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1.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是通过对被控对象进行测量、比较和纠正等操作,使其输出保持在期望值附近的技术体系。
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
2. 反馈控制原理:反馈是指对被控对象输出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期望值进行比较,通过纠正控制信号来消除误差。
反馈控制系统具有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3. 控制回路的结构:控制回路通常包括输入端、输出端、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组成。
传感器用于将被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控制器根据测量结果和期望值进行计算,并输出控制信号;执行器根据控制信号,对被控对象进行操作。
4. 控制器的分类:控制器按照控制操作的方式可以分为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
比例控制器根据误差的大小与一定的系数成比例地输出控制信号;积分控制器根据误差的累积值输出控制信号;微分控制器根据误差变化率的大小输出控制信号。
5. 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指控制系统在无限时间内,输出能够在期望值附近波动。
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判据法、频域法和根轨迹法等。
6.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一种通过研究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来分析控制系统的方法。
常用的频域分析方法有频率响应曲线、伯德图和封闭环传递函数等。
7. 根轨迹法:根轨迹法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图形方法。
根轨迹是指系统极点随参数变化而形成的轨迹,通过分析根轨迹的形状,可以得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信息。
8. 灵敏度分析:灵敏度是指输出响应对于某个参数的变化的敏感程度。
灵敏度分析可以用于确定系统设计中的参数范围,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9. 鲁棒性分析: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对于模型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鲁棒性分析可以用于设计具有稳定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的控制系统。
10.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指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被控对象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和参数。
自适应控制通常使用系统辨识技术来识别被控对象的模型,并根据模型参数进行自动调整。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从课程的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综合设计作为课程主线..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型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前提..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加深对这方面内容的理解..例如可用船舶上的电机调速系统为例通过建立它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这些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建立各模型的联系..
2.非线性控制Nonlinear Control
非线性控制是复杂控制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难点课题;它的发展几乎与线性系统平行..非线性系统的发展;数学工具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泰勒级数展开对有些情况是不能适用的..古典理论中的“相平面”法只适用于二阶系统;适用于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的高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也是一种近似方法..由于非线性系统的研究缺乏系统的、一般性的理论及方法;于是综合方法得到较大的发展..
二、控制未来发展
1.Intelligent Control
智能控制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的结合物;是一类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独立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自动控制..智能控制的注意力并不放在对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上;而放在对任务和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和推理机的设计开发上..智能控制用于;让计算机系统模仿专家或熟练操作人员的经验;建立起以为基策等智能化技术;对外界环境和系统过程进行理解、判断、预测和规划;使被控对象按一定要求达到预定的目的..智能控制的理论基础是;;和系统学等学科的交叉..
定性控制面临的问题:发展定性数学理论;改进定性推理方法;注重定性和定量知识的结合;研究定性建模方法;定性控制方法;加强定性控制应用领域的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实现各种工程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自动控制原理中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一、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由控制对象、控制器和反馈通路组成。
控制的目的是使系统的输出按照期望的方式变化。
开环控制系统没有反馈环节,输出不受控制,精度较低;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反馈将输出与期望的输入进行比较,从而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工具,常见的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微分方程是最直接的描述方式,但求解较为复杂。
传递函数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以代数形式表示,便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状态空间表达式则能更全面地反映系统内部状态的变化。
三、时域分析在时域中,系统的性能可以通过单位阶跃响应来评估。
重要的性能指标包括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和超调量。
一阶系统的响应具有简单的形式,其时间常数决定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二阶系统的性能与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有关,不同的阻尼比会导致不同的响应曲线。
四、根轨迹法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增益变化时,闭环极点在复平面上的轨迹。
通过绘制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根轨迹的绘制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实轴上的根轨迹段等。
根据根轨迹,可以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范围。
五、频域分析频域分析使用频率特性来描述系统的性能。
波特图是常用的工具,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通过波特图,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带宽和相位裕度等。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是频域中判断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六、控制系统的校正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需要进行校正。
校正装置可以是串联校正、反馈校正或前馈校正。
常见的校正方法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
校正装置的设计需要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和原系统的特性来确定。
七、采样控制系统在数字控制系统中,涉及到采样和保持、Z 变换等概念。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e来表征的(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ss第二章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
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
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
(填空或选择)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5.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
三种基本形式,尤其是式2-61。
主要掌握结构图的化简用法,参考P38习题2-9(a)、(e)、(f)。
(化简)等效变换,是指被变换部分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变换前后保持不变。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自动控制原理总结第一章 绪 论技术术语1. 被控对象:是指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2. 被控量: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的物理参量(或状态参量),如转速、压力、温度、电压、位移等。
3. 控制器:又称调节器、控制装置,由控制元件组成,它接受指令信号,输出控制作用信号于被控对象。
4. 给定值或指令信号r(t):要求控制系统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信号,是系统的输入信号。
5. 干扰信号n(t):又称扰动值,是一种对系统的被控量起破坏作用的信号。
6. 反馈信号b(t):是指被控量经测量元件检测后回馈送到系统输入端的信号。
7. 偏差信号e(t):是指给定值与被控量的差值,或指令信号与反馈信号的差值。
闭环控制的主要优点: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缺点:使用的元件多,线路复杂,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稳定性 快速性 准确性稳定性和快速性反映了系统的过渡过程的性能。
准确性是衡量系统稳态精度的指标,反映了动态过程后期的性能。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氏变换的定义:-0()()e d st F s f t t +∞=⎰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1.单位阶跃函数1(t)2.单位斜坡函数3.等加速函数4.指数函数e -at5.正弦函数sin ωt6.余弦函数cos ωt7.单位脉冲函数(δ函数) 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 1.线性法则 2.微分法则 3.积分法则1()d ()f t t F s s ⎡⎤=⎣⎦⎰L4.终值定理()lim ()lim ()t s e e t sE s →∞→∞==5.位移定理00()e()sf t F s ττ--=⎡⎤⎣⎦Le ()()atf t F s a ⎡⎤=-⎣⎦L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或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自动控制原理总结第一章绪论在自动控制中,被控对象是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而被控量则是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的物理参量或状态参量,如转速、压力、温度、电压、位移等。
控制器是由控制元件组成的调节器或控制装置,它接受指令信号,并输出控制作用信号于被控对象。
给定值或指令信号r(t)是要求控制系统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信号,是系统的输入信号。
干扰信号n(t)又称扰动值,是一种对系统的被控量起破坏作用的信号。
反馈信号b(t)是指被控量经测量元件检测后回馈送到系统输入端的信号。
偏差信号e(t)是指给定值与被控量的差值,或指令信号与反馈信号的差值。
闭环控制的主要优点是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但是使用的元件多,线路复杂,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包括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稳定性和快速性反映了系统的过渡过程的性能,而准确性则是衡量系统稳态精度的指标,反映了动态过程后期的性能。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氏变换是一种将时间域函数转换为复频域函数的数学工具。
单位阶跃函数1(t)、单位斜坡函数、等加速函数、指数函数e-at、正弦函数sinωt、余弦函数cosωt和单位脉冲函数(δ函数)都有其典型的拉氏变换。
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包括线性法则、微分法则、积分法则、终值定理和位移定理。
传递函数是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或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动态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包括串联变换法则、并联变换法则、反馈变换法则、比较点前移“加倒数”和比较点后移“加本身”,以及引出点前移“加本身”和引出点后移“加倒数”。
梅森公式是一种求解传递函数的方法,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包括比例(放大)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一阶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二阶微分环节。
第三章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控制系统时域特性的方法。
其中,时域响应包括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动控制原理总结⾃动控制原理1. ⾃动控制的⼀般概念反馈系统的基本组成测量元件给定元件⽐较元件放⼤元件执⾏元件校正元件⾃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式反馈控制⽅式⽆论什么原因使被控量偏离期望值⽽出现偏差时,必定会产⽣⼀个相应的控制作⽤去降低或消除这个偏差。
开环控制⽅式特点是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没有反向联系,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作⽤产⽣影响。
⾃动控制系统的分类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线性控制系统系统只要有⼀个元部件的输⼊-输出特性是⾮线性的,这类系统就称之为⾮线性控制系统。
对⾃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我们先讨论为什么控制系统会不稳定。
由于⼀般的控制系统都含有⼀个储能元件或者惯性元件,这类元件的能量不可能发⽣突变。
因此从被控量偏离期望值,到控制量做出反应,需要⼀定的延缓时间,这个过程称为过渡过程。
当控制量已经回到期望值⽽使偏差为零时,执⾏机构本应⽴刻停⽌,但是由于过渡过程的存在,使得控制量反⽽向反向变化,如此反复进⾏,使得被控量在期望值附近来回摆动,这个过程呈现振荡形式。
如果这个振荡是逐渐减弱的,即控制量最终会回到期望值,我们称这个系统是稳定的;如果振荡逐渐增强,我们称这个系统是不稳定的。
快速性前⾯提到,虽然稳定系统最终会回到稳定状态,但是这个回到稳定状态的快慢对于⼀些系统来说是⾮常关键的。
⼀般从控制开始,到系统的输出量在期望值的⼀定误差范围内来回摆动的时间,我们称之为调节时间。
这个时间⼀般可以⽤来反映系统调节的快慢。
⽽在调节过程,⼀般振荡都会有个最⼤振幅,最⼤振幅⼀般也对于⼀些系统来说也⾮常重要,我们⽤来这个最⼤振幅与期望值的差与期望值的⽐值来反映系统的这个性质,称之为超调量。
准确性尽管前⾯我们提到稳定系统最终会趋于稳定,但是是在期望值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即使在很⼤的时间长度上,最终输出量也难以与期望值完全⼀致。
我们将⽆穷的时间尺度下,最终输出量与期望值之差成为稳态误差,稳态误差为⽆穷⼤的系统说明不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学习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学习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与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控制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多个方面。
在本学期的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中,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首先,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学习基础的控制理论,如PID控制器、系统的传递函数等,打下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理论学习时,老师以生动的示意图和具体实例,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接着,在实验室环节,我们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
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等,我们掌握了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
在实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适当的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控制策略,如何进行参数调节,以及如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本学期的实训中,我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系统的建模与辨识。
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实际系统的动态特性。
然而,由于现实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建模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辨识方法,并在实际案例中应用了这些方法来提取系统参数,从而更好地适应系统的控制需求。
在实验结束后,老师还组织了小组讨论和总结会议,以便我们能够分享经验和思考控制系统设计的改进方向。
这种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控制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总结来说,通过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提升了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门课程为我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自动控制原理,并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通用4篇)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1篇频率特性分为两种,分别是A(ω) 幅频特性和 φ(ω) 相频特性。
对于一个一阶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 Asinωt 的稳态输出 Ysin(ωt +ψ) ,仍是一个正弦信号,其特点:①频率与输入信号相同;②振幅 Y为输入振幅A的 |G(jω)| 倍;③相移为 ψ = ∠G(jω)。
振幅 Y 和相移 ψ都是输入信号频率 ω 的函数,对于确定的 ω 值来说,振幅Y和相移 ψ 都将是常量。
|G(jω)| = Y / A 正弦输出对正弦输入的幅值比—幅频特性∠G(jω) = ψ正弦输出对正弦输入的相移—相频特性理论上可将频率特性的概念推广的不稳定系统,但是,系统不稳定时,瞬态分量不可能消失,它和稳态分量始终同时存在,所以,不稳定系统的频率特性是观察不到的。
(1)幅相曲线:对于一个确定的频率,必有一个幅频特性的幅值和一个幅频特性的相角与之对应,幅值与相角在复平面上代表一个向量。
当频率ω从零变化到无穷时,相应向量的矢端就描绘出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就是幅相频率特性曲线,简称幅相曲线。
(2)幅频特性曲线: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又称为伯德图(曲线)。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横坐标是频率 ω ,并按对数分度,单位是[rad/s] .对数幅频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对数幅频特性的函数值,线性分度,单位是[dB],此坐标系称为半对数坐标系。
对数相频特性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相频特性的函数值,线性分度 , 单位是 (0) 或(弧度),频率特性G(jω) 的对数幅频特性定义如下 L(ω) = 20lg |G(jω)| 对数分度优点:扩大频带、化幅值乘除为加减、易作近似幅频特性曲线图。
(3)对数幅相曲线(又称尼柯尔斯曲线):其特点是纵、横坐标都线性分度,对数幅相图的横坐标表示对数相频特性的相角,纵坐标表示对数幅频特性的幅值的分贝数。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2篇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1)单位阶跃响应——输入 r(t) = 1(t),输出 h(t) = 1 - e-t/T, t >0 特点:●可以用时间常数去度量系统的输出量的数值。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通用10篇)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通用10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篇1《自动控制原理》包括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两个部分,其主要研究的内容识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状态空间表达,涉及的内容很多,要想研究生入学考试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我认为在平常的自控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弄清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特点和难点自动控制理论的两门课程都是来源于控制实践的理论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概念抽象;与数学联系紧密;实践性强。
不论是“自动控制原理”还是其后续课程“现代控制理论”,教材里面的许多概念和术语都定义得非常抽象,常常让我们感觉一头雾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概念的抽象性成了学习道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
此外,该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对多门数学知识的运用,如“高等数学”、“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线性代数”等等。
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是我们学习的第二道难关。
第三个难点是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很多学生往往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结果往往只会“纸上谈兵”而短缺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要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顺利入门,掌握课程的精髓和要点,并且能够“由厚及薄”,达到对课程整体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工程概念和实践能力。
2、弄清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2.1以数学模型为基础,以系统分析为主线自动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分析。
按照一般高校的教学大纲,不论是“自动控制原理”还是“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的内容都占到整个课程内容的80%左右,其中系统分析大约占60%。
可见,我们应当遵循系统分析这条主线,通过一定的实例分析和各种各样的系统训练,重点培养我们的系统分析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研究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科学。
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测量被控对象的状态,并根据设定的目标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系统。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对于现代工业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系统建模、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三个方面。
系统建模是指将被控对象抽象为数学模型,以方程的形式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指研究系统在不同的输入条件下是否稳定,即当系统受到外部扰动时,能否快速恢复到稳定状态。
控制器设计是指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稳定性要求,设计出合适的控制器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在系统建模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经验法和物理定律法。
经验法是指通过试验和实验,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用于复杂系统和无法给出精确数学模型的系统。
而物理定律法则是利用系统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方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适用于物理规律和数学模型已经明确的系统。
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传递函数法和状态空间法。
传递函数法是一种理论方法,通过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复变函数表示,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状态空间法是一种数学方法,通过对系统的状态进行建模和描述,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在控制器设计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等。
比例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大小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一般用于系统的快速响应;积分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的积分值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一般用于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微分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的变化率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一般用于减小系统的动态误差。
除了上述的基本方法外,自动控制原理还涉及到系统的优化和鲁棒性等问题。
系统优化是指通过合适的控制策略,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如最小化能耗或最大化生产效率等。
鲁棒性是指系统对参数变化和扰动具有一定的容忍性和稳定性,在系统工程中至关重要。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3篇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 (2)《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 (2)精选3篇(一)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动控制在现代工程和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第一,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习自动控制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课本和参与课堂讨论,我了解到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如系统、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
同时,我也学习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比如反馈控制、开环控制、闭环控制等。
第二,进行实践操作。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还参与了一些实践操作,比如使用控制设备进行实验。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将自动控制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深入理解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的核心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分析模型来设计控制器。
因此,深入理解数学模型是学习自动控制的重要一环。
我通过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实际案例,逐渐掌握了如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型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第四,多做习题和实例分析。
为了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我还做了大量的习题和实例分析。
通过这些练习,我更加熟悉了控制原理的应用方式,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习《自动控制原理》是一个相对较复杂和抽象的过程,但只有深入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控制原理的应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工程和科学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心得 (2)精选3篇(二)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时,我深刻感受到控制理论对于实际生活和工程应用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数学推导,建立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和仿真实验,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见。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我更好地理解了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其次,系统思维的培养。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啊,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像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充满了各种奇妙的知识点等待咱们去探索。
咱先来说说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这就好比是给控制系统画一幅“画像”,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它的“长相”和“脾气”。
比如说,微分方程能直接描述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动态关系。
想象一下,你开着一辆车,踩下油门的力度和车速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微分方程来表示。
你踩油门的动作就是输入,车速的变化就是输出。
传递函数呢,则是一种更简洁的表达方式。
它把复杂的系统简化成一个数学式子,就像给系统做了个“名片”,让我们能快速了解它的基本特性。
比如一个机械系统,它的传递函数就能告诉我们在不同的输入下,它会有怎样的响应。
然后是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这就像是观察系统在时间轴上的“表演”。
咱来举个例子,一个自动调节温度的空调系统,从你设定好温度开始,它怎么一步步让室内温度达到你想要的数值,这个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就是时域分析的内容。
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整时间,这些指标能告诉我们系统响应的快慢和稳定性。
根轨迹法也很有意思。
它就像是系统的“秘密地图”,通过绘制根轨迹,我们能找到系统稳定的区域和不稳定的区域。
比如说,一个电路系统,改变某个电阻的值,就会影响系统的根轨迹,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频域分析呢,就像是给系统做一个“体检报告”。
通过波特图、奈奎斯特图等工具,我们能了解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能力。
就像音响系统,频域分析能告诉我们它在高音、低音部分的表现如何。
控制系统的校正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就好比给系统“治病”或者“强身健体”。
比如说,一个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如果它的动作不够精准或者不够稳定,我们就可以通过校正来改善它的性能。
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过程中,我记得有一次做实验,我们小组要搭建一个简单的温度控制系统。
从选择传感器、控制器,到连接线路、编写控制程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一开始,系统总是不稳定,温度要么升得过高,要么降得太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一场有趣又烧脑的学习之旅》嘿,大家好呀!今天让我来给你们唠唠咱这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那可真是一场既有趣又烧脑的奇妙之旅啊!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科技世界,满脑子都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稀奇古怪的概念。
什么反馈啦、系统稳定性啦,听着就感觉很高深莫测。
但咱是谁啊,咱可是勇于挑战的好学生啊!进入课堂,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冒险。
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解着那些神奇的理论,我在下面努力跟上节奏,有时候感觉自己的脑袋就像一台疯狂运转的机器,努力消化着那些知识点。
还记得第一次做实验的时候,看着那些仪器设备,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就怕一个不小心给弄出啥乱子来。
但慢慢地,我发现这门课还挺有意思的。
就像解一道很难的谜题,每次解决一个难题都让我特有成就感。
而且咱这门课实用性还超强,感觉学会了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秘密钥匙似的。
要说最有趣的还是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种奇思妙想都冒出来了。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个小细节争得面红耳赤,然后突然有人冒出一个好点子,一瞬间大家都恍然大悟,那种感觉简直太爽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啊,真的就像一个磨人的小妖精。
它时不时就会给我出个难题,让我抓耳挠腮,但又让我欲罢不能。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那是蹭蹭往上涨啊,以后遇到啥复杂问题都不怕了。
总之,这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虽然有点难啃,但却是我学习生涯中一段非常难忘且宝贵的经历。
就像爬山一样,过程很累,但当你登上山顶,看见那美丽的风景时,一切都值得啦!它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得更远、更深。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舍不得呢!哈哈哈,这就是我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总结啦,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同感呢?。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一、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1.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方程来描述系统的物理特性和行为规律。
2.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是系统的拉普拉斯变换的比值。
二、系统的稳定性1.稳定性的概念: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给定条件下的输出是否能够始终收敛到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2.稳定性判据:稳定性可以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位置来确定,例如极点都位于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
3. 稳定性分析方法: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根轨迹法、Nyquist稳定判据和Bode稳定判据。
三、系统的时间响应1.系统的单位冲击响应:单位冲击响应是系统对冲激信号的输出响应,它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求得。
2.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阶跃响应是系统对阶跃信号的输出响应,它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求得。
3.响应特性参数:常用的响应特性参数有时间常数、峰值时间、峰值幅值、上升时间、超调量和稳态误差等。
四、控制系统的单一闭环反馈1.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开环系统是指没有反馈路径的系统,闭环系统是指存在反馈路径的系统。
2.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是指闭环系统中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例为-1的系统。
3.闭环系统的稳态误差:稳态误差是指系统在达到稳定状态后,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偏差。
4.稳态误差的计算和减小方法:可以通过增大控制增益、引入积分环节或者采用预估控制来减小稳态误差。
五、PID控制器1.PID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PID控制器是由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组成的控制器。
比例环节根据当前误差来调节输出,积分环节根据累积误差来调节输出,微分环节根据误差变化率来调节输出。
2.PID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常用的整定方法有经验整定法、频域法和模拟优化等。
六、根轨迹法1.根轨迹的概念和性质:根轨迹是描述系统极点运动规律的图形,它是由系统的传递函数特征方程的根随一个参数的改变轨迹而形成的。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1.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由输入、控制器、执行器和反馈组成。
输入是指输入给控制系统的参考信号,控制器根据输入信号产生控制信号,执行器将控制信号转化为控制动作,反馈是指将执行器输出的控制动作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得到误差信号,并反馈给控制器进行调节。
2. 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根据输入信号的类型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只根据输入信号来产生控制信号,没有反馈调节的功能;闭环控制系统则根据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之差来进行调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3. 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控制系统的建模是指通过数学模型描述控制系统的动态行为。
常用的控制系统建模方法有传递函数法、状态空间法和频域法。
传递函数法适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来获取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法适用于线性时变和非线性系统,可以利用系统的状态方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频域法适用于周期信号和稳态响应分析,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来分析系统的频域特性。
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性能指标之一。
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判据和准则来进行,常见的稳定性判据有极点位置法、根轨迹法和Nyquist稳定判据;稳定性准则包括Nyquist稳定准则、Bode稳定准则和根轨迹稳定准则等。
5.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除了稳定性,控制系统还有很多其他的性能指标,如超调量、响应时间、稳态误差、鲁棒性等。
超调量反映了系统对输入信号的过冲程度;响应时间表示系统从初始状态到稳态的时间;稳态误差指系统在稳态下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偏差;鲁棒性是指系统对参数变化和扰动的抵抗能力。
6. 控制系统的调节方法:控制系统的调节是指根据控制目标来调节控制器参数或调整控制策略以改善系统性能。
常见的调节方法有比例控制、比例积分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比例控制只根据误差信号调节控制量,比例积分控制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积分作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则引入微分作用以更好地调节系统;模糊控制利用模糊逻辑来处理不确定和模糊的输入输出关系,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一、引言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因此,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取了一个简单的水位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
二、系统结构本次课程设计所涉及到的水位控制系统由以下五部分组成:水箱、水泵、电磁阀、传感器和控制器。
其中,水箱是存放水的容器,水泵负责将水从水箱中抽出并输送至需要使用的地方,电磁阀用于调节水流量,传感器负责检测当前的水位高度,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控制器。
最后,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反馈的数据来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电磁阀以调节进出口流量。
三、系统原理1. 传感器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传感器为浮球式液位传感器。
当液位上升时,浮球会随之上升,并带动开关触点闭合,从而输出高电平信号;当液位下降时,浮球会随之下降,并带动开关触点断开,从而输出低电平信号。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判断当前的水位高度。
2. 控制器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控制器为单片机控制器。
当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水位高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发出打开电磁阀的指令;当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水位高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发出关闭电磁阀的指令。
具体实现过程是通过读取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并与预设的水位高度进行比较来决定是否需要打开或关闭电磁阀。
3. 电磁阀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电磁阀为单向电磁阀。
当控制器发出打开指令时,电磁铁会受到激励并吸合活塞,从而使得液体流经单向阀门流入下游管道;当控制器发出关闭指令时,激励消失并复位弹簧将活塞推回原来位置,从而使得液体无法流经单向阀门。
四、系统设计1. 硬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和电路板布局设计。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电路板布局的设计。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系统结构,绘制电路原理图;(2)将绘制好的电路原理图导入到PCB编辑器中,并进行元器件布局、连线等操作;(3)完成电路板布局后,进行走线、添加焊盘等操作;(4)生成Gerber文件并进行打样和焊接。
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连续、离散、线性、非线性等)及特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时域法、频域法等)和设计方法等。
控制(Control):是指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或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对系统有关信息的采集和加工而施加到系统的作用。
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些部分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和被控对象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些部分组成的能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
反馈控制方式按偏差进行控制,具有抑制扰动对被控量产生影响的能力和较高的控制精度。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用G(s)表示。
零初始条件是指在t=0时刻,系统的输入、输出及其它们的各阶导数均为零。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图解化,由信号线、分支点、相加点、方框四种符号组成。
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指断开系统的主反馈通路,这时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误差传递函数是指根据系统误差的定义,误差的拉普拉斯变换与作用信号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时域分析指根据控制系统在一定输入作用下的时间响应来分析系统的瞬态过程和稳态过程的性能的一种方法。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都具有负的实部,或者说都位于根平面的左半平面。
可以依据代数判据、根轨迹、频率特性等来判定。
根轨迹:是指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某一参数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根轨迹分析法:是在已知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一个或某些参数的变化对特征方程的根影响,进而得到系统性能与参数的关系的一种图解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2.若在虚轴上,表示临界稳定,也就是不断振荡
3.假如有根轨迹全部都在 S 右半平面,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无论选择什么参数,系统都是不稳 定的。
根轨迹法的基本任务在于:如何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 过图解的方法找出闭环极点。一旦闭环极点被确定,闭环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 确定,因为闭环零点可由式直接得到。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闭环系统 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反变换的方法求出,或利用计算机直接求解。开环系统的 根轨迹增益与开环系统的增益 K 之间仅相差一个比例常数,这个比例常数只与 开环传递函数中的零点和极点有关。根轨迹增益(或根轨迹放大系数)是系统的 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的最高阶次项的系数为1的比例因子。利用根轨迹我 们可以求出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态性能,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绘制根轨迹的 相角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K 值的大小无关。即在 S 平面上,所有满足相 角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构成系统的根轨迹图。即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主要依 据。绘制根轨迹的幅值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K 值的大小有关。即 K 值的 变化会改变系统的闭环极点在 S 平面上的位置。在系数参数全部确定的情况下, 凡能满足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的 S 值,就是对应给定参数的特征根,或系统的 闭环极点。由于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只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因此,已知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便可绘制出根轨迹图。绘制根轨迹的法则在总结里就不在列 写,主要是书上都有,此小结主要写自己的感悟。
第五章讲述了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由于控制中的信号可以表示为不同频 率正弦信号的合成,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系统的经典方法就是所谓的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是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线性系统的一种图解方法。频率特性和传递函数 一样,可以用来表示线性系统或环节的动态特性。建立在频率特性基础上的分析 控制系统的频域法弥补了时域分析法中存在的不足,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所 谓频率特性,是指在正弦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线性系统输出的稳态响应。接下讨 论的是频率特性的图像表示法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和对数 幅相图。频率特性 G(jw)是频率 w 的复变函数,其模|G(jw)|与相角∠G(jw)可以 在复平面上用一个矢量来表示。当频率 w 从零到正无穷变化时,变化时,矢量 端点的轨迹就表示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极坐标图又称幅相图或奈魁斯特 (Nyquist)图。在极坐标图上,规定矢量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频率特性的相位角, 且按逆时针方向为正进行计算。接着讨论对数坐标图,通过半对数坐标分别表示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图形,称为对数坐称图或波德(Bode)图。对数坐标图在频 率法中应用最为广泛。它的主要优点是:①利用对数运算可以将串联环节幅值的 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②可以扩大所表示的频率范围,而又不降低低频段的 准确度;③可以用渐近线特性绘制近似的对数频率特性,从而使频率特性的绘制 过程大大简化。绘制对数坐标图时先写出以时间常数表示、以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连乘积形式的开环频率特性;然后求出各环节的转角频率,并从小到大依次标注 在对数坐标图的横坐标上;计算20lgK 的分贝值,其中 K 是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过 w =1、20lgK 这一点做斜率为-20vdB/dec 的直线,此即为低频段的渐近线, 其中 v 是开环传递函数中积分环节的个数;接着,绘制对数幅频特性的其它渐近 线;最后给出不同 w 值,计算对应的φi ,再进行代数相加,画出系统的开环相 频特性曲线。如果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在复平面 s 的右半面既没有极点、也没有零 点,则称该传递函数为最小相位传递函数,具有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系统称为最 小相位系统。反之,则称为非最小相位系统。奈魁斯特稳定判据无需求取闭环特 征根,可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来判断闭环系统是否稳定,并能指出系统不稳 定特征根的个数,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奈魁斯特稳定判据的数学基础是 复变函数理论中的映射定理,又称幅角定理。由于控制系统的闭环稳定性是系统 分析和设计时的重要问题,奈魁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是常用的两种 频率稳定的依据。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的特征根都具有负实部, 或均不在右半 s 平面。奈魁斯特通过映射定理把 s 平面上的这一稳定条件转换到 频率特性平面,从而形成了在频率域内判定系统稳定性的准则。应用奈氏判据判 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需要画出全频段的 G(jw)H(jw)曲线,以便得到封闭的围线。 因为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在 w= -∞→0与 w=0→+∞段的曲线是镜像对称的,所以 只需画出 w=0→+∞变化时的 G(jw)H(jw)曲线即可。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首先介绍极坐标图上频率特性曲线穿越的概念。P 为开环不稳定极点的个数,Z 为闭环不稳定特征根的个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20091334023 张杰
作为一门电子信息类的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能够设计简单的 控制电路,加之自己对单片机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 第一节课老师的一些理念我非常的认同,比如一门课程要把握这门课的整体框 架,即这门课多的灵魂所在,毕竟我们学的东西很多,如果不每天使用这些,一 段很长的时间以后我们又能够记得多少呢,把握一门课的整体框架很重要;还有 就是老师强调的就是要培养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要学,我 们所处的 IT 行业新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飞快,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许多知识技 能都要从头开始,一个人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应有的技 能……当时我就暗暗高兴,觉得选修这门课时明智之举。
没有拿到书以前我所认为的子偶那个控制原理就是讲一些自动控制的某些 方法,等接触到这门课程才发现这门课程用到了还多的方面的基本知识,深入了 解之后才知道这门课程讲的是一些控制原理的一些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的思路, 一些数学模型,以及线性系统的分析……
本书的第一章对自动控制原理做了一个概述,正如老师所讲,学一门课程要 先了解这门课程的整体结构,反馈的控制就是本书的重点,其基本原理是取被控 量的反馈信息,用以不断地修正被控量与输入量之间的误差,从而实现对被控对 象进行控制的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自 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连续、离散、线性、非线性等) 及特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时域法、频域法等)和设计方法等 。这就是本 书的整体框架。
在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之后,我们可以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或频域分析 法来分析线性系统的性能,第三章讲的就是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首先应掌握 典型的输入输出信号,以及什么是动态和稳态过程以及它们的性能。重点是线性 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一阶系统的分析是指一阶微分方程作为运动方程的控 制系统,需要掌握的内容是一届系统对典型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二阶系统是指 以二阶微分方程作为运动方程的控制系统,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例,分 别研究了欠阻尼的单位阶跃响应,临界阻尼,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系统稳定性的分析,特征根必须全部分布在 S 平面的左半部,即具有负实部。已 知系统的特征方程时,可采用 Routh 稳定判据或 Hurwitz 稳定判据判定系统的稳 定性。特征多项式各项系数均大于零 (或同符号)是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Routh 判据:由特征方程各项系数列出 Routh 表,如果表中第一列各项严格为正,则系 统稳定;第一列出现负数,则系统不稳定,且第一列各项数值符号改变的次数就 是正实部特征根的数目。Hurwitz 判据:由特征方程各项系数构成的各阶 Hurwitz 行列式全部为正,则系统稳定。劳斯稳定判据是根据所列劳斯表第一列系数符号 的变化,去判别特征方程式根在 S 平面上的具体分布,过程如下: 1 如果劳斯表中第一列的系数均为正值,则其特征方程式的根都在 S 的左半平 面,相应的系统是稳定的。 2 如果劳斯表中第一列系数的符号有变化,其变化的次数等于该特征方程式的 根在 S 的右半平面上的个数,相应的系统为不稳定。 之后讲的是线性系统的稳定误差分析计算,主要讨论了线性控制系统由于系统结 构,输入作用形式和类型所产生的稳态误差,其中包含有系统类型域稳态误差的 关系,同时介绍定量描述系统误差的静态误差系数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便可绘制出根轨迹图。绘制根轨迹的法则在总结里就不在列 写,主要是书上都有,此小结主要写自己的感悟。
第五章讲述了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由于控制中的信号可以表示为不同频 率正弦信号的合成,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系统的经典方法就是所谓的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是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线性系统的一种图解方法。频率特性和传递函数 一样,可以用来表示线性系统或环节的动态特性。建立在频率特性基础上的分析 控制系统的频域法弥补了时域分析法中存在的不足,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所 谓频率特性,是指在正弦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线性系统输出的稳态响应。接下讨 论的是频率特性的图像表示法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和对数 幅相图。频率特性 G(jw)是频率 w 的复变函数,其模|G(jw)|与相角∠G(jw)可以 在复平面上用一个矢量来表示。当频率 w 从零到正无穷变化时,变化时,矢量 端点的轨迹就表示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极坐标图又称幅相图或奈魁斯特 (Nyquist)图。在极坐标图上,规定矢量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频率特性的相位角, 且按逆时针方向为正进行计算。接着讨论对数坐标图,通过半对数坐标分别表示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图形,称为对数坐称图或波德(Bode)图。对数坐标图在频 率法中应用最为广泛。它的主要优点是:①利用对数运算可以将串联环节幅值的 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②可以扩大所表示的频率范围,而又不降低低频段的 准确度;③可以用渐近线特性绘制近似的对数频率特性,从而使频率特性的绘制 过程大大简化。绘制对数坐标图时先写出以时间常数表示、以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连乘积形式的开环频率特性;然后求出各环节的转角频率,并从小到大依次标注 在对数坐标图的横坐标上;计算20lgK 的分贝值,其中 K 是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过 w =1、20lgK 这一点做斜率为-20vdB/dec 的直线,此即为低频段的渐近线, 其中 v 是开环传递函数中积分环节的个数;接着,绘制对数幅频特性的其它渐近 线;最后给出不同 w 值,计算对应的φi ,再进行代数相加,画出系统的开环相 频特性曲线。如果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在复平面 s 的右半面既没有极点、也没有零 点,则称该传递函数为最小相位传递函数,具有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系统称为最 小相位系统。反之,则称为非最小相位系统。奈魁斯特稳定判据无需求取闭环特 征根,可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来判断闭环系统是否稳定,并能指出系统不稳 定特征根的个数,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奈魁斯特稳定判据的数学基础是 复变函数理论中的映射定理,又称幅角定理。由于控制系统的闭环稳定性是系统 分析和设计时的重要问题,奈魁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是常用的两种 频率稳定的依据。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的特征根都具有负实部, 或均不在右半 s 平面。奈魁斯特通过映射定理把 s 平面上的这一稳定条件转换到 频率特性平面,从而形成了在频率域内判定系统稳定性的准则。应用奈氏判据判 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需要画出全频段的 G(jw)H(jw)曲线,以便得到封闭的围线。 因为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在 w= -∞→0与 w=0→+∞段的曲线是镜像对称的,所以 只需画出 w=0→+∞变化时的 G(jw)H(jw)曲线即可。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首先介绍极坐标图上频率特性曲线穿越的概念。P 为开环不稳定极点的个数,Z 为闭环不稳定特征根的个数。
第四章就讨论了线性系统分析方法的根轨迹法,由于是图解方法,所以使用 起来更加简便,所谓根轨迹就是指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时,闭环系统特 征方程的根在 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首先我们应先根据闭环传递函数方程求出特 征方程的根,然后令开环增益 K 从零开始到无穷,利用数学上的解析方法求解出 闭环节点的全部数值,将这些数值标注在 S 平面上,并连成光滑的粗实线。绘制 根轨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系统参数对特征根的影响。不同参数会导致特征根 不同,也就是在特征根在根轨迹上的位置不同,
1.只要绘制的根轨迹全部位于 S 平面左侧,就表示系统参数无论怎么改变,特征 根全部具有负实部,则系统就是稳定的。
2.若在虚轴上,表示临界稳定,也就是不断振荡
3.假如有根轨迹全部都在 S 右半平面,则表示无论选择什么参数,系统都是不稳 定的。
根轨迹法的基本任务在于:如何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 过图解的方法找出闭环极点。一旦闭环极点被确定,闭环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 确定,因为闭环零点可由式直接得到。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闭环系统 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反变换的方法求出,或利用计算机直接求解。开环系统的 根轨迹增益与开环系统的增益 K 之间仅相差一个比例常数,这个比例常数只与 开环传递函数中的零点和极点有关。根轨迹增益(或根轨迹放大系数)是系统的 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的最高阶次项的系数为1的比例因子。利用根轨迹我 们可以求出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态性能,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绘制根轨迹的 相角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K 值的大小无关。即在 S 平面上,所有满足相 角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构成系统的根轨迹图。即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主要依 据。绘制根轨迹的幅值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K 值的大小有关。即 K 值的 变化会改变系统的闭环极点在 S 平面上的位置。在系数参数全部确定的情况下, 凡能满足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的 S 值,就是对应给定参数的特征根,或系统的 闭环极点。由于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只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因此,已知
第二章刚开始讲的就是《信号与系统》的主要内容,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 变换的规则和性质,这是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与基本的数学工具。在给定的最小 RLC 无源网络中了解了线性微分方程的建立以及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以及 求解方法。接着是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再次加强了传递函数的概念,我 们接下来研究的好多性质都是围绕传递函数进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和信号的流图这节中我是真正掌握了控制原理图的读图方法, 解答了我以前学《信号与系统》与系统时读不懂结构图的困惑,顿时豁然开朗。 方框图和信号流图的变换和化简讲了好多的性质,对我们以后读懂结构图打下的 基础,其中有许多法则在这里就不列出了,毕竟这不是这篇课程总结的目的。我 感觉有个梅森公式很有用,有了这个公式,我们以后在解题时就可以省去好多的 不必要浪费的时间,直接套用公式就可以求出传递函数,对解大题时分析思路有 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