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政务债务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化解政务债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政务债务的现状、原因,探讨化解政务债务的路径与策略。
二、我国政务债务现状及原因1. 现状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 原因(1)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部分地方政府为推动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财政体制问题: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责任,但财政收入与支出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债务压力加大。
(3)融资渠道单一: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增加了债务风险。
(4)监管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如违规举债、资金使用不当等,加剧了债务风险。
三、化解政务债务的路径与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债务规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调整债务期限: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降低偿债压力。
(3)拓展融资渠道: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降低债务风险。
2. 完善财政体制(1)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责任。
(2)完善地方政府税收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税收体系,提高地方政府收入水平。
(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3. 加强债务监管(1)规范债务举借:严格执行债务举借审批制度,严禁违规举债。
(2)加强债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债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债务透明度。
(3)强化债务风险监测: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化解政府债务的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债务成因、化解路径、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化解政府债务进行深入思考。
一、债务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债务规模。
然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失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积累了大量债务。
这些债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偿债压力。
3. 财政收支矛盾。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需求持续增长,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缺口,不得不举债。
4. 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过于追求短期政绩,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二、化解政府债务的路径1. 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转化为债券形式,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2. 加强债务监管。
建立健全债务监管体系,明确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要素,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
3. 发展实体经济。
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偿债能力。
4. 严格财政纪律。
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管理,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防止新增债务。
5. 改革融资平台。
推进融资平台改革,明确政府与融资平台的界限,规范融资行为。
6.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债务风险。
三、政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确保债务管理规范有序。
2.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5037 地方政府债务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引言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中的一枚烫手山芋。
地方政府负债累累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负债累累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那么,地方政府债务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呢?笔者将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方政府债务化的原因1.地方政府依赖性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很难自给自足。
为了完成各种交通、教育、环保等重大项目,地方政府必须要依赖借债。
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难以自给自足,不断地借债,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2.公共服务负担重地方政府负责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社保等范畴,这些公共服务的资金支出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地方政府的收入严重不足,难以统筹公共服务的资金开支,这也是导致地方政府增加债务的主要原因。
3.酝酿多年的“融资城市化”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政府也在探寻一种新的财政模式。
融资城市化就是一种让城市借债建设的财政模式。
这种模式既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累积。
二、地方政府债务化的影响1.反映地方政府经济困难地方政府债务化的现象直接表明了当地经济的困难。
这是由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一些地方在经济变革中失衡发展,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下降,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借贷风险大大增加。
2.增加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就意味着财政支出压力也在增加。
为了还款,这些地方政府必须要深度压缩经费,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
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各地的财政设施压力,影响了公共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数量。
3.催生地方保险机构行业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已经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各地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引入民间资本和成立地方保险机构等,缓解地方债务危机。
在这种经济压力下,保险机构的行业发展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地方债务化解方式(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化解成为当前我国财政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分析地方债务产生的原因,探讨地方债务化解的方式,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一、地方债务产生的原因1. 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投入较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然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财政体制问题: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承担大量事权,但财权相对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出现较大缺口,进而引发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行为偏差: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追求短期政绩,忽视债务风险防控,导致债务规模失控。
4. 市场环境变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去杠杆,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紧,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受限,债务风险加大。
二、地方债务化解方式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合理配置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比例,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降低流动性风险。
(2)调整债务品种结构:优化债务品种结构,增加长期债券、绿色债券等品种,降低融资成本。
2. 提高债务使用效率(1)加强债务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债务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债务资金用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2)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选择,优先支持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
3. 拓展债务融资渠道(1)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公私合营)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地方政府项目建设,降低债务风险。
4. 强化债务风险防控(1)加强债务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债务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2)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融资行为,加强债务风险防控。
5. 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1)完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研究及应对策略推荐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研究及应对策略推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资日益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债务的方式融资。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不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增长,风险也不断增加。
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原因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 土地出让金下降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获得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
始于 2016 年8 月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房价的不断下跌已经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土地出让金的下降。
土地出让金的减少减少了地方政府获得收入的渠道,导致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去负担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投资,这也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政策刺激过度为了落实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地方政府往往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刺激经济。
政策刺激虽然能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也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在过去的几年中,地方政府过度的推出各种刺激政策,导致谁地政府负担过重,而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并不显著,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大幅增长。
3. 债务融资透支能力作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债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财政收支压力。
但是如果债务融资超过了政府承受能力,会形成一定的债务危机。
近年来,地方政府未能对债务融资进行有效控制,导致了债务规模大幅增加,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不仅对地方政府自身产生了极大的风险,也会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具体表现如下:1. 影响国家的信用等级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国家的信用等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投资者由于担心国家不偿还债务,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的投资,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2. 增加普通民众负担地方政府债务的危机不仅会影响国家的信用等级,也会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态。
增加的债务数额会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导致民众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增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武亚琳 河南大学摘要: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收入呈下降趋势,却承担了大量的事权,地方政府纷纷成立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显现。
沉重的债务偿还压力,给中国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而从目前经济状况来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解决关键在于后续一系列问题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债务监督中图分类号:D625;F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1-02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一)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分布不均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地方官员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大量举债,直接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逐年增大。
由于偿债压力过高,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借新债的方法来偿还旧债,长此以往,债务增长速度会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有些地方的政府债务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债务负担非常沉重,容易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
(吴聚稳,2009)(二)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管理混乱当前政府债务的种类较多,发行方式也各不相同,难以统计,地方政府管理分散,但却是多个部门融资。
各部门间缺少一个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造成了举债主体模糊且分散,管理十分混乱。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和举债的盲目性,很大一部分资金被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债务资金的投向不科学,规定也不够统一,大部分是根据政府的偏好和官员的需要来投入的。
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系统,信息交流平台不够统一,各部门之间合作不够协调,最终导致信息传递不流畅,无法准确全面的了解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更无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债务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最终造成了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规模与民生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规模与民生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规模与民生发展的关注和讨论。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是必然的产物,但也需要谨慎对待,以免对民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一、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原因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宏观经济调控需要。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我国政府需要及时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成为了政府资金筹措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发行债券,地方政府可以获得资金,加大对基建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加。
在我国财政体制中,地方政府虽然有一定的税收收入,但同时也需要承担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保障的支出。
这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加,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来缓解财政压力。
3.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需要。
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和职务评定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地方政府可能会过度依赖债务,以迅速推动各项工作,提高政绩,并为自己留下“政绩”和“政绩考核”等方面的“荣誉”。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民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负担民生支出。
地方政府通过增加债务来缓解财政压力,但债务的增加也会使得地方政府在还债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可能会减少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对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有所减少,对民生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影响财政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了地方财政风险的增加,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债务,可能会对地方财政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3.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发展,但同样也可能因为债务的增加而使得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收缩,影响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1.宏观政策的引导。
国家需要出台更加明确的宏观政策和指导意见,引导地方政府债务的健康发展,防范债务风险,保障民生发展。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出规模庞大、增长较快、隐性债务较多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财政稳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
一、问题成因分析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自负盈亏的财政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的巨大压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满足这些支出的需求。
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就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2.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低,融资难度较大,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上的单一化和过度依赖,融资成本较高,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举债严重缺乏管制我国的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管制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过度举债和风险隐患。
而且,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以隐性债务形式存在,不易被人们所关注,这就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应当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还应当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的浪费,提高财政效益。
2.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应当优化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多种途径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防止过度举债和风险蔓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
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对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从而为实现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看,地方官员的政绩导向、风险转移、设租与寻租行为是导致政府支出的不断扩大,进而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向:国有经济、国债理论与政策。
一、引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实际上已是个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存在地方公债和地方借款,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发行了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维护金融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地方政府不得不承担其支付缺口,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有较大的增长,1998-2005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发行的99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中约1/3转贷给地方政府使用。
2008年年底,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的70%即28200亿元要由地方政府筹集,再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自行投资,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非常大,这样以国债转贷、发行城投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形式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出现了超常规增长。
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表明,截止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
在2013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估计,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可能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
地方政府债务在应对危机和抗击自然灾害、推动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发行、管理和使用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不断暴露,如举债缺乏规范、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产生腐败等。
同时,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还会影响政府的信用,增加坏账风险,恶化社会信用环境;会影响投资效果,延缓经济复苏;加大金融机构风险,影响其健康运行,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
债务存量如何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债务存量过大,不仅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务负担,也增加了经济金融风险。
如何有效化解债务存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债务存量的形成原因、化解策略、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债务存量的形成原因1. 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增加,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当前,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责任,但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3. 投融资模式不合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投融资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4. 财政管理不规范: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不规范,债务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债务规模失控。
二、债务存量的化解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债券等,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成本,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2. 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对新增债务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新增债务用于支持实体经济、改善民生等领域。
3. 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地方政府通过PPP、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债务规模。
4. 加大财政改革力度: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5. 强化债务风险监管: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控,确保债务安全。
三、债务存量的化解实践经验1. 债务置换:通过发行新债券置换旧债券,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2. 削减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通过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3. 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优化预算内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降低债务风险。
4.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5.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要承担的基本民生开支和公共服务项目增加,但财政收入增速不足以满足支出增速,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为了填补这一缺口,地方政府便通过举债来解决日常开支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2. 地方政府重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工作。
在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的项目中,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来支持这些工程项目,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3. 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在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和项目提供担保,形成了隐性债务。
当这些企业和项目无法偿还债务时,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相应的债务压力,增加了债务风险。
4. 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膨胀地方政府将部分债务转移到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被进一步扩大。
这些融资平台的债务未经有效监管和管理,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和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控制支出,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填补财政赤字。
加强对重建经济增长中的项目审批和核准,控制投资规模和方向,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支持工程项目,减少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的监管,厘清责任,防止隐性债务的快速增长,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扩大。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审批、发行、管理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加强对融资平台债务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
5. 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透明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债务信息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充分了解,从而更好地化解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入手,分析了政府融资需求、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和地方政府权责不清等因素。
在对策建议方面,本文重点提出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和优化债务结构等措施。
这些对策旨在帮助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降低债务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加强监管、控制规模和优化结构成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键路径。
通过本文的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对策建议、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总结。
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地方政府债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成因和对策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来源单一、财政支出过度、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等原因。
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财政监管是防止地方政府财政乱象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等措施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控制债务规模是防止地方政府债务过度扩张的关键,应该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加强债务审计监督,避免财政风险。
优化债务结构则是提升地方政府财政健康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应该通过转变融资结构、加强债务管理等方式来改善债务结构,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动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分析一、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由于财政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政府不得不通过借贷来填补财政缺口,从而导致债务不断增加。
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及预防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及预防一、前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飞速增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本论文旨在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并通过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证实。
二、地方政府债务成因1.区域经济发展压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财政支持。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他们只能通过增加负债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
2.地方政府财政体制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央财政划拨资金少、地方政府财权不足等。
这些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借债来满足资金需求。
3.政绩考核体系政绩考核体系中,各地政府需要达到一定指标才能获得中央政府的财政划拨资金。
为了获得更高的考核分数,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增加负债来实现建设目标,这也是地方政府债务激增的原因之一。
4.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很多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土地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其他渠道的财政收入。
为了获取更多土地财政收入,他们会通过大规模投资房地产项目等方式来获取更多土地财政收入,这种行为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5.金融杠杆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间的关系密切,而银行放贷也存在杠杆效应。
银行可以通过放贷来创造更多的存款,而银行贷款的一部分又用于购买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
这种金融杠杆的作用,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长。
三、地方政府债务预防措施1.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增加财权,让地方政府自主财政能力得到提高,避免通过借债来满足资金需求。
2. 调整政绩考核体系调整政绩考核体系,避免政绩考核与借贷挂钩,降低地方政府借贷意愿。
3. 建立稳健风险控制机制建立稳健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审计机制等,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
4. 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制定严格的财政预算,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避免违规借贷。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分权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责任。
为了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的借贷方式融资。
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忽视风险控制,导致借贷规模不断扩大,债务迅速累积,形成了今天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原因1.政府考核体系不合理。
现行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要以GDP 增长为导向,而不是综合考虑债务负担和债务风险。
这使得地方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债务风险的管控,进一步推高了地方政府债务。
2.金融体系不完善。
由于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在借贷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导致融资成本低廉,进而刺激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增长。
3.投资项目审查不严格。
由于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一些投资项目的审查和评估不够严格,导致一些高风险、低效益的项目得以通过审批,并最终以高昂的债务成本进行建设。
三、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方案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在考核地方政府绩效时,应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债务负担和债务风险等指标,以减少地方政府过度借贷的情况。
2.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加大对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地方政府借贷行为的合规性和风险可控性。
3.加强投资项目审查。
对于地方政府举债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评估,明确项目的效益预期,避免盲目投资,减少债务风险。
4.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转型。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引入市场化机制,加强债务管理和风险分散,降低债务风险。
政府债务危机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危机,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现状、化解路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危机化解提供参考。
一、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1. 经济增长放缓: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膨胀。
3. 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匹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迫使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弥补财政缺口。
4.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往往采取高投资、高负债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政府债务危机的现状1. 债务规模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60万亿元,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中,高成本、短期限的债务占比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3. 地区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债务压力较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
三、政府债务危机化解路径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高成本、短期限债务占比,提高长期限、低利率债务比例,降低债务风险。
2.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债务限额管理制度,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止债务过度扩张。
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4. 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
5. 优化债务融资方式:推广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拓宽债务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6. 加强债务风险管理: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控,防范债务风险。
四、政府债务危机化解策略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将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债务预算约束。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举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由于一些原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债务风险也在逐渐积累。
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融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由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2. 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转让收入,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相当高。
由于土地市场波动较大、政策调整频繁,一旦土地市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3. 基建项目盲目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发展步伐,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致项目过多、投资规模过大,同时很多项目也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市场需求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资金空转。
4. 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过去的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自主能力,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变相隐性债务方式来规避政策限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分析1.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为了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更加规范和透明,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明确债券用途,规范债券发行程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债券的使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增速,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推动土地财政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财政改革,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地方政府自有资金和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化解_地方_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化解地方债务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成因、现状及风险分析入手,探讨化解地方债务的路径、策略与展望。
二、地方债务的成因及现状1. 成因(1)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公共服务支出,但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重要来源。
当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3)融资平台过度扩张,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债务融资渠道,但也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2. 现状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为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债务规模过大,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压力巨大。
(2)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部分债务到期集中,偿债压力加大。
(3)部分地区债务风险集中,存在系统性风险。
三、地方债务风险分析1. 财政风险地方债务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无法覆盖债务支出,引发财政风险。
2. 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如银行坏账、金融系统性风险等。
3. 社会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如失业、民生问题等。
四、化解地方债务的路径1. 调整财政政策(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地方财政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水平。
2. 优化债务结构(1)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避免债务过度扩张。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偿债压力。
3. 改革融资平台(1)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降低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依赖。
(2)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4. 发展实体经济(1)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五、化解地方债务的策略1. 加强债务管理(1)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融资行为。
调研化解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调研,分析债务产生的原因,探讨化解债务的思路和措施。
二、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原因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70万亿元。
其中,政府债券余额约为50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约为20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债务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2. 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为弥补财政缺口,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借债务,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增长。
(4)地方政府管理不规范。
部分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三、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思路和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政府债务规模。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逐步降低债务率。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配置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偿债压力。
(3)加强政府债券管理。
提高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化程度,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2. 加大债务风险防范(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测、分析和评估。
(2)加强债务监管。
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3)提高债务透明度。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债务风险的认知。
3. 创新债务化解方式(1)盘活存量资产。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债务压力。
(2)推进债务重组。
对部分高风险债务进行重组,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浅谈新型城镇化下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浅谈新型城镇化下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债务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下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1. 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各方面。
地方政府要推进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借助债务融资来弥补资金缺口。
2.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房地产交易税等,随着经济下行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同时城镇化建设支出增加,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3.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压力地方政府官员要求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显示政绩,因此倾向于通过增加债务融资来加快投资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
4. 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债务融资来填补资金投入和回报之间的缺口。
1. 债务规模快速增加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25.66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风险。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呈现出隐性债务比重高、短期债务占比大、外债占比较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偿债压力,存在较大的还款风险。
3. 债务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投入并未实现预期效益,存在投资项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债务使用效率不高,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不良影响。
三、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财政监管体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监督,健全债务发行、使用和偿还的制度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
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对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从而为实现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看,地方官员的政绩导向、风险转移、设租与寻租行为是导致政府支出的不断扩大,进而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向:国有经济、国债理论与政策。
一、引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实际上已是个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存在地方公债和地方借款,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发行了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维护金融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地方政府不得不承担其支付缺口,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有较大的增长,1998-2005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发行的99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中约1/3转贷给地方政府使用。
2008年年底,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的70%即28200亿元要由地方政府筹集,再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自行投资,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非常大,这样以国债转贷、发行城投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形式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出现了超常规增长。
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表明,截止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
在2013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估计,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可能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
地方政府债务在应对危机和抗击自然灾害、推动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发行、管理和使用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不断暴露,如举债缺乏规范、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产生腐败等。
同时,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还会影响政府的信用,增加坏账风险,恶化社会信用环境;会影响投资效果,延缓经济复苏;加大金融机构风险,影响其健康运行,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
因此,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对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从而为实现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假设前提与方法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
其特点是把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其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是市场制度。
该理论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第一次将政府这一政治实体纳入经济分析的对象范围之内,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开创了政治的经济研究新视角,具有相当程度的划时代意义。
(一)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易性质公共选择该学派认为,经济学中基本命题不再是“选择”而是交换,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每个人追求的都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自我利益是通过一系列自愿交换得以满足的。
当通过交换已无法取得更大利益时,人与人之间就取得了一致性和稳定性,交换的最佳状况就实现了。
从交易的角度看,政治学和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理性的经济人本性的驱使下,人们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行为的区别仅仅在于,追逐个人利益时所选择的方法不同。
(二)“经济人”的假定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与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其他人的行动,并没有本质上不同。
秩序和法律的产生并不是人们愿意从道德的角度去遵循这些规范,而是因为人们从交往中认识到,只有合作和秩序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
个人的行为天生要使效用最大化,一直到受抑制为止;只要有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构架,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
把经济人假定扩展到政治领域,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创举。
该学派认为,在政治市场上,有三种经济人。
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
并进一步认为,应当承认政治家、官僚、选民的经济人行为,他们都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有效制度,使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能保证社会利益的实现。
(三)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传统的经济理论,所坚持的研究方法是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即认为,个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决定着生产、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与之相比,传统的政治理论则以集体为研究单位,个人只不过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行为也都受着集体的制约。
公共选择理论所分析的是个人的偏好、决策、选择行为在一个特定组织或制度结构中,是怎样产生某种复杂的政治结果的。
布坎南认为,与市场过程中的私人活动一样,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行动者和最终结果的承担者。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对于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原因,国内学者从体制转轨、财政分权、融资渠道等多个角度给予不同的解释。
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说,各级地方官员在与上级领导及当地居民的互动过程中本身存在为己谋利的倾向。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同样适用于政治活动,在政治领域,政府中的官员同样是“经济人”,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
当然他们的利益既包括公共利益,也包括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
换言之,政府并不一定只代表公共利益,即使政府基本代表公共利益,由于公共利益也有不同层次之分,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除了有自身利益之外,在公共利益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现有制度环境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地方官员的政绩导向、风险转移、设租与寻租行为将导致政府支出的不断扩大,进而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一)地方官员的政绩导向我国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下,政治晋升博弈是嵌入在经济竞争中的。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地方官员的选拔和提升标准也由过去的纯政治指标转向经济绩效指标,尤其以本地区的GDP增长为主要考核依据。
地方政府官员谋求的政绩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建设、市场建设与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
这样的考核标准提升了地方发展经济的欲望,加剧了投资饥渴。
为了实现任期内政绩的最大化,一些地方官员不顾本地的经济基础和财力限制,不顾《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不准地方举债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变相借债建设“首长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尽管这些工程一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但这种过度供给已经超出了实际的社会需求,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地方政府的举债扩大支出行为,客观上也能为其上级部门增加政绩,因此,上级政府部门往往不会对下级政府采取严厉的控制措施,反过来往往是默许的。
(二)地方官员的风险转移我国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政治管理体制,上下级政府之间隐含着一层法律上的担保关系,上一级政府不可能坐视下级政府陷入债务危机而不顾。
下一级政府的负债,不论是显性债务还是隐性债务,不论是直接债务还是或有债务,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上一级政府的或有债务。
而上级政府由于无法掌握全面信息,往往无法及时对下级政府的支出方案提出异议,当发现下级政府出现了大量债务无法清偿时已无法挽回局面,只能担起偿还责任。
由于有上级财政的“兜底”,下级政府就可以“放心大胆”举债。
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上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存在下移的机制。
由于地方官员的频繁变动使多数主要官员任期较短,这意味着任期内可以大量举借长期债务而无后顾之忧,可以转嫁给下一届政府来还。
本届政府得到了举债的好处,把成本转给了下届政府,如果下届政府仍然如此行事,就会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超来越大。
(三)设租与寻租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寻租是指寻租活动者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进行的游说、行贿等行为,其目的乃是追求一种高额垄断利润,即租金,而该租金具体指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
地方公债投资项目由于是政府主导,存在很大的寻租空间,政府通过给某些经济主体设置一定障碍和限制而使得另外一些经济单位获得额外的好处,使后者能够免除市场竞争而获得超额利润。
然而租金并非只流向微观主体,地方官员可以通过增加管制内容而进行设租,通过索贿、收贿而获得租金。
公债投资项目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对微观主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公共提供成本、大大降低了社会福利,社会需求也得不到有效满足。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使得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扩大,不符合效率标准的投资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财政风险。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公共选择视角看,我国地方政府官员的以经济绩效为主的考核方式、政府官员举债风险的上移和转嫁、他们的设租和寻租行为是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为对控制地方债务规模快速增长,防范债务风险,必须完善相关制度,从而抑制地方官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1)改革地方官员考核任用制度。
评价地方政府政绩应该把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状况及长远发展相结合,尤其是注重该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应设计一套科学、规范、可量化的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其中不仅要有经济数量,增长速度指标,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环保指标,并由单纯根据GDP、就业率逐步过渡到将人文、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指标考虑进来。
(2)强化官员行为监督约束机制。
要加强项目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要严格实行债务投资决策责任制,一个有效的责任机制应该做到权、责、利的整合,一个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应该拥有职权,他努力工作形成的收益应该属于他(例如晋升)和他所管辖的区域(例如财政充裕)。
但是,他也必须为决策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3)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要定期披露债务信息,不仅要向上级政府通报,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媒体让大众获得最新信息。
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要让微观主体能最大程度地参与其中,引入市场与社会力量能够大大压缩寻租与创租的空间,减少滋生腐败土壤,增加社会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1] 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邱琳.公共选择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4] 龚强、王俊、贾珅.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