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1.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
这()A.推动了“地圆说”的广泛传播B.源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2.南宋时期,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这与哪条商路有关()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草原丝绸之路D.西南丝绸之路3.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
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
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这可以用来论证()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4.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关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班超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C.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D.从嘉峪关到玉门关,前往印度和中亚、西亚的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5.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一巴士拉丝绸之路,阿克曼一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6.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
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
图中变化趋势可以反映()A.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导了两条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B.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C.朝代更替是明末清初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2.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
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
这一变化()A.说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中断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C.推动了中华文化自西向东的传播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3.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
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据此可知,茶马交易()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4.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下列有关唐代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通往印度洋的商路B.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C.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D.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5.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说明()①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①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6.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时作业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于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C.唐朝时期D.宋朝时期2.明代,中外科技交流是由民间推动的,是自下而上并得到朝廷鼓励的。
而清初,与西方传教士的科技交往仅限于朝廷,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士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甚至认为西学源于中学。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态度B.皇权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C.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定作用D.明清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3.西汉王朝经营西域中亚丝绸之路,没有给西汉经济带来多少收益,相反是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这主要是因为西汉政府A.经营丝绸之路侧重政治目的B.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范围有限C.尚未实现对西域各地的控制D.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4.1世纪的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
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线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
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
下列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中国和古罗马的贸易往来早于1世纪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社会的欢迎C.中国丝绸早已西传D.文化辗转相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5.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
这表明,唐朝()A.儒家思想被动摇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C.政权具有包容性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6.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等等。
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 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古代亚欧商路开辟的路线和背景,结合具体史实分析丝绸之路盛衰的原因。
通过观看微课等视频,了解丝绸之路及欧亚大陆其他交通线的具体路线、开辟时间及作用。
2、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分析理解古代商路对文化交流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3、通过史料探究及课前实践,了解丝绸之路在当下新时代的新发展,关照现实问题,感悟家国情怀,关注乡土历史。
【学习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及影响。
【学习难点】理解商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过程】一、阅读教材与知识点梳理阅读教材P49-54,自主完成《全优课堂》P54-P55的知识梳理和总结。
(一)漫漫丝路长,崎崎丝路险——丝路兴衰任务一: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长抽签之后,组织组员根据教材P49-54、历史地图册P46-47和UMU中的微课等资料,将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指出商路位置,建立准确的时空观念,讨论后分工合作画出自己小组所负责商路的路线图,并填写任务二的表格。
丝路名称路线兴盛时期衰落时间主要贸易特点陆上丝路(沙漠之路)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草原丝路东北-漠北-欧洲、小亚细亚宋元明清民族迁徙(皮毛交易)结合教材,概述通过“丝绸之路”在物质、技术和文化方面的对外输出和对项目中国对外输出中国对内引入物质“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石榴、胡桃、胡萝卜、胡瓜、胡葱、胡椒、胡豆、棉花、玻璃、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技术文化佛教、祆教、犹太教等宗教;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互惠、物种交流、宗教传播、科技交流、民族交融、乐舞融汇之路。
走上丝路的人,主要有三种:背负国家使命的官人,为利而来的商人,为信念前行的僧人。
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肩负使命,不畏艰险,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精神,追求他们的精神沉淀下来,成为丝路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丝路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后习题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朝的()A.社会习俗B.区域经济C.边疆治理D.丝绸之路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开辟丝绸之路B.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C.购买西域的香料D.推动西汉与大月氏等政权的友好往来3.张骞出使西域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有人将其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这主要是因为()A.实现了联络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的目的B.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C.贩卖丝绸等珍贵商品,获得丰厚利润D.建立了与大秦帝国直接的经贸联系4.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落,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汉族人民大多逃亡中原。
这一局面()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加速了民族交融C.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造成唐朝的灭亡5.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今隶属广东湛江)考察,发现汉朝“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最早可能从哪个朝代开始()A.夏朝B.西汉C.宋朝D.清朝6.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
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7.在泉州清源山脚下有两座修建于唐朝的阿拉伯人的墓葬(下图)。
该墓葬可以作为唐朝()A.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B.伊斯兰教广泛传播的历史见证C.中国科技发达的历史见证D.政府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见证8.《后汉书·西域传》中载:“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
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C.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3.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曾出使西域B.班超曾出使大秦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4.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的西南商道。
这些商道( )A.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分支B.是欧亚大陆直接交流的表现C.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D.应属于草原丝绸之路的范畴5.《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在唐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经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为《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
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6.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绞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
这可用于佐证( )埃及出土的罗马绞胎玻璃瓶(公元1世纪)大月氏王陵出土的罗马绞胎玻璃瓶(公元30年)洛阳东汉墓出土的罗马绞胎玻璃瓶(公元2世纪)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绞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7.下图所示的物产与物种交换模式,在古代亚欧贸易中延续了很长时间。
对这一模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A.罗马帝国的扩张B.原始农业的产生C.古希腊的海外殖民D.丝绸之路的开辟8.下图所示为发现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葬砖画中的“吃烧烤”场景。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2、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核心素养1、根据地图,梳理欧亚大陆各条重要商路的路线和基本状况。
(时空观念)2、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汉朝陆上“丝绸之路”兴起及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列举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写出“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了解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体会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理解开拓创新、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
(家国情怀)☆基础落实【展厅一】漫漫丝路长,崎崎丝路险——丝路兴衰篇任务一:讲解古代欧亚大陆上四条重要的“丝绸之路”(要求:1、在地图上绘制四条重要的“丝绸之路”的路线。
2.结合表格讲解四条重要的“丝绸之路”发展概况,并概括其特点。
)丝绸之路路线繁荣时间主要商品作用西北丝绸之路西汉隋唐明清丝和丝织品草原丝绸之路夏商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民族迁徙)夏商时期隋唐宋明之后茶叶、马匹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宋瓷器任务二:答疑解惑:1、两汉时期陆上丝路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前 1 世纪,罗马人从安息人那里认识了丝绸,并很快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来自远东的神秘丝织品,成为丝绸在西方最大的主顾。
丝绸质地优良,但制作工艺由汉朝垄断,神秘而复杂。
“奥勒良曾抱怨一磅丝绸在罗马竟能卖到 12 英两黄金”,罗马为进口丝绸流失大量黄金。
——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启示和原因》材料二:汉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达,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经济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商人活动频繁。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连通西域。
—社科版《中国通史》材料三: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作业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
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
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
”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A.地中海商路B.大西洋商路C.丝绸之路D.撒哈拉商路2.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了大量文物(汉金花球串饰—广西合浦出土,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浙江余姚出土),这些文物的史料类型为( )A.图像史料B.文献史料C.口述史料D.实物史料3.如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
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 )A.文字交流B.商贸往来C.宗教信仰D.金属冶炼业4.从汉代起,中原汉地便开始形成一股强烈的“西域胡文化”热。
到了唐代,西域文化影响之所及,上至宫廷,下至百姓。
宫廷贵人穿胡服,学胡俗,食胡饼,听胡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B.汉胡间的民族冲突消解C.中原文化衰落和倒退D.统治者对胡文化的喜好5.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
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
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
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6.宁波旧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是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下列有关“宁波”的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开辟了由明州前往日本和朝鲜的航路B.宋朝设市舶司管理明州港进出的海外贸易C.马可·波罗从明州出发经海路回到威尼斯D.郑和从宁波港出发经海路到达非洲东海岸7.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word版含答案)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
”据此可知,唐朝时(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C.强化对西域地区的管理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2.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丝绸之路的产生主要体现古代中国的棉纺织业成就C.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丝路商贸繁荣D.汉朝的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3.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形成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4.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遗迹中,出土了很多大秦(古罗马)银币。
这些银币可以佐证( )A.汉与大秦直接往来B.唐与大秦交往频繁C.基督教传播到中国D.丝绸之路远抵大秦5.下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
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A.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6.战国时期,转运贸易已具有相当突出的发展。
在湖南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种被称为“蜻蜓眼”的琉璃珠,与古代西亚同类产品如出一辙。
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称我国为“赛里斯”(丝国)。
由此可知当时( )A.转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B.中西贸易已经开始C.古代丝绸之路已经开通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7.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
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8.《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欲遮阂不得自达。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2023江西宜春高二期中)西汉时出现了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
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中原与西域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2.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的一些历史遗迹中被发现。
下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
其可以用于佐证的历史现象是()拜占庭帝国的金币A.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发展B.拜占庭帝国与北魏有官方贸易C.南北朝时期民间商贸往来频繁D.丝和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3.下图为北宋某墓葬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釉胡人牵马俑。
该图可用来佐证()马膘肥体壮,昂首嘶鸣,尾巴上翘,背部配置鞍鞯。
两侧各立一位胡人,深目,高鼻,翘须,发髻高挽,上身着窄袖长衫,衣摆撩起,脚蹬长靴。
一人紧紧勒住马缰,迫使急于前行的马儿驻足等待。
一人似在搬运货物,准备行装。
A.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B.中西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C.景德镇制瓷业的中心地位D.宋人崇尚理性的审美观念4.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沿海的汉墓群中,出土了1 000多件物品,一些物品来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及波斯等地,其中的琥珀、玛瑙的产地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由此可知,当时()A.丝绸之路重心转移B.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C.朝贡贸易体系完备D.海上对外交往通道开辟5.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
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
这可用于说明()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B.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6.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输出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特点。 从军事、外交目的转变为商业目的;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持续 时间长;范围广;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
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 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含义:“丝绸之路”是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 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西 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 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广义上分为泛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 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路”“草原丝绸之 路”“西南丝绸之路”等。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敦煌莫高窟
概括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有何特点?
1.历史悠久,时间长,范围广。
2.具有阶段性:前期以陆路为主,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前期 主动对外开放;后期自明清起,逐渐走向自我封闭,实行有限 度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 3.交流内容广泛:以物质、技术与文化交流为主;
4.文化上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 5.交流方式:和平交流(贸易、宗教)
“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 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 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 和红海沿岸地区的海上贸易。
பைடு நூலகம்
陆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课程标准(一)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任务一:根据教材P48页【单元概述】与【课程标准】,围绕“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拟定本单元的“核心观点”。
1、【单元课程标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单元核心观点】: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了______________。
(二)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任务二:根据单元核心观点的叙述与本课的标题,围绕“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拟定本课的核心观点。
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了______________。
二、重点探究任务三:欧亚大陆有哪些重要的商路?根据教材P49页子目“丝绸之路”与P51-52页子目“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内容,在P51页《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上标记出来。
任务四: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史料一:图1反映的是制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
——选自选必二教材P50页史料二:图2为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201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9题图1 图2 (1)根据两则史料,能否论证第二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第二种观点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任务五: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根据教材P50页最后一段与P52页中间一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上丝绸之路”地位日渐突出的原因。
(提示:先找材料+该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任务六: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它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时作业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一巴士拉丝绸之路,阿克曼一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2.据《史记》记载,乌氏(今甘肃平凉县)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
秦始皇让其位同封君,列朝议事。
这则材料可以佐证秦代A.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B.政府鼓励民众经商贸易C.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并存D.畜牧业为国民经济基础3.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非等大洲彼此从孤立隔绝到交流、汇合的过程,沿线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
以下出土文物与此相关的有()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节来华C.海上丝路繁荣D.朝贡贸易推行5.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
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的两次出使西域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①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①为西汉与非洲、美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①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6.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
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7.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
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含解析)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一、单选题1.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A.战乱导致陆路商路重要性下B.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C.海路兴起瓷器成大宗出口商品D.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2.史载,曹魏政权建立后,西域大多数政权“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苻坚建立前秦后,西域“朝献者十有余国”;北魏迁都洛阳后,西域诸国又先后派出使者,或结伙或单独到洛阳朝贡达119次。
这()A.反映出中原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B.表明西域各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C.体现出边疆地区经济深受内地的影响D.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3,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
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
这主要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4.“万里茶道”是我国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宜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
这说明()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5.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说明()①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 B.①③④ C.①@© D.①②③④6.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欧洲,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1.康熙帝曾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人学习数学知识,并把学到的部分内容编入《数理精蕴》一书,同时却宣称,这些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
这反映了()A.“西学中源”彰显科学发展领先地位B.统治者高度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实现了高度融合D.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着潜在的严重阻碍2.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
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
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A.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B.航海技术相当高超C.发展成南方的经济中心D.引领汉朝对外贸易3.公元前3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曾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
经济上,帕提亚从事居间贸易;文化上,帕提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
据此可知()A.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B.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C.帕提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D.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4.把中国儒学传播西方的动力来自()A.法国君主B.启蒙思想家C.传教士D.资产阶级商人5.明代,中外科技交流是由民间推动的,是自下而上并得到朝廷鼓励的。
而清初,与西方传教士的科技交往仅限于朝廷,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土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甚至认为西学源于中学。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态度B.皇权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C.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定作用D.明清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6.某壮举目的主要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非单纯的商业贸易。
该壮举是()A.新航路的开辟B.玄奘取经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7.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
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
这可用于解释()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8.唐朝文献记载了许多来自异域的船只,如:蛮舶《旧唐书·卢钧列传》、西域舶《旧唐书·李勉列传》、南海舶《唐国史补》)、狮子国舶《唐国史补》、昆仑舶《新唐书·王琳列传》、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
由此可知,唐朝()A.海外贸易居于主导地位B.帝国统治疆域辽阔C.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广泛D.崇外社会风气盛行9.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
这表明郑和远航()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C.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D.加强了与亚非欧诸国关系10.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A.农业讲究精耕细作B.与内地经济交往不断C.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11.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在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粟特文纸本信札写于西晋末年(约312~313年),其出自往来中国和中亚的粟特商人之手,信札原本是要发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却因故未发。
这可以用来说明()A.造纸术利于西方人文精神产生B.西晋年间造纸术已传入欧洲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D.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的影响12.宋代以前的手工业著作主要有《周礼·考工记》《墨经》和炼丹书,宋金时期主要有《武经总要》《营造法式》《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糖霜谱》《梓人遗制》《北山酒经》等著作。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业的进步与识字率的提高B.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C.思想的活跃与科举取士的调整D.社会需求的多元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13.阅读下表:记载出处存疑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
古罗马《地理学导论》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后汉书·和帝纪》“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通过上述史料,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罗马帝国和汉朝有使节往来B.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C.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D.罗马帝国派遣商人充当使节14.宋朝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船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
这反映出当时()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B.朝贡贸易成为主流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工商皆本思想盛行15.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大宛与汉朝存在一定经济交流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C.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16.古时候,最令罗马人惊叹的是中国的丝绸。
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据此可推知,当时()A.中国与罗马建立直接联系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C.中西方通过丝绸发生接触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发展17.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的重要通道,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多种史籍来看,汉武帝之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
经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的两次战役之后,西汉已基本将匈奴的势力从河西驱逐出去。
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逐步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
汉长城在当时称为“塞”,包括城、障、燧、亭等设施的汉塞集军事防线与交通渠道为一体。
将长城延伸至河西、西域,有力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
——摘编自荀长玲,徐黎丽《两汉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维护的贡献》材料二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
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
对外贸易非常活跃,商业的繁荣程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繁荣的海外贸易也为宋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南宋时期“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摘编自许尔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代开拓与维系丝绸之路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影响。
18.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到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
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
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
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
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
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
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
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
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可知,康熙帝认为西学都来源于中国,体现了统治者的傲慢和自大,这不利于中国社会转型,D项正确;“西学中源”体现了统治者的傲慢和自大,并不能说明中国科学发展的领先地位,排除A项;康熙帝认为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说明统治者并未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的高度融合,排除C项。
故选D项。
2.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A 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相符合,排除B项;C项发生在宋代,排除C项;D 项错在无法体现"引领"的地位,排除D项。
故选A项。
3.C【详解】根据材料“帕提亚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从事居间贸易......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可知,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帝国、希腊等国家,在军事、经济贸易及文化上有相关联系,同时东汉班超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说明帕提亚是东西方之间的帝国,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就开始把儒学介绍到了西方,C项正确;把中国儒学传播西方的动力来自传教士,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故选C项。
5.A【详解】根据材料“而清初,与西方传教士的科技交往仅限于朝廷,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土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甚至认为西学源于中学。
”可知,反映了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A项正确;皇权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定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明清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排除D项。
故选A项。
6.D【详解】根据材料“某壮举目的主要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非单纯的商业贸易”可知,题干中的壮举指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显示中国富强,扩大政治影响力为目的远洋航行,D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排除A项;玄奘取经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范畴,排除B项;鉴真东渡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排除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