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荣会《露从今夜白》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

(9分)咏花诗词的鉴赏①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②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

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

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

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③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

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

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

”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

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④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

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

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

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

诸荣会《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荣会《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荣会《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露从今夜白诸荣会白露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吧!“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来雄曹操对她流露出的感伤,为红颜易老、青春易逝;这是贵为天子的曹丕,面对她而生出的感慨,为天地的苍凉,为生命的无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是陶渊明为她的清丽、多情而对她生出的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诗圣杜甫遭遇国破家亡后,从她那儿得到的慰籍……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抑或在中国文化中!诗意来自于美好。

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所有用来描写秋天美好的陈词滥调,诸如秋高气爽、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秋水长天等等,差不多都可用来描写白露时节的天、地、山、川、人、物、风、雨……此时,天的色泽由浅蓝或湖蓝变成了一种瓦蓝,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天的高度似乎因之上升了许多,徜徉其间的云朵,较之于先前既少了许多,又薄了许多,仿佛棉絮不太够而勉强做成的被胎,飘在了天空;其飘荡的速度是缓慢的,姿态是从容的。

想来这都是因为风行进的步伐放慢了的缘故吧?此时的风不像春天的风浩浩荡荡,更不像夏天的季风和台风,总是一路向前,争取恐后,催枯拉巧,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不凉不热、不急不燥的特点,步子缓缓的,动静轻轻的,调门低低的,其风格如中年人行事,举止得体、从容稳妥、恰到好处。

是的,季节已到秋季,如人生已到中年,且秋至白露,也该是中年中之中年了,花花草的春天,醉入花丛的夏天,早已成了曾经的沧海;看眼前的大地之上、秋光之下,那些娇嫩、艳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夏天的激烈竞争,该争得和能争得一席之地的,早已用累累的果实确立了自己的存在;而没能争得的,早已零落成泥。

人生与自然之从容境界,莫过于真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然秋至白露,该是“花落”“云舒”时了吧?时至白露,夜间的露水会凝聚枝头草尖,不会再被蒸发成热气,风不再狂暴,雨不再瓢泼;呢喃的秋虫,“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将寂静乡村夜晚鸣唱得更加寂静;而乡村的夜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人变得沉静而嗜睡,就连雄鸡的司晨也如梦呓一般,常常不能把人叫醒;晨起,清风拂面,自有一种凉意轻浸肌肤,又浸进心头。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 以下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B.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家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 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亮,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担心。

D. 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4. 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径直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答案】13. B 14. 描写了鼓声和雁声。

点明白月夜的背景。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分析】【13题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月是家乡明”是“虚写”,不是“实写”。

应选B。

【14题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没有从月夜写起,而是抓住“戍鼓”“雁声”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通过叙写自己的所见和所闻,既交代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象,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衬托之下,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出处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资料1 湖南省永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 积累与运用〔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阅读〔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4 名句名篇默写〔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5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6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7 《中国“鱼”现身“地球第四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8 《让红色成为青春底色》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9 刘心武《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10 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作文题目。

2019-2020学年连云港市平明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连云港市平明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连云港市平明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世隔绝李娟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

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

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

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

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

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

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

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

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

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

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

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

这令我很难理解。

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

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

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

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

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

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

最新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最新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②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③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

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④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

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

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

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

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

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社会效应,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B.通过对比布洛和葛兰西的“距离说”,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的“人民美学”与布洛的观点更为契合。
C.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人们会更多表演《白毛女》而不是表演《哈姆雷特》《樱桃园》之类的戏剧。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离开了这个现实的审视来谈美学,将是一种逃避与怯懦。
2迄至今日,从形态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讲现实主义,论哥德,评拉萨尔的悲剧,评论《城市姑娘》《巴黎的秘密》,提及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等,主要都是讲的艺术问题。到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论托尔斯泰的著名论文,到毛泽东,仍然如此,并不断发展。即使是卢卡契非常重视美学特征,也仍然是从文艺与社会关系这个基础来立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论有个一贯的基本特色,就是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核心或主题。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衡量、估计和评论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艺术起革命的作用,强调艺术对社会的效应、功能、作用、意义。直到现在,我们说艺术是上层建筑,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艺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等等,都仍是围绕着艺术对社会的效应关系讲的。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讲艺术与社会的功利关系的理论,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D.建党百年之际的《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电视剧既符合葛兰西“距离说”,又符合马克主义美学理论。

《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

《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

《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露从今夜白诸荣会白露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吧!“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来雄曹操对她流露出的感伤,为红颜易老、青春易逝;这是贵为天子的曹丕,面对她而生出的感慨,为天地的苍凉,为生命的无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是陶渊明为她的清丽、多情而对她生出的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诗圣杜甫遭遇国破家亡后,从她那儿得到的慰籍……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抑或在中国文化中!诗意来自于美好。

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所有用来描写秋天美好的陈词滥调,诸如秋高气爽、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秋水长天等等,差不多都可用来描写白露时节的天、地、山、川、人、物、风、雨……此时,天的色泽由浅蓝或湖蓝变成了一种瓦蓝,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天的高度似乎因之上升了许多,徜徉其间的云朵,较之于先前既少了许多,又薄了许多,仿佛棉絮不太够而勉强做成的被胎,飘在了天空;其飘荡的速度是缓慢的,姿态是从容的。

想来这都是因为风行进的步伐放慢了的缘故吧?此时的风不像春天的风浩浩荡荡,更不像夏天的季风和台风,总是一路向前,争取恐后,催枯拉巧,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不凉不热、不急不燥的特点,步子缓缓的,动静轻轻的,调门低低的,其风格如中年人行事,举止得体、从容稳妥、恰到好处。

是的,季节已到秋季,如人生已到中年,且秋至白露,也该是中年中之中年了,花花草的春天,醉入花丛的夏天,早已成了曾经的沧海;看眼前的大地之上、秋光之下,那些娇嫩、艳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夏天的激烈竞争,该争得和能争得一席之地的,早已用累累的果实确立了自己的存在;而没能争得的,早已零落成泥。

人生与自然之从容境界,莫过于真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然秋至白露,该是“花落”“云舒”时了吧?时至白露,夜间的露水会凝聚枝头草尖,不会再被蒸发成热气,风不再狂暴,雨不再瓢泼;呢喃的秋虫,“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将寂静乡村夜晚鸣唱得更加寂静;而乡村的夜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人变得沉静而嗜睡,就连雄鸡的司晨也如梦呓一般,常常不能把人叫醒;晨起,清风拂面,自有一种凉意轻浸肌肤,又浸进心头。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四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四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四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下列对联与所描绘的“文房四宝”,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一气呵成凭运腕,五更梦处顿生花②俪翠骈红,巧传十样;更黄匀碧,贵重三都③以纯为体,以静为用;如玉之坚,如砥之平④玉霞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A.①纸②砚③笔④墨B.①笔②纸③砚④墨C.①墨②砚③笔④纸D.①笔②砚③纸④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

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

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

这些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

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

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

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番场面。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沉重留传义不容辞全力以赴B.沉痛流传义不容辞全神贯注C.沉重流传责无旁贷全神贯注D.沉痛留传责无旁贷全力以赴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B.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C.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戍鼓”在诗句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诗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边秋”是如何描绘季节的?它与诗中的哪个意象相呼应?3. “露”在这里有何象征意义?它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4. “故乡”在诗中代表了什么?它是如何引发诗人情感的?5. “分散”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它与诗的主题有何联系?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请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露”与“月”这两个自然意象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

3. 请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

4. 请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如何突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______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解释这句诗的意境。

2. “露从今夜______,月是故乡明。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分析这句诗中的对比手法。

3. “有弟皆______,无家问死生。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讨论这句诗中蕴含的悲凉情感。

4. “寄书长不______,况乃未休兵。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阐述这句诗对战争状态的批判。

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详细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情感、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

五、描写手法分析(10分)请具体分析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两句诗句进行深入赏析,从语言、意象、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其艺术魅力。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0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环境特点和表达的情感,并探讨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成诗的意境。

八、主旨剖析(10分)请深入剖析这首诗的主旨,并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意义。

2023年江苏省宝应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3年江苏省宝应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3年江苏省宝应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

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

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

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

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

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

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2)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2)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诸荣会《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荣会《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荣会《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诸荣会《露从今夜白》阅读练习及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露从今夜白诸荣会白露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吧!“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来雄曹操对她流露出的感伤,为红颜易老、青春易逝;这是贵为天子的曹丕,面对她而生出的感慨,为天地的苍凉,为生命的无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是陶渊明为她的清丽、多情而对她生出的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诗圣杜甫遭遇国破家亡后,从她那儿得到的慰籍……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抑或在中国文化中!诗意来自于美好。

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所有用来描写秋天美好的陈词滥调,诸如秋高气爽、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秋水长天等等,差不多都可用来描写白露时节的天、地、山、川、人、物、风、雨……此时,天的色泽由浅蓝或湖蓝变成了一种瓦蓝,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天的高度似乎因之上升了许多,徜徉其间的云朵,较之于先前既少了许多,又薄了许多,仿佛棉絮不太够而勉强做成的被胎,飘在了天空;其飘荡的速度是缓慢的,姿态是从容的。

想来这都是因为风行进的步伐放慢了的缘故吧?此时的风不像春天的风浩浩荡荡,更不像夏天的季风和台风,总是一路向前,争取恐后,催枯拉巧,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不凉不热、不急不燥的特点,步子缓缓的,动静轻轻的,调门低低的,其风格如中年人行事,举止得体、从容稳妥、恰到好处。

是的,季节已到秋季,如人生已到中年,且秋至白露,也该是中年中之中年了,花花草的春天,醉入花丛的夏天,早已成了曾经的沧海;看眼前的大地之上、秋光之下,那些娇嫩、艳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夏天的激烈竞争,该争得和能争得一席之地的,早已用累累的果实确立了自己的存在;而没能争得的,早已零落成泥。

人生与自然之从容境界,莫过于真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然秋至白露,该是“花落”“云舒”时了吧?时至白露,夜间的露水会凝聚枝头草尖,不会再被蒸发成热气,风不再狂暴,雨不再瓢泼;呢喃的秋虫,“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将寂静乡村夜晚鸣唱得更加寂静;而乡村的夜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人变得沉静而嗜睡,就连雄鸡的司晨也如梦呓一般,常常不能把人叫醒;晨起,清风拂面,自有一种凉意轻浸肌肤,又浸进心头。

2019-2020学年耒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耒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耒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

《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

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

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

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

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

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

《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

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

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

2020年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一①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②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

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

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

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

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

公元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

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

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

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④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二①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

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

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

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

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

于是一切大为不同。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份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份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5)份《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6-17题。

(8分)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4分)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答案:16.(4分)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空1分)17.(4分)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1分),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1分)。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1分)。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1分)。

(意近即可)《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2《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这首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山东、河__处于战乱之中许多地区都陷入战乱。

②问死生:探问生死。

8.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3分)9.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3分) 参__8.(3分)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9.(3分)“月是故乡明”思乡(1分);“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1分);“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1分)《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3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露从今夜白
诸荣会
白露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吧!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来雄曹操对她流露出的感伤,为红颜易老、青春易逝;这是贵为天子的曹丕,面对她而生出的感慨,为天地的苍凉,为生命的无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是陶渊明为她的清丽、多情而对她生出的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诗圣杜甫遭遇国破家亡后,从她那儿得到的慰籍……
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抑或在中国文化中!
诗意来自于美好。

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所有用来描写秋天美好的陈词滥调,诸如秋高气爽、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秋水长天等等,差不多都可用来描写白露时节的天、地、山、川、人、物、风、雨……
此时,天的色泽由浅蓝或湖蓝变成了一种瓦蓝,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天的高度似乎因之上升了许多,徜徉其间的云朵,较之于先前既少了许多,又薄了许多,仿佛棉絮不太够而勉强做成的被胎,飘在了天空;其飘荡的速度是缓慢的,姿态是从容的。

想来这都是因为风行进的步伐放慢了的缘故吧?此时的风不像春天的风浩浩荡荡,更不像夏天的季风和台风,总是一路向前,争取恐后,催枯拉巧,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不凉不热、不急不燥的特点,步子缓缓的,动静轻轻的,调门低低的,其风格如中年人行事,举止得体、从容稳妥、恰到好处。

是的,季节已到秋季,如人生已到中年,且秋至白露,也该是中年中之中年了,花花草的春天,醉入花丛的夏天,早已成了曾经的沧海;看眼前的大地之上、秋光之下,那些娇嫩、艳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夏天的激烈竞争,该争得和能争得一席之地的,早已用累累的果实确立了自己的存在;而没能争得的,早已零落成泥。

人生与自然之从容境界,莫过于真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然秋至白露,该是“花落”“云舒”时了吧?
时至白露,夜间的露水会凝聚枝头草尖,不会再被蒸发成热气,风不再狂暴,雨不再瓢泼;呢喃的秋虫,“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将寂静乡村夜晚鸣唱得更加寂静;而乡村的夜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人变得沉静而嗜睡,就连雄鸡的司晨也如梦呓一般,常常不能把人叫醒;晨起,清风拂面,自有一种凉意轻浸肌肤,又浸进心头。

走向田野,鞋袜和裤角会不经意间被露珠粘湿,而一同被湿的还有心境;怀着这样的心境,或许会发现平时视而不见的野菊,此时正在向你微笑,平时充耳不闻的鸟鸣原来竟是那么的动听。

采下一枝野菊花别在胸前的,竟然是一位附近的村姑;锄禾的老农,锄累了会抬头望一望远山……这些乡巴姥、泥腿子,此时竟也成了诗人一般,竟也低头寻觅,抬头望月;竟也笑对鲜花,闲看流云。

呵,白露让所有辛劳和忙碌的人们,即使只是庭前独酌,也能获得一份沉醉;即使只是山野漫步,也能获得一种超逸;即使只是田头小憩,也能获得一种人生的旷远。

白露,常让人收获一份关于秋天,关于丰收的心情。

不过,白露并不是一个丰收的节气,真正丰收的时节,要待到寒露、霜降,甚至要等到秋后初冬。

在白露,那个总缠着农人的“忙”字,还不是这个节气的主题,因为该忙的已然忙过,该有的必然将有,只需等着就行了。

既然只需等着,就得慢慢的,因为时至秋天,地球和太阳的运转似乎也慢了不少,“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古训驱使着的只争朝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俗话驱使出的风风火火,都已过去,转慢了的地球,这才让夜间的露水在草尖凝聚成珠,且挂在草尖不至于跌落,而使之在早晨的阳光下白亮亮地闪光,闪出二十四节气中白露这个诗意的名称。

“慢慢走,欣赏呵!”这是美学家朱光潜对于世人的告诫。

的确,再美好的风景,如果
走得太快,终究无法收获诗意。

历代的诗人们,正是在这特殊的节气中,与自然与季节一起放慢了脚步,这才使这个节气充满了诗意。

是的,不要急,也不必急,时至白露,一切自有定数,一节自会定型。

白露正是一个定型的节气——是果,都将由桨变成粉,由酸变成甜,由青变成红;是实,都将由空变成满,由瘪变成饱,由青变成黄;是生命,都将由稚嫩变得坚强,由轻狂变得稳重,由青涩变得成熟……人当然亦如此,在一年一年的忙碌与等待中,青春从生命中流逝,这确实让人无奈和感伤,但是,如果在这之后,人还不能变得有正型、有味道、有内涵,这人生还有什么收获可言呢?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标题直接采用杜甫诗句,巧妙点出了写作对象,展现了白露节气的物候特征,并为作品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B.本文写白露时节云飘荡的速度和姿态,并用春夏之风与白露时节的风作比较,是为了突出白露时书自然界的从容。

C.本文的细节意味深长,如老农“锄累了会抬头望一望远山”,暗示劳动使他领悟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D.本文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白露时节的美好,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传达了深邃的思考。

8.为什么作者说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9.本文的语言典雅秀丽,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7.C(3分)C(“暗示劳动使他领悟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无中生有。

)
8.C(6分)①白露时节的自然风景是美好的,充满缓慢、宁静、从容的诗意; ②秋至白露让人联想到人到中年所拥有的从容状态,充满生活的诗意;③白露让所有辛劳和忙碌的人们获得沉醉、超逸、旷远的诗意;④白露让人们领悟到慢慢欣赏才能收获诗意的人生道理;
⑤曹操、曹丕等文人墨客逄白露节气而生诗情,留下许多关于白露节气的诗句;⑥白露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中国文化符号。

作为一个该忙的已忙过、该有的终将有的节气,它呈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的一种心态修为: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不必着急强求,人生终有忙碌后的收获。

(“节气”“生活”“文化”三方面“诗意的存在”各2分,每方面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9. (6 分)①句式整散结合,排比、对偶等句式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古典雅致;②多用四字短语,表意凝练,内涵丰富,使文章语言典雅;③运用叠词写风,使语言更显形象雅致;④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引人联想,增加文采,更显典雅秀丽;⑤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语言更加生动秀丽;⑥文章大量使用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所用的词语大多清新优美,文学色彩浓郁,使作品语言呈现典雅秀丽之风。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其中构成语言特点的方式1分,分析该方式的作用效果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