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经络总论

合集下载

针灸学-经络总论课件

针灸学-经络总论课件

(五)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足 循行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五)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足 循行走向规律 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表里手经接于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表里足经接于足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同名阳经接头面

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交接阴经接腹胸
行头面到达巅顶
在百会与督脉相 交会。 手少阴心经循行 上夹咽,系目系。
1.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 除六阳脉外, 足厥阴肝经也上
行头面到达巅顶
在百会与督脉相 交会。 手少阴心经循行 上夹咽,系目系。
2.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足三阴 — 胸腹部 — “腹为阴” 手阳明— 肩前 手少阳— 肩上 手太阳— 肩后
针灸学教研室
经络&经络系统
什么是经络?
•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 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什么是经络系统?
• 经络系统:是由
经脉与络脉相互
联系、彼此衔接 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3.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内踝上8寸以下, 厥阴在前; 太阴居中; 少阴在后。
“肝脾肾,交八寸”





手太阴肺经…………肺 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阴心经…………心 足太阴脾经…………脾 足厥阴肝经…………肝
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小肠…………手太阳小肠经 胃………… 足阳明胃经 胆………… 足少阳胆经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咽喉(会合任脉) 项后(会合督脉)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 跷脉 阴跷: 内踝下(照海) 阳跷: 足跟外(申脉)
下肢内侧 下肢外侧
伴足少阴经上行 目内眦 (会合)
伴足太阳经上行 睛明
阴 跷
阳 跷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输布气血
络脉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 之正 □□□经别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足三阴——腹及胸 ❖ 手、足三阳——头面(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例外: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胸腹部
足厥阴肝经循行上巅顶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第一侧线

针灸学(经络学总论)

针灸学(经络学总论)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的筋 肉组织。 十二经筋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与 脏腑无属络关系。其中,阳经结聚头面, 手三阴结聚于胸膈,足三阴结聚于阴部。 作用:联络筋骨、约束关节、维持人体 的正常运动,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是十二经 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作用: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候、 协助诊断。
六经皮部命名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经络系统的联 络沟通,将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内溉脏腑,外 濡腠理,营养全身,保持人体的相对平衡。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泻其有余,补 其不足,平复阴阳。
肢--四肢、体表,节--指穴位, 总括地指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体表部位。 四肢内侧面为阴--阴经--按前中后 依次为 太阴、厥阴、少阴。 四肢外侧面为阳--阳经--按前中后 依次为 阳明、少阳、太阳。
头身躯干
手三阴联系胸 手足三阳联系头 足三阴联系胸腹, 足三阳分布于躯干,分别是: 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区别
与脏腑无属络、表里关系; 除督、任脉外,其余六脉无专穴。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⑴统领作用(任脉统领阴经,主一身之阴 气,为“阴脉之海”,督脉统领阳经,为 “阳脉之海”,冲为“血海”又是 “十二 经脉之海”) ⑵联络作用(带脉“络于督脉”约束诸脉, 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联系阴阳经)。 ⑶调节作用(调整十二经脉气血,对十二 经脉气血有“溢”、“蓄”作用。
经络的临床运用
经络诊法--运用于诊断方面。 分经辩证--运用于辩证方面。 循经取穴--运用于针灸按摩等治疗方面。 药物归经--运用于药物的使用方面。

针灸学基础经穴总论ppt演示课件

针灸学基础经穴总论ppt演示课件

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 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 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 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 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 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 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 肠络肺等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 里经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 成了六组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 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针灸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经络的概念 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 4.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 5.经络的病理变化 6.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 经络的概念
1.1 经络概念的起源
脉(经)→经脉→经络
1.2 经络概念的内容
内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外延: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2 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
2.3 经络学说的形成
形成的途径:①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 导的观察;②腧穴疗效的总结;③体 表病理现象的推理;④解剖、生理知 识的启发。 形成过程:①先穴后经说;②先经后穴 说;③经穴孤立发现说。 形成的标志:战国时代《黄帝内经》 的完成。
特点:①不隶属于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 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②除任、 督二脉有自己独立的腧穴外,其它六条 经脉本身无腧穴,只是寄于十二正经中; ③循行错纵于十二经脉之间,与正经在 多处交会。 作用: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 用。

针灸学 1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 1针灸学经络总论

⑵ 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⑶ 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 沟通十二经脉间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3)十五络: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
及脾之大络的总称
作用: 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加强了表里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 手厥阴心包经 足 手少阴心经 三 足太阴脾经 阴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 手少阳三焦经 足 手太阳小肠经 三 足阳明胃经 阳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经之间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
别沟通了腹、背、头和胸部,从而输布 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4)十二经别:
十二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深入体 腔的支脉。 作用:
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内外。 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5)十二经筋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特点: 循行走向规律(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特点:
② 内属一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③ 有表里络属关系: 经脉间有脏腑属络关系
络脉沟通了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 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布 及作用特点,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 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3、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4、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针灸学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要点一
总结词
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内外、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和 传递信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沟通人体的 内外,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同时,经络系统能够调 节人体的气血,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持身体的健 康。此外,经络系统还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通过调整阴 阳的平衡来治疗各种疾病。最后,经络系统还传递各种信 息,包括感觉和运动信息,从而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
05
经络实践与应用
经络在针灸中的应用
诊断依据
经络是针灸诊断的重要依 据,通过观察经络的异常 反应,可以判断疾病的位 置和性质。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 调节经络的通畅,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保健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 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 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在推拿中的应用
经络推拿
经络诊断是一种基于经络系统的诊断方法,通过对经络的敏感性和异常反应进行 检测,可以判断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 依据。
经络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络研究将更 加深入和广泛。未来,研究者将进一 步探索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 经络系统的本质和作用机制。
同时,经络研究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 学的结合,开发出更加有效的经络治 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 的贡献。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经络, 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脏腑 疾病的症状。
药物治疗
中药通过经络输送到病变 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04
经络的现代研究
经络的现代科学解释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网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是人体 气血运行的通道。现代科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 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是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传递的 途径。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载:故东方之域,天 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 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 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久声”。 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
《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 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艾草不是灸法的 唯一原料。
13点-15点:小肠经 15点-17点:膀胱经
下午太阳经专场,颈肩腰腿专场
17点-19点:肾经 下班前治疗更年期失眠
19点-21点:心包经 21点-23点:三焦经
下班时间:拿上包,坐公交(焦)
23点-1点:胆经 胆子小,鬼片最喜欢的时间设定
1点-3点:肝经 肝脏排毒时间
走奇向经与八交脉接
特点:无脏无腑,无阴无阳。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 组成: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功能:对十二经脉气血起溢蓄、调节作用。
阴经在胸部交接 相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交接
走向与交接
子午流注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巧记方法:(借助子午流注图)
3点-5点:肺经 起始时间和脏腑
5点-7点:大肠经 早上第一件事是排便,肠道通畅的标志
7点-9点:胃经 早饭时间
9点-11点:脾经 消化时间,早饭多吃不长胖
11点-13点:心经 午睡时间,养心气,下午精神好
浅层
意义:四肢部的络脉,加强了十二经中相表里两经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
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
定义:作用特殊的正经,是十二经脉的一部分。 作用:联络相表里的经脉和脏腑,位置由深入浅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皮肤的部位。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功效与应用
•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辨证归经 (三) 指导针灸治疗
中医康复中的经络功能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1. 阐释机体的功能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和脏腑间相互传变的途径
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 腧穴:穴位的统称 输穴:五输穴中第3个穴位名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定经
定位
定名
十四经穴 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 官病
经外奇穴 无归经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3. 指导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厥阴头痛
、太阳头痛
羌活 , 归膀胱、 肾经 吴茱萸 , 归肝、脾、 胃、 肾经
练习题
• 1、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头面部 B.肘膝部 C.胸中 D.心中 E.手足末端
•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胸中 B.腹中 C.心中 D.头面部 E.肘膝部
❖ 四肢部经穴。 ❖ “定经不定穴”。 ❖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 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 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 头身部经穴
主治要领
1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4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5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6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

㈢指导治疗
根据经脉的属络和表里关系以及走行路线可根据 病变部位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 四总穴歌》 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㈣按经选药
根据药物归经的理论,选择治疗病变经络的药物。 举例如下:柴胡治少阳胆经病变; 香附、川楝子治厥阴肝经病变; 黄芪、党参、白术治太阴脾经病变。
联络的脏腑
肺、大肠、中焦、胃口 大肠、肺 胃、脾 脾、胃、心 心、小肠、肺 小肠、心、胃 膀胱、肾 肾、膀胱、肝、肺、心 心包、三焦 三焦、心包 胆、肝 肝、胆、胃、肺
联络的器官
肺系 下齿、口、鼻孔 鼻、上齿、口唇、耳、喉咙 咽、舌 心系、咽、目系 咽、耳、目内外呲、鼻、 目内呲、耳、脑、 喉咙、舌、 耳、目锐呲 目锐呲、耳 阴器、喉咙、亢
二、标本—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本
标—树梢,对应于头面胸背;本—树根,对应于四肢下端 十二经标本表
本 部位 根以上5 根以上5寸中 窍阴之间 内踝下上3 内踝下上3寸中 厉兑 行间上5 行间上5寸中 中封前上4 中封前上4寸中 外踝之后 小指次指之间上2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肘骨中上至别阳 寸口之中 锐骨之端 掌后两筋之间2 掌后两筋之间2寸 相应腧穴 跗阳 足窍阴 交信,复溜 厉兑 中封 三阴交 养老 中堵 曲池 太渊 神门 内关 十二经 脉 足太阳 足少阳 足少阴 足阳明 足厥阴 足太阴 手太阳 手少阳 手阳明 手太阴 手少阴 手厥阴 标 部位 两络命门(目) 窗笼(耳)之前 背俞与舌下两脉 颊下,挟顽颡 背俞 背俞与舌本 命门(目)之上1 命门(目)之上1寸 目后上角,目外眦 颜下合钳上 腋内动脉 背俞 腋下3 腋下3寸 相应腧穴 睛明 听会 肾俞,廉泉 人迎 肝俞 脾俞,廉泉 攒竹 丝竹空 迎香 中府 心俞 天池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經八脈
什麼是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 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8 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概念
奇經八脈 (奇:奇異,特殊)
十二經脈
迴圈流注
無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不構 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有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 構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循行分佈
三、十五絡脈
什麼是十五絡?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 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
其名稱以所別出的經脈、腧穴名稱而定名, 如從手太陰肺經別出的絡脈,稱為手太陰絡 脈,… …
十五絡脈分佈及作用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經之絡 絡穴(肘膝以下) 相表裏經 溝通表裏兩經 加 滲
補充經脈循行之不足 強 灌
共 脛氣有街——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氣沖)與
同 通
承山踝上以下。

四海的內容及作用
部位 四海
輸注腧穴


作用
腦 膻中
髓海

(百會)
柱骨上下 氣海
(啞門、大椎)
風府 人迎
神氣本源 主 持
宗氣所聚 全 身

水穀 之海
沖脈 血海
氣街
(氣沖)
大杼
三裏
上、下 巨虛
氣 化生營衛 血
腎間動氣 (原氣)
津 液
四海、氣街、標結的關係
十二經筋的功能作用
聯結、約束 濡養、支配
筋肉關節 運動正常
六、十二皮部 什麼是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也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佈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佈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衔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五)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经 络 学 说 的 概 念
经 络 系 统 的 组 成
经气
络街
的 标 本
四 海
根 结
经 络 的 作 用 和 经 络
学 说 的 临 床 运 用
经络的概念
经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概指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奇经八脉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 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 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三、十五络脉
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the fifteen collaterals)。
十二经脉(the twelve meridians)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 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脏腑:每一条经脉分属于一脏或一腑 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
阴阳: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 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任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 腹、胸、颏下正中 督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 腰、背、头面正中 冲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一源 三歧
带 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阴维脉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督脉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眦与阴跷脉会合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督任 冲 带 阴 阳阴 阳 脉脉 脉 脉 跷 跷维 维
十五络脉




浮络
络 脉
12
十二经脉各有一条络脉
督脉络脉
长强
任督脉脉络络脉脉长强
鸠尾
脾之络
大包
一、十二经脉
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 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 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络脉
经脉









二经八ຫໍສະໝຸດ 经经皮别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 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 阴之前。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为 阴主里,腑为阳主表,脏腑相表里。一经配 一脏(腑),一脏配一腑,阴阳配对,这样 就形成了脏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 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 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 还与相关脏腑有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 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 取穴,以此为依据。
17
商阳
迎香
隐白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至阴
睛明
少泽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胸中
关冲
瞳子髎
大敦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 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 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 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