尚氏所藏,存4字,未公诸世,一为日人某氏所藏,存6行,12 篆。 南唐徐锴重订《说文》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又据唐孙愐的《唐韵》,作《说文解字篆 韵谱》五卷,用唐李舟的《切韵》次第。因为李阳冰好以私意说文字,不守许慎原说,徐锴作 《祛妄篇》(《说文解字系传》里的一篇)专祛李氏之妄,驳李氏臆说五十多条。 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铉(字鼎臣)又承诏和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详参众 本。正误补阙;又因篇数过繁,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因此,今本《说文》在 唐、宋时经过两次窜改,已非许书原貌,南宋孝宗时,李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三十卷, 起东终甲,而偏旁各以形相从。说文解字 二徐本是明清以来最流行的版本,因徐铉为兄,其本被后人称为“大徐本"徐锴为弟,其本称 为“小徐本,认为小徐本最好的本子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祁隽藻根据宋朝抄本刻写的本 子,大徐本有宋椠本,据说宋椠本有大字本和小字本的分别,但传世的多是小字本,晚明时, 常熟毛晋及其子褒,依据宋刻本始终亥小字本,以大字雕板印行。《说文》原本次第始为人 知,后来几经删改,成为当时通行的汲古阁本。 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孙星衍据宋本重刻大徐本《说文解字》,是为平津馆本同治十二 年(公元1873年)陈昌治又根据孙本加以校订,改为一篆一行本,这便是中华书局1963年所据 以整理出版的底本。[7][8] 理论精神 建立部首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4)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4)一、字源字形:二、含义:每(měi):甲骨文、金文和篆体字1的字形为,下“母”上“苗”。
本义:食物等发霉,并长出白色絮状或绒毛霉菌菌丝体。
食物等发霉往往变黑了,表示:灰暗;黑暗。
昏暗不明。
例“晦”字。
食物等发霉,长出白色絮状或绒毛霉菌菌丝体,表示:白色絮状或绒毛毛之物。
例“緐、繁、?”字。
食物等发霉,长出白色絮状或绒毛霉菌菌丝体很容易断掉,表示:很容易断掉之物。
例“敏”字。
食物等发霉,表示:污秽。
例“侮”字。
食物等发霉后,往往有酸味,表示:酸的果实等,例“梅”字。
食物等发霉后,会形成很多密集的小霉点,表示:表面为点状的果实等,例“莓,鳘”字。
食物等发霉,表示:人变节(坏)了,贪了。
例“挴”字。
粮食发酵做酒等,也像食物等发霉,例“?,酶”字。
篆体字2的字形为,下为“很多田”,上为“苗(艸)”,含义:1.长着很多旺盛的苗,表示良田(美田)。
2.下部为划分很多田,表示:田的单位。
田的数量。
例“畮”字。
3.田界上垄,表示:有垄之物,例“脢”字。
4.田界交叉上垄,表示:网状之物,例“?”字。
引申为:常也,各也,凡也。
以下为“每”的衍生字,表达相应事物的运动或状态。
悔(huǐ):本义:悔恨,懊悔。
即心中像长霉了,灰暗了。
晦(huì):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说文]晦,月尽也。
即昏暗不明。
海(hǎi):1.[释名]海,晦也。
主承秽沟水,黑如晦也。
[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即深海看下去是黑暗的。
古人以为是秽沟水流入海里造成的。
2.陆海,即很多很多长着苗(植物)的田。
诲(huì):本义:教导。
[说文]晓教也。
即原来不明白(黑暗),通过教导,明白了。
敏(mǐn):本义:动作快。
侮(wǔ):本义:轻慢,不敬重。
即把对方当发霉之物。
挴(měi):1.惭愧。
2.贪。
(méi):尘也。
即食物等发霉并长出白色絮状或绒毛霉菌菌丝体像尘埃。
(méi):酒母。
与酶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
汉字是世界文明古国所发生的原发性文字中唯一还在使用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体系。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也是渊源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作为一个中国人,每天都在使用汉字,汉字的字源,不能不知!
作者:窦文宇窦勇编著
ISBN:7-80702-320-1
索书号:H12/D780
《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
中国古诗词名篇众多,那深邃婉转的意境,那清新秀美的字句,那对仗工整的格式,无不吸引着我们去阅读去吟诵。
会英语的你们,难道不想用英语去朗读一下我们瑰丽的文化瑰宝吗?翻译家张炳星选译的这本书,将给你提供用非汉语去领略古文化无边魅力机会!
作者:张炳星编译
ISBN:978-7-101-07190-0
索书号:H319.4:I/Z077
《科学技术史概论》
本书按照学科体系,主要介绍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过程。
介绍有关现代高新技术,内容包含广泛,值得一读!
作者:邹海林徐建培编著
ISBN:7-03-012693-9
索书号:N091/Z966
《我的第一本心理调节书》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但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一切会导致心理失衡,而心理失衡带来的后果将会是十分严重。
翻开这本书吧,好好调节心中的天平,以全新的视角观察自己,珍爱自己,充满活力的地迎接美好的生活!
作者:陈诗雪著
ISBN:978-7-5104-2418-2
索书号:R395.6/C567
《工程力学》(双语版)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
工程热力学是涉及能源利用的工程领域如动力机械、航天航空等的重要基础课程。
双语版教材正好顺应高校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难易适中的内容,适合大学生学习的需求,而课后的中文习题给学生留下了逐步消化的余地。
作者:赵蕾主编
ISBN:978-7-112-13685-8
索书号:TK123/Z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