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
1.康熙帝曾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人学习数学知识,并把学到的部分内容编入《数理精蕴》一书,同时却宣称,这些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

这反映了()
A.“西学中源”彰显科学发展领先地位B.统治者高度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实现了高度融合D.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着潜在的严重阻碍
2.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

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

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A.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B.航海技术相当高超
C.发展成南方的经济中心D.引领汉朝对外贸易
3.公元前3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曾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

经济上,帕提亚从事居间贸易;文化上,帕提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

据此可知()
A.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
B.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
C.帕提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
D.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
4.把中国儒学传播西方的动力来自()
A.法国君主B.启蒙思想家C.传教士D.资产阶级商人
5.明代,中外科技交流是由民间推动的,是自下而上并得到朝廷鼓励的。

而清初,与西方传教士的科技交往仅限于朝廷,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土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甚至认为西学源于中学。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态度B.皇权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C.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定作用D.明清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6.某壮举目的主要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非单纯的商业贸易。

该壮举是()
A.新航路的开辟B.玄奘取经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7.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

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

这可用于解释()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
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
8.唐朝文献记载了许多来自异域的船只,如:蛮舶《旧唐书·卢钧列传》、西域舶《旧唐书·李勉列传》、南海舶《唐国史补》)、狮子国舶《唐国史补》、昆仑舶《新唐书·王琳列传》、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

由此可知,唐朝()
A.海外贸易居于主导地位B.帝国统治疆域辽阔
C.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广泛D.崇外社会风气盛行
9.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

这表明郑和远航()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C.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D.加强了与亚非欧诸国关系10.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
A.农业讲究精耕细作B.与内地经济交往不断C.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11.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在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粟特文纸本信札写于西晋末年(约312~313年),其出自往来中国和中亚的粟特商人之手,信札原本是要发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却因故未发。

这可以用来说明()
A.造纸术利于西方人文精神产生B.西晋年间造纸术已传入欧洲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D.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的影响
12.宋代以前的手工业著作主要有《周礼·考工记》《墨经》和炼丹书,宋金时期主要有《武经总要》《营造法式》《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糖霜谱》《梓人遗制》《北山酒经》等著作。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业的进步与识字率的提高B.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C.思想的活跃与科举取士的调整D.社会需求的多元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13.阅读下表:
记载出处存疑
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

古罗马
《地理学
导论》
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
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后汉书·和帝纪》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
书·西域
传》
未见于罗马史籍,可
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
节之名
通过上述史料,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罗马帝国和汉朝有使节往来B.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
C.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D.罗马帝国派遣商人充当使节
14.宋朝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船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

这反映出当时()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B.朝贡贸易成为主流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工商皆本思想盛行15.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大宛与汉朝存在一定经济交流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
C.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16.古时候,最令罗马人惊叹的是中国的丝绸。

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据此可推知,当时()
A.中国与罗马建立直接联系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C.中西方通过丝绸发生接触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发展17.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的重要通道,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多种史籍来看,汉武帝之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

经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的两次战役之后,西汉已基本将匈奴的势力从河西驱逐出去。

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逐步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

汉长城在当时称为“塞”,包括城、障、燧、亭等设施的汉塞集军事防线与交通渠道为一体。

将长城延伸至河西、西域,有力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

——摘编自荀长玲,徐黎丽《两汉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维护的贡献》材料二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

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

对外贸易非常活跃,商业的繁荣程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繁荣的海外贸易也为宋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南宋时期“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摘编自许尔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代开拓与维系丝绸之路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影响。

18.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到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

此后,汉武帝发
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

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

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

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

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

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

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可知,康熙帝认为西学都来源于中国,体现了统治者的傲慢和自大,这不利于中国社会转型,D项正确;“西学中源”体现了统治者的傲慢和自大,并不能说明中国科学发展的领先地位,排除A项;康熙帝认为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说明统治者并未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的高度融合,排除C项。

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A 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相符合,排除B项;C项发生在宋代,排除C项;D 项错在无法体现"引领"的地位,排除D项。

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帕提亚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从事居间贸易......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可知,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帝国、希腊等国家,在军事、经济贸易及文化上有相关联系,同时东汉班超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说明帕提亚是东西方之间的帝国,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就开始把儒学介绍到了西方,C项正确;把中国儒学传播西方的动力来自传教士,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而清初,与西方传教士的科技交往仅限于朝廷,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土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甚至认为西学源于中学。

”可知,反映了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A项正确;皇权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定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明清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排除D项。

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某壮举目的主要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非单纯的商业贸易”可知,题干中的壮举指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显示中国富强,扩大政治影响力为目的远洋航行,D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排除A
项;玄奘取经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范畴,排除B项;鉴真东渡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排除C 项。

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华人移居南洋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促进了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而不是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而是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排除D项。

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蛮舶《旧唐书·卢钧列传》、西域舶《旧唐书·李勉列传》、南海舶《唐国史补》、狮子国舶《唐国史补》、昆仑舶《新唐书·王琳列传》、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着广泛的经济贸易往来,C项正确;“主导地位”
表述错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帝国疆域辽阔,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崇外的社会风气,涉及的是中外交流,排除D项。

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

”可知,反映了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交流,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没有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表述错误,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沿岸地区,并没有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联系,排除D项。

故选C项。

10.C
【详解】南凉开国君主在河西“务农桑,修邻好”、前凉沙州刺史在敦煌郡兴修水利、前秦王苻坚移民屯田,这说明该时期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仅前凉修水利体现农业精耕细作,其他政权均不体
现,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河西走廊与内地经济交往不断、先进生产方式拓展,排除BD项。

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粟特文纸本信札写于西晋末年(约312~313年),其出自往来中国和中亚的粟特商人之手,信札原本是要发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却因故未发。

”可知,说明纸张已传入粟特人居住的中亚地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的影响,D 项正确;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关,与造纸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得出中国造纸术在西晋时期就西传到欧洲,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粟特商人通过纸张信札的方式交流,不能得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排除C项。

故选D项。

12.D
【详解】依据材料“宋代以前的手工业著作主要有《周礼·考工记》《墨经》和炼丹书……宋金时期主要有《武经总要》……等著作。

”,结合宋朝的历史知识可知,材料中手工业著作的变化可以明显地表现出社会需求变化(有建筑、军事、天文、科学等),也有商品经济的发展(酒、糖等),D项正确;印刷业进步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与材料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思想活跃和科举取士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

”“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可推出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可知未必一定是使节前来,排除A项;罗马帝国来华人员未必一定是使节,故不能得出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是“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可知,不
能得出罗马帝国一定是派遣商人充当使节,排除D项。

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这是中外贸易频繁的需求,反映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朝贡贸易成为主流,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材料中元丰年间指的是北宋神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排除D项。

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信息可知,汉朝时期,大宛国的特产在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其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反映出当时汉朝与大宛国存在一定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宛国特产在汉朝的生根发芽,而非大宛学习汉朝先进文化,排除B 项;材料只反映了汉朝皇室对大宛特产的推广,并未涉及当时社会整体情况,排除C项;“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与题干所述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古时候,最令罗马人惊叹的是中国的丝绸”可知,中国的丝绸已经到达了古罗马并令罗马人感到惊叹,这说明丝绸是中西方发生接触的重要媒介,C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中国与罗马是否建立直接联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与其它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选C项。

17.(1)措施:派遣张骞通西域;在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向西域移民屯田;将长城延申至河西、西域。

(任意3点)
(2)原因: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政府鼓励海上贸易。

(3)表现: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商路;贸易活跃,商业繁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汉武帝之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说明丝绸之路最开始是由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的。

“西汉逐步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说明西汉在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向西域移民屯田。

“将长城延伸至河西、西域,有力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可知西汉将长城延伸至河西、西域等地区,强化对河西地区的防守。

(2)原因:根据材料“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说明发展到宋代,造船、航海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得以提高。

“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可知宋代社会经济取得发展。

“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说明政府政策鼓励海上贸易。

(3)表现:根据材料“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商路。

“对外贸易非常活跃,商业的繁荣程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繁荣的海外贸易也为宋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知宋代对外贸易活跃,商业繁荣,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任写2点即可)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

(任写2点即可)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任写1点)。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到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可得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内容:根据材料一“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可得出,商品;根据材料一“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可得出,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原因:根据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可得出,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
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二“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可得出,广泛的经济交流。

变化:根据材料二“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可得出,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根据材料二“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