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简述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介绍的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经济活动主题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分析原因,从具体到抽象,如:可持续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目前环境问题较为严重balabala)4.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5.交通网密度: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6.区位因子:即工业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是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7.区位条件:指属性所具有的属性或性质。
原料指数:等于局地原料8.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或消费地9.中心地及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是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等级:10.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区域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可用下式来表示:C=B1-B2,式中,C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为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8. 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经济地理 学重点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经济地理学学科属性:地域性和.综合性3,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a, 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又称系统经济地理学或者普通经济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概论、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等分支。
b.专论的经济地理学,又叫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大洲、大洋、国家或国家内的特定地区为对象,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比如亚洲经济地理、太平洋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华北区经济地理、松花江流域经济地理等等。
即任何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都可以进行区域经济地理研究。
5,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能有效地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第二章 6.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次产业(primary)、第二次产业(secondary)和第三次产业文(tertiary)。
1)、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是这一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
2)、分类标准——第一次产业: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次产业: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
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次产业: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
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3.)优点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演进的一种趋势,即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二(次)产业的一定发展为基础的;反过来,又从更为广阔的领域为第一、二(次)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也使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趋于更加丰富。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第三章
1.区位和区位因子的定义
2.什么是区间流,通达度和临空经济区
3.掌握杜能圈。
4.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四章、第五章
1.中心地与中心性的概念
2.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的K值
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4.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2.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3.R&D的区位要求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位分析
第七章区位的结构与组织
1、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定义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库兹涅茨法则
4、霍夫曼定理
5、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6、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7、集聚与扩散机制
8、什么是农村工业化
9、区域创新网络
10、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定义
11、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2、产业集群的概念
13、经济区的概念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2.梯度推移学说
3.中心—外围理论
4.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
5.新贸易学说
6.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技术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等;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组织
5.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化研究
6.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在复习经济地理学时,可以结合这些要点进行学习和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和空间组织形式。
关注全球化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工具的使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考点区位location: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工业区位:主要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次要条件: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
农业区位:主要条件:光热和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是韦伯。
哪些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有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举例)p38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圈:(圈层结构)以城市为中心,从里到外依次为p611 自由式农业圈,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2 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3 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六区轮作;4 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
经营较粗放。
5 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离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分为三区轮作即三圃式轮作制度。
6 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杜能“孤立国”的六个前提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不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4、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经济地理学重点

\ 经济地理学重点区位: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包括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所以,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A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而现代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B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C古典选择的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则是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3.4.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区位条件--即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人类对自身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
另外,区位条件也随时间而变化。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5.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的连接a、b、c、d的交通线,点是指通常的车站、道路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结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及空路等交通路。
6.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2)交通便捷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
7.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①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②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③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收益最大。
(2)经济学上的意义:①首推其研究方法②对韦伯及克里斯泰勒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很大影响③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8.+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9.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10.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11.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基本观点:①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化点,因此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②需求会随着价格的变化和市场地域大小的不同而变化③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域围绕市场中心呈圆形区域,需求的曲线围绕价格变化轴旋转而成需求圆锥体为需求总量④多个企业市场区域的均衡空间呈蜂窝状的六边形市场结构12.企业增长的动因:规模效益,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13.规模效益: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14.企业增长的战略: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性质。
工业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农业区位条件:光热与温度、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及市场条件。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通过自身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性;土地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因此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土地利用将形成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
2、原材料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的影响: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及运输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4、资本的影响: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其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5、劳动力的影响:劳动力的质和量导致的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
6、技术与知识的影响: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是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结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1、运费成本2、交通便利程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杜能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经济地理学重点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心。
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乘数效应: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示范、组织带动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增大。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及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
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 = L / A 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
分类: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16. 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地理学重点

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A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B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D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A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B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4.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A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B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C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D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E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6.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区位已知);(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主体已知)。
7.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8.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它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或收益;它的可得性、质量、价格等存在区域差异(稀缺性)9.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A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B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1.土地的参与方式: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①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起决定性作用;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是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有:①是市场规模②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第四章:1.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消费市场状况、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零售业间的竞争、地价的作用2.营利性服务企业的层次:P110一是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二是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三是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第五章1.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效益增加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2.企业增长战略:①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该类增长可从三个方向进行:一是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二是向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三是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
②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
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③多样化:多样化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
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①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②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第六章: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公司的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①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②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经济地理学重点

1、极化效应(P48)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区位理论(P14)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所占有场所(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
3、位置极差地租(P 15)由于距离产品消费市场(城市、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土地利用纯收益。
4、中心性(P23 )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公式:C=B1-B2C: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5、门槛人口(P25)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P=A(B n)式中:N: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P:中心地的人口。
6、首位城市(P25 )区域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P r=P1/r n P r:r级城市人口;P1:首位城市人口;r:城市等级数;n:参数。
7、通达指数(P18 )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8、主导产业(P40)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其功能有: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区际分工的主体;二是能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9、区位(P14 )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10、经济地租(P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
11、乘数效应(P )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12、区域经济结构(P )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因素之一,且决定着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6、潜导产业(P40 )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7、增长极理论(P48 )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和发展理论18、溢出效应(P48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溢出效应。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8、城市经济地理特征9、农村经济地理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1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1 其范畴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
112 探讨经济活动在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特征。
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21 运输成本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原材料运输和产品运输。
211 劳动力成本和质量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
212 市场接近性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213 集聚经济效应促使企业倾向于在产业集中的区域布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31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本。
312 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313 政策法规对区域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
41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5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优势。
511 产业扩散是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
512 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61 高效的交通网络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611 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71 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一、名词说明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缘故,使企业的本钱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本钱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P1152,门坎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取得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P94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加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P174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需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时期扩展。
P117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致使现有产品市的扩大。
P117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取得的效益。
P115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露了一个国家或地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
P1819,增加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
P20910,乘数效应:增加极的进展对周围地域的经济永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增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进程中受到循环积存因果机制的阻碍,增加极对周围地域经济进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阻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
P20911,极化效应:指增加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域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加极从而加速增加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
P20912,扩散效应:指增加极向周围地域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域的经济进展的效应。
P20913,溢出效应:增加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阻碍称为溢出效应。
P20914,区域管制:指通过量种集团的对话和谐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转变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操纵的不足,最终达到共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两层基本含义: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题已知的条件下,从去为主体的本身的故意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地区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
2、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小的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3、中心地职能中心地职能是向居住在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称“中心地”。
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为中心地职能。
4、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5、等级扩散: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远及近的6、接触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7、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带动作用的产业。
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8、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9、增长极:是指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
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10、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结构。
经济地理学部分重点

第一章1、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 )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2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3 )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 )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第二章1、区位的含义;区位的几何要素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体系;区位理论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区别;古典趣味轮与近现代区位论的区别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4 、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身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在区位决策中作用的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研究;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环境与治理研究;区域发展研究;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区,又有位,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占据区位的事物)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是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为B=E/V。
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P1152,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P94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P174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阶段扩展。
P117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的扩大。
P117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
P115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
P1819,增长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
P2091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长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过程中受到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
P2091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
P2091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效应。
P209 1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P20914,区域管制:指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变化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P228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P38答: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其自身特性的主要表现,它一般以一下两种方式参与并影响经济活动。
其作为劳动对象,如在农业农业活动中自然特性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为作业的空间活动场所影响经济活动,如在城市的交通、建设用地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机制P60答:农业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合理行动。
其研究认为交通工具唯一时,运费与距离成比例,运费率也因作物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度能给出了地租收入的公式:R=PQ-CQ-KtQ=(P-C-Kt)Q 其中,R为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K为生产地距离城市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3.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P69答:运费指向论: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仅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最小运费原理和综合等费线的提出等三个方面。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运费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规律性,而劳动力成本则不具有此特性,它属于地区差异性因子,是导致运费形成的区位发生因子。
其基本思路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型转为劳动指向型,仅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
集聚指向论:当集聚节约额大于因运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时,便会产生集聚,其可以分为纯粹以及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而产生的集聚,这两种形态。
4.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P85答:该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认为:费用曲线或收入的倾斜越大,工业越集中,反之,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空间费用和收入曲线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基本形态。
政府的区位补贴或者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也会造成区位变化。
5.简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P87答:方法: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者合理度如何,均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占有能力。
通过这些进行分析。
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区位决策主体“人”的知识,经验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随之不断增加,另外,加上模仿那些成功决策者不断修正初期错误之行为的存在,他的行为矩阵中的位置会逐渐从左上向右下移动,此外,新的运输方式,新的技术或者获得知识的技术的出现也会影响区位决策的变化,推动决策者在行为矩阵中的位置向右下移动。
6.简述中心地理论三原则及其适用条件P94答:原则:(1)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系统模型的基础,同时,在市场原则的中心系统中心地呈三角形,市场区为六边形。
(2)交通原则:在交通原则下,其中中心地系统地特显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
行政原则: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隔开,使他完全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适合条件:市场原则,作为基础性原则,其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的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间,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的区域。
行政原则:适用于组织为行政基础的社会生活,以及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
7.简述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P100答:(1)消费市场状况,与其他行业相比,零售业区位最大特点是消费者指向,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消费者客服空间距离的作用所要付出的空间费用或时间费用是决策者选择购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子。
(3)零售业间的竞争,合聚趋势比分散趋势明显。
地价的作用,地价是土地价值的经济反映,是指用来购买土地效应或为预期经济收益付出的代价。
8.简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139答:该理论是韦农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游资的空间变化,他讲产品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三个阶段,在新产品阶段需要的额科技水平较高,通讯状况良好,成熟阶段的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已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的改变;进入标准化阶段,产品完全成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9.简述跨国公司总部、R&D机构的区位特征P145答:总部特征:是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
在区位要求方面,要求是交通便利,获取信息及时,便于与关键人员及时接触的要求。
实际区位方面主要选择大都市区。
公司总部的区位可能由于市场、规模的变化而迁离母地。
RandD的特征过程上需要经过市场营销、研制和生产三个阶段。
区位要求上多要求接近科研机构,近劳动力,人才供应地,近产品的适用者的地方。
RandD区位趋于答都市和科研机构集中区。
10.简述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相互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P161答:特点:(1)互补性,(2)竞争性(目的)(3)变化性(时空变化)影响:(1)社会政治背景(国家间)(2)结构状况(投资地的经济和技术状况)(3)相对位置(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11.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P182答:(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的相对性。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联系(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盒应变能力(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12.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P180答:它是科林---克拉克1940年在威廉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流动学说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用于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导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收入的再提高导致劳动力再向第三产业转移,最终由于收入差异,结果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13.简述雁行形态说P182答:它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的,其认为产业发展中,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该形态表现为:第一只“雁”为外国产品大量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是指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指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14.简述点轴式空间结构p186答:(1)它是在极移式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强调的是增长极与周围点之间的关系,研究增长极对周围点的影响。
点与轴可分为若干等级,其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以及等级体组合便形成点轴系统。
15.简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P188答:是美国学者弗里德曼于1966年发表的,该理论把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了以下四个阶段,并通过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其特有的特征和形式。
前工业阶段(工业化前期),此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的均质无序性。
过度阶段(工业化前期),该阶段的区域的区域空间由打个相对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组成。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区域中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
后工业阶段,该阶段典型的特点是经济交往的日益紧密广泛。
16.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P197答:(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4)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17试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循环积累因果原理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相关环节所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依次传递到其他环节,并返回到该点上,从而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其作用强度具有累积的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
这就是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实质。
18试述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各阶段的特征a传统社会阶段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从事作物栽培。
b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农业技术有所改进;人们开始储蓄为资本循环提供条件;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经济活动可是出现跨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c起飞阶段: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
d成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e高额消费阶段:经济水平很高,物质生活丰富。
f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推动经济增长。
19试述产业集群的特征①在组成要素上,产业集群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
②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
③在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因此,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内部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