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含答案-最新学习文档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3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
18 郑伯克段于鄢一、读准字音共.叔段( ) 遂恶.之( ) 亟.请( )虢.叔( ) 不义不暱.( ) 缮.甲兵( )具卒乘.( ) 泄.泄( ) 施.及( )廪.延( ) 百雉.( ) 自毙.( )繄.我独无( )[答案]gōng wùqìguónìshàn shèng yìyìlǐn zhìbìyī二、辨别通假1.佗邑唯命( )2.谓之京城大叔(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4.姜氏欲之,焉辟害( )5.无庸,将自及( )6.遂寘姜氏于城颍( )7.若阙地及泉( )8.永锡尔类( )[答案] 1.“佗”通“他”,别的 2.“大”通“太” 3.“参”通“三” 4.“辟”通“避” 5.“庸”通“用” 6.“寘”通“置”,安置7.“阙”通“掘”8.“锡”通“赐”三、一词多义1.焉⎩⎪⎨⎪⎧姜氏欲之,焉辟害 ( )虢叔死焉 ( )君何患焉 ( )2.鄙⎩⎪⎨⎪⎧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 )孔子鄙其小器 ( )3.兵⎩⎪⎨⎪⎧缮甲兵,具卒乘 (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4.乘⎩⎪⎨⎪⎧缮甲兵,具卒乘 (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 )[答案] 1.疑问代词,怎么 兼词,在哪里 疑问语气词,呢 2.名词,边邑 形容词,鄙陋。
指目光短浅 形容词,轻贱 动词,鄙薄,轻视 3.名词,兵器 名词,军队,士兵4.shèng,名词,战车 shèng,数词,“四”的代称 shèng,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chéng,动词,顺应,顺着 chéng,动词,冒着,顶着四、词类活用1.故名.曰寤生 ( )_________ 2.今京不度.( )_________ 3.隧.而相见 ( )_________ 4.段不弟.,故不言弟 ( )_________ 5.公入而赋.( )_________ 6.惊.姜氏 ( )_________ 7.无生.民心 ( )_________ 8.爱共叔段,欲立.之 ( )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取名 2.名词用作动词 合乎法度 3.名词用作动词 挖地道 4.名词用作动词,合乎做弟弟的道理 5.名词用作动词 赋诗 6.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惊 7.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产生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立五、古今异义1.至于..廪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三必修五)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三必修五)知识与技能1 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实词“焉”“贰”等和句式等)2 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3 理解孔子的记史的手法--春秋笔法。
4 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课前的充分预习,提出疑问,解决基础知识的重难点。
2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思考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的现代价值。
教学设想《郑伯克段于鄢》从结构上分为两个相对独立部分,本课时授课内容为文章的第一部分。
文言文教学通常会很重视“言”而忽略了“文”,以至于让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所以,本节课力图有所突破,以文带言,以言缀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从而使文言文的教学具有更多的“文”味。
教学资源幻灯片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以一则新闻引入,明确文章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倾听情境相关。
自然导入新课。
二《左传》开心辞典竞答。
1组织小组基础知识竞赛活动.2 老师简单点评。
1 分小组竞答。
2 课代表计分,宣布比赛成绩。
1 本班是文科重点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所以本环节一是对课前预习效果的进行落实、检测,另一个也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答疑。
2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竞答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欲。
三“文”味探究(以文带言以言缀文)1 通过提问方式,明确《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引出本课讨论话题。
2 提出研究课题。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3师走动,倾听参与小组讨论。
4 师点评,既要尊重学生观点,但也需及时纠正指引。
5 回归到课文第七自然段的理解。
高二语文粤教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含解析
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本课话题——和一、从课本中积累“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二、从自然中积累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安详;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抱,才显得平和、馨香。
三、从历史中积累虞舜的和谐之道虞舜,又称舜帝、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
虞舜一生追求和谐。
舜的父亲瞽(ɡǔ)叟瞎而愚顽,其妻死后继娶壬女。
壬女乖戾凶蛮,生子象。
象傲慢无礼。
舜因此在家中备受折磨,但不管遭受怎样的虐待,舜对父母孝敬如初,对弟象友爱不变。
瞽叟与壬女还是想杀死他,让舜到仓廪上去涂合缝隙,瞽叟从下面放火焚烧仓廪;舜利用两个斗笠护住身子,跳下来逃走了,得以不死。
舜被迫离家后,到历山结茅以居,开荒劳作,仍不忘把收获后的粮食送给父母。
舜以自己的至孝赢得了家庭的和睦。
虞舜对内孝敬父母,友悌亲人,实现“家和”;对外则以自己的高尚行为淳化风俗,感化他人,实现“人群和谐”。
舜在历山勤耕苦作收获日丰,便教他人耕耘;善捕鱼,常将自己发现的好渔场让给人家;善制陶器,并将技艺传授他人,使人们的制陶技艺大为提高。
舜的美名因此远播。
四、从名言中积累1.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2.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3.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
——孙中山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5.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一、作者简介“经师”“先儒”——左丘明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或为讲诵历史及传说的史官。
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
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左丘明编修的《春秋左氏传》,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高中语文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 粤教版必修5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②《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相传作者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③“春秋三传”包括<<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④《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其特点是善于剪裁,繁简得当、外交辞令外柔内刚、人物对话有个性、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二、作品分析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请回答:(1)这里揭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特点?揭示了共叔段贪得无厌、狂妄愚蠢的性格和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与庄公分庭抗礼乃至篡夺君位的野心。
(2)郑庄公对共叔段的扩张和公子吕的劝告置之不理的背后包藏着什么用心?庄公的用心是:明知共叔段的野心,却纵其欲,养其恶,以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叛逆的道路,然后一举除之。
(3)共叔段的野心和郑庄公的用心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
(4)中心人物是谁?其他人物对刻画中心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对刻画郑庄公的性格起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第18课 郑伯克段与鄢 Word版含解析
第18课 郑伯克段与鄢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1)鄢.( ) (2)亟.请( ) (3)虢.叔( ) (4)不暱.( ) (5)具卒乘.( ) (6)寤.生( ) (7)共.叔段( ) (8)泄泄..( ) (9)遗.之( ) (10)恶.之( ) (11)百雉.( ) (12)城颍.( ) (13)施.及( ) (14)祭.仲( ) 2.辨形组词(1)⎩⎪⎨⎪⎧ 宠( )庞( ) (2)⎩⎪⎨⎪⎧ 毙( )毖( ) (3)⎩⎪⎨⎪⎧ 颍( )颖( ) (4)⎩⎪⎨⎪⎧锡( )赐(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庄公寤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亟.请于武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缮.甲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乐也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其乐也泄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纯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施.及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句子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子姑待之。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 18.郑伯克段于鄢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的:1.积累文中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2.把握文章的情节构造,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 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情节构造,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1.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文体知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擅长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擅长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背景: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权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稳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正字音寤〔〕生遂恶〔〕之亟〔〕请于巌〔〕邑虢〔〕叔佗〔〕邑祭〔〕仲百雉〔〕参国之一〔〕廪延〔〕遗〔〕之其乐泄泄〔〕施〔〕及不匮〔〕四、通假字:大叔佗邑辟害无庸寘姜氏于城颖阙地及泉第 - 1 - 页永锡尔类五、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3、夫人将启.之。
4、段不弟.,故不言弟5、假设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六、一词多义1虚词〔1〕焉:A姜氏欲之,焉辟害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C君何患焉焉D心不在焉〔2〕为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B为人所讥C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5 第4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填写表格。
文章结构 段落号
段意
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 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
开端 发展 高潮
1 2—5 6—7
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
结局
8 —9
庄公悔置姜氏,颍考叔助母 子和好。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 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9)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 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 之谓乎!‛
孔子《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史时,暗含 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 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 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 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 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4、翻译句子: A.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B.不义不暱 ,厚将崩。
A.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主的统治,您打算怎么办?
B.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虽土地广大,也将崩溃。
阅读第6段,回答问题: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 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 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 丑,大叔出奔共。
‚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庄公)哀哀之声宛然孺 子失乳而啼。‛ ——清人吴氏
(3)你能从这篇文章看出孔子和左丘明 对这个事件的态度吗?(从历史著作的角 度看,孔子和左丘明想借此表达什么思 想?)
(7)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 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 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讨论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阅读练习。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b.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c.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课时:a. 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b.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阅读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
5.2 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粤教版-语文-高二-《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003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课后习题)一、郑庄公母子兄弟情感变化发展过程母子反目成仇的原因:姜氏偏爱共叔段,因而怂恿共叔段谋反,而庄公并不劝诫母亲,也不教育弟弟,竟然处心积虑铲除共叔段。
后来母子感情之所以能恢复,是因为庄公还未泯灭人性,再加上颖考叔的帮助。
文章详写庄公母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略写庄公击败共叔段的战斗过程。
这样的设计是由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的。
(反映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孔子说过:这个阶段是礼崩乐坏!)二、(长兄为父!)1、“段不弟”(没有作为弟弟应该有的行为)的表现具体表现:罪过根源:城墙违规,公然挑衅不遵长幼之制(不义)据为己有,肆意扩张不守君臣之礼(不忠)招兵买马,意图谋反恃宠而骄,狂妄愚蠢2、文章借解释《春秋》经文,用“郑志”来概括郑庄公的思想性格。
郑庄公表面上步步退让,不动声色,其实是欲擒故纵,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而不是防微杜渐,小惩而大戒之(其实暗渡陈仓,早有安排!)。
这就使共叔段一步步陷入不义不忠、篡权夺位的陷阱,终于被赶出国门。
“郑志”集中概括了他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心毒手辣的思想性格。
3、这段语言用议论的形式,解释“春秋笔法”,要言不烦,准确地评价人物事件。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意思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委婉)(要:简要;烦:烦琐。
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三、1、使……受惊(使动用法)2、厌恶8、担心3、姑且4、两属,“贰于己”—既属庄公,又受自己管辖5、相当于“之于”,兼词。
“之”指代共叔段,“于”,在6、放在动词前,没有实义7、放弃,此处为“留下”的意思《左传》简介《公羊传》《左传》《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主要记载鲁国历史)鉴赏亮点:春秋笔法。
文章行文曲折,字里行间包含着褒贬大义。
例说:①“郑伯克段”只有3个词,就对郑庄公的“失教”,对共叔段的“不弟”,对兄弟的如同陌路仇敌,批评得入木三分。
高中语文《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
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
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预习布置: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
2、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3、产生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文学常识介绍】一、关于“春秋”二、关于“左传”三、关于《郑伯克段于鄢》教学步骤与内容一、板书课题导入郑伯克段于鄢郑什么呢?读成bó?bà?bǎi?有人说应该读成bà,因为“伯,霸也”。
山西有一个地方叫伯强,当地人就读成bà强,看过全文,我们觉得还是读bó好。
二、故事简述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三、论文交流(15分钟)四、评论阶段(10分钟)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A 阴险狡诈B 老谋深算C 心机深藏D 心狠手毒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
他到底是(板书)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W行径地他的态度如何呢?请大家发言(讨论)五、总结六、课后: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最好打印入盘,超过1500字的,要在开头写100写的内容提示。
语文粤教版必修五作业:4.18郑伯克段于鄢 Word版含解析.doc
一、语段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段不弟,故不言弟.弟:弟弟 B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遗:赠送 C .公入而赋.赋:歌赋 D .孝子不匮,永赐尔类.类:同类的人 解析:选C 。
赋:赋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郑伯克.段于鄢克.勤克俭 B.⎩⎪⎨⎪⎧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欲厚遗.之 D.⎩⎪⎨⎪⎧遂为母子如初.初.极狭,才通人解析:选C 。
C 项,两个“遗”均为“送,赠予”。
A 项,第一个“克”是“战胜”,第二个“克”是“能,能够”。
B 项,第一个“隧”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挖地道”;第二个“隧”是名词,“地道,隧道”。
D 项,第一个“初”是“原来的样子”;第二个“初”是“开始”“最初”。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赐之.食闻之.,有献于公B.⎩⎪⎨⎪⎧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火尚足以.明也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D.⎩⎪⎨⎪⎧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解析:选C 。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课后训练:18 郑伯克段于鄢 Word版含答案.doc
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公闻其.期②吾其.还也B.①食.舍肉②民俱有三年之食.C.①若阙.地及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①不及.黄泉②非夫人之力不及.此2.选出与“君何患焉”句式相同的一项()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徐公何能及君也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夫晋,何厌之有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7题。
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②。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
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注: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广东省高中语文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郑伯克段于鄢》一、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4、分析作者的褒贬态度。
二、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翻译。
2、合作学习。
三、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3、关于《郑伯克段于鄢》(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
“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
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文章何以用“郑伯克段于鄢”作为标题的原因。
(4)、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
《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4、春秋笔法:《左传》收集了大量的古代资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史实。
语文粤教版必修五作业: 4.18郑伯克段于鄢 Word版含解析.doc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寤.生(wù)亟.请(qì) 虢.叔(ɡuó) 不义不暱.(nì)B.遗.之(wèi) 祭.仲(zhài) 泄.泄(xiè) 具卒乘.(chénɡ)C.恶.之(wù) 百雉.(zhì) 繄.(yī) 共.叔段(ɡōnɡ)D.施.及(yì) 城颍.(yǐnɡ)荥.阳(xínɡ) 克段于鄢.(yān)解析:选B。
“泄”应读yì,“乘”应读shèn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为:给,替②今京不度.,非制也度:法度B.①请以遗.之遗:赠送②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C.①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②不义不暱.,厚将崩暱:亲D.①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恶:讨厌②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故:原因解析:选A。
A项,“为”是动词,解释为“做、担任”。
“度”也是动词,解释为“合乎法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请”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请.京B.亟请.于武公C.为之请.制D.臣请.事之解析:选D。
D项,“请”是表敬副词,“请允许我”的意思;其他三项是动词,“请求”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京不度.,非制也B.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C.闻之,有献.于公D.故名.曰寤生解析:选C。
A、B、D都是名词作动词,而C项是动词作名词。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
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
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
喜游名贤,尤善谈论。
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
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
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
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
大业中,授太常博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18.郑伯克段于鄢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 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1.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文体知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背景: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正字音寤()生遂恶()之亟()请于巌()邑虢()叔佗()邑祭()仲百雉()参国之一()廪延()遗()之其乐泄泄()施()及不匮()四、通假字:大叔佗邑辟害无庸寘姜氏于城颖阙地及泉第 - 1 - 页永锡尔类五、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3、夫人将启.之。
4、段不弟.,故不言弟5、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六、一词多义1虚词(1)焉:A姜氏欲之,焉辟害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C君何患焉焉D心不在焉(2)为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B为人所讥C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3)诸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B公伐诸鄢(4)于A娶于申B亟请于武公C贰于己D段入于鄢E克段于鄢(5)之A为之请制B使居于之C姜氏欲之D姜氏何厌之有E不如早为之所F君之宠子G子姑待之H既而悔之实词(1)国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遗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B 养虎遗患(3)厌A 姜氏何厌之有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4)爱A 爱共叔段,欲立之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七、判断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 )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3.省略(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二)倒装句:(1)姜氏何厌之有?( ) (2) 敢问何谓也( ) (3)君何患焉? ( )课堂研读1.文章哪段写了“郑伯克段于鄢”具体事件?前面的段落有何作用? 2.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土,多人劝庄公制止,但庄公还是“忍让”,这是为什么?3.联系前文,结合庄公的言行,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君王?4.“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可是文章又加了一个第八段,思考一下它的目的,并思考体现了郑庄公什么性格?从这段的内容你能看出郑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另一面吗?练习反馈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寤生(wù) 祭仲(zhài ) 共叔段(gòng ) 缮甲兵(shàn )B.廪延(l ǐn ) 滋蔓(màn ) 城颍(y ǐng ) 繄我独无(yì)C.百雉(zhì) 自毙(bì) 泄泄(yì) 不义不暱(nì)D.亟请(jí) 虢叔(guó) 遂恶之(wù) 具卒乘(shèng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 B.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C.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D. 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姜氏欲之,焉辟害?B.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4.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B. 姜氏何厌之有C. 君何患焉D.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遂寘姜氏于城颖郑伯克段于鄢B.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之: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D.以: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6.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今京不度,非制也B. 段不弟,故不言弟C.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D.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 (武姜)请京,(庄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B.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共叔段)滋蔓!C.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至于廪延。
D. 公语之故,且告之(于)悔。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郑国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反映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B.姜氏因庄公寤生而恶之,偏爱幼子共叔段,武公在位时,多次请求“立之”;庄公即位后,又帮助、支持共叔段扩大地盘和壮大反叛势力,并打算做共叔段反叛的内应。
C.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的骄纵贪婪采取观望放纵,不予批评,更不予制止的态度,共叔段因此而加紧了反叛的步伐,郑庄公最终在鄢一举彻底击败了共叔段。
D.颍考叔很孝顺自己的母亲,当他得知郑庄公对自己不及黄泉与母亲“无相见”的誓言后悔的消息后,采取了挖隧道的方式,使郑庄公母子相见,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后唐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为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
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
词卒,遗表荐普于朝。
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
太祖尝与语,奇之。
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
淮南平,调补渭州军判官。
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
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帝曰:“已约晋王矣。
”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几层垫子)地坐堂中,炽碳烧肉。
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
因与普计下太原。
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
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新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权三司使赵王比廉得之以闻。
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淳化(宋太宗年号)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
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七月卒,年七十一。
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
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
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
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
”因出涕,左右感动。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时获盗百余,当弃市当:判罪。
B.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鞠:审讯。
C.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向:连续。
D.令遣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致:归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C.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D.因出涕,左右感动第 - 3 - 页因利乘便,宰割天下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普精明老练、才智过人的一组是①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②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③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④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⑤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⑥普亦倾竟自效,尽忠国家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赵普辅佐太祖、太宗两朝君主,对北宋王朝起了重要的作用。
故赵普死后,君臣震惊,深表哀悼。
B.赵普任军事判官时,曾对已审之案表示怀疑并直言上谏请求复审,最终保全了许多无罪者的生命。
C.赵普生性沉厚寡言,但却精明老练,才智过人,深得太祖敬重。
太祖曾约晋王在风雪夜到赵普家中与之共商攻伐之计。
D.赵普也有缺点,处理政务独断专横,并贪于财货。
曾不顾政府禁令,派亲信小臣去购买修房木材,所以朝中大臣多嫉恨他。
【参考答案】自学交流三、正字音寤(wù)生遂恶(wù)之亟(qì)请于巌(yán)邑虢(guó)叔佗(tā)邑祭(zhài)仲百雉(zhì)参国之一(sān)廪延(lǐn)遗(wèi)之其乐泄泄(yì)施(yì)及不匮(kuì)四、通假字:大(太)叔佗(他)邑辟(避)害无庸(用)寘(置)姜氏于城颖阙(掘)地及泉永锡(赐)尔类五、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形使动,使……受惊吓)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名动,合法度)3、夫人将启.之。
(为动,为……开启)4、段不弟.,故不言弟(名动,像弟弟,又可解作合乎做弟弟的道理)5、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名动,挖地道)六、1虚词(1)焉:A怎么B于之C呢D这里,那里(2)为A担任B被C给,替(3)诸A各B之于(4)于A从B向C属于,归于,归向D到E在(5)之A他B这里C这样D提宾标志E她F的G音节助,不译H音节助,不译实词(1)国A国家B国都(2)遗A赠送B留下(3)厌A满足B嫌(4)爱A宠爱B爱惜七、判断句式(一)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二)倒装句:全是宾语前置课堂研读1.答:第六段写了“克段”的具体事件。
前面的段落写了矛盾的开端,即姜氏爱共叔段而恶庄公,然后写矛盾的激化,即共叔段扩张领土、庄公放纵,致使共叔段野心越来越大。
这些段落不仅可以引出“克段”的结果,还能突出人物性格、心理。
2.答:庄公表面上的“忍让”,实际上是故意的放纵,有意“养成其恶”,让共叔段的野心泛滥,让世人看着他如何一步步叛乱,这样,庄公就可以明正言顺地攻打他,百姓也不会拥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