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印古籍建议定量选用一百个繁体字
繁体字大全
繁体字来源及<中国繁体字大全>2008年01月12日星期六20:36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对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海外部份华人称之为正体字,是汉字从古至今的标准书写方法。
中国大陆于1956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字,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取得了正体字的地位。
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被简化的汉字。
除此之外,很多汉字没有被简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些字叫作传承字,既不是繁体字,也不是简化字。
所以,并不是现在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汉字都是从繁体字简化而来的。
没有使用简化字的中文经常被称为繁体中文(某些认为繁体中文是正统的人也会称之为“正体中文”,中国台湾地区的一套汉字取字方案所取的字叫“正体字”,使用这套“正体字”方案的中文也叫“正体中文”)。
其中的文字在很多时候会被笼统的称为“繁体字”。
由于这些汉字未经汉字简化,故有人认为比简化字较为美观,为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应将其称为“正体字”。
繁体字的取字在各地有所不同,中国大陆《简化字总表》里面所列的简化字对应的繁体字和港台的实际取字就有分别,而且港台的取字未亦未必相同。
50年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简化字、普通话和汉语拼音。
50年后的今天,关于简化字是否合理,普通话是否会消灭方言等争议也一直都存在。
近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了讨论“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的争论,网友的赞成和反对都同样热烈。
提倡繁体字的人提出了很多简化字存在的问题,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相关专家的意见。
一位叫做“司空白”的网友在天涯“闲闲书话”上的文章《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及传统文化?》引来了50多位网友近300个回帖,争论十分激烈。
很多网友赞同恢复繁体字的建议,持反对意见的人同样态度鲜明。
网友们还纷纷传阅一篇名为《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一点思考》的文章,该文署名“罗宁”,在2000年即已写成并在网上流传。
这篇文章对简化字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辨析思考,每次涉及繁体字问题,都会有网友转载其文章。
民族复兴下繁体字书是文艺复兴的平台
民族复兴下繁体字书是文艺复兴的平台---刘文忠---繁体字书/繁体字在大陆的状况中文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
中文字还有书写体和印刷体之分。
书写体是艺术的,印刷体突出实用性。
对于使用中文字的人来说,实用通常比艺术更为重要。
对已经掌握使用繁体字的人来说,“由繁入简”是比较容易的。
可对习惯使用简体字的大陆上亿人来说,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繁体字,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
在手写中文字方面,繁体字所带来的书写困难和缓慢问题,终究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大陆出繁体书规范起来可分为三类:一、在出版繁体字版古籍,主要供学术研究使用。
最多的是中华书局,其次是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江苏古籍、巴蜀书社、岳麓书社等等专业出版社。
《古文观止》就有个中华书局的老版竖排繁体,《康熙字典》最好买商务印书馆有繁体版,中华书局繁体字版《唐诗三百首》还有各种注释本、名家点评本供选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素所著《西方哲学史》,上卷是繁体字的,下卷则是简体字的,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儒学论集》等。
要去卖古籍的书店或是正规书店古籍文献的书架买,不要买一般的绘图白话什么的版本。
在北京的各大书店里,如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地经常可以看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四书集注》、《史记》、《饮水词笺校》、《资治通鉴》等读者可以轻易找到等繁体字版经典古籍。
“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毫无疑问是带动近些年繁体字图书需求大增的重要原因。
但是,文史哲等专业学术研究用的繁体字书籍却依旧不畅销。
二、重要文献出版繁体字版。
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的《莫言经典收藏》;此前,华艺出版社也出版江泽民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繁体字本,岳麓书社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也推出了繁体字版,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批准,《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繁体字本已由线装书局出版,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为版本,十六开线装,繁体字直排,目标均为大陆读者通过新华书店发行。
繁体字的现状分析与定位
繁体字的现状分析与定位繁体字的现状分析与定位学院: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班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姓名:李天心【摘要】汉字存在至今,一直存在繁、简字体之分。
在文字发展演变的趋势下,我们不可以荒废包括繁体字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但是也不可以忽略汉字发展至今演化出的简体字的发展。
有关于繁体字的争论在学术界一直未曾休止过。
本文就繁体字在中国内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就繁体字在中国内陆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定位分析。
【关键词】繁体字简化字港澳台中国内陆定位【正文】汉字的发展,由甲骨文至繁体汉字到简体汉字。
这样广阔的文字发展领域是我们汉民族的一种国粹精华文化,也是我们汉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有利的交流载体。
繁体汉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是不可舍弃的。
一、港澳台等地区使用繁体字现状繁简字体的明确区分,始于1956年。
之前主要采用的字体为繁体字。
目前,中国的繁字体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
简体字用于大陆。
1.中国台湾地区繁体字使用现状台湾未退出联合国前,联合国所有中文文件都是使用繁体字。
台湾地区使用繁体字的标准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
标准写法和中国大陆的写法有些不同。
繁体字的字形严谨,字形的来历也很有渊源。
从六书直至康熙字典,古人也做了相当的标准的规范。
现在的台湾地区都基本以康熙字典的字形作为自己的汉字标准。
台湾地区一向称繁体字为正体字。
2.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繁体字使用现状我们都说香港是一个商业化社会,但在繁体字上,却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繁体字使用情况,总体而言,差异并不大。
香港地区以《常用字字形表》为准。
但也与些许的汉字与台湾地区差异较明显。
如“充”“读”“裹”“著”等字。
二者标准写法不甚相同。
香港用的一些繁体字包括广东方言、特殊地名等。
3.繁体字在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及现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繁体字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所以不仅在中国,在中国周边国家中,繁体字仍旧具有非常的影响力。
繁体字学习宝典(完美打印版)
繁体字学习宝典(一)‚只‛读zhi1,作量词时作‚隻‛(区别于‚双‛的繁体‚雙‛),读zhi3时作‚衹‛、‚只‛均可,‚衹‛更为正式。
(二)‚后‛在‚皇后、太后、皇天后土‛等义时作‚后‛,其余诸如‚前后、以后‛等时作‚後‛。
特别注意‚后宫‛特指‚皇后居住的宫殿‛时写作‚后宮‛,而常指的后宫则写作‚後宮‛。
(三)‚杨‛的繁体是‚木+昜(昜)‛,而不是‚木+易‛,区别于锡、赐等字。
汤、畅、肠、荡、觞等字类推,另外提醒‚伤‛作‚傷‛,‚阳‛作‚陽‛。
(四)‚制‛在仅仅含‚制造‛义时作‚製‛,其余作‚制‛。
例词:制定計劃,制止,制裁,限制,社會主義制度,制服,全日制;製作,監製,精製,製版。
(五)‚尽‛读jin3时作‚儘‛,读jin4时作‚盡‛。
(六)‚干‛的繁体有三个:干、乾和幹。
读gan4时一律作‚幹‛,读gan1时,如有相对于湿之义作‚乾‛,其余均作‚干‛,另外‚干妈‛作‚乾媽‛。
例词:干擾,干預,干支,干犯,干涉,干城,干戈,干將劍;主幹,幹部,幹練,幹活;乾淨,乾燥,牛肉乾,烘乾,乾脆。
(七)‚范‛作姓氏时作‚范‛,其余均作‚範‛。
‚余‛作姓氏或指本人时作‚余‛,其余均作‚餘‛。
(八)‚什么‛的繁体可以写作什麼、什麽、甚麼、甚麽都可以,建议使用‚什麽‛。
(九)‚杆‛读gan1时作‚杆‛,读gan3时作‚桿‛。
例词:大腸桿菌,槓桿原理,球杆,欄杆。
(十)‚为‛的可以作‚為‛或者‚爲‛。
前一个是港澳繁体,后一个是台湾正体。
(十一)‚台湾‛的正式繁体应该是‚臺灣‛,而现在港澳台地区通用的写法是‚台灣‛(官方文件仍是‚臺灣‛)。
注意‚臺‛的写法。
(十二)‚冲‛有‚向前冲‛义时作‚衝‛,其余像冲凉,冲剂,相冲等作‚沖‛,另外常见地名也作‚沖‛,如‚沖繩島‛。
(十三)‚鸟‛作‚鳥‛(鳥),不光只是把丶换成横,还要在中间加一横。
另外‚凫‛的作‚鳧‛(中间有四点),而‚枭‛作‚梟‛(中间没有四点)【这些加或不加四点是现行写法,更古老文字中均有四点】。
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说起
《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的 482 个简化字,有 100 个左右同音归并字(少数音近或者借形)。推行 简化字五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障碍,也就是说,在 简化字系统内部,不存在需要大面积调整的问题。 香港语文学界的提议是从繁简对应,也就是方便汉 字世界繁体字与简化字文本互相转换的角度提出 的。而“古今接轨”的提法,很可能使问题复杂化。 一提“古今”,人们往往会举出“古已有之”的例 子,如“雲”上古本写作“云”,《战国策》有“楚燕 之兵云翔”等用例(正常应为“雲”),防御的“禦” 上 古 本 作“ 御 ”,已 经 有 人 举 出《 诗 经 》、《 楚 辞 》 “御冬”用例等等。如果这样找,几乎所有的简体字 都可以找到旧时用例。比如最近看朱熹和他的学生 黄榦编纂的《仪礼经传通解》(摘引典籍中经、注、
简体文本转繁体文本当中,与此类似的还有 “着—著”,虽然这并不是简化字问题。至少几十年 前,比较通行“着”,包括处于词尾(“进行着”)、在动 词中(“着急、着火、着重”)等,现在转写时大多写作 “著”。从文字职务分工讲,如果读 zhe、zhuó、zháo、 zhāo 时写“着”,不仅分工明确,而且可以减轻“著 (zhù)”的负担。至于“执著”的“著”念 zhuó,可以认 为是历史的遗留,现在不少人根据实际读音写 “执 着”,也未为不可。
很多人都知道繁体字“餘”简化为“余”,却不 一定知道繁体字系统还有一个文言第一人称 “余”。不时看到用繁体字排印的文章,特别是重新 排印古文,把“余”字排成了“餘”。真是让人哭笑 不得。
一部打通古今的古籍整理力作
一部打通古今的古籍整理力作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一生著作甚丰,除为人所熟知的《聊斋志异》外,尚有不少杂著,如《日用俗字》《农桑经》《历字文》《家政内编》《家政外编》等。
《日用俗字》是蒲氏撰写的一部歌谣体日用字汇编,《日用俗字·序言》云:“每需一物,苦不能书其名。
旧有《庄农杂字》,村童多诵之。
无论其脱漏甚多,而即其所有者,考其点画,率皆杜撰。
故立意详查《字汇》,编为此书。
”蒲松龄参考当时通行的明代字书《字汇》,将农村日常生活用字串编成歌谣记录下来,分为31章,共1588句,计*****字。
《日用俗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记载了许多清初鲁中方言词,使用了大量生僻字、方言字、俗体字、借音字、训读字、讹误字,是蒲松龄所有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迄今仍无注本,山东大学张树铮教授所撰《蒲松龄〈日用俗字〉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正好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全书从词语释义、字形考订、注音说明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点校注释,校勘精审、注释确当、资料详赡,融整理与研究为一体,是近年来一部高质量的古籍整理佳作。
通读过后,感觉此书别具特色,值得称道,举其荦荦大者,约有如下数端:第一,博参众本,精校详注,内容全面。
《日用俗字》一书版本众多,今传有蒲立德校正刻本《聊斋日用俗字》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印及手钞本;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聊斋文库”藏有乾隆十二年刊本一册,毕氏旧钞本一册,星垣氏旧钞本一册,蒲氏儿孙钞本一册,录天山阁藏钞本一册,《聊斋日用俗字正编》蒲立德钞本一册,《日用俗字正编》钞本一册,《蒲柳泉先生日用俗字》钞本一册,此外还有其他钞本的报道。
今排印出版的有收入《蒲松龄集》(路大荒编,繁体字版,中华书局1962年;又,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
省称路本)和《蒲松龄全集》(盛伟编,简体字版,学林出版社1998年,省称盛本)的《日用俗字》两种。
路本未说明所据版本。
盛本除参考蒲立德校正刻本《聊斋日用俗字》(清乾隆十二年刻印)外,还参校了聊斋遗著整理委员会整理的“聊斋资料”本《日用俗字》和《蒲松龄集》中的《日用俗字》。
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定级标准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和陕西省图书馆。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国庆、李致忠。
引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使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古籍得以世代相继,绵延不绝。
其数量之多,古人每以"浩如烟海"喻之。
自古以来,古籍频遭兵燹、水火等人为、自然之灾难,幸免厄运而流传至今者,百不一存,尤显珍贵。
综观古籍传本,因产生时代不同,有宋椠元刊之别;因所载内容不同,有价值高下之分;因写印技艺不同,有精美粗劣之异。
研究古籍传本的特征与异同,辨别古籍传本的真伪与优劣,进而确定古籍传本的级别等次,最终实现对古籍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 年第19 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记述善本古籍藏品定级的有关精神,参照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提出的鉴别善本古籍的"三性原则",以及该目列举的收录善本古籍的"九项条件"(两者简称"三性九条"),同时考虑全国现存善本和普本古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汉文古籍。
全国现存其他特种古代文献,如甲骨、简策、帛书、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书札、鱼鳞册、契约、文告、少数民族语文图书,以及域外翻刻、抄写的中国古籍,如和刻本、高丽本等,不在本定级范围之内。
古籍著录细则
2. 创建者 ·主要责任者一般以书名页为准,无书名页则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题责任者为著
录依据。
·正文首卷卷端所题责任者的说明文字可著录于资源描述项。
·正文首卷卷端所题责任者如不能代表全书或未题责任者,应从规定信息源的其 他部分选择适当的责任者著录,如在正文各卷卷端、目录等处,并在附注中说明 责任者的信息源。
·规定信息源未提供适当的责任者,而由其他资料查考得出,依查考得出责任者 著录,将该责任者用“[ ]”括起,并在资源描述项中说明责任者的信息源。
·如书名页上的责任方式有撰、注、编、纂、辑、译,撰为主要责任式,其他责 任方式著录于次要责任者项。
·个人责任者名称前后冠有头衔等字样,一般不予著录。
·1912 年以前去世的中国责任者前加“()”标识朝代;外国责任者在名称前加 “()”标识国别;个人责任者为僧人姓释,与名字连在一起著录。
15.权限管理 本元素著录数字化文本的知识产权、版权、使用权限及其它相关产权信息。
由著录机构提供信息。 例 1:权限管理 制作单位 浙江大学 访问权限 限于校园网用户 收藏单位 浙江大学图书馆
·记录古籍的书套、书匣、书架和附件等方面的注释。 例 1:资源描述 本件卷端题:“海盐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巨,一十八
纸”;卷背有“金粟山藏经纸”朱印;有“乾隆御赏”、“宣统御览之宝”等印。
例 2:资源描述 原书配装 24 个木匣,2 个木底座
6.日期
·本元素用于注明数字化文本创建、出版或颁布的日期。
3.主题词/关键词 ·主题词可采用非受控主题词 ·分类法采用《中图法》第四版 ·主题词不少于 3 个 ·各类分类级别由各单位根据本馆情况而定
4.其他责任者 著录细则同 2. 创建者
参考答案繁体
参考答案繁体参考答案繁体繁体字是中文字符的一种形式,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简体字在现代社会中更为普遍,但繁体字仍然被许多人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繁体字的历史背景、使用现状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繁体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汉朝时期,繁体字就已经存在,并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
繁体字的特点是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相比之下,简体字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政府推行的一种简化字形式。
虽然繁体字在大陆地区逐渐被简化字所取代,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是主要的书写形式。
这些地区保留了繁体字的使用习惯,并将其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许多华人社区在海外也继续使用繁体字,以保持与祖国的文化联系。
繁体字的使用现状也受到了数字化时代的影响。
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化字进行输入和通信。
然而,一些人仍然坚持使用繁体字,认为它们更具艺术性和传统韵味。
在互联网上,繁体字也有一定的存在,因为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繁体字的选项。
繁体字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和传统艺术作品都采用繁体字进行书写和刻画。
通过学习和使用繁体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遗产。
其次,繁体字对于汉字的学习和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繁体字的结构复杂,学习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它们。
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学习繁体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最后,繁体字的保护和传承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都面临着同化和消失的风险。
保留和传承繁体字,可以帮助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之,繁体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简化字更为普遍,但繁体字仍然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得到保留和使用。
古籍影印,拿来就印吗?影印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古籍影印,拿来就印吗?影印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陶篁村稿》稿本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化事业的重视,古籍整理也迎来了新的⾼潮。
不仅各种点校排印本如⾬后春笋,⽽且⼤规模的影印丛书也纷纷问世。
但是由于影印古籍只有归属权⽽⽆知识产权问题,再加上某些出版社唯利是图,⾼定价,快上马,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乃⾄彼此重复,导致不少专家学者对近年来的古籍影印持批评态度,认为不过是拿来即印,技术含量不⾼。
这种看法当然并不全⾯,但却促使⼈们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古籍影印才富有价值,才值得期待?《丛编》的学术意义徐晓军和李圣华主编的《浙学未刊稿丛编》(以下简称《丛编》),主要收录明代以降浙籍⼈⼠以及外省⼈⼠有关浙学的未刊稿抄本著作。
⽬前,《丛编》第⼀辑已经付梓,皇皇100册,收录近90⼈130余种稿抄本著述,均为⾸次影印,且罕见排印整理本。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辑)我以为,《丛编》称得上是⼀项富有价值的、值得期待的古籍影印⼯程。
就笔者寓⽬的第⼀辑⽽⾔,⾄少可以彰显出两⽅⾯的学术意义:其⼀,能够较全⾯地反映明代以降浙江区域繁荣的基层⽂化⽣态。
南宋以来,浙江在全国的⽂化地位越来越显赫,浙学也突破区域限制,成为全国性的显学。
这⼀切,其实基于浙江特别丰厚的⽂化⼟壤,浙江不乏⽇⽉经天、光辉四射的⽂化巨⼈,然⽽更多好古博学、基数庞⼤的中下层⽂⼈。
《说⽂解字考异》稿本如本辑所选的向洪上、刘光亨,王钦豫、项圣谟、王⽯如、王树英、曹⼤经、龚橙、屈元燨、戴穗孙等,位既不显(多数仅为诸⽣),在⽂化史上亦⽆重⼤影响,然⽽他们喜爱收藏和校抄古籍,且勤于著述,乐于交流,构织出⼀幅弥漫着书⾹与⼈情味的基层⽂化图景。
像龚⾃珍之⼦龚橙,仅为监⽣,但于书⽆所不窥,学问浩博,著有古⾦⽯⽂字丛著20种。
这些⼈物及其⽂化活动,是江南书籍社会和浙江基层⽂化⽣态的真实反映,也是浙学的根脉所在。
根深,⾃然花叶茂。
雄厚的⽂化底蕴,⾃然能催⽣出吕祖谦、陈傅良、叶适、陈亮、王应麟、王阳明、吕留良、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龚⾃珍、章太炎、蔡元培、马⼀浮、鲁迅等⼤家巨擘。
简化字总表(讲析) 繁简字 书同文!!
新书预告:《简化字总表》讲读(正在编写的样本)/blog/static/185450012201282182227129/周胜鸿目录第一讲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讲可以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第三讲不是一一对应的简化字与繁体字(正体字)第四讲《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若干个异体字与选用字的关系。
2012年10月《简化字总表》讲读(征求意见稿)代序言丁锡满对于书同文研究,我不是学者,没有资格发言。
但我是炎黄子孙,我感到书同文的迫切性。
作为外行人,我想讲句外行话,实现书同文是否可以分两步走,即“先认识,后使用”。
要在短时期内实现书同文看来不可能,是否可以让简化字、繁体字两种文字的使用者互相认识,至少海峡两岸同胞能看得懂。
我认为这不是很难的。
是不是可以这样做:1.先造舆论,学者写文章,媒体写报道,宣传书同文的紧迫性,呼吁尽快把书同文提上议事日程。
2.海峡两岸和港澳出版的辞书、字典都附一张简体字、繁体字的对照表,以便查阅。
3.建议第十三次汉字书同文研究会起草一个正式文件,向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郑重提出建议,在报上刊登1956年以来历次公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对照表,以便读者收藏查阅。
我们研究会也可以编写一本《繁简汉字对照表》。
全国每年举办恒源祥杯中学生作文比赛,每次比赛有三千万中学生参加。
我们将这个对照表印成活页,卖给参赛的三千万中学生,使青少年从小就认识繁体字,能够看懂1956年以前出版的书,看懂港澳台的出版物。
我以为这不是很难的。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丁锡满:《在第十三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还须请示丁会长同意)编者的话目前,社会用字非常混乱,错字、别字、不规范字经常会出现在电视、电影、媒体、广告中;许多人在使用文字时也会出现错字、别字、不规范字。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目前多数还是使用正体字(繁体字);由于改革开放,海内外繁简字体转换不可避免,人们对许多繁简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了解和掌握,在转换和使用中常常会发生错误。
繁体字大全[研讨]
繁体字来源及<中国繁体字大全>2008年01月12日星期六20:36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对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海外部份华人称之为正体字,是汉字从古至今的标准书写方法。
中国大陆于1956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字,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取得了正体字的地位。
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被简化的汉字。
除此之外,很多汉字没有被简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些字叫作传承字,既不是繁体字,也不是简化字。
所以,并不是现在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汉字都是从繁体字简化而来的。
没有使用简化字的中文经常被称为繁体中文(某些认为繁体中文是正统的人也会称之为“正体中文”,中国台湾地区的一套汉字取字方案所取的字叫“正体字”,使用这套“正体字”方案的中文也叫“正体中文”)。
其中的文字在很多时候会被笼统的称为“繁体字”。
由于这些汉字未经汉字简化,故有人认为比简化字较为美观,为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应将其称为“正体字”。
繁体字的取字在各地有所不同,中国大陆《简化字总表》里面所列的简化字对应的繁体字和港台的实际取字就有分别,而且港台的取字未亦未必相同。
50年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简化字、普通话和汉语拼音。
50年后的今天,关于简化字是否合理,普通话是否会消灭方言等争议也一直都存在。
近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了讨论“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的争论,网友的赞成和反对都同样热烈。
提倡繁体字的人提出了很多简化字存在的问题,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相关专家的意见。
一位叫做“司空白”的网友在天涯“闲闲书话”上的文章《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及传统文化?》引来了50多位网友近300个回帖,争论十分激烈。
很多网友赞同恢复繁体字的建议,持反对意见的人同样态度鲜明。
网友们还纷纷传阅一篇名为《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一点思考》的文章,该文署名“罗宁”,在2000年即已写成并在网上流传。
这篇文章对简化字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辨析思考,每次涉及繁体字问题,都会有网友转载其文章。
新版图书应该尽量少用繁体字
书要出 口 首先 义的
。
三是
” .
“
古籍就 要象古 籍的样子
用繁 体
字才能古色古 香
,
我以为这些理 由都是站 不住脚 的
,
“
古色古 香
”
而采用繁 体字就更 不成其
,
使 用简化字在绝 大多数场合是不会发生歧 并 没有给人 们的交际
.
古籍 不 是出土文物
”
不 必弄成
“
真古董
。
”
简 化 字颁行二十多年 了
.
,
族形式
科 学内容
利 于群众
便 于儿 童
这种力
,
而且总结 了解
.
求保持 汉字形 式的主张
已 经 是 国际公 用的符号
。
都是 由于 对 世 界 上 很多 国 家
。
.
说 明当前应 开展这项 工 作 的 重 要 我 想就其 中
.
应用拉丁 字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考虑 不 足
,
拉丁 字母
,
这 是一篇文改 宣传的纲领性 的文件 谈谈学 习 体会
因 此 1 9 5 6 年我放
清末 中国人 自创 拼音案 的 初期
“
”
是 自然的 必 然 的 现
。
和民族 形式 两 者 中选择 举 棋 不定 如 卢惫章 18 92 年 用 拉丁字 母制定
、
不应 以
“
6 2
”
扼杀 它 的生 命力
`
”
,
尽 是繁体字
,
我们没 学过
:
折 象
和 和
“
摺 像
、
余
,,
徐
, ,
为印古籍建议定量选用一百个繁体字
为xx古籍建议定量选用一百个繁体字xx我国是历史文献非常丰富的古国,历代传留的各种古籍汗牛充栋。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出版部门又大量印行古籍,好多书采用了新式标点、简体横排的形式,以利新一代读者,这是一件好事。
但用简体字印古籍,不可讳言,其中有些地方会引起混淆,甚至闹出笑话。
中国书店简体字横排版的《新刊四书五经》在出版说明中就曾强调指出,“几个过去本不同形的汉字经过简化同形,比如:後、后,今都作后;闢、辟,今都作辟。
底本中的‘後同后’、‘辟音闢’本书中就印成‘后同后’、‘辟音辟’,这种情况书中还有一些”,特别“提醒读者阅读中注意”。
遇到这类情况难免使人误解文意,甚至莫名其妙,对读通古籍造成不利。
而明知不通还是一简了之,把难题甩给读者,新一代读者的古文功底一般不如老一代深厚,让他们如何辨认解决难点呢?如果还要去核对前代刊本,就不需买新刊本了。
因此有的先生就抓住这类问题主张印古籍干脆一律恢复繁体,以保存古籍本来面目。
这对专业读者说是好的,可对一般读者说,阅读、学习古籍就增加了难度,有悖于帮助新一代学习古籍的初衷。
我们认为一律改用繁体字排印古籍的主张,跟不顾古籍的特殊情况,一味坚持纯用简体排印、不作一丝改动的主张,同样是不切实际、不合现实的偏颇想法。
其实简体字与古籍并非全然对立,有些简体字原本就是秦汉古体字,还有不少是袭用宋元明清坊刻古籍中使用的简字。
刘复、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版),据宋代至清同治间刊刻的12种书搜集俗字1604个,其中包括宋刻《古烈女传》、《京本通俗小说》和元刻《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古今杂剧三十种》等书。
书中所载俗字与今简化字相同的有“宝实尽礼声双万与执称听旧个芦会怜搀罗庄梦阳虽医凤义乱皱办战归党辞断”等330多字、易熙吾《简体字原》(1955年中华书局版),收民间流行的简体字726字,分别说明字源。
孙伯绳、俞运之编《古代的简化汉字》(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版),辑录从《说文》至《字汇》的历代字书、汉魏六朝至唐的碑碣以及经史文选中的古简化字1500个。
古籍书目数据库中繁简字的使用
古籍书目数据库中繁简字的使用阎瑞君陈军内容提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必须重视繁简字的使用问题。
繁简字的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了数据库中繁简字的使用,以及建立书目数据库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古籍,书目数据库,繁体字,简化字中国古籍文献主要是用古老的汉字记录下来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整理古籍,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使其作为一种网上资源,达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共享、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就必然涉及到古籍记录中繁简字的使用问题。
一、繁体字和简化字繁体字,辞海解释为:“简化字的对称,原来笔画较多、汉字简化后已有简化字代替的字”,也就是古籍中所使用的汉字。
所谓古籍,一般是指1911年及其以前在中国书写或者印刷的汉语文书籍,以及1912年及其以后在中国或国外产生的用繁体字及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线装、经折装、蝴蝶装等)的汉语文书籍。
中国的古籍文献由于年代久远,除了装订形式与现代文献完全不同之外,用繁体字记录也是一个区别于现代文献的显著特点。
同时,汉字在悠远的年代中也在不断演变,其字形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情况。
有时同一个字会有两种以上的字形,例如“窗”字有五个异体字都表示窗户的意思;而同一个字形有可能代表不同的字,例如简化字“后”对应繁体的“后”、“後”;“徵”有两种含义,一种字义是征召(zheng),一种字义是音乐(zhi),含义不同,读音也不一样。
而且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历经辗转抄录或反复翻印,产生了不少字形上的分歧,如印刷体和手写体、避讳字和原字、错别字等,这些情况都使得日常习惯于浏览简化字的读者群,产生了较大的阅读障碍。
简化字是指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以来分期颁布施行的《简化字总表》所规范使用的减少了笔画的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和规范汉字,减少汉字笔画,在大陆地区推广使用简化字,但港台地区和其它国家的华语地区仍旧使用繁体字。
由于繁简字形的差异,使得大陆读者与其他华语地区的读者在文字沟通上产生了不少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印古籍建议定量选用一百个繁体字
潘悟云
我国是历史文献非常丰富的古国,历代传留的各种古籍汗牛充栋。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出版部门又大量印行古籍,好多书采用了新式标点、简体横排的形式,以利新一代读者,这是一件好事。
但用简体字印古籍,不可讳言,其中有些地方会引起混淆,甚至闹出笑话。
中国书店简体字横排版的《新刊四书五经》在出版说明中就曾强调指出,“几个过去本不同形的汉字经过简化同形,比如:後、后,今都作后;闢、辟,今都作辟。
底本中的‘後同后’、‘辟音闢’本书中就印成‘后同后’、‘辟音辟’,这种情况书中还有一些”,特别“提醒读者阅读中注意”。
遇到这类情况难免使人误解文意,甚至莫名其妙,对读通古籍造成不利。
而明知不通还是一简了之,把难题甩给读者,新一代读者的古文功底一般不如老一代深厚,让他们如何辨认解决难点呢?如果还要去核对前代刊本,就不需买新刊本了。
因此有的先生就抓住这类问题主张印古籍干脆一律恢复繁体,以保存古籍本来面目。
这对专业读者说是好的,可对一般读者说,阅读、学习古籍就增加了难度,有悖于帮助新一代学习古籍的初衷。
我们认为一律改用繁体字排印古籍的主张,跟不顾古籍的特殊情况,一味坚持纯用简体排印、不作一丝改动的主张,同样是不切实际、不合现实的偏颇想法。
其实简体字与古籍并非全然对立,有些简体字原本就是秦汉古体字,还有不少是袭用宋元明清坊刻古籍中使用的简字。
刘复、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版),据宋代至清同治间刊刻的12种书搜集俗字1604个,其中包括宋刻《古烈女传》、《京本通俗小说》和元刻《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古今杂剧三十种》等书。
书中所载俗字与今简化字相同的有“宝实尽礼声双万与执称听旧个芦会怜搀罗庄梦阳虽医凤义乱皱办战归党辞断”等330多字、易熙吾《简体字原》(1955年中华书局版),收民间流行的简体字726字,分别说明字源。
孙伯绳、俞运之编《古代的简化汉字》(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版),辑录从《说文》至《字汇》的历代字书、汉魏六朝至唐的碑碣以及经史文选中的古简化字1500个。
“网云气从与”等本就是古体,“无烟昵岳浣”等《说文》就列为重文或体(“澣”反是后起的俗字)。
《广韵》、《集韵》已记录不少简化体字,如“准属怜”等。
清赵撝叔《六朝别字记》就列有“减怜齐”等简体字,指出以“怜”作“憐”已见于六朝碑刻,比《集韵》更早。
辽释行均《龙龛手镜》收录不少简体字体,如将“夾”写作“夹”的“峡陕侠荚”等即列为“通”用体,说明这类简体早已通用。
它们都反映了汉魏六朝以来碑帖写本、唐宋佛典抄本中使用许多简体字的情况。
字体正误书籍,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宋郭忠恕《佩觿》、明焦竑《俗书刊误》也都对俗体有记录。
宋孙奕《示儿编》引《字谱总论》“讹字”中讹谬字如“虫蚕体”、俗字如“顾献国辞趋邹齐宝栖瓮绳继断”等皆合今简体,说明有些简体字已行之千年。
其实多数词语用简体写是不会出现误解的,如“门帘”、“风尘”、“鸟鸣”、“龟寿”、“齿长”、“问对”、“无礼”、“鱼龙变化”、“车水马龙”,“《汉书》、《齐书》,《凤将雏》、《万岁乐》乐曲,冯梦龙《挂枝儿》”。
只有一小部分“同音代替”“一简多繁”字才会引起词义混淆,阅读障碍。
只要将这一小部分字划出改用繁体,则印一般古籍仍可使用简体字。
其实一些认真的出版社,认真的标点者,在出新版古籍时已斟酌文意,将易滋误解的少量“同音代替”、“一简多繁”字特别改用繁体字排印。
只是各搞各的,没有统一规范,不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彼此参差,缺乏整体考虑。
为了有利电脑排印,有必要对此作出统一安排。
简化字总表分三部分,第一表收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第三表1753个字,共计2235个字。
1986
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已恢复“叠覆啰”,部分恢复“瞭馀雠”,后三字在印古籍时应可以全恢复。
该表又确认“訢讌晔詟诃鰌紬刬鲙诓雠”十一个类推简化字为规范简化字,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
1988年3月国家语委与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又规定“翦邱於澹骼彷薰黏桉愣晖凋”等十五字为规范字。
这些新规定都对印行古籍有利。
除此之外,我们建议在印古籍时再选用100字改用繁体,其他则仍用简体印。
基本上是为了避免“同音代替”“一简多繁”带来的麻烦,以期达到“同音字不代(今同音古不一定同音)”“一简对一繁”的要求。
至于原来一简只对一繁的字,凡不易引起误解的,即使不合古字结构,如“长风头写碍标权补剧衬桩艺”之类,除文字音韵专业书籍外保留简体并无妨碍。
其实很多老先生,尽管主张干脆用繁体字,日常书写时也不排除识繁写简的。
“一简多繁”字中除部分全得恢复用繁体外,多数字可择定其中最习用的一对仍然用简,其余改繁,做到“一简定一繁”即可。
如以“发”专表“發”,而只恢复一个繁体“髮”,以“汇”专表“匯”,而恢复“彙”用繁体(南方多数方言“彙”音“类”,与“匯”不同音)、又如“復”原来古体本只作“复”,“彳”是后来累增的偏旁,自应以“复”专表“復”,恢复繁体“複”字即可。
这里我们建议一份“印古籍用一百繁体字表”供选用;依音序排列如下(五字一空):
骯壩錶彆蔔廠衝醜達澱鬥髮(发专对發)範複(复专对復)幹榖廣閤後鬍壞彙(汇专对匯)穫(获专对獲)極幾價薦薑膠儘(尽专对盡) 驚虧睏臘蠟離裏隸曆(历专对歷)獵滷矇濛懞麵衊寧闢蘋撲僕樸遷韆縴鞦麵確灑捨瀋勝適術鬆臺壇罎體聽塗襪係繫嚇纖鬚鏇鑰藥葉禦籲鬰園髒(脏专对臟)摺徵癥證隻祗緻製鐘鍾種硃築鑽
这些字如只印简体,有时不免造成混乱,如“亏”有些古书作“于”的古体用,“体”作“笨”的古体用,“坏”作“坯”的古体用。
“厂”读han,“广”读yan之外又通“庵”。
“听”在《史记》及刘禹锡《说骥》的“听然笑”里都音yin。
“袜”用于“袜肚”音“莫拨切”。
有些字今音似同,古老方音差得很远,如“鬰郁”“壇壜”“麯曲”,所谓同音相代在南方一些方言里也行不通,不用说古代了。
此外、《异体字整理表》中也有些字是在部分音义条件下为异体,在其他音义则不是异体字,这类字在印古籍时也要有选择地予以保留,建议选用以下55字:
闇晻髈鉋並佈艸喫餈邨獃騃盪矴遯疿覈閧虖燬袷姦絜跼獧凓慄嬭孃撚旂毬搉衕陞昇屍寔蒐搨薙陿閒倖脩燿瞖異佔炤週耑斲斮貲
“貲資”“實寔”“异異”“并並”“旂旗”古音义本有不同,“鉅炤燿”等只是部分同“巨照耀”。
“衕”写作“同”,则宋楼鑰诗“後衕环村儘溯游”写作“后同环村”就令人莫名其妙了。
“斲”本觉韵“竹角切”,“斮”是药韵“侧略切”,“斫”是药韵“之弱切”,原来并不同音,不能依今音义相似合而为一。
“獃騃”古为疑母字,两字韵母声调也不同,今音“呆”有ai、dai二读,在古籍和元曲中还有其他音义。
如果都合作“呆”就不知古指哪一个。
有些异体字用在人名中,也以名从主人、保留原式为好,例如不能把“武瞾”写作“武照”,“赵孟頫”也不好写作“赵孟俯”。
这类字常见的有以下15字:
寀雰頫暠驩龢勣堃崑崙淼廼酒仝霑喆
“昆仑”二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已另出“崑”字头了。
这两个字看来在一般情况下也还是保留繁体为好。
为印刷古籍有计划地保留有限繁体字,拟出一张定量的繁体字表是有意义的,这对印刷、
打字、电脑常用字库的设计也有好处。
加了这样一张常用繁体字表,一般电脑打古书也容易了。
如果上面的100个繁体字、55个旧体字的保留安排得到采用,一般不需靠人斟酌文义去判断该用哪个繁体字了,这种机械的简单字体转换,电脑本身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