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国学第8章教案设计

一年级下册国学第8章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一年级下册国学第8章教案设计 - 《论语》中的仁义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仁义概念;2. 理解仁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 通过阅读《论语》中的相关篇章,理解仁义的含义;2. 分析和讨论仁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论语》中与仁义相关的篇章;2. 课件或黑板;3. 学生练习册;4. 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引起学生对仁义的兴趣;2.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仁义的初步认知。
二、呈现(15分钟)1. 呈现《论语》中的相关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2. 通过阅读和讲解,介绍仁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
三、理解(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仁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拓展(15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仁义的理解;2. 通过故事、案例或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和思考仁义的实际应用。
五、巩固(10分钟)1. 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学生对仁义的理解;2. 教师逐个点评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仁义。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仁义的重要性;2. 学生回答问题:仁义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积极影响?七、作业(5分钟)1. 布置家庭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仁义;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今天所学的内容,并讨论仁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2. 建议学生阅读更多有关仁义的经典文献或故事,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积极程度;2. 练习册答案:检查学生对仁义的理解和应用是否正确;3. 作文评分: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仁义的描述和理解。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第三课首孝弟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得字形字音,要注意“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结合教师得讲解与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得意思二、教学重难点1、熟练朗读与背诵课文。
2、感受文言文得语感,了解关于孝悌与古代社会常识三、教法学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数数,询问学生最感兴趣得数字就是什么(二)范读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四课曰水火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2、能结合教师得讲解与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初步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三、教法学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经典引入从日常生活常识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属相,平时爱吃得零食,爱听得音乐(二)范读,带读《曰水火》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1、分组读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第五课高曾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感2、认读课文中得生字,要注意“伦”“从”“恭”“序"等字3、了解九族、十义等古代社会得基本常识二、教学重难点了解九族、十义等古代社会得基本常识三、教法学法:朗读法(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讲讲自己得家庭结构,平时所知道得亲戚称谓,对家人得评价(二)识字诵读,带读《高曾祖》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一年级国学的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国学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片段: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及重要性,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片段进行学习。
2. 《弟子规》片段:学习《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诗词欣赏: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妙。
4. 成语故事:讲解一年级学生常见的成语,培养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5. 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中国古代的节日、风俗习惯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背景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欣赏等案例,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书法、绘画等,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四、教学安排:1. 第一周:《三字经》片段学习2. 第二周:《弟子规》片段学习3. 第三周:古诗词欣赏4. 第四周:成语故事讲解5. 第五周: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的表现: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期末测试:设置有关国学经典的测试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三字经》教材或相关书籍2. 《弟子规》教材或相关书籍3. 古诗词选集或相关书籍4. 成语故事书籍5. 传统文化知识资料6.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七、教学注意事项:1.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案内容要简明易懂,富有吸引力。
2.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传承国学经典中的价值观。
一年级国学教案

一年级国学教案标题:传统美德教育(一年级国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美德的意义,并培养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兴趣和热爱;2.明确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3.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传统美德的概念和意义;2.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1.课本《国学经典故事》;2.幻灯片;3.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引起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好奇心和兴趣。
呈现:1.教师通过幻灯片,介绍传统美德的概念和意义,和学生一起探讨传统美德对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
2.教师通过课本中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例如:孝顺、友爱、勤劳等。
实践: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写下一个自己观察到的传统美德的例子,并向全班展示。
2.教师发放卡片,每个学生写下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传统美德,并解释其原因。
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当天所学的内容,强调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拓展:1.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人身边的传统美德,并写一篇小短文。
2.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故事、互动探讨、主体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了传统美德的概念和意义,并且了解了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小组活动和个人发言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但在实施中需要注意各类教学资源的准备和组织,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并且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的基本内容,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弟子规》中的孝道观念。
教学重点:熟记“入则孝”章节内容,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孝道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的内容,分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和睦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道。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入则孝2. 主要内容:a. 孝敬父母b. 尊敬长辈c. 兄弟和睦3. 重点句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
2. 答案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尊敬长辈的意见,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共同成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和睦的重要性。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不深、运用不够的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弟子规》中“入则孝”一章的内容涉及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和睦等传统美德,这些概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教案标题:《尊重传统文化,感受国学经典》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方式,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2. 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诗词(20分钟)- 选择一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诗词,如《静夜思》。
- 给学生分发诗词文本,让他们跟随老师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味。
- 解释诗词中的生词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 分组让学生互相朗读诗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3. 阅读理解与创作(25分钟)- 给学生分发与诗词相关的阅读材料,如简单的诗词故事。
-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国学经典诗词,创作简单的诗句或绘画,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国学经典诗词和相关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兴趣。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国学经典,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2. 组织国学经典诗词比赛或展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创作成果。
3. 邀请专家或老师进行国学经典讲座,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资源。
一年级国学教案

一年级国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掌握国学经典中的常见词汇和颜色。
3.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
4.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二. 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概述:-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传统经典的分类和特点2. 国学经典中的常见词汇:- 学习《论语》中的成语和格言- 学习《史记》中的历史名词和事件- 学习《诗经》中的诗词和歌谣- 学习《周易》中的卦象和卦辞- 学习《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3. 国学经典中的颜色:- 了解传统中国色彩的文化意义- 学习并掌握红、黄、绿、蓝、白等颜色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三.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国学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2.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古代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经典中的词汇和情节,加深记忆和理解。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经典诵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制作手工:引导学生用纸张、颜料等材料制作国学经典相关的手工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手工制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其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
五. 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国学经典概述。
2. 第二课时:学习《论语》中的成语和格言,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3. 第三课时:学习《史记》中的历史名词和事件,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学习《诗经》中的诗词和歌谣,并进行诵读比赛。
5. 第五课时:学习《周易》中的卦象和卦辞,并进行卦象拼图活动。
6. 第六课时:学习《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并进行手工制作。
六. 教学资源:1.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图书和影视资料。
2. 教学课件和PPT,辅助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
3. 纸张、麦粒纸、颜料等制作手工作品的材料。
国学教案一年级下册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讲故事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课后反思
国学课教案第(6)周
教学内容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揭题:
提问: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指名背诵)
你能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而有的不但配合,还总是睁眼。不过,我觉得当时助教体会得更深,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父母、对家里的长辈、对老师。
课后反思
国学课教案第(10)周
教学内容
提问:你知道是以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试着用完整的话和老师、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一年级下册国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选段:使其了解《三字经》的文化背景,学习其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百家姓》选段:学习姓氏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拓宽知识视野。
4. 《千字文》选段:通过学习《千字文》,提高学生的汉字认读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5. 古代诗歌选读: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代诗歌,使其感受诗歌的韵味,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国学经典选段,掌握其中的教育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文言文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人物、事件和道理。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熟悉国学经典文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讲解法:对国学经典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和背诵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材。
2. 辅助材料:国学经典注释书籍、相关故事书籍、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卡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学习《三字经》选段,了解其文化背景,熟读背诵。
2. 第二周:学习《弟子规》选段,理解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3. 第三周:学习《百家姓》选段,了解姓氏文化,拓宽知识视野。
4. 第四周:学习《千字文》选段,提高汉字认读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5. 第五周:学习古代诗歌选读,感受诗歌韵味,培养文学素养。
八、教学活动设计1.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学)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三字经》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介绍《三字经》教学目标: 交流《三字经》的诵读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三字经》《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二、小结: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三字经》教学教案(二)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4句三字经。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呀?(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一年级国学课程设计案例

一年级国学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一年级学生中推广国学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认识并理解《三字经》中前二十八字,即“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技能目标:能够朗读并背诵《三字经》前二十八字,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基本兴趣,体会传统文化之美,树立初步的道德观念。
通过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分析,本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修养,为后续的国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字经》的开头部分,即“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通过详细解读这四句话,让学生了解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后天的教育和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和作者,解读“人之初,性本善。
”2.第二课时:解读“性相近,习相远。
”并引导学生思考日常行为习惯对性格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教师对《三字经》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国学的魅力。
四、教学资源1.教材:《三字经》原文及注释。
2.参考书:关于《三字经》的解读和分析。
3.多媒体资料:与《三字经》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
4.实验设备:无特殊要求。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旨在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国学之美。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三字经》的朗读和背诵,以及相关思考题,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三字经》前二十八字的掌握程度,包括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年级下册国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教案教案标题:一年级下册国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
2. 学习国学经典中的诗词、故事和典故。
3. 培养学生的国学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诗词、故事和典故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国学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堂所需教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2. 教学材料:国学经典故事书籍、诗词选集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通过展示国学经典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国学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国学的重要性。
2. 分享国学经典中的诗词、故事和典故,让学生对国学有初步了解。
三、国学经典阅读(20分钟)1. 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故事或诗词,进行朗读。
2.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或诗词的含义,提问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研读。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故事或诗词的意义,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读成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国学的重要性和学习国学的好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国学的短文或背诵一首国学经典诗词。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国学,提供相关书籍或网站资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国学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国学的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国学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提高他们的国学水平。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国学的兴趣。
2. 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展示的成果。
3. 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一份针对一年级下册国学教案的建议和指导。
一年级国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作用;2.了解《弟子规》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3.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4.学会欣赏和诵读《弟子规》的古文。
教学重难点:1.弟子规的基本内容;2.弟子规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准备:1.《弟子规》的教材资料;2.画板、笔、粘贴纸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谈论“纪律”这个词的意义,并与学生共同梳理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景下的纪律要求。
二、呈现(10分钟)1.教师将《弟子规》的内容展示在画板上,并请学生观看。
2.谈论《弟子规》的作用,解释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学习(30分钟)1.教师逐条解读《弟子规》的内容,解释每一条规章的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翻译和解释其中的一条,然后向全班展示和分享。
3.教师补充解释并总结学生的表达,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弟子规》的内容。
四、运用(25分钟)1.请学生闭眼回忆刚才学习的《弟子规》的内容,然后齐声朗读其中一条规章。
2.学生将其中的一条规章写在粘贴纸上,然后粘贴在自己的课桌上,作为日常生活纪律的提醒。
3.学生分成小组,编写《弟子规》的小剧本,展示其中的规章内容,并用诗朗诵或歌曲形式表达。
4.教师进行集体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正确的表达方式。
五、结束(5分钟)1.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弟子规》中的规章。
2.提醒学生遵守学校和家庭的纪律,做到言行合一,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教学延伸:1.学生可自行搜集其他古代的经典国学著作,了解其内容和重要性。
2.学生可以参与《弟子规》规章的书法练习,培养优美的书写和审美能力。
3.学生可以尝试背诵和朗读《弟子规》的全文,提升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一年级国学教案

一年级国学教案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年级阶段,适当引入国学教育,可以匡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情操和品德。
本文将探讨一年级国学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1. 教学目标在一年级国学教育中,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我们也希翼通过国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情操和品德。
2. 教学内容在一年级国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国学经典进行教学。
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
这些经典作品内容浅显易懂,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方法在一年级国学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启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量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故事讲解的方式,将国学经典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教学活动在一年级国学教育中,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参预度和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国学经典,通过朗读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和手工制作,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5. 教学评价在一年级国学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和记录,也可以通过作业和考试等形式。
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不仅仅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品德发展。
6. 教学延伸一年级国学教育只是国学教育的一个起点,我们要注重教学的延伸。
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逐渐引入更多深入的国学经典,如《论语》、《诗经》和《史记》等。
一年级国学教案

一年级国学教案题目:一年级国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内容;- 认识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名人故事;-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及其意境; - 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 掌握国学经典中的基本知识;- 理解古代名人的故事和人生智慧;- 学会欣赏和吟诵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
3. 教学内容与方法:(a) 教学内容:- 孔子和《论语》导读- 《三字经》导读解读- 唐诗宋词选读- 三国演义中的名人故事- 传统节日与习俗介绍(b)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以课堂导读的形式介绍国学经典和名人故事;- 使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经典诗词歌赋,引导学生欣赏和吟诵;- 分组或个别阅读《三国演义》,深入了解其中的名人故事;- 制作手工或展示板,介绍传统节日与习俗。
4. 教学过程安排:(a) 导入:通过唐诗宋词的音乐欣赏,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b) 学习主体:- 第一节课:介绍孔子和《论语》,通过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了解孔子之道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
- 第二节课:导读解读《三字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哲理和实用道理。
- 第三节课:欣赏唐诗宋词,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 第四节课:引导学生分组或个别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名人故事,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 第五节课:介绍传统节日与习俗,通过制作手工或展示板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5. 教学资源:- 课件:包含国学经典的简要介绍和名人故事的图片和文字。
- 音频和视频资源:用于欣赏唐诗宋词的音乐欣赏和名人故事的讲述。
6. 教学评价:- 以小组或个人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和名人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出示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的教案撰写,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内容,认识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名人故事,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及其意境,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接触国学经典,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 《弟子规》选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4. 诗词鉴赏:唐杜甫《春望》5.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守株待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国学经典选段,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听讲成语故事。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对诗词、成语背后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经典选段、诗词鉴赏和成语故事。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成语接龙等实践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国学经典选段:分析《三字经》、《弟子规》等选段的含义,讲解诗词鉴赏方法。
3. 诗词鉴赏:解读唐杜甫《春望》的背景、意境和主题。
4. 成语故事讲解:讲述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
5. 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成语接龙等实践活动。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国学经典。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通过诗词朗诵、成语接龙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材。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作业是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和创新型,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真正地将孝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作业质量。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孝道故事时,教师应适时提高语调,表现出故事的情感波动,使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课堂中。
2. 答案:
尊敬父母: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对他们说话礼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孝顺父母: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关心照顾父母:我们应该关心父母的感受,陪伴他们度过孤独时光,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孝道实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来践行孝道,比如为父母做家务、给他们打电话问候、陪他们散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孝道的内涵,并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国学经典,进一步拓展对孝道文化的了解。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家人分享,共同践行孝道。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实践情景引入
二、讲解与示范
在讲解《弟子规·入则孝》的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字词的正确解读,避免出现误导。讲解过程中,教师应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孝道的内涵,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示范,以身作则,让学生看到一个孝顺父母的榜样。
在课堂提问环节,我注重了问题的启发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我注意了问题的难度,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回答。在情景导入环节,我通过播放感人视频、讲述生动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孝道的学习情境。我注意了营造温馨、感人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孝道教育。
一年级下册国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第一章:《三字经》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字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原文朗读和背诵。
2. 《三字经》中的重点字词解释。
3. 《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原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三字经》,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 背诵练习: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记忆《三字经》的内容。
3. 重点字词解释:结合上下文和现实生活,解释《三字经》中的重点字词。
4. 道德观念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理解《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三字经》背诵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弟子规》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了解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精髓。
2. 培养学生的家庭礼仪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原文朗读和背诵。
2. 《弟子规》中的重点字词解释。
3. 《弟子规》中的家教文化和家庭礼仪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原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弟子规》,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 背诵练习: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记忆《弟子规》的内容。
3. 重点字词解释:结合上下文和现实生活,解释《弟子规》中的重点字词。
4. 家教文化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理解《弟子规》中的家教文化和家庭礼仪。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弟子规》背诵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家教文化和家庭礼仪的理解程度。
一年级国学教案

一年级国学教案教案名称:传统文化之国学教学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国学的定义和重要性;3. 国学经典的介绍和解读;4. 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国学经典书籍等;2. 学生准备:教材、笔、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利用PPT或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师通过PPT或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种类和代表作品,并对其中的经典诗词、典故等进行解读和讲解。
三、互动学习(4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国学经典进行深入学习和解读。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和意义,并准备小组展示。
四、小组展示(2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所选择的国学经典,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拓展活动(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知识竞赛,加强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2. 教师提供国学经典的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国学,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展示和参与度;2. 学生在国学知识竞赛中的表现;3.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学生的学习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国学知识竞赛、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等相关活动;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写作和创作。
国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国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国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诵读《弟子规》,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指南。
二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分章节重点;读,第一遍通读全文,第二遍读章节,第三遍读章节。
2老师带读,学生跟读,接龙读、听读等方法相结合。
3创设古典音乐背景,适当穿插一个相关故事,每课时重点培养一个好习惯。
三教学大纲:课时选段故事汉字习惯养成第一节总训----如事兄《虞舜孝亲》亲长者先幼者后第二节朝起早----有勿悭《朱元璋粗茶淡饭》衣对饮食勿拣则第三节凡出言----增一辜《负荆请罪》言过能改归于无第四节凡是人----百事坏伊尹辅政爱恩欲报怨欲忘第五节不力行----可训致范仲淹划粥文读看毕还原处四课时安排:五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静定训练;小朋友,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吗?请大家像我这样叠好手,小腰挺直,轻轻地闭上眼睛,不能随意张开啊,跟随着优美宁静的音乐去远方旅行,轻轻地静静地有鸟语,有花香,有高山,有流水。
看看你将会去哪儿呢/(师要引导孩子进入宁静的情境)音乐《空山鸟语》二听读全文一遍(听读机680)三师带读第一章节四师生齐读第一章节五师生合作接龙读第一章节六讲述一个故事:《虞顺孝亲》七弄清一个字的来历“亲”以形象的图演示这个汉字由金文演变到楷书,左边是“辛”字,古代表示受刑罚的犯人,右边表示只有至亲的人才可以去监狱探望,亲,至也。
八教学延伸;家长回家落实培养孩子“长者先,幼者后”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诵读《弟子规》,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指南。
二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分章节重点;读,第一遍通读全文,第二遍读章节,第三遍读章节。
2老师带读,学生跟读,接龙读、听读等方法相结合。
3创设古典音乐背景,适当穿插一个相关故事,每课时重点培养一个好习惯。
三教学大纲:课时选段故事汉字习惯养成第一节总训----如事兄《虞舜孝亲》亲长者先幼者后第二节朝起早----有勿悭《朱元璋粗茶淡饭》衣对饮食勿拣则第三节凡出言----增一辜《负荆请罪》言过能改归于无第四节凡是人----百事坏伊尹辅政爱恩欲报怨欲忘第五节不力行----可训致范仲淹划粥文读看毕还原处四课时安排:五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静定训练;小朋友,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吗?请大家像我这样叠好手,小腰挺直,轻轻地闭上眼睛,不能随意张开啊,跟随着优美宁静的音乐去远方旅行,轻轻地静静地有鸟语,有花香,有高山,有流水。
看看你将会去哪儿呢/(师要引导孩子进入宁静的情境)音乐《空山鸟语》二听读全文一遍(听读机680)三师带读第一章节四师生齐读第一章节五师生合作接龙读第一章节六讲述一个故事:《虞顺孝亲》七弄清一个字的来历“亲”以形象的图演示这个汉字由金文演变到楷书,左边是“辛”字,古代表示受刑罚的犯人,右边表示只有至亲的人才可以去监狱探望,亲,至也。
八教学延伸;家长回家落实培养孩子“长者先,幼者后”的习惯。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一个贫苦农家,当过小长工、小乞丐、小和尚,后参加叫红巾军的起义军。
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敢,40岁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明太祖。
他登基后,下大力抓的两件事:一是发展生产,富国安民;二是稳定政局,严惩腐败。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
”下面记述其二三事,望对今人有所启示。
“四菜一汤”其首倡“四菜一汤”相传为朱元璋首倡。
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欠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可一些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出身贫苦、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
一天,适逢皇后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茶淡饭宴客,以此警示文武百官。
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再来两大碗青菜,最后是极普通的葱花豆腐汤,以此喻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犯,严惩不贷。
”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
我们都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王统一六国。
那么在他之前,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时期,昭王执政五十六年,是历代秦君中在位期最长的一位。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昭王时代,昭王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厉的军事打击,使秦疆域不断扩大,以至于六国之中几乎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一次,昭王请赵国的惠文王上渑(mian)池(今河南渑池西)去跟他相会。
赵惠文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
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要是不去,反倒叫秦国看不起。
赵惠文王叫蔺相如跟着他一块儿去,叫廉颇辅助太子留在本国。
廉颇说:“这回大王上秦国去,是凶是吉谁也不敢断定。
我想,在道上一去一来,加上两三天的会,至多也不过三十天工夫。
要是过了三十天,大王还不回来,能不能把太子立为国君,好叫秦国死了心,不能要挟大王?”赵惠文王答应了。
到了约会的日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才喝了几盅酒就要赵惠文王用瑟弹个曲儿给他快活快活。
赵惠文王只得弹了个曲儿。
秦昭襄王叫秦国的史官把这件事记下来,史官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给秦王弹瑟。
”蔺相如马上拿起一个瓦盆跑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请秦王敲瓦盆听。
”见秦昭襄王不答应。
蔺相如说:“大王如果不敲,在这儿五步之内,我就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秦昭襄王害怕了,只好拿起筷子来在瓦盆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敲瓦盆。
”赵惠文王回到本国,正好是三十天工夫。
他更加信任蔺相如,就拜他为相国,地位比大将廉颇还高。
这可把廉颇气坏了。
他气呼呼地对自己的门客们说:“我拚着命替赵国打仗,立了多少功劳!他呢,一个宦官手下的人,就仗着一张嘴,倒爬在我的头上来了!”有人把这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
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一对随从出去,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连忙叫赶车的退到一边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过去。
这一来,可把他的门客和底下人都气坏了。
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远离家乡,投奔在您的门下,是为了敬仰您。
如今您和廉颇是同事,都躲躲藏藏的。
我们只好跟您告辞了!”蔺相如说:“廉将军跟秦王哪一个势力大?”他们说:“那当然是秦国的势力大罗。
”蔺相如说:“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当面责备他。
秦国为什么不来侵犯赵国呢?还不是因为有咱们两人在吗!你们想想,是国家要紧呢,还是私人要紧呢?”后来,赵国的名士虞(yú)卿把蔺相如对门客说的话对廉颇说了一遍。
廉颇顿时无地自容,连忙作出受刑的准备,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府里去请罪。
他跪在蔺相如面前,羞愧地说:“相国您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有脸来见您,请您处罚我。
”蔺相如连忙跪下,说:“老将军请起。
您是为赵国出了大力的大功臣!您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错儿呢。
”从此,两个人做了好得没法再好的知心朋友。
这就叫将相和。
“负荆请罪”的成语也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商汤消灭夏王朝后在3000诸侯的拥立下称王,宣告商王朝的建立,他从残暴的夏桀身上吸取教训。
一心为老百姓做好事,赶走阿谀奉承的歼臣,重用忠心为国的大臣,商汤这一系列的举动深受各地诸侯的欢迎,使商朝日益兴旺起来。
[2]当时,商汤王重用了一个叫伊尹的人。
伊尹是被卖到有莘xin国(今开封陈留一带)的奴隶,是被商汤的左相仲虺推荐给汤的。
当时求贤若渴的汤,立即派人带着聘礼到有莘国去请伊尹,但有莘国的国君害怕伊尹被商国请回去后对自己不利,就找了个借口把伊尹抓了起来。
[2]商汤知道后十分失望,后来仲虺想了一个办法,建议汤向有莘国君求婚,让伊尹作为有莘国的陪嫁奴隶,和有莘国君的女儿一起到商国来。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伊尹到了商国后,汤就封他为右相,和仲虺hui共同策划处理国家大事。
[2]2辅佐商汤到仲壬编辑商汤仅在位13年,便离开了人世。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没有弟弟时才传位给儿子。
经历五位皇帝,后来是商汤王的孙子太甲继位。
1]太甲继位,宰相伊尹辅政,伊尹一连写了3篇文章让太甲阅读,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君主。
其中一篇的题目是《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对什么事情应当做,什么事情不应当做,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叫《徂后》的文章,讲的是商汤之世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遵照祖先制定的规矩行事,不能乱来。
太甲执政的头两年,遵照着祖宗的遗训,不敢违反。
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认为自己是一国之主,一切都应当自己说了算,不愿意让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牵着鼻子走了。
他由着自己的性子,不把伊尹和祖宗留下的法律制度放在眼里。
他任意欺压百姓,强征暴敛,弄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1]伊尹侍奉太甲,率领诸侯百官祭祀先王商汤,宣讲商汤的大功大德,告诫太甲重视天命,当好国君,遵守先王法典,太甲不闻不理。
[4]太甲变坏了,伊尹自然不肯容忍。
伊尹对群臣说,嗣王这样就是不义,决不允许他的习惯随生性养成。
[4]他先是劝谏提醒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
但是太甲一点也不听话,伊尹以国家利益为重,大胆地把太甲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的桐宫(今偃师老城东北)。
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没有另立新王,自己暂时管理国家大事,亲自处理朝政。
[1]太甲被放逐到桐宫,早晚看到的是他祖父商汤的陵墓。
商汤虽为商代开国之君,可坟墓却修得非常简陋,墓地上只修了一座低矮的宫室桐宫,供一年一度的祭祀之用。
守墓人知道太甲是因为不守祖宗的制度,才被放逐到桐宫的,就每天给太甲讲述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制订的种种规矩,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为榜样,不要做败家子。
太甲以祖父为镜子,仔细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过去做得不对,就下决心痛改前非。
他先是在桐宫这个小范围里把事情办好,还关心守墓老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管理好祖父的陵园。
[1]三年过去了,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了。
伊尹觉得年轻的太甲确实悔过自新了,便带领文武大臣,从桐宫迎接太甲回到亳都,郑重其事地把国家政权交还给他。
太甲重新登上王位后,接受过去沉痛的教训,小心谨慎地遵照祖宗的规矩办事,在伊尹等大臣的协助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商王朝这个奴隶制国家逐渐繁荣强大起来。
[1]太甲死后,伊尹认为太甲能以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惜民,遵循汤制,治国有方,商朝逐渐繁荣,不失为一代明君。
因此尊太甲为“中宗”。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太甲之子沃丁八年,死时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还作了一篇文献《沃丁》赞颂伊尹的功德。
[4]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
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
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
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