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专业主要课程

自动控制专业主要课程

自动控制专业主要课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自动控制专业是一门涵盖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和技术,能够设计、建模、分析和控制自动系统的能力。

在自动控制专业中,主要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系统建模、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数字控制系统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自动控制专业中的主要课程。

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对象的数学建模方法以及各种控制方法和技术。

学生通过学习控制理论,可以掌握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可观性等重要性能指标,进而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控制理论的学习不仅对于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信号处理是自动控制专业中另一门重要的课程。

信号处理主要研究如何对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

在自动控制领域中,信号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数据的处理、控制信号的设计、系统状态的估计等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信号处理可以掌握数字滤波、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等重要技术,为日后从事自动控制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系统建模是自动控制专业中的另一门重要课程。

系统建模主要介绍如何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

学生通过学习系统建模可以了解系统结构、系统参数、系统动态特性等内容,为后续的系统分析和控制器设计提供基础。

系统建模是自动控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系统建模可以深入理解系统的行为规律,为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传感器技术是自动控制专业中一个新兴的课程。

传感器技术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类型、应用场景以及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技术。

在自动控制领域中,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仪器、智能家居等领域。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技术可以了解各种传感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实际工程中的传感器选型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024版】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文)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名称(英文)Theory of Automatic Control(classical)实验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基础适用专业自动化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总学时90 实验学时18 总学分 5制定单位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制定时间一、实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自动控制原理》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是一门理论验证型实验课程,结合自动控制理论课开设了一系列相应的实验,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的掌握控制理论。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典型环节的特性、模拟方法及控制系统分析与校正方法,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组成原理、调试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为以后的深入学习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验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序号实验项目学时数内容与要求实验属性必开选开1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2 (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电路构成所需要的系统仿真模型(传递函数)。

(3)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研究方法,观测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4)通过对典型电路分析和实验,掌握系统数学模型的理论建模方法和实验测定法。

验证√2 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2 (1)掌握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技能。

(2)了解参数变化对系统瞬综合√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3)研究二阶系统阻尼系数ξ和自然振荡频率ωn与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

(4)按实验步骤绘出实验线路、标出原始数据,画出输出波形图。

3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2 (1)掌握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2)掌握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

(3)了解闭环极点的分布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综合√4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2 (1)学习测量系统(或环节)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和技能。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材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具备设计和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时域分析方法;四、频域分析方法;五、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六、校正与补偿。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掌握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5)了解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2. 实践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2)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2.2 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表示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第三章时域分析方法3.1 系统的时域响应3.2 时域性能指标3.3 时域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四章频域分析方法4.1 复频域的基本概念4.2 频域性能指标4.3 常用频域分析方法第五章稳定性分析与设计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5.2 稳定性的判据5.3 稳定性的设计方法第六章校正与补偿6.1 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概念6.2 控制系统的传感器6.3 控制系统的执行器6.4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方法2.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实验设计:设计实际的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4)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理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熟悉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了解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熟悉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了解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基本要素,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和对系统的性能要求,了解一些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北航自动化课程

北航自动化课程

北航自动化课程北航自动化课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化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一、课程简介自动控制原理是北航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性能指标以及常见的控制策略和设计方法。

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1.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1.3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性能指标;1.4 熟悉常见的控制策略和设计方法。

2. 实践目标:2.1 能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摹拟仿真;2.2 具备设计和调试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2.3 能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大纲1. 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特性1.3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 系统稳定性分析2.1 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据2.2 时域分析方法2.3 频域分析方法3.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3.1 响应时间、超调量和稳态误差 3.2 频率响应和幅频特性3.3 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4.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4.1 传递函数法4.2 根轨迹法4.3 频率响应法4.4 状态空间法5. 常见的控制策略5.1 比例控制5.2 比例-积分控制5.3 比例-微分控制5.4 PID控制5.5 其他高级控制策略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仿真实践进行。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比: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比:3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占比:40%考察学生对课程整体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303001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英文名称:Theory of Automatic Control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72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8学时:72学分:4.5适用对象: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系统性能分析、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设计,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熟悉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熟悉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

掌握求系统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建立和简化的方法。

2.熟悉运用时域分析法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掌握典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以及性能指标的求取。

掌握用劳斯代数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掌握求系统的稳态误差及误差系数的方法。

3.熟悉用根轨迹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了解根据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绘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图的基本方法。

根据根轨迹图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

了解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用频率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熟悉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求取以及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掌握开环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了解根据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分析闭环系统性能的方法。

熟悉用奈氏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5.熟悉控制系统性能的设计与校正的方法。

掌握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的校正装置参数的设计。

了解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校正装置参数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任务以及研究对象,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1.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3.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4.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述(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熟悉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氏变换及其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课程编号:2000081适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时数:40 学分数:2.5执笔者:邱瑞昌王艳编写日期:2002.5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概要: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并且在人类探索新能源,发展空间技术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性质: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平台课),是必修课,是以原理为主的理论性课程;主要讲述自动控制原理与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等内容。

根据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自动控制原来可分为古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

古典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一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这些理论研究较早,现在已经比较成熟。

并且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控制论是60年代在古典控制论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其内容主要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变参数、非线性、高精度、高效能等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

最优控制、最佳滤波、系统辩识、自适应控制等理论都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应用数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控制理论又在研究庞大的系统工程的大系统理论和模仿人类智能活动的智能控制、生物控制、模糊控制等方面有了重大进展。

主要目的:培养学生1.掌握经典控制论中,线性定常连续、单输入单输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和综合,掌握反馈控制原理的应用以及分析和设计的一般规律,使其具有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对系统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了解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检测装置,常用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自控原理、经典控制论在当今的发展状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及任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平台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讲课、实验和习题课),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专业术语,学习并掌握古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分析、设计方法,为后续的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思想、会学习、能创新的新一代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通过课堂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校正方案,并掌握对各种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2.教学内容的结构:1.基本知识模块(4学时)2.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块 (10学时)3.线性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模块(24学时,其中包含4学时的实验)4.线性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与设计模块(24学时,其中包含4学时的实验)5.非线性系统分析模块(10学时,其中包含2学时的实验)6.线性离散系统综述模块(8学时,其中包含2学时的实验)注:上述6个知识模块是按照自动化专业的计划(80学时,其中包含12学时的实验)设计的,其中1、2、3模块是必须按先后顺序选择的,后面几个模块则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需求,任意选用。

3.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的第1章)⑴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及其工作原理;⑵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⑶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暂态和稳态性能指标——的基本定义;⑷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及本质特征。

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应教材的第2章)⑴简单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列写及计算;⑵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方法;⑶方块图和信号流图的变换与化简;⑷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的推导和计算。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全套教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全套教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全套教程目录一、基本概念与术语 (3)1.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5)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6)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7)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8)2.1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0)2.2 系统传递函数的推导 (11)2.3 系统的频率特性 (12)三、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3)3.1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5)3.2 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5)四、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17)4.1 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 (19)4.2 频率特性的性能分析 (19)4.3 系统的稳定性判定 (21)五、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22)5.1 系统的静态校正 (23)5.2 系统的动态校正 (25)5.3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27)六、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29)6.1 控制系统仿真概述 (31)6.2 仿真软件的应用 (32)6.3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4)七、经典控制理论及应用 (36)7.1 串联校正与并联校正 (37)7.2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38)7.3 控制系统的工程实现 (39)八、现代控制理论简介 (41)8.1 最优控制理论 (42)8.2 线性系统理论 (44)8.3 非线性系统理论 (45)九、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47)9.1 工业自动化中的控制系统应用 (49)9.2 交通运输中的控制系统应用 (50)9.3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控制系统应用 (52)十、课程总结与展望 (54)10.1 课程内容回顾 (54)10.2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56)10.3 个人学习与发展建议 (57)一、基本概念与术语在自动化工程领域,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如何实现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远程监控的科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或设备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的网络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化专业)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化专业)

《自动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A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A课程代码:190807439学分/学时:3.5学分60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后续课程: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等课程负责人:开课单位: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一、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应用控制的思想分析问题的意识,能够利用自动控制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设计实际控制系统的能力,为后续控制类专业课程打下重要的基础。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课程目标2:掌握模拟控制系统分析的时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掌握每种方法下对系统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指标的计算。

课程目标3:了解PID控制规律,掌握控制系统校正的串联超前、滞后、滞后-超前等手段,改善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课程目标4:通过使用MA TLAB/SIMULINK仿真平台结合控制理论演示控制系统搭建与分析,掌握仿真平台分析控制系统的手段,拓展学生对控制理论的自我研究与探索。

课程目标5:能根据提供的实验设备,搭建实验对象,在实验中验证控制系统分析的不同方法,通过调节调节器,改善系统性能指标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有效结论。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环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及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和作业共同实施,辅以自学。

1. 课堂讲授(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以老师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动控制专业主要课程

自动控制专业主要课程

自动控制专业主要课程
自动控制专业是一门涉及自动化技术、控制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学科,主要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理论基础课程,包括控制理论、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控制工程数学基础等,这些课程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2. 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介绍信号的特性、变换和处理方法,以及系统的特性、传递函数等内容,是自动控制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3. 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稳定性分析、校正和校正系统等内容,是自动控制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4. 数字控制系统,介绍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采样与保持、离散信号处理等内容,是自动控制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5. 控制工程应用,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控制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电力系统控制、机械系统控制、化工过程控制等,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除了以上主要课程外,自动控制专业还涉及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自动控制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自动控制专业也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还会开设一些创新设计、实践训练和团队项目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自动控制专业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在自动控制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王万良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王万良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它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自动控制领域的重要课程。

本书是王万良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写的,内容丰富全面,适合自动化、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共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基本概念、数学模型与系统特性、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法、时域分析、根轨迹法、频域分析、稳定性分析、校正与鲁棒控制、非线性系统基础、离散系统基础等。

每一章都包含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部分,本书首先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引导读者对自动控制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数学模型与系统特性部分,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以及系统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分析方法。

在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法和时域分析部分,分别介绍了传递函数法和状态空间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和性能指标。

在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部分,详细介绍了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控制系统的频域特性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在稳定性分析和校正与鲁棒控制部分,本书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校正控制方法,以及鲁棒控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在非线性系统基础和离散系统基础部分,分别介绍了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和分析方法,以及离散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内容全面,结构严谨,适合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作为自动控制领域的参考书。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本书,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熟练掌握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

4、熟练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练掌握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

6、熟练掌握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初步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了解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章次各章名称总学时学时分配讲课实验上机课外小计一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22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12三时域分析法1414四根轨迹法1010五频率域方法1212六控制系统的校正1010七非线性系统分析1010八系统采样理论66总计7676(五)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matlab数学应用软件与相应的自动控制实验装置。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能够在工业、创造、能源等领域进行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辟和管理。

以下是对自动化专业课程的介绍。

1.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系统建模、传递函数、稳定性分析、根轨迹法、频率响应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理解和应用各种控制策略。

2.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是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电子元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及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掌握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和应用各种电子元件。

3. 传感器与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测量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和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能够选择和应用适合的传感器,并能够进行测量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4.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是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设备,设计和实现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5. 工程制图与CAD工程制图与CAD是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制图的基本规范和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的使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工程图纸的绘制和解读,同时能够使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设计。

6. 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信号采样、离散傅里叶变换、滤波器设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能够进行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自动化专业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它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

1.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传递函数、稳定性分析、根轨迹法、频域分析等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术,为实际工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 电气与电子技术电气与电子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电路基本理论、电子器件与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电气与电子技术,能够理解和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本原理和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3. 控制系统工程控制系统工程是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等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控制策略和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和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法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5. 工业自动化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工业控制网络的搭建与配置,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选型与应用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工业自动化技术,能够了解和掌握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法,为工业生产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

6.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前沿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机器人的基本原理与结构,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技术,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机器人技术,能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为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自动化专业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自动控制、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仪器仪表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

1. 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到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传递函数、稳定性分析、根轨迹法、频域分析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设计各种自动控制系统。

2. 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学生将学习到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电路分析与设计、摹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电子技术在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

3. 传感器技术: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和应用。

学生将学习到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网络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应用各种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

4. 控制系统工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学生将学习到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PID控制器设计、现代控制理论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各种控制系统。

5. 机器人技术: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学生将学习到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传感器技术、控制方法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应用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6. 自动化仪器仪表:这门课程主要介绍自动化仪器仪表的原理和应用。

学生将学习到各种仪器仪表的基本原理、测量方法、信号处理技术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仪器仪表进行测量和控制。

除了上述核心课程,自动化专业还包括一些选修课程,如工程优化方法、现代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等。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将参预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设计来巩固理论知识。

此外,学生还将参预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程设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和建模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 课程设计内容(1)理论学习:包括PID控制器的原理、校正与调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频域分析与设计,以及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等内容。

(2)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3)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的认识。

4. 课程设计要求(1)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应在课程设计中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频域分析与设计等。

(2)熟练运用软件: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

(3)独立完成设计: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并能够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5. 总结回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相关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运用于相关领域,为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撰写者,我深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311104总学时数:72(理论60,实验12)总学分数:4.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和各件的作用;掌握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掌握分析与综合线性控制系统的三种方法: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率法。

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

建立起以系统的概念、数学模型的概念、动态过程的概念。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测试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

结合各种实践环节,进行自动控制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动控制专业的其他专业课如:过程控制、数字控制、智能控制、控制系统设计等打下必要的专业技术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控制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该课程在自动控制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1. 基础知识(1)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2)开环控制系统(3)闭环控制系统(4)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标要求:了解控制理论的发展史、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标。

2. 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的数学描述(1)系统的动态特性(2)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的数学描述(3)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4)控制系统方块图(5)信号流图(6)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要求: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传递函数的性质,基本环节及传递函数,控制系统方框图及其绘制,方框图的变换规则,典型系统的方框图与传递函数,方框图的化简,用梅森增益公式化简信号流图。

3. 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的性能指标(1)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的输出响应(2)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3)劳斯稳定判据(4)控制系统的瞬态特性(5)控制系统的稳态特性(6)动态误差系数要求: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瞬态特性和稳态特性,掌握劳斯判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简介课程编号:A1620025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学分/学时:4/64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性质:必修先修课程:《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电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分析》适用专业:自动化考核方式:考试考核形式:大作业、期中测试、实验评估、期末考试等组合形式建议教材:(1)谢克明编著.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2)常熟理工学院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自编讲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校内讲义,2015年内容简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一门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工程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建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校正)三个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SISO自动控制系统的经典控制理论与方法,并能初步结合实际,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以及在MATLAB与Simulink支持下对控制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

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其他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Automatic Control Theory课程编号:A1620025学分:4学时:64学时(讲课:56学时实验:8 学时实践:0学时)学时:周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性质:必修先修课程:《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电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分析》适用专业:自动化建议教材:(1)谢克明编著.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2)常熟理工学院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自编讲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校内讲义,2015年主要参考书:(1)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第5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2)李友善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3)富兰克林,鲍威尔主编; 李中华,张雨浓译著.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开课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修订日期:2018年9月一、课程说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工程课程,它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特点是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多、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具有一定深度和复杂性,对后续课程影响较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清晰地建立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初步学会利用自动控制理论的方法来分析、设计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在MATLAB与SIMULINK支持下对控制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为后续课程(如现代控制理论,过程控制工程等)的学习提供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学习成果1.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与自动控制技术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2.能够对实际的控制系统用系统方框图描述,分析或设计控制系统各个构成环节的硬件电路,并采用电子元器件来搭建、模拟控制系统。

(对应毕业要求1.3: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对自动化工程问题进行软硬件分析与设计。

)3.能够针对控制系统分析或设计(校正)的实际需求,通过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控制系统,并采用解析法或实验法,建立和简化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应毕业要求1.4:能够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自动化系统或者过程,对模型进行推理和求解。

)4.能够运用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及动态性能进行分析。

(对应毕业要求2.1:能识别和判断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测试系统开发或集成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5.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能够根据线性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分析、设计或改进系统校正方案。

(对应毕业要求1.5:理解系统的概念及其在控制领域的体现,能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测试系统开发或集成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并尝试改进。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绪论1.课程教学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2)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术语;(4)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5)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课程重点、难点重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难点:根据不同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示意图,正确分析其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的方框图;建立元件方框图的方法;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3.课程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掌握自动控制、反馈等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和掌握负反馈控制原理,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初步了解如何由系统工作示意图形成系统的方框图及判别控制方式的方法。

4.课程教学方式整合思维研究、探究式学习、融合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等。

(二)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课程教学内容(1)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2)微分方程的线性化;(3)传递函数;(4)方框图;(5)信号流图。

2.课程重点、难点重点: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方框图的等效变换、运用Mason公式求传递函数、从不同途径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难点: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利用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求取传递函数、运用Mason 公式求传递函数。

3.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明确方框图与信号流图间的关系,能熟练应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

4.课程教学方式整合思维研究、探究式学习、融合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等。

(三)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课程教学内容(1)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响应;(2)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的性能指标;(3)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4)系统的稳态误差;(5)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6)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7)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2.课程重点、难点重点:时域分析的基本概念、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系统稳态误差计算;难点:时域法分析二阶系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系统稳态误差计算。

3.课程教学要求能熟练应用代数稳定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并进行有关的分析计算;牢固掌握计算稳态误差的一般方法;能熟练确定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及动态性能计算方法。

4.课程教学方式整合思维研究、探究式学习、融合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等。

(四)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课程教学内容(1)频率特性;(2)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3)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4)奈奎斯特稳定判据;(5)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6)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7)用频率特性分析系统品质。

2.课程重点、难点重点:频域法的基本概念、绘制Nyquist曲线图及Bode图、稳定判据与稳定裕度、对数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难点:如何绘制Nyquist曲线图及Bode图、运用Nyquist稳定判据与对数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稳定裕度的计算。

3.课程教学要求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和表达方法,掌握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掌握Nyquist曲线图及Bode图的绘制,掌握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掌握各种频域指标的意义并会计算,掌握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分析方法,了解闭环频率特性。

4.课程教学方式整合思维研究、探究式学习、融合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等。

(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1.课程教学内容(1)校正的基本概念;(2)线性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3)校正装置及其特性;(4)采用频率设计法进行串联校正;(5)反馈校正;(6)复合校正。

2.课程重点、难点重点:校正的基本概念、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步骤、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难点:校正网络的选择与参数的确定。

3.课程教学要求掌握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及其作用,掌握串联(超前、滞后、PID)、反馈及复合校正的特性及其作用。

重点掌握串联校正的频率设计法,了解反馈校正、复合校正的设计方法,掌握指标验证方法。

4.课程教学方式整合思维研究、探究式学习、融合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等。

(六)采样控制系统1.课程教学内容(1)采样系统的基本概念;(2)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3)采样信号保持器;(4)Z变换;(5)采样系统的数学模型;(6)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7)采样系统的稳态误差;(8)采样系统的暂态响应与脉冲传递函数零、极点分布的关系;(9)采样系统的校正。

2.课程重点、难点重点:采样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控制系统分析;难点:分析采样系统的稳定性、计算采样系统的稳态误差。

3.课程教学要求了解采样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信号采样过程和采样定理,掌握Z变换、脉冲传递函数、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误差分析、理解瞬态响应与极点分布的关系,了解采样系统的频率法校正。

4.课程教学方式整合思维研究、探究式学习、融合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等。

四、课程学时分配《自动控制原理》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理论课56学时,实验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五、其他教学环节1. 实验项目与内容2.说明本课程实验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本课程实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加强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

本课程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简单控制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从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奠定基础。

实验基本要求为:(1)通过实验加深对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悉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的分析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

(3)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控制系统实验原理。

(4)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六、教学管理1. 鉴于课时量的限制,没有开设专项的讨论课,关于学法和教法改进与适应性问题的讨论放在课间或课余。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次课后布置一定的作业,可另行布置一些思考题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对作业的训练,并做到详细批改每个学生所作的每道作业题,适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应适当加入MATLAB仿真,把其作为一种基本工具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用于控制系统分析、计算、设计和仿真。

有利于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简单介绍MA TLAB仿真软件及其在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应用,适当布置课外大作业,要求学生用MATLAB仿真软件来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相应成绩纳入课程成绩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