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合集下载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本人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

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常用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用无情对)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2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2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黄光辉对联平仄声可分为正格、变格和无格三种。

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

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

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

不过,俺个人倾向于接受之。

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

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不至于误导,这里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加以介绍:1、尾字平仄规则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字,必须一仄一平。

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及启功先生为北师大撰题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是为数不多的。

2、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

(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月;松。

(剑;琴)(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毓秀、绿叶、上海、好友;钟灵、红花、宁波、嘉朋。

(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例如:龙胆草;马兰花。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独生子;特种兵。

(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故事新编(鲁迅小说集)。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的基本规则(作者:沁芳)对联的基本规则两条联律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联规律,即联律。

我们以每边一句联为例,来说明怎样用联律来写对联。

例:一天明月五柳清风第一条联律:平仄协调*****句脚“仄起平收”这是对联的最基本要求,即上联句脚必押仄韵,下联句脚必押平韵,如例,“月”是仄韵,“风”是平韵。

*****句中“平仄相对”句中平仄相对,即上下联的平仄相反,如上联“天”是平声,下联相对的“柳”是仄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律诗规律在此仍起作用。

第二条联律:对仗工稳对仗指对联的词句要相互对偶,即词类、词性、声调要相对。

词类相对,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词性相对,指天文、地理、时令、人物、动物、植物、方向、方位、颜色、形状、数量、动作等都要相对。

声调即平仄相协。

只要按照这两条基本规律,就是合格的对联。

但是对联的复杂规律远非止此。

学对联一定要懂得马蹄韵,马蹄韵是对联的独有规律。

马蹄韵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拴《槛联述录川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的这种规则,就叫马蹄韵。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未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的基本图式,有平起(首字为平声字)和仄起(首字为厌声字)两种。

平起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式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中,亦用于联句句脚,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

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相当突出的一点。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那么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是什么?希望是下面的内容可以帮到大家~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

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

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

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对联大全和对联的标准韵律。

对联大全和对联的标准韵律。

对联的标准韵律一言句:墨(仄)泉(平)二言句:戌狗(平仄)亥猪(仄平)绿叶(仄仄)红花(平平)三言句: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言句: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鸣蝉叫夏(平平仄仄)过雁飞秋(仄仄平平)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似撵狼(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六言句律诗格之一燕舞九洲春韵(仄仄平平平仄)蝉鸣四海夏音(平平仄仄仄平)马蹄韵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李白杰作耀人寰(仄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青山绿水写江山(平平仄仄仄平平)八言钓诗钩饮下联千首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钓诗钩 是酒的别称)顾渚紫品来赋万篇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顾渚紫 是茶叶名称)八言以上多为复句,在复句中介绍。

(二)复句句脚平仄规则举例二句联:水月星光,青荷伞上蛙声脆。

(平仄)烟花景色,赤杏林中鸟影忙。

(仄平)朝霞万里,诗联浪漫说图画。

(仄仄)雄文千章,翰墨殷实话古今。

(平平)三句联:理论先行,实践紧跟,步步为营摸韵律(平平仄)学习长进,教学互助,天天向上守规则(仄仄平)五瓣开梅,六型出雪,梅雪各型分五六(平仄仄)七夕织女,八卦赶牛,女牛无渡梦七八(仄平平)四句联:品四味,苦辣酸甜,踏四方,东西南北。

(仄平平仄)忆三番,情愁爱恨,想三遍,书画琴棋。

(平仄仄平)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画为真画(平平仄仄)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人是圣人(仄仄平平)五句以上略。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对联基本格的六要素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

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不举例了)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对对联的要求

对对联的要求

对对联的要求
答:对联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上下衔接、音韵相配、词性相对。

1、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

对联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多种形式,但是不变的规律就是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

例如:上联:万道祥光腾吉宇,下联:九重春色映华堂。

可以看到对联在字数上是相等的。

2、上联与下联要上下衔接。

对联的上下联,是相互衔接的,内容相似,但是又不能重复。

例如: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

3、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如: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

(仄仄平平)
这是一个四句联,上联音为平平仄仄,下联音为仄仄平平。

一般来说上下联音韵是刚好相反的。

4、上联词性与下联词性、位置相对应。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

例如:上联:四方来宝,下联:八路进财,可以看到四方对八路,方位词对方位词。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在对联中,平仄相谐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他在运用规则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

对联平仄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 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平仄的要求篇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接下来是:篇二古(旧)声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

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

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

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一、尾字平仄规则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

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

(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虎雨画墨龙风诗泉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宁波金龙红花好书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夕字古仄)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5、五言联格律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2 对联的格律[转贴]例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7、七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8、八言联联格律。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楹联的基本规则

楹联的基本规则

楹联的基本规则杨树林对联是楹联的俗称。

通常说的对联,又叫对子、联语。

所谓“对联”,“对”是指一副联的的形式;“联”是指一副联的内容。

“对联”就是一副联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我们给它下个定义叫“形对意联”。

所谓“楹联”是张贴或悬挂在大雅之堂的、能留传后世的对联。

格律诗中的对联就叫律联了。

对联要讲声律。

“声”就是声调,指汉字的平仄;“律”就是联语中汉字(词语)平仄分布的规律。

下面依据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和会员们研讨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一句,各是五个字。

这副五言联,各行一句,我们叫它单句联。

上下联的字数对等,句数也对等。

(2)蜀北明珠,湖清花色美;人间仙境,日暖鸟声甜。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两句。

各行前分句都是四个字,后分句都是五个字,各行一共九个字。

我们叫它双句联,双句联就是复句联。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四句,各行分句的字数分别是二个、二个、三个、四个,各行一共十一个字。

我们叫它复句联或多句联。

小结:一副联都是两行,各行只有一个句子的叫单句朕,有两个分句的叫双句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叫多句联:双句联和多句联都叫复句联。

无论单句联或复句联,两行的字数和句数都是对等的。

第二条词性对品“词性对品”。

“品”就是“类”。

“词性对品”就是上下联语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的词类属性相同,使它们对仗品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是数量词对数量词的数目类工对。

“黄鹂”对“白鹭”是名词对名词的鸟兽类同类工对。

我们还可以看出“黄”与“白”只是颜色类工对;“鹂”与“鹭”才是真正的鸟兽类同类工对。

“鸣”(叫)与“上”(向上)是动词对动词,按律联中的传统规则也是动词类同类工对。

“翠柳”与“青天”是名词对名词。

“翠”与“青”是颜色类同类工对;“柳”与“天”是花木类对天文类的异类宽对。

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

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

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创作法则:工、稳、贴、切、新、奇。

工工,首先是指工整。

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音韵相谐,句式相仿。

就是说,要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工‛的。

清代以前联书,选联都比较严,几乎没有不工的。

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

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一些。

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若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对联的创作产生疑虑。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误己再误人了。

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则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将是联坛的幸事。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

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

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

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编号‚283‛联: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编号‚272‛联: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评委们认为‚火中‛、‚天下‛为赘语,不如删去成为‚四六‛句式更为凝练:边关御寇,屡建千秋功业大地迎春,同歌一代英雄当然,经过‚阑尾切除术‛的对联,不可能再得一、二等奖了,得纪念奖可以,因为作品毕竟还可以‚救药‛,否则,评委们连议都不必议了。

[对联平仄查询]对联平仄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对联平仄查询]对联平仄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对联平仄查询]对联平仄对联怎么分上下联对联平仄对联怎么分上下联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按字调平仄分。

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

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

比如“家园似锦添春色(“色”是仄声),福运齐天赖党恩(“恩”是平声)”。

2.按左右方位分。

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

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按时序先后分。

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

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语言习惯分。

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

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5.按因果关系分。

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6.按场面范围分。

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

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是对联最早出现的形式。

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春联做了注释:“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 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明洪武元年春节前夕(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朱元璋命令全金陵城的公卿士庶,家家于除夕之日贴春联,并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春联。

关于对联对仗要求_对联大全

关于对联对仗要求_对联大全

关于对联对仗要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下是一篇关于对联对仗要求,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二三”式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我们都知道,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详见第七讲),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那么,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对联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对联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对联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考点讲解】一、考查形式多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常出上联让对出下联,实际上也属于仿句一类。

二、知识讲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体制短小、文字精炼、雅俗共赏。

对联常见形式:春联、门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等。

对联特点:(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句式相同。

主要有两大特征: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性要相当;上下联的句型、短语结构要相应。

(四)语意相关。

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相互关联,如同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和谐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

(五)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平仄要求没有古代那么严格。

但上联末尾用仄声,下联末尾用平声一定不能混淆。

常见题型:1、补拟下联给出一个上联,按照题干要求内容拟写下联。

通常与课文名人名篇密切相关,具有同时考查文学常识与对联拟写的作用。

2、诗文对句将某一诗文名句作为上联,要求考生从指定诗文篇目中找出一个既意蕴相通又对仗工整的句子来作对。

它具有考查考生修辞能力和名句名篇识记的双重功能。

3、调整式要求将打乱的对联重新调整正确。

4、话题式给出一个话题,根据话题自拟对联。

5、情境式描述一个情境,要求根据情境拟写对联。

【答题步骤】1、细心审题。

要写出符合要求的对联,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的信息。

如题干要求写节日相关的对联,必须要符合节日习俗;写特定场所的对联,也要体现场所的特点或功能等。

2、联句工稳,合律流畅。

3、联想想象,沟通万物。

七字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七字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七字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七字联也可称七言联,七言联的格律一共有两组。

第一组: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组: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论在哪组里的上联,还是下联,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不论,也就是说,是自由字,格律里的“”平“”可以“”仄“”,“”仄“”也可以“”平“”。

但是,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必须要走格律。

格律里的二和六是平等的,中间第四个字是单独的。

也就是说,二和六如果是平,中间的第四字就是仄,反过来也是这样,二和六是仄的,中间四就是平。

绝对不可以二和六不对趁,必须要一样。

请记住:中间的第四个字与二、六,是相反的,否则就是出律。

关于上下联的尾字,也就是七个字中的最后的那个字。

上联尾字要仄,下联尾字要平。

是上联还是下联,一看尾字便知。

七言对联三要点:(1)词性相对,词意相应;(2)仄入平收:即上联末尾一个字须是仄声,下联末尾一字须是平声;(3)二、四、六平仄相对,要符合马蹄韵,即上联二、四、六要么是“平、仄平”,要么是“仄、平、仄”,下联在与上联平仄相对的基础上,同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第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

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词性相对。

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

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

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

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贴对联也有规定,但较为简单。

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

怎样区别上下联呢?这里有个秘诀。

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一定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一定是下联。

横批多属吉祥或有鼓舞意义的话,贴在门上方。

不用横批的也可以。

作对联,还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