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精)

合集下载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大数据滥用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大数据滥用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大数据滥用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变得尤为重要。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个人信息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可能被滥用、泄露或者用于商业目的。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大数据滥用。

本文将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一、加强个人隐私意识个人隐私意识的增强是保护个人信息的首要步骤。

我们需要了解个人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并认识到泄露个人信息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当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时,才能采取主动的保护措施。

二、谨慎选择网络平台在使用网络平台时,我们需要谨慎选择可信度高、安全性好的平台。

了解平台的隐私保护政策,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避免使用未经认证或安全性存疑的软件或应用程序,以降低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三、强化个人信息安全管理有效的个人信息安全管理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关键。

我们应该建立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此外,要注意不将个人信息随意泄露给他人,避免过度分享个人信息。

在网上购物或使用在线支付时,选择安全的支付平台,并确保有合理的退款机制。

四、定期检查个人信息定期检查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查询信用报告、修改隐私设置等方式,确保我们的个人信息没有被盗用或滥用。

五、了解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在提供个人信息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并仔细阅读与个人信息收集相关的条款和条件。

如果对条款和条件存在疑问,可以咨询专业人士或拒绝提供信息。

六、使用加密技术保护个人信息加密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虚拟专用网(VPN)等工具来加密网络传输的个人信息,防止其被非法获取。

七、加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意识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保护个人信息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内容和规定,并及时投诉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总结起来,个人信息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该重视的问题。

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精选)

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精选)

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精选)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同时,个人信息的泄露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这两个话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现如今,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购物、交流还是娱乐,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

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网络诈骗等问题频频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首先,网络安全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许多重要的政府和企业机构都存储着大量的敏感信息,一旦遭到入侵,将直接危及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其次,网络安全对于个人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也至关重要。

在互联网上,用户的个人信息通常以数字化的形式被储存和传输,如果这些信息泄漏或被不法分子盗用,将可能导致用户的隐私被侵犯,甚至财产损失。

因此,加强网络安全防控,保护个人和国家的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个人信息保护指的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合法合规的收集、储存、使用和保护。

个人信息的泄漏可能导致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各种不良后果,例如身份被盗用、个人隐私被侵犯等。

首先,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用户权益的基本要求。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个人信息的使用和披露程度,掌握自己信息的主动权。

其次,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对于建立诚信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保护好个人信息是促进信息经济的基础。

只有建立起可信赖的网络环境,才能让用户更加愿意在线上进行交易和活动,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三、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挑战:随着黑客技术和恶意软件的不断升级,网络防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只有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技术,加强攻防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威胁。

2.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够明确。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精)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精)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一、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个人信息得到了更多的收集、利用和共享,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愈发突出。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成为全球热议话题。

在中国,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保障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二、法律法规1.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21年6月10日通过的,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定义、处理规范、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内容。

2.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的,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网络安全法包括了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安全监管、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是由工信部制定的,是企业或机构实施信息安全时,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技术规范。

三、基本问题1.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应当经过什么样的授权?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应当经过个人同意。

当个人被迫同意或者同意范围过于广泛的情况下,其同意无效。

2.个人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措施?个人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应当具备安全保障措施,防止盗用、泄露、篡改等情况。

企业或机构应当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保密。

3.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和责任追究如果个人信息泄露,将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财产等等一系列问题。

企业或机构应当对泄露风险进行评估,提出应对策略并将其落实到位。

如果企业或机构确实存在过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个人信息保护重点领域和方法1.网络通信领域针对网络通信领域,企业或机构应当采取全面的数据加密措施,并尽量避免使用明文传输方式。

同时,企业或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制度,防范数据泄露和未授权访问。

2.人脸识别领域人脸识别领域属于敏感领域,应当遵循“明示告知、同意授权、限制收集、保障安全”的原则,确保人脸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个人信息保护规范

个人信息保护规范

个人信息保护规范1. 引言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信息保护更加受到关注。

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互联网公司等。

3. 定义个人信息:指与自然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银行账号等。

个人敏感信息:指可能影响个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声誉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健康状况、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履历等。

4. 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原则4.1 合法性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在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下进行。

4.2 事先明示原则组织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当向个人明示收集信息的目的、范围、使用方式、保护措施等,并取得个人的明示同意。

4.3 最小必要原则组织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尽量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且仅收集、使用与其所提供服务相关的最小必要信息。

4.4 自愿选择原则个人有权自主选择是否提供个人信息,并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哪些信息。

4.5 保密原则组织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应采取合理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并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滥用。

5. 个人信息的存储与保护5.1 安全措施组织应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安全管理体系,采取相应的技术、物理、管理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5.2 数据存储组织应将个人信息存储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采取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审计等手段加强数据的安全性。

5.3 数据处理组织在进行个人信息处理时,应采取符合法律法规的措施,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未授权的人员获取。

5.4 数据销毁个人信息不再符合使用目的或个人要求删除时,组织应及时、安全地销毁个人信息。

6. 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处理6.1 泄露处理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组织应及时采取措施,阻止泄露继续扩大,并追查泄露的原因和责任人,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指南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指南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指南第一章个人信息概述 (3)1.1 个人信息的定义 (3)1.2 个人信息的分类 (3)第二章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 (4)2.1 法律法规概述 (4)2.2 法律责任与义务 (4)2.3 法律救济途径 (5)第三章密码安全 (6)3.1 密码设置原则 (6)3.1.1 复杂性原则 (6)3.1.2 独立性原则 (6)3.1.3 易记性原则 (6)3.1.4 定期更换原则 (6)3.2 密码管理工具 (6)3.2.1 密码管理软件 (6)3.2.2 硬件密码管理器 (6)3.2.3 云密码管理服务 (6)3.3 密码泄露应对 (6)3.3.1 及时更改密码 (6)3.3.2 启用两步验证 (7)3.3.3 监控账户异常行为 (7)3.3.4 提高安全意识 (7)第四章账户安全 (7)4.1 账户安全设置 (7)4.1.1 密码设置 (7)4.1.2 二维码验证 (7)4.1.3 实名认证 (7)4.1.4 登录权限管理 (7)4.2 账户异常监测 (7)4.2.1 登录行为分析 (7)4.2.2 操作行为分析 (7)4.2.3 告警机制 (8)4.3 账户被盗应对 (8)4.3.1 密码找回 (8)4.3.2 账户冻结 (8)4.3.3 异常操作撤销 (8)4.3.4 报警处理 (8)4.3.5 账户恢复 (8)第五章网络安全 (8)5.1 无线网络安全 (8)5.1.1 无线网络加密 (8)5.1.3 无线网络监控 (8)5.2 浏览器安全 (9)5.2.1 浏览器更新 (9)5.2.2 加密 (9)5.2.3 浏览器隐私设置 (9)5.3 网络购物安全 (9)5.3.1 选择正规购物平台 (9)5.3.2 检查支付页面安全 (9)5.3.3 账号密码管理 (9)5.3.4 购物信息保护 (9)5.3.5 交易记录保存 (9)5.3.6 购物软件安全 (9)第六章移动设备安全 (10)6.1 移动设备使用规范 (10)6.1.1 设备管理 (10)6.1.2 网络连接 (10)6.1.3 信息存储 (10)6.2 应用程序安全 (10)6.2.1 应用程序与安装 (10)6.2.2 应用程序使用 (10)6.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1)6.3.1 数据备份 (11)6.3.2 数据恢复 (11)第七章数据存储安全 (11)7.1 数据加密 (11)7.2 数据存储介质安全 (12)7.3 数据访问控制 (12)第八章个人信息泄露应对 (12)8.1 信息泄露原因分析 (12)8.1.1 技术原因 (12)8.1.2 管理原因 (13)8.1.3 法律法规原因 (13)8.2 信息泄露应对措施 (13)8.2.1 技术措施 (13)8.2.2 管理措施 (14)8.2.3 法律法规措施 (14)8.3 信息泄露后的法律维权 (14)8.3.1 侵权责任追究 (14)8.3.2 民事诉讼 (14)8.3.3 刑事诉讼 (15)第九章个人隐私保护 (15)9.1 隐私设置 (15)9.1.1 基本原则 (15)9.2 社交媒体隐私保护 (15)9.2.1 慎重发布个人信息 (15)9.2.2 识别并防范网络诈骗 (15)9.2.3 管理好友关系 (16)9.2.4 使用隐私保护工具 (16)9.3 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 (16)9.3.1 法律法规概述 (16)9.3.2 维权途径 (16)9.3.3 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16)第十章安全意识与素养 (16)10.1 安全意识培养 (16)10.1.1 强化安全观念 (16)10.1.2 提高安全警觉性 (16)10.2 安全素养提升 (17)10.2.1 基本安全技能培训 (17)10.2.2 专业安全技能培养 (17)10.3 定期安全培训与考核 (17)10.3.1 制定培训计划 (17)10.3.2 实施培训与考核 (17)第一章个人信息概述1.1 个人信息的定义个人信息,是指可以识别特定个人身份或者反映个人特定身份的信息。

网络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五个方法

网络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五个方法

网络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五个方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从社交媒体到网上购物,我们都离不开互联网。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黑客攻击、身份盗窃和个人隐私泄露的新闻。

因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保护个人信息的五个方法,以帮助您在互联网世界中保持安全。

1.创建强密码创建强密码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基本方法之一。

过于简单的密码容易被破解,给黑客提供机会入侵您的账户和个人电脑。

相反,一个强密码应该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且长度至少为8个字符。

此外,您应该避免使用常见的密码,如“password”或“123456”。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选择一个不相关的词和短语,并添加上上述元素创建一个强密码。

例如,“M@ryH@dA1ittl3L@mB!”是一个强密码,同时也是容易记忆的。

2.使用双重身份验证当您设置一个在线账号时,使用双重身份验证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安全措施。

双重身份验证是通过在登录过程中提供额外的身份验证信息来增强账号的安全性。

通常,这种额外的验证信息来自您的手机或其他设备。

当您尝试登录时,系统将向您的设备发送一个验证码,您需要输入该验证码才能完成登录过程。

这样,即使有人得到了您的密码,他们仍然无法登录您的账户,除非他们拥有您的设备。

3.注意网络诈骗和钓鱼邮件网络诈骗和钓鱼邮件是黑客获取您的个人信息的常见手段之一。

网络诈骗通常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或其他在线服务传播。

这些诈骗骗局通常以一个看起来合法和可信的方式来吸引您点击链接、提供个人信息或下载恶意软件。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这些诈骗,并谨慎对待来自不可信来源的电子邮件和信息。

如果您认为您收到了一个诈骗邮件,请立即删除它,不要点击任何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

4.定期更新软件和系统定期更新您的软件和系统是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措施之一。

软件和系统更新通常包含安全漏洞的修复和新的安全功能。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学习)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学习)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五章民事权利,第一百一十一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本条是自然人个人信息权的规定。

一、历史来源本条属于新增条款。

民法通则没有相应的规定。

对于个人信息保护,传统民法主要通过保护个人隐私、设置隐私权的方式进行。

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影响,资讯发达、信息共享及虚拟空间生活等,使包括隐私在内的个人信息安全成为高度敏感的议题;同时,与个人信息相关的人格利益受损现象日益严重。

因为个人信息范围要大得多,通过隐私权的保护,并不能完成对个人信息的完整保护。

对于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保护,我国已经有相关立法。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对于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如何收集、使用、传输和提供等,进行了专门规定。

第四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4〕11号”第十二条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但是,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因为对权利主体享有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认识不一,有的法院认为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有的法院认为属于名誉权,有的法院直接表述为个人信息权。

2016年11月7日,《网络安全法》制定,并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将个人网格信息保护内容纳入了法律规范体系。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篇一: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汇总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第四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xx年)第二十四条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款相应地改为第四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

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日益严重,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变得尤为重要。

个人信息安全不仅关乎个体的隐私权益,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政府的治理效能。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呢?1. 强化个人隐私意识。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明确个人信息的价值和敏感性。

要时刻警惕各种可能的信息泄漏风险,不轻易将个人信息交给不可靠的平台和第三方应用。

此外,要妥善保管个人文件、证件和账户信息,避免被他人盗取或冒用。

2. 建立复杂的密码和验证机制。

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填写和设置密码,而弱密码很容易被破解。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复杂的密码,包含数字、字母和特殊字符,并避免使用简单的常用密码。

同时,启用双重验证机制能提高账号的安全性,即除了账号密码外还需要通过手机验证码或指纹认证等方式进行验证。

3. 注意网络环境安全。

使用公共Wi-Fi时,要避免进行涉及个人隐私的重要操作,如支付账单、登录银行等。

公共Wi-Fi存在安全风险,黑客可以轻易窃取传输的数据。

尽量使用自己的移动数据网络进行敏感操作,或者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来加密网络传输,提高信息安全性。

4. 谨慎对待来历不明的链接和附件。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诈骗、恶意和钓鱼链接,点击这些链接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盗取或设备感染病毒。

因此,我们要谨慎对待来历不明的链接和附件,尽量避免点击,必要时可以使用杀毒软件或在线扫描工具对附件进行检测。

5. 定期更新和备份个人设备和应用程序。

软件和设备的更新往往包含安全性的修复和改进,及时更新可以防范新出现的安全漏洞。

此外,定期备份数据能够应对设备损坏、丢失和系统崩溃等情况,保证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6. 保护交易和支付安全。

在进行在线支付和交易时,要选择信誉可靠的平台和正规的支付渠道,尽量使用担保交易、第三方支付和付款密码等方式进行安全交易。

同时,避免通过邮件、短信或电话等方式泄露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以防止诈骗和冒用。

网络安全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网络安全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网络安全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1. 密码安全在网络使用中,密码安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之一。

用户应该定期更换密码,使用强密码,并避免在不安全的场所输入密码。

强密码应该包括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且不应该是常见的词语或出生日期等容易被猜到的信息。

2. 多因素身份验证多因素身份验证是提高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应尽量开启多因素身份验证功能,这样即使密码泄露,也能增加黑客获得用户个人信息的难度。

多因素身份验证通常包括密码、指纹、面部识别、短信验证码等多个因素。

3. 阻止钓鱼网站钓鱼网站是指伪装成合法网站并诱骗用户输入个人信息的恶意网站。

为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用户应该保持警惕,不轻易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或下载未知来源的附件。

同时,安装可信赖的杀毒软件和防护插件,可以进一步阻止钓鱼网站的进入。

4. 数据加密在传输个人信息时,使用加密协议(如HTTPS)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尤其是在公共Wi-Fi等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加密非常重要。

同时,用户也可以使用加密软件来对重要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加密,增加数据泄露的难度。

5. 隐私设置和审慎分享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络平台时,应该合理设置个人隐私设置,并审慎地选择与他人分享个人信息。

过度分享个人信息可能会使个人信息暴露于不安全的环境中,并被不法分子利用。

6. 更新和备份资料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浏览器,并确保开启自动更新功能,可以及时修复安全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此外,定期备份个人重要资料,可以防止数据丢失和被勒索软件攻击。

7. 安全上网习惯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也是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

用户应该避免下载未知来源的软件和插件,不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广告,不打开可疑的邮件附件,避免访问不安全的网站等。

同时,定期检查和更新设备上的防病毒和防火墙程序,可以有效降低个人信息被黑客攻击的风险。

8. 教育与意识提高提高对网络安全的教育与意识,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长久之道。

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一、目的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然而,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旨在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提高个人信息管理水平,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二、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1.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的基础。

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

2. 个人信息保护的组织架构个人信息保护的组织架构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建立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组成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同时,各级网信办、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等也设立了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3. 个人信息保护的工作机制个人信息保护的工作机制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的核心。

我国建立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机制:(1)信息收集和使用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确个人信息收集的范围、目的、方式和期限,并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

(2)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措施:采取加密、脱敏、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3)个人信息保护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技能。

(4)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检查: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的问题。

(5)个人信息保护应急处置: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事件。

4. 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的重要内容。

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3篇)

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内部所有涉及个人信息处理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环节。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组织制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规划、政策和标准;(二)指导、监督各部门和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开展;(三)组织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和整改;(四)处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投诉;(五)组织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第六条各部门职责:(一)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部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二)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具体负责本部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日常管理;(三)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流程、权限和责任。

第三章个人信息处理原则第七条个人信息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二)明确目的、最小化原则;(三)安全、保密原则;(四)责任明确原则。

第八条未经个人同意,不得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

第四章个人信息收集第九条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明确收集目的、范围、方式和用途;(二)告知个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三)不得收集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信息;(四)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第十条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一)通过网站、应用程序等公开渠道收集;(二)通过问卷调查、登记、报名等途径收集;(三)通过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合作收集;(四)其他合法收集方式。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内容个人信息是指可以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相结合,识别特定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住址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愈发严重,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益,我国于2021年6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

本文将就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法律适用范围《个人信息保护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提供个人信息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同时,该法律针对的个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信息和反映自然人的信息。

二、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原则个人信息的处理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基于法律依据,获得个人的明示同意。

同时,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符合实现处理目的所合理需要的范围,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明确内部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制度,建立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制。

同时,个人信息处理者还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的泄露、损毁和丢失。

四、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自己制定的规程,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

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背个人信息主体的意愿,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五、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个人敏感信息是指可能导致个人受到歧视、侵害人身权益的信息,例如个人的健康状况、财产信息等。

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敏感信息时,应当获得个人的明示同意,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同时,个人敏感信息的处理还需要根据业务需要和技术要求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六、个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前,应当进行个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丢失等安全风险。

同时,个人信息处理者还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应对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减轻个人信息主体的损失。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制度(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Regulation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并限制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披露而制定的法规或政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个人信息的不断泄露,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原则和实施。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必要性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构成的。

首先,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个人权利的体现。

每个人都有权利控制自己的个人信息,任何机构或组织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

其次,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个人财产和声誉的损失。

例如,个人银行账户信息被盗用可能导致资金损失,个人健康信息被泄露可能导致用人单位歧视或保险公司拒保等。

再次,个人信息的安全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无法提供良好的商务环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原则包括合法性、正当性、目的限制性、信息最小化、明确性、存储期限限制、安全性和公开透明性。

合法性要求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经过法律授权,且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正当性要求个人信息的收集必须有合理的目的,并符合公众利益。

目的限制性要求个人信息只能用于特定的目的,而不得擅自修改或扩大使用范围。

信息最小化要求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披露应尽量减少,只收集必要的信息。

明确性要求个人信息的主体知晓其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情况,并明确同意。

存储期限限制要求个人信息在达到存储目的后应及时删除或匿名化处理。

安全性要求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组织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公开透明性要求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应公开透明,个人拥有查询和纠正个人信息的权利。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实施包括立法、监管和教育。

立法是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基础,通过法律规定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披露的条件和限制。

各国和地区可以参考国际通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或制定适合本国情况的法律。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是指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利,各国和地区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日益凸显,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利,确保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处理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合理、必要。

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信息、生物识别信息、交易信息、通信信息等。

1.法律法规制定:各国和地区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的概念和范围,规定个人信息的保护责任和义务,明确信息主体(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权,以及信息处理者(企业、机构)的义务和责任。

2.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原则: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征得信息主体明确的同意,明确告知信息收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采取安全措施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3.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个人信息处理者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损毁和丢失,保证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4.个人权利保护机制:个人信息主体享有查询、更正、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应提供具备合理实用性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方便个人行使权利。

同时,应建立投诉和申诉机制,便于个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保护: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跨境流动日益频繁,各国和地区应加强合作,制定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和安全保障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跨境传输安全。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企业应加强自律,建立健全个人信息管理体系;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互联网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十大方法

互联网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十大方法

互联网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十大方法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在网络上,我们的个人信息会面临着泄露、盗用甚至被滥用的风险。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以下是十种有效的方法:1. 设置强密码一个强密码是保护个人账号安全的第一步。

避免使用简单易猜测的密码,最好采用包括字母(大小写)、数字和特殊字符组成的复杂密码,并且定期更改密码。

2. 使用双重认证双重认证添加额外的层次验证,在输入账号密码后还需要提供其他验证方式,如手机验证码或指纹识别等方式。

这样即使密码泄露,黑客也无法轻易登录。

3. 提高网络意识不要随便点击不明链接、下载附件或打开可疑邮件。

教育自己如何警惕钓鱼网站、恶意软件和网络诈骗等网络威胁,并辨别真假网站。

4. 更新软件和操作系统为了防止黑客利用已知漏洞攻击您的设备,始终保持软件和操作系统最新版本。

及时安装更新和补丁程序,以提高系统安全性。

5. 使用防病毒软件选择信誉良好的杀毒软件来保护您的设备免受病毒、恶意软件和其他恶意攻击。

定期进行病毒扫描,并确保杀毒软件始终处于最新状态。

6. 谨慎使用公共Wi-Fi公共Wi-Fi网络可能存在风险,黑客可以通过监听和窃取信息来获取您的个人数据。

因此,在使用公共Wi-Fi时,请避免访问敏感信息,如银行账户或密码。

7. 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不要随意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并谨慎对待来自陌生人的请求。

确保只与可信任的实体或机构共享个人信息。

8. 定期备份重要文件定期将重要文件备份到云存储或外部硬盘中,以防止数据丢失或硬盘损坏导致无法找回个人资料。

9. 尽量使用HTTPS加密连接使用支持HTTPS加密连接的网站会更加安全,因为这种连接方式可以防止黑客从中截取数据。

10. 注册和使用虚拟私人网络(VPN)通过连接到VPN服务器,您的互联网流量将被加密,并且您的真实IP地址也会隐藏起来,增加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以上是十种有效的方法来保护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安全。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容易被盗用和泄露。

保护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那么,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呢?一、了解个人信息的种类在保护个人信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属于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财产信息(如银行卡号、财产证书等)和通讯信息(如电话号码、电子邮件等)。

了解个人信息的种类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

二、避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避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是保护个人信息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信息的选择权,不要轻易把个人信息提供给陌生的第三方。

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我们要警惕虚假信息诈骗、网络钓鱼等欺诈行为。

三、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措施。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1.设置强密码。

设置密码时,应该避免使用容易被猜测的数字和字母组合,并且要尽量使用长度较长的密码。

2.定期更新密码。

不要用同样的密码登录多个网站,需要定期更新密码,并确保密码不同于以前使用过的密码。

3.不要在公共场合使用公共wifi登录敏感网站。

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公共wifi登录敏感网站,这样可以避免被黑客入侵,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4.备份重要文件。

在电脑、移动设备上备份重要文件,确保文件的信息不会因设备丢失或失效而丢失。

5.安装杀毒软件。

安装杀毒软件可以有效预防电脑病毒,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四、注重个人隐私权对于一些使用共享经济平台的朋友来说,我们需要了解使用共享经济平台所需的个人信息和交易记录等信息,以便依据个人隐私权维权。

在合理范围内发挥消费者的隐私权是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手段。

五、学习更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知识保护个人信息也需要大家的心理快速反应能力。

如果你想要更有效的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你还需要学习更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知识,比如关注有关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分享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等。

个人信息保护保障措施

个人信息保护保障措施

个人信息保护保障措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愈演愈烈。

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措施被提出并实施。

本文将详细阐述一些常见的个人信息保护保障措施,并对其背后的工作原理和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1. 强化密码安全措施密码是最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手段之一,是确保个人账户不被恶意侵入的第一道门。

为了加强密码保护,我们需要选择复杂的密码,同时避免使用相同的密码和易猜测的密码。

此外,多因素认证也是提高密码安全性的重要工具,通过在登录过程中要求输入额外的验证因素,如短信验证码、指纹或面部识别,可以有效防止他人盗取密码。

2. 加强网络隐私保护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

为了加强网络隐私保护,可以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来隐藏互联网连接的真实IP 地址,从而保护用户的网络隐私。

此外,加密通信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隐私保护手段,通过使用端到端的加密技术,可以保证用户的通信内容不被窃听和篡改。

3. 做好移动设备安全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移动设备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做好移动设备的安全,首先应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版本,以修复已知的漏洞和安全漏洞。

此外,使用安全的Wi-Fi网络以及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和防病毒软件也是保护移动设备安全的重要手段。

4. 提高个人信息使用的自主控制权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是因为个人对自己的信息使用失去了控制权。

为了提高个人信息使用的自主控制权,需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进行监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促使企业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做到明确告知和事先取得用户的同意。

此外,个人信息使用的可撤销权和可访问权也应得到重视,个人应能自由选择是否授权他人使用其信息,并有权获取、修改和删除个人信息。

5. 增强教育意识和技能培训个人信息保护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意识和技能,因此教育意识和技能培训不可或缺。

对公众进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个人信息保护观念。

如何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如何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如何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个人信息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威胁。

为了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密意识。

不要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信息等。

当我们在社交网站或其他在线平台上注册账号时,应该注意选择强密码,避免使用简单的密码,例如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到的组合。

此外,我们也应该定期更改密码,确保密码的安全性。

其次,我们需要保护个人设备的安全。

在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时,我们应该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及时更新软件,以防止病毒、恶意软件的侵入。

同时,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可信的软件,以免个人信息被窃取。

在使用公共设备时,例如网吧或公共电脑,务必注意退出个人账号,清除个人信息和浏览记录,以免后续用户获取到我们的个人信息。

此外,我们还需要警惕网络诈骗和钓鱼网站。

网络诈骗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假冒银行邮件、虚假网购平台等。

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真伪,并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来源不明的信息和链接。

当我们接收到可疑邮件、信息或电话时,应该主动联系相关机构核实,以免上当受骗。

另外,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

例如,使用加密软件来加密个人文件和通信内容,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此外,我们也可以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来隐藏我们的真实IP地址,增加我们上网的匿名性和安全性。

除了以上的措施,我们还应该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学习。

这不仅包括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知识,还有应急处理措施和安全意识的提高。

我们可以关注相关的网络安全资讯和教育平台,学习如何应对各种信息安全问题,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被滥用。

综上所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通过加强保密意识、保护设备安全、警惕网络诈骗、使用技术手段和加强安全意识培养,我们可以有效地维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免受数据滥用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免受数据滥用

Part One
了解数据滥用
数据滥用的定义
数据滥用是指未经授 权或违反法律规定, 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 使用、披露等行为。
数据滥用可能导致个 人信息泄露、隐私侵 犯、财产损失等风险。
数据滥用通常涉及不正 当手段获取、使用或披 露个人信息,例如黑客 攻击、内部人员违规操 作等。
数据滥用可能涉及多 个领域,如金融、医 疗、教育等,对个人 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使用虚拟专用网络 (VPN)工具保 护上网安全
使用安全浏览器和 插件,避免恶意网 站和广告的侵害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版本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版本可以 修复安全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版本可以提升 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提高数据的 安全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版本可以增加 对数据保护的措施,防止数据被滥 用。
Part Two
识别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
网络传输风险: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传输个人信息时可能被截获或窃取。
公共Wi-Fi风险:使用公共Wi-Fi时,个人信息可能被黑客窃取或被网络监控设备捕获。
第三方应用风险:使用第三方应用处理个人信息时,可能存在应用程序漏洞或恶意软件感染的风险。 打印泄露风险:打印个人信息后未及时清理或未妥善保管打印材料,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版本可以增加 对网络安全的保护,防止网络攻击 和数据泄露。
Part Five 寻求法律援助和维权途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 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公开等处 理活动的原则和要求,保障个人对其 个人信息的自主权和控制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信息保护摘要:随着个人信息侵权事件的频繁发生,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问题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模式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美国和德国两国的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的分析,提出对我国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应选择人格权保护模式,将其确定为一项具体人格权加以保护。

关键词: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超市开业,会员卡会莫名其妙地寄到了家里;新房刚拿到钥匙,就有装修公司跟踪而至;新车刚买,就接到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购买车辆保险等等。

大量的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被收集、利用,现代人因此而成为“透明人”或“半透明人”,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缺失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09年央视3.15晚会上的分众传媒“短信门”事件更提醒我们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因此,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就成为法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虽然我国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将个人信息保护法纳入立法日程,但至今尚未出台,而对个人信息相关问题的争论在理论界也从未停止,对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的选择理论界也存在颇多争议,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发表本人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个人信息权(一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可以识别出信息主体本人的一切信息的总和,包括了信息主体生理信息、心理信息、智力信息以及有关信息主体个体的信息、社会的信息、经济的信息、文化的信息、家庭的信息等等。

对于个人信息,学界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为个人隐私,有的称为个人资料(数据,下面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一下比较.1.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隐私是近年来在我们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语,一般是指不愿告诉别人的或不想公开的个人的事情,或者说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方面的事情。

“个人隐私”与“个人信息”最大的区别在于范围上的差异,个人信息的范围大于个人隐私,即“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的下位概念,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如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医药档案、职业等,这些也许算不上隐私,但都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

如果我们在立法中选择“个人隐私”的概念,那就表示法律仅保护个人信息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而不保护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是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全部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不限于隐私利益。

因此,“个人隐私”的概念是不可取的。

2.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数据“资料”和“数据”的英文均为“Data”,指用有意义的、可以识别的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表示而得到的符号序列,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不以文字为限。

信息的英文是“Information”,指资料(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为人所用的内容。

资料(数据与信息的区别主要在于:资料侧重于客观的外在形式,信息注重于资料(数据反映的内容与人的互动关系,即资料(数据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形成的认识。

从资料(数据与信息的内在关系看,资料(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资料(数据表现的内容。

[1]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信息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必然表现为个人资料(数据,没有物化成个人资料的信息比比皆是,如一个人自然流露出的个人属性信息。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个人信息的范围大于个人资料,而且保护个人资料(数据的目的并不在于保护资料(数据本身,而在于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个人信息”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二个人信息权1.概念个人信息权是个人信息的拥有者对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随着世界和我国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个人信息被越来越广泛地控制、处理和利用,在个人信息使用过程中如何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就成为立法者所关注的问题。

因此,个人信息权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在法律中确立个人信息权的目的在于:使信息主体能够实现个人信息利益,排除他人干涉,并对非法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提供法律救济。

个人信息权具有以下特征:(1个人信息权的主体是个人信息的拥有者本人,也就是产生个人信息的自然人。

法人是否应为个人信息权的主体,理论界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般认为法人并不存在与自然人一样的人格权,不应作为个人信息权的主体。

[2]笔者也赞同此观点。

法人信息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原则上应对外公开的信息,如法人的名称、专利、商标等,各国公司法、证券法等商事法规已有明文规定并已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二为原则上不对外公开的信息,如法人的商业秘密。

各国或有专门立法予以保护,或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

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法没有必要对法人信息再次作出调整。

(2个人信息权的客体是信息主体所拥有的个人信息,其具体范围需要由法律进行具体界定。

如果在法律中没有明确界定个人信息权的范围,则可能会影响个人信息正常的传播和利用。

(3个人信息权的内容是拥有个人信息的信息主体对其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一般包括:个人信息决定权(即直接控制与支配其个人信息否被收集、处理与利用的权利、信息保密权(请求信息处理主体保持信息隐秘性的权利、信息查询权(本人可以查询其信息及处理情况,并要求答复的权利、信息更正权(对个人信息更正补充的权利、信息封锁权(特定情形出现时本人可以要求信息处理主体暂时停止信息的处理与利用的权利、信息删除权(特定情形出现时信息主体请求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权利、信息报酬请求权(个人信息被商业性利用时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等。

2.个人信息权的性质关于个人信息权的性质,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民事权利,但对其应当纳物权的范畴还是人格权的范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学者认为个人信息是物的一种形式,个人信息权属于物权的范畴;[3]也有人认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涉及个人的人格尊严,个人信息所体现的利益是公民人格利益的一部分,这一利益是一种独立的、新型的法律利益,应该被赋予新的权利,这一权利就是资料权。

[4]不可否认,个人信息进行商业运用时会产生一定的财产价值,但是不能因为其具有财产价值就将个人信息权定性为物权。

在民法领域,在确定权利的性质时,一般以直接保护的常态利益为标准,而不考虑“转化”问题。

因此,如果直接保护的常态利益为财产利益,我们就认定为财产权,为身份利益就认定为身份权,为人格利益的就认定为人格权。

从个人信息权的内容来看,个人信息权直接保护的利益是人格利益,虽然个人信息权的客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体现一定的财产利益,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也包含对主体财产利益的保护,但并不能掩盖其作为人格权的基本性质,其仍属于人格权范畴,只不过是一种具有财产利益的人格权。

从权利归属来看,资料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人格权是资料权的上位权利。

因此,个人信息权从性质上说应是一种人格权。

二、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从世界上看,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而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同以及法律理念的差异,各国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保护模式。

法律渊源、法律制度和理论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上。

如英美法系的代表——美国以隐私权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民法基础和核心制度,采间接保护模式,而大陆法系的代表——德国则以一般人格权为民法基础,采用以本人个人信息权为核心的直接保护模式。

下面对美国和德国两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作一下分析。

(一美国隐私权保护模式1890年,美国人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著名的《论隐私权》一文,从此揭开了法学研究、立法和司法的一个新篇章[5]。

此后,隐私权理论在美国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并通过判例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权利,通过侵权行为法进行保护。

在美国宪法中没有隐私权的明确规定,但宪法修正案第四条隐含了保护公民隐私权之一部分——宁静生活的内容,第五条涉及公民的自由权,因此也通常被解释为隐含了保护公民隐私的内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美国隐私权不断向成文法扩张。

例如,1970年《公平信用报告法》,1974年《隐私权法》,1974年《家庭教育权利及隐私权法》,1978年《财物隐私权法》,1980年《隐私保护法》,1984年《有线通讯政策法》,1986年《电子通讯隐私权法》,1988年《电脑比对和隐私权保护法》,1988年《员工测谎保护法》,1988年《录影带隐私权保护法》,1991年《电话消费者保护法》,1994年《驾驶人隐私保护法》,1996年《健保便利性及可说明性法案》1998年《儿童线上隐私保护法》,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等。

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则比较集中的反映在侵权行为法领域,法院通过大量的判断确立了隐私权的基本制度。

为全面保护公民的隐私利益,隐私权的范围也不断扩张,涵盖了婚姻生育、避孕、堕胎、家庭关系、对子女的养育与教育等活动。

根植于英美法传统的美国隐私权是一个调整所有的精神性人格利益和部分物质人格利益的框架性权利,在美国隐私权是作为一种保持人格完整独立、人格不受侵犯的权利而存在的。

在美国法上,隐私权所保障的就是个人人格不受侵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隐私权由消极隐私权向积极隐私权转化,产生了信息隐私权的概念,信息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保密、公开和支配控制享有的隐私权。

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1对个人信息保密、公开和利用的利益。

(2支配、控制已公开的个人信息的利益。

美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除了侵权行为法和普通法外,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单项成文法,从义务角度调整和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处理行为,并赋予信息主体在某些特定领域对其个人信息的积极请求权。

如《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权法》规定18周岁以下的学生的父母、18周岁以上的学生本人有权检查、要求修改教育机构公布的学生的个人信息。

综上,在美国隐私权是作为一种保持人格完整和独立人格不受侵犯的权利而存在,是全面保护个人人格的法律制度,是美国的人格权制度。

其不仅包括身体、生命、生育等物质具体人格权的部分内容,还包括姓名、肖像、隐私、甚至是知识产权中的人格权等具体的精神性人格权的内容,它是“口袋权利”,可以包容保护自然人的一切权利。

美国就是通过这种独具特色的隐私权制度,为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权利基础。

(二德国一般人格权保护模式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是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民法基础。

1954年,德联邦最高法院在“读者来信案”中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此,一般人格权作为德国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着人格权的发展。

一般人格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包括名誉领域(保护名誉免受陈述事实发表言论的伤害、隐私领域(保护隐私信息不被非法收集、秘密领域(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非法公开、传播或擅自使用以及其他人格权益领域。

在德国侵害这些精神性具体人格权领域的行为并不当然具有违法性,其违法性的确定必须根据一套严格的规则来进行。

[1]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德国在最初的理论和立法上,曾经一度接受了美国的隐私权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