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课稿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说课稿第一单元走近经济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沈杰※教学目的:1.学习调查报告的写法;2.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3.形成正确的青少年消费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调查报告的写法。
2.难点: 调查问卷的设计。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一、字词实惠(实际的好处)认同度(对某一问题认识相同的比率)攒zǎn钱(积聚钱)弘hóng扬(发扬光大)二、课文研讨:(一)分组集体朗读课文。
(二)自学第20页《调查的开始和报告的写作》,结合本课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与报告之间有何关系?——《调查报告》是“七分调查,三分报告”。
“调查”是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报告”是反映“调查”成果的“发言形式”。
2、本课的调查背景如何?——见第15页注释①3、调查有哪些方式?各有何特点?本课采取了哪种方式?——调查有表格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文案调查、实地调查等。
表格调查和问卷调查较为便捷,访问调查真实可信,电话调查省时省力,文案调查易于操作,实地调查现场感强。
本课是问卷调查。
4、对调查的选题有何要求?本课是否符合这一要求?——应以对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的某些问题作为选题。
本课选题既有社会意义,又有时代气氛,符合要求。
5、设计调查对象有何要求?本课设计是否合理?(参阅《调查问卷的设计》一文第4自然段)——见该文第4自然段。
6、本课是如何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见第21页第5自然段。
7、调查报告的双行标题中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各点明什么:①内容;②对象;③主题;④人物。
——正标题点明了③主题;副标题点明了①内容。
8、调查报告的结构形式有哪些?本课采用了什么形式?——见第22页表格。
本课的结构形式是:背景材料(注释①)——结论——调查结果及分析——总结。
三、运用:本课调查结果及分析有四部分内容,全班分四组各根据一个部分的内容绘成图表。
然后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来。
(结合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一文)四、活动练习:1、抄写生字词。
古文今读-粤教版必修5教案
古文今读-粤教版必修5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能;2.学会品读唐宋八大家的诗词名篇;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4.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文阅读基础知识:常见古汉语词汇,古文常用的基本句式和修辞手法;2.唐宋八大家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李白《将进酒》,王安石《元丰九首》,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欧阳修《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秦观《夜泊牛渚怀古》,杜甫《将军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唐宋诗词、古代礼仪等。
三、教学过程1.教师先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扫盲,让学生了解唐宋八大家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2.老师通过案例、翻译、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唐宋诗词名篇,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能。
3.针对古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如句型、词语、生字生词等,教师为学生进行讲解,并辅导学生应对这些问题。
4.配合唐宋八大家诗词名篇的学习,教师还会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这些古典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情感信息等。
5.在教学过程中,亦会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文化习俗等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教师可通过作业、考试、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1.作业:可布置文言作文、注释古文、写读后感等作业,评价学生对古文阅读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2.考试:可组织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能力的考核;3.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探讨,从而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五、总结古文今读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古汉语、阅读古代文献,不仅可以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案例分析、课堂讲解、互动讨论的方式,并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教案单元教学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调配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增长经济知识。
•通过阅读、交流、研讨、写作、展示、评议等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初步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报告的写法。
•深入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 、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2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学难点:• 1 、与学生相关的经济方面的课题的确定;• 2 、落实活动单元的语文性特点。
活动模式:读文选题——开展活动——整合修改——表达交流活动安排:整个单元分“读文选题——开展活动——整理修改——表达交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课文阅读和自主分组定题两部分内容构成,同时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
用 2 课时;第二部分根据自选课题开展多样的活动,搜集第一手资料,利用休息日课外进行;第三部分根据学生搜集的素材的不同类型,小组合作完成不同类型的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外进行;第四部分为成果展示,分课内展示和课外展示两部分进行。
用 1 课时;本单元基础知识总复习 1 课时。
共 6 课时。
第一部分读文选题 ( 第一二课时 )活动目的:1 、通过“参考阅读”提供的《钱》、《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两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增长经济知识。
2 、确定活动课题。
3 、提高阅读、说话能力。
4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活动时间:课前 1 —— 2 周,用一课时具体安排:•读文•认真阅读《钱》和《规》两篇课文,完成课后思考题;•讨论下列问题:① “钱”的外在形态的演变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② “钱”有哪些功能,它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③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哪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没有经济道德的问题?⑤个人利益的获取、个人财产的保护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习俗的关系是什么?•选题:联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实际,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问题,确定活动的课题,按课题组成“走近经济”语文学习活动探究小组。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17 游褒禅山记》4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拟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拟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根底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1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应该游过溶洞、山洞,或者看过不少探险类的电视电影,对寻幽探胜应该不陌生。
假设你参加了一个探险队,如果走到半路,有队友体力不支,或担忧平安,建议放弃,你是要坚持往前呢,还是撤退?历史上的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曾面临这种选择,他最终选择了什么?有什么结果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他这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二、介绍作者、背景。
1.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政,尽管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但他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家,他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2.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是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懊悔和遗憾。
就是在这深探的懊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了深刻的道理。
三、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姓名:年级:高二备课组班级:第四单元鸿门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1)导语: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6)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97页)(高二)
本学期教案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必修五第二部分:选修1唐诗第三部分:作文序列化教学穿插其中第一部分:必修五序号内容页码1 王维诗四首722 李白诗四首793 杜甫诗四首867 白居易诗四首938 杜牧诗三首1019 李商隐诗三首103第一部分必修五第四单元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后一个文言文单元,要求在前两个文言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拓展,基本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是:(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比较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在学习《语文》(必修2)“文言虚词(1)”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析和归纳虚词知识的一些方法。
(3)能够古文今读,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能够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能够初步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4)学会比较阅读,初步领悟并鉴赏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这几个要求,综合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单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扎实打好文言知识基础,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领悟并鉴赏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四、教学设想“基本阅读”中的《鸿门宴》、《段太尉逸事状》和“扩展阅读”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可以先放在一起阅读。
同是史传,《史记》和《左传》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就有很大的区别,而《段太尉逸事状》作为“行状”,记人叙事更为细致具体,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的异同之处。
由于此类文章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易于理解;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全册课件【完整版】
0002页 0099页 0199页 0240页 0265页 0267页 0294页 0296页 0340页 0417页 0460页 0503页 0505页 0552页 0583页
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 2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林其 第二单元 新闻 5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冯春梅 刘程) 7 访李政道博士(闵捷) 表达交流活动 到新闻视窗“亮相” 第三单元 戏剧 10 哈表达交流活动 粉墨登场乐一回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15 陈情表(李密) 17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9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全册课件【 完整版】
1 钱(王则柯)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全册课件【 完整版】
2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 制基石和道德基石(林其屏)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全册课件【 完整版】
4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陈锡添)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全册课件【 完整版】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全册课件【 完整版】
3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沈 杰)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全册课件【 完整版】
第二单元 新闻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简案----- 徐志摩的“中国风”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字词来体会文章情感。
2、让学生了解诗歌怎么写的,感受徐志摩的中国风,明白此诗为什么深受喜爱,并能够试着分析欣赏其他诗歌。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徐志摩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借鉴,感受诗歌蕴含的浓浓中国风。
教学过程:一、联系歌曲,导入本课主题通过周杰伦的歌引出“中国风”一词,然后问学生喜不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为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首诗如果能引起人共鸣,被人们奉为经典传唱不衰,说明它一定蕴藏着些文化密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文化心理认同。
二、品读诗句,寻找文化密码1、整体感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和康桥告别的?明确:文学”母题”—离别,既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落入俗套,要写好不容易。
选取意象----立象尽意,选取了康河边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岸边金柳、河中水草、荫下清潭,通过表达对他们的热爱,来寄托自己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
2、荡漾是什么意思?金柳,换成松树行不行,换成牡丹行不行,为什么?明确:字词间的搭配要符合汉语的联想机制。
3、甘心,什么意思?甘心做水草符不符合人的理性逻辑?明确:性命之珍贵与水草之低贱形成鲜明反差,显然不合理性逻辑,但是符合感情逻辑,因为水草不能离开康河,而作者却不得不离开,所以羡慕水草。
由此可见,不合常理但合常情。
4、清潭,是不是虹?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虹和梦都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显然不是。
而说成虹,更是不合常理。
虹分七彩,幻化美妙,这是作者强烈情感的主观映射。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虹和梦都美好而短暂,且用了“揉碎”一词,暗示美梦成空。
由此可见,徐志摩痴人痴梦。
5、第五节作者的离情别绪达到高潮,想要放歌以解忧,但第六节作者接着说不能放歌,哪种选择更好?明确:不放歌好。
第一不愿歌声打破宁静,惊醒康桥。
第二,歌声可能也无法表达他此时的别情。
正所谓情到深处转无声,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高中语文教案粤教版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粤教版必修5教案教案一课时:1-2课时教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享受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完成文学鉴赏的任务。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朗读法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思考和猜测。
问题一:你们平时有喜欢的文学作品吗?喜欢它们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你们认为文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步骤二:讲授(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1.文学定义:文学是用语言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美好的思想和情感的文化艺术形式。
2.文学的作用:a.陶冶情操: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我们的情感修养。
b.增长见识:文学作品中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生活等,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增加我们的见识。
c.培养审美能力: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通过欣赏文字的美感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一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案例:《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摘录,试着去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天地迥乎衰草,岂其容得旦暮乎?彼小冢之微茫者,孰云乎哉!他时忧患横生,中年列簪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随教而拟焉:“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百二十九回描写贾宝玉葬花的情节。
在这段精彩的文字中,贾宝玉对花的生命和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
步骤四:讨论(1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和感受。
1.文学作品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影响?2.你对文学有什么兴趣和追求?3.你是否对一些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步骤五:朗读(20分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读。
高中语文(报 任 安 书)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课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X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4)提出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学计划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必修5)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认识教材。
粤教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文体,选择了8 种文体进入教材,安排了10 个单元。
其余为语体类文即古诗文5 单元和活动类文5 单元。
文学类:诗歌、小说(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4 种文体6 个单元。
论述类:议论文1 种文体1 个单元。
实用类:新闻、传记、科学小品3 种文体3 个单元。
语体类:古典诗歌2 个单元(唐以前1 单元、唐宋元1 个单元)、文言文3 个单元(抒情1 个单元、议论1 个单元、史传1 个单元)。
5 个单元。
活动类: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 册。
每册统一安排4 个单元,即每册第一……
二、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
广东省的语文高考平均分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分。
学生的口语水平普遍也不是能说会道的那一种。
我们的教材定位是在“经济比较发达、语文水平比较一般”地区使用的。
那幺我们的语文水平为什幺普遍“比较一般”呢?据调查,原因有的是受。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15 陈情表》
《陈情表》教学设计水唇中学武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融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体味真情;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体味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和忠情,在体悟中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融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教学难点:深切体味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和忠情。
学情分析:通过高一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
但对学习的主动参与性还不够,来自乡村的他们不够自信和大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歌曲《跪羊图》导入,再引入作者及背景简介(第一课时已作介绍,此为复习)。
二、播放朗诵录音,营造学习情境。
三、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对个别语段作朗读指导。
1、谁陈情?向谁陈情?在什么情况下陈情?陈什么情?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哪一段写孝情?哪一段写忠情?对于以上两种情,在第三段中分别找出概括性句子。
3、作者动之以情地陈述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困难,这样就能使晋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心吗?第三段,作者提到了“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有什么作用?他是怎样再表忠心,打消晋武帝的疑虑?4、在第四段,李密提出了什么请求(用原文回答)?他还提供了一个能够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明确:1、李密;晋武帝司马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2、第一段;第二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晓之以理,使之合情又合理合法。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游褒禅山记-粤教版必修5教案
游褒禅山记-粤教版必修5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理解文中的寓意和主题;3.掌握文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寓意和主题;2.掌握文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3.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解释文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详细阐述文中的主题和寓意;2.课堂讨论法:结合课外阅读,学生就其中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3.小组合作法: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课前、课后的阅读和研究任务。
四、教学内容1、背景和写作背景褒禅山,原名马骊山,位于江西省东南部。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写,描述了他游历褒禅山和莲花洞的经历。
这篇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中“山水游记”体裁的代表之一。
2、主要思想《游褒禅山记》以描绘山水为主线,表现了人的境界和精神风貌。
文章通过描绘景物,表达出欣赏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主题思想。
3、重点词句解析1.“壮观之处,天下罕有。
”中的“壮观”指的是景物的壮美,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赏;2.“所谓相去甚远,其实并不难。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心灵自由的信念,并进一步阐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3.“莲花群落,隐隐约约如行雨。
”中的“行雨”是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出如此之多的莲花像是飘着的小雨一般。
4、篇章结构文章分为莲花洞和褒禅山两个部分。
前者通过描绘山洞、石阶、廊道等景物,形象地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化极限;后者通过描绘褒禅山的美景,探讨了人的精神世界。
五、教学手段1.讲台;2.课件。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对《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主要思想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通过讲解词句欣赏和篇章结构,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全集(97页)
本学期教案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必修五第二部分:选修1唐诗第三部分:作文序列化教学穿插其中第一部分:必修五第二部分序号内容页码1 王维诗四首722 李白诗四首793 杜甫诗四首867 白居易诗四首938 杜牧诗三首1019 李商隐诗三首103第一部分必修五第四单元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后一个文言文单元,要求在前两个文言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拓展,基本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是:(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比较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在学习《语文》(必修2)“文言虚词(1)”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析和归纳虚词知识的一些方法。
(3)能够古文今读,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能够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能够初步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4)学会比较阅读,初步领悟并鉴赏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这几个要求,综合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单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扎实打好文言知识基础,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领悟并鉴赏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四、教学设想“基本阅读”中的《鸿门宴》、《段太尉逸事状》和“扩展阅读”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可以先放在一起阅读。
同是史传,《史记》和《左传》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就有很大的区别,而《段太尉逸事状》作为“行状”,记人叙事更为细致具体,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的异同之处。
由于此类文章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易于理解;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报任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教材里面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姓名:年级:高二备课组班级:第四单元鸿门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1)导语: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6)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二、教学步骤(1)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4)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5)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三、四段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
写一篇随笔。
第三课时一、教学要点检查背诵。
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二、教学步骤(1)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2)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
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3)分类归纳文言知识(4)名句积累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教学后记】陈情表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2、熟读第二段。
3、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6、完成课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导入课题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四、作品评价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教学后记】段太尉逸事状教学目的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二、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一、导入课题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
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4、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2、讲解讨论《早晚练》上的作业。
一、人物性格分析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1.诛杀暴卒刚正沉勇2.代民偿租仁慈宽厚3.拒收贿赂清廉正直二、写作技巧分析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
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讨论后明确:《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教学后记】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